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4地层描述

合集下载

地层分层

地层分层

me):1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Q41:填筑土1-1:素填土1-2:杂填土pd2第四系全新统种植土层Q42:种植土al+pl):3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3-1 :淤泥、淤泥质土,流塑。

(柱状图内应分层,层号相同,下同)3-2 :黏性土(粉质黏土、黏土)3-2-1:软塑3-2-2:可塑3-2-3:硬塑3-3:粉土3-3-1:松散3-3-2:稍密3-3-3:中密3-4:粉、细砂3-4-1:松散3-4-2:稍密3-4-3:中密3-5:中砂3-5-1:松散3-5-2:稍密3-5-3:中密3-6:粗、砾砂3-6-1:松散3-6-2:稍密3-6-3:中密3-7: 圆砾3-7-1:稍密3-7-2:中密3-7-3:密实3-8: 卵石3-8-1:稍密3-8-2:中密3-8-3:密实dl4 坡积层:Q44-1黏性土(粉质黏土、黏土)4-1-1 :可塑4-1-2 :硬塑4-1-3 :坚硬4-2碎石土:4-2-1:松散4-2-1:稍密4-2-1:中密el5 残积层 Q45-1黏性土(由沉积岩残积而成的粉质黏土、黏土)5-1-1 :可塑5-1-2 :硬塑5-2玄武岩残积土:5-2-1:可塑5-2-2:硬塑5-3砂(砾)质粘性土(由花岗岩残积而成)5-3-1:可塑5-3-2:硬塑6下第三系丹霞群(Edn)6-1:全风化岩6-2:强风化岩6-3:中风化岩6-4:微风化岩次亚层编号:-1:粉砂质泥岩-2:泥质粉砂岩-3:粉、细砂岩-4:中、粗砂岩-5:含砾砂岩(不再定名砂砾岩)-6:砾岩7侏罗系上统高基坪群(J3gj)7-1:全风化岩7-2:强风化岩7-3:中风化岩7-4:微风化岩次亚层编号:-1:页岩-2:炭质砂岩-3:粉、细砂岩-4:凝灰岩、凝灰角砾岩8侏罗系下统蓝塘群(J1ln)8-1:全风化岩8-2:强风化岩8-3:中风化岩8-4:微风化岩次亚层编号:-1:泥岩、页岩、炭质泥页岩-2:泥质粉砂岩-3:粉、细砂岩-4: 含砾砂岩-5:硅质粉砂岩9 泥盆系帽子峰组群(D3m)9-1:全风化岩9-2:强风化岩9-3:中风化岩9-4:微风化岩次亚层编号:-1:粉砂质泥岩-2:炭质或泥质粉砂岩-3:粉、细砂岩-3:页岩、炭质页岩岩浆岩:10上第三系(N)玄武岩、10-1:全风化岩10-1:强风化岩10-1:中风化岩10-1:微风化岩11晚侏罗系燕山期岩浆侵入岩(γ52(3))花岗岩11-1:全风化岩11-1:强风化岩11-1:中风化岩11-1:微风化岩描述示范:微风化细砂岩6-4-3:棕红、紫红色,不均匀夹有泥质粉砂岩和含砾砂岩薄层,岩质新鲜,锤击声脆,砂状结构,层状构造,组织结构稍有破坏,裂隙稍发育, 岩芯多呈长柱状,部分短柱状,合金钻具可钻进,RQD=70%。

地质地层含水性分析

地质地层含水性分析

地质地层含水性分析一、第四系(Q4)地层为地表岩石风化后或溪流冲积形成的坡积、残积及冲积碎石、砂土、亚砂土等组成,主要分布于河流、山间冲沟两侧及地势低洼处。

本地层一般厚度15m 左右。

该地层结构疏松,属含水层。

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地层为紫红色、灰绿色、浅黄色砂质页岩、页岩与薄层细粒砂岩互层组成。

本段地层一般厚度不详。

该地层节理、裂隙不发育,结构致密,隔水性好。

三、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J2x)地层为紫红色、灰绿色、浅黄色砂质页岩、页岩与薄层细粒砂岩互层组成。

本段地层一般厚度不详。

该地层节理、裂隙不发育,结构致密,隔水性好。

四、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地层上部(大安寨段—J1-2Z 3)为灰色介壳灰岩、泥质灰岩、灰岩及结晶灰岩夹数层灰黄色钙质泥岩;中部(马鞍山段—J1-2Z 2)为深灰色泥岩夹粉砂岩;下部(东岳庙段—J1-2Z 1)为深灰色介壳灰岩,钙质泥岩及钙质粉砂岩。

本段地层一般厚度约190m。

该地层上部裂隙发育,结构较致密,为含水层;中部和下部岩层节理、裂隙不发育,结构致密,为隔水层。

五、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1zh)地层上部以灰绿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砂岩及粉砂岩;中部为灰色、灰绿色泥岩和粉砂岩,夹细粒砂岩;下部有一层细~中粒石英砂岩。

本组地层一般厚度约180m左右。

该地层节理、裂隙不发育,结构致密,上、中部为隔水层,下部富水性较弱。

六、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第七段(T3xj7)地层为含煤地层,一般分为三个亚段:1、须家河组第七段第三亚段(T3xj7-3)地层由灰~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和煤线或煤层组成。

