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外部空间概念和解析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分析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f9e4624844769eae009ed73.png)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分析作者:张一宏胡伟龙孙楣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第14期摘要:本文分析了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形态构成,阐述了空间设计手法的运用,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手法1 前言杭州市在近十年来发展迅速,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越来越靓,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现在正向国家生态宜居型城市迈进。
作为建筑教育工作者,对这样一个目标,当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下面,我就建筑外部空问设计的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为打造生态宜居型城市出份力。
建筑外部空间是指建筑与周围环境,城街道之间存在的空间,它是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街道或城市之间的中间领域,是一个有秩序的人造环境。
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建筑外部空间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对建筑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中国建筑是封闭式的,是一种筑高墙围大院的建筑, 它的外部空间是冷漠的,对建筑的外部空间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在美国,最初是由一位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在1858年提出了“风景建筑学” 的概念,他使浪漫的英国风景园林与城市生活相结合,对建筑的外部环境质量的提高做出了有益的贡献,把园林扩大到了城市环境。
2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形态构成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建造,要根据城市规划要求,考虑整体的环境设计,以采用合理的空间模式协调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外部空间与城市空间和建筑自身的关系分析,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主要有以下几种空间形态构成。
2.1 广场或称前庭,通常位于高层建筑入口前方,由高层建筑的裙房或低层建筑群体围合而成,是高层建筑总体布局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高层建筑往往通过前广场与繁忙的城市交通干道隔开,以形成一个较为安静的过渡空间,作为高层建筑内部空间的序幕。
广场布局和场地形式应与主体建筑相配合,并能够衬托和突出主体建筑,同时要精心组织车流和人流,方便集散。
除铺地、停车场外,广场多布置水体、绿化、小品、公共设施等以丰富和改善空间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
建筑空间认知
![建筑空间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1161f600ba1aa8114431d9c4.png)
• 建筑的目的是为 人提供活动的空 间,创造质量越 来越高的人造空 间环境,使人的 生活能够舒适, 方便。从原始的 人类到现代人的 建筑实质都是为 了这一目的。
建筑空间的性质
• 场所性:建筑空间是 由物质形式限定的场 所,空间是由实体界 定的。
• 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 与建筑空间相比,自然 空间有着几乎是无限的 广阔范围,但是不能满 足人多方面的需求,建 筑空间是因人的需要设 立的,建筑空间是对自 然的限定和改造。
• (2)由垂直要素 设置构成的空间。 垂直线设置会在 它本身的周围形 成控制场,沿基 线间隔设置的垂 直线可以形成一 个虚面,该虚面 具有限定和连通 空间的双重功能。
• 一型垂直面: 在面的周围 形成环绕的 空间场,并 自然的把空 间分为前后 两部分,有 某些引导人 环绕的作用; 面的朝向与 表面及基面 的状态相关。
复合空间:复合空间是由 两个以上简单空间通过连 通,穿插,贯穿生成的新 型空间。许多建筑空间是 由简单空间组合而成的。
由面穿插,旋转,错位形 成的变异空间。
方形空间中,斜 插入异型,形成 富有变动感的环 绕式空间。
中介空间:指室 内外过渡状态的空间, 中介空间可以兼有自 然空间和人造空间的 特点。如建筑中的亭, 廊,中庭等.
