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七章
教育学课件第七章(课程)
学科中心课程论
课程构成 课程目标
人文主义课程论
社会重建主义课 程论
社会本位,培养 学生改造社会现 实的技能 广泛的社会问题 综合课程、活动 课程 社会生活是课程 的中心 按专题形式编排 教材
知识本位,向学 儿童本位,教育要 生传授系统的知 促进儿童发展 识技能 实践与经验,适合 真理与知识,学 学生的生活、要求 科的基本结构 和兴趣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活动课 程
对社会的作用。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承认学生本人要为他人的存在负责,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代表人物: Kneler
把教材看作是用来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学生是
其主宰。反对固定的课程。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理论评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指导下的课程 缺乏系统性,且没有有效的衡量指标。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是课程的总体规划,分为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执行性教学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各 计划。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是 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师生双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的基本要素。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一)拉尔夫·泰勒: 现代课程理论家、评价专家、 教育学家
பைடு நூலகம்
2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主要观点
(一)课程教学的三维统一取向
(二)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经验主体 (三)主张教学反思、附带学习和连续性
首先,杜威认为教学需要反思这一理性因素的介入。
其次,杜威认为在具体内容学习的同时,附带学习也是很重要的。
第七章 教学与教学过程-1
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 的中心工作,但不是唯一。
问题 :
怎样体现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
时间上,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 内容上,以书本知识为主 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 活动开展上,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主
附加:教学的作用
(1)表现在它对学生知识、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能够成为社会所需 要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起着特殊的作用;
一、教学及其意义 (一)教学的概念
广义的教学往往和教育通用,是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一 切含有传授和学习某种经验成分的活动。包括教育者和受教 育者所有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教学活动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 当中,并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室和学校。 狭义的教学专指学校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共 同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 师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 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 体力,培养能力,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及良好个性的教育活 动。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是紧
密相连、辩证统一的,不是割裂和条件。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 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转化上: (1)认知过程的转化,使学生从不知到知;
学性的学科内容,教育作用必然伴随而生。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 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 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 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 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 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 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 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 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 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 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 能力才有其价值……
教育学_第七章_课程
第七章课程人们一致认为,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形成、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以课程为主要媒介。
课程理论研究的是为学校教育提供哪些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和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内容,以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
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唐代孔颍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中“奕奕寝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时说到:“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
据考,这是我国“课程”一词最早的出处。
宋代朱熹在他的有关著述中多次用到“课程”一词,如他说:“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又说“小立课程,大做功夫。
”从我国古籍记载看,“课程”一词的含义,既包括教学科目(学科),又包括这些科目的教学顺序和时间。
课程的这一含义影响深远,直到现今在人们的日常理解和一些教育学教科书中也还认为,课程即学科或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学科——狭义的课程。
在英语国家,“课程”一词对应的英文是“curriculum”,它的词根源自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意为“奔走,跑步”,其名词意为“跑道”(racecourse),隐喻“一段教育过程”①。
最早采用英文课程一词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所指的课程是教学科目之义。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F.Bobbit)的《课程》一书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诞生。
课程理论研究由此迅速发展,人们对课程含义的认识逐步摆脱课程即为教学科目的狭隘范畴,开始将课程看作是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为指导的涉及学生学习活动的整体框架的极为广泛的概念,即课程与学科和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但又有区别。
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包括其他方面;它也不只是教学内容,还有对教学内容(具体体现为教材)的安排、进程、时限等,课程不应只局限于学科知识体系,还应包括情感、意志、技能体系。
据此,我们将课程的含义表述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教育学第七章记忆口诀
教育学第七章记忆口诀教育学第七章主要介绍了记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记忆是人类智力活动中重要的心理过程,对于学习和认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章的内容包括记忆的基本概念、记忆过程的构成、记忆的分类和记忆的运用等方面。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本章内容,下面给出一个记忆口诀,以便复习和记忆。
