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传染病-伤寒菌痢麻风

合集下载

《病理学教学课件》yu伤寒、菌痢

《病理学教学课件》yu伤寒、菌痢

医学ppt
6
伤寒沙门菌:伤寒沙门菌菌落表面的多层 细胞呈纵向排列 金属镀膜,×3 000。
医学ppt
7
伤寒沙门菌:伤寒沙门菌的周身鞭毛(↑) 负染,×22 500
医学ppt
8
发病机理
伤寒杆菌
消化道 小肠
杀灭
肠淋巴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
经胸导管入血,引起菌血症(潜伏期10d)
毒血症及败血症
肠过敏反应
医学ppt
无中性粒 细胞渗出
11
伤寒细胞:吞噬了伤寒杆菌、受损淋巴细胞、红细胞
和细胞碎片的巨噬细胞。
医学ppt
12
伤寒细胞
医学ppt
13
伤寒小结
伤寒细胞
医学ppt
14
伤寒小结
伤寒细胞
医学ppt
15
肠道病变
髓样肿胀期 坏死期 溃疡期 愈合期
医学ppt
16
肉眼:回肠下段淋巴组织肿胀,凸出,灰红,质软,似脑回 状,表面充血水肿。 镜下:肠粘膜充血水肿,淋巴组织增生,伤寒结节形成。
低落、消化道症状、WBC↓
医学ppt
4
病因及发病机制
传染源
传染过程
传播途径
病人
带菌者
污染水、食物 生活接触 粪口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终年可见
医学ppt
5
病原体伤寒杆菌菌体裂解释放内毒素是主要的致 病因素
其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能使人体 产生相应的抗体
肥达反应(Widal’s reaction)检测血清中抗体的 增高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中性、单核吞噬杀伤
黏膜表层坏死、 浅表溃疡形成
菌痢的临床类型及病变 病变主要发生于大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和直肠

病理学PPT课件成教第13章、传染病--菌痢、阿米、钩体、流脑、乙脑

病理学PPT课件成教第13章、传染病--菌痢、阿米、钩体、流脑、乙脑

2.慢性期: 病变复杂。表现为修复愈合与新的溃疡交替 发生,有的溃疡已愈合,有的则继续扩大,甚至 己愈合的溃疡又再坏死。坏死、溃疡、肉芽组织 增生、瘢痕形成,同时并存,最终使肠粘膜完全 失去正常形态,肠粘膜增生形成肠息肉。肠壁因 纤维组织增生而增厚变硬,引起肠腔狭窄,导致 肠梗阻。有时可因肉芽组织增生过多,形成局限 性包块,其内有阿米巴滋养体,称为阿米巴瘤 (amoeboma)。多见于肓肠,临床症状似肿瘤 易误诊为结肠癌。 临床上表现为轻度腹泻、腹痛,常反复发作, 或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肠道功能紊乱。 3.并发症


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疾的鉴别
细菌性痢疾 病原体 志贺菌属 病理变化 多在乙状结肠、直肠, 假膜性炎,呈地图状 表浅溃疡,大小不一 阿米巴痢疾 溶组织阿米巴原虫 病变多在育肠、升 结肠病变以液化性 坏死为主溃疡较深, 呈烧瓶状 临床表现 毒血症、腹痛及里急 毒血症、腹痛及里 后重均明显,腹部压 急后重不明显,腹部 痛左例为主 压痛右例为主 大便检查 量少,粘液脓血便, 量多,棕红色糊状腥臭味 镜检:大量脓细胞杂有红细胞 镜检:白C少,红C多, 培养有志贺菌属细菌生长 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二、病因及传染途径
钩体在水中能旋转式运动,有较强的皮肤穿 透力。 钩体依其抗原性质不同,可分为14个血清群、 56个血清型,常见的有波摩那群、黄疸出血群、 犬群、流感伤寒群、七日疟群、爪哇群等,其中 波摩那群分布最广,为我国多次流行的主要病菌 群,其次为黄疸出血群,长江流域以黄疸出血群 为主,广东、广西、云南以流感伤寒群为主。 受感染的动物或人体内在肝、肾分布最多。 组织切片可用镀银染色法检查。新鲜标本用暗视 野显微镜观察。用PCR方法可从脑脊液、尿、血 中查出钩端螺旋体DNA。