江南园林
• 空间渗透:(1) 线构成的虚面具 有空间渗透作用。 (2)建筑的架空 层具有空间渗透 作用。
有开口的建筑界 面具有空间渗透 作用。空间渗透 兼有限定和连通 空间的双重作用。
廊具有空间分割 与渗透的双重功 能。利用中庭围 护材料的透明性 实现自然与建筑 内外渗透。
空间的形态
• 空间的形态是由边 界的形状围合形成 的。在一些顶面有 特色的建筑中,建 筑空间的形态主要 是有顶面决定的, 传统建筑中,空间 形态受屋顶形式的 影响较大。 • 地面的起伏高差也 是影响空间形状的 因素。
建筑设计及外部空间的探讨
![建筑设计及外部空间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e44962f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67.png)
建筑设计及外部空间的探讨建筑设计及外部空间的探讨建筑设计与外部空间的关系紧密相连,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
建筑设计包括建筑形态、结构、色彩和材料等方面,而外部空间则包括公共场所、街区和街道、道路系统、绿化带和水域等。
建筑设计和外部空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城市更加美丽和功能更加完善。
建筑设计和外部空间的合理搭配,可以营造出整个城市的形象和氛围。
好的建筑设计与外部空间的和谐配合可以创造出花园城市、现代化都市、历史文化城市等多样化的城市风格。
建筑设计通常会采用色彩丰富、外观夸张的形式来吸引和引领人们的注意力,而外部空间则需要更多的绿化、景观和雕塑来增加艺术气息和观赏性。
如此一来,才能真正营造出一个美丽的城市。
建筑设计和外部空间的协调也可以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例如,在商业区,可以采用更多的玻璃、钢结构和现代化高科技材料来建造大型商场和办公楼,以吸引更多企业入驻;而在居住区,则需要更多的宜居环境、绿化和公共设施。
如果建筑设计与外部空间相互配合,就可以大大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并能够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的早期,建筑设计常常独立于外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建筑设计的实际应用逐渐变得更加依赖外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
城市规划者和建筑设计师应该共同协调,综合考虑建筑设计和外部空间的规划来创造出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因此,对于城市规划者和建筑设计师来说,他们必须始终认识到建筑设计和外部空间规划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还需要注意到城市发展和城市美化之间的和谐平衡。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按照不同区域和场所的不同特点去审视建筑设计和外部空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搭配出城市景观,并体现出城市规划的整体形象和风格。
在总结中,建筑设计与外部空间是城市规划中两个核心元素,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从而创建出一个合理、美丽、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城市规划者和建筑设计师必须认识到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协调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以创造出更理想的城市景观,同时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建造出更多适合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城市。
现代文阅读Ⅰ:《建筑的意境》《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阅读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Ⅰ:《建筑的意境》《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阅读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5e1e8a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6b.png)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所谓建筑的外部空间,就是建筑外墙以外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如果有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一般就指围墙以内的范围。
如果没有围墙,那就指从视觉而言建筑群的影响范围。
中国人有特别强的群体观念,很早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
中国建筑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院庭的流通变化、空间与实体的虚实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
因此,欣赏中国建筑,不仅要欣赏某座建筑单体的造型,欣赏它的体、面、线的变化,欣赏内部空间所营造的气氛以及装饰的运用,而且要以更宏大的目光,着眼于欣赏建筑群的整体处理,包括单座在群中的作用,单座与单座的关系等。
可以说,“美在关系”这句话在中国建筑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像紫禁城这样巨大、复杂而表现出极高水平的建筑群体构图,在别的国家是极为少见的,可以说是全世界的最高典范。
西方建筑的出发点是面,完成的是团块状的体,具有强烈的体积感。
欣赏西方建筑,就像是欣赏雕刻,它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人们围绕在它的周围,其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对象。
在外界面上开着门窗,它是外向的、放射的,欣赏方式重在“可望”。
中国建筑的出发点是线,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
以绘画作比,群里的廊、墙、殿、台、亭、阁以及池岸、曲栏、小河、道路等,无非都是些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
