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风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风俗

——节日、服饰、孝道

材料1202 41230037 田兴

社会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也是人类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岁时节庆、文化娱乐、宗教信仰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

一、中秋节

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有人统计,各地区、各民族有影响的节日就有160多个。传统节日具有浓厚家庭伦理特色,遵守礼仪和道德是节日风俗基本原则。

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端午涂雄黄、吃粽子,七夕看牛郎织女相会,中秋团圆,所有的节日几乎都在家庭组织下进行的。因此,在古代离开家或没有家,也就没有了节日。

节日期间,亲戚、朋友之间繁琐的互访、馈赠,流于世俗的应酬,都反映了中国人对家庭伦理、人际关系,礼尚往来的珍视。唐代王维诗“每蓬佳节倍思亲”,宋苏东坡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所以被千古传颂,就是因为它是中国人阖家团圆观念的切身体验。

今天是中秋节,是传统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节日。关于中秋节,我们先看看关于月宫的传说。

早在战国之前,古人就传说月中有蟾蜍,屈原在《天问》中说:“顾菟在腹”,后闻一多先生考证,顾菟就是蟾蜍,所以古人称月亮为“蟾宫”。西汉《淮南子》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这就是嫦娥奔月的传说。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教治兵”。由于八月中秋正是收获季节,古人要要举行祭祀土神的仪式,叫“秋社”,这些活动可视为中秋节的渊源。

由于中秋的月亮特别皎洁晶莹,从汉代开始的祭月逐渐演变出赏月之风。但

并没有固定在八月十五,所以没有形成节日。

中秋节正式形成是在唐代。据传,八月十五夜,唐玄宗备酒宴,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以后每年八月十五,都赏月。自玄宗后,赏月大都集中在此日了。

作为节日食品的月饼,唐代就有了。《洛中见闻》载,唐僖宗中秋吃月饼,味道极美,命御膳房将月饼赐给新科进士。到宗元之际,月饼就成为节日馈赠的佳品了。奇怪的是,像粽子、年糕、元宵一类的节日食品,平时也可以吃,唯独月饼,不在中秋节前后,既无卖的,也无吃的,是最具特定意义节日食品。

二、服饰风俗

中国的服饰一开始就呈现各民族多元化,本民族雷同化的特点。隋唐之前,中原传统服饰和周边少数民族服饰一直处在互相渗透,模仿之中,没有形成定制。(一)唐代服饰有以下特点:

1、标志官品商下的品色服

唐高祖李渊以天无二日,定赤黄色皇帝专用色,黄袍从此成为皇帝专利和代名词。

先秦,黄色并不尊贵。《礼记》载“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唐高祖禁士庶服黄,后来北宋赵匡胤黄袍加身,就意味着当上了皇帝。

唐太宗诏定品官服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红),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色。”又定“庶人以白”,至此形成了黄、紫、红、绿、青、白的等级序列,并成为历代定制。

2、倾心胡服

唐代各民族往来频繁,交往交流甚广,出现了“胡着汉帽,汉着胡服”的局面,唐以前服饰,宽长袖,交领,没有圆领,下裙不开衩,受鲜卑服饰影响,男子服饰出现了小袖,圆领,下裙开衩。

3、妇女服饰特点

①妇女“着丈夫衣服靴衫”

武则天女太平公主穿着男子的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参加宫廷宴会。被时人认为颠倒了阴阳。

这种服饰追求,表现了唐代妇女刚健强悍的审美追求,武则天本人甚至敢服

男子黄袍,那么其他男子服饰就更不在话下。

②空前绝后的袒露装

唐代妇女漠视礼教,敢于大胆地暴露自己的身体,出现了极薄而透明的轻罗纱。

(二)现代中国人独特的服饰审美观念

1、“非其人不得服其服”与服饰的角色心态

古人将“布衣”表示平民,“释褐”表示做官,“缙神”表示身份高,“乌纱”“红顶”表示高官,“冕旒”表示皇帝。

僭越服饰者必遭杀身之祸。几千年来,不是图谋造反者基本没有僭越服饰现象。

现代人同样总是按照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与阶层、职业对号入座。角色心态使中国人在服饰上追求的是雷同型的和谐美,而不是奇装异服的另类美。当某一种服饰新潮普及到一定程度,大家也都跟着穿戴起来,同时又指责那些跑在服饰最前面,穿戴离谱的人。

2、“澡身而浴德”与个人的内在品格

古人喜好将外在服饰与个人内在品格联系起来,领导男子服饰新潮的都是高尚或有身份地位的人。

齐桓公好衣紫,国人皆衣紫;东晋初到江东,国库匮乏,仅有束布千匹,卖不出去,大族王导制束布单衣而服之,束布价格竟猛涨至每匹一金。

妇女服饰领导者,唐以前是京城贵妇,宋以后是妓女。

宋朝,始有“四方看京师,京师看妓女”的民谚。由于职业上的原因,妓女成为服饰创新的主力军和奇装异服,浓妆艳抹的先行者。

正统,淡素的服饰标志着端庄,成熟而有修养,娇艳新奇的服饰标志着轻浮、浅薄。因此,服饰赋予不同的社会群体以不同追求服饰美的权力,追求服饰美的权力越大,品格、地位越低。从职业上看,文化层次较高的门类要求品格端庄而有修养,奇装异服则没有市场。

3、“女为悦己者容”,与女性服饰美容的刻意追求

自古以来,妇女的服饰、化妆比男子复杂得多,她们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金钱也比男子高得多。男子服饰主要是为了区分等级,而女子服饰主要为了增加

美色。这就是男权社会的产物。

“女为悦己者容”,把美女视为金钱珍宝,将古代妇女人格尊严和自我意识摧残殆尽。她们所有能够自强、自立、自尊的因素都给剥夺了,只剩下属于自身的容貌了。中国人没有当众称赞女性美的习惯。一个陌生男子称赞女性“你真漂亮”,在西方要回以谢意,在中国轻则是轻浮,重则是调戏。

然而,男才女貌,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流传。在女性心理深层,仍然把美貌作为实现自身价值一项至关重要的外在标志。对一个男性讲,“你不如某某好看”,他可能过后就忘了;对一个女性讲,“你不如某某美”,她也许当面不计较,却要压在心头好长时间。

三、儒家的孝道

孝道,是儒家思想渗透,流动于中国社会生活中最鲜明的风俗之一。孝意识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孝道则始于孔子。

汉代,“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国家正式选官制度求孝子。这样孝子有出仕之路,还可以免除赋税力役,社会上孝道蔚然成风。

(一)孝道内容

1、生事奉养

《礼记》载:“凡为人子之记,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冬温夏清,讲为人子春冬天要为父母温席,夏天为父母致凉。东汉黄香,九岁为父母温席。《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昏定晨清,即晚上要为父母铺床,服侍就寝,早上早起探视给父母问安。

在饮食方面,对父母要“问所欲而进之。”西晋王祥的后母有病,冬天想吃活鲤鱼。王祥解衣卧冰,为母求鲤。结果,冰自裂开,跃出双鲤。这就是二十四孝中“王祥卧冰”的故事。

儒家孝道有一个鲜明特征,强调膝下尽孝,用现在话说,强调两代人感情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使父母从儿女身上获得直截了当的精神消费。

2、送终尽孝

父母丧,子女守制,其间不能吃肉,不喝酒,不婚配,不能生子,丧期为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