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相对主义差异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道德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道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和道德主义是两个重要的思想体系,都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体的道德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个体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而道德主义则关注个体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准则。
虽然马克思主义和道德主义在某些方面存在分歧,但二者之间也存在一些共性和相互融合之处。
首先,马克思主义和道德主义都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消除剥削和不平等,实现公平正义。
而道德主义则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强调人们应该追求公正和平等。
因此,两者都对社会公平正义产生了深刻的关注,尽管马克思主义更加注重经济基础的变革,而道德主义更加强调人的内在品质和行为准则。
其次,马克思主义和道德主义都重视人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追求个体和社会的全面自由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之一。
马克思主义强调解放劳动者,消除压迫和剥削,让个体能够充分发展。
道德主义也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行动的道德性质,主张人们应该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并在遵守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价值。
两者都认为,人的自由和解放是必要的条件,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然而,马克思主义和道德主义在一些方面也存在分歧。
首先,马克思主义将道德视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认为道德主要是对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包括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
相比之下,道德主义更加关注人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准则,将道德视为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
其次,马克思主义更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将道德看作是对抗压迫和剥削的武器之一。
而道德主义则更加注重人的个体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然而,尽管马克思主义和道德主义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融合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需要通过道德准则来规范和约束,而道德主义的目标也需要通过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的变革来实现。
因此,马克思主义和道德主义可以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的道德成长。
道德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道德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能指导人们的行为规范,又能塑造人们的品德素养。
然而,关于道德的本质以及其是否具有绝对性还是相对性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道德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不同观点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对于道德的绝对性观点而言,道德规范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意愿无关。
这种观点主张道德具有普遍适用性,并且超越了个体的感受和欲望。
例如,杀人、偷窃、欺骗等行为在任何文化和社会中都被视为道德上的错误,因为它们违背了人类基本的道德原则,如尊重他人生命和财产的价值。
道德的绝对性观点认为,这些道德准则是由某种超越人类的权威所制定和确立的,并且是不可动摇的。
然而,相对性观点则认为道德是相对于不同的文化、社会和个体而言的,道德规范会因为不同的背景和价值观而有所差异。
根据相对性观点,道德并非绝对存在,而是依赖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共识和约定。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同性恋关系可能被视为道德上的错误,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被接受和尊重。
相对性观点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演进的。
我们可以看到,道德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然而,绝对性观点和相对性观点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道德的绝对性观点提供了一种普遍适用的基准,使人们能够判断某些特定行为是否符合基本的道德原则。
相对性观点则强调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人们更加包容和理解不同的道德观点。
道德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观点对社会和个体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绝对性观点为社会提供了稳定和共识的基础,使人们能够建立起秩序和规范。
它强调了一些基本的价值和原则,帮助人们避免腐败、犯罪和虐待等行为。
另一方面,相对性观点则强调了文化和社会的多样性,促进了相互理解和交流。
它提醒人们意识到不同价值观的存在,增强了社会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当然,道德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观点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道德实在性和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实在性和道德相对主义道德实在性和道德相对主义是伦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涉及到人们对于道德价值的认知和判断方式。
道德实在性主张存在着客观、普遍的道德价值标准,而道德相对主义则认为道德观念是相对于个体或文化的。
这两种观点在道德领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个话题。
首先,道德实在性主张存在着普遍适用的道德标准,这些标准超越了个体和文化的差异。
支持道德实在性的人认为,道德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意识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例如,人们普遍认为杀人是不道德的,这种道德判断不会因为个体的主观意识或文化的不同而改变。
道德实在性主张道德标准的存在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使人们能够共同遵守一套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
然而,道德相对主义则认为道德观念是相对于个体或文化的。
支持道德相对主义的人认为,道德价值是主观的,取决于个体的主观意识和文化的不同。
他们认为不同的个体和文化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没有一套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
例如,某些文化中的行为可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道德相对主义主张尊重不同文化的道德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和行动。
然而,道德实在性和道德相对主义之间的争论并非是非黑即白的。
实际上,道德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受到客观存在的道德标准的影响,也受到个体和文化的主观意识的塑造。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观念往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范畴,同时也会受到个体和文化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性别平等、环境保护等议题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此外,道德观念的形成还受到个体的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的影响。
个体的理性思考使其能够对道德问题进行推理和判断,而情感体验则使其能够对他人的痛苦和幸福产生共情。
因此,道德观念既有普遍适用的道德标准作为基础,又受到个体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体验的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道德困境和道德冲突。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和价值观来做出道德判断和行动。