一、记忆的基本概念记忆是指个体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加工和储存,形成对外界信息的再现和重现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基本概念有三个要点:接受、加工和储存。
二、记忆过程的构成记忆过程包括感知、编码、存储和检索四个阶段。
感知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接受的过程;编码是指将感知到的刺激转化为可储存的信息的过程;存储是指将编码后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的过程;检索是指从存储中提取信息的过程。
三、记忆的分类记忆可以根据存储的时间长短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根据记忆的呈现形式分为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事实记忆和过程记忆。
四、记忆的运用记忆在学习和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记忆可以通过使用记忆策略来提高记忆效果,如联想、编码和复述等。
此外,记忆还可以通过记忆曲线来进行复习和巩固。
五、记忆的影响因素记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情感、注意、意愿、重复和意义等。
情感因素可以增强记忆效果;注意因素可以提高信息的编码和存储;意愿因素可以增强记忆的动力;重复因素可以加深记忆的印象;意义因素可以提高记忆的意义和效果。
六、记忆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儿童的记忆能力逐渐增强,从简单的感性记忆到符号记忆,再到概念记忆。
成年人的记忆能力相对稳定,但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七、记忆的异常记忆的异常包括遗忘、记忆衰退和记忆障碍等。
遗忘是指信息在存储和检索过程中丢失的现象;记忆衰退是指记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记忆障碍是指记忆能力受到疾病或其他原因影响而出现异常。
以上就是教育学第七章记忆口诀的内容。
通过口诀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本章内容。
教育学 第七章 教育制度
1、重视学前教育,入学年龄提前。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四岁到五岁的时候,他 们的智力、性格与体能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布卢姆1964年指出,在一个孩子不到五岁的时候,就 可以大致预见到他在以后的十三年中智力发展的状况。如果 说17岁为100,4岁为50%,其余30%在4-8岁,20%在8-17岁。
(3)、中等教育 我国中等教育分初中和高中,年限各为三
年,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 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我国已从法律上规定 将初中教育列入普及义务教育的范围,也就是 普及九年制的义务教育。
(4)、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可分为高等专科教育(2-3年)、 本科教育(4-5年)和研究生教育(2-6年)。这也可 分为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教育三种。全日制主要 的是指正规的高等院校,它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具有 同等学历者。半日制和业余的主要是指夜大、函大、 电大、职大以及自学等,这些学校或通过考试择优 录取,或志愿报名参加学习,无年龄限制。我国高 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各类高级 专门人才。
第七章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概述 我国教育基本制度 当前国内外学制改革的趋势
一、 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制定的依据
(一 )教育制度的概念 1、概念
广义: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教育目的所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 施和相关制度的总称。
设施: 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 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招生考试制度、学位制度等等
(3)、现代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系统图
入学年龄
层次 年级
6
初等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七章 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 加 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 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 会的 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德育的功能
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发展具有社会制约性,同时它又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构成社会大系 统, 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四、知行统一原则
1. 基本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 行 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 要求 (1)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 程
1.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 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 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教育学 第七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1、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条件 2、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3、教育通过转化和应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学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制定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教育学
第一节 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认识
2、教育万能论 英国的洛克的白板说。“我敢说我们日常
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 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决定 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 之故。” 法国的卢梭:“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 的形成由于教育。” 德国的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 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教育学
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的概念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这两个 方面是密不可分的,身体的发展和健康状况影响着心理活 动及其发展,同样,身体的发展,也要受到认识、情感、 意向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
教育学
一、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认识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英国的高尔顿:“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 其受遗传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之受遗传 决定一样。”
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
较大影响。
教育学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 影响的外部世界。
(1)环境制约人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2)环境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进程
思考:如何辨证地理解“近朱者赤,近墨 者黑”与“出污泥而不染”?