病理学常见传染病

病理学常见传染病
1、急性细菌性痢疾 • 急性卡他性炎 • 假膜性炎 • 溃疡:康皮、大小不一、浅表 • 愈合:肉芽组织、上皮
充血水肿 粘液增加 炎性渗出 点状出血 点状糜烂
急性卡他性炎
假膜性炎
纤维素、坏死组织、炎细胞、红细胞及细菌
灰白 暗红 灰绿
假膜 纤维素性渗出 表层坏死伴中粒渗出
片状脱落
2、慢性细菌性痢疾
第十五章 常见传染病 肖凤
2019年10月31日
• 分类
• 1、病毒性传染病: 乙脑、森林脑炎、脊髓灰质 炎、出血热、流感、狂犬病、麻疹、爱滋病、 EHF、SARS
• 2、立克次体传染病
• 3、细菌性传染病: 流脑、伤寒、菌痢、结核、 白喉、炭疽、麻风、霍乱、鼠疫、淋病
• 4、螺旋体性传染病:钩端螺旋体、梅毒
坏死脱落,隆起,高低 不平。 溃疡长径与肠长轴平行。
出血、穿孔
伤寒溃疡
结核溃疡
穿孔、出血
愈合期(4W)
肉芽组织新生,填充溃疡,上皮覆盖。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概述
是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假膜性肠炎。以 大量 纤维素渗出形成假膜为特征。夏秋季 多见。
临床特点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普遍易感,儿童多发
左叶脓肿 →纵隔脓肿、心包脓肿 →腹腔阿米巴脓肿
•>2月 •来自急性、福氏多见 •新旧病灶 • 病理特点
慢性溃疡 慢性炎细胞浸润 肠狭窄:瘢痕、增厚
慢性溃疡
边缘不整齐,底部不平,较多肉芽
3、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2-7岁儿童多见 •毒力弱的福氏、宋内氏 •起病急骤,中毒症状明显,肠病变较轻
病变
主要发生于大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
1. 急性细菌性痢疾:早期呈急性浆液或粘液 性卡他性炎 →→ 假膜性肠炎 →→ 化脓、 表浅溃疡。

第八版 病理学 第10章 传染病

第八版 病理学 第10章 传染病

传染病发生发展相关因素
• 病原体致病能力 • 毒力 • 数量 • 侵袭力 • 变异 • 机体反应性 • 免疫力 特异性 非特异性 • 超敏反应
传染病的基本性质
炎 症
符合炎症的基本变化规律
第一节 结 核 病
(tuberculosis)
1)由结核杆菌所致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2)病变特征:结核结节形成,伴不同程度的 渗出和干酪样坏死
右心

全身粟粒性结核病
结核菌进入
肺静脉
体循环
全身
急性全身粟粒性结核之腹膜结核
miliary TB of lung
粟粒性肺结核
2)慢性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
结菌长时间内少量多次入血引起 特点:形成新旧不一的病灶 肉眼观:大小不一、粟粒大至黄豆大、分布不均匀 的实变病灶 镜下观:变质、渗出、增生病变可同时存在 慢性肺粟粒性结核病
临床最常见类型 (活动性肺结核) 部位:锁骨下 来源:由肺尖结核 发展而来 病变性质:周围渗 出,中央干酪样坏 死
转归:
1、及时治疗: 吸收或纤维化,包裹钙化; 2、继续发展: 浸润扩大 干酪性肺炎
急性空洞
经久不愈 洞壁增厚
结核性胸膜炎
慢性空洞(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发展结局:
多数痊愈, 少数溶解 播散。
上皮样细胞
淋巴细胞 朗汉斯巨 成纤维 细胞
类上皮细胞内的结核杆菌
3.以坏死为主的病变
• 结核杆菌数量多和毒力强,机体抵抗力低或变态
反应强烈时
•干酪样坏死 大体: 灰黄, 均匀细腻, 状似奶酪 镜下: 红染无结构,颗粒状,坏死彻底 • 在干酪样坏死内含大量结核杆菌
干酪样肺炎
干 酪 样 坏 死
1)肺原发病灶:最先引起病变的部位。第一次感 染缺乏免疫力,细菌不能局限杀灭,沿淋巴管播 散 部位: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胸膜处(通气好) 肉眼观:圆形灰黄色实变病灶,直径为1cm左右, 单个或多个 镜下观:先为渗出性病变,后发展为干酪样坏死 2)结核性淋巴管炎: 肉眼看不见,X线呈条索状阴影 3)肺门淋巴结结核: 肉眼观:一个或多个淋巴结肿大,融合 镜下观:干酪样坏死

病理学 传染病

病理学 传染病

传染病 Infectious diseases Pathology
如合理治疗可吸收、纤维化、钙化而愈合 继续发展渗出扩大,干酪样坏死增多
形成急性空洞、干酪性肺炎、慢性纤维空洞
性肺结核
传染病 Infectious diseases Pathology
干酪样肺炎 caseous pneumonia 急性空洞形成 cavitation
【临床病理类型】
局灶型肺结核 focal PT
浸润型肺结核
infiltrative PT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chronic fibro-cavitative PT 干酪样肺炎 caseous pneumonia 结核球 tuberculoma 结核性胸膜炎 tuberculous pleuritis
传染病 Infectious diseases Pathology
传染病 Infectious diseases
质 Pathology 大 地 体 较 特 实 征 , : 状 淡 似 黄 奶 色 酪 , , 均 故 匀 称 细 干 腻 酪 , 样 坏 死 。
传染病 Infectious diseases Pathology
外源性再感染:细菌再次外界侵入
传染病 Infectious diseases Pathology
【病变特点 】
病变多位于肺尖部(右肺) 机体免疫力强,局部病变较剧烈,但以增生为主
支气管播散为主,血道、淋巴道播散不多见
病变复杂、新旧混杂; 病程较长,时好时坏
传染病 Infectious diseases Pathology
传染病 Infectious diseases Pathology
初次感染缺乏特异性免疫,结核杆菌繁殖侵入淋巴管到达淋 巴结,表现为淋巴结干酪样坏死------

