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胃痛
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饥饿和暴饮暴食。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胃痛》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胃痛概述 • 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 胃痛的西医诊断 • 中医治则与用药 • 胃痛的针灸治疗 •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01
胃痛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分类
急性胃痛和慢性胃痛,实证和虚证,寒证和热证。
发病机制
现代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现代中医认为胃痛是脾胃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所致。
现代中医强调从脏腑功能、气血津液等方面综合调理胃痛。
中医治疗胃痛的优势
1
中医治疗胃痛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 个体化治疗。
2
中医治疗胃痛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不易复发 。
3
中医治疗胃痛可以改善患者整体状态,提高患 者生活质量。
03
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外邪犯胃、素体脾胃虚弱等。
病机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
病理生理学特征
病理特点
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病理变化
胃痛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可发展为胃络瘀阻、胃失和降、 胃阴不足等。
02
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古代中医对胃痛的描述
古代中医认为胃痛是脾胃受损、气机不利所致。 古代医家如张仲景提出胃痛可由寒邪、饮食、气滞等多种因素引起。
无效
胃痛症状无缓解或加重,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炎 症无变化或加重。
05
胃痛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胃痛的方法
毫针刺法
艾灸疗法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调节气血循环,缓解 胃痛症状。
利用艾条或艾炷在相应的穴位上进行温和灸 ,温煦胃阳,散寒止痛。
课件:中医内科学胃脘痛
区别,因此正确辨证分型是治疗胃脘痛的关键。
以上就是对中医内科学中胃脘痛的概述,包括胃脘痛的定义与病因、中 医认识以及常见症状与分类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 这一常见疾病。
02 胃脘痛的中医辨 证治疗
寒热辨证与治疗
寒证治疗
对于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的寒证患者,治疗时应以温中散寒 为主,常用的中药有附子、干姜等,同时可配合针灸、艾灸 等疗法加强疗效。
热证治疗
对于胃脘灼热、口渴喜冷饮的热证患者,治疗时应以清热泻 火为主,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等,同时也可采用拔罐、 刮痧等疗法辅助治疗。
食疗方推荐
根据中医理论,可以结合个人体质选择适合的食疗方进行调理。如脾虚胃寒者可食用生姜 红枣粥,气滞胃痛者可食用陈皮山楂饮等。
生活调适
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适当进行锻炼,如 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
避免受寒
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寒,以免加重胃脘痛症状。
戒烟限酒
气血辨证与治疗
气滞证治疗
对于胃脘胀满、攻窜作痛的气滞证患者,治疗时应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的中药 有柴胡、香附等,同时也可通过气功、瑜伽等呼吸运动辅助调理。
血瘀证治疗
对于胃脘刺痛固定、舌质紫暗的血瘀证患者,治疗时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的 中药有丹参、桃仁等,还可采用温热疗法如热敷、药浴等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 瘀症状。
胃脘痛的中医认识
01
胃脘痛在中医中属于“胃痛”、 “胃脘痛”等范畴,中医认为胃 脘痛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气 血运行不畅有关。
02
《中医内科学》胃痛
02
胃痛的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常见的病症,其病因病机复 杂多样。下面将详细介绍胃痛的病因病机及分型论治。
03
胃痛的中医治疗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 病证。中医治疗胃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主要包 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其他疗法。
04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 症的疾病。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重要的病症。为了 预防和治疗胃痛,中医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和调护措施。本 文将详细介绍胃痛的预防和调护方法,并加强患者对胃痛的 认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THANK YOU
疼痛性质
胃痛的性质可为胀痛、刺痛、 隐痛、剧痛等,常因情志刺激 、饮食不当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
伴随症状
胃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嘈杂等症状。严重 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 症状。
舌脉表现
胃痛患者的舌苔多薄白或黄腻,脉 象多弦滑或细数。
胃痛的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胃痛是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病之一,发 病率较高,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居 多。
《中医内科学》胃 痛
2023-11-12
目录
• 胃痛概述 •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01
胃痛概述
胃痛的定义
• 胃痛,中医称为胃脘痛,是指自觉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的疾病。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剑突下,中脘穴附近,常伴有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展开全文打开想看资讯查看更多精彩图片一、概念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称之胃痛,又称胃脘痛。
胃脘部一般系指上、中、下三脘部位,或指两侧肋骨下缘连线以上至鸠尾的梯形部位。
二、病因病机1.外邪犯胃2.饮食不节3.情志不畅4.脾胃虚弱三、诊断要点1.病史: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2.诱因: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症状: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4.理化检查: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有助诊断。
四、鉴别诊断1.与胃痞的鉴别2.与真心痛鉴别注意:1.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
2. 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五、辨证要点1.辨寒热2.辨虚实3.辨气血4.辨在胃、在肝、在脾六、治疗原则基本原则:理气和胃止痛,审症求因,审因论治。
具体治法:散寒、消食、理气、泄热、化瘀、除湿、养阴、温阳。
七、分证论治l.胃气壅滞主症: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或可兼见纳呆少馨,嗳腐,或有伤食病史,或有伴有风寒、风热、暑湿等表证。
舌脉:伤食:苔白厚腻,脉滑;伤于风热:苔薄黄,脉浮滑或浮数;伤于风寒:苔薄白,脉浮数;伤于暑湿:苔白腻,脉濡。
治法: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香苏散化裁。
苏叶——辛温解表散寒;香附——行气和血;陈皮——理气和胃降逆;甘草——和中。
2.肝胃气滞主症:胃脘胀痛,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连及两胁,攻撑走窜,可兼见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
舌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壳、甘草)——气血双调,使肝体得养,肝用自如,气血调畅;川芎——调血中之气;香附——理气中之血;3.胃中蕴热主症:胃脘灼热,得凉则减,得热则重,或兼见口干喜冷饮,或口臭不爽,口舌生疮,甚至大便秘结,排便不畅。
中医内科学胃病病症讲义课件.ppt
西固区中医院 黄亚丽
胃痛
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 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