教育学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总称。
(多)鉴于大德育的思路,我们把德育的定义表述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德育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简答)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其次,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也促进德育目标变革。
最后,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
第二节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展开,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待的整体性变化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活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是德育过程内部的主要矛盾,也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教育学第七章教师与学生ppt课件
说到心 里乐 于接 受
不管态 度怎 样, 接受
看情况
总是误解, 不愿意, 无所谓, 不乐于 总是讲 听不 接受 大道理 进去
18.4% 16% 60.5% 1.5%
3.3% 0.3%
34.4%
60.5%
5.1%
二、调查结论
▪ 总的来说,大部分教师是爱学生的 ▪ 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感受到师爱或感
二、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人
1、具有主观能动性 2、具有各自的思想感情 3、具有独特的个性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具有身心发展的全面性 2、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3、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三)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四、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民主平等(组织关系) 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不以师长自居,公平对待每 一个学生。师生之间能相互信任、平等对话与交流。 2)爱生尊师(心理关系) 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尊敬信赖教师。 3)教学相长(工作关系) 教师能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生勇于质疑问 难,具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
具体包括:
角色关系
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育人与学习) 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 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长与学生)
认知关系:角色认同 心理关系
情感关系:爱(尊)生与爱(尊)师
二、师生关系的意义
1、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巨大的影响。 2、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社会能 力和创造性等有着很大的影响。 3、师生关系也影响着教师的自身成长。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的概念
接受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 定影响为其主要职责的专职人员,即是我们所称的教师。
教育学第七章实践应用题
一、引言教育学第七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理论知识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结合教育学第七章的知识,探讨如何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
二、教育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授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3)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面:(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语文教材中的道德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育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优化课程设置根据教育学第七章的知识,教师应注重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系统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1)精选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教材。
(2)拓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丰富知识储备。
(3)关注生活实际: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学科交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数学、历史、地理等。
这样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教育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采用启发式教学教育学第七章强调教育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方法包括:(1)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七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三、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的 特点和内容
(一)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的特点 1. 实践性 2. 技术性 3. 教育性 (二)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的内容 1. 现代工业和手工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2. 现代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3. 服务性等第三产业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4. 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5. 个体经营和参加市场竞争的知识和技能
(二)美育的任务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 美能力 2.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 的热爱和追求 3. 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美育的特征
1. 形象性。 2. 情感性。 三、美育的特征 3. 自由性。
教育目的功能
四、美育的主要内容
教育目的功能 (二) 社会美
四、美育的主要内容 (一) 自然美
(二)智育的任务
1.掌握知 (二)智育的任务
教育目的功能
2.形成技能 3.发展智能
第二节 体育与卫生
一、体育的含义 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体育亦称“体育运 动”。它足以锻炼身体、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 的的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由学校体育、群众 体育、竞技运动等力面构成。 狭义的体育主要是指学校体育。它是向学生传授 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运动能力和良好锻 炼习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的教育。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本节 主要就学校体育方面进行研究。
第四节 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 育
一、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含义 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习惯 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并使学生初步掌握 一些生产劳动或通用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的教育。它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 面,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职业技术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 劳动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 它偏重于理论的应用和实践技能、实际工作能力 的培养,属于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普通教 育为基础,其目标为培养各层次的技术人员、管 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城乡劳动者。
教育学第七章
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所以,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教育。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2、教学≠教育。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
但不能把两者等同。