病理学-传染病-伤寒菌痢麻风

病理学-传染病-伤寒菌痢麻风

1.肠道病变
(4)愈合期:第4周 病 变:坏死组织脱落,肉芽组织修补, 溃疡周围粘膜上皮增生覆盖而愈 合,不造成肠狭窄。 临床表现:体温恢复正常 粪菌(+) 其他症状及体征逐渐消失。
2.其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病变
⑴肠系膜淋巴结 肉 眼:肿大,充血,质软。 镜 下:淋巴窦扩张充满伤寒细胞,形成 伤寒肉芽肿,重者灶状坏死。 ⑵脾: 肉 眼:中度肿大,呈暗红色,呈果酱样 (伤寒脾) 镜 下:脾窦扩张,脾窦及脾索有伤寒细 胞增生,形成伤寒肉芽肿,重者 灶状坏死。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余 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 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概 述
⒈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⒉病变特征: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形成伤寒小结,以回肠末端 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故称 肠伤寒。 ⒊临床表现:持续性高热,相对缓脉,脾 肿大,皮肤玫瑰疹,粒细胞 减少等。
⑴ 皮肤: 好发部位:面、四肢、肩、背和臀部。 肉眼:呈境界清晰、形状不规则的斑疹或中 央略下陷、边缘略高起的丘疹。 镜下:病灶为类似结核病的肉芽肿,散在于 真皮浅层,有时病灶和表皮接触。 肉芽肿成分主要为类上皮细胞,偶有 Langhans巨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 病灶中央极少有干酪样坏死,抗酸染 色一般不见抗酸菌。
1.肠道病变
⑵坏死期: 肉 眼:肿胀淋巴组织中心灶状坏死,累及 黏膜浅层,灰白/黄绿,失去光泽。 镜 下:见红染无结构物质 周边及底部:伤寒肉芽肿。 临床表现:中毒症状明显,稽留热 ;玫瑰疹; 肝脾肿大;血、粪细菌培养(+);肥 达氏反应
1.肠道病变
(3)溃疡期:第3周(危险期) 病 变:多发性溃疡,圆形、卵圆形, 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 重者穿孔/出血 临床表现:症状同坏死期,症状好转, 粪菌(+),血菌(-)。

病理学基础-传染病

病理学基础-传染病

镜下:脑脊髓膜血管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增宽, 其中充满大量中性粒细胞,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及纤维素性渗出物 。
病理变化
图17-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肉眼观
图17-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镜下观
三、病理临床联系
败血症
主要临床 表现
颅内压升高
脑膜刺激征
脑脊液的改变 华﹣佛综合征
三、病理临床联系
1. 败血症:寒战、高热、皮肤黏膜瘀点、瘀斑。 2. 颅内压升高 :头痛、喷射性呕吐,小儿前囟 饱满。 3. 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项强直和屈髋伸膝征阳 性。在婴幼儿,腰背部肌肉也常发生保护性痉挛而 呈角弓反张的体征。
四、转归与并发症
大多数能痊愈。少数患者可发生以下并发症: 1
2
3
脑积水
颅神经 受损
脑梗死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护考链接 17-2 A3型题
患儿,男,1岁。两天前突然高热,呕吐,现在皮肤出现瘀 点、瘀斑和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前囟隆起,经化验血和脑脊 液后,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患儿出现呕吐和前囟隆起,是由于 A.脑积水 B.颅内出血 C.食物中毒 D.颅内压升高 E.血压下降 2.患儿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的原因是 A.菌血症 B.脓毒血症 C.毒血症 D.变态反应 E.败血症 3.患儿父母请教护士“如何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生”, 护 士最重要的健康指导是 A.注意饮食卫生 B.加强营养 C.勿去公共场所 D.防止蚊虫叮咬 E.搞好环境卫生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原菌:痢疾杆菌 Gˉ (福氏、宋内氏、鲍氏和志贺氏 )

传染源 :菌痢患者和带菌者 传染途径:粪-口途径(消化道)
发病机制

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伤寒(病理学课件)

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伤寒(病理学课件)
间接:苍蝇做为传播媒介(多数)
2023/8/21
四、伤寒病的发病机制
潜伏期(10天)

