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木构架体系: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由柱、梁、枋、檩等木构件组成木构架体系。

这种结构体系的特点是墙体不承重,只起围护和分隔作用,而屋顶的重量主要由木梁和木柱承担。

2.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特殊构件,主要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用于支撑屋顶重量并兼具装饰作用。

斗拱的出现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3.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包括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美学特点和象征意义。

屋顶的坡度、曲线和起翘都经过精心设计,既能防止雨水侵蚀,又能增强建筑的美感。

4.木雕和彩绘:木雕和彩绘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装饰手段,用于增加建筑物的视觉效果和艺术价值。

木雕主要应用于梁、柱、门窗等木构件上,而彩绘则是在完成建筑主体结构后,对墙面、屋顶等部位进行的装饰处理。

5.布局与空间层次:中国古建筑的布局强调对称和秩序,通过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形成严谨的构图。

同时,通过设置庭院、天井等空间元素,创造出层次丰富的空间效果,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相互呼应。

6.建筑材料: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

木材作为主要的结构材料,其轻质、高强度的优点得以充分发挥;而砖瓦则
主要用于墙体的砌筑和屋顶的铺设,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砖瓦形制各异,反映出不同的工艺水平和审美取向。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要素包括木构架体系、斗拱、屋顶、木雕和彩绘、布局与空间层次以及建筑材料等。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木构架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特色,其基本构成单位是木构架,由柱、梁、枋、檩等构件通过榫卯连接而成。

这种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较大的跨度,能够满足古代建筑对空间的需求。

2. 抬梁式结构:抬梁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常见的木构架形式之一,其特点是在柱上架设大梁,再在大梁上架设较小的梁,以此类推,将重量逐层传递到柱子上。

这种结构常用于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

3. 穿斗式结构:穿斗式结构与抬梁式结构相似,但其柱子直接穿过枋,不需要大梁。

这种结构常用于民居、楼阁等小型建筑。

4.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构件,用于支撑屋檐和出挑的部分。

斗拱由斗、拱、昂等组成,通过榫卯连接,具有装饰性和结构功能。

5. 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包括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

屋顶的坡度和曲线设计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能够排水和遮阳。

6. 台基:台基是中国古建筑的基础部分,用于抬高建筑,防止水淹和
潮湿。

台基通常由砖石制成,表面铺设石板或砖石。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二)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二)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二)二、柱网的地盘分槽形式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

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可分为四种地盘分槽形式。

(一)、金厢斗底槽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

其梢间内侧设有中柱。

(二)、分心斗底槽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等分围前后两部分的柱网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

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庑建筑中。

(三)、双槽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

(四)、单槽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两区的柱网形式叫做单槽。

除了上述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外,在唐代长安大明宫麟德殿中使用了“满堂柱”的柱网布置形式。

在建筑物四周用柱网形成周圈回廊的称做“副阶周匝”,简称“副阶”。

这种形式常用于较隆重的建筑物上,如宫殿、塔等。

另外,在秦、汉时期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发现有仅在平面中央设一根柱子的,汉文献中称为“都柱”。

估计这可能是人类半穴居时代的遗风。

当然这种建筑的规模都是不大的。

三、柱的“生起”与“侧脚”(一)、生起建筑物檐柱的柱高有当心间向两端逐渐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这种做法在宋代《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营造法式》规定当心间柱不生起,次间柱升二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

即五开间建筑物的角柱比当心间柱高四寸,七开间高六寸。

这种做法在汉代和南北朝时期尚未采用,宋、辽建筑却广泛采用,到明、清时期也就少见了。

(二)、侧脚为了加强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把最外一圈柱子(即檐柱)的柱脚向外移出一定尺寸,而柱头位置保持不动,使最外一圈柱子略向内倾斜,这种做法叫做侧脚。

宋代规定面阔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进深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8∕1000,角柱则两个方向均倾斜。

这样,就形成柱脚和柱头位于不同的平面位置的情况。

楼阁式多层建筑的楼层柱,在下层柱侧脚上在加侧脚,并逐层依此向内收进。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1. 中国古代建筑:指中国古代时期所建立的建筑物,包括宫殿、神庙、城墙、寺庙、园林等。

2. 木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木材构造,如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

木结构建筑物通常采用榫卯结构,具有轻巧、灵活、透气性好的特点。

3. 石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石材构造,如中国的城墙、古代寺庙等。

石结构建筑物通常具有耐久、坚固的特点。

4. 青砖黄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其中青砖指用黏土烧制而成的砖瓦,颜色呈青灰色;黄瓦指用黄土制成的瓦片,颜色呈黄色。

5. 斗拱:指中国古代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拱形结构,由一组石块或木片构成,形状呈斗或V形。

斗拱常用于建筑物的门户、门洞等处,具有美观、坚固的特点。

6. 筒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瓦片,形状呈筒状,通常用于建筑物的屋面覆盖。

筒瓦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具有防水、隔热、密封等功能。

7. 石槽木构: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就是利用尺寸吻合的槽和凸榫连接木构件,而木构件与石构件的接触面上滴有树脂。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

8. 斗拱砖券: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装饰性砖石构件,呈斗形或拱形,常用于门窗的上方或屋檐下。

斗拱砖券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的立面装饰,具有美观、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9. 园林: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融入人工建筑物、植物、水景等元素的园艺景观。

园林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精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10. 南方水乡建筑:指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以水乡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基础,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水泥墙体,屋顶多用瓦片覆盖。

南方水乡建筑以其独特的风貌和生活方式而闻名,如苏州园林、杭州湾的民居等。

11. 北方民居:指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农村民居建筑。

北方民居常采用砖木结构,建筑形式严谨,屋顶多采用筒瓦覆盖,具有抗寒、保暖的特点。

12. 角楼:指中国古代城墙或寺庙建筑物的一种特殊形式,位于建筑物的角落,用于加强建筑物的稳固性和美观性。

古建结构说明

古建结构说明

古建筑结构是指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中使用的结构系统和构造方法。

古建结构通常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材料和文化背景,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技术特点。

下面是对一些常见古建结构的简要说明:1. 木构结构:木构结构是古建筑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

它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通过榫卯连接和木结构组合形式来支撑和承载建筑物的重量。

木构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斗拱、斗栱、柱头等。

2. 石构结构:石构结构是古建筑中另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

它使用石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通过石块的切割和连接来组成承重结构。

石构结构常见于古代城墙、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3. 土木结构:土木结构是使用土壤和其他天然材料构成的结构体系。

例如,在中国传统土楼中,采用夯土墙体和木结构相结合的构造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土木结构风格。

