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卧位
常用的九种卧位
常用的九种卧位卧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还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卧姿的重要性,本文将介绍常用的九种卧位。
1. 仰卧睡姿仰卧睡姿是我们最常见的卧姿之一。
这种姿势可以让我们的身体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减少不必要的压力和疲劳。
同时,仰卧可以帮助调节呼吸节律,使我们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
2. 侧卧睡姿侧卧睡姿是很多人的首选卧姿。
这种姿势可以减少背部和颈部压力,使呼吸更加畅通,有利于消除呼吸道问题。
但是,如果在选择这种睡姿时,注意不要让身体曲折过度,否则容易产生不适。
3. 俯卧睡姿俯卧睡姿相对比较少见,但也有许多人喜欢。
这种睡姿可以有效的减轻颈椎和背部的压力,对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人士有辅助改善的效果,但是也要避免睡姿过于曲折,以免造成呼吸困难和胃部不适。
4. 半身侧卧睡姿半身侧卧睡姿是一种介于侧卧和仰卧之间的卧姿。
这种姿势可以帮助缓解呼吸道问题,保护腰椎和颈椎,同时避免压迫腰椎间盘,对于患有腰椎问题的人士特别适用。
5. 伸直睡姿伸直睡姿是非常规的睡姿之一。
这种姿势可以帮助减轻胃部压力,缓解腰椎和颈椎问题,缩短肌肉的复原时间,但是也会因为身体的曲直不当而影响睡眠质量。
6. 胎儿式睡姿胎儿式睡姿是一种俯卧式卧姿,可以帮助减轻身体的压力,特别适用与患有脊柱侧弯的人士。
但是,如果睡姿过于曲折,可能会造成胸口压迫,加重呼吸问题。
7. 头部高枕睡姿头部高枕睡姿是经过枕头加高的睡姿。
这种睡姿可以有效的减轻腰部和颈部的压力,使呼吸更加畅通。
但是,如果枕头的高度过高,会让颈部处于不自然的伸展状态,干扰深度睡眠。
8. 趴睡姿趴着睡觉有许多人喜欢,但是这种姿势比较容易产生不适和呼吸不畅,容易引起背部疲劳,同时还可能造成颈椎和腰椎问题。
9. 下蹲睡姿下蹲睡姿是非常规的睡姿之一,但是它可以有效的缓解关节问题,对于膝盖疼痛和脚踝问题有辅助作用。
但是,也要避免下蹲的时间过长,以免造成韧带和肌肉的损伤。
简述临床上常用的卧位方法
简述临床上常用的卧位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卧位方法是指将患者放置在不同的卧位姿势中,以便于医生进行检查、治疗和护理。
不同的卧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病情和治疗需求。
以下是临床上常用的卧位方法的简要介绍:1.仰卧位:患者平躺在床上,脸朝上。
这是最常见的卧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病情和检查。
仰卧位可以让医生轻松地检查患者的呼吸、心脏、腹部和四肢等,并且方便进行基础的生命体征监测。
2.俯卧位:患者平躺在床上,脸朝下。
俯卧位通常用于检查患者的背部和下肢,如脊柱X光摄影、翻身和翻床、改善肺功能等。
3.侧卧位:患者侧躺在床上,一侧身体睡在床上,双膝弯曲。
侧卧位可以用于病情需要或手术后康复期的患者,以减轻其中一侧身体的压力,促进伤口愈合和减少感染。
4.反侧卧位:患者侧躺在床上,但是脸朝下的侧向。
反侧卧位通常用于下肢骨折、手术后的患者,以便医生进行手术伤口的清洁护理和更好地控制患肢的位置。
5.坐位:患者坐在床上或椅子上,背部挺直。
坐位通常用于检查患者的上肢、头部和颈部,如眼睛、耳朵、口腔等部位的检查。
坐位也常用于患者饮食、接受吸氧、呼吸理疗等。
6.半坐位:患者躺在床上,上身垂直或接近垂直,下肢弯曲。
半坐位常用于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以减轻呼吸困难和增加肺通气量。
7.胸卧位:患者躺在床上,上半身低于下肢。
胸卧位常用于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改善心肺功能。
8.俯卧反胸卧位:患者躺在床上,头低脚高,头部稍向一侧。
俯卧反胸卧位常用于患者术后排气、胃管引流等,有助于排除消化道内积气和引流胃内容物。
9.侧位平卧位:患者斜侧躺在床上,头和肢体平放。
