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的考点

合集下载

新高考要求下的古诗词鉴赏复习

新高考要求下的古诗词鉴赏复习

新高考要求下的古诗词鉴赏复习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高考政策也在逐渐出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古诗词鉴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高考必修的一部分。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古诗词鉴赏的复习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文将针对新高考要求下的古诗词鉴赏复习进行全面的讲解和指导,希望能够帮助广大考生在这一方面有所进步。

根据新高考要求,古诗词鉴赏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古诗词的识记和鉴别,二是古诗词的鉴赏和理解。

对于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考生应当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并能够在高考中熟练应用。

1. 古诗词的识记和鉴别古诗词的识记和鉴别是基础性的工作,也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

在识记方面,考生需要能够熟记一定数量的古诗词,特别是那些经典的名篇。

在鉴别方面,考生需要能够准确地辨认出古诗词中的作者、题材、体裁等重要信息,以及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古诗词的鉴赏和理解是高考中更加重要的部分,也是考查学生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这方面,考生需要能够准确把握古诗词的艺术特点、意境表达和情感内涵,从而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领会。

新高考要求下的古诗词鉴赏主要着重于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识记、鉴别、鉴赏和理解能力,考生应当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做到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

接下来,我们将从具体的复习策略和方法入手,具体介绍如何进行古诗词鉴赏的复习工作。

1. 统一规划,科学复习在进行古诗词鉴赏的复习工作时,考生需要对复习内容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安排复习计划。

要对新高考要求下的古诗词鉴赏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包括考查的重点、难点、考试形式和要求等。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复习计划,包括复习的时间安排、内容安排和方法安排等。

要进行持续的复习,不断地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 注重识记,注重实践在古诗词鉴赏的复习过程中,考生需要注重识别和实践。

要注重古诗词的识别和记忆,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典的名篇,要多加记忆和背诵,以便高考中熟记应用。

高考古诗鉴赏技巧总结

高考古诗鉴赏技巧总结

高考古诗鉴赏技巧总结古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高考中,古诗鉴赏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考生需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总结高考古诗鉴赏技巧,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是理解古诗的重要前提。

考生需要了解古诗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文学成就等。

只有了解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意义。

二、注意古诗的词语和句式古诗的词语和句式是其独特之处,也是考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考生需要注意古诗中的词语用法、词义、修辞手法等,以及句式的结构、语言特点等。

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义和美感。

三、注重古诗的意象和意境古诗的意象和意境是其最重要的艺术特点之一。

考生需要注重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情感表达等。

只有理解了古诗的意象和意境,才能更好地领略其美感和艺术价值。

四、注意古诗的韵律和格律古诗的韵律和格律是其独特之处,也是考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考生需要了解古诗的韵律和格律,理解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只有掌握了古诗的韵律和格律,才能更好地欣赏其音韵之美。

五、注重古诗的文化内涵古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考生需要注重古诗的文化内涵,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意义。

只有理解了古诗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领略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六、注意古诗的主题和情感古诗的主题和情感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考生需要注意古诗的主题和情感,理解其中的思想、情感、价值等方面的意义。

只有理解了古诗的主题和情感,才能更好地领略其思想深度和情感力量。

七、注重古诗的艺术特点古诗是一种艺术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特点。

考生需要注重古诗的艺术特点,理解其中的美学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意义。

只有理解了古诗的艺术特点,才能更好地欣赏其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八、注意古诗的语言特点古诗的语言特点是其独特之处,也是考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高考语文古代诗词的鉴赏技巧

高考语文古代诗词的鉴赏技巧

高考语文古代诗词的鉴赏技巧在高考语文中,古代诗词鉴赏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它不仅考查我们对古代文学的理解能力,还能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古代诗词鉴赏可能是一个难点,但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就能轻松应对。

一、读懂诗词读懂诗词是鉴赏的基础。

首先,要关注诗词的题目。

题目往往能揭示诗词的主题和写作目的。

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从题目就能大致了解这是写秋天傍晚山居的景色。

其次,要留意诗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以及诗词的创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比如,杜甫的诗歌,很多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如果我们知道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他诗中的忧国忧民之情。

然后,要仔细研读诗词的正文。

注意诗词中的意象,意象是诗词中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比如月亮常代表思乡之情,梅花常象征高洁的品质。

同时,要注意诗词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这些往往是理解诗词的突破口。

二、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诗词的艺术特色所在,常见的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等。

修辞手法方面,比喻能使形象更生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灵巧。

拟人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和动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和鸟都因诗人的伤感而落泪惊心,使情感更加强烈。