本亚段一般厚度20 m(左右)。

该段岩层节理、裂隙不发育,结构致密,能起隔水作用。

2、须家河组第七段第二亚段(T3xj7-2)砂岩含水层由中粒砂岩(含较多黑色矿物)组成,俗称“芝麻砂岩”。

本亚段一般厚度15 m(左右)。

该段岩层节理、裂隙不发育,结构较致密,因岩层薄,富水性较弱。

常见第四系地层、地貌描述概论

常见第四系地层、地貌描述概论

常见第四系地层、地貌描述概论一、地层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一、下更新统(Q1)1、冰渍冰水沉积层(Q11gl-fgl)灰白色砂砾卵石,泥沙质半胶结,砾石成分为安山岩、玄武岩、片麻岩、花岗岩等。

砾径一般4-15cm,少数大者达50-60cm,呈半棱角状。

泥沙混杂,有的砾石直立,并有马鞍石。

砾石有明显的压裂现象,个别压裂宽达3-5cm。

砾石风化剧烈,有的手搓即碎,砾卵石含量约占60%。

2、坡洪积层(Q12dl-pl)棕红色,底部为浅灰绿色含砾(碎)石粘土亚粘土。

粘土塑性较强,具垂直节理和大空隙(0.5-1.0mm),含有直径3-5mm铁锰质结核,并有铁锰染现象。

二、中更新统(Q2)1、洪积层(Q21pl)砂砾卵石层,杂色,成分比较单一,与母岩有关。

砂砾石含量占40-60%,其余为中粗砂,砾径一般为3-8cm,大者10-15cm,大于40cm 的极少。

分选磨圆不好,呈棱角-次棱角状,并混有少量粘土。

厚度一般3-10m,最厚达50m。

本层之上为Q22棕黄色亚粘土,之下为Q12棕红色粘土。

2、坡洪积层(Q22dl-pl)棕黄色、棕红色亚粘土含砾卵(碎)石,干时致密坚硬,下部含卵碎石较多,卵碎石成分为安山岩、花岗岩、闪长岩,砾径一般5-10cm,大者达15-20cm呈半棱角状,间夹有砂碎石混土薄层,砂碎石砾径一般7-12cm,呈棱角-半棱角状,无分选性,厚度薄者为0.3-0.4m,厚者达4-5m。

三、上更新统(Q3)1、冲湖积层(Q31ql-l)粉细砂夹薄层亚砂土、亚粘土,含砾中粗砂透镜体及薄层灰黑色淤泥质亚粘土,交错层理明显,尤以下部发育有铁锰染现象。

2、坡洪积层(Q31dl-pl)深灰黄色含砾(碎)石亚砂土、亚粘土,夹砂砾(碎)石透镜体。

砾碎石砾径一般0.5-2cm,大者5-8cm,呈棱角-半棱角状。

有发育较差的垂直节理和大孔隙,有钙质网纹和斑点。

3、洪冲积层(Q31pl-al)上部为褐黄色、灰黄色亚砂土、亚粘土。

Q4地层描述

Q4地层描述

评估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冲洪积层(Q4al+p1)、崩坡积层(Q4col+del)、残坡积层(Q4dl+el)、滑坡堆积层(Q4del)和泥石流堆积层(Q4sef),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3dl+pl)以及二叠系大关山组(P1dg)和石炭系岷河组(C2mh)岩层,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灰、灰黄、深灰、灰黑色,表层约0.20~0.50m为耕土,下部以粘性土为主,含较多粘粒和大量植物根茎,结构疏松,局部含少量角砾、碎石(粒径一般为2.00~4.00mm),上部灰黄,稍湿~湿,松散;下部深灰、灰黑色,湿,松散~稍密为主,含有机质和生物碎块。

该层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地表和砂卵石层上,层厚0.40~2.00m。

2、冲洪积层(Q4al+p1)(1)粉质粘土灰、灰黄、深灰~灰黑色,可塑,稍湿。

含铁锰氧化物、少量的云母,含较多粘粒,沉积韵律明显,质地不均匀,局部相变为粉质粘土或粉砂,呈透镜状,松散~稍密,厚约为0.1~3.5m。

(2)含角砾粉质粘土褐灰色,可塑,稍湿。

含角砾碎屑,粒径一般为2.00~4.00mm,含量约15~20%。

主要呈透镜体分布于角砾层中,层厚0.30~3.00m。

(3)角砾褐灰~褐黑色,松散,稍湿。

含约15~25%的细粒土。

砾石母岩为变质岩,呈强风化状(用手折易断或易捏成粉末状),磨圆度差,呈棱角状,层厚0.40~4.70m。

(4)碎石土浅灰~褐灰色,稍湿,碎石母岩主要成分为变质岩,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2~4cm,含少量块石,个别块石达10cm以上,碎石含量50~70%,充填15~25%的粉质粘土。

(5)细砂灰、灰黄色,松散,稍湿,含粘粒较多,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铁锰质氧化物及云母片,呈透镜体状,层厚为1.4~1.5m 。

(6)含卵石粉土灰黄、深灰色,稍湿-湿,卵石一般粒径0.5~2.0cm,个别大于3cm,多呈次棱角-次圆状,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