中国的建筑群就是一幅“画”,其外界面是围墙,只相当于画框,没有什么表现力,对于如此之大的“画面”来说,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见到它的面貌,所以不是人围绕建筑,而是建筑围绕人。
中国的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在静态的“可望”,而在动态的“可游”。
人们漫游在“画面”中,步移景异,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线”的疏密、浓淡、断续的交织,体察“线”和“线”以外的空白(庭院)的虚实交映中所展现的全“画”的神韵。
浅析外部空间设计
![浅析外部空间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eed043cbd64783e09122b61.png)
浅析外部空间设计【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设计方法及外部空间秩序的建立。
既包含空间论;也包含方法论,对外部空间的设计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空间;空间的要素;空间的封闭;空间的层次;空间的序列;空间的秩序空间本质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他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空间的形成既与视觉有关,也与嗅觉、听觉、触觉有关,同时也与风雨、日照等有关。
建筑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三种要素所限定的。
建筑的外部空间是从自然中限定自然开始的,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因此外部空间是向心的、积极的空间;而自然是无限延伸的消极的空间。
积极空间意味着空间能够满足人的意图,是有计划性的。
消极空间是指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无计划的。
一、外部空间的要素构成外部空间的要素有尺度、质感、点、线、面、体、色彩、声音及光影等,其中主要要素为尺度和质感。
尺度一般情况下,人的眼睛以大约60°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熟视时成为1°的圆锥。
人的视点与建筑、建筑与建筑、人与人之间距离与高度的比值D/H,D/H=1时成45°仰角,这是观赏建筑细部的最佳位置。
D/H=2时成27°仰角,这样既能观察对象的整体区域,同时又能感觉到它的细部效果,具有良好的竖向空间关系观测区。
因此27°仰角为最佳垂直直视区。
D/H=3成18°仰角,这个角度是能够看到建筑的全貌的基本的垂直视线角度。
界于18°到45°之间是理想的观感区域。
D/H>4则由于相互之间过于疏远而失去相互间的影响力。
“十分之一理论”即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具体设计时可以作为参考。
“外部模数理论”即外部空间设计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这是可识别人脸的距离。
在设计中每20-25米,设计成有重复的节奏感、材料的变化或是地面高差的变化。
浅析公共建筑建筑内外部空间
![浅析公共建筑建筑内外部空间](https://img.taocdn.com/s3/m/db1409267e21af45b307a8a4.png)
浅析公共建筑内外部空间摘要:本文浅析了公共建筑中的内外部空间组合设计。
并利用实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建筑 空间在各种建筑类型中,公共建筑是极为特殊而重要的的一类。
公共建筑所形成的总体空间环境氛围,是为了满足人们行为心理上的需求。
是人们行为心理需求的物质与精神的场所。
人们身处建筑之中,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多地是为了生活,更多地是精神层面上的要求。
一、建筑外部空间——室外环境空间与建筑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 )说:“对空间的占有是存在的第一表征,然而任何空间都存在于环境中,故提高人造环境的物理素质及其艺术性,就必然成为提高现代生活质量的重要构成因素。
”室外环境空间的组成部分:建筑群体、广场道路、绿化设施、雕塑壁画、建筑小品、灯光造型与夜间的光照艺术效果等。
而在这之中建筑应位于明显而又主要的部位,当形成一定的格局之后将对其它因素加以综合性的布局,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室外空间环境。
在具体布局中,主体建筑是构图的核心。
通过组合所形成的室外环境空间,应体现出一定的设计意图与艺术构思,在室外空间中需要考虑观赏的距离与范围,以及建筑群体艺术处理的比例尺度等。
要强调各种对比。
许多不可分割的建筑物联系成为一种壮丽的建筑艺术总效果。
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场所1 开敞的空间场所或称集散广场。
在不同的公共建筑中,有的因为人流比较集中而要求比较空阔的场所,形成一定规模的集散广场,要充分考虑空间尺度和立体构成等构图的问题。
有的在道路和交叉口处,为避免主体建筑出入口与转角处车辆转弯时的视线要求,同时也有盖蒂中心 位于洛杉矶太平洋海岸马里布的盖蒂博物馆和它所收藏的大量艺术精品,都属于“盖蒂基金会”所有。
包括主体的博物馆建筑,盖蒂基金会所属各相关部门都有专属的建筑,合为一处建筑群。
位于山丘顶端。
” 建筑本身充分体现了外部空间设计的丰富性。
在外部空间上,盖蒂中心的群体建筑物环抱一处充满花卉的美丽庭园,由于盖蒂博物馆规模巨大,设计师有心籍着串联不同时代的展厅之际,让人们在参观途中不时地接触自然景物,使功能空间与交通空间很好的结合。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b0725090b4e767f5acfce6c.png)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第一部分:文章主要内容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1.1外部空间的形成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意识的在创造空间。
建筑家,就是在地面、墙壁、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去具体创造建筑空间。
外部空间:外部空间首先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
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
相对的,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往往,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十分关心,这是自然的,可是,就连就连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要同样程度的关心。