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 口为幽门,连于小肠
脘——胃腔。胃之上口贲门为上脘,胃之中部 为中脘,胃之下口幽门为下脘。
故胃痛也称胃脘痛,所谓“胃脘当心 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4.明清时代的中医文献,重点论述了本病的病 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
《寿世保元》阐明了饮食不节致胃脘痛;《景 岳全书》强调了“气滞”这一因素,治疗以“理 气为主”。叶天士强调“久痛入络”,治疗胃痛 当明其在气在血,而施以理气活血之法。
范围
西医——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 十二指肠炎、 功能性消化不良
出血。
4.素体脾虚
素体脾胃虚弱,劳倦过度,饮食所伤,久病→中焦 虚寒→脉络失于温养
热病伤阴,胃热郁火耗伤胃阴,久服香燥理气之品 →胃络失于滋养→隐隐作痛
现已一致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具有遗传素质, 而且证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系单独遗传,互不 相干胃溃疡患者家族中,胃溃疡的发病率较正常人 高3倍;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家族中,较多发生的 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与ABO血型和 血型物质ABH分泌状态这二个基因特性有关。O型 血者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较其它血型高1.4倍; 血型物质ABH非分泌者患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比分 泌者高1.5倍(正常人80%为分泌者),而非分泌 者O型血者的上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比对照组则高
溃疡的易感性;诱发消化性溃疡,甚至出现并发症。
3.情志不畅
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战时 多于平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1942 年比战前多3倍,1943年比战前多5倍。在某 些参战国居民中,亦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在
中医内科学 总论+胃痛
香苏散:香附、紫苏、陈皮、甘草 良附丸:高良姜、香附
2.饮食伤胃证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
减,不思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本方消食导滞,适用于脘满不食、嗳腐吐食的
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脾虛化源不足,五脏 之精少而肾失所养;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 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肝 郁气滞易犯脾,引起胃痛、腹痛等。依据脾胃的生理 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故将胃痛(吐酸、嘈杂)、痞满 、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痢疾、泄泻、便 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
【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 苔薄白, 弦紧。
证机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香苏散理气散寒,适用于外感风寒,胃 有气滞;良附丸温胃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暴作、喜热恶寒的胃痛之证。 常用药:高良姜、吴茱萸温胃散寒;香附、乌药、陈皮、木香行气止 痛。
病机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诊断依据】 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 痛等不同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噯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 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 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脾胃病证胃痛腹痛痞满泄泻呕吐痢疾噎膈便秘呃逆脾胃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因病机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
病机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
1.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2.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
3.若因热而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
4.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
5.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证。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吞腐。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寒热2.辨在气在血实——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课件
02
胃痛的病因病机
胃痛的主要病因
01
02
03
饮食不节
饮食过量、过度进食生冷 、辛辣、油腻等食物,或 饮食不规律,都可能导致 胃痛。
情志不畅
长期精神压抑、过度焦虑 、暴怒等情绪波动,会影 响脾胃功能,导致胃痛。
脾胃虚弱
脾胃功能素虚,或因病后 体虚、劳累过度等导致脾 胃功能减弱,都容易引起 胃痛。
胃痛的病机分析
胃痛的中医认识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 湿阻、血瘀。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 通则痛。
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晚期常为 虚实夹杂证或虚证。
胃痛的流行病学特征
01Βιβλιοθήκη 020304
05
发病率:胃痛是一种常 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发 病率较高,尤其在生活 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的 人群中更为常见。
情志调养
情绪不稳定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加重胃痛症状。患者应保持心 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生活调养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锻炼,如散步、太极 拳等,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06
总结与展望
中医在胃痛治疗中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 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医注重因人而异、辨证论治,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 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食欲不振
胃痛患者常因胃部不适而导致食 欲不振,食量减少。
脘腹胀满
胃痛时脾胃功能失调,气机阻滞 ,可导致脘腹胀满。
胃痛的诊断方法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等变化,判断病 情轻重及病因病机。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包括既往病史、家族史 、生活习惯等,以助病因诊断。
中医内科学胃痛脾虚胃寒
脾虚的概念与定义
• 脾虚:指脾气不足,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出现食欲不振、腹胀 、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全身症状 的病理状态。
脾虚的病因与病机
病因
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先天不足等。
机理
脾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水湿内停,痰湿内生,进一步影响气血生成与运 行,加重脾虚症状。
年老体弱
如年老体弱、久病耗伤脾胃阳气等。
胃寒的病因与病机
01
病机
02
03
04
脾胃阳气虚衰:胃寒患者脾胃 阳气不足,导致阴寒内盛。
脏腑功能失调:胃寒可导致消 化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
腹胀、腹泻等症状。
寒凝血瘀:胃寒患者易出现瘀 血、痛经等症状。
胃寒的辨证要点与鉴别诊断
辨证要点 胃痛绵绵,喜温喜按,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脾虚的辨证要点与鉴别诊断
辨证要点
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引起的消化系统 症状进行鉴别,如肝郁脾虚、湿热内蕴 等。
脾阴虚:口干唇燥,食欲不振,大便干 结,小便短赤。
脾气虚: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神疲 乏力,气短懒言。
