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下语文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下语文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感受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共情能力。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课文内容1. 《古诗三首》:《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 《荷叶母亲》:以荷叶比喻母亲的爱的伟大和无私。
3. 《珍珠鸟》:讲述珍珠鸟与人的故事,传递友谊与爱的主题。
生字词1. 生僻字:例如“渡、洲、晓、豫、洲、派的”。
2. 近义词、反义词:例如“安静-喧闹、温暖-寒冷”。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学生预课文,自主生字词。
课堂导入1. 教师通过问题、情景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2. 学生分享预成果,交流生字词心得。
课堂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情感、道德观念。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知识。
课堂互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答等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展示自己的成果。
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题。
2. 教师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进行反馈。
四、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互动、作业完成情况等了解学生进度。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终结性评价1. 教师通过期末考试、单元测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2. 学生参加评价,展示自己的成果。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 相关背景资料:网络搜索、图书馆查阅等。
3. 生字词卡片:自制或购买。
4. 课堂互动素材:问题列表、讨论话题等。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内容分析第二单元以“美丽的大自然”为主题,安排了《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秋天的雨》、《黄山奇松》、《葡萄沟》5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办法”、“奇妙”等词语造句。
(3)了解课文描述的自然现象和景观,认识自然界的事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想象,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2)学会通过课文的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办法”、“奇妙”等词语造句。
(3)了解课文描述的自然现象和景观,认识自然界的事物。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单元。
(2)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文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合作学习(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景观。
(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掌握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景观,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事物。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2)学生进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数的进位和借位概念。
2. 能够进行简单的进位和借位运算。
3. 能够灵活运用进位和借位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进位和借位的概念。
2. 正确进行进位和借位运算。
三、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数的进位和借位概念的引入。
2. 进位运算的基本步骤和规则。
3. 借位运算的基本步骤和规则。
4. 进位和借位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教师演示进位和借位运算的步骤和规则,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2. 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通过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实践体验: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进位和借位运算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数字,引导学生发现数的进位和借位现象,激发他们对这一概念的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示意图和简单例子,向学生介绍进位和借位的概念,并讲解基本步骤和规则。
3. 练巩固: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基础练,巩固他们对进位和借位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拓展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进位和借位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灵活应用能力。
5.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与学生共同归纳进位和借位运算的规律。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他们对进位和借位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练评价:针对练题的正确率和解题过程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进位和借位运算的掌握程度。
3. 实际应用评价:对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进位和借位的能力进行评价。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部编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2. 课件或板书。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巩固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加深对概念和运算规则的理解。
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知识点和短语。
2.掌握阅读理解文章的技巧和方法。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本单元的核心课文:《舌尖上的中国》。
2.重点词汇:品尝、融汇、独具、精髓等。
3.阅读理解文章:《中国美食的魅力》、《广东美食》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和阅读理解文章,了解中国美食的魅力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有关中国美食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对中国美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预测。
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们自读《舌尖上的中国》。
–分组讨论并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
–教师组织全班共同对课文进行解读,重点讲解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
3.拓展学习(20分钟)–学生们阅读《中国美食的魅力》。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并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们完成相关练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1.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提问学生对广东美食有什么了解。
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们自读《广东美食》。
–分组讨论并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
–教师组织全班共同对课文进行解读,重点讲解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
3.创作写作(20分钟)–学生们根据自己对广东美食的了解和课文的启发,撰写一篇关于广东美食的短文。
–教师在写作过程中进行指导和辅助。
4.分享交流(10分钟)–学生们相互交换自己所写的短文,并进行评价和指导。
–部分学生代表进行分享。
【大单元整体教学】第二单元空气单元教学设计
2.空气的性质:学习空气的密度、溶解性等基本性质,并通过实验验证。