换句话说,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或再换句话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幢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空间的积极性: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计划性。
所谓计划,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
(收敛性)空间的消极性: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无计划性的。
所谓无计划性,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从内侧想外增加扩散性。
(扩散性)日本:传统木结构住宅,庭院属于家的内部秩序,内外界限处于围墙的位置美国:独立式郊区住宅,内外界限在房屋与庭院的衔接处意大利:没有庭院,建筑直接靠着道路修建,所以内外的界限是明显地处于厚重的石墙位置。
第二章外部空间的要素1.尺度建筑物与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有作用的数值是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物高),广场中的D/H在1-2之间时,空间较平衡紧凑;当D/H小于1时,建筑之间干涉过强;当D/H大于2时,建筑之间过于分离。
外部空间第一假说: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八十张席房间(7.2*18米)或者一百张席房间(9*18米)是日本宴会大厅的通俗称呼。
外部空间设计:定义概述
![外部空间设计:定义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aeff1f82a417866fb94a8ecc.png)
地面肌理与材质(水平界面)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应该始终关注 质感与距离的关系。水平界面中, 由于地面的尺度远远大于人体尺度, 设计者往往需要做一些细部划分来 协调“人和大空间”之间的尺度关 系。
城市的外部空间是供人们休息和活 动的空间,需要被人们长期欣赏, 因此,对地面的精心处理是古典和 现代广场或街道空间的共同特征。
地板、墙面、天花形成限定建筑空 间的三个要素
2.外部空间
没有屋顶的建筑外部空间(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是比建筑室内空间少一个要素、由两个要素组成的空间,如广场、亭廊、露台等等 意大利人使用的内、外空间 欧洲人利用的外部空间 天坛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式外部空间 知春亭 骑楼 圣马可广场
空间的相互转化
空间使用者——人的文化社会背景往 往可以决定空间界定的形式,东西方 人受教育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赋予了 空间可以思考的置换性。
定义概述
要素一——视觉尺度
AB
人的眼睛,以大 约60°顶角的圆 锥作为视野范围, 熟视(凝视)时 形成角度为1°的
视锥。
建筑群之间也存 在D/H比,不但 在建筑与建筑之 间产生空间作用, 同样对日照也产
生重要影响。
定义概述
要素二——材质质感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质感与距离是同样重要的设计要点。预先知道从什么样的距离可以看清 什么样的材料质感,才能选择出适合各种距离的材料,这在提高外部空间质量上非常有用。
举例
从实体角度:边界既有坚硬的城墙、 也有虚实转换的灰空间带,但都与 “隔断性”的强弱相关联
边界
从非实体角度:在物质上存在边界,在参与者的心理上 同样也存在边界(如“局外人”等)
边界
举例
柬埔寨莫哥窟 银阁寺 威尼斯水域边界 券廊形成分隔内外空间的边界 雅典卫城丘之崖(单一型高差边界) 法国卡尔卡松城堡(双重墙型边界) 北京紫禁城(多重墙型边界)
外部空间环境认知和设计
![外部空间环境认知和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e0329e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a.png)
03
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要素
地面设计
01
02
03
地面铺装
选择合适的地面铺装材料, 如石材、砖、混凝土等, 以增加空间的美观度和实 用性。
地面标高
通过调整地面的标高,创 造出层次感和立体感,同 时满足排水需求。
地面纹理
利用不同的纹理效果,增 强空间的视觉效果和触感 体验。
植物配置
植物种类选择
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 件和景观需求,选择适宜 的植物种类,包括乔木、 灌木、花卉等。
人文性原则
总结词
人文性原则强调关注人的文化背景、审美需求和心理感受,使空间环境更具人文关怀。
详细描述
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创造出符合人们心理感受的空间。 同时,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文化元素融入空间设计中,提升空间的文化内
涵。
生态性原则
总结词
生态性原则强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使空间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
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注重人性和生态,强调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外 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也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生态保护。
02
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功能性原则
总结词
功能性原则是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核心,强调空间的使用价值和功能需求。
详细描述
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空间的使用目的和功能需求,合理规划布局,满足人们的 日常活动需求。同时,要注重空间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提高使用者的满意度。
理。
人文关怀的加强
人文关怀的加强