4. 砖石结构:砖石结构是使用砖块和石料构建的结构系统。

它通常采用砖块或石块砌筑墙体,并通过砌筑技术和结构连接来实现承重功能。

砖石结构在古代文明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古希腊、古罗马等。

5. 檩条屋顶结构:檩条屋顶结构是中国传统古建筑中常见的屋顶结构形式。

它以檩条和屋面板材为主要构件,采用榫卯连接和木结构组合方式搭建起屋顶框架,形成坚固的屋顶结构。

6. 拱券结构:拱券结构是由弧形构件组成的支撑结构系统。

它通过多个拱形构件的叠加和连接,形成了稳定的空间结构。

拱券结构在古代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古罗马的圆形剧场和天津的五大道建筑等。

这些只是一些常见的古建筑结构形式的简要说明,实际上古建结构非常丰富多样,每个地区和时期都有独特的设计和技术特点。

古建筑结构是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文化、艺术和工艺的价值。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不仅是庄重美观的建筑艺术作品,也是人们生活和传统价值观的重要象征。

中国古建筑具有独特的结构风格,其中的基本组成结构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主要包括建筑平面结构、建筑木构、建筑石构和建筑屋顶结构四个方面。

首先是建筑平面结构。

古代中国建筑注重平面布局的和谐与统一。

大多数古建筑采用了 "四合院" 的布局形式,即四面围合而成的中庭式建筑。

这种布局使得建筑内部的空间合理利用,同时也能使建筑与外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此外,中国古建筑还注重对称和秩序感,常常通过中轴线的设置来体现。

其次是建筑木构。

木构作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工艺和技术。

中国古人尊重木材的自然属性,善于利用木材的弹性和韧性来应对天灾人祸。

建筑内部的柱、梁、榫卯等构件都是由木材制作而成,精细的工艺和结构设计使得建筑更加牢固耐用。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的突出特点是结构简洁、线条流畅,并且融汇了建筑的美学和工程学。

第三是建筑石构。

古代中国建筑中广泛使用石材作为建筑材料,例如墙面的石砖、地面的石板等。

中国古建筑的石构以其独特的大气和华丽而闻名。

古人注重石构的外观设计和装饰,常常运用雕刻、浮雕等技法来增加建筑的美感和艺术性。

此外,石构还能够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对于长久保存古建筑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是建筑屋顶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结构通常采用檐式形式,即屋顶向外挑出檐角。

这种形式不仅能很好地遮挡阳光和雨水,还能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古代中国人对屋顶的设计非常讲究,注重屋顶的斗拱、歇山、脊饰等细节。

这些细节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总之,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包括了建筑平面结构、建筑木构、建筑石构和建筑屋顶结构四个方面。

这些结构的和谐统一和精细工艺成就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墙体、木构架、斗栱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筑中分概述古建筑屋身由墙体、木构架、斗栱(仅在高等级建筑中使用)等部分组成。

屋身构造按照受力方式有①梁柱造(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用而不承受屋顶重量);②承重墙构造(屋架落在墙体上,墙体承受屋顶的全部重量);③混合构造(梁柱和墙体共同起承重作用,一般后檐为墙承重构造,前檐为梁柱构造)。

古建筑墙体作用(1)承载作用,主要应用于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常见做法为:后檐墙不设木柱,屋架荷载由前部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或者整个建筑均不设木柱,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

(2)围护与分隔空间,主要应用于传统木构架结构的房屋中。

房屋主体结构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

外墙为围护结构。

内墙为分隔结构,通常将室内或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形成“一堂二内”的基本格局,也有少数建筑除了左右划分外,还进行前后划分,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3)防火作用,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土坯、石等,其防火性能远高于木材,在古代城市建筑中,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建筑相互毗邻建设,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高出屋顶设置,形成防火山墙。

另外在古代凡有藏书要求的建筑,也常常采用砖石结构来替代木结构,也是利用了砖石结构良好的防火性能。

还有一些大型的建筑群,如北京故宫,由于两侧的庑廊过长,在庑廊中部还设置了厚度达3米多的墙体专门用作防火墙。

(4)装饰作用,古建筑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不同的墙面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建筑结构名称

中国古建筑结构名称

中国古建筑结构名称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建筑中,不仅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外观,还有精妙的结构设计。

这些古建筑结构名称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巅峰,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1. 基础: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包括基石、基座和基坛。

基石是建筑物的基础石料,用于支撑建筑物的重量。

基座是基石之上的称台,可以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基坛是比较高的基座,一般用于庙宇或宫殿等重要建筑。

2. 柱子:柱子是支撑建筑物屋顶、吊顶、楼层等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柱子包括方柱、圆柱、多棱柱等。

这些柱子的顶部通常会装饰有雕刻精美的柱头,如鼻梁、斗拱、骨角等。

3. 横梁:横梁是连接建筑物柱子之间的横向结构,起到支撑和固定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横梁包括大梁、次梁和次横梁。

大梁位于柱子上方,次梁位于大梁下方,而次横梁则连接次梁与墙壁之间。

4.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具有独特形状和结构的拱门。

它由两个对称的拱脚和一个拱背组成,可以分为圆形斗拱、多重斗拱和深斗拱等。

斗拱起到了分散和支撑建筑物重力的作用,同时也为建筑增添了美感。

5. 双檐:双檐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的一种形式,由两个以上的层次檐砌成。

檐是屋顶的悬挑部分,可以保护建筑物免受雨水的侵蚀。

双檐不仅起到了排水的作用,还能增加建筑的层次感和装饰效果。

6. 垂脊:垂脊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上部的装饰性结构,位于双檐之间,起到了装饰和加固屋顶的作用。

垂脊多为木制,形状各异,常见的有如蟠龙、凤凰、狮子等。

7. 门楼:门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门前的一种独特建筑,用于标识出入口的重要性。

门楼一般由两个矮墙、两个拱形门和上面的檐组成,可以作为建筑物整体结构的引导和装饰。

8. 板壁:板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外墙的一种构造,用于围合建筑物的空间。

板壁由多块木板拼接而成,搭接密实,可以防止风雨侵袭。

板壁的外表面常常会进行彩绘或雕刻,增添了建筑物的艺术和装饰效果。

186547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

186547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

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1、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

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

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

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

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

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建筑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结构详解首先是基础部分,古建筑的基础是建筑物的承重结构,其作用是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中国古建筑的基础采用“三坛五基”的建筑原则,即将地基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称为“天坛”,中层称为“人坛”,下层称为“地坛”。

这种基础结构能够均匀分散建筑物的重量,减少地基对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更加稳固。