道德与道德相对主义的矛盾
道德与道德相对主义的矛盾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良知和价值观判断所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到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这给道德的定义和实践带来了一定的矛盾。
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相对于绝对道德观的观点,它认为道德标准是相对而言的,因地域、文化、个人和历史的不同而变化。
这一观点认为,道德是随时代推移而变化的,没有一个普适的道德标准。
例如,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对生命、权利和公平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行为准则。
然而,道德相对主义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它忽视了道德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尽管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不同的道德观念,但有些道德准则在各文化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如不杀人、不偷盗、不欺骗等。
这说明道德观念中存在着普遍共识,即使具体的道德行为标准存在差异。
其次,道德相对主义容易导致道德沦丧和道德混乱。
如果每个人都依据自己的标准判断,那么社会将无法形成共同的道德规范和准则。
人们将追求自己的私利,而不考虑其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将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破坏人际关系和社会的稳定。
然而,道德相对主义也有其合理性之处。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这是人类多样性和进步的体现。
道德相对主义不同于道德无关主义,它并不是认为一切行为都是道德中立的,而是强调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道德标准会有所不同。
这种相对主义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包容和理解其他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仍然需要寻求一个平衡的点。
道德标准的相对性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或道德混乱,而是需要在保持一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的同时,保持一些普适和基本的道德准则。
这需要个人和社会对道德的反思与探索,形成共识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
此外,教育在道德观念的塑造和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实践。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研究共3篇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研究共3篇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研究1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刻认识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特定阶级关系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
因此,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必须把握它所表达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是道德的起源和根据。
人在生产劳动、交往生活中,必须遵循某些规范和原则,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信任、团结、互助、合作、公正、勤劳、正直、诚信等道德价值观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和历史感。
道德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表明了社会生活的内在需要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道德是历史的产物,是生产和交往的结果,是阶级关系的反映。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是旧有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封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所决定的,因此是虚伪的、反动的、矛盾的。
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则是新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劳动人民共同利益所决定的,是真实的、进步的、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任务就在于选择、反映和引导社会意识的历史发展方向,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也强调道德的动态性和时代性。
社会生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阶级要求不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应该以符合人类长期利益为基础,以突破现实困局、推动人类历史进步为方向,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性和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强调人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应该是人类自身决定的,在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中形成,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扩展。
人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应该是自觉的、自由的和自律的,而不是强制的、压迫的和受制于特定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全面发展人的物质精神需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道德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冲突
道德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冲突在当代社会中,道德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道德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不同的道德观点在此引发了巨大的冲突。
道德多元主义认为每个文化和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不可相提并论;而相对主义则认为道德观念是主观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道德观点的不同之处,同时梳理出两者的冲突所在。
道德多元主义强调了不同文化和个体的道德观念的多样性。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这种多样性应该得到尊重和认可。
例如,在一些东方文化中,孝道和忍让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个人自由和独立则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
道德多元主义认为,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道德观念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而应该具有相对性。
相对主义则强调了道德观念的主观性。
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标准是基于个体的感觉和信念,没有绝对的真理。
从这个角度看,道德观念只是人们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形成的一种主观评判。
相对主义强调了道德观念是相对于个体和文化的,没有普遍的准则。
道德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冲突。
首先,道德多元主义在强调文化差异的同时,是否容忍那些违背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行为?例如,如果某个文化将种族歧视视作一种道德观念,道德多元主义是否会默认接受这种观念?而相对主义则认为,由于道德观念的主观性,种族歧视在某些文化中可能是被接受的,而在其他文化中是不被接受的。
其次,道德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在对道德进步的看法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道德多元主义强调了道德观念的发展和变化,认为不同的文化和个体会不断地形成新的道德标准。
而相对主义则认为,没有一种道德观点绝对正确,每个人都有权利坚持自己的道德观点。
这种相对性可能导致道德观念的相对稳定性,没有进步的可能性。
最后,道德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对道德责任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道德多元主义认为每个文化和个体都有自己的责任,不应该被其他文化和个体的标准束缚。