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流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3、教学中教与学。
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相紧密联系。
教学由教与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
但是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
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概括:教学既包括教师直接的教和学生接受学习,有包括教师间接的教和学生发现学习。
)二、教学的意义①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
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
基础技能: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教育学第七章教案
标题:教育学第七章教案引言:教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是教育的原理、方法和过程,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素质和个性。
本文将针对教育学第七章的内容,设计一份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一、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了解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2. 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3. 分析和评价不同教育模式的优缺点;4. 思考和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教育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教育的定义和目的;2.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介绍;3. 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分析;4. 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本章的重点是学生对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不同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本章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不同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的优缺点,并分享意见和观点。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分析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关教育实例和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步骤本章的教学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引入阶段:- 介绍本章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并引发学生对教育学的兴趣和思考。
- 利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教育实例,引发学生对教育问题的讨论。
2. 探究阶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 实践阶段:-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分析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探讨如何改进现有的教育模式和制度。
4. 总结阶段:- 对本章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第七章德育……VIP第一节德育概述一、概念(一)含义:学校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名词解释Ps:德育包括:社会德育……;学校……;社区……;家庭……。
(二)性质……简答题1.德育具有社会性,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历史性,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3.…………继承性,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4.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德育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二、意义……简答题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国家层面)。
2.………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学生层面)。
3.………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三、目标1.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是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2.确立依据:(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3.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目标……简答题小学:a.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b.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c.…………的道德思维和评价能力;d.……………自我教育能力。
初中:a.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b.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道德概念、法制观念;c.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和文明行为习惯;d.遵纪守法,懂得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e.讲科学,不迷信;f.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教育学第七章
第七章课程第二节课程的基本范畴◆课程的目标:考察课程目标可以从垂直和水平两个维度着手。
(一)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将课程目标分为以下三层次。
1.第一层次:即教育目的,反映特定社会对于合格成员的基本要求,同社会根本价值观一致,有较强哲学和政治倾向,如培养合格实惠公民等。
在这个层次上,因教育目的要凭借课程来实现,故教育目的必与课程目标一致,不存在独立于教育目的之外的课程目标。
2.第二层次:这个层次的目标适用于一阶段的具体课程,比总体目标更具体(是总体目标在特定课程领域里的表现)。
国内对各级各类课程目标的阐述即处于这个层次上。
3.第三层次:这是更具体,与课程关系最直接密切的目标。
第一,二层次的目标能否真正体现和落实到课程中,主要取决于能否科学和恰当的分解这个层次的目标。
(二)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在课程目标的某个层次上,根据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将课程分为并列的不同类别,公认的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部分。
◆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所有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
如课程设计,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等。
◆关于课程内容的不同主张,最集中地取决于对课程本质的认识,即知识本位,经验本位,活动本位的课程观。
◆根据知识本位的课程观,课程的内容就是知识。
而经验本位和活动本位的课程观,则将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体验纳入课程内容中,并且作为课程内容的必要条件。
◆关于课程论的不同主张,也取决于人们在课程内部一些基本关系的问题上的倾向性。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表现在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和要素主义的不同主张。
2.儿童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在关于语文教程,一方选名篇经典,一方选贴近学生生活题材。
3.科学与人文基本关系表现在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程和罗杰斯的自我表现教程的差异上。
◆课程类型也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
就目前而言,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课程。
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
教育学第七章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二节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标规范下的,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 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
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和思想品德获 得一定的发展。
二、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 最有效的形式 (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 标的基本途径 学习生活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锻炼与 成长的平台。 (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三、现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变革
1、代表人物:杜威