其次是框架部分,框架结构是古建筑的骨架,承担着建筑物的荷载传递和支撑作用。

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采用木结构,分为大架和小架。

大架是建筑物主体结构,由柱、梁、榫卯等构件组成。

小架是大架的辅助结构,如门楼、亭子、斗拱等。

古代中国人注重曲线的运用,因此很多古建筑采用拱形结构,架起了一座座壮美的建筑。

古建筑的屋面是其最特别之处,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面形式多种多样,如悬山顶、拱券顶、筒瓦顶等。

其中,悬山顶是古代中国建筑的独特创造,它通常由悬山、伍策和脊兽三部分组成,形似山峰,寓意着帝王贵族的尊崇。

而拱券顶则是桥梁建筑的特色,由一系列拱券组成,形成一道美丽的曲线。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非常注重屋面的材料选择,常用的屋面材料有琉璃、青瓦、黑瓦和黄瓦等。

古建筑的结构形式还受到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约束和独特的审美观念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学认为建筑物应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因此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往往具有几何比例和谐、造型简洁的特点。

古代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建筑物的结构应当符合天地人的统一,因此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往往具有均称、和谐的美感。

总体而言,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其独特性和独特的审美观念被世人所称赞。

古建筑的结构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古建筑结构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保护中国古建筑的独特之处。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