相对主义则认为,由于道德标准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马克思主义与道德相对主义——佩弗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辩护
点” [ 9 ] 这一立场 , 即, 某一特定 的道德原则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正确的但对其他人来说却可能是错误的 , 而且没有人能够有说服力地断言一个人的原则是正确的而其反对者 的原则就是错误 的。 按照这种逻辑 的
道 德观 与其社 会 经济结 构之 间存 在着 决定性 关 系 , 有 英美 学者认 为 马克思 主义 是一 种道德 相 对 主义 。那
么,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确实是道德相对主义吗? 或者, 我们如何理解道德相对主义? 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必 须认 真思 考 和对待 的 问题 。
一
、
科 恩对 马克 思 主义道德 的诘难
所谓的规范性道德相对主义 , 指的是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 , 因个人、 社会或文化的差异而不同。这 种 规范 性 道德相 对 主义表 现 为两种 形 式 : 一 种是 主 张仅 仅按 照个人 所 坚持 的道 德善 或正 当 的标 准来 判 断 什么是真正对的和错的; 另一种是 , 按照这些个人所生活于其 中的文化或社会所坚持的道德善或正 当的
准 决定 的 , 或 至少是 由符合 这一 阶级 的客观 利益 的标 准所 决定 的 , 这 样 的话 这些 标 准才 会被 那 个 阶级 的 个 体所 接受 , 假如 他们 充分 意识 到这种 事 实并且 没有 被外 来 阶级 的意识形 态所 蒙蔽 的话 。 也 就是 说 , 只要
人们的行为符合他们的阶级利益, 我们似乎就无法谴责他们所做的罪恶行为。佩弗尖锐地批评了这种论 点: “ 如果我们不能出于某些原因谴责一群资本家或他们的权力精英 同盟者 , 比如说谴责他们对工人或农
道德观念的多元化与相对主 义的研究报告
道德观念的多元化与相对主义的研究报告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的道德观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态势。
与此同时,相对主义的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道德的认知和判断。
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和相对主义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这不仅涉及到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也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道德观念多元化的表现与成因(一)文化差异导致的道德观念多元化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传统和社会背景,从而孕育出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个人的成就和自我实现被视为最高价值;而在另一些文化中,集体的利益和和谐可能更为重要。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人们在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上的多样性。
(二)社会变迁引发的道德观念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不断涌现。
科技的进步、经济模式的转变、社会结构的调整等,都促使人们对道德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和审视。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网络道德问题,如隐私保护、信息传播的真实性等,这些新的问题引发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三)个体经历和教育背景的差异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教育程度等都不尽相同,这使得个体对道德的理解和感悟存在差异。
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所接触的人和事,都会塑造其独特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三、相对主义的内涵与主要观点(一)相对主义的定义相对主义是一种认为真理、道德和价值等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标准的观点。
它强调不同的文化、社会和个体可以有各自不同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判断,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绝对道德真理。
(二)相对主义的主要观点1、道德判断的相对性相对主义认为,道德判断不是基于客观的、普遍的标准,而是取决于特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被赋予不同的道德评价。
2、文化相对主义主张不同的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道德体系,不能用一种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另一种文化的道德观念。
每种文化都应该在其自身的语境中被理解和尊重。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相对主义差异研究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相对主义差异研究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相对主义差异研究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极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判断某一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作用。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相对主义对于道德的理解存在着诸多差异,这种区别是本质上的。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主张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产生,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段有着相应的道德观念标准。
道德相对主义认为道德不存在绝对性,世界上亦没有普遍伦理的存在,任何的道德判断标准都是相对于个人的道德观念,或个人、文化、社会的历史特定性。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相关概述在阿斯诺维奇看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所强调:其一,道德批判必定与一种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习俗的分析和批判密切相关,而且与隐含在其中的规范和行为的分析、批判密切相关,即一个有效的道德体系需要特定类型的政治经济体系相配合;其二,道德命令必须基于现实人的利益和动机。
这两方面所强调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的观点是首先认为道德在人类历史上是发展变化而非永恒的,因而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反杜林论》中马克思论证无产阶级的道德肯定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但并未肯定无产阶级的道德永恒不变,这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发展、辩证的理论内核。
同时,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具有阶级性。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伴随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
最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是具体而非抽象的。
因此,主张道德的评价标准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仅仅使用一种普遍、教条的判断标准。
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角度可知,这种道德特殊性的理解和运用是建立在道德普遍性理论指导之上的具象操作,并非随意为之。
(二)道德相对主义相关概述关于道德相对主义,大多数学者赞同这样的观点:在哲学中,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立场,认为道德或伦理并不能反映客观或普遍的道德真理,而主张社会、文化、历史或个人境遇的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与道德
相对主义与道德相对主义指的是一种理论观点,认为道德标准是相对于个人、文化或社会背景而言的,而不是绝对存在的。
相对主义的核心观点是,道德准则是根据特定的背景和环境而变化的。
换言之,相对主义主张道德标准因人而异,没有普遍适用的道德真理。
这一观点对于人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许多有关道德的讨论和争议。
许多人认为,相对主义的出现使得道德观念变得模糊和不可靠。
由于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道德标准,人们评判某种行为的正当性变得相对而言主观化。
比如,在一个文化中,人们可能会认为吸烟是一种道德丑恶的行为,而在另一个文化中,吸烟则被视为正常甚至被推崇的行为。
相对主义的存在会导致不同文化和社会之间的道德观念冲突,进而给跨文化交流和社会和谐造成困扰。