未来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将更加注重人文关 怀,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设计将更加关 注人的行为习惯、心理感受和情感需求,通 过人性化的设计,营造出舒适、安全、温馨 的空间环境。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9外部空间环境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9外部空间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261575d45022aaea998f0fa8.png)
四、住宅外部活动场地的规划
(一)居民的行为活动类型 1.必要性活动 2.自发性活动 3.社会性活动 (二)活动场地的分类 (三)儿童及青少年活动场地的规划 1.年龄分组与行为特征 2.儿童游戏场地分布 3.儿童游戏场地类型及规划要点 4.儿童游戏场的主要设施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9)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第一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涵义与特点 第二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规划设计
第一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涵义与特点
一、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涵义 空间:外部空间环境指的是实体围合的住宅室内空间之外 的一切活动领域。 环境:外部环境就是作用于有生命生物的外界影响力的综 合。也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体验和感知的外界 之总体。 人类需求层次—马洛斯– 需求层次论:生理需求、安全需 求、交往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华沙宣言:人类聚居地,必须设计得能提供一定的生活环 境,维护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一切,采用充分的手段保 证私密性,并且提供面对面地相互交往的可能。
2.平面空间组合方式 行列式:构图强烈、规律性强、空间呆板单调。 周边式:好街景、内部安静、节约用地、部分朝向差,日照 通风受影响。 点群式:地形布置灵活,外墙较多,在寒冷地区不利节能。 院落式:便于邻里交往和布置老年与儿童活动场地利于安全 防卫和物业管理,并能提高容积率。 混合式:内容丰富,适用强。
二、住宅外部交通系统的组织
(一)住宅外部交通组织的基本方式 1.人、车分行交通组织方式 2.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式 3.综合式交通组织方式(平面、立体)
(二)道路类型、等级及停车场地设施 1.道路类型:车行道和步行道 2.道路分级: a. 居住区级道路:红线宽度20--30m,山地城市不小于15m,车 行道9—14m,一块板、三块板。人行道2.5—5m. b.居住小区级道路:对外联系主要道路。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 度不小于14m(采暖区),10m(非采暖区)车行道宽6—9m,一块板, 人行道宽1.5—2.5m。 c.组团级道路:区内主要道路,建筑控制线之间宽度不小于 10m(采暖区)或8m(非采暖区),路面宽4—7m。 d.宅前小路:不小于2.5m 3.自行车停车:集中停放,分散停放 4.机动车停车:总量不小于总住户的20%。集中停放,分散停放。 布置地点。停车的基本形式
第六章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第六章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5524b6276c66137ef06190b.png)
人工要素构成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次生 景观,是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主要物质 构成要素。
空间要素:
空间要素:是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的次生 环境,具有相应的功能和形态,如道路与开 放空间,绿化广场与节点(如入口)空间,滨 水空间等,
空间要素主要有空间的基面、界面、空间容 量与空间比例尺度等,是居住建筑外部空间 环境的活动载体。
人文要素
人文要素:可分为社会要素和居住行为要 素,构成居住区的软环境。意指人们在居 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活动特性和人文 内涵;
居住空间是人们生活的活动舞台,在这里 表现出居民特有的生活场景与风貌,如散 步、聊天、下棋、晨练(跑步、打太极拳、 练气功)等生活方式和习俗。
(2)表征功能
居住环境是居住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居民社会属性、生活方式与居住文 明程度的表征。居住环境应是居民生活和社区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它与人 们的生活理念、追求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它不仅为社区提供使用与服务 功能,同时也反映出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和地域文化。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人 们以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生活需求创造理想的居住环境,而社区文化又积极 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所以,居民、社区与居住区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 依赖的,并使居住环境不断得到延续与发展。
(3)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构 成要素包括
自然要素 人工要素、 空间要素 人文要素
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指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 自然地形地貌、水系、树木、绿地等; 自然要素构成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的生态 环境而赋予其最基本的特征。
建筑空间知识点总结
![建筑空间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eb68969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d.png)