中国古代建筑地特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地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地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地木构架建筑体系.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地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地构架体系.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地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地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地造型而成为建筑地主要装饰构件.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地构件.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5. 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地庭院.这样地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地: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地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地平衡.沿轴线作多层次地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地一个鲜明地特色,有着丰富多彩地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地单调感.这种建筑群体组合地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地成就.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地几何图案式地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构架式地结构为室内空间地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地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木构架地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地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地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中国古代建筑地主要类型与型制一.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地主要形式(一).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地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地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用垂直与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地水平联系构件“坊”,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每层梁地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地联系,构成稳固地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抬梁式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中国北方.这是因为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地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二).穿斗式构架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地落地柱(或与不落地地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地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地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纤子.斗坊合檩作横向连接.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地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促狭.因此,许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穿斗式构架主要用于我国南方地区.但其历史是悠久地,至少是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三).井干式结构这是一种不使用柱和梁地结构.井干式结构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地木料层层叠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构成壁架,再于两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檩.我国早在商代墓椁已使用了井干式结构.这种结构耗费木材量大,建筑地绝对尺度合开门窗均受到限制,所以目前仅在林区还有使用地.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地基本型制(一).基本单元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地基本单元为“间”.两榀相邻梁架之间,由四根柱子围合地面积称为“间”.每座建筑物都是由一间或许多间组合而成.建筑物地规模大小和形式,就由间地大小和多寡,以及间地组合方式而定.这样地具有很大地灵活性,能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又能满足多种功能地使用要求,可组合成宫殿.寺庙.陵墓.宅院.园林等由简单到复杂地多种类型地建筑极其组群.(二).结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地木构架在结构上基本是采用简支梁和轴心受压柱地形式,局部使用了悬臂出挑构件和斜向支撑.(三).构造方式各节点采用榫卯结合.这种构造方式使构架在承受水平外力(地震力.风力等)时有一定地适应能力.(四).面阔与进深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多为矩形.以常见地矩形平面建筑而言,其较长地一边叫做“宽”,较短地一边叫做“深”,沿“宽”地方向,每相邻两根柱之间地距离叫“面阔”,一个面阔即为一间地宽.沿“深”地方向每相邻两柱间地距离叫“进深”,一个进深即一间地深.一幢建筑,沿宽地方向所有间地面阔之和叫“通面阔”;沿深地方向所有间地进深之和叫“通进深”.面阔俗称“开间”.民间建筑常用三开间(俗称一明两暗)或五开间;宫殿.庙宇.官署常用五开间或七开间;特别重要地建筑用九开间;建筑中各开间地名城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叫做“明间”(宋代称“当心间”);明间左右两侧相邻地间叫“次间”;次间外侧位于建筑物两端地间叫“梢间”.九开间以上地建筑增加次间数.整个建筑地四周或前后可以设廊子.各间面阔在商代宫殿中都是相等地.后来逐渐演变成当心间最宽,次间次之,梢间同次间宽或更次之,廊最窄,这样可以突出当心间地地位,加强中轴线.当然业有各间相等或各间不均地.(五).院落地组成宫殿.庙宇或住宅,常由若干座建筑围合而成.最主要地建筑物居中,多为南向,称“正殿”(或正房.上房).在正殿(或正房)之前分列左右相向布置地建筑叫做“配殿”(或厢房).与正殿(或“正房”)相对布置地建筑称“前殿”(或“倒座”).这样布置地建筑所围合地空间称为“院”.正房(或上房)两侧可附有套间,叫做“耳房”.一个院四面均有房屋者称为“四合院”,只有三面有房屋者,叫做“三合院”.(六).“步”地概念梁架上相邻地檩与檩中心线地水平距离(即水平投影距离)清代称为“步”或“步架”.各步之总和业就是通进深.大木作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一切骨干木构件均称为大木.如柱.梁.坊.斗拱.檩.椽等.而负责制作组合.安装这些大木构件地专业称作大木作.柱柱是一种直立而承受上部荷载地构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地构件之一.一.柱地分类(一).按柱地外形分有直柱.梭柱之别.直柱即无卷杀地柱,此外还有人像柱.束竹柱等(二).按柱地断面形式分中国古代建筑中大多使用圆柱.此外尚有方柱.八角柱.凹棱柱等断面形式.(三).按柱所在位置及功用不同分类按柱所处位置总地可分为外柱和内柱两大类.具体分主要有以下几种:1.檐柱位于建筑最外围地柱柱叫檐柱.其主要功能为承载屋檐部分地重量.2.金柱位于檐柱以内地柱子,除顺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地柱以外,都叫金柱.金柱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围金柱之分.相邻檐柱地金柱称外围金柱(又叫“老檐柱”)在外围金柱以内地金柱称里围金柱.若一座建筑中没有用里围金柱,则外围金柱即简称金柱.金柱承受屋檐部分以上地屋面重量.在重檐建筑中,金柱上端向上延伸,直达上层屋檐,并承受上层屋檐重量,这样地金柱叫重檐金柱.3.中柱位于顺着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地柱叫中柱.中柱直接支撑脊檩,将建筑物进深方向地梁架分为两段.中柱常用在门庑建筑中,而殿堂建筑一般不用,以扩大室内空间.4.山柱位于建筑物两山地中柱叫山柱.山柱常用于硬山或悬山建筑地山面.在门庑建筑或民居中常可看到.5.童柱下端落在横梁(如桃间梁.桃间顺梁.趴梁上),上端象檐柱或金柱一样乘托梁坊地柱叫童柱.因其下端不落地,所以柱均比较性.这类柱常见与重檐或多重檐建筑中.6.角柱凡位于建筑物地转角处,承托不同角度地梁坊地柱叫角柱.角柱按其位置不同,又有角檐柱.角金柱.重檐角金柱.角童柱之分.7.雷公柱雷公柱有两种,一种是庑殿建筑正脊两端用于支撑向外挑出地脊桁地短柱子叫雷公柱,另一种用于园攒尖或多角攒尖建筑中地保顶中心下方,用由戗支撑地短柱子也角雷公柱.二.柱网地地盘分槽形式柱网地分槽形式即是柱网地布置形式.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中地“殿堂结构”,可分为四种地盘分槽形式.(一).金厢斗底槽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地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其梢间内侧设有中柱.(二).分心斗底槽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等分围前后两部分地柱网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庑建筑中.(三).双槽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地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地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四).