然而,相对主义也有其合理性和合法性。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确实存在着不同的道德观念和准则。
正是这种相对性让不同的文化得以发展和繁荣,保留了人类多样性。
此外,相对主义也倡导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文化背景,不以自己的标准来评判他人的道德。
这种相对主义的观点促使我们学会接纳和理解不同的道德观念,提倡文化包容。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石,它包含了人们对善恶、对正义和公平的认知与追求。
然而,道德标准之所以会有相对性,是因为不同的文化和环境对道德的理解和实践方式有所不同。
相对主义的出现,提醒我们不应一味地将道德标准强加于他人,而应透过接纳不同的道德观念来寻求共存和共荣。
相对主义并不是否定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道德价值,例如: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和尊重人权。
这些普遍的价值准则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其核心内容是相通的。
相对主义并非完全否定道德真理的存在,而是在强调在特定的背景和环境下,道德的表达会有所不同。
尽管相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道德的绝对性,但它也提醒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思维和多元的视野。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道德观念,推动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相对主义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们反思和探究什么是道德,而非仅仅接受某种固定的道德标准。
什么是道德相对主义
什么是道德相对主义,我们如何理解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指出道德标准是相对的,不同的文化、社会和个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道德相对主义的定义、历史背景、主要观点、优点和缺点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道德相对主义。
一、道德相对主义的定义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指出道德标准是相对的,不同的文化、社会和个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道德相对主义主张人们应该尊重不同文化、社会和个人之间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不应该将自己的道德标准强加给他人。
二、道德相对主义的历史背景道德相对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
当时的人们开始意识到不同文化、社会和个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20世纪初,道德相对主义逐渐成为一种哲学和社会学的流派。
三、道德相对主义的主要观点1. 道德标准是相对的: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的文化、社会和个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不同的文化、社会和个人有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背景,因此形成了不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2. 尊重不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道德相对主义主张人们应该尊重不同文化、社会和个人之间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不应该将自己的道德标准强加给他人。
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3. 无法判断哪个道德标准和价值观更好:道德相对主义认为,由于不同的文化、社会和个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因此无法判断哪个道德标准和价值观更好。
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4. 道德标准和价值观是动态的:道德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标准和价值观是动态的,它们会随着时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道德相对主义主张人们应该不断审视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并随着时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四、道德相对主义的优点1. 尊重文化多样性:道德相对主义主张人们应该尊重不同文化、社会和个人之间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道德”
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道德”摘要: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道德”。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相对的社会概念,是当前社会政治制度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本文将从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来介绍这一观点,并且将分析其对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道德、社会概念、生产关系正文: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道德”定义为一种相对的社会概念,由当前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生产关系决定。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道德”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上的客观行为准则,而且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受了特定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条件约束。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道德”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它的评价依赖于在同一社会中成立的某种特定的制度,而不是某种普遍适用的道德标准。
马克思主义也给出了当前社会道德问题的启示,即,必须在当前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前提下,以更加人性化和合理的方式,重新定义“道德”的含义,使之对人类整体的自由和共同利益更有利。
因此,在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应成为认识当前“道德”的正确方法。
马克思主义对于“道德”的认知,可以在当今的社会中应用到不同的领域。
首先,在政治领域,可以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探索如何用“道德”去引导政治行为,推动社会向更加公正、人类化朝向发展,使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变得更加人性化和合理。
其次,马克思主义也可以应用于经济领域,即在经济领域实施“道德”的标准,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方面,可以将“道德”运用于环境、消费者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马克思主义对于“道德”的认知,也可以应用到文化领域,即在文化领域推动“道德”,在文化熏陶和教育中加强“道德”建设,让人们更坚定地把“道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养成“道德”的观念和思想,使“道德”的准则更加深入到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道德”的认知可以在当今社会中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让“道德”的思想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德相对主义成因分析及道德共识建设研究①
道德相对主义成因分析及道德共识建设研究①一、引言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关乎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道德的认知和理解也发生了变化。
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伦理学理论,认为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是相对的,没有一种绝对的道德标准。
这种观念的兴起引发了许多对于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念的讨论和争论。
本文将从道德相对主义的成因和道德共识的建设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道德相对主义的成因分析1. 文化多元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
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这导致了人们对于道德的认知和理解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道德相对主义的观念得以滋生和发展,因为它能够容纳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不将某一种文化的价值观念强加给其他文化。