上海地层

上海地层

地质年代土层序号土层名称及特征全新统︵Q4︶①1层人工填土,层顶埋深0m,一般厚度0.5-2.0m,松散,含碎石、块石、垃圾、植物根茎等,分布普遍。

①2层浜土、层顶埋深1.0-2.0m,一般厚1—4m,流塑,为黑色淤泥、杂物、味臭,分布于暗浜,明浜浜底和池塘区。

②0层江滩土、分布于黄浦江二侧,属近代黄浦江河漫滩沉积物,层顶埋深1.5-3.0m,厚0-16.0m,为粘质粉土,土质不均匀;②1层褐黄色粘性土,俗称硬壳层,层顶埋深0.5-2.0m,一般厚1.5-2.0m,为滨海—河口相沉积,可塑—软塑,含氧化铁锈斑及铁锰质结核,分布普遍;②2层灰黄色粘性土,与②1层呈渐变状,层顶埋深2.0-3.0m,一般厚0.5-2.0m,为滨海—河口相沉积,软塑,含铁锰质斑点,云母,粉砂等,分布普遍,在②3层发育的地段,②2层有时缺失,②1层变薄;全新统︵Q4︶②3层灰色粘质粉土,砂质粉土,粉砂,层顶埋深2.0-3.0m,一般层厚3.0-15.0m,为滨海—河口相沉积,沿苏州河二侧分布,经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外后向北东方向越过黄浦江而去,该层为吴淞江古道的沉积物,中间厚,二边薄、松散,稍密,含云母,夹粘性土凸镜体,土质不均匀。

砂性土渗透系数0.1m/d-0.27m/d,静止水位离地表1.0左右。

在吴淞江古道分布区,③层、④层会变薄或缺失(参见上海市岩工程勘察规范附图B);③1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砂,层顶埋深3.0-4.0m,厚0-5.0m,属滨海—浅海相沉积,软塑—流塑,含云母,有机质等,分布普遍;③2层灰色粉性土,粉砂,夹薄层粘性土,层顶埋深4.0-5.0m,厚1.0-3.0m,属滨海—浅海相沉积,松散—稍密,含云母,土质不均匀,呈透镜状局部分布;③3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砂,层顶埋深5-7m,一般厚0-5.0m,属滨海—浅海相沉积,软塑—流塑,含云母和有机质,分布较普遍。

第③层的平均渗透系数在3×10-1m/d左右,贮水系数1.6×10-6(根据野外slug Test);④层灰色淤泥质粘土,层顶埋深7.0-12.0m,一般厚5.0-10.0m,滨海—浅海相沉积,流塑,含云母、有机质、夹薄层粉砂,局部夹贝壳碎屑,分布普遍,野外slug Test测定渗透系数为7×10-3m/d, 贮水系数1.56×10-3;⑤1层褐灰色粘性土,层顶埋深15.0—20.0m,一般厚5.0-17.0m,滨海相、沼泽相沉积,软塑—可塑,含云母,有机质,夹泥质、钙质结核和半腐芦苇根茎,分布普遍,局部出现淤泥质土。

评估区地层岩性简表

评估区地层岩性简表
庙坡组
O2m
0.5~26
黑色页岩为主,上部夹薄层灰岩
枯牛潭组
O2g
5~26
灰色中厚层泥质灰岩及瘤状灰岩
下统
大湾组
O1d
29~71
黄绿色页岩与生物结晶灰岩互层
红花园组
O1h
16~43
深灰色页岩与扁豆状灰岩互层
分乡组
O1f
11~36
灰色白云岩、生物灰岩夹页岩
杨家坝组
O1y
9~24
灰绿色页岩与白云岩互层,底为0.1~2.6m灰绿、兰灰色页岩
下统
双河场群
S1sh
527~529
上部黄绿色页岩夹泥质粉砂岩;下部炭质页岩、硅质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偶夹重晶石矿



上统
五峰组
O3w
14~32
黑色薄层硅质岩与炭质页岩互层
临湘组
O3l
2~13
上为黄绿、深灰色页岩,下为灰色中厚层瘤状灰岩
中统
宝塔组
O2b
12~29
灰、灰紫、紫红色龟裂纹泥质灰岩夹瘤状灰岩
栖霞组
P1q
52~136
灰黑色厚层块状沥青质灰岩,下部夹多层黑色钙质页岩、泥质粉砂岩
铜矿溪组
P1t
0.4~10
铝土岩、炭质页岩夹煤、黄铁矿、赤铁矿







中统
徐家坝群
S2xj
201~419
顶部:灰绿色薄层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页岩。上部:灰白色中、厚层细粒石英砂岩夹钙质粉砂岩。中部:扁豆状石英粉砂岩与砂质页岩不等厚互层。下部:黄绿色页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及生物灰岩透镜体。底部:中层泥质粉砂岩

上海地层

上海地层

地质年代土层序号土层名称及特征全新统︵Q4︶①1层人工填土,层顶埋深0m,一般厚度0.5-2.0m,松散,含碎石、块石、垃圾、植物根茎等,分布普遍。

①2层浜土、层顶埋深1.0-2.0m,一般厚1—4m,流塑,为黑色淤泥、杂物、味臭,分布于暗浜,明浜浜底和池塘区。

②0层江滩土、分布于黄浦江二侧,属近代黄浦江河漫滩沉积物,层顶埋深1.5-3.0m,厚0-16.0m,为粘质粉土,土质不均匀;②1层褐黄色粘性土,俗称硬壳层,层顶埋深0.5-2.0m,一般厚1.5-2.0m,为滨海—河口相沉积,可塑—软塑,含氧化铁锈斑及铁锰质结核,分布普遍;②2层灰黄色粘性土,与②1层呈渐变状,层顶埋深2.0-3.0m,一般厚0.5-2.0m,为滨海—河口相沉积,软塑,含铁锰质斑点,云母,粉砂等,分布普遍,在②3层发育的地段,②2层有时缺失,②1层变薄;全新统︵Q4︶②3层灰色粘质粉土,砂质粉土,粉砂,层顶埋深2.0-3.0m,一般层厚3.0-15.0m,为滨海—河口相沉积,沿苏州河二侧分布,经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外后向北东方向越过黄浦江而去,该层为吴淞江古道的沉积物,中间厚,二边薄、松散,稍密,含云母,夹粘性土凸镜体,土质不均匀。