3.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学习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等气体的性质,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用途。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等。在空气这一单元,学生将通过已有的化学知识,进一步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以及常见气体的用途。同时,本单元的学习将为后续的气体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情感升华:
结合空气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空气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空气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空气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1.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性。一个吸引人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
2.实践操作环节的必要性。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知识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4.课堂互动的重要性。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例题3:
题目:请列举三种常见的气体传感器及其应用。
解答:
三种常见的气体传感器及其应用如下:
1.氧气传感器:用于检测发动机排放的氧气含量,以优化燃油燃烧。
2.二氧化碳传感器:用于监测室内空气质量,控制通风系统,保持室内空气质量舒适。
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教材分析。
1. 单元主题。
2. 单元内容结构。
3. 单元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认识本单元的生字,会写要求书写的生字,掌握生字的笔顺、笔画和结构。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 了解数量词的用法,学会运用数量词描述事物;积累与树木、动物、农事活动等相关的词语。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背诵、观察、想象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和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 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热爱劳动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阅读基础,但对于数量词的准确运用、不同事物特点的细致观察以及对农家生活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单元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识字、写字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 让学生正确使用数量词,理解课文中描述的事物特点。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
2. 教学难点。
- 体会不同树木、动物的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
- 理解田家四季农事活动的顺序和意义,感受农民劳动的辛苦。
四、教学方法。
1. 直观教学法。
运用图片、实物、多媒体等手段,直观地展示课文中的场景、树木、动物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学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培养语感。
3. 情境教学法。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如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4. 小组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交流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教版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分析本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延续了去年的优质课评选活动的整体要求,采取“团队赛”形式,每个地市抽调选手组成一个团队,一个团队负责一整个单元的教学,旨在集中省市的优势教学力量探索新教材、新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力争能够为新课程教学改革作出课堂示范,从而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全方位落实。
另外,基于真实的教学情境的教学一定要真实的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
经过高一整个学年的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均有所进步。
但是,面对先秦诸子散文时,学生仍需要进行基本的文言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在理解先贤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比较,锻炼思辨思维。
面对多重学习任务,在教学设计时应立足学生的认知现实,情境设置亦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
二、单元基本信息本单元分为 3 课,第一课是《<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二课是《<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第三课是单篇课文《兼爱》。
单元选文聚焦于先秦诸子的思想阐发,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各家哲思义理并思考经典对当下的指导意义,这是对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任务的落实。
同时儒家、道家和墨家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还体现出深刻的思辨性,指导学生在比较中辩证思考、理性分析,则是“思辨性阅读”任务的要求。
三、单元学习任务1.学情分析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隶属于两个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辨性阅读”,既体现了传统文化、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对弘扬中华文明的自觉追求。
同时,选择性必修还承载着编写者的期许:面对国家的复兴道路,需要青年学生认识、理解、认同、热爱、传承并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高二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了孔孟的一些文章,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还学习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1 / 5文之事》和《庖丁解牛》。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儒道思想有了初步了解,但由于本单元选择的篇目和内容都比较陌生,思想艰深,思辨性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可忽视这个单元教学的难度系数,要落实文言学习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追问文章的思想意义和价值。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内容。
2.能够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语调和停顿的位置。
4.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简单的表达。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课文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拼音。
难点1.正确把握语调和停顿位置。
2.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师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入本节课文。
2.学习: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解释生词和重点词语。
3.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停顿。
4.巩固: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展示自己的理解。
5.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内容,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第二课时1.复习:学生自主朗读上节课的课文,教师进行评价。
2.导入:教师引入本节课的新课文内容,提出学习目标。