2. 个人主义观念的盛行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观念日益盛行,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权利。
这种观念使人们更加倾向于相信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情境和需求来确定自己的道德准则。
道德相对主义的观念在这种背景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和接受。
3. 道德悖论的发现伦理学家和哲学家们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道德悖论,即相互矛盾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
这些悖论使人们开始怀疑传统的道德准则的绝对性和可靠性,从而倾向于接受道德相对主义的观念。
以上三个方面是道德相对主义兴起的一些主要成因,道德相对主义的观念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和争议。
道德相对主义是否会导致道德混乱和价值观念的混乱?在不同文化之间是否存在一些共同的道德准则和共识?这些问题将在下文进行探讨。
三、道德共识的建设研究1. 文化交流和对话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是促进道德共识建设的重要环节。
通过交流和对话,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从而逐渐形成一种相对共识的态度。
也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一些共同的道德准则,这有助于道德共识的形成和建设。
2. 公共领域的道德规范在现代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加剧了文化多元化的趋势。
道德相对主义成因分析及道德共识建设研究①
道德相对主义成因分析及道德共识建设研究①引言道德相对主义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们对道德观念的认知和态度也在不断改变,导致出现了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和相对化。
道德相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产生了消极影响,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道德共识的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就道德相对主义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促进道德共识的建设。
一、道德相对主义的成因分析1. 文化多元化引发的道德观念差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和传统所形成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和观念也不尽相同。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不同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差异所引发的道德观念差异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这种文化多元化导致每个人对道德的认识和看法也变得不确定和相对化,而不是像以往一样遵循着一套共同的准则和标准。
2. 个体主义的抬头导致了道德价值观的多元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个体主义的观念不断抬头,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利益和需求,而不再像传统社会一样注重集体的利益和共同的价值观。
这种个体主义的抬头导致了人们对道德价值观的认知变得多元化,没有了统一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和需要来对待道德问题,这也加剧了道德观念的相对化。
3. 社会变革导致的道德困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人们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开始产生怀疑和挑战,导致了道德观念的混乱和困境。
许多传统的道德准则在现代社会已经变得难以适用,而新的道德观念还没有形成。
这种社会变革导致了人们在道德问题上的态度和观念变得相对化,不再像以往一样具有统一的价值导向。
二、道德共识的建设研究1. 加强道德教育,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加强道德教育是培养和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关键举措。
通过道德教育,可以让人们了解到道德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作用。
在教育中加强对公民道德的培养和教育,可以让人们对道德价值观有更深刻的认识,形成相对固定的价值观念。
道德与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与道德相对主义道德,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类价值观,扮演着引导人们行为的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多元化,人们对于道德的理解和定义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道德观。
其中,道德相对主义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道德相对主义认为,道德价值相对于个体或社会而言,没有绝对的标准和真实性。
依照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道德标准只是一种主观的个人或社会立场,没有普世的准则可言。
因此,道德相对主义主张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他们的个人信仰、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来确定他们自己的道德观。
然而,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也引起了许多争议和批评。
其中之一是,如果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制定道德标准,那么道德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如果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那么我们将无法通过共享和理解来构建社会秩序和和谐。
此外,道德相对主义也可能导致个体主义和自私的行为,因为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欲望来改变和适应道德标准,无视他人的权益和福利。
然而,反对道德相对主义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追求一个统一的或绝对的道德标准。
在各个文化和社会中,道德标准往往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不同的历史、地域和价值观导致的。
这种多样性反映了人类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复杂性,也提醒我们需要尊重并接纳不同的道德观。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面对来自不同文化和社会的道德观念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是采取一种相对主义的立场,即尊重每个个人的不同观点和价值观。
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放弃任何道德标准,而是要在共同尊重和对话的基础上,寻找各种观点之间的共同点和共识。
对于个体而言,道德相对主义可以意味着我们应该在尊重他人观点的同时,审视和反思自己的道德观。
与传统的道德观相比,道德相对主义鼓励我们不断思考和质疑现有的道德体系,从而更好地反映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这种自我反思不仅有助于自我成长和进步,也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
道德相对主义成因分析及道德共识建设研究①
道德相对主义成因分析及道德共识建设研究①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道德观点,认为道德标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理。
道德相对主义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文化差异、个人经验和历史发展。
文化差异是道德相对主义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这样就会导致不同的道德观点。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人权,而东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规范。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人们对道德问题的看法也会不同,导致道德标准的相对性。
个人经验是道德相对主义形成的另一个原因。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念,这会影响他们的道德观点。
一个人在贫困地区长大,可能更加关注社会公正和贫困问题,而一个富裕地区长大的人可能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
这种个人经验的差异导致了道德相对主义的存在。
历史发展也是道德相对主义形成的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道德观念也会不断发展和改变。