砂性土渗透系数0.1m/d-0.27m/d,静止水位离地表1.0左右。

在吴淞江古道分布区,③层、④层会变薄或缺失(参见上海市岩工程勘察规范附图B);③1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砂,层顶埋深3.0-4.0m,厚0-5.0m,属滨海—浅海相沉积,软塑—流塑,含云母,有机质等,分布普遍;③2层灰色粉性土,粉砂,夹薄层粘性土,层顶埋深4.0-5.0m,厚1.0-3.0m,属滨海—浅海相沉积,松散—稍密,含云母,土质不均匀,呈透镜状局部分布;③3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砂,层顶埋深5-7m,一般厚0-5.0m,属滨海—浅海相沉积,软塑—流塑,含云母和有机质,分布较普遍。

第③层的平均渗透系数在3×10-1m/d左右,贮水系数1.6×10-6(根据野外slug Test);④层灰色淤泥质粘土,层顶埋深7.0-12.0m,一般厚5.0-10.0m,滨海—浅海相沉积,流塑,含云母、有机质、夹薄层粉砂,局部夹贝壳碎屑,分布普遍,野外slug Test测定渗透系数为7×10-3m/d, 贮水系数1.56×10-3;⑤1层褐灰色粘性土,层顶埋深15.0—20.0m,一般厚5.0-17.0m,滨海相、沼泽相沉积,软塑—可塑,含云母,有机质,夹泥质、钙质结核和半腐芦苇根茎,分布普遍,局部出现淤泥质土。

标准地层表

标准地层表
7 1 间断裂隙 空洞 充填硬塑红粘土
7 2 间断裂隙 空洞 充填可塑红粘土
7 3 间断裂隙 空洞
1 1 Q4 ml 素填土 填土 杂色,松散~稍密,稍湿,均匀性较差,主要成分由人工回填粘土、碎石及块石组成,其粒径一般为10-150mm。
1 2 Q4 ml 杂填土 填土 杂色,松散~稍密,稍湿,均匀性较差,主要成分由人工回填粘土、碎石及生活垃圾组成。
2 1 Q4 pd 耕土 填土 灰褐色、褐色,其中包含有大量植物根系,含约15%~25%的沙粒,粒径约为2~8mm,分布厚度不均。
5 1 裂隙 空洞 无充填
5 2 裂隙 空洞 充填硬塑红粘土
5 3 裂隙 空洞 充填可塑红粘土
5 4 裂隙 空洞 充填软塑红粘土 红粘土
6 3 溶洞 空洞 充填可塑红粘土
6 4 溶洞 空洞 充填软塑红粘土
3 1 Q4 el+dl 硬塑红粘土 粘土 黄褐色,呈硬塑状态,结构稍密,稍湿,土质均匀,局部含少量风化残积团块,土粒分布不均匀。
3 2 Q4 el+dl 可塑红粘土 粘土 黄褐色,呈可塑状态,结构稍密,稍湿,土质均匀,局部含少量风化残积团块,土粒分布不均匀。
3 3 Q4 el+dl 软塑红粘土 粘土 黄褐色,呈软塑状态,结构稍密,稍湿,土质均匀,局部含少量风化残积团块,土粒分布不均匀。
4 1 T1yn 泥质石灰岩 硬质岩石 强风化 灰白色,中至厚层强风化泥质石灰岩,节理裂发育,岩芯破碎,呈砂状及碎块状。
4 2 T1yn 泥质石灰岩 硬质岩石 中风化 灰白色、灰色、灰黑色,中至厚层中风化泥质石灰岩,节理裂隙发育,见方解石脉充填,见少量节理面被铁质侵染为红色,岩芯呈柱状、短柱状、块状及少量砂状。

Q4地层描述

Q4地层描述

评估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冲洪积层(Q4al+p1)、崩坡积层(Q4col+del)、残坡积层(Q4dl+el)、滑坡堆积层(Q4del)和泥石流堆积层(Q4sef),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3dl+pl)以及二叠系大关山组(P1dg)和石炭系岷河组(C2mh)岩层,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灰、灰黄、深灰、灰黑色,表层约0.20~0.50m为耕土,下部以粘性土为主,含较多粘粒和大量植物根茎,结构疏松,局部含少量角砾、碎石(粒径一般为2.00~4.00mm),上部灰黄,稍湿~湿,松散;下部深灰、灰黑色,湿,松散~稍密为主,含有机质和生物碎块。

该层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地表和砂卵石层上,层厚0.40~2.00m。

2、冲洪积层(Q4al+p1)(1)粉质粘土灰、灰黄、深灰~灰黑色,可塑,稍湿。

含铁锰氧化物、少量的云母,含较多粘粒,沉积韵律明显,质地不均匀,局部相变为粉质粘土或粉砂,呈透镜状,松散~稍密,厚约为0.1~3.5m。

(2)含角砾粉质粘土褐灰色,可塑,稍湿。

含角砾碎屑,粒径一般为2.00~4.00mm,含量约15~20%。

主要呈透镜体分布于角砾层中,层厚0.30~3.00m。

(3)角砾褐灰~褐黑色,松散,稍湿。

含约15~25%的细粒土。

砾石母岩为变质岩,呈强风化状(用手折易断或易捏成粉末状),磨圆度差,呈棱角状,层厚0.40~4.70m。

(4)碎石土浅灰~褐灰色,稍湿,碎石母岩主要成分为变质岩,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2~4cm,含少量块石,个别块石达10cm以上,碎石含量50~70%,充填15~25%的粉质粘土。