夸张能突出强调,“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愁绪之深。

表现手法中,对比能突出差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富贵人家的奢侈和穷苦百姓的悲惨对比,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不公。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和鸟鸣来衬托山林的幽静,是反衬的手法。

象征能通过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的概念,如于谦的《石灰吟》,以石灰象征坚贞不屈的精神。

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讽今等。

高考诗词鉴赏知识点

高考诗词鉴赏知识点

高考诗词鉴赏知识点高考诗词鉴赏是中国语文高考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要求考生对古代诗词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鉴赏。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考诗词鉴赏的知识点,供考生们参考。

1. 古诗词的分类:古代诗词可以分为五言诗、七言诗、绝句、律诗、辞章等。

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最常见的两种形式,五言诗一般为四句或者八句,每句五个字;七言诗一般为八句或者十六句,每句七个字。

2. 诗词的格律特点:古代诗词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

五言诗要求每句五个字,平仄相间;七言诗要求每句七个字,平仄相对。

3. 诗词的韵律特点:古代诗词有着丰富的韵律,包括平韵、仄韵、押韵等。

通过韵律的运用,可以增加诗词的音乐性和韵味。

4. 诗词的意象和意境:诗词通过丰富的意象描写和独特的意境构建,在语言中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考生需要通过鉴赏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人的表达和情感。

5. 修辞手法的运用:古代诗词中广泛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这些手法能够使诗词更加生动有趣,也能够加深诗词的表达力。

6. 诗词的文化内涵:古代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考生在鉴赏诗词时,需要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历史典故等,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义。

7. 古代诗人及其代表作品:在高考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著名的古代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考生需要熟悉这些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以便更好地鉴赏和理解诗词。

以上是高考诗词鉴赏的一些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考生们能够在高考中更好地应对相关题目。

希望考生们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多进行诵读和鉴赏练习,提高自己的诗词鉴赏水平。

祝愿各位考生取得好成绩!。

高考语文古代诗词的鉴赏技巧

高考语文古代诗词的鉴赏技巧

高考语文古代诗词的鉴赏技巧在高考语文中,古代诗词鉴赏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既有魅力又有难度。

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从而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

古代诗词在语言表达上往往简洁凝练,用有限的文字传递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而且,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也非常重要,它们增强了诗词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读懂诗词的题目和作者是鉴赏的第一步。

题目常常能够揭示诗词的主题或主要内容。

比如,“春思”这个题目,很可能就是围绕春天引发的相思之情展开。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也能为我们理解诗词提供重要的线索。

例如,李白豪放洒脱,杜甫沉郁顿挫,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

接下来,要注重对诗词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推敲。

这些字词往往是诗词的“诗眼”,能够生动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将春风的活力和江南景色的变化生动地展现出来。

诗词中的意象也是理解的关键。

常见的意象如明月常象征思乡,梅花常代表高洁。

通过对意象的把握,我们能够更快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鉴赏诗词时,要注意其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诗词更加生动形象。

像比喻能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拟人能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和动作。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就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春风比作剪刀,说它裁剪出了细叶,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表现手法也不容忽视。

对比能突出差异,烘托能营造氛围。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强烈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

还要留意诗词的结构。

有的诗词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则开篇就抒情。

把握好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诗人情感的发展脉络。

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我们要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这可能是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友情、爱情,也可能是对人生的感慨、对自然的赞美等等。

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古代诗词鉴赏题,我们平时要多读多练。

广泛阅读各种古代诗词作品,积累经验,提高语感。

新高考要求下的古诗词鉴赏复习

新高考要求下的古诗词鉴赏复习

新高考要求下的古诗词鉴赏复习【摘要】古诗词鉴赏在新高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为了应对新高考要求,学生需要采取有效的复习方法,包括背诵经典诗词、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等。

在复习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避免死背,要注重理解与碰撞思维,多角度思考古诗词的意境与表达方式。

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关键在于积累知识、扩大视野、培养对文学的兴趣。

面对新高考中的古诗词鉴赏题型,学生要善于总结题型特点,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应试水平。

新高考要求下的古诗词鉴赏复习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提高成绩,更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新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需求,重要性,方法,注意事项,能力提高,题型应对,结论1. 引言1.1 新高考要求下的古诗词鉴赏复习在新高考要求下的古诗词鉴赏复习,是考生备战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对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和理解。

在新高考中,古诗词鉴赏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考察的内容涵盖古诗词的背景知识、修辞手法、意境表达等方面。

进行古诗词鉴赏的复习是非常必要的。

要做好古诗词鉴赏复习,首先要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各种体裁的特点和作者的生平背景,同时要多读多练,培养对古诗词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在新高考要求下的古诗词鉴赏复习中,考生要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运用,灵活运用各种鉴赏手法,如对比分析、综合评价等,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和解题水平。