侧位平卧位适用于手术后恢复期患者,有助于伤口愈合和充分利用另一侧肺部功能。
10.胸骨上座:患者侧卧,上体前屈使胸骨于杂交小部位可以接受心脏按压。
适用于心脏骤停的复苏过程或心肺复苏术中。
总结起来,临床上常用的卧位方法有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反侧卧位、坐位、半坐位、胸卧位、俯卧反胸卧位、侧位平卧位、胸骨上座等。
各种卧位
各种卧位各种卧位包括:去枕仰卧位,休克时卧位,屈膝仰卧位,侧卧位,半坐卧位,端坐位,俯卧位,头低脚高位,头高脚低位,膝胸卧位,截石位。
1、去枕仰卧位:用于昏迷及全麻未醒的病人(预防脑压减低而引起的疼痛)。
2、休克时卧位:(仰卧中凹位)用于休克病人,抬高头胸利于呼吸,抬高下肢利于静脉血回流。
3、屈膝仰卧位:腹部检查或导尿。
4、侧卧位:灌肠。
5、半坐卧位:心肺疾患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胸腹盆腔手术或有炎症的病人;腹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术后减轻缝合张力;减少颈部颜面术后出血。
6、端坐位:心衰、心包积液、哮喘发作病人。
7、俯卧位:腰背部检查、手术。
{来源:考{试大}8、头低脚高位:胎膜早破;肺部引流、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引流;下肢、骨盆骨折行牵引术;严重的失血性休克。
9、头高脚低位:颈骨骨折牵引、开颅或头外伤后防止出血;预防脑水肿减轻颅内压。
10、膝胸卧位: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及治疗。
矫正胎位不正和子宫后倾。
11、截石位:用于会阴、肛门部的检查、治疗、手术。
病人的卧位与安全护理一、病人的卧位卧位是病人卧床的姿势。
卧位与论断、治疗和护理有密切的关系,正确的卧位对减轻症状、治疗疾病、预防并发症均起到良好的作用。
(一)卧位的性质1.主动卧位病人在床上自己采取最舒适的卧位。
2.被动卧位病人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者,如意识丧失或极度衰弱的病人,必须由护士帮助更换卧位。
3.被迫卧位由于疾病的影响或治疗的需要所采取被迫的卧位。
(二)常用的几种卧位1.仰卧位(1)去枕仰卧位病人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将枕横立置于床头。
适用于昏迷或全麻未清醒病员,可防止呕吐物流入气管而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用于脊椎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病人,可预防脑压减低而引起的头痛。
(2)休克卧位抬高头胸部约10度-20度,抬高下肢约20度-30度,适用于休克病人。
抬高头胸部,有利于呼吸;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
(3)屈膝仰卧法病人采取自然仰卧,头下垫一枕头,两臂放在身体两侧,双腿曲屈,使腹肌放松,适用于胸腹部检查。
常用的手术体位(一)2024
常用的手术体位(一)引言概述:手术体位是在手术操作中患者采取的特定姿势,旨在为医生提供最佳的视野和操作空间,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手术体位(一),包括卧位、坐位、立位、仰卧位和俯卧位。
每种体位都有其适用的手术类型,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卧位:1. 仰卧位:患者仰卧平躺于手术台上,常用于心血管手术、胸腹部手术等。
2. 侧卧位:患者侧身躺于手术台上,常用于脊柱手术、关节手术等。
3. 俯卧位:患者面朝下躺在手术台上,常用于背部手术、肛肠手术等。
二、坐位:1. 半坐位:患者上身半坐半卧,常用于头部手术、眼科手术等。
2. 直坐位:患者身体直立坐在手术台上,常用于胸部手术、脑部手术等。
三、立位:1. 直立站立位:患者直立站立在手术台上,常用于下肢手术、骨科手术等。
2. 倒立位:患者头朝下悬挂在手术台上,常用于眼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等。
四、仰卧位:1. 头高仰卧位:患者仰卧,头部稍高抬,常用于颅内手术、颈部手术等。