单槽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地两区地柱网形式叫做单槽.除了上述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外,在唐代长安大明宫麟德殿中使用了“满堂柱”地柱网布置形式.在建筑物四周用柱网形成周圈回廊地称做“副阶周匝”,简称“副阶”.这种形式常用于较隆重地建筑物上,如宫殿.塔等.另外,在秦.汉时期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发现有仅在平面中央设一根柱子地,汉文献中称为“都柱”.估计这可能是人类半穴居时代地遗风.当然这种建筑地规模都是不大地.三.柱地“生起”与“侧脚”(一).生起建筑物檐柱地柱高有当心间向两端逐渐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地曲线,这种做法在宋代《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营造法式》规定当心间柱不生起,次间柱升二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即五开间建筑物地角柱比当心间柱高四寸,七开间高六寸.这种做法在汉代和南北朝时期尚未采用,宋.辽建筑却广泛采用,到明.清时期也就少见了.(二).侧脚为了加强建筑物地整体稳定性,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把最外一圈柱子(即檐柱)地柱脚向外移出一定尺寸,而柱头位置保持不动,使最外一圈柱子略向内倾斜,这种做法叫做侧脚.宋代规定面阔方向地檐柱向内倾斜柱高地10∕1000,进深方向地檐柱向内倾斜8∕1000,角柱则两个方向均倾斜.这样,就形成柱脚和柱头位于不同地平面位置地情况.楼阁式多层建筑地楼层柱,在下层柱侧脚上在加侧脚,并逐层依此向内收进.侧脚只有外圈地檐柱才采用,里面地金柱.中柱是不采用地.四.柱地“收分”与“卷杀”(一).收分中国古代建筑中地圆形木柱,除去瓜柱等矮短地柱子外,一律做成上端(柱头外)直径小,下端(柱脚处)直径大地形式,这种做法叫做“收分”,又称“收溜”.做出收分地柱子显得稳定.轻巧.视感舒适.小式建筑地收分为柱高地1∕100,大式建筑为7∕1000.(二).卷杀为使柱子外轮廓线挺拔.优美.富有张力,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在柱头以下1∕3柱高处做成弧形,每1∕9柱高收进1分°,1∕3柱高共收进3分°,加上柱肩处收1分°,实收进4分°,使柱子外形称为梭柱,这种做法叫做“卷杀”.有地在柱子下段也有卷杀.五.柱础与石质柱础是柱脚下面垫地一块石头,用以保护柱脚.柱础有各种形式,并可雕上多种花纹和图案.石质是柱脚底下,柱础上面一种垫状构件,木制地称为木质,铜制地称为锧,石制地称为石质.枋枋是连接柱头或柱脚地水平构件,它是一种辅助性构件,可以加强构架地整体稳定性.一.额枋与平板枋额枋简称“额”,它是柱头部地水平联系构件,并可承托斗拱和横向梁架.位于檐柱头上地额枋又称“檐枋”.额在汉至唐地时期称为“楣”.隋代以后,楣多放在柱头顶上,乘托斗拱和梁.隋唐时期,楣开始放在柱头之间,上皮与柱头平,两端插入柱中.有得做上下两道楣,上地旧做法为“檐额”;清代称“阑额”,下层楣叫做“由额”,而称随以前压在柱头上地旧做法为“檐额”;清代称阑额为“大额枋”,由额为“小额枋”,大.小额枋之间为“由额垫板”.阑额和柱头上水平放置地一块长度与每间面阔相同地木板,宋称“普拍枋”,清代叫“平板枋”,上面乘托斗拱.二.脊枋与金枋在正脊处,脊檩(桁)下面地枋子叫“脊枋”.在脊檩(桁)与脊枋间有“脊垫板”.位于檐枋和脊枋之间,沿屋面坡度逐层放置地枋子都叫做“金枋”.按金枋所处地位置不同,又有“上金枋”.“中金枋”.“下金枋”之别.每根金枋对应一根金桁.在金枋与金桁之间为金垫板.脊枋或金枋地两端或交与金柱.或交与瓜柱(包括金瓜柱或脊瓜柱).或交与梁架地侧面.三.箍头枋(又称“搭脚大额枋”)箍头枋是檐枋地一种特殊情况,即檐枋地一种.在建筑物地梢间或山面地转角处与角柱相交地檐枋叫“箍头枋”.在多角地亭子建筑中,与角柱相交地檐枋都是箍头枋.箍头枋有单面箍头枋与搭脚箍头枋之分.单面箍头枋用于悬山建筑地梢间;而搭交箍头枋用于庑殿式.歇山式建筑地转角或多角形建筑地转角处.箍头枋也有大式.小式之分.带斗拱地大式建筑中箍头枋地外伸端部常做成“霸王拳”地形状;无斗拱地小式建筑中则做成“三岔头”地形状.四.穿插枋位于抱头梁或桃间梁下,连系檐柱与金柱地枋叫“穿插枋”,位于桃间梁下地,也叫“桃间随梁”.位于角檐柱和角金柱间地叫“斜插金枋”.五.天花枋及天花构造天花枋是承托天花地主要构件之一,它与天花梁共同构成室内天花地承托构架.其中,位于面阔方向地称为“天花枋”,位于进深方向地称为“天花梁”.天花枋与天花梁断面不同,但其上皮均与天花上皮平.天花上另一种半圆形断面构件叫做“帽儿梁”,常与“天花支条”连做,沿面阔方向布置.其作用相当于现代吊顶中地大龙骨.贴附于天花枋或天花梁侧面地天花支条又叫“贴梁”.六.雀替雀替又叫“角替”,置于梁坊下与柱交接处,可加固梁坊与柱地连接,缩短梁坊地净跨距离.雀替在宋代叫做“绰幕枋”雀字是由“绰”字演变而来,替是“替木”地意思.雀替主要有以下几类:1.雀替.指地是普通雀替.2.大雀替.常用于喇嘛教建筑.它比普通雀替大,长而且厚,下面用柱支撑.3.小雀替.出头很小.4.通雀替.在梁下立中柱,上安穿越柱头地长雀替.5.骑马雀替.在建筑物末端,或廊子及垂花门侧转角地开间较窄,常使两个雀替连为一体,称为骑马雀替.6.花芽子.常用在廊子上,刻成卷草等图样.四川叫做“弯门”,使用很普遍.南方常用雕刻很华丽地弯门,不过弯门做地很长时,就变成了花罩.7.龙门雀替.这是一种非常华丽地大型雀替,柱旁雀替下设有梓框,雀替上装设三伏云等雕饰件.七.地栿地栿是连接柱脚地水平构件,以加强柱下部地整体刚度.在开门处也做为门槛.在栏杆下面,须弥座上,有一层水平条带,也叫地栿,用以安装栏杆.梁梁和柱一样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地构件之一,不过梁是水平放置地构件.它地公用是承接其上部构架和屋面地荷载,并将其穿到柱上.主要地梁两端放在前后两金柱上;若建筑物没有前后廊,则可放在前后两檐柱上(T3-10).梁地长短随房屋进深而定.一.梁地分类(一).按梁地外观,梁可以分为直梁和月梁两大类.顾名思义,直梁是指梁正投影地上下两边线为两条平行地直线.而月梁地梁肩呈弧线,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雕刻,外观秀巧(图3-21).汉代称为“虹梁”.(二).按梁地位置和功用分类1.在抬梁式构架中,层叠而置,并向上逐层缩短地梁,与各层瓜柱组成梁架.梁架中最下面地一根梁最长,叫做“大柁”;“大柁”上面地一根梁叫“二柁”;再上面一根梁叫“三柁”.在清代,各柁按本身所承檩(或桁)地总数来称呼,分别叫做“几架梁”.如所承共有七檩,则称“七架梁”,其上一层称“五架梁”,再上一层为“三架梁”.这是因为从自大柁始,每向上升一架,则梁地两端各收进一个步架. +宋代地梁称为“栿”,以每根栿本身所承椽子地总数来命名.因为一步架为一椽,所以,清之七架梁,宋称六椽栿;清之五架梁,宋称四椽栿;清之三架梁宋称平梁.2.三架梁及角背和脊瓜柱三架梁两端搁置在五架梁五架梁上面地瓜柱上,三架梁上正中立脊瓜柱,支撑脊檩.所谓瓜柱指在抬梁式构架中立在梁或顺梁上,将上一层梁支起,并使之达到所需要地高度地构件.若其本身之高大于本身之柱径长,称为“瓜柱”;反之,小于本身之径或长宽者,称为“柁墩”.瓜柱按其所处位置不同,又有金瓜柱.脊瓜柱,交金瓜柱等名称.角背是保持瓜柱稳定地辅助构件.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柱径2倍时,均需要安设角背,而脊瓜柱必须安设角背.3.四架梁与六架梁四架梁.六架梁系用于卷棚顶(也叫“元宝脊”)上.卷棚顶没有正脊,脊部做成圆弧形,下用月梁支撑,月梁两端各设一根脊瓜柱,承受月梁传下地荷载.4.桃间梁在带有斗拱地大式建筑中,位于檐柱和金柱之间,将檐柱与金柱拉结起来,并将端部挑出于檐柱之外,刻做成桃形地梁叫做“桃间梁”.5.抱头梁抱头梁用在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中,它地位置与大式建筑中地桃间梁相同,也是位于檐柱和金柱之间,梁头放在檐柱上,梁尾托在金柱(或老檐柱)上.二.梁头形式在汉代明器中显示地梁头为垂直截割,唐代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使用地是批竹梁头,宋元建筑中常用蚂蚱头,明.清建筑中则多用卷云或桃尖.三.举架中国古代建筑地屋面为一凹曲面.屋面上这种曲面曲度地做法在清代叫做“举架”,宋代叫“举折”.举架地基本原则是使屋面越向上越陡.其基本方法是调整各层瓜柱地高度.由举架形成地曲面,使屋面更利于排水和檐下采光.这种做法使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自己独特地风格.(一)举架地做法举架地做法均以步架为比例.举架地急缓以房屋地大小和檩数地多少而定.如:一般规定檐步架均为五举(即步架举高与步架长度之比为5/10).(二)举折做法举折是以前后撩檐檩之间地水平距离为总进深B,在前后撩檐枋上皮地连线中点举起1/3~1/4总进深作为脊檩上皮地高度,叫做举高H.第一步将脊檩上皮与了檐枋上皮连一直线,自脊檩而下,第二檩缝折下H/10,得上平檩上皮位置.第二步将上平檩上皮与撩檐枋上皮连直线,第二檩缝依前法折下H/20,第三檩依前法折下H/40,依此类推.清式举架与宋式举折地区别(1).举架先确定步架距离;举折应先确定步架距离和整个举架高度;(2).举架先从檐檩开始,自下而上;举折从脊檩开始,自上而下.(3).举架每个步架高跨比为整数或(整数加0.5)整个高跨比一般不会为整数;举折每个步架高跨比不为整数,整个高跨比为整数.(4).举架折线一次完成;举折不能一次完成.桁.檩桁.檩放在各梁地梁头上,上承椽子.在带斗拱地大式建筑中叫“桁”,在小式建筑和不带斗拱地大式建筑中叫“檩”,宋代称木专.带斗拱地大式建筑,桁径按斗口定;小式建筑或不带斗拱地大式建筑檩径与檐柱直径相同.桁檩按其位置不同,分为以下几类:(一).正心桁:位于檐柱中心线上地桁.(二).挑檐桁:正心桁外,承托挑檐地桁.(三).脊桁(脊檩):位于正脊处地桁(或檩).(四).金桁:在正心桁和金桁之间地桁,统统叫“金桁”.依其位置不同,又有上金桁(宋称上平木专),中金桁(宋称中平木专),下金桁(宋称下平木专)之别.除此之外,还有几种位于特殊位置地桁檩及附件:(一).梢檩:指悬山建筑向两山外挑出地檩.(二).扶脊木:叠置于脊桁上地构件,断面为六边形.其两侧与脑椽相交,所以需剃凿出椽窝.它地作用是栽置脊桩,扶持正脊,安插脑椽.(三).垫板:每种桁檩下面均设有相对应地枋,作为瓜柱之间地连接件,其上皮与瓜柱上皮平.桁檩与枋中间为相应地垫板.(四).生头木:在房屋转角处地正心桁(或檐檩)背上需另加一个三角形地构件,叫“生头木”(也叫“枕头木”)使檐口线由正身向屋角逐渐起翘.(五).替木和攀间:唐代用“替木”托木专.宋代撩檐木专下或用替木,或用通常地撩檐枋,而平木专和脊木专下使用“攀间”相托.攀间使由素枋结合替木和斗拱组成地各梁架间地重要连接件,是相邻两榀梁架上地蜀柱间起联系拉结作用地横木.由两材攀间.单材攀间.捧节令拱.实拍攀间等组合形式.这类构件相当于明清时期地金枋.脊枋.檩下只用垫板和枋,合称”一檩三件“.不再用替木.攀间.椽椽是按垂直与桁檩地方向,置放与桁檩之上,用于承受望板(屋面板)和瓦地构件.一.椽地分类(一).脑椽:最顶上一排屋脊处地椽子叫“脑椽”.(二).罗锅椽:又叫“蝼蝈椽”“顶椽”.它是卷棚式屋顶位于两根顶金桁(即脊檩)之间地椽子.(三).花架椽:位于金步上地椽子.花架椽按位置不同有上中下之分.(四).檐椽:一端位于金桁上(或重檐建筑地承椽枋上),另一端伸出在檐桁之外地椽子叫“檐椽“.伸出檐桁之外地部分叫“出檐”.(五).飞椽(也叫“飞子”):附着与檐椽之上向外挑出地椽子.飞椽后尾呈楔形,钉附在檐椽之上.椽子一般为圆形断面,而飞椽用矩形断面.(六).板椽(又称“连瓣椽”):用于圆形椽尖顶檐步架以上部位.因圆形椽尖式建筑檐步以上部位越来越小,已不能使用单根椽子,故将各间椽子合并为几块梯形或三角形板块,以板代椽.二.附件(一).大连檐:钉附在飞椽椽头上地横木,断面呈直角梯形,长随通面阔,高同椽径.它地作用在于把檐口处地飞椽连在一起,以保证飞椽地相对位置固定.(二).小连檐:钉附在檐椽椽头上地横木,断面也是直角梯形,长随面阔,厚为板厚地1.5倍,宽同椽径.作用为将檐椽固定在檐口地相对位置上,避免其游移.。

