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梅作品赏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引】

丁立梅,笔名梅子、紫色梅子,江苏东台人。她曾在《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爱人》等杂志发表文章,出版有散文集《且听风吟》《忽然花开》《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等。她的文章被选进《感恩父爱》等上百种文集,有多篇文章被设计成中考、高考语文阅读题。

丁立梅的散文作品“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堪称平淡之典范。她的散文作品几乎不涉及重大题材,描写的都是平淡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但她却善于从细微之处寻找到生活的真味。丁立梅的文字干净得像云朵,精致得如瓷器,她以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唤起了人们久藏在内心深处的幸福感。

【一号美文】

像菜花一样幸福地燃烧

油菜花开了,不多的几棵,长在人家檐下的花池里。这是城里的油菜,绝对不是长着吃的,而是长着看的。

跟他说,菜花开了呢。他一脸惊喜,说,找个时间看菜花去。这是每年,我们的出行里,最为隆重的一项。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城里人兴起看菜花热。每年春天,都成群结队的,赶到城外看菜花。一些地方的菜花,因此出了名,譬如江西婺源的菜花,云南罗平的菜花。

有一年秋,我对婺源着了迷,收拾行装准备去。朋友立即劝阻,说,你现在不要去呀,你等到春天再去呀,春天有菜花可看呢。我笑着问他,婺源的菜花,怎样的好看?他说,一望无际地燃烧呀,就那样燃烧呀。

笑。哪里的菜花,不是这样燃烧着的?所有的菜花,仿佛都长了这样一颗心,热情的,率真的。一朝绽开,满腔的爱都燃成艳丽。有坡的地方,是满坡菜花;有田的地方,是满田菜花。整个世界,亲切成一家。

我是菜花地里长大的孩子。故乡的菜花,成波成浪成海洋。那个时候,房是荡在菜花上的,人是荡在菜花上的。仿佛听到哪里噼啪作响,花就一田一田开了。大人们是不把菜花当花的,他们走过菜花地,面容平静。倒是我们小孩子,看见菜花开,疯了般地抛洒快乐。没有一个乡下的女孩子,头发里面没戴过菜花。我们甚至为戴菜花,编了歌谣唱:“清明不戴菜花,死了变黄瓜。”现在想想,这歌谣唱得实在毫无道理,菜花与黄瓜,哪跟哪呀。可那时我们唱得快乐啊,蹦蹦跳跳着。一朵一朵的菜花,被我们插进发里面,黄艳艳地开在头上。

也去扫坟。那是太婆的坟。坟被菜花围着,是黄波涛里荡起的一斗笠。想太婆日日枕着菜花睡,太婆是幸福的吧。感觉里,不害怕。

这个时候,照相师傅背着照相器材下乡来了。他走到哪个村子,哪个村子就过节般的热闹。女人们的好衣服都被翻出来了,穿戴一新地等着照相。背景是天然的一片菜花黄,衬得粗眉粗眼的女人们,一个个娇媚起来。我祖母是不肯我们多多拍照的,说那东西吸血呢。但她自己却忍不住也拍了一张,端坐在菜花旁,脸笑得像朵怒放的菜花。

读过一首写菜花的诗,极有趣:“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里,调皮的孩子,追逐着一只飞舞的黄蝴蝶。蝶儿被追进菜花丛,留下孩子,盯着满地的菜花在寻找,哪一朵菜花是那只蝶呢。

张爱玲的外国女友炎樱,曾说过一句充满灵性的话:“每一只蝴蝶,都是从前的一朵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自己。”若果真如此,那满世界的菜花,该变成多少的蝶?这实在是件美极的事。

菜花开得最好的时候,我选了一个大晴天,和他一起去乡下看菜花。我们一路观着菜花去,一路看着菜花回,心情好得菜花似的,幸福地燃烧。这个时候想的是,就算生命现在终止,我们也没有遗憾了,因为我们深深爱过那一地的菜花黄。

(选自《新民晚报》2007年4月9日,有删改)

赏析

本文以欢乐的情绪、绚丽的色彩,涂抹出童年的天真与浪漫。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描写菜花抒发作者对生活的深切感悟。作者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像菜花一样幸福地燃

烧,绽放出自己的光彩,散发出生命的芬芳,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号美文】

挂在墙上的蒲扇

逛街,偶见一地摊,摆在护城河畔,卖些杂七杂八的物什,有针头线脑、鞋垫淘米篮子啥的。在地摊一角,竟横七竖八摆了些蒲扇卖,扇面上烫了画,小巧盈手,更像工艺品。

这是走了样的蒲扇,但到底是蒲扇,心底还是泛起久别重逢的欢喜。我停下来买了一把。他问,买了做什么?我答,回去挂墙上。

记忆里,没有蒲扇的夏天,哪里叫夏天?