2. 胸高仰卧位:患者仰卧,上半身高抬,常用于胸部手术、胃肠手术等。
五、俯卧位:1. 头低俯卧位:患者俯卧,头部低垂,常用于眼部手术、耳鼻喉科手术等。
2. 胸低俯卧位:患者俯卧,上半身低垂,常用于胸部手术、颈椎手术等。
总结:手术体位对手术操作至关重要,选择适当的体位有助于提供良好的视野和操作空间。
常用的手术体位包括卧位、坐位、立位、仰卧位和俯卧位。
每种体位都有其适用的手术类型,医生在选择体位时需根据手术部位和目的进行综合考虑。
正确的手术体位能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性。
常用的九种卧位
常用的九种卧位九种常用的卧位睡眠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卧位则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下是九种常用的卧位,每种卧位都有其优缺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卧位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睡眠。
1. 仰卧位仰卧位是最常见的卧位之一,它可以使身体保持平稳,减少颈椎和腰椎的压力,有助于缓解背部疼痛。
但是,仰卧位容易导致打鼾和呼吸困难,不适合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
2. 俯卧位俯卧位可以减少打鼾和呼吸困难,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但是,俯卧位容易导致颈椎和腰椎的压力,不适合患有颈椎和腰椎疾病的人。
3. 侧卧位侧卧位是最健康的卧位之一,它可以减少打鼾和呼吸困难,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同时,侧卧位可以减少胃酸反流,有助于缓解胃部不适。
但是,侧卧位容易导致肩膀和臀部的压力,不适合患有肩膀和臀部疾病的人。
4. 背部侧卧位背部侧卧位是一种介于侧卧位和仰卧位之间的卧位,它可以减少打鼾和呼吸困难,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同时,背部侧卧位可以减少颈椎和腰椎的压力,有助于缓解背部疼痛。
但是,背部侧卧位容易导致肩膀和臀部的压力,不适合患有肩膀和臀部疾病的人。
5. 背部仰卧位背部仰卧位可以使身体保持平稳,减少颈椎和腰椎的压力,有助于缓解背部疼痛。
但是,背部仰卧位容易导致打鼾和呼吸困难,不适合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
6. 侧卧仰卧位侧卧仰卧位是一种介于侧卧位和背部仰卧位之间的卧位,它可以减少打鼾和呼吸困难,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同时,侧卧仰卧位可以减少颈椎和腰椎的压力,有助于缓解背部疼痛。
但是,侧卧仰卧位容易导致肩膀和臀部的压力,不适合患有肩膀和臀部疾病的人。
7. 腹部侧卧位腹部侧卧位可以减少打鼾和呼吸困难,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同时,腹部侧卧位可以减少颈椎和腰椎的压力,有助于缓解背部疼痛。
但是,腹部侧卧位容易导致肩膀和臀部的压力,不适合患有肩膀和臀部疾病的人。
8. 腹部仰卧位腹部仰卧位可以减少打鼾和呼吸困难,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但是,腹部仰卧位容易导致颈椎和腰椎的压力,不适合患有颈椎和腰椎疾病的人。
(医学课件)常用病人卧位
提供适当的垫子
在病人身体下方放置适当 的垫子或枕头,以增加病 人的舒适度和缓解疼痛。
医护人员指导注意事项
根据病情选择卧位
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当的卧位姿势,以确保病人的舒适度和 治疗的效果。
监测病人卧位姿势
医护人员在协助病人改变卧位或翻身时,应监测病人的反应和姿势,及时调整病人的姿势 或采取其他必要的措施。
坐位常用于进食、饮水、 谈话等日常生活活动以及 在床上使用便器患者的治 疗。
直立位常用于行走、跑步 等运动以及长时间站立工 作患者的治疗。
02
常用卧位
仰卧位
1 2 3
定义
病人平卧,头下垫枕,双臂放于身体两侧,两 腿自然伸直。
适用范围