(5)细砂灰、灰黄色,松散,稍湿,含粘粒较多,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铁锰质氧化物及云母片,呈透镜体状,层厚为1.4~1.5m 。

(6)含卵石粉土灰黄、深灰色,稍湿-湿,卵石一般粒径0.5~2.0cm,个别大于3cm,多呈次棱角-次圆状,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

地层岩性

地层岩性

地层岩性①人工填土(Q4s):色杂,成分不均,以黄土为主,含有建筑垃圾,分布于河床,层厚约0.5m,松散。

(2)浆砌石:(Q4s):灰白色,岩性以砂岩为主,已建堤防,分布于左岸,高度约10m。

(3)砂壤土:(Q4col):灰黄色,以粉粒为主,质地较均,可见少量碎石,可塑,层厚约1.50m,分布于右岸二级阶地前沿。

(4)砾石:(Q42al):色杂,成分以砂岩及钙质结核为主,磨圆度较好,呈棱角状-浑圆状,分选性较差,一般粒径0.2-2cm,最大粒径10cm,中细砂充填,砾石含量约为50%,中细砂充填,稍密-中密,层厚约5m,分布于河床,层底高程1222.10~1227.50m。

(5)黄土:(Q3eol)灰黄色,成分较均一,以粉粒为主,具针状孔隙含白色菌丝体,垂直节理发育,硬塑,分布于二级阶地上部。

(6)砂壤土:(Q3al):灰黄色,以粉粒为主,质地较均,具水平层理,硬塑,分布于二级阶地上部,层厚约1.50m。

(7)砾石:(Q3al):灰白色,成分以砂岩及钙质结核为主,磨圆度较好,呈棱角状-浑圆状,分选性较差,微胶结,一般粒径0.2-2cm,最大粒径10cm,中细砂充填,砾石含量约为50%,砂土充填,中密,分布于二级阶地下部,层底高程1218.30~1225.50m。

(8)砂岩:(K11)浅棕红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钙质胶结,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主要分布于左岸,裂隙不发育,强风化呈砂状及碎块状,厚度约 1.50~2.50m。

层顶高程约1220.40~1231.60m。

(9) 砂岩:(K11)浅棕红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钙质胶结,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主要分布于左岸,裂隙不发育,弱风化岩体较完整呈块状,层顶高程约1219.50~1229.10m。

最新q4地层描述教学提纲

最新q4地层描述教学提纲

评估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冲洪积层(Q4al+p1)、崩坡积层(Q4col+del)、残坡积层(Q4dl+el)、滑坡堆积层(Q4del)和泥石流堆积层(Q4sef),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3dl+pl)以及二叠系大关山组(P1dg)和石炭系岷河组(C2mh)岩层,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灰、灰黄、深灰、灰黑色,表层约0.20~0.50m为耕土,下部以粘性土为主,含较多粘粒和大量植物根茎,结构疏松,局部含少量角砾、碎石(粒径一般为2.00~4.00mm),上部灰黄,稍湿~湿,松散;下部深灰、灰黑色,湿,松散~稍密为主,含有机质和生物碎块。

该层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地表和砂卵石层上,层厚0.40~2.00m。

2、冲洪积层(Q4al+p1)(1)粉质粘土灰、灰黄、深灰~灰黑色,可塑,稍湿。

含铁锰氧化物、少量的云母,含较多粘粒,沉积韵律明显,质地不均匀,局部相变为粉质粘土或粉砂,呈透镜状,松散~稍密,厚约为0.1~3.5m。

(2)含角砾粉质粘土褐灰色,可塑,稍湿。

含角砾碎屑,粒径一般为2.00~4.00mm,含量约15~20%。

主要呈透镜体分布于角砾层中,层厚0.30~3.00m。

(3)角砾褐灰~褐黑色,松散,稍湿。

含约15~25%的细粒土。

砾石母岩为变质岩,呈强风化状(用手折易断或易捏成粉末状),磨圆度差,呈棱角状,层厚0.40~4.70m。

(4)碎石土浅灰~褐灰色,稍湿,碎石母岩主要成分为变质岩,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2~4cm,含少量块石,个别块石达10cm以上,碎石含量50~70%,充填15~25%的粉质粘土。

(5)细砂灰、灰黄色,松散,稍湿,含粘粒较多,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铁锰质氧化物及云母片,呈透镜体状,层厚为1.4~1.5m 。

(6)含卵石粉土灰黄、深灰色,稍湿-湿,卵石一般粒径0.5~2.0cm,个别大于3cm,多呈次棱角-次圆状,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

地层分述

地层分述

新生界第四系(Q4)灰黄色粘土层;底部为棕色砂砾石层。

特征:粘土层:色匀,质纯,性软,吸水塑性强,未成岩。

砂砾层:棕色,砾石成份以石英砾、泥砾为主,变质岩砾及燧石少量,砾径一般2~3mm,个别砾径达5mm,次棱角状,分选差,分布均匀;砂质成分以中砂为主。

与下伏白垩系下统志丹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罗汉洞组(K1z5)棕褐色、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棕色、棕黄色中、细砂岩呈等厚互层。