建筑空间知识点总结建筑空间是指建筑内外的一切空间,是建筑设计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建筑空间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功能、美学、安全和可持续性等多方面因素。
下面我们将从建筑空间的概念、分类、设计原则及技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
一、建筑空间的概念建筑空间是综合了建筑内外的所有空间的概念。
它包括了室内空间、室外空间、有形空间、无形空间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建筑空间的概念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空间,还涉及到了文化、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建筑空间的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二、建筑空间的分类1.按照功能划分,建筑空间可以分为生活空间、工作空间、娱乐空间、公共空间等。
2.按照位置划分,建筑空间可以分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
3.按照有形和无形划分,建筑空间可以分为有形空间和无形空间。
有形空间是指实际存在的、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建筑物体,如房间、走廊、楼梯、门窗等;无形空间是指通过造型、光影、色彩、声音等元素营造出来的空间感受,也可以称为虚拟空间。
4.按照尺度划分,建筑空间可以分为室内小尺度空间和室外大尺度空间。
三、建筑空间的设计原则1.功能性原则。
建筑空间的设计首先要满足其使用功能的需求,包括空间的大小、布局、通风、光照等方面。
2.美学性原则。
建筑空间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其审美性,即空间的形式、色彩、材质等方面的美学要求。
3.舒适性原则。
建筑空间的设计应该使人感到舒适,包括环境的舒适度、采光通风等因素。
4.安全性原则。
建筑空间的设计要考虑到安全因素,包括建筑物的结构、防火、防盗等方面。
5.可持续性原则。
建筑空间的设计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节能、节水、环保等方面。
四、建筑空间的设计技巧1.空间尺度的处理。
建筑空间的尺度应该根据人们的使用需求来确定,既要考虑到实际功能需要,又要考虑到人的舒适感受。
2.空间形式的处理。
建筑空间的形式应该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要具有美学价值,可以通过造型、布局、材质等方面进行处理。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知识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47dcb7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36.png)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知识建筑的外部设计是指对建筑实体和周围环境的设计。
那么,对于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知识,希望能帮到你。
何为空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空间这一词的使用是相当的频繁,因此我们对于空间这个词汇是非常的熟悉,但是如果让我们用具体的话去解释空间,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它对于相当一部分的人也是很陌生的。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空间是多义性的,以至于在我们用具体的语言为它下一个定义时,就有了较大的难度。
空间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能反映空间的特有的属性,也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根据空间的多种属性当中所找出一种特有属性进行概括的。
对于空间的概念其实就是有空间的实践中所转化的,这也标志着我们对于空间的认识,已经从感性到理性了。
其中变化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1)物质的存在性,这也反应了物与物两者间的关系,这也是空间关系论的起源。
(2)确实有空这一状态的存在,空间实体伦有以经验来源,也就是虚空经验所反映出的是一种超脱物体自身以外的存在。
(3)物体形态与大小大部分都有差别,物体和物体本身不可分离这一特性是广泛经验所体现出的,也是属性论的起源。
其实在对空间的理解上,中国与西方,现代与古代都是不同的。
对于空间的认知其实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人类对山洞的利用时了,原始社会的人为了躲避风雨,他们就居住在山洞里,于这天然空间就被原始人所利用,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学会用石头或者草木搭造出居住的场所。
对外部空间的认识外部空间其实是具有相对性的,对于所指内部其他的都是外部,假如说内部空间是实体建筑的内壁所围合成的虚空空间,那外部空间就是实体建筑的外部和周围的环境所形成的空间,其特点是流动、开敞。
以上所说是一种较为狭义的外部空间定义,而它特指的是人有目的所创造出的外部环境,比如说室外景观,是一种不同于室内空间设计的一种室外空间设计,他没有室内建筑所必需的天花板,是一种没有屋顶的室外建筑。
从广义上来说,外部空间是包含整个自然界的所有的地表形态,所以广义的外部空间可以把它当做是下移外部空间的一种无限制的延伸状态。
室外空间的概念
![室外空间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cc3e69b9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59.png)
室外空间的概念室外空间是指位于建筑物外部的环境区域,通常包括户外花园、露台、庭院、游泳池、露天体育场和公共公园等。
它们提供了一个使人们可以参与户外活动、放松身心和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场所。
室外空间的概念涵盖了各种类型的环境,从私人住宅的后院到城市的公园和广场,以及商业和休闲区域。
它们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与室内环境不同的体验,与自然环境更加接近。
首先,室外空间提供了人们参与各种户外活动的机会。
跑步、骑自行车、垂钓、郊游等活动都可以在室外空间中进行。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强人们的身体健康,也能够增进人们之间的社交互动。