3.学习:学生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课文表演,互相合作完成。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强调关键点。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本节课的课文,并模仿课文进行创作。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但部分学生在语调和停顿上仍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下节课计划增加口语练习环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可通过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语言知识面,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2.能朗读课文,流畅、准确;3.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意思;4.能正确书写生字词、理解和领会课文内容;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关心老人,尊重长辈的情感态度;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准确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包括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理解课文的意思。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1.课文《谁最争气》2.生词:争气、可好3.核心知识点:理解课文情节,认识主要人物二、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观看相关视频,引出“争气”的概念。
2.课文学习:师生共同朗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3.生词学习:介绍新生词,理解生词的意思,并能够在句子中正确运用。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5.课堂表现:请学生表演《谁最争气》片段,展示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1.故事情节理解2.写作活动:小结《谁最争气》故事情节二、教学过程1.复习与引入:复习前一节课学习内容,并引入写作活动。
2.写作指导:指导学生写作小结,概括故事情节,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互相交流: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写作内容,讨论不同观点。
4.总结与展示: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并展示学生写作成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理解故事情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下一步可以加强对于故事情节的引导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同时,要多加强生字词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文素养。
第二单元《梳理与探究》(教学设计)
-发音规则:复习和巩固元音、辅音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提高学生拼读和记忆单词的能力。
-阅读理解: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主旨:指导学生学会快速捕捉文章的主旨大意,提炼关键信息。
-事实细节:训练学生从文章中寻找支持主旨的细节信息,提高答题准确率。
-举例:在句子中正确区分并使用“big, bigger, biggest”等比较级和最高级词汇。
-语法填空:语法填空题对学生的语法知识和语境理解能力要求较高。
-难点:根据句子语境选择正确的语法形式。
-举例:在语法填空题中,正确使用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等时态。
-阅读策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以提高理解力。
-知识点回顾
-学习方法总结
-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包括词汇、语法、发音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
-熟练运用所学词汇、句型进行日常交流
-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能抓住文章主旨,分析作者观点
2.思维品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难点:快速准确地进行信息定位和推理判断。
-举例:在阅读文章时,如何根据问题快速找到关键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推理。
-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需要提高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难点:如何有效分配任务、组织讨论以及整合小组意见。
-举例:在小组讨论中,每位成员都能积极参与,确保团队成果的质量。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梳理与探究》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用英语解决问题的情况?”(如购物、问路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英语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024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上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分数混合运算单元整体分析主备人:一、单元教材分析学生已掌握整数、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运算律,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这些都为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组织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如下:解决有关分数除除混合运算的问题,体会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在分数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分数混合运算(一));解决有关“增加几分之几”和“减少几分之儿”的问题,体会整数法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分数混合运算(二));用方程解决与分数混合运算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分数混合运算(三))。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解决分数混合运算的相关问题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教科书注重给学生更多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在本单元的各节内容中,第一个问题都是通过学生间的对话,展现读题、审题的一般思考过程,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这样编写强调了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进行独立思考,经历探索性的数学学习的过程,加强了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得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2.在分数混合运算中注重发展学生对分数乘法和除法意义的理解本单元有关分数混合运算是整数混合运算的拓展,不同之处在于对分数乘、除法意义的理解。
教科书注重呈现直观图发展学生对分数乘、除法意义的理解,例如,“分数混合运算(一)”呈现的两个图示中的圆圈图:首先用圆圈图表示出12人的三分之一是4人,再表示4人的四分之三,使学生体会分数乘法的意义。
3.用不同的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分数混合运算(一)”中教科书呈现了两种图示,第一种是圆片图,第二种是线段图;在“分数混合运算(二)”中教科书也呈现了两种图示,第一种是方格图,第二种是线段图。
这样的呈现方式反映了从低到高的抽象程度,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步发展数学抽象能力。
教科书用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2023-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统整教学设计
走近时光里的英雄——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统整教学设计单元解读(一)单元主题分析: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革命岁月”为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和《我的战友邱少云》五篇课文。
其中,《七律·长征》以诗歌的形式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狼牙山五壮士》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壮士保家卫国的壮举;《开国大典》描写了新中国成立庆典中的宏大场面;《灯光》回忆了解放战争时期以郝副营长为代表的战士为革命胜利英勇奋战的往事;《我的战友邱少云》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邱少云同志为了战斗胜利,无畏牺牲的英雄事迹。
整个单元通过不同革命时期的场面再现,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英雄的坚贞不屈,革命领袖的伟人风采,以及革命先辈在艰苦斗争中所展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语文要素分析:本单元第一个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针对这一要素,教师需要厘清两个概念:一是“场面”,它在本单元中可以理解为是发生在一定场合下的,是可知可感的有人物活动的画面。
这是五上第六单元中“场景描写”的承接;二是“点面结合”,“点“就是局部细节的刻画,“面”就是整体面貌的勾勒,两者有机结合。
细看单元,“点面结合”这一要素在本单元中多元渗透,逐层推进。
第二个语文要素是: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这与前一个语文要素一脉相承,体现了由学到用的内化过程。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练习过写活动,掌握了把活动过程写清楚的方法,本单元又有所发展,强调要写出印象深刻的重点部分,并且在关注整体场面的同时,突出对个体的描写。