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和总结,多做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新高考中的古诗词鉴赏题型,取得优异的成绩。

2. 正文2.1 古诗词鉴赏在新高考中的重要性古诗词鉴赏在新高考中的重要性体现在语言运用能力上。

古诗词语言精炼、意蕴丰富,通过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考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词汇量,提高文字功底,从而在书面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考必考古诗词鉴赏

高考必考古诗词鉴赏

高考必考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的一个考点,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高考必考古诗词鉴赏的有关知识,希望大家喜欢!高考必考古诗词鉴赏方法一、分析把握诗歌的形象(意象)把诗词里的意象全部找出来,然后用“意象堆积”的方式,把它们堆积起来,构成一个画面,然后确定诗词的感情基调和风格。

有一些意象本身就反映了一种传统的审美心理,如“杨柳”——它表离情别恨或柔情;“木叶”——它表惆怅落寞的心境;“黄昏”——它象征时光流逝,惆怅幽思,对青春的惜怀;“依阑干”——女子的等待、寂寞之情;松——往往寓含坚贞;竹——往往寄寓节操等。

做好鉴赏形象的工作:第一,了解诗词中写了什么样的形象,弄清其字面意义; 第二,分析形象的特点;第三,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涵的哲理。

这些工作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在答形象鉴赏题型时的答题思路和答题要点,把握这些要点以后,在鉴赏诗词形象的方向和途径上就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失误。

例如王勃的〈咏风〉:“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问: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如何答此题呢?分析“风”的形象,既要抓住“有情”这样一些直抒其意的字眼,又要善于从诗人的描写文字中去领悟概括,再根据答题要点写出答案: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

她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它就像一个节操高洁、人情通达的精灵。

二、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一)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①烘托。

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②象征。

如陆游〈咏梅〉,诗人以梅花自喻,表现他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荣的傲骨。

③渲染。

如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④虚实相生。

如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高考诗词鉴赏知识点总结

高考诗词鉴赏知识点总结

高考诗词鉴赏知识点总结高考是每个学生都非常重视的一次考试,尤其是对于文科生来说,诗词鉴赏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本文将对高考诗词鉴赏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古代文人及其作品1. 杜甫: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描绘了社会动荡和人民困境。

代表作有《登高》、《月夜忆舍弟》等。

2. 李白:李白是唐代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其作品充满豪迈和想象力。

代表作有《静夜思》、《将进酒》等。

3. 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后期诗人,以写自然风景和人物为主。

代表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4. 王维: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题材的代表性诗人,诗作清丽而含蓄。

代表作有《送别》、《相思》等。

二、韵律格律1. 韵:韵是指诗词中音节相同的部分,分为平声和仄声。

平韵是声调平均的,仄韵则有轻重之分。

2. 平水韵:平水韵是最早的韵书,当中的韵脚包括轻声、嘟嘟声、沉声和延声四种。

3. 双调、对仗:双调是指平声和仄声交替出现的对仗,可以增加诗词的韵律感。

三、诗词的表达形式1. 形象描写:诗词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写,表现情感内涵。

如描写山水、描写花草等。

2.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诗词更富有感情色彩。

3. 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的比较来进行描写,起到形象生动的作用。

四、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对不同事物之间的隐含相似之处进行描写,增加诗词的表达力。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性格和行为,更好地表达诗词的主题。

3. 对仗:对仗是诗词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语言的美感。

五、常见题材及鉴赏技巧1. 山水田园诗:这类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2. 唐诗宋词鉴赏:高考中常出现的文学题材,要注意把握诗词的基本意义和修辞手法。

3. 古文观止:常见的古文鉴赏题,需要熟悉古文的常用词汇和文言文的语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一个难点。

近年来,随着广大师生对这一考点的重视,大家对这一考点涉及的各类题型及其答题模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答题的规范性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然而,在练习中,我发现:由于急功近利,过分地关注答题模式的选用和鉴赏术语的运用,许多同学在还没有真正读懂诗词的情况下,就匆匆下笔,结果往往是张冠李戴,胡乱贴标签,答不到点子上。

因此,拿到一首古诗词,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读懂的问题。

那么,怎样在短时间内读懂一首古诗词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注意诗的题目。

首先是要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要急于作答,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杜甫的《月夜》诗题告诉我们写作的背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作内容没有离开夜,而且这是一个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绵绵细雨也罢,这一夜诗人无法入眠要给远方的亲人或是友人寄去绵绵情思;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势必要描述洞庭风光,而题目还告诉我们这首诗要呈给张丞相,一个“上”字,又向我们透露出张丞相的身份、地位显然是高于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顺被贬到通州得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他的命,这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触动?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诗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发感情,借某一场景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