在过去,奴隶制被看作是道德的,而现在则普遍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这种历史发展的变化导致了人们对道德问题的看法的相对性。
如何建立道德共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需要进行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以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了解他们的文化差异和观点,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从而形成道德共识。
需要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不仅应该注重个人的道德发展,还应该培养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一些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从而促进道德共识的建设。
也需要加强法律和监管的作用。
法律和监管可以起到规范和约束的作用,限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边界。
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法律和监管机制,可以减少道德冲突和争议,促进道德共识的形成。
道德观念的多元化与相对主义的研究报告
道德观念的多元化与相对主义的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道德观念的多元化与相对主义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道德观念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观念的多元性,并思考相对主义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本报告将从道德观念的多元性的概念入手,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念差异,探讨相对主义对道德观念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对于道德观念多元化的理解和应对方法。
一、引言道德观念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塑造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道德观念的多元化是人类社会的现实,而相对主义则是一种对于道德观念多元性的哲学立场。
本研究旨在探讨道德观念的多元化与相对主义之间的关系,并对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进行思考。
二、道德观念的多元性道德观念的多元性指的是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人们对于道德的理解和评判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体现在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以及道德判断等方面。
例如,一些文化中对于个人主义和自由的追求被认为是道德的核心,而在其他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可能更为重要。
这种多元性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念差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道德观念的差异可以表现为对同一行为的不同评价。
例如,一些文化中对于个人隐私的尊重被视为道德的基本原则,而在其他文化中,强调社会监督和公共利益可能导致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这种差异源于文化、历史、宗教和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四、相对主义对道德观念的挑战相对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道德观念是相对于个体或文化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相对主义挑战了传统的道德观念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主张每个个体或文化都有权利制定自己的道德标准。
然而,相对主义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何平衡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如何处理道德观念的冲突等。
五、对于道德观念多元化的理解和应对方法面对道德观念的多元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理解和应对:1. 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道德观念差异,避免以自己的标准评判他人。
道德相对主义成因分析及道德共识建设研究①
道德相对主义成因分析及道德共识建设研究①道德相对主义是指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因时代、地域、文化差异而变化的一种观点。
道德相对主义的成因可以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来分析,并且需要进行道德共识的建设来解决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
道德相对主义的成因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道德的理解和要求各不相同。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对于个人的权利、义务、责任的看法可能存在差异,导致道德观念的相对性。
社会的多样性也是道德相对主义的原因之一。
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差异都会导致道德观念的相对性。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每个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这些不同的道德观念往往是相互冲突的。
现代社会的个体主义倾向也是道德相对主义的成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个体的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逐渐被强调。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对于道德问题的看法也会因人而异,形成多样化的道德观念。
对于道德相对主义的问题,需要进行道德共识的建设。
应该尊重多样性和包容不同的道德观念。
每个个体或社会群体所持有的道德观念都有其合理性和可尊重性,相互之间应该进行对话和交流,寻求共同的价值基础。
需要寻求道德共识的核心原则和价值基础。
尽管道德观念存在相对性,但是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也有一些普遍共识的基本原则,如尊重生命、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等。
这些共识的核心原则可以作为道德共识的基础,使得不同的道德观念能够在这些原则上达成共识。
还需要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伦理的引导。
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人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意识,使得每个个体都能够在实践中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同时也能够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道德观念。
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社会规范来维护和促进道德共识的建设。
法律是道德的外在规范,通过法律的力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得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得到解决,构建一个相对统一的道德框架。
论道德相对性及其道德实践意义——兼析道德相对主义
论道德相对性及其道德实践意义——兼析道德相对主义熊慧君
【期刊名称】《伦理学研究》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道德相对性表现为道德准则规范具有具体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道德相对性中渗透了道德绝对性即存在普遍的、共同的、不变的道德价值.道德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相对性而否定了绝对性.但道德相对主义基于道德相对性的某些主张有一定的合理性.正确理解道德相对性在道德实践中有重要意义.个体道德自主性的提高,既要把握绝对的道德价值观念,同时需要把握道德的相对性以提高具体情境中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
【总页数】5页(P63-67)
【作者】熊慧君
【作者单位】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浙江,温州,325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
【相关文献】
1.社会性道德视角下的市场社会道德基础探究--兼析经济学的价值判断 [J], 苏振华
2.论道德冷漠症的产生根源——兼析体制性因素的道德影响 [J], 王鑫;李秀芳
3.“孔融让梨”的道德启示——兼析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 [J], 孙勇;
4.走出道德相对主义与价值虚无的迷乱——现代道德秩序重构之道德标准的厘定
[J], 魏艳丽
5.道德相对性与道德相对主义的张力——从实然与应然的互动视角看 [J], 刘清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是相对主义吗?