休克、昏迷、全身麻醉未清醒、脊柱骨折和某 些特殊疾病的病人,如腹部手术后、腹膜炎等 。
卧位适应症
01
侧卧位
02
仰卧位
03
俯卧位
04
坐位
05
直立位
侧卧位常用于肥胖患者, 可以减少呼吸受阻的可能 性;也适用于肺部分泌物 易于咳出患者的治疗。
仰卧位常用于心肺疾病患 者的治疗,可以减少心脏 负担;也适用于肥胖患者 ,减少呼吸受阻的可能性 。
俯卧位常用于肥胖患者的 治疗,可以减少呼吸受阻 的可能性;也适用于脊柱 或者臀部手术后患者的治 疗。
适用范围
特殊疾病的病人,如脊柱骨折、 腰背痛等。
注意点
病人应按照医生的要求采取适当的 卧位姿势,避免过度伸展或屈曲。
03
卧位注意事项
病人自身注意事项
卧位选择
选择舒适的卧位姿势,以减少 不适和疼痛。
定时改变姿势
长时间保持同一卧位姿势可能 导致身体受压、血液循环不畅 ,需要定时改变姿势或翻身。
(医学课件)常用病人卧位
06
临床应用
呼吸系统疾病
半卧位
有助于改善呼吸和咳嗽排痰, 减轻呼吸困难。
侧卧位
适用于肺炎、肺脓肿等病人, 有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
窒息。
端坐位
适用于急性喉炎、心衰等病人 ,可减轻心脏负担,增加肺通
气量。
循环系统疾病
头高脚低位
降低心脏负担,增加静脉回流,缓解高血压和心 衰症状。
头低脚高位
增加回心血量,提高心排出量,适用于休克、心 梗等严重循环系统疾病。
头高脚低位
定义
俯卧位时,头部高于脚部 ,呈倾斜角度。
适应症
常用于腰椎手术后,背部 肌肉疾病等。
注意事项
注意保持呼吸畅通,避免 对呼吸系统造成压力,同 时注意保护眼睛,避免长 时间受压。
膝胸卧位
定义
病人跪卧于床上,两小腿平放 于床上,大腿与床垂直,胸及 膝部贴于床面,头颈部放松, 保持这个姿势直至感到舒适为
02
侧卧位
患侧卧位
有利于患侧肢体血 液循环,减轻疼痛 和水肿。
对于偏瘫患者可以 预防患肢“废用综 合征”。
有利于健侧肢体自 由活动。
健侧卧位
有利于健侧肢体血液循环,减轻患侧肢体水肿。 有利于患侧肢体自由活动。
对于偏瘫患者可以预防患肢“废用综合征”。
半卧位
有利于全身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 可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平卧位
适用于一般心脏病、高血压等病人,保持心脏水 平,减少心脏负担。
神经系统疾病
头高脚低位
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头低脚高位
可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减轻脑缺血、脑梗等症状。
半卧位
有助于减轻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腰部疾病的症状,增加肺 通气量,有利于排痰和保持呼吸道通畅。
卧位
第一节临床常用卧位一、概念及分类卧位是指病人休息和适应医疗护理需要所采取的卧床姿势。
1、按卧位的自主性分主动卧位:病人身体活动自如,能根据自己的医院随意改变体位(正常人及一般病人)被动卧位:病人自身无改变卧位的能力,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被迫卧位:病人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因疾病或治疗的原因,被迫采取的卧位。
2、根据卧位的平衡稳定性分稳定性卧位:支撑面大,重心低,平衡稳定,感觉舒适(典型代表仰卧位)不稳定性卧位:支撑面小,重心较高,难以平衡(典型代表侧卧位)二、卧位的种类(图)(一)仰卧位1、去枕仰卧位姿势要点:把枕头撤去,头部与躯干基本在同一平面上。
枕头与其他去枕仰卧位一样,横放在床头,床尾放软枕(防止足下垂)。
适用范围:1)腰麻或脊髓腔穿刺(腰穿)的病人,为防止穿刺后脑脊液从穿刺处漏出而导致脑压过低,引起头痛。
2)为保证昏迷或全麻未清醒病人的脑部保持一定量的血供,防止病人的呕吐物误入气管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等肺部并发症,须把病人的头偏向一侧。
2、中凹位姿势要点:头胸部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作用:前者膈肌下降,利于呼吸;后者有利于静脉回流→增加心输出量而缓解休克症状。
适用范围:可用于休克病人。