脾阳虚: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大便溏 薄,小便清长。
03
胃寒证候分析
胃寒的概念与定义
概念
02
中药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因此应在 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胃痛脾虚胃寒主要是通过刺 激相应的穴位,调节人体气血流通和 脏腑功能,达到舒缓胃痛、改善脾胃 功能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体针、艾灸 、穴位注射等,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 患者病情和医生经验进行选择。
胃痛的病因与病机
病因
胃痛的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外邪犯胃、脾胃虚弱等。
中医内科学完整胃痛ppt课件
病例的中医内科学思路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治疗 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性 别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病因,进行 辨证分型,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 治疗方法。
三因制宜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所处的环境以及季节变化 等,调整治疗方案。
胃痛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等药物是治疗胃痛的主 要方法。
内镜治疗
对于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可采用内 镜下治疗。
手术治疗
当胃痛严重威胁生命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胃痛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 方面,其中饮食不节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胃痛的病因病机
病因
胃痛的病因包括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
病机
胃痛的病机主要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浊气内蕴,病位在胃,与肝、脾关 系密切。
胃痛的中医内科学定位
胃痛定位
胃痛属于中医学“内伤”范畴,主要涉及脾胃系 统,但也与肝、胆、胰等脏腑密切相关。
2
胃痛病因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 检查,可以明确胃痛的病因,如慢性胃炎、消 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
3
胃痛程度诊断:根据疼痛程度,可以分为轻度 、中度、重度疼痛,并可根据疼痛性质和伴随 症状进行综合评估。
胃痛的鉴别诊断
要点一
与胸痛鉴别
要点二
与腹痛鉴别
胃痛与胸痛有时难以鉴别,需注意胸 痛可能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有 关,需要紧急处理。
02
胃痛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课件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 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 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 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 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二)宋元时期医家指出“胃痛”与“心 痛”有别
1.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 的心痛相混。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 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 陷胸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痛实是胃脘痛。又如《外台秘 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 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说的心痛 也是指胃脘痛。
3.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可以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 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而 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若 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 通,腹痛剧烈拒按,导致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 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 胃。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1.“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 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缜胀,胃脘当心而 痛。”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 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 痛。”说明肝郁气滞,易使肝气横逆犯胃,导致胃痛发 作。《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人腹 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 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说明胃痛是脾经的病变导 致。 2.张仲景奠定了辩证论治的基础 《金匮要略》:“按之心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 3.张仲景的有一大贡献是制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胃 痛的方剂,如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吴茱萸汤等。
中医内科学胃痛的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胃痛的鉴别诊断》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胃痛概述•胃痛的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治疗胃痛的中药方剂•预防与保健01胃痛概述胃痛定义胃痛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发病机制胃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胃失和降、气机阻滞而引起疼痛。
胃痛病因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主收引,致胃气不和而疼痛。
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于胃,胃气失和而疼痛。
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而疼痛。
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气血生化乏源,胃失所养而疼痛。
实证痛势急迫,痛处拒按,得食则缓减,脉实苔厚。
虚证痛势绵绵,时作时止,喜按喜暖,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减,脉虚苔少。
胃痛症状02胃痛的鉴别诊断寒邪犯胃症状胃痛暴作,疼痛剧烈,畏寒喜暖,口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紧。
寒邪犯胃治疗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寒邪犯胃饮食伤胃症状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矢气后痛减,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饮食伤胃治疗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饮食伤胃肝气犯胃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后可稍舒,苔薄白,脉弦。
肝气犯胃治疗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脾胃虚弱治疗:健脾和胃止痛。
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症状: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胃阴不足治疗:养阴益胃止痛。