作者: 杨松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哲学研究
页码: 12-19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3期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伦理观;道德相对主义;描述的相对主义;规范的相对主义;元伦理的相对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摘要:道德相对主义可以分为描述的相对主义、规范的相对主义和元伦理的相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中包含了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群的道德相对性或多样性的描述,因此是一种描述的相对主义。
它否认个人或者社群的意志能够决定什么是道德上的“正确”或
者“错误”,并且事实上也对资本主义展开过道德批判,就此而言,这不是一种规范的相对主义。
它虽然否认在不同道德主体之间存在普遍有效的、超历史的道德标准来解决道德分歧的问题,但是又认为道德分歧可以通过物质手段得以解决,同时它还承认一种“道德进步”的观念,因此在其究竞是否是元伦理的相对主义的问题上,答案应该也是否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相对主义差异研究当今社会,活跃着两种道德判断“标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旨在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道德观;道德相对主义,一种新兴的社会思潮,坚持不存在评价伦理道德的普遍、客观标准。
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两者在不同维度上的相异之处,分析“道德相对主义热”的理论主张特点,重申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髓。
标签: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道德相对主义;普遍伦理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极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判断某一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作用。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相对主义对于道德的理解存在着诸多差异,这种区别是本质上的。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主张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产生,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段有着相应的道德观念标准。
道德相对主义认为道德不存在绝对性,世界上亦没有普遍伦理的存在,任何的道德判断标准都是相对于个人的道德观念,或个人、文化、社会的历史特定性。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相关概述在阿斯诺维奇看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所强调:其一,道德批判必定与一种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习俗的分析和批判密切相关,而且与隐含在其中的规范和行为的分析、批判密切相关,即一个有效的道德体系需要特定类型的政治经济体系相配合;其二,道德命令必须基于现实人的利益和动机。
这两方面所强调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的观点是首先认为道德在人类历史上是发展变化而非永恒的,因而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反杜林论》中马克思论证无产阶级的道德肯定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但并未肯定无产阶级的道德永恒不变,这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发展、辩证的理论内核。
同时,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具有阶级性。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伴随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
最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是具体而非抽象的。
因此,主张道德的评价标准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仅仅使用一种普遍、教条的判断标准。
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角度可知,这种道德特殊性的理解和运用是建立在道德普遍性理论指导之上的具象操作,并非随意为之。
(二)道德相对主义相关概述关于道德相对主义,大多数学者赞同这样的观点:在哲学中,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立场,认为道德或伦理并不能反映客观或普遍的道德真理,而主张社会、文化、历史或个人境遇的相对主义。
它坚持主张不存在评价伦理道德的普遍标准,认为道德价值仅仅适用于特定的文化边界或个人选择的前后关系。
原因是,人的主观认知水平总是受着客观条件的局限性,面临道德决断时,每个人由于所受到的宏观环境及微观因素影响的不同,得出的结果必定有所不同,且没有人能够恰当地判别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的行为正确与否。
同时,还有部分学者认为:道德相对主义主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价值或信条,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情感化、个人化,全然由个人所处的境况和兴趣爱好所决定,因此价值完全是主观的。
本文作者认为,以上关于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比较常见,尤其是在全球化社会发展和后现代主义思想日渐提倡个性自由的今天,这种思想意识与道德实践不断接触、融合,日益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道德相对主义的核心观点在于把个人作为道德的逻辑出发点,把各种具体情境作为道德发生的参照体系,忽略了道德特殊性中的普遍性,相对性中的绝对性,这也是道德相对主义的致命缺陷。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相对主义差异的基本表现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当代主流道德价值取向,它说明道德具有历史性、阶级性、操作性等特点,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这是马克思作为一名真正的革命家从每个人的角度出发,这种考虑是基于一个更为全面和远大的前提,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之处。
然而,针对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部分人开始对道德状况的评价为“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还有部分人抱有消极心态,认为当前的道德状态令人不甚满意,“道德缺失、道德沦丧”随处可见。
如此褒贬不一的评价方法,映射出人们对当前道德状态的担忧及对良好的道德风尚的渴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鉴于此种现实状况,有学者把社会上道德滑坡现象的原因归结为道德相对主义,认为这种标准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是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相背离的一种评判尺度。
本文认为,这两种评判标准的基本差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逻辑出发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立足点在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待道德的发展过程。
这种观点对道德的评判标准不做任何假设,认为道德的发展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来自于人的实践,而整个人类的实践又具有一般性的特征。
因此,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宗旨目标。