杀灭
寒 杆菌口



增生肿胀(第1W) 回肠末端 肠系膜 被噬生长 淋巴组织 淋巴结 菌血症
) (第2W)坏死
肠道症状
单核巨噬 细胞系统
败血症
肝→胆囊 脾
骨髓
淋巴结
(第3W)溃疡
全身中毒症状
(第4W)愈合
小结
1.伤寒病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主要累计单核巨噬 细胞系统的急性增生性炎症,其病变特点是伤寒肉 芽肿形成。
2.伤寒病的传染源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通过粪 便和尿液排出伤寒杆菌)。
3.伤寒病的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传染,苍蝇是 重要的传播媒介。
4.伤寒病的好发季节是夏秋季。
5.散发病例主要见于儿童,流行时以青壮年为多。
6.细菌及其内毒素入血可引起败血症。
2023/8/21
一、基本病变 二、肠道病变 三、肠道外病变
2.适时选做实验室检查,血培养、便培养阳 性或肥达氏反应阳性有助于临床确诊。
3.经4 ~ 5周痊愈;少数患者可出现并发症, 肠出血是最常见、肠穿孔是最严重,多发生在 溃疡期;小儿还可并发支气管肺炎。
2023/8/21
2023/8/21
一、基本病变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增生 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 伤寒细胞
伤寒肉芽肿(伤寒小结) (具有诊断价值)
2023/8/21
2023/8/21
二、肠道病变
1.病变部位: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淋 巴小结 2.病变过程:四期,每期持续1周
(1)髓样肿胀期 (2)坏死期 (3)溃疡期 (4)愈合期

病理学PPT课件成教第13章、传染病---伤寒

病理学PPT课件成教第13章、传染病---伤寒
坏死期—第2周 肉眼观: 坏死组织高低不平、无正常光泽,呈灰白色或 被胆汁染成黄绿色。 镜下观: 一片红染无结构物质,坏死周边及底部仍可见 伤寒肉芽肿。 ③溃疡期—第3周 肉眼观: 溃疡边缘隆起,底部高低不平,溃疡呈椭圆形, 较大,其长轴与肠的肠轴平行,此为伤寒溃疡的 特点。 溃疡一般累及粘膜下层,严重者可达肌层甚至 浆膜层,引起穿孔,如累及肠壁小动脉,可引起 肠出血。


(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病变 1.肠道病变—4期,每期约1周 以回肠下段集合淋巴小结和孤立淋巴小结的病 变明显。 ①髓样肿胀期—第1周 肉眼观: 肠壁充血水肿,淋巴组织明显增生肿胀,凸出 于肠粘膜表面,呈圆形或椭圆形,质软,表面凹 凸不平,状似脑回。 镜下观: 伤寒肉芽肿,周围肠壁组织充血、水肿,有淋 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第十三章 传染病---伤寒 (typhoid fever)
第十三章 传染病---伤寒(typhoid fever)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以全身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增生的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和吞噬功能增强, 尤以回肠淋巴组织增生最明显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高热、神智淡漠、相对缓脉、 脾肿大、皮肤玫瑰疹及血中白细胞减少等。 一、病因与传染途径 G-沙门氏杆菌属的伤寒杆菌,伤寒杆菌有菌体 (0)抗原、鞭毛(H)抗原、表面(Vi)抗原,能使人体 产生相应的抗体。由于O及H抗原性比较强,致 可用于血清凝集试验(肥达氏反应),以测定血清 中的O和H的效价来助诊。



④愈合期—第4周 溃疡底部肉芽组织增生,填平溃疡,周围肠粘 膜上皮再生愈合。由于病灶的长径与肠管纵轴平 行,故不引起肠腔狭窄。 2.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病变 ①肠系膜淋巴结 回肠下段的肠系膜淋巴结明显增生肿胀,充血, 质软,淋巴组织内有伤寒肉芽肿和坏死组织。 ②脾脏:中度肿大,约为正常2~3倍,包膜紧 张,切面呈混浊暗红色。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18 传染病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18 传染病
病变始于骨骺或干骺端的干酪样坏死→关节软骨、滑膜炎; 关节腔内浆液、纤维素渗出。 结局:关节肿胀;晚期关节强直
一、结核病
(五) 肺外结核病
6.淋巴结结核病 好发人群:儿童、青年 好发部位:颈部淋巴结 细菌来源:肺门淋巴结结核沿淋巴道播散 病变特点:淋巴结成群受累,有结核结节形成和干酪样坏死,淋巴
结逐渐肿大;炎症累及淋巴结周围组织时,淋巴结互相粘连形成较 大的包块。
一、结核病
(四) 肺结核病
2.继发性肺结核病
细菌感染次数:第二次(多为内源性再感染) 好发年龄:成人 特异性免疫力:高 病变特点:(1)病变多从肺尖部开始;
(2)病变多以增生为主,形成结核结节;由于超敏反应,易 发生干酪样坏死;
(3)病变大多局限在肺内,主要经支气管播散; (4)病程较长,新旧病变并存,病情时好时坏。
一、结核病
(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
1.致病菌:结核杆菌(人型、牛型)。 2.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少数经消化道或皮肤伤口感染。 3.致病性:结核杆菌无侵袭性酶,不产生内毒素、外毒素;其毒力 与菌体所含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多糖)有关。 4.发病条件:①与结核杆菌的数量和毒力的大小有关;②与机体的 反应性(免疫力和超敏反应)有关。
②由胸导管回流入静脉血而引起两肺急性粟粒性结核病。 ③也可是急性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的一部分。 病变特点:以增生为主,肺表面和切面可见灰黄或灰白色粟粒大小结节。
一、结核病
(四) 肺结核病
3.肺结核病血源播散所致病变 (4)慢性肺粟粒性结核病
来源:由肺外某器官的结核病灶内的结核杆菌间歇入血而致病。 病变特点:以增生性改变为主。病程较长,病变新旧、大小不一。 (5)肺外结核病(见下述)。
淋巴道、血道为主

