大学之所以为大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之所以为大读后感
20094083002 向婷商学院经济一班
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大学之所以为大,分别为学术研究的崇高性质之为大;学术思想的自由宽容之为大;学术大师的地位影响之为大;学术通识的广博通达之为大。下面我就从这四个方面依次来谈谈我的感想。
作者在论证第一个观点时提到了“务实”这个词,我觉得非常之有道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官、商、学交织,权、钱、智较量,再度困膳人们的心灵。急功近利,追求实用之风大盛。基本理论和基础学科大受冷漠。大学生都表现出一种急躁的心态。这是大学的现状,急需转变到正确的轨道上。若过于注重实用,就反而不切实用。同学们应该静下心来读书。
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而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思想自由侧重于指教师、学生中不同学派和个人发表意见、作出选择的权利;那么,兼容并包则侧重于指学校、组织方面的宽容、包含的制度与胸怀。学生最忌讳的是,只知道一个学派,或一种观点,便奉为金科玉律,而把其他学派或观点置之不顾。因此,应当在不同学派,观点的相互并存和竞相争辩中,让学生有自由比较和选择的余地,使他们不致囿于一己之见或一家之言。
但是现实情况并不是如此,很多大学的学生及老师只是单纯接受一个观点,没有做到在不同观点及学派中辩论,思辨的过程被忽视,
从而对观点本身也不理解,只是死记下来。所以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让我们的思想插上翅膀自由翱翔。
学术大师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蔡元培认为教师与学生都应转变升官发财的念头。他对教师提出了尤为严格的要求,他说:教师“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不当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更不当“委身学校而萦情部院”。因此,蔡元培选择教师的基本条件便是“积学”与“热心”:“积学”,就是在学术上有深厚积累,有真才实学;“热心”,就是热心于教育事业,对学生认真负责。
然而现在的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五四”以来的学术传统比较陌生,学术功底不深,教学经验不足,学术上有不同程度的功利或浮躁心理。就拿上课来讲,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读教材上的黑体字给学生过一遍,完全没有成为我们学习的指路人,有的老师甚至忙于他的所谓的学术研究赚取额外“稿费”或者是教授头衔。忽视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因材施教。我觉得老师应该致力于怎样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不仅包括书本上的东西,更包括思想上的东西。
侧重于通识教育,是大学区别于专科学校或技术学院的特点之一。因为大学有责任发展各学科的基本理论,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有人担心通识教育会学得太泛,学不到专业知识,会影响就业。其实通识教育并不排斥专业教育,而是给专业教育一个更广阔的基础和背景。这并不否认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必要性,而是强调专业的高深造就需要宽实的基础,并注重如何做人,如何培育独立而高尚的人格。应当克服单纯的“专才”教育的局限性,防止培养目光短浅的
“高级匠人”。其实,正是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多样化和多方面的需要。
对于通识教育这个话题,我想着重来谈一下,虽然现在大学里面设置了各类通识选修课,但是就我看来没起到很大作用,老师与学生都是抱着敷衍的态度,一个学期就去两次次,第一次上课去一次,第二次是交作业的时候去一次,完全忽视通识课的意义,没起到通识的作用,反而浪费人力物力。
对于通识教育,我想对学校提一些建议,既然是在通识的基础上发展专业,那是否能首先不分专业,等大三的时候在专业分开呢?我看到有些学校就是这样做的,我个人觉得这样很好,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基础知识,然后重新思考和选择自己的专业。
以上就是我对大学之所以为大一文的感想,感谢老师让我有对中国大学说三道四的机会。也让我说出了对学校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