本组特征:(1)本组砂岩较发育,累计厚度111.9m,占组厚的49.8%;泥岩累计厚度112.6m,占组厚的50.2%;砂泥比0.99(见表2-2,下同)。

(2)砂岩特征:粒度上部以中砂为主,下部以细砂为主,单层厚度大,砂岩单层厚度一般为1-10m,最厚40m,颜色以棕色为主,局部呈棕黄色。

中砂岩:棕色为主,局部呈棕黄色,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少量岩屑,中砂结构,分选好,次棱角状,泥质胶结,疏松。

细砂岩:棕色,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岩屑次之,含少量云母片,细砂结构,分选好,次棱角状,泥质胶结,较疏松。

(3)泥质岩以泥岩为主,粉砂质泥岩次之,颜色中、上部为棕褐色,下部为褐色。

粉砂质泥岩:色匀,粉砂质分布较均匀,局部富集,性较硬,断口较平整。

泥岩:色匀,质纯,性硬、脆,断口平整。

4)电性特征:(本组测井段184.5m,故仅对此井段测井曲线进行描述)本组段自然伽马曲线幅度变化较大;自然电位曲线在砂岩段呈较小正异常;井径在泥岩段严重扩径,砂岩段扩径较小;声波时差曲线变化较大;双感应曲线泥岩段重合,砂岩段分开,深感应电阻率值砂岩段高于泥岩段;砂岩段自然伽马值为55~100API,声波时差值为300~345μs/m,深感应电阻率值为27~45Ω·m,泥岩段自然伽马值为150~190API,声波时差值为300~330μs/m,深感应电阻率值为10~20Ω·m。

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环河组(K1z4)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浅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呈略等厚互层,底部含少量石膏。

地层分述

地层分述

新生界第四系(Q4)灰黄色粘土层;底部为棕色砂砾石层。

特征:粘土层:色匀,质纯,性软,吸水塑性强,未成岩。

砂砾层:棕色,砾石成份以石英砾、泥砾为主,变质岩砾及燧石少量,砾径一般2~3mm,个别砾径达5mm,次棱角状,分选差,分布均匀;砂质成分以中砂为主。

与下伏白垩系下统志丹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罗汉洞组(K1z5)棕褐色、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棕色、棕黄色中、细砂岩呈等厚互层。

本组特征:(1)本组砂岩较发育,累计厚度111.9m,占组厚的49.8%;泥岩累计厚度112.6m,占组厚的50.2%;砂泥比0.99(见表2-2,下同)。

(2)砂岩特征:粒度上部以中砂为主,下部以细砂为主,单层厚度大,砂岩单层厚度一般为1-10m,最厚40m,颜色以棕色为主,局部呈棕黄色。

中砂岩:棕色为主,局部呈棕黄色,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少量岩屑,中砂结构,分选好,次棱角状,泥质胶结,疏松。

细砂岩:棕色,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岩屑次之,含少量云母片,细砂结构,分选好,次棱角状,泥质胶结,较疏松。

(3)泥质岩以泥岩为主,粉砂质泥岩次之,颜色中、上部为棕褐色,下部为褐色。

粉砂质泥岩:色匀,粉砂质分布较均匀,局部富集,性较硬,断口较平整。

泥岩:色匀,质纯,性硬、脆,断口平整。

4)电性特征:(本组测井段184.5m,故仅对此井段测井曲线进行描述)本组段自然伽马曲线幅度变化较大;自然电位曲线在砂岩段呈较小正异常;井径在泥岩段严重扩径,砂岩段扩径较小;声波时差曲线变化较大;双感应曲线泥岩段重合,砂岩段分开,深感应电阻率值砂岩段高于泥岩段;砂岩段自然伽马值为55~100API,声波时差值为300~345μs/m,深感应电阻率值为27~45Ω·m,泥岩段自然伽马值为150~190API,声波时差值为300~330μs/m,深感应电阻率值为10~20Ω·m。

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环河组(K1z4)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浅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呈略等厚互层,底部含少量石膏。

13-6-1-地层中q4与q3的区别

13-6-1-地层中q4与q3的区别

地层中q4与q3的区别
1. 你知道吗,地层中的 q4 和 q3 差别可大啦!就好比苹果和橘子,完全不一样呢!比如在地质年代上,q4 是更新近的呀。

2. 哇塞,地层里的 q4 和 q3 有好多不同点呢!这就像白天和黑夜,截然不同呀!像 q4 的沉积物特征就和 q3 有很大差别呢。

3. 嘿,你想不想知道地层中 q4 与 q3 的区别呀?这简直就是猫和狗的区别呀!比如说它们形成的环境就很不一样嘛。

4. 哎呀呀,地层中 q4 和 q3 那区别可明显了!就如同汽车和自行车,差别老大了!q4 的地层结构和 q3 的能一样吗?
5. 哇哦,地层里的 q4 和 q3 可太不一样了!好比夏天和冬天呀!看看它们所含的化石种类都不同呢。

6. 嘿呀,q4 和 q3 在地层中区别可多了去了!就像红花和绿叶,各有特点嘛!q3 的岩石性质和 q4 的肯定不一样呀。

7. 哟呵,地层中q4 和q3 有好多不一样呢!简直像米饭和面条呀!q4 的分布范围和 q3 也是不同的哦。

8. 哎呀,地层中的q4 与q3 区别老大了!就像晴天和阴天一样明显呢!q4 的地质意义和 q3 的能一样吗?
9. 嘿,q4 和 q3 在地层中那区别可太显著了!好像飞鸟和游鱼呀!q4 的形成过程和 q3 的差别可不小呢。

10. 哇,地层里的 q4 和 q3 区别好多呀!如同高山和低谷呀!它们在地质历史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呢。