在户外空间中,人们可以结识新朋友,分享兴趣爱好,共同追求快乐和充实的生活。
其次,室外空间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和减轻压力的场所。
在户外环境中,人们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美丽风景和宁静氛围。
沐浴在阳光下、呼吸新鲜空气,能够使人们身心愉悦,并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和焦虑。
研究表明,与自然环境接触可以提高人们的情绪状态、增加注意力和集中力,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
另外,室外空间也为人们提供了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机会。
人们可以在花园中种植花草树木,与自然界建立联系。
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观察野生动物、观赏四季更替、欣赏星空等,借此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而城市中的公园和广场等公共室外空间,也扮演着社会交流和文化活动的重要角色。
这些空间常常成为人们集会、举办活动或举办公共艺术等的场所。
公园和广场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互动和交流的平台,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此外,这些空间还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许多公园和广场都充满着历史传承和文化烙印,使城市更具魅力。
然而,室外空间的概念不仅限于自然环境和公共空间,它还包括商业和休闲领域。
露天餐厅、露天咖啡厅、露天购物区等是城市中常见的商业场所,它们充满了时尚和生活气息,成为人们品味生活和放松休闲的场所。
在这些空间中,人们可以与朋友共进美食、享受阳光和户外氛围,体验独特的购物和娱乐方式。
建筑的外部空间 大全
![建筑的外部空间 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b1c93ef6294dd88d0d26bd6.png)
内部空间
内部功能分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室家具
建筑的外部空间
建筑学是一门充满创造力的学科,教学的目 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强 调广泛的交流和自主性,这种能力的培养光靠课 堂上的学习是不够的,室外空间应体现“第二课 堂”的意义,并且为师生提供休憩、学习、思考、 交流和互动的空间。 建筑系馆外部空间的舒适美观和整体的和谐 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活力、想象力和灵感,寓 教于境,寄情于景,能很好的发挥建筑学学生的 想象空间。
建筑系馆外部环境
建筑系楼入口
建筑系楼由于其特殊的功能要求,使得建筑的本身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其入口空间的营造,应在注重整体校园的特色的基础上,力求简洁、充 分体现学科特色,如丰富的空间层次,增强空间变化等。 如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入口的“桥”元素,以下沉的入口广场空间衬托
入口
建筑系楼外部造型
外部空间设计
![外部空间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05a13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60.png)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外部空间设计一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源义信,他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全书通过四章对外部空间设计进行了阐述及分析。
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外部空间的形成,根据一般常识来说,建筑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所限定的。
因此,可以认为地板、墙壁、天花板是限定建筑空间的三要素。
当然,最近墙壁与天花板形成一体的曲面结构以及地面构成了原来的墙壁与天花板的地下建筑等,也有上述三要素不明显的情况。
不过,即使在进入宇宙时代的今天,考虑建筑空间时,从重力上承托人的地面,无论如何也还是必须的。
室外空间也和室内空间一样,地面的质地、纹样、高差等全都是十分重要的设计重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建筑外部空间呢?首先,它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技术。
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
相对地,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书中介绍了意大利的空间和日本的空间,意大利的内外空间很相似,外部空间也只是比内部空间少了屋顶,内外分隔明确,而日本的内外空间则相互渗透。
第二章,外部空间的要素外部空间要注重尺度和质感。
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空间是有领域性的,但人们都不提它。
例如:在日本,不是把房间按餐室、起居室、卧室等功能区别来称呼它,而是有着按空间大小来分类的习惯。
日本式建筑四张半席的空间对两个人来说,是小巧、宁静、亲密的空间。
就像日本有所谓“四张半席文学”这个名词一样,男女二人在四张半席中生活,对日本人来说,恐怕就是给予罗曼蒂克印象的沉默语言吧。
建筑外部空间概念和解析
![建筑外部空间概念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9b3fbdf705cc1755270989.png)
因此,从建筑与城市认识出发,我们 说:围合产生了空间。
空间的产生
围合产生了空间
地面的上升与下沉塑造了不 同领域感的空间,下沉的地面获 得了围合的空间效果,而抬高的 地面具有构筑物的标志作用。
空间的上升与下沉
建筑的产生使室内空间独立于室外 空间。室内外空间主要差别在于屋顶 这一水平向的空间维度,它产生于墙 体或柱体的竖向支撑。缺少围合的有 顶空间作为半室外空间,对室外空间 进行了限定,有强烈的空间领域感。
建筑内外空间
通过竖向元素(墙、柱等)的排列组 合 空间被划分成不同区域,空间依托 于界面形 成有限的领域空间,如柱子 周围的空间与靠墙面的两侧空间。
建筑的构成方法 柱子对空间的限定
空间能被作为认知的主体,则需要围合。 这是室外与室内空间相同的地方。围合度 低或缺少围合的空间容易作为背景(底)被 认知,建筑成为突出的主体,围合度高、 比例协调的围合空间则给人强烈的空间氛 围与空间主体性。