3、屈膝仰卧位姿势要点:平卧位,双膝屈起,稍向外分开。
适用范围:(1)使腹部肌肉放松,便于腹部检查;(2)导尿(二)侧卧位姿势要点:病人侧卧位标准姿势:上腿弯曲,下腿稍伸直,在两膝间、后背、胸腹前放软枕适用范围:(1)预防压疮采用平侧卧位交替(2)灌肠、肛门检查、臀大肌肌内注射、胃镜检查(左侧卧位,便于沿胃小弯走行入胃)。
(3)对单侧肺部病变者根据病情采取患侧卧位或健侧卧位。
(三)俯卧位姿势要点:病人俯卧位,胸下、髋部及踝部垫软枕,双臂屈曲置于两侧。
适用范围:(1)腰背部手术或检查。
(2)腰背部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卧的病人。
(3)胃肠胀气所致的腹痛。
(四)半坐卧位姿势要点:病人恢仰卧位,把床头摇高30~50°,病人处于“半坐卧位”注意:床尾膝下支架适当摇高,扩大身体支撑面,使病人舒适,防止身体下滑。
.卧位的分类方法。
.卧位的分类方法。
卧位(Supine positions)是指身体在水平面上,面朝上或面朝下的术语。
卧位广泛应用于医疗、护理和治疗中。
选择正确的卧位对康复和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卧位的分类方法。
1. 仰卧位(Supine position)
仰卧位是指身体平躺在床上,面朝天花板的卧位。
这是最常用的卧位,适用于许多手术和治疗过程中。
在这个卧位中,重力可以更好地分散,从而减少疼痛和不适感。
同时,这个卧位也允许患者进食和服用药物。
3. 俯卧位(Prone position)
俯卧位是指身体平躺在床上,面朝下的卧位。
这个卧位通常用于消化道治疗和检查。
俯卧位有助于减轻背部和颈部的压力,并能够促进消化。
但是,由于身体的位置不安全,可能会增加肺部感染和呼吸困难等风险。
5. 结合卧位(Combination position)
结合卧位是指两种或以上卧位的组合,常常是为了让患者更舒适或在治疗或手术过程中更方便。
例如,大多数手术前患者需要接受至少一种结合卧位,包括侧卧位、足底位或仰卧位。
综上所述,卧位对治疗和恢复非常关键。
选择正确的卧位,可能有助于减轻疼痛、促进消化、增加血液供应、减少呼吸和循环风险等。
在选择卧位时,应根据病人的特点和治疗过程的需要作出决定,以提高治疗和恢复的成功率。
常用卧位
(八)膝胸卧位
1.姿势如图 2. 适用范围
(1)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或治疗 (2)矫正子宫后倾或胎位不正 (3)促进产后子宫复原
11
(九)截石位
1.姿势如图 2. 适用范围(1)
会阴,肛门部位 的检查,治疗或 手术 (2)产妇分娩
12
THE END 谢谢!
13
常用卧位
1
(一)仰卧位
1.去枕仰卧位
(一)姿势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腿自然放平, 枕头横卧于床。
(二)适用范围:1.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患者。
2.槯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患者。
2
2.中凹卧位(休克卧位) (1)姿势:患者头胸部抬高约10℃~20℃,
下肢抬高 (1)姿势:患者平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膝
屈起,稍向外分开。
(2)适用范围:1.腹部检查的患者 2.女病人导尿
4
(二)侧卧位
1.姿势如图 2. 适用范围(1)
灌肠,肛门检查, 以及配合胃镜、 肠境检查 (2)臀部肌内 注射 (3)预防压疮
5
(三)半坐卧位
1.姿势如图 2. 适用范围(1)
心肺疾病所引起 呼吸困难的患者 (2)胸,腹, 盆腔手术后或有 炎症的患者 (3)某些面部 及颈部手术后的 患者 (4)恢复期体 质虚弱的患者
6
(四)端坐位
1.姿势如图 2. 适用范围:心力衰竭,心包积液及
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患者。
7
(五)俯卧位
1.姿势如图 2. 适用范围(1)腰背部检查或配合胰,胆管造影检查
(2)脊椎手术后或腰,背,臀部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 卧的患者
(3)胃肠胀气所致腹痛
8
(六)头低足高位
常用卧位的姿势和适用范围及案例