胃阴不足03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1与急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23多位于左上腹及腰背部,范围较广,常放射至左肩、左臂;胃痛常位于上腹正中或偏左急性胰腺炎疼痛部位多为持续性剧烈疼痛,疼痛部位相对固定;胃痛为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可随胃蠕动而变化急性胰腺炎疼痛性质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症状;胃痛常伴有食欲不振、反酸、嗳气等症状急性胰腺炎伴随症状多位于上腹正中或偏左;胃痛常位于上腹正中或偏左慢性胃炎疼痛部位多为隐痛、钝痛或刺痛,无规律性;胃痛为阵发性绞痛,有节律性慢性胃炎疼痛性质常伴有食欲不振、乏力、消瘦、消化不良、胀满等症状;胃痛常伴有反酸、嗳气、恶心等症状慢性胃炎伴随症状与慢性胃炎的鉴别诊断03消化性溃疡伴随症状常伴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这时可能会有呕血、黑便、血便等症状;胃痛常伴有反酸、嗳气、恶心等症状与消化性溃疡的鉴别诊断01消化性溃疡疼痛部位疼痛部位在胃溃疡多位于上腹正中或偏左,十二指肠溃疡多位于上腹正中或偏右;胃痛常位于上腹正中或偏左02消化性溃疡疼痛性质多为节律性、周期性和慢性疼痛;胃痛为阵发性绞痛,有节律性04治疗胃痛的中药方剂症状特点胃痛暴作,畏寒喜暖,口不渴,呕吐清水或冷涎,舌淡苔白,脉弦紧。
中医内科学胃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方解
五灵脂、蒲黄、丹参—活血散瘀止痛;
檀香、砂仁—行气和胃。
加减
如痛甚—加延胡索、三棱、莪术;或加 理气之品枳壳、木香、郁金;
若血瘀胃痛,伴吐血、黑便时,当辨寒热虚 实,应参考血证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6、湿热中阻
症状: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渴不 欲饮,头重如裹,身重体倦,纳呆恶心, 尿黄, 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其痛常因寒暖失宜、饮食失调、情志不 舒等诱因而发作或加重, 常伴有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
病机为气机郁滞、胃失所养,在临证时应 根据胃痛及兼症的不同,分别按寒热虚实 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寒邪客胃 外感寒邪 ,脘腹受凉 , 寒邪内客于胃;过
服寒凉 , 寒凉伤胃, 致使气机凝滞 , 胃气 不和 , 收引作痛。
或加香苏散疏风散寒; 胸脘痞闷不食,呕吐—积壳、神曲、鸡
内金、半夏; 胃寒较轻—局部温、或服生姜红糖即可
止痛散寒。
2、饮食停滞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 , 或呕 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 , 不思 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 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郁久化热,易伤肝阴,慎用过分香燥之品, 常选用当归、白芍、香橡、佛手等理气 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若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而见吐血,并出现 院腹灼痛痞满,心烦便秘,面赤舌红,脉弦 数有力等症,此乃肝胃郁热,迫血妄行—— 泻心汤。
5、瘀血停滞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 , 痛有定 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 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脉涩。
方药:保和丸。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胃 痛
第十一单元胃痛、第十二单元呕吐第十一单元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病机1.胃痛的常见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
2.胃痛与肝、脾的关系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
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
脾与胃同居中焦,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
3.胃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诊断和类证鉴别1.胃痛的诊断要点(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酸等上消化道症状。
(3)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2.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辨证论治1.胃痛的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喜冷恶热,为热证。
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在气者,有气滞、气虚之分。
在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2.胃痛的基本治疗原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如散寒、消食、疏肝、泄热、化瘀、养阴、温阳等,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这样才能把握住“胃以通为补”的真谛,灵活应用“通”法。
中医内科学课件13胃痛
第一节 胃 痛
中医内科学
[概 述]
二、文献摘要
病名:“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 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 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 2.《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辨证要点
1
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还应辨兼夹证。
2
实者:病程短,起病急,多痛剧,固定不移, 拒按,脉盛;
3
虚者:病程长,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 脉虚。
4
寒证: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5
热证:胃脘灼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 则痛减。
6
[辨证论治]
气滞:多见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恶心呕吐, 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பைடு நூலகம்
常用药:
加减:
01
胃阴亏耗证
02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
03
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04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05
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06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07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08
常用药:
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
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
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 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 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 。
中医内科学--腹痛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腹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且相互兼杂,互为因果,共同致病,以寒热虚 实、在气在血为辨证纲领,以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 失养、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腹痛病位在腹,诊断时应注意与胃痛,尤 其是外科腹痛、妇科腹痛等相鉴别。病变涉及脾、大小肠、肝胆、肾、 膀胱等多脏腑,并涉及多经脉,在辨证时应综合考虑。腹痛的治疗以“ 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 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不得认为“通”即是单纯攻下。
脾胃系 病 症 中医内科学
腹痛
Part01
概述
Part02
Part03
Contents
Part04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诊断与病证诊断
第 1章
概述
概述
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 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多种原因导致脏 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 可引起腹痛。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 、“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 均属本病范畴。
治疗原则: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 通之,瘀者散之。
注 意 点
11
辨证论治
寒邪内阻证
症状: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
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苔薄白,脉沉紧。