教学过程理论:五步教学法 (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 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 各种假设、推断那种假设能解 决问题、经过假设获得结论) 特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 个人探索进行学习,能够发 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派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派 代表人物:凯洛夫 教学过程理论:知觉具体事物,理解事物的特点、 关系或联系,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 巧,实践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特点: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释教学过程。 发扬了传统教学论的优点,纠正实用主义教育忽视系 统知识的偏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高了学校的教 学水平。
一、古代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 1、孔子及儒家教学过程 公元前6世纪,孔子提出把“学””思””行”看作统一 的学习过程的思想,这是最早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 孟学派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强调个人能动的去学习、思考和实践的学习过程。 2、苏格拉底教学过程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 盾,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真知。 3、昆体良教学过程 古罗马的昆体良提出了“摹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 渐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特点:教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教育学第七章
(二)教学的定义
(1)最广义的理解。一切学习、自学、教育、科研、劳动,以至生 活本身都是教学。
(2)广义的理解。是指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有目的、有领导,经常而 全面的影响。
(3)狭义的教学。是指教育的一部分和基本途径。它以传授和学习 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并以此对学生的身心施行多方面的影响。这是 教学的主要特征。
就忽略了教学过程本质的其他特点。
3.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交往 。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 心理学家罗杰斯。他提出了教学中的情感 因素问题,并将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 动力。这一学说,对传统教学本质观是一 个冲击。 4.控制论——信息论意义上的教学本质观 。
控制论——信息论意义上的教学本质观是60 年代在德国产生的。它的提出者是弗兰克 和库贝。他们认为,教学是一个对学生进 行行为控制与行为管理的过程。控制论与 信息论是分不开的,教学控制系统对学生 行为的控制过程也就是信息处理过程。
教学认识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学生的认 识过程不同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表现 出不同的规律性。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的 矛盾是教学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教学认识 客体对象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的认识过程 ,一般表现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 知识和运用知识这样一个序列过程。
四个阶段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彼
2.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并不是彼此孤
立,互相对立,而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 。一方面智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的掌握
二、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确保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是发挥教学的教育功 能的重要保证。 (二)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三)充分利用良好的班集体的教育力量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教学能力和思想水平
《教育学》第二版第七章课程(2024)
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改革政策、科技 进步、家庭背景、学校文化等。
20
学生评价体系建设原则和方法
2024/1/29
建设原则
科学性、公正性、发展性、可操 作性。
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 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21
多元化、综合性评价体系构建
多元化评价
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方 面,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
德育与美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 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 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 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 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美育则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024/1/29
28
拓展延伸:未来教育发展趋势预测
2024/1/29
25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概述
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式
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平台开发等。
2024/1/29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势
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 教学;方便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估。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信息技术,保持与 传统教学手段的平衡。
2024/1/29
24
创新性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1 2
创新性教学方法定义
指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教学方法。
创新性教学方法举例
包括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探究式 教学等。
2024版教育学重点第七章课程
多元评价
发展性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如考试、作业、 项目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 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2024/1/30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潜力,为学生提供有 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17
03
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
2024/1/30
18
经典案例剖析
01
案例一
芬兰教育改革
教育学重点第七章课 程
2024/1/30
1
contents
目录
2024/1/30
• 课程概述与目标 • 知识点详解 • 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 • 疑难问题解答与讨论 • 复习巩固与拓展延伸 • 测试评估与反馈改进
2
01
课程概述与目标
2024/1/30
3
课程背景及意义
教育学重点第七章课程是教育学专业 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 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10
章节内容结构
2024/1/30
01
第六章:课程与教学论
02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流派和实践
03
11
章节内容结构
01
第七章:德育与美育 2024/1/30
02
德育的内涵和意义
03
美育的内涵和意义
04
德育与美育的实施和评价
12
02
知识点详解
2024/1/30
13
知识点一:课程理论基础
个性化教学策略
探讨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 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 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16
知识点四:课程评价方法
形成性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掌握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等基本概念;理解教学的基本任 务和、中小学的基本教学原则;掌握课堂 教学基本技能;自学了解国外主要教学论 流派及国内外主要教学模式。
教学重点:教学规律和原则。 教学难点:新课改下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技能
精品课件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1 精2品课件 3 4 5 6 7 8 9 10