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如北宋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一诗,从题目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春天登楼远眺所见之景,抒的是怀念家乡之情。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这首诗出现在2005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从“聊”到“惊”的感情变化。

如果我们注意了诗的题目,就能不难分析出这是眼前之景触动(惊)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答题就不会有偏差。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中就透露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从题材上可以判断,这是一首怀古诗;二是怀古的地点,在京口北固亭。

顺着这个思路下去,结合诗歌的背景,我们就能迅速地读懂这首诗了。

又如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题目中包含了时令、地点、人物等因素,结合诗句中的“冷”、“独”、“空”等字眼,我们就不难体会到作者在寒食节,思念京师诸弟时流露出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再如唐代诗人张旭的《山中留客》,诗题点明了这是一首挽留客人的诗,诗的内容,便是诗人留客的话:“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中最后两句描写高山云深,景色奇妙,表达的是以美景留客之情。

如果不注意诗歌题目,就可能误解成只是诗人自己对美景的留恋之情。

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其体裁。

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有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体裁还是乐府体。

唐诗人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由题目可以断定这是乐府诗。

二、抓住关键词(句)诗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

例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诗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显然是作者那种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实反映。

三、注意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

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

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如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考题中加了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这一关于诗人所处朝代的信息,提供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

南宋后期,国家衰亡已无可挽回,这让许多爱国诗人伤痛之极。

诗人登高远望,昔日大宋的江山都已沦丧,痛苦得不忍心再看,以致希望有高山挡住视线。

这种想看又不忍看的矛盾心理,将诗人因国家败亡而生的无尽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力主改革,但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

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不向保守派屈服。

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态度。

不管处境如何,寒冷且无花为伴,梅花依然会开放,并逸香于世。

又如王维是一个亦官亦隐的诗人,有了这样的背景知识,再来读他的《竹里馆》,就很容易把握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都写进这美妙无比的景色中了。

四、注意诗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不同。

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同样一件事用散文的语言来写,会是很长的一句话,或者是几句话,而诗歌却只用几个字。

如“高楼聊眺望”,若是写散文,会先交代某年月日,在某地登上一座怎样的高楼,然后再写极目眺望远处的情景,而诗句只有5个字。

诗歌语言也富于跳跃性,在句与句之间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读者通过想象作补充,还原诗歌的场景。

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访者与童子的三番问答,至少要用六句话来写,但诗人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四句二十个字。

这就在句与句之间留下了空白,要我们读者去想象补充。

此外,由于诗歌不仅讲究凝练,还要讲究韵律,因此,诗的语言往往会打破语法规则,出现倒装,出现倒装的原因:第一、是声律的要求。

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

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

上举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

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时说:“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

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

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

”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

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

‘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

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第三、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

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直接将名词并列成句,既不用动词,也不用连词。

再如杜甫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就是典型的语序倒置。

此例按正常语序应是:鹦鹉啄香稻馀粒,凤凰栖碧梧老枝。

当然语序正常了,诗的节拍便失去了,也完全不符合原诗韵律的要求了。

诗歌中常出现倒装:①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②.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

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

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

在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其涵义也具有了稳定性。

对这些常见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把握好。

常见意象一般具有的约定性的涵义。

但这些常见意象有时在诗人笔下还会有非约定性的涵义,同时,诗中更多的是诗人即兴描绘的意象,其涵义也不具有约定性,这些都需要从具体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六、注意诗的最后两句。

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

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杜甫有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看前两句,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情感如何还难以确定。

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

诗人流落他乡,一年又一年,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

由这后两句可知,此诗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

再如刘禹锡的《秋风引》诗:“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此诗前两句写秋风雁群,已通过意象含蓄地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

而后两句直接写出孤身在外的客子最先听到了吹动庭树的萧萧秋风,将全诗的主旨点得明明白白。

又如李适之的《罢相作》。

李适之曾于唐天宝元年任左相,至天宝五年被奸相李林甫排挤罢相。

为此他写下这首诗:“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诗中的避贤是让贤的意思,乐圣是爱喝酒的意思,用了三国魏邈好酒的典故,魏邈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

此诗末两句,直接写出世态的炎凉。

昔日座中客,现在怕牵连而不敢再上门了。

诗人对这些小人的鄙夷之情由末两句而点明。

七、诗歌中常用比喻,尤其是暗喻、借喻用起来不露痕迹,要注意识别暗喻与明喻不同,其表现形式是比与被比的对象它们之间没有比喻词,而是用“是”、“为”、“当”、“化”等词连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