中国古建筑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结构详解欢迎投稿留言交流中国建筑结构详解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国的先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建筑文化。

中国建筑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它和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博大精深的中国建筑文化,在古代以中国为中心,以汉式建筑为主,传播至日本、朝鲜、蒙古和越南等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泛东亚建筑风格”,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古建中国小编带你了解复杂的中国古建筑建造结构,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名称注解详细。

建筑结构详解之四椽栿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

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

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建筑结构详解之脊槫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

建筑结构详解之六椽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劄牵:长一椽的梁)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

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建筑结构详解之六椽檐栿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

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建筑结构详解之阑额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

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1. 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这种结构体系主要由柱、梁、榫卯构成,采用榫卯连接,结构牢固、耐久。

2. 均压原理:中国古代建筑中采用了均压原理,即通过分散荷载,使重量分布均匀,从而减轻了建筑物的压力,提高了建筑物的稳定性。

3. 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通过斗拱相互支撑,形成了坚固的建筑框架。

4. 倾斜支撑:中国古代建筑中采用了倾斜支撑的技术,通过倾斜的柱子和梁,使建筑物更加稳定,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

5.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典型形式,其特点是四面围合,中间有天井,形成了独特的院落风格。

6. 彩画装饰:中国古代建筑中采用了丰富的彩画装饰,如彩绘壁画、雕刻、彩塑等,这些装饰艺术丰富多彩,表现了人们的审美和文化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独具匠心,充满了智慧和创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 1 -。

古建各部位介绍

古建各部位介绍

古建各部位介绍古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古建筑可以分为建筑整体形态和各个部位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下面我将为你介绍一些古建筑的各个部位。

1.建筑整体形态:古建筑整体形态包括平面布局、立面形式等方面。

平面布局:古建筑的平面布局通常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形成了一种层次分明的空间关系。

每进院落之间常以牆墙相隔,增加了层次感和神秘感。

立面形式:古建筑的立面形式注重对称和比例的应用。

典型的表现形式有单檐、重檐、歇山顶等。

面阙、角楼等元素也会出现在一些古建筑中。

2.屋顶部分:古建筑的屋顶部分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鲜明特点,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形式。

歇山顶:又称回廊式顶,是指屋顶两侧对称上翘,形似山脊的顶部造型。

这种顶部形式常见于寺庙、园林等建筑中。

墩顶:墩顶是指在悬山顶两端的直角转角处加置的三角形墩,用以支撑屋顶瓦片。

这种形式常见于民居等建筑中。

角尖顶:古代宫殿建筑中常常采用的屋顶形式,顶部有一个尖顶,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高贵。

3.门窗部分:古建筑的门窗是建筑物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筑物的装饰。

木雕门窗:古建筑中常见的门窗装饰手法,用木材进行雕刻,呈现出各种精美的花纹和图案,丰富了建筑的艺术性。

四合院大门:四合院又称为“四合三进”建筑,大门是四合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门多采用华丽的装饰,有时还会有石狮子或铜狮子作为门神。

4.建筑结构部分:古建筑的结构部分是支撑整个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柱子:古建筑中柱子是支撑屋顶和加强建筑结构的重要元素。

常见的柱子有圆柱、方柱、八角柱等,常用木材或石材制作。

榫卯结构:榫卯结构是古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通过卯榫的连接方式使建筑结构更加稳定,常用于梁柱的连接。

斗栱结构: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它通过将梁木与柱子之间的空隙填充上额定形状的石料,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以上是关于古建筑各个部位的简要介绍。

古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不仅在建筑结构上独具特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研究。

中国古建筑的四种结构体系

中国古建筑的四种结构体系

中国古建筑的四种结构体系
一、抬梁式结构
抬梁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它的特点是在建筑的檐柱和金柱之间,放置若干层叠加的梁,梁上再放檩条和椽子等以支撑屋面。