那个时候,夏天纳凉的唯一工具是蒲扇。哪家少得了它?卖蒲扇的男人,担着一担子的蒲扇,到乡下来。他手里擎把大蒲扇,大烈日下,边扇风边挡太阳。主妇们围拢过去挑,七嘴八舌的。其实有什么可挑的?都是一样的,簇新簇新的。新做的蒲扇,面容洁净,笋白着。闻闻,有股类似于麦秸的味道。

买回的蒲扇,主妇们都用布条,把边子重走上一遍。镶了边的蒲扇,有些沉,扇的风,不爽快。但它耐用啊,即使天天摇,一个夏天也摇不坏,可以留着,待下一年夏天再用。

晚上,村人们自动组合,三五个聚一起,在空地上纳凉。人人手里一把蒲扇,不紧不慢地摇,摇出了不少的俚语笑话。孩子们是绝没有耐心摇蒲扇的,他们呼朋引伴,一窝蜂地钻草堆,蹲草丛,玩得汗流浃背。总有母亲,捉了自家的孩子,用蒲扇在他(她)的屁股上敲两下,怒斥,你能不能安生点?瞧瞧,刚洗完澡的,身上又淌湿了!

理她呢。孩子们撇撇嘴,嬉皮笑脸着,“哧溜”一下,如小泥鳅似的滑开去。草丛里的热闹,永远吸引着孩子。萤火虫装了大半瓶。真可怜了那些小虫子,它们若不是那么招摇,何至于落下被囚禁的命运?到最后,如何安置那些“囚犯”的,孩子们已不理会了,那瓶子多半被随手扔了。第二天晚上,他们另找了空瓶子来,再捉。夏夜的天空下,萤火虫永远多得像天上的星星。

玩累了,一个个躺到自家搭在门前的门板上,安静下来。夜渐渐深了,四周的声音,渐渐隐伏于夜的深处。这个时候,稻花的清香,随着风飘来,一阵一阵。有鸡在梦中打鸣。天上的星星,繁密得像撒落的米粒。

祖母摇着蒲扇讲故事,重重复复讲的都是小媳妇遇到恶婆婆了。她摇着摇着,那速度就慢下来,嘴里的呢喃,终至消失。鼾声起。我们抬眼看她,她坐在椅子上,头垂着,嘴巴微张。握蒲扇的手,也垂着。我们扯拉她手里的扇子,祖母惊醒,用扇柄轻敲我们的手,笑说,调皮啊,复又摇起来……

这样的景,再无处可寻。曾经一个个摇着蒲扇的人,都跟着岁月远去了。我的外婆走了,我的祖母走了。而我每次回乡下,母亲都要告诉我,哪个我熟悉的乡亲,也走了。偌大的乡下,再不见了蒲扇的影子。家家都装电扇了,甚至蚊帐里,也挂上一台。仿佛这承载了三千多年历史的蒲扇,从不曾来过。

我把新买的蒲扇挂上墙。我指着它,告诉邻家三岁小儿,我说这叫蒲扇,是用来扇风的。

(选自《北京日报》2010年8月1日)

赏析

散落于街头的蒲扇拨动了作者的心弦,引发了作者对童年的甜蜜回忆。作者用一颗细腻的心观照人生,体味生活,所以她的笔下,才会生出如此清新优美的文字。丁立梅的文字是有灵魂的,轻轻铺展开来,低吟浅唱,便给琐碎的生活注入了灵性和热情,感染着你的情绪,让人不由自主地被感动,而获得感知和感悟,让你觉得原来可以这样品味生活。阅读丁立梅的文字,我们很快会从尘世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心中涌满了幸福和感动;阅读丁立梅的文字,我们常常会获得人生的启示:胸中常怀感恩,就能生出一片快乐和光明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