一.仰卧位1.去枕仰卧位(1)姿势: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腿伸直,自然放平,将枕模立于床头(2)适用范围:①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等病人。
可避免呕吐物误入气管而引起窒息或肺部并发症。
②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6~8小时的病人,可预防颅内压降低而引起的头痛(穿刺后,脑脊液可自穿刺处漏出至脊膜腔外,造成脑压过低,牵张颅内静脉窦和脑膜等组织而引起)。
2.中凹卧位(休克卧位)(1)姿势:用垫枕抬高病人的头胸部约10°~20°,抬高下肢约20°~30°(2)适用范围:休克病人。
因抬高头胸部,有利于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从而改善缺氧症状;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增加心输出量而使休克症状得到缓解。
3.屈膝仰卧位(1)姿势:病人仰卧,头下垫枕,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膝屈起,并稍向外分开。
检查或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病人隐私。
(2)适用范围:胸腹部检查或行导尿术、会阴冲洗等。
该卧位可使腹部肌肉放松,便于检查或暴露操作部位。
二.侧卧位1.姿势:病人侧卧,臀部稍后移,两臂屈肘,一手放在枕旁,一手放在胸前,下腿稍伸直,上腿弯曲。
必要时在两膝之间、胸腹部、后背部放置软枕,以扩大支撑面,增加稳定性,使病人感到舒适与安全2.适用范围:(1)灌肠,肛门检查,配合胃镜、肠镜检查等。
(2)预防压疮。
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便于护理局部受压部位,可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3)臀部肌内注射时,下腿弯曲,上腿伸直,可使注射部位肌肉放松。
(4)单侧肺部病变者,可视病情采取患侧卧位或健侧卧位。
三.半坐卧位(fowler position)1. 姿势(1)摇床法:病人仰卧,先摇起床头支架使上半身抬高,与床呈30°~50°,再摇起膝下支架,以防病人下滑。
必要时,床尾可置一软枕,垫于病人的足底,增进病人舒适感,防止足底然及床尾栏杆。
放平时,先摇平膝下支架,再摇平床头支架。
常用卧位与搬运技巧课件
协助起身
一手托住患者肩部, 另一手托住患者臀部 ,同时协助患者起身 ,保持动作平稳。
调整卧位
根据需要调整患者的 头部、躯干和四肢的 位置,确保舒适、安 全。
协助患者移向床尾
评估患者情况
在协助患者移向床尾前,应评估患者 的病情、意识状态、活动能力及配合 程度。
01
02
准备用物
准备适当的卧位垫、靠垫、床单等用 物,确保床面平整、舒适。
输标02入题
常用的徒手搬运法有单人搬运、双人搬运和三人搬运 。
01
03
徒手搬运时需要注意保持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避免 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04
单人搬运时,可以采用“背负法”或“抱持法”;双 人搬运时,可以采用“椅托式”、“轿扛式”和“拉 车式”;三人搬运时,可以采用“平托法”。
器械搬运法
01
02
03
04
注意事项
Chapter
安全搬运的注意事项
评估现场环境
在搬运之前,应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确保患者的安全,避免患者受伤或跌倒。
选择合适的搬运方法和工具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重,选择合适的搬运方法和工具,以确保安全 和舒适。
搬运过程中的护理
半卧位
介于仰卧位和坐位之间,有助于减轻腹部压力,促进呼吸。
上半身与床呈45度角,双臂自然放在身体两侧,双腿自然弯 曲。
坐位
便于进行日常活动和工作,但长时间保持可能导致疲劳。 双脚平放在地面上,背部挺直,双臂自然下垂或放在桌子上,头部保持直立。
02
卧位更换
Chapter
协助患者更换卧位
准备用物
常用卧位与搬运技巧课件
目录
• 常用卧位 • 卧位更换 • 搬运技巧 • 注意事项
患者的卧位
谢谢观看!