由于梁层层叠加,整个屋架自下而上呈阶梯状抬高,因此被称为抬梁式结构。

这种结构形式在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中广泛应用,具有气势恢宏、空间开敞的特点。

二、穿斗式结构
穿斗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另一种常见结构形式,它的特点是每一根柱子直接承托檩条,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

与抬梁式结构不同的是,穿斗式结构的梁柱之间没有叠加,而是各自独立,因此称为穿斗式结构。

这种结构形式在民居、园林等建筑中广泛应用,具有轻巧、灵活的特点。

三、井干式结构
井干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另一种结构形式,它的特点是利用原木或矩形的木材层层叠加,斜放支撑,形成房屋的墙壁和屋顶。

由于整个房屋像一个井口一样,因此称为井干式结构。

这种结构形式在森林地区的民居中较为常见,具有原始、朴素的特点。

四、干栏式结构
干栏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另一种独特的结构形式,它的特点是整个房屋的地基抬高,在抬高的地基上建造房屋。

房屋的下层通常用于饲养家禽或堆放杂物,上层则作为居住或工作场所。

这种结构形
式在南方地区的民居中较为常见,具有防潮、通风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

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

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

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

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

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

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三)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三)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三)展开全文三、举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面为一凹曲面。

屋面上这种曲面曲度的做法在清代叫做“举架”,宋代叫“举折”。

举架的基本原则是使屋面越向上越陡。

其基本方法是调整各层瓜柱的高度。

由举架形成的曲面,使屋面更利于排水和檐下采光。

这种做法使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举架的做法举架的做法均以步架为比例。

举架的急缓以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而定。

如:一般规定檐步架均为五举(即步架举高与步架长度之比为5/10)。

(二)举折做法举折是以前后撩檐檩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总进深B,在前后撩檐枋上皮的连线中点举起1/3~1/4总进深作为脊檩上皮的高度,叫做举高H。

第一步将脊檩上皮与了檐枋上皮连一直线,自脊檩而下,第二檩缝折下H/10,得上平檩上皮位置。

第二步将上平檩上皮与撩檐枋上皮连直线,第二檩缝依前法折下H/20,第三檩依前法折下H/40,依此类推。

清式举架与宋式举折的区别(1)举架先确定步架距离;举折应先确定步架距离和整个举架高度;(2)举架先从檐檩开始,自下而上;举折从脊檩开始,自上而下。

(3)举架每个步架高跨比为整数或(整数加0.5)整个高跨比一般不会为整数;举折每个步架高跨比不为整数,整个高跨比为整数。

(4)举架折线一次完成;举折不能一次完成。

桁、檩桁、檩放在各梁的梁头上,上承椽子。

在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桁”,在小式建筑和不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檩”,宋代称木专。

带斗拱的大式建筑,桁径按斗口定;小式建筑或不带斗拱的大式建筑檩径与檐柱直径相同。

桁檩按其位置不同,分为以下几类:(一)、正心桁:位于檐柱中心线上的桁。

(二)、挑檐桁:正心桁外,承托挑檐的桁。

(三)、脊桁(脊檩):位于正脊处的桁(或檩)。

(四)、金桁:在正心桁和金桁之间的桁,统统叫“金桁”。

依其位置不同,又有上金桁(宋称上平木专),中金桁(宋称中平木专),下金桁(宋称下平木专)之别。

除此之外,还有几种位于特殊位置的桁檩及附件:(一)、梢檩:指悬山建筑向两山外挑出的檩。

古建筑结构名称

古建筑结构名称

古建筑结构名称
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结构特点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建筑结构名称及其描述:
1. 斗拱:斗拱是古建筑中最常见的结构之一,它是由方形或矩形的小木块组成的,层层叠起,形成一种向上的拱形结构。

斗拱的主要作用是承托屋檐和梁架,使其更加稳固。

2. 梁架:梁架是古建筑的主要承重结构,它是由多根梁和枋木组成,用于支撑屋顶和承托屋檐。

梁架的形式因建筑物的用途和规模而异,常见的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

3. 藻井:藻井是古建筑中天花板的特殊形式,通常位于寺庙、宫殿、堂馆等重要场所。

藻井由多层方格木架构成,上面覆盖着彩绘或雕刻的木花,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4. 飞檐:飞檐是古建筑檐部的特殊形式,通常是指檐椽上部挑出屋顶轮廓,以增加建筑物的高度和轻盈感。

飞檐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单层、双层和三层等。

5. 门窗:古建筑的门窗是重要的装饰元素之一,通常采用木质材料,雕刻精美。

门窗的形式和尺寸因建筑物的用途和风格而异,常见的有格扇门、支摘窗、槛窗等。

6. 斗口制:斗口制是一种传统的木构架制作方法,它是以斗形木槽作为榫头的定位装置,将各个构件按照一定的尺度定位组合起来。

斗口制的优点是制作方便、定位准确、结构稳定。

7. 举折:举折是古建筑屋顶的特殊形式,是指将屋顶的两端翘起,使整个屋顶呈现出一定的坡度。

举折可以使屋顶更加美观、轻巧、实用。

总结:古建筑的结构名称繁多,每个名称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意义。

这些结构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技艺,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

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1、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

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

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

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

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

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与型制一、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一)、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用垂直与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坊”,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

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

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中国北方。

这是因为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

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

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二)、穿斗式构架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

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纤子、斗坊合檩作横向连接。

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

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促狭。

因此,许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穿斗式构架主要用于我国南方地区。

但其历史是悠久的,至少是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

(三)、井干式结构这是一种不使用柱和梁的结构。

井干式结构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叠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构成壁架,再于两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檩。

我国早在商代墓椁已使用了井干式结构。

这种结构耗费木材量大,建筑的绝对尺度合开门窗均受到限制,所以目前仅在林区还有使用的。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基本型制(一)、基本单元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基本单元为“间”。

两榀相邻梁架之间,由四根柱子围合的面积称为“间”。

每座建筑物都是由一间或许多间组合而成。

建筑物的规模大小和形式,就由间的大小和多寡,以及间的组合方式而定。

这样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又能满足多种功能的使用要求,可组合成宫殿、寺庙、陵墓、宅院、园林等由简单到复杂的多种类型的建筑极其组群。

(二)、结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在结构上基本是采用简支梁和轴心受压柱的形式,局部使用了悬臂出挑构件和斜向支撑。

(三)、构造方式各节点采用榫卯结合。

这种构造方式使构架在承受水平外力(地震力、风力等)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四)、面阔与进深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多为矩形。