关于革命传统文化的课文编排,教材秉承“整体推进,有机渗透”的思路,依循学段特征和学生认知规律,进行了缜密的布局,在不同年级中专门编排了主题单元。
这是教材力图帮助学生亲近革命传统文化,获得爱国熏陶。
对标学习任务群:在了解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课程内容及呈现方式上来看这个单元所属的学习任务群。
语文新教材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玩拼音——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设计】1. 以“玩拼音”为主题,认读 6 个单韵母、8 个声母。
在游戏中学会音节的拼读规则,正确拼读音节。
2. 借助拼音,认识“爸”“妈”等 14 个生字,将识字与拼音的学习融为一体。
诵读儿歌《小白兔》,在儿歌与游戏情境中感受拼读与识字的乐趣。
3.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区别、归类、实践、口语表达等语文综合能力。
【大单元情境】一年级学生更乐于在情境化、趣味化、游戏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因此本书将本单元的拼音学习置于“玩拼音”的大情境中,通过“池塘边找一找”“山坡上玩一玩”两个具体的学习任务以及若干个活动,开启拼音学习之旅,借助活动、游戏、儿歌、绘本等学习资源,让学生完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单元设计】本单元,教师将带着学生们开启拼音之旅。
教材在每课都安排了情境图,提示了拼音的形和音,同时,把识字融进拼音教学之中,既巩固了拼音的学习,也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基于拼音教学的独特性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在进行单元设计时,在尊重教材编写顺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情境图的资源,创设玩拼音的学习情境,通过“池塘边找一找”“山坡上玩一玩”两个具体的学习任务,玩中学,在学中玩,凸显拼音学习的情境性、趣味性、活动性。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情境,本书在单元设计中增加了儿歌、游戏、绘本推荐内容,尽可能让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相连接,帮助学生在与生活相融合的情境中学拼音、识汉字、诵儿歌、读绘本,受到人文和语言的熏陶。
【任务群说明】本单元设计创设了两个任务,分别是“池塘边找一找”“山坡上玩一玩”,与主题情境“玩拼音”相契合。
两个任务是基于对教材情境图的充分应用,例如第 1 课的情境是乡村小河边,第 2 课的情境是乡村生活,其中也有小河边的情境,因此我们把这个情境创设为“池塘边找一找”。
这个任务强调“找一找”,让学生去发现单韵母的读音、书写的特点。
另外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实现对拼音学习的自主建构。
每个学习任务下还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活动。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三上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制作秋日纪念册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的别样风景。
《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
《秋天的雨》从多角度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描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式理解难懂的词语”。
本套教材在低年级安排了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
其中,《古诗三首》侧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秋天的雨》以“五彩缤纷”为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安排了实践运用的练习。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
日记是三年级习作起步练习的一个重要形式,选材灵活,写法自由,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记录自己的生活。
本单元的习作编排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二、单元教学目标经过以上的梳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可以表述如下:学生将知道:1.词语在句子中有具体的含义。
2.什么是日记,日记可以记录哪些内容?学生将理解:1.词语在句子段落中表达特定的意思和情感。
2.日记记录生活,促进成长。
学生将能够:1.运用借助插图,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难懂词语,读懂课文。
2.掌握日记的写作格式,用日记记录观察所得和生活故事,表达情感。
三、单元教学设计思路经过上面的解读和分析,确定本单元的大概念聚焦的核心问题:人们如何用文学的方式表达秋日的体验。
七年级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大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基本信息1.主题名称:成长的时空2.主题概述:本单元是基于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着力处理青春期的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他们的老师和父母。
第六课从家的意味切入,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家是什么。
通过对“家”及“家”有关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探讨与分享,认识中国人的“家”是怎样的。
由浅入深,由初识“家的意味”到更深入探讨“爱在家人间”,紧紧围绕亲情、碰撞、沟通,直面“家”最核心的内容——“爱”,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从而将“爱”推向深入。
引导学生认识现代家庭的特点,培养学生在亲子之间积极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学会表达爱,使“让家更美好”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呼唤,与父母共创美好家庭。
第七课基于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和当代教师职业的新特点,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认识教师这一职业群体,从而更好地理解身边的教师,学会接纳、尊重不同风格的教师,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与教师积极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恰当处理师生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
同时,本课需要帮助学生从双向互动的角度认识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应该彼此尊重,携手共进;在接受老师的关心和帮助的同时,学会主动关心、帮助老师,与老师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共度教育好时光。
3.主题学情分析:师生关系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之一,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专业性,承认并积极接纳不同风格的教师,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成为新时代学生的需求。
因此,要引导学生理解老师、体谅老师、尊敬老师,从而达成师生和谐、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初中学生逐步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培养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交往的能力,既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的老师巍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大意,感受作者体验。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3)把握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浏览,圈点重点语段感悟其中蕴含的感情。
(2)精读,感知作者的写作布局谋篇的方法。
(3)品读,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难忘,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重点】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难点】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到“老师”这个词,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许多的老师形象。
其中的“好老师”让我们铭记终生,能给大家说说你记忆中的“好老师”吗?(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走进作家魏巍的童年,领略魏巍心目中的“好老师”的风采!(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作者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河南郑州人。
1920年6月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并勉强上了简易乡村师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不久到达延安。