我的观点结论:地层中的 q4 和 q3 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地质年代、沉积物特征、地层结构还是其他方面,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了解。

岩土工程勘察地层描述

岩土工程勘察地层描述

杂填土(Q4 ml)①:杂色,松散,稍湿,主要以粉土为主,含有生活垃圾及工业废弃物,最大层厚度为1.5米。

耕土(Q4 ml)②:黄褐色,松散,稍湿,主要以粉土为主,含有植物根茎,最大层厚度为0.8米。

细砂(Q4 al+pl)③:黄色,稍密,稍湿,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及石英为主,砂质均匀,含砾约5%,最大层厚度为0.7米。

al+pl)④:黄褐色,稍密,稍湿,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及石英为主,粗砂(Q4局部夹圆砾薄层,含砾约10%,本层未被揭穿,最大揭露厚度为7.8米。

)②:黄褐色,硬塑,稍湿,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粉质粘土(Q3中等,稍有光泽。

本层粉质粘土压缩系数平均值为a1-2=0.14,属中压缩性土,最大湿陷系数为0.005,不具有湿陷性,层厚度为3.7米。

)③:杂色,稍湿,中密,粗颗粒呈磨圆及次磨圆状, 2-20mm约圆砾(Q3占25%,20-200mm约占35%,以不均匀砂混粉土充填,原岩成分主要以凝灰岩为主,粗颗粒呈中风化状,颗粒级配较好。

在勘察深度内本层未被揭穿,揭露厚度为4.5米。

卵石(Q)③:杂色,稍湿,中密,粗颗粒呈磨圆及次磨圆状, 20-200mm3约占40%,大于200mm约占30%,以不均匀砂混粉土充填,原岩成分主要以凝灰岩为主,粗颗粒呈中风化状,颗粒级配较好。

在勘察深度内本层未被揭穿,揭露厚度为4.5米。

粉土(N)③5:黄褐色,稍密,稍湿,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无光泽,本层粉土有机质含量约占4%,本层粉土无湿陷性,属中压缩性土。

本层分布不连续,最大层厚度为3.6米。

全风化玄武岩(N)④:灰褐色,呈松散状,含砾粉质粘土状,主要矿物成份为粘土类矿物,局部含有强风化岩块,本层分布不连续,呈透镜体状,仅存在于zk27中。

强风化玄武岩(N)⑤:灰黑—褐红色,气孔状构造,孔隙率5%左右,气孔直径1-10mm为主,最大可达20mm,隐晶质结构,风化裂隙很发育,岩体被切割成碎裂状或块石状,岩芯呈碎石状,粒径20-200mm约占70%,少量粘土及不均匀砂充填,本层强风化玄武岩为较硬岩,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本层分布连续,局部未被揭穿,最大揭露厚度为15.2米。

地层简单的分类及其物理指标

地层简单的分类及其物理指标
需注意的是本次勘察中各风化带的划分只是相对的,是根据基岩风化带总体上呈自 上而下风化程度逐渐变弱的渐变趋势而进行的整体划分。实际上泥岩、粉砂砂岩的风化受裂 隙发育、地下水、岩石本身矿物成分组成等诸多条件影响,强~中等风化并无较明确的分界 线。
1
土、石工程分级统计
土、石名称
土、石等级
土、石类别
人工填土①
③粘土(Q4al+pl):可塑,强度一般,压缩性一般,可作为路基持力层;
④1 强风化泥岩(J2s):强度较低,压缩性一般,建议不作为路径及持力层;
④2 中风化泥岩(J2s):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是良好的路基持力层;
⑤1 强风化粉砂岩(J2s):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是良好的路基持力层;
⑤2 中风化粉砂岩(J2s):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是良好的路基持力层
地层 时代
Q ml 4
Q al 4
岩土 名称
人工填土① 冲填土②
状态
稍密 松散
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
天然 重度(kN/m3)
压缩模量 ES (Mpa)
内摩擦角 ф
(°)
20.5 19.3
9.0
15
2.0
10
内聚力 c (Kpa)
— —
承载力基本容 许值(kPa)
180 70
基底摩 擦系数
μ 0.25 0.15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 ①人工填土(Q4ml):黄褐色,稍密,稍湿,局部不均匀,主要成分为粘土夹碎石,局
部为块石。表层为约 1.0m 的耕植土,局部为混凝土路面,下部为稍密的粘土夹碎块石和角 砾,母岩成分为强风化泥岩和中风化粉砂岩。 第四系全新统冲填土(Q4al)
②冲填土(Q4ml):杂色,松散,潮湿的碎石土。由洪水搬运、堆填而成,主要成分为 粉砂岩碎块石和粘土,局部有少量有机质,堆填少于 10 年。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地层岩性

地层岩性

地层岩性①人工填土(Q4s):色杂,成分不均,以黄土为主,含有建筑垃圾,分布于河床,层厚约0.5m,松散。

(2)浆砌石:(Q4s):灰白色,岩性以砂岩为主,已建堤防,分布于左岸,高度约10m。

(3)砂壤土:(Q4col):灰黄色,以粉粒为主,质地较均,可见少量碎石,可塑,层厚约1.50m,分布于右岸二级阶地前沿。

(4)砾石:(Q42al):色杂,成分以砂岩及钙质结核为主,磨圆度较好,呈棱角状-浑圆状,分选性较差,一般粒径0.2-2cm,最大粒径10cm,中细砂充填,砾石含量约为50%,中细砂充填,稍密-中密,层厚约5m,分布于河床,层底高程1222.10~1227.50m。