《城市意象》 Kevin Lynch 《存在.空间.建筑》 C·Norberg Schulz 《城市与广场》 P· Zucker 《城镇设计》 F· Gibberd 《图式语言》 Christopher Alexander
当时研究背景
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
两个国家内外空间的对比: 日本:内外空间区别明显 意大利:内外空间相似——功能相似,形式相似。
街道和沿街道线性布 置的各种派生空间
a.步行街
b.滨水街道或线性广场
c.沿连续的街道空间局 部扩大而形成的带形空 间或广场
d.街道的渗透空间
e.街道交叉点的节点广 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整个用地看做一栋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没有屋顶 部分作为外部空间;建筑空间根据常识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三 要素组成;外部空间就是由人创造的有一定功能的外部环境,是没 有“天花板”的空间。
不同于理论空间及 自然地理空间,城市空 间主要是通过建筑形成 的。建筑的松散与紧密, 排列与围合塑造了不同 领域感与氛围的城市空 间。
2.外部空间的定义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含义: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 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 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老子 在“道德经”中空间的本质与用途在此有了清晰的解释。
空间与时间
对空间的经历必 须通过时间——这一 存在的另一基本范畴。 人们在空间的变化中 感受时间的流逝,在 时间中获得对空间的 回忆、感受和印象。
空间与时间作为两个基本 的生存维度,是相互依存,互 为条件的,从抽象的时空概念, 到物理意义上的时间空间,再 到人们生活居住的城镇空间, 空间在不断具体而真实,成为 具有现实和社会意义的认知对 象。
房屋的围合布局,又使室外有了围合 性,出现公共的室外空间。
因此,从建筑与城市认识出发,我们 说:围合产生了空间。
空间的产生
围合产生了空间
地面的上升与下沉塑造了不 同领域感的空间,下沉的地面获 得了围合的空间效果,而抬高的 地面具有构筑物的标志作用。
空间的上升与下沉
建筑的产生使室内空间独立于室外 空间。室内外空间主要差别在于屋顶 这一水平向的空间维度,它产生于墙 体或柱体的竖向支撑。缺少围合的有 顶空间作为半室外空间,对室外空间 进行了限定,有强烈的空间领域感。
3.外部空间的形成
由一个物体和感觉它的人之间的产生的相 互关系所形成。是从自然空间限定自然开始的, 是人创造的有目的外部环境,比自然空间更有 意义。相对于建筑空间,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 心空间,外部空间是从边框向内建立向心秩序 的空间。
空间是因为有了限定而显现出来的。
建筑空间的限定:地板、墙壁、天花板
建筑与空间的主体性
中世纪城市的图底关系
人对于建筑的外在观察与内 在体验,加深了人对空间特点的 了解和利用。人作为主体通过作 为关照物的建筑,形成距离及方 位空间感。
建筑的群体围合所形成的空 间领域与归属性使室外空间不再 是没有意义的,而是与室内空间 及其使用者紧密相关的社会性空 间。
住宅区邻里空间 广场中社交空间
(3)公共建筑的中心庭 院或内庭院
(4)屋顶花园
(5)建筑周围的灰空间
二、相关的主要理论流派
1.空间的不同理解 2.牛顿空间和爱因斯坦空间 3.知觉空间 4.心理空间 5.意义空间 6.芦原义信和相关内容
1.空间的不同理解
空间理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划分 1)建立在牛顿物理学基础上的“牛顿空间” 2)建立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基础上的“知觉空间” 3)建立在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的“心理空间” 4)建立在海德格尔“存在论”基础上的“意义空间”
街道和沿街道线性布 置的各种派生空间
a.步行街
b.滨水街道或线性广场
c.沿连续的街道空间局 部扩大而形成的带形空 间或广场
d.街道的渗透空间
e.街道交叉点的节点广 场
h.各种形式的城市绿地 (街心花园或街边花园 等)
建筑物或建筑群附近 的外部空间
(1)大型建筑(群)的 入口广场
(2)建筑周边庭院
外部空间的限定:外部空间限定的两大要素, 地面和墙面、地面与天面、天面与墙面,是以 二要素进行设计的。
4.外部空间分类
城市大型广场 街道和沿街道线性布置的各种派生空间 建筑物或建筑群附近的外部空间
城市大型广场
为满足多种城市 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 的,以建筑、道路、 山水、地形等围合, 采用步行交通手段, 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 和规模的城市外部公 共活动空间。
建筑内外空间
通过竖向元素(墙、柱等)的排列组 合 空间被划分成不同区域,空间依托 于界面形 成有限的领域空间,如柱子 周围的空间与靠墙面的两侧空间。
建筑的构成方法 柱子对空间的限定
空间能被作为认知的主体,则需要围合。 这是室外与室内空间相同的地方。围合度 低或缺少围合的空间容易作为背景(底)被 认知,建筑成为突出的主体,围合度高、 比例协调的围合空间则给人强烈的空间氛 围与空间主体性。
四种不同空间的理解
2.牛顿空间和爱因斯坦空间——物质空间
概述
在牛顿那里,空间被描述成连续的、无限的、均质的,它是三 维的并且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爱因斯坦修正了牛顿的某些观点,他认为空间应加上时间成为 四维的,即动态的。这两种空间有其共同之处:抽象的空间而 非“人的空间”。
从柯布的“功能主义”和芦原义信的理论可以看出牛顿空间对 城市空间理论的影响,而培根的“运动空间”则可以阐明爱因 斯坦空间对城市空间理论的影响。
柯布西耶的城市空间理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以线形和点状建筑物等大尺度城市元素界
建 筑 外 部 空 间 概念和解 析
一.建筑外部空间的概念、范畴 二. 主要理论流派 三.主要分析内容 四.经典案例解析
一、建筑外部空间的概念和范畴
1.空间的认知 2.外部空间的定义 3.外部空间的形成 4.外部空间分类
空间
建筑空间
室内空间
建筑外部空间
城市空间
研究对象
建筑空间
单一 内部空间
多元 内部空间
简单 外部空间
复合 外部空间
建筑是寓于空间中的空间艺术
——沙里宁
1.空间的认知
出于保护自身的需要,人们建造了房 屋,进而是城市。独立于自然的“空间” 产生于“围合”。
完整的室内空间要求地面、墙面与屋 顶的六面围合。空间的可进入性与使用性 要求产生了“门”与“窗”。房屋的产生 满足对于容纳自身的空间的需要,同时 使室内空间独立于室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