讲授法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主要特点:信息量大;运用广;有利于教 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
不足:学生缺乏直接实践和实现教学信息 及时反馈,
这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老师忽视学 生个别差异。
1 精2品课件 3 4 5 6 7 8 9 10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
•1、中介性; 2、简约性; 3、可操作性; 4、优效性。
1 精2品课件 3 4 5 6 7 8 9 10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二 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一)“传授——接受”教学模式(凯洛夫) (二)“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布鲁纳) (三)“暗示——领悟”教学模式(洛扎洛夫) (四)“刺激——强化”教学模式(斯金纳) (五)“范例——引伸”教学模式(瓦·根舍因) (六)“优化——高效”教学模式(巴班斯基) (七)设计教学模式(克伯屈) (八)探究型教学模式(理查德·苏赫曼) (十)智能训练教学模式(皮亚杰)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1 精2品课件 3 4 5 6 7 8 9 10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二)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 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 以直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 3 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 4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自学指导法、研究法 5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1 精2品课件 3 4 5 6 7 8 9 10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案例分析1:
•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直截了当地将解题方法、 正确结论教给学生,而是宁可花些时间,引导 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让他们自己来解决这 些问题,获得解题的方法,寻找正确的答案。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一 教学规律
教学规律是指教学活动过程中基本要素之 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一)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 (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 (三)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培养个性辩
证统一规律 (四)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1 精2品课件 3 4 5 6 7 8 9 10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三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获得身心发展的活动途径与手段。
1 精2品课件 3 4 5 6 7 8 9 10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二)布鲁纳的概念获取的教学模式
1 教学步骤的四阶段 第一阶段,提出所学的概念名称 第二阶段,呈现相关的资料 第三阶段,反馈和分析 第四阶段 ,得出所学概念的正确界定
2 松散交往的师生关系 3 和谐的反馈环境 4 规范的支持系统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第四节 教学模式
一 教学模式概述 二 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 三 我国中小学新型教学模式
1 精2品课件 3 4 5 6 7 8 9 10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一 教学模式概述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二)我国学者的看法
王策三: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的统一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 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育大辞典:教学是教师依据学习的原理和原则, 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刺激、指导、鼓励自动 学习,以达成教育目的的活动。
1 精2品课件 3 4 5 6 7 8 9 10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四 教学的任 务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促进个性健康 发展
(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奠定科学的世 界观、道德观、审美观和劳动观
以上教学片断,教师违背了哪些教学原则?试作简 要分析。
1 精2品课件 3 4 5 6 7 8 9 10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三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获得身心发展的活动途径与手段。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
•一般包括以下因素: 1、教学思想——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运行方向; 3、操作程序——步骤和过程; 4、师生角色——互动主体; 5、教学策略——方法、组织、评价及其总和; 6、教学条件——辅助性支持。
1 2精品课3件 4 5 6 7 8 9 10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请从教育过程规律的角度进行分析。
1 精2品课件 3 4 5 6 7 8 9 10
案例分析2: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 有位年轻的数学老师认为自己所教的课是自然科 学的范畴,思想教育是班主任和政治老师的事, 所以我只管化学课上讲课就是,至于学生愿不愿 听课,做不做作业,不是我的事,只要他们在我 的课上不吵,不影响我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 不必干涉他们的自由。
案例分析5: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 上数学课时,教师把圆面积公式S=∏R2 写在黑 板上,叫学生反复念。
一个学生举手提问:“S=∏R2 是什么意思?”
教师说:“这是圆面积公式。”
学生又问:“圆面积公式是怎么来的?”
教师说:“不要寻根问底了,把它背下来熟记就行 了。”
请根据有关的教育规律、原则分析这位老师的指导 思想有何不当之处。
1 精2品课件 3 4 5 6 7 8 9 10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二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三)启发性原则 (四)直观性原则 (五)循序渐进的原则 (六)巩固性原则 (七)因材施教的原则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二节 教学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教学模式 第四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 第五节 教学的基本环节与教学技能
1 精2品课件 3 4 5 6 7 8 9 10
第一节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教学概述
内涵
本质
教学
任务
意义
1 精2品课件 3 4 5 6 7 8 9 10
(四)发展体力,培养健康体魄
1 精2品课件 3 4 5 6 7 8 9 10
第二节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教学规律、原则与方法
一 二 三
教学规律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 精2品课件 3 4 5 6 7 8 9 10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从教的角度来分: 1 发现法 2 范例教学法 3学习 2 探究性学习 3 合作学习 4 自主学习
1 精2品课件 3 4 5 6 7 8 9 10
1 精2品课件 3 4 5 6 7 8 9 10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2、教学方法的运用
第一,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 第二,树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观念; 第三,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
1 精2品课件 3 4 5 6 7 8 9 10
1 精2品课件 3 4 5 6 7 8 9 10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二 教学的本质
(一)特殊认识说 (二)认识发展说 (三)认识实践说 (四)双边活动说 (五)多本质说 (六)交往说 (七)认识-交往实践说 (八)理解说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第一,需要遵循的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依据的具体目的和任务要求; 第三,依据课程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 第四,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选; 第五,依据教师的个性和教学能力; 第六,依据各种教学方法本身的功能; 第七,依据教学时间、设备等其他教学条件。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一 教学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