病理学课件PPT 传染病 传染病 伤寒菌痢

病理学课件PPT 传染病 传染病 伤寒菌痢
器官肿大,肉芽肿及坏死灶形成 骨髓培养90%
胆囊:细菌繁殖----传播源
心肌:水样变性、心肌炎 ---- 相对缓脉
肾:IC肾炎,近曲管上皮水样变性 蛋白 尿,尿菌 (+)25%
皮肤:淡红色斑丘疹 玫瑰疹 菌
肌肉: 膈肌、腹直肌和股内收肌常发生 凝固性坏死(蜡样变性) 肌疼、感觉 过敏
发病机制
细菌对粘膜的侵袭力为致病主要因素。
细菌 口 (胃酸、正常菌群、SIgA)
大肠粘膜上皮
上皮内繁殖 侵入固
有膜繁殖 释放内毒素 粘膜炎症和坏
死。
内毒素吸收入血 导致毒血症。
固有膜细菌被巨噬细胞吞噬、杀灭。
病理变化
好发部位 – 大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
病变类型 – 急性细菌性痢疾 – 慢性细菌性痢疾 –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 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称为伤寒肉芽肿/伤 寒小结。
好发部位:肠道淋巴组织、肠系膜淋巴 结、脾、肝、骨髓等。回肠下段最显著。
图注:伤塞肉芽肿
回肠下段粘膜内巨噬细胞增生聚集,形成局限性结节。
图注:伤寒细胞
增生的巨噬细胞胞体增大,核小,被挤于一侧。胞浆内吞噬伤寒杆菌, 由于吞噬功能增强,常可见被吞噬的淋巴细胞、红血球和细胞碎片。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特点 – 2~7岁多,由毒力较低的福氏/宋内氏 痢疾杆菌引起
– 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短时 出现中毒性休克或呼吸循环衰竭。以 高热、惊厥、昏迷、呼吸循环衰竭为 特征。
– 肠道病变不明显,卡他性肠炎。 – 常无腹疼、腹泻、黏液脓血便。
伤寒
typhoid fever
概述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以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 统增生为主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为增生性炎

【病理学】2 传染病

【病理学】2 传染病
(4)愈合期(第四周) 肉芽组织填平、上皮增生修复
髓样肿胀期
坏死期
溃疡期
穿孔
2. 其他病变及临床表现
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及骨髓肿大,镜检可见 伤寒肉芽肿和灶性坏死
心肌纤维可有浊肿,甚至坏死—相对缓脉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浊肿—蛋白尿 皮肤出现淡红色小丘疹—玫瑰疹 膈肌、腹直肌和腹内收肌发生凝固性坏死
变最为明显
(1) 髓样肿胀期(第一周) :
淋巴组织增生略肿胀,隆起于粘膜表 面,灰红色,质软。形似脑的沟回
(2) 坏死期(第二周) :
淋巴组织中心坏死,逐渐扩大,累及 粘膜表层
(3)溃疡期(第三周) 坏死肠黏膜脱落→溃疡边缘隆起、底不 平,集合淋巴小结形成的溃疡椭圆形, 长轴与肠长轴平行,溃疡较深→穿孔、出血
第十六章 传染病 (Infectious Disease)
第二节 伤寒 (typhoid fever)
伤寒杆菌(bacillus typhi, BT)引起的急 性传染病。病变是以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 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
以回肠末端最为突出 临床: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大、
皮肤玫瑰疹、WBC减少、神经系统中 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
血中抗体上升及细胞免疫建立→病菌被清除,痊愈(第四周)
三、病变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LN、肝、 脾、骨髓)的细胞增生,形成具有诊 断意义的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细胞及伤寒肉芽肿
三、病变
伤寒细胞: 吞噬有伤寒杆菌、淋巴细胞、红 细胞和细胞碎片的MC
伤寒肉芽肿: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
伤寒肉芽肿
伤寒肉芽肿
1.肠道病变 以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病
介。儿童及青壮年多发,夏 秋两季多发