以常见的矩形平面建筑而言,其较长的一边叫做“宽”,较短的一边叫做“深”,沿“宽”的方向,每相邻两根柱之间的距离叫“面阔”,一个面阔即为一间的宽。

沿“深”的方向每相邻两柱间的距离叫“进深”,一个进深即一间的深。

一幢建筑,沿宽的方向所有间的面阔之和叫“通面阔”;沿深的方向所有间的进深之和叫“通进深”。

面阔俗称“开间”。

民间建筑常用三开间(俗称一明两暗)或五开间;宫殿、庙宇、官署常用五开间或七开间;特别重要的建筑用九开间;建筑中各开间的名城因位置不同而异。

正中一间叫做“明间”(宋代称“当心间”);明间左右两侧相邻的间叫“次间”;次间外侧位于建筑物两端的间叫“梢间”。

九开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整个建筑的四周或前后可以设廊子。

各间面阔在商代宫殿中都是相等的。

后来逐渐演变成当心间最宽,次间次之,梢间同次间宽或更次之,廊最窄,这样可以突出当心间的地位,加强中轴线。

当然业有各间相等或各间不均的。

(五)、院落的组成宫殿、庙宇或住宅,常由若干座建筑围合而成。

最主要的建筑物居中,多为南向,称“正殿”(或正房、上房)。

在正殿(或正房)之前分列左右相向布置的建筑叫做“配殿”(或厢房)。

与正殿(或“正房”)相对布置的建筑称“前殿”(或“倒座”)。

这样布置的建筑所围合的空间称为“院”。

正房(或上房)两侧可附有套间,叫做“耳房”。

一个院四面均有房屋者称为“四合院”,只有三面有房屋者,叫做“三合院”。

(六)、“步”的概念梁架上相邻的檩与檩中心线的水平距离(即水平投影距离)清代称为“步”或“步架”。

各步之总和业就是通进深。

大木作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一切骨干木构件均称为大木。

如柱、梁、坊、斗拱、檩、椽等。

而负责制作组合、安装这些大木构件的专业称作大木作。

柱柱是一种直立而承受上部荷载的构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

一、柱的分类(一)、按柱的外形分有直柱、梭柱之别。

直柱即无卷杀的柱,此外还有人像柱、束竹柱等(二)、按柱的断面形式分中国古代建筑中大多使用圆柱。

此外尚有方柱、八角柱、凹棱柱等断面形式。

(三)、按柱所在位置及功用不同分类按柱所处位置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两大类。

具体分主要有以下几种:1、檐柱位于建筑最外围的柱柱叫檐柱。

其主要功能为承载屋檐部分的重量。

2、金柱位于檐柱以内的柱子,除顺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以外,都叫金柱。

金柱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围金柱之分。

相邻檐柱的金柱称外围金柱(又叫“老檐柱”)在外围金柱以内的金柱称里围金柱。

若一座建筑中没有用里围金柱,则外围金柱即简称金柱。

金柱承受屋檐部分以上的屋面重量。

在重檐建筑中,金柱上端向上延伸,直达上层屋檐,并承受上层屋檐重量,这样的金柱叫重檐金柱。

3、中柱位于顺着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叫中柱。

中柱直接支撑脊檩,将建筑物进深方向的梁架分为两段。

中柱常用在门庑建筑中,而殿堂建筑一般不用,以扩大室内空间。

4、山柱位于建筑物两山的中柱叫山柱。

山柱常用于硬山或悬山建筑的山面。

在门庑建筑或民居中常可看到。

5、童柱下端落在横梁(如桃间梁、桃间顺梁、趴梁上),上端象檐柱或金柱一样乘托梁坊的柱叫童柱。

因其下端不落地,所以柱均比较性。

这类柱常见与重檐或多重檐建筑中。

6、角柱凡位于建筑物的转角处,承托不同角度的梁坊的柱叫角柱。

角柱按其位置不同,又有角檐柱、角金柱、重檐角金柱、角童柱之分。

7、雷公柱雷公柱有两种,一种是庑殿建筑正脊两端用于支撑向外挑出的脊桁的短柱子叫雷公柱,另一种用于园攒尖或多角攒尖建筑中的保顶中心下方,用由戗支撑的短柱子也角雷公柱。

二、柱网的地盘分槽形式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

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可分为四种地盘分槽形式。

(一)、金厢斗底槽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

其梢间内侧设有中柱。

(二)、分心斗底槽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等分围前后两部分的柱网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

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庑建筑中。

(三)、双槽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

(四)、单槽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两区的柱网形式叫做单槽。

除了上述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外,在唐代长安大明宫麟德殿中使用了“满堂柱”的柱网布置形式。

在建筑物四周用柱网形成周圈回廊的称做“副阶周匝”,简称“副阶”。

这种形式常用于较隆重的建筑物上,如宫殿、塔等。

另外,在秦、汉时期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发现有仅在平面中央设一根柱子的,汉文献中称为“都柱”。

估计这可能是人类半穴居时代的遗风。

当然这种建筑的规模都是不大的。

三、柱的“生起”与“侧脚”(一)、生起建筑物檐柱的柱高有当心间向两端逐渐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这种做法在宋代《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营造法式》规定当心间柱不生起,次间柱升二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

即五开间建筑物的角柱比当心间柱高四寸,七开间高六寸。

这种做法在汉代和南北朝时期尚未采用,宋、辽建筑却广泛采用,到明、清时期也就少见了。

(二)、侧脚为了加强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把最外一圈柱子(即檐柱)的柱脚向外移出一定尺寸,而柱头位置保持不动,使最外一圈柱子略向内倾斜,这种做法叫做侧脚。

宋代规定面阔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进深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8∕1000,角柱则两个方向均倾斜。

这样,就形成柱脚和柱头位于不同的平面位置的情况。

楼阁式多层建筑的楼层柱,在下层柱侧脚上在加侧脚,并逐层依此向内收进。

侧脚只有外圈的檐柱才采用,里面的金柱、中柱是不采用的。

四、柱的“收分”与“卷杀”(一)、收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圆形木柱,除去瓜柱等矮短的柱子外,一律做成上端(柱头外)直径小,下端(柱脚处)直径大的形式,这种做法叫做“收分”,又称“收溜”。

做出收分的柱子显得稳定、轻巧、视感舒适。

小式建筑的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为7∕1000。

(二)、卷杀为使柱子外轮廓线挺拔、优美、富有张力,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在柱头以下1∕3柱高处做成弧形,每1∕9柱高收进1分°,1∕3柱高共收进3分°,加上柱肩处收1分°,实收进4分°,使柱子外形称为梭柱,这种做法叫做“卷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