注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意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桂、干姜。
辨证论治
中脏虚寒证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喜热恶冷,得温则舒,
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或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薄,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6.04.2020
中医内科学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 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 中尤以寒邪为多,如《素问·举痛论》说: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 小络急引,故痛。” 2.饮食伤胃
06.04.2020
中医内科学
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 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 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 伤脾碍胃,气机壅滞。如《医学正传·胃脘痛》 说:“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 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 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06.04.2020
中医内科学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 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 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必要时结合辨病处理。
06.04.2020
中医内科学
[病因病机]
020
中医内科学
胃痛的发生,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 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导致胃气郁滞,胃 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 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06.04.2020
中医内科学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 “胃病者,腹膜 胀,胃脘当心而痛。”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 “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人腹属脾 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唐宋以前 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这里的 心下痛实是胃脘痛。又如《》L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11 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说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宋代之后医 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曰:“夫心痛者,在 《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 心痛,其实非心痛也。”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 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 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如《证治 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 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说: “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 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 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书中说:“夫通者不 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 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为后世辨 治胃痛奠定了基础。
06.04.2020
中医内科学
[诊查要点]
06.04.2020
中医内科学
一、诊断依据
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 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 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 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 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06.04.2020
中医内科学
胃痛早期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者,多为实证;后期常 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 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其 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病理变 化比较复杂,可以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 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而致便血、呕 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若脾胃运化失职, 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腹痛剧烈拒按, 导致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或日久成瘀,气机壅 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若胃痛日久,痰瘀 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06.04.2020
中医内科学
4.素体脾虚 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 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 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 而发生疼痛。
06.04.2020
中医内科学
二、病机
06.04.2020
中医内科学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 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不宜郁滞。上述病因如寒邪、饮食 伤胃等皆可引起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而发生胃痛,正所谓 “不通则痛”。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 为密切。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 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 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 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 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 病亦可及于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 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 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 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或阴虚不 荣,脉失濡养,致阴虚胃痛。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 瘀,可致血瘀胃痛。
06.04.2020
中医内科学
3.情志不畅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 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 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如《沈氏尊生书·胃 痛》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 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气滞日久或久痛人络,可致胃络血瘀。如小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说:“胃痛久而屡发, 必有凝痰聚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