病理学-伤寒、菌痢-2学时【74页】

病理学-伤寒、菌痢-2学时【74页】
镜下:黏膜及黏膜下层充血水 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2、假膜性炎
病变进一步发展,即为本病 特征性的纤维素性炎(假膜性 炎)。
肉眼观:假膜开始较小、散在, 位于黏膜皱襞的顶部,似糠皮, 以后逐渐融合成片。
假膜一般为灰白色,如出血严 重或被胆色素浸染,则可分别呈 暗红色或灰绿色。
镜下:黏膜表层坏死,大量纤 维素渗出。黏膜下层严重充血、 水肿,伴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2、里急后重: 炎症刺激肠壁内的神经末梢
及肛门括约肌引起。
3、粘液脓血便: 粘液分泌亢进、出血、白细
胞渗出引起。 4、发 热:毒血症引起。
愈合
适当治疗后,渗出物和坏死组 织逐渐被吸收、排出,经周围健 康组织再生,缺损得以修复。
浅而小的溃疡愈合后不留瘢痕。
深而大的溃疡可因瘢痕收缩使 黏膜表面呈放射状皱缩,但极少 引起肠腔狭窄。
3、肾:
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出现蛋 白尿。
4、皮肤:
出现淡红色小丘疹(玫瑰疹), 胸、腹部多见。是皮肤表层毛细血 管细菌栓塞引起的小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炎症和毛 细血管扩张所致。
5、肌肉:
膈肌、腹直肌和股内收肌出 现凝固性坏死,肌痛。
并发症
伤寒如治疗和护理不当,可出 现并发症。
肠出血和肠穿孔: 均发生于溃疡期。
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 长较好。
伤寒杆菌
伤寒杆菌的电镜照片
菌体“O”抗 原
鞭毛“H”抗 原
表面“Vi”抗 原
刺激人体产 生相应抗体
“O”抗原、“H”抗原的抗原 性较强,用肥达反应测定血清中 的相应抗体效价,可作为诊断伤 寒的依据。
流行病学:
传染源:伤寒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 易感人群:儿童,青年 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病,夏秋

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细菌性痢疾(病理学课件)

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细菌性痢疾(病理学课件)
间接:苍蝇做为传播媒介
2023/8/21
四、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
痢 疾
胃酸、分泌型IgA 杀灭(隐性感染)


免疫力低下 侵入肠黏膜上皮及固有层
繁殖、释放内毒素
肠黏膜炎症、全身中毒症状
2023/8/21
小结
1.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 传染病,简称菌痢;病变位于大肠粘膜,尤其以乙 状结肠和直肠为重;以大量纤维素渗出形成假膜为 特征(纤维素性炎)。
假膜成片脱落 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浅表性溃疡
2023/8/21
二、急性菌痢的临床病理联系
1.全身中毒症状:病菌毒素→毒血症→ 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2.腹痛、腹泻:炎症刺激→病变肠管蠕动 亢进及痉挛→腹痛(左下腹为甚)、腹泻 (水样便→粘液脓血便)→ 脱水。
3.里急后重:炎症刺激直肠壁内神经末梢 及肛门括约肌→里急后重和排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数频繁。
2.急性中毒性菌痢多发生在2~7岁儿童,起 病急骤,肠道病变和临床症状常不明显,而全 身中毒症状严重,数小时后即迅速出现中毒性 休克或呼吸衰竭。
2023/8/21
一、概述 二、病因 三、传播途径 四、发病机制
2023/8/21
一、细菌性痢疾概述
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病变性质:纤维素性炎症(假膜性炎) 病变部位:大肠粘膜(尤其乙状结肠和直肠) 病变特征:大量纤维素渗出形成假膜 好发年龄:儿童 好发季节:夏秋季 临床表现: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 重。
2023/8/21
一、慢性细菌性痢疾
5.临床病理联系:根据临床表现分三型: ①慢性迁延型:长期反复出现肠道症状
及营养不良表现; ②慢性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出