在当今纷繁复杂的时空境遇下,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作为道德的高层引领指向标,其原理就是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这种出发点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即实现人的真正解放,这对道德现状的改善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长远性的指导意义,是道德具象化操作的一般性、普遍性理论和实践指导。
道德相对主义在出发点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它主张每个人都因受着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境遇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每个个体所持有的道德评判标准不可能脱离这些因素的干扰而独立存在,并且这些相异的因素不可能使得人们之间的观点呈现出相互通约的可能和机会,也就根本不存在反映客观或现实的普遍真理。
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完全要按照自己的内在影响模式控制去做出判断,这种判断的结果不可避免地是以个体的特殊性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
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相比较,道德相对主义显然是片面的、机械的。
它只看到了道德具体情境中的个体特殊性,忽视了人类社会的实践存在着一种普遍性、价值性的道德实践,完全将道德的特殊性、相对性绝对化放大,以偏概全,以点带面。
这种只考虑每个个体情况的道德逻辑出发点,倾向于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道德观念,孤立了个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道德相对主义的逻辑出发点是错误的,这也是其致命缺陷之一。
(二)参照体系的选择对于不同参照物、参照体系的选择,必然得到不同的结果,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相对主义在这一点上的区别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经典马克思主义者扬弃宗教信仰论、天道器物论、自然本性论及生物进化论的道德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深刻揭露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旧道德、伪道德。
通过此种否定之否定的方法,吸取资产阶级关于道德观的经验教训,阐明适合无产阶级的道德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识到生产方式的变更会引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也即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实践活动作为参照体系,并且以整个人类的实践活动作为调整道德的价值标准。
这种标准的制定强调普遍性和指导性,而非仅注重特殊环节或偶然的情境。
道德相对主义对于参照体系的选择,则偏重于主观性、个人化和情感化。
主要依据各种外在的、具体的、变化的客观或主观因素作用于人脑之后的思维活动,并以主观的意识活动来调整对客观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每个人必然会受到生活环境、历史条件、经济条件等影响,这些因素作用于个体自身的认知和理性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
这使得人们在对外界做出评判时,会受到这种个人主义思维意识的干扰,是一种客观被动参照主观的参照体系,同时也是一种孤立、片面、静止的参照选择体系。
(三)生命力方向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面向和回应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指导,它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借鉴意义。
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也具有这种指导实际的开放性、适用性、方向性,因为它始终以现实的生活作为思考对象。
作为其生命力的来源,现实中的生活又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
因此,道德观也会根据不断变化的时代条件,继续推进创新,使之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形态。
也即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与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客观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道德观,必然会表现出愈加强大和旺盛的生命力,也必然会向着更加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明确告诉我们,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孤立、静止的事物。
而道德相对主义的生命力发展方向却有一种片面性、停滞性,它总以自己的具体情况和现实条件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以自己不变的局限性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千变万化。
这是一种固守的、不会想到在客观实际中抽象概括理论精华或现象总结。
这种价值标准必然失去其灵活性和发展的后续动力,使得人们逐渐对自己的道德观念体系产生动摇和怀疑,进而否定已有的道德理论体系,只以具体情况的解决作为目的,道德的作用也逐渐演化为一种解决矛盾的工具。
三、利导道德相对主义相关价值当前,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加强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作为公民个体应首先从自我做起,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理论要求指引自己的行为,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既关注价值主体意识的实现,又要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和公民道德原则规范。
在面对道德相对主义思潮时,要明辨是非,肯定其在道德现状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中冲破传统教条,主张道德判断尊重自主性方面,有着启发性。
正是这种注重个体自主、自立的主体情感,更加迎合了当今人们对于自己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的追求。
这也就迫切需要对这种思想倾向加以正确的引导,全面把握其本质局限性,汲取其有利的核心因素,防止其走向极端的道德相对主义和主观、虚无主义。
尽管道德相对主义对当今社会的道德认知和选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惑,但坚信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正确指引下我们能够深刻理解道德相对主义存在的必然性与不足之处,最终走出这一误区,为提升公民个体的道德水平及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水平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1][英]史蒂文·卢克斯.道德相对主义[M].陈锐,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2][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79.[3][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M].龚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33.[4]程红艳.道德相对主义时代的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5(8).[5]王晓丽.超越道德相对主义:生成性思维中的道德共识[J].学术研究,2015(8).[6]翟振明,陈纯.自由概念与道德相对主义[J].哲学研究,2014(1).[7]徐进.论道德相对主义[J].哲学研究,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