(5)黄土:(Q3eol)灰黄色,成分较均一,以粉粒为主,具针状孔隙含白色菌丝体,垂直节理发育,硬塑,分布于二级阶地上部。

(6)砂壤土:(Q3al):灰黄色,以粉粒为主,质地较均,具水平层理,硬塑,分布于二级阶地上部,层厚约1.50m。

(7)砾石:(Q3al):灰白色,成分以砂岩及钙质结核为主,磨圆度较好,呈棱角状-浑圆状,分选性较差,微胶结,一般粒径0.2-2cm,最大粒径10cm,中细砂充填,砾石含量约为50%,砂土充填,中密,分布于二级阶地下部,层底高程1218.30~1225.50m。

(8)砂岩:(K11)浅棕红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钙质胶结,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主要分布于左岸,裂隙不发育,强风化呈砂状及碎块状,厚度约 1.50~2.50m。

层顶高程约1220.40~1231.60m。

(9) 砂岩:(K11)浅棕红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钙质胶结,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主要分布于左岸,裂隙不发育,弱风化岩体较完整呈块状,层顶高程约1219.50~1229.10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
灰、灰黄、深灰、灰黑色,表层约~为耕土,下部以粘性土为主,含较多粘粒和大量植物根茎,结构疏松,局部含少量角砾、碎石(粒径一般为~),上部灰黄,稍湿~湿,松散;下部深灰、灰黑色,湿,松散~稍密为主,含有机质和生物碎块。

该层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地表和砂卵石层上,层厚~。

2、冲洪积层(Q4al+p1)
(1)粉质粘土
灰、灰黄、深灰~灰黑色,可塑,稍湿。

含铁锰氧化物、少量的云母,含较多粘粒,沉积韵律明显,质地不均匀,局部相变为粉质粘土或粉砂,呈透镜状,松散~稍密,厚约为~。

(2)含角砾粉质粘土
褐灰色,可塑,稍湿。

含角砾碎屑,粒径一般为~,含量约15~20%。

主要呈透镜体分布于角砾层中,层厚~。

(3)角砾
褐灰~褐黑色,松散,稍湿。

含约15~25%的细粒土。

砾石母岩为变质岩,呈强风化状(用手折易断或易捏成粉末状),磨圆度差,呈棱角状,层厚~。

(4)碎石土
浅灰~褐灰色,稍湿,碎石母岩主要成分为变质岩,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2~4cm,含少量块石,个别块石达10cm以上,碎石含量50~70%,充填15~25%的粉质粘土。

(5)细砂
灰、灰黄色,松散,稍湿,含粘粒较多,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铁锰质氧化物及云母片,呈透镜体状,层厚为~。

(6)含卵石粉土
灰黄、深灰色,稍湿-湿,卵石一般粒径~,个别大于3cm,多呈次棱角-次圆状,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

卵石含量约为15~40%,粉土”含量约占40~60%。

该层主要分布于卵石层之上或夹于卵石、粉土层中,层厚为~。

(7)卵石
灰、灰黄色,稍湿~湿,一般粒径2~4cm,部分卵石粒径达8cm 以上,分选性较差,级配不良,卵石多呈次棱-次圆状,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

卵石含量约占50~60%,砾石含量约占20~30%,充填物主要为砂和粘性土。

该层分布于粉土层之下或夹于粉土层中,厚度不均匀。

根据其密实度划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四个亚类。

3、崩坡积层(Q4col+del)
崩坡积物(Q4col+del):为陡崖崩积堆积产物,物质组成主要为粘性土混杂碎石或碎块石土,结构稍密~中密,土石比约1:3,层厚一般为~。

4、残坡积层(Q4dl+el)
残坡积物(Q4dl+el):棕红、松散,为砂岩和泥岩风化堆积产物,由上往下颗粒逐渐变粗,分选性差,物质组成主要为粘性土混杂碎石或碎块石土,结构稍密~中密,土石比约2:1,厚度变化大,层厚一
般为0.5~3.0m。

5、滑坡堆积层(Q4del)
滑坡堆积物(Q4del):物质组成主要为粘土亚粘土混杂紫红色泥岩碎石和泥质砂岩碎石,结构稍密~中密,土石比约1:2,层厚一般为1.0~5.0m。

6、泥石流堆积层(Q4sef)
物质组成主要为块碎石土,块碎石棱角分明,结构稍密~中密,土石比约1:3,层厚一般为~。

7、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3dl+pl)
(1)含碎石粉质粘土
褐灰~褐黑色,稍湿。

含约15~25%的碎石,碎石粒径2~6cm。

砾石母岩为变质岩,呈强风化状,磨圆度差,呈棱角状,分布形态主要以透镜体分布于该层中。

(2)碎石
浅灰~褐灰色,稍湿,碎石母岩主要成分为变质岩,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2~8cm,含少量块石,局部块石粒径达15cm以上,碎石含量45~65%,充填20~30%的粉质粘土。

根据密实程度,将其分为松散碎石、稍密碎石、中密碎石三个亚层。

8、二叠系大关山组(P1dg)和石炭系岷河组(C2mh)
评估区出露基岩为二叠系大关山组(P1dg)钙质砂岩板岩和灰岩以及石炭系岷河组(C2mh)生物碎屑灰岩和含燧石灰岩夹砾灰岩,岩层产状190°∠55°,薄~中厚层状构造,岩性较单一,风化强烈,裂隙较
发育,工程地质岩组属于半坚硬岩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