一、舒适卧位的基本要求
合理卧姿:应尽量符合人体力学的要求,使体重平均分布于身体的负重部位, 关节维持于正常的功能位置,体内脏器在体腔内拥有最大的空间。
常换体位:应经常变换体位,至少每2h变换一次。 规律活动:患者身体各部位每天均应活动,改变卧位时做关节活动范围练习。
但应除外禁忌证,如骨折急性期、关节扭伤等情况。 保护皮肤:应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保护隐私:当患者卧床或护士对其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均应注意保护患者隐
截石位(lithotomy position)
膝胸卧位
截石位
四、变换卧位法
协助患者移向床头
目的 ✓ 协助滑向床尾而不 能自行移动的患者 移向床头,恢复安 全而舒适的卧位。
一人协助移向床头法
四、变换卧位法
协助患者翻身侧卧(一人协助)
目的
✓ 协助不能起床的患者更换卧 位,使其感觉舒适。
✓ 满足检查、治疗和护理的需 要,如背部皮肤护理、更换 床单或整理床单位等。
注意事项
妥当固定各种管路,保持通畅 ✓ 若患者身上有各种导管或输液装置时,应先将导管安置妥当,翻身后仔细检查导管是否有脱 落、移位、扭曲、受压,以保持导管通畅。
为有特殊情况的患者更换卧位时应区别对待 ✓ 为手术患者翻身前应先检查伤口敷料是否潮湿或脱落,如已脱落或被分泌物浸湿,应先更换 敷料并固定妥当后再行翻身,翻身后注意伤口不可受压。 ✓ 颈椎或颅骨牵引者,翻身时不可放松牵引,并使头、颈、躯干保持在同一水平位翻动,翻身 后注意牵引方向、位置以及牵引力是否正确。 ✓ 颅脑手术者,头部转动过剧可引起脑疝,导致患者突然死亡,故应卧于健侧或平卧。 ✓ 石膏固定者,应注意翻身后患处位置及局部肢体的血运情况,防止受压。
常用卧位
常用卧位1.仰卧位(仰卧,头下置一枕)A、去枕仰卧:去枕头偏向一侧,将枕横立于床头。
a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患者;b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患者B、中凹卧位:抬高头胸部10~20°,抬高下肢20°~30°。
休克患者。
C、屈膝仰卧位:两膝曲起,稍向外分开。
腹部检查或接受导尿、会阴冲洗等。
2.侧卧位(侧卧,两臂屈肘,一手在枕旁,一手在胸前,下腿伸直,上腿弯曲。
)a灌肠、肛门检查及配合胃镜、肠镜检查;b预防压疮;c臀部肌肉注射。
3.半坐卧位(上半身抬高30°~50°,下肢屈膝)a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患者;b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c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d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
4.端坐位(床头抬高70°~80°,膝下支架抬高15~20°,床上放一跨床小桌。
)心力衰竭、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患者。
5.俯卧位(患者俯卧,两臂屈放于头两侧,腿伸直,胸下、髋部及踝部各放一枕,头偏一侧)a腰背部检查或配合胰胆照影检查;b脊椎手术后或腰背部有伤口;c胃肠胀气导致腹痛时。
6.头低足高位(床尾用支托物垫高15~30cm)A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易于咳出;b十二指肠引流术,有利胆汁引流;c妊娠时胎膜早破,防止脐带脱垂;d 跟骨或胫骨结节牵引。
7.头高足低位(仰卧,床头垫高15~30cm)A脊椎骨折患者作颅骨牵引时,用作反牵引力;b 减轻颅内压,预防脑水肿;c颅脑手术后的患者。
8.膝胸卧位(患者跪卧,大腿与床面垂直,胸贴床面,腹部悬空,臀部抬起,头转向一侧)A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及治疗;b矫正子宫不正或子宫后倾;c促进产后子宫复原。
9.截石位(仰卧与检查台,两腿分开放于支腿架上)A会阴、肛门检查、治疗或手术;b产妇分娩。
常用卧位
《基础护理技术》电子书常用卧位内容提要一、卧位的性质二、临床常用卧位一、卧位的性质按照卧位的自主性,分为主动卧位、被动卧位和被迫卧位三种。
1.主动卧位(active lying position):指患者采取的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
见于病情较轻的患者,通常这些患者身体活动自如,患者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更换卧床姿势.2.被动卧位(passive lying position):指患者自身没有变换卧位的能力,只能采取被安置的卧位。
常见于昏迷、瘫痪、极度衰弱的患者。
3.被迫卧位(compelled lying position):患者为了减轻疾病的痛苦或因治疗所需而被迫采取的卧位。
患者此时意识清楚,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只是患者因为疾病的影响而被迫采取某种卧位。
如患者哮喘急性发作,由于呼吸极度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位。
二、常用卧位(一)仰卧位(supine position)又称平卧位,是一种自然的休息姿势。
仰卧,头下放一软枕,两臂自然放于身体两侧,两腿自然放平。