病理学传染病部分

病理学传染病部分
接触传播,直接或间接通过皮肤或粘膜传播,尤其是破损的皮肤粘膜,包括性接触、输注带病原体的血液、血制品及药物,使用污染的医疗器械、器官移植,日常生活接触等;
母婴传播,如HIV可以通过胎盘,由母亲传播给婴儿。
易感人群是指群体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水平低下而易发生流行;新生人口增加、易感人口大量流入、或计划免疫实施情况不佳均可使人群易感性增加。
知识要点
分类
01
甲类:2种.鼠疫、霍乱、
02
乙类:21种.V性肝炎、菌痢、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麻疹、流脑、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乙脑、疟疾.炭疽等21种。
03
丙类:肺TB、血吸虫病、丝虫病、麻风病。流感、流腮、风疹、新生儿破伤风等11种。
04
01
病原体侵入人体的途径;
绝大多数病原体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少部分直接经血液、淋巴、胎盘输入人体。
我国结核病疫情现状
(二)我国结核病疫情现状 1. 结核菌感染情况据调查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已感染了结核菌;受感染人数超过4亿。据研究,其中10%的人发生了结核病。 不采取有效措施,在未来的十年内可能有 3000万人发生结核病。 2. 肺结核病的患病情况 目前我国菌阳肺结核患病率为121.6/10万, 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为 157.8/10万,估算全国现有传染性肺结核病人 200万。 3. 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疫情十分严重: 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高达197/10万,呈蔓延趋势;] 现有传染性肺结核病人65万。西部地区人口数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而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数却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结核病的转归
转向愈合
吸收消散
纤维化、纤维包裹及钙化
转向恶化
浸润进展
液化播散
二、肺结核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
缪作华 赣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Email:pathologist@
第十五章 传染病
Infectious Disease
第二节 伤 寒
(typhoid fever)
伤寒-战争和贫穷的附庸
14、15、16世纪,伤寒随战争 而爆发。克里米亚战争,因伤 寒而死亡的士兵是因战伤而死 亡的10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肠道病变
(4)愈合期:第4周 病 变:坏死组织脱落,肉芽组织修补, 溃疡周围粘膜上皮增生覆盖而愈 合,不造成肠狭窄。 临床表现:体温恢复正常 粪菌(+) 其他症状及体征逐渐消失。
2.其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病变
⑴肠系膜淋巴结 肉 眼:肿大,充血,质软。 镜 下:淋巴窦扩张充满伤寒细胞,形成 伤寒肉芽肿,重者灶状坏死。 ⑵脾: 肉 眼:中度肿大,呈暗红色,呈果酱样 (伤寒脾) 镜 下:脾窦扩张,脾窦及脾索有伤寒细 胞增生,形成伤寒肉芽肿,重者 灶状坏死。
五级分类法 : 结核样型(tubrculoid leprosy , TT)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oderline tuberculoid leprosy ,BT) 中间界线类(boderline lerosy , BB) 界线类偏瘤型(boderline leprornatous leprosy , BL) 瘤型(lepromatous leprosy , LL) 未定型(inderminate leprosy , I)
2.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
⑵周围神经: 肉眼:受累神经变粗。 镜下:神经纤维间的神经束衣内有泡沫细胞 和淋巴细胞浸润 抗酸染色可在泡沫细胞和 Schwann细胞内查得多量麻风杆菌。 晚期,神经纤维消失而被纤维 瘢痕所代替。
2.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
⑴胆囊: 胆囊无明显病变,但患者痊愈后,胆汁仍 排菌,成为带菌者,有的成为慢性带菌者/终 身带菌者(本病主要传染源) ⑵心肌: 心肌纤维高度水肿,重者心肌坏死,中毒 性心肌炎,导致心衰及心源性休克。 临床:相对缓脉 (毒素导致迷走神经兴奋性↑)
3.其他脏器的病变
⑶中枢神经系统: 脑小血管内膜炎,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 质细胞增生。 ⑷皮肤:玫瑰疹(病程第二周) 原因:①伤寒杆菌 皮肤毛细血管栓塞 小灶性炎症。 ② 伤寒杆菌及毒素 毛细血管 扩张、充血。
2.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
⑴皮肤: 镜下: 病灶为由多量泡沫细胞组成的肉芽肿, 夹杂有少量淋巴细胞。 抗酸染色可见泡沫细胞内含多量麻风杆 菌,甚至聚集成堆,形成所谓麻风球。 病灶围绕小血管和附件,以后随病变发 展而融合成片,但表皮与浸润灶之间有一层 无细胞浸润的区域。
1.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 leprosy)
⑵周围神经: 后果:浅感觉障碍 运动及营养障碍 严重时出现鹰爪手、垂腕、垂足、 肌肉萎缩、足底溃疡以至指趾萎缩或吸 收、消失。
2.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

约占麻风患者的20%。 因皮肤病变常隆起于皮肤表面,故称瘤型。 特点:患者对麻风杆菌的细胞免疫缺陷,病 灶内有大量的麻风杆菌,传染性强,除侵犯 皮肤和神经外,还常侵及鼻粘膜、淋巴结、 肝、脾以及睾丸。病变发展较快。
3.其他脏器的病变
⑸肌肉: 膈肌、腹直肌及股内收肌凝固性坏死(蜡 样变性) ⑹肾: 免疫复合物性肾炎(随病变好转而消退) 出现蛋白尿
结局和并发症
1.痊愈:可获较强免疫力。
2.并发症:肠穿孔(最严重)
肠穿孔(最常见)(第2、3周)
支气管肺炎等
3.复发: 10%左右
4 死因:败血症、肠穿孔、肠穿孔等。
1.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 leprosy)


约占麻风患者的70%,因其病变与结核性 肉芽肿相似,故称为结核样麻风。 特点:患者有较强的细胞免疫力,因此病 变局限化,病灶内含菌极少甚至难以发现。 病变发展缓慢,传染性低。主要侵犯皮肤 及神经,绝少侵入内脏。
1.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 leprosy)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病例摘要