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
解放战争中,在行军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
全国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2.字词积累芸(yún) 榆(yú) 痣(zhì) 褪(tuì) 卜(bǔ) 磕(kē)温柔:温和柔顺(多用于形容女性)。
心情如水:形容心地纯洁,像清澈的水一般。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纠纷:争执的事情。
热恋:本课是亲热难舍的意思。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词并概括每节大意。
(2)分段并归纳段意〔明确〕第一部分(第一段)指出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
第二部分(第2---14段)通过记叙关于蔡老师的七件小事,表现了蔡老师的“慈爱”“公平”和“伟大”,抒发了对蔡老师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第三部分(第15段)表达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解读重点(1)绘声绘色地朗读第二部分。
(2)〔投影出示〕①这部分记叙了蔡老师哪七件事?②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③为什么这么安排?④七件事是如何贯串的?⑤七件事的顺序能否打乱?〔提示〕①蔡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我梦里寻师。
②前五件事略写,后两件事详写。
③前五件事写蔡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教育、爱护和影响,是从“面”上写,而后两件事则是“我”印象最深的,刻骨铭心的,也最能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依恋之情,是从“点”上写。
所以详写。
这样详略安排,既能使文章结构疏密有间,又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④七件事有一条感情线索贯串——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⑤这七件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
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忆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
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2.探究难点(1)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明确〕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2)“温柔”是从什么方面写?“美丽”是从什么方面写的?〔明确〕“温柔”是从老师的性格上写;“美丽”是从老师的外貌上写的?(3)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提示〕①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
②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
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
③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朋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
(4)试从课文找出抒情的语句,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活动〕①“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抒发作者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②“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③“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作者感激老师赞美老师的感情。
④“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
⑤“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
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抒发了作者思念老师的感情。
3.问题释疑(1)“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点拨〕一般的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
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
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2)“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点拨〕从孩子的眼光评价老师给“我”的支持和帮助,热情赞美自己的老师,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如果删去,使人感到空泛,不亲切,过于夸张。
(3)“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点拨〕①“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写出“我”的调皮、机灵。
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②“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表现“我”的天真活泼。
③接近文学、爱好文学、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说明“我”聪明、好学、尊敬师长。
④梦里导师,更表现“我”尊敬爱戴老师。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蔡老师是一个温柔、热情、慈爱、公正、伟大、热爱孩子的老师。
“我“是一个机灵调皮天真活泼尊师好学的学生。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助于直接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制作读书卡片,积累相关知识。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搓捻(cuo1 nian3) 繁衍(yan3) 迁徙(xi3) 觅食(mi) 惭(kui4)譬如(pi4)栖息(qi1) 小憩(qi4) 遨游(ao2) 花团锦簇(cu4) 冥思遐想(xia2)2.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盼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
一点不敢疏忽。
二、导人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感慨不已。
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伦·凯勒。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海伦·凯勒的风貌,投影显示作者事迹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
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
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
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
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四、学习课文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明确:第l题,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
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
她站在台阶上等待。
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
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第2题,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
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
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第3题,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大自然中,运用我的触觉、嗅觉,以及学到的词汇,让我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
有一次,莎莉文老师让我坐在树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扶我下来。
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仁慈。
第4题,莎莉文老师用的是情感体验法。
通过情感体验和对各种不同事物的对比,使海伦从中去感受。
如:“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
…‘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
…“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
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
”“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五、朗读训练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