根据病情或检查的需要,仰卧位又可以发生一些变化,分为下述情况。
1.去枕仰卧位(1).姿势:患者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两臂自然放于身体两侧,两腿自然放平,枕头横置于床头。
(2)适用范围a.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患者,此卧位可以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而引起患者窒息或肺部的并发症。
b.腰椎穿刺术或椎管内麻醉后 6~8 小时的患者,由于穿刺后,脑脊液可自穿刺点漏出至脊膜腔外,造成颅内压降低牵张颅内静脉窦和脑膜等组织而引起头痛,采取此卧位,可预防因颅内压降低而引起的头痛。
2.中凹卧位(休克卧位)1(1)姿势:患者仰卧,两臂置于身体两侧,保持头胸部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
可在膝下垫软枕,使患者保持稳定和舒适。
(2)适用范围:休克患者,头、胸部抬高有利于保持气道通畅,改善患者通气功能,可以改善缺氧症状;抬高下肢可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增加心脏排血量,从而缓解休克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卧位
1. 仰卧位
(1)去枕仰卧位:协助病人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腿自然放平,枕头横立于床头。
适用范围:
①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病人:采取此种卧位,以避免呕吐物误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或肺部感染。
②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病人:采取此种卧位,以预防颅内压减低而引起的头痛。
(2)中凹卧位(休克卧位):病人头胸部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
适用范围:休克病人:抬高头胸部,保持气道通畅,有利于通气,改善缺氧症状。
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回流,增加心输出量而缓解休克症状。
(3)屈膝仰卧位:病人仰卧,头下垫枕,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膝屈起,并稍向外分开。
检查或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病人。
适用范围:腹部检查或作导尿术及会阴冲洗等。
2.侧卧位
病人侧卧,两臂屈肘,一手放于胸前,一手放于枕旁,下腿稍伸直,上腿弯曲(臀部肌内注射时,应下腿弯曲,上腿稍伸直,使臀部肌肉放松)。
在两膝之间、胸腹部、背部可放置软枕支撑病人。
适用范围:
①灌肠、肛门检查及配合胃镜检查等。
②臀部肌内注射。
③预防压疮: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使病人舒适,并变换受压部位,预防压疮发生。
3.俯卧位
病人俯卧,头偏向一侧,两臂屈曲放于头的两侧,两腿伸直,胸下、髋部及踝部各放一软枕,酌情在腋下用一小软枕支托。
适用范围:
①腰背部检查或配合胰、胆管造影检查时。
②脊椎手术后或腰、背、臀部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卧的病人。
③缓解胃肠胀气所致腹痛。
4.半坐卧位
①摇床法:病人仰卧,先摇起床头支架成30°~50°角,再摇起膝下支架,以防病人下滑。
必要时,床尾可置一软枕,垫于病人的足底,以免其足底触及床档;放平时,先摇平膝下支架,再摇平床头支架。
②靠背架法:将病人上半身抬高,在床头垫褥下放一靠背架,病人下肢屈膝,用中单包裹膝枕,垫在膝下,中单两端的带子固定于床缘,以防病人下滑,床尾足底垫软枕。
放平时,先放平下肢,再放平床头。
适用范围:
①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可减少局部出血。
②急性左心衰竭病人:采用半坐卧位,可利用重力作用,使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减轻肺淤血和心脏负担。
③心肺疾病所引起的呼吸困难的病人:半坐卧位时,由于重力作用,使膈肌位置下降,胸腔容量扩大,同时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也减轻,使呼吸困难得到改善。
④胸腔、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其一可促进引流;其二可使腹腔渗出液流入盆腔,促使感染局限。
因盆腔腹膜抗感染性较强,而吸收性较弱,这样可达到减少炎症扩散和毒素吸收的作用,减轻中毒反应。
同时又可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其三可松弛腹肌,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促进舒适,避免疼痛,有利于切口愈合。
⑤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使其逐渐适应体位改变,利于向站立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