女性,36岁,腹痛、腹泻,最初为稀便, 以后为粘液脓血便,偶见片状灰白色膜状 物排出。病人有里急后重感。
分析题
1、病人患的是什么病? 2、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有无联系? 3、病人大便内为何出现灰白色膜状物?
一、概 述
1.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假膜性肠炎。 2.病变特征:以大肠黏膜大量纤维素渗出形 成假膜及浅表溃疡。 3.临床表现:好发于儿童、青壮年;夏秋季多 见;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 脓血便。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余 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 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概 述
⒈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⒉病变特征: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形成伤寒小结,以回肠末端 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故称 肠伤寒。 ⒊临床表现:持续性高热,相对缓脉,脾 肿大,皮肤玫瑰疹,粒细胞 减少等。
2.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
⑴皮肤: 初起为红色斑疹,以后发展为高起于皮肤的结 节状病灶,结节境界不清楚,可散在或聚集成 团块,常溃破形成溃疡。 多发生于面部、四肢及背部。面部结节呈对称 性,耳垂、鼻、眉弓的皮肤结节使面容改观, 形成狮容(facies leontina)。
1.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 leprosy)
⑴ 皮肤: 后果: 因病灶多围绕真皮小神经和皮肤附件, 故引起局部感觉减退和闭汗。 病变消退时,局部仅残留少许淋巴细 胞或纤维化,最后,炎性细胞可完全消 失。
1.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 leprosy)
⑵周围神经: 侵犯部位:耳大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腓 神经及胫神经。 肉眼:神经变粗。 镜下:有结核样病灶及淋巴细胞浸润。病灶 有干酪样坏死,坏死可液化形成所谓 “神经脓肿”。 病变愈复时类上皮细胞消失,病灶纤 维化,神经的质地因而变硬。
慢性菌痢急性发作
慢性带菌者
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3 中毒性细菌性菌痢 病原菌 易感人群 病变特点 临床特点 福氏或宋氏痢疾杆菌 2-7岁儿童 呈卡他性肠炎、滤泡性肠炎 消化道症状不明显 全身中毒症状重 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
病例摘要

女性,36岁,腹痛、腹泻,最初为稀便, 以后为粘液脓血便,偶见片状灰白色膜 状物排出。病人有里急后重感。
⑴ 皮肤: 好发部位:面、四肢、肩、背和臀部。 肉眼:呈境界清晰、形状不规则的斑疹或中 央略下陷、边缘略高起的丘疹。 镜下:病灶为类似结核病的肉芽肿,散在于 真皮浅层,有时病灶和表皮接触。 肉芽肿成分主要为类上皮细胞,偶有 Langhans巨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 病灶中央极少有干酪样坏死,抗酸染 色一般不见抗酸菌。
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急性菌痢: 病变:
溃疡期:(病后1W左右) 假膜脱落 “地图状”溃疡 较表浅 重者造成穿孔。 愈合期: 溃疡形成1W后 病变愈合 浅小 无明显瘢痕; 大而深溃疡 形成瘢痕, 很少引起肠腔狭窄。
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急性菌痢:
临床病理联系 ①全身毒血症(发热、头痛、乏力,中性粒 细胞↑); ②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水样便,粘液脓 血便; ③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基本病变: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 增生性炎。 伤寒细胞: 伤寒肉芽肿(伤寒小结): 特征性病变 具有病理诊断价值
伤 寒 肉 芽 肿 模 式 图
1.肠道病变


以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 的病变最为常见和明显。 按病变自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期, 每期约1周。
1.肠道病变
⑴髓样肿胀期: 肉眼观:略肿胀,隆起,灰红 ,质软,形似 大脑沟回。 周围肠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增多。 镜下观:伤寒细胞增生,伤寒肉芽肿形成; 周围肠壁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菌血症、毒血症;消化道症状; 相对缓脉,血白细胞减少, 血细菌培养(+)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原体:痢疾杆菌(福氏、宋内氏、 鲍氏和志贺氏) 致病因素:侵袭力,内毒素,外毒素 2.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3.传播途经:消化道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4.传播方式:
肠道 上皮细胞和 固有层内繁殖 释放毒素
痢疾杆菌
(种类、数量、毒力)
机体抵抗力↓
机体抵抗力强 不发病 ①肠粘膜急性假膜性炎 形成溃疡 ②全身毒血症
⑶粘膜:鼻、口腔,甚至喉和阴道粘膜均 可受累,尤以鼻粘膜最常发生病变。 ⑷脏器:肝、脾、淋巴结和睾丸等脏器常 被瘤型麻风波及,可伴有肝、脾和淋巴 结的肿大。镜下皆见泡沫细胞浸润。睾 丸的曲细精管如有泡沫细胞浸润,可使 精液含有麻风菌而通过性交传染他人。
发病 机制
外毒素
痢疾杆菌
消化道
胃酸杀灭
释放毒素
在肠黏膜内繁殖
内毒素
肠黏膜坏死
假膜
损伤血管壁
水样腹泻 神经系统症状
DIC和血栓形成 感染性休克
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部位:大肠(主要)乙状结肠和直肠 类型: 1.急性菌痢 2.慢性菌痢 3.中毒性菌痢
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急性菌痢: 病变: 早期:急性卡他性炎症(黏液性) 表现: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及 炎细胞浸润,点状坏死。 发展:假膜性炎 大量纤维素 假膜 黏膜坏死组织 灰白、糠皮样 炎细胞、红细胞 细菌
2.其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病变
⑶肝: 镜 下:肝窦扩张充血;肝细胞高度水肿、 脂变及灶状坏死,形成散在伤寒肉 芽肿; 汇管区淋、巨噬细胞浸润。 ⑷骨髓: 镜 下:巨噬细胞增生,伤寒肉芽肿及灶状 坏死,末梢血中白细胞减少(毒素 作用、巨噬细胞增生影响骨髓造血 功能;白细胞破坏过多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