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查因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发热查因北大课件

发热查因北大课件

特殊类型发热的鉴别诊断
中暑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引起, 症状可能包括高热、头晕、恶心等。
如烧伤、大手术等引起,症状可能包 括高热、疼痛等。
药物热
由于药物过敏或不良反应引起,症状 可能包括高热、皮疹、呼吸急促等。
04
发热的治疗原则
一般治 疗
休息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以利于机体恢复。
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避免接触感染源,是预 防发热的有效方法。
接种疫苗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议,接种相应的疫苗, 可以预防一些常见的发热性疾病。
控制措施
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发热症状,应尽快就医,确诊病因,接受治疗。
遵医嘱治疗
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完成治疗,有助于控制发热。
物理降温
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冰敷、酒精擦浴等, 缓解发热症状。
物理降温
如温水擦浴、冰敷等,有助于降低 体温,缓解症状。但需注意避免过 度使用,以免引起寒战等不良反应。
补充电解质
对于出汗较多、腹泻等症状的患者, 需要补充电解质,以维持机体的正 常生理功能。
病因治 疗
抗感染治疗
对于感染引起的发热,需要针对 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进 行治疗,以消除病因,控制发热。
水分补充
发热会导致机体水分丢失,因此需要 适当补充水分,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饮食调整
发热期间,建议选择易消化、营养丰 富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 食物。
环境控制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维持适宜的室内 温度和湿度,有助于降低感染的风险。
对症治疗
解热镇痛药
对于高热患者,可以使用解热镇 痛药来降低体温,缓解不适症状。 但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使用方法。

发热待查 ppt课件

发热待查 ppt课件

1、胆道感染
• 常有阵发性畏寒、发热,右上腹痛伴恶心、呕 吐等,进食(尤其是油腻食物)后易诱发或加 剧。
• 可发出现黄疸,但并非其必备表现。 • 影像学检查往往提示胆道有炎症、结石。
2、肝脓肿
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感染中毒症 状,肝区疼痛、局部明显压痛及叩击痛, 肋间隙水肿。外周血WBC升高,N升高。 往往经影像学检查而证实。
5、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包括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脑膜 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寄生 虫性脑膜炎等。
令医生羞愧的“病毒感染”
•自然界病毒繁多,人类认识的不多 •畏寒、寒战等症状常较轻或无 •自然病程较短,一般不超过2周(乙脑、传单等 除外) •血白细胞升高不明显(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 血热及传单等除外) •临床确诊仍依赖血清学检测
鉴别诊断要点
2. 注意发现“定位”线索,对病因作初步分类 无论是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往往具有其常见的受累 部位,即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定位”表现。
例如:心内膜炎——心脏杂音; 肝脓肿——肝区肿痛、叩痛; 胆道感染——黄疸、墨菲征; 肺结核——咳嗽、血痰等。
鉴别诊断要点
3. 热程长短: 发热时间<1月者,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如败血
现,可有顽固而剧 烈的咽痛。 • 抗感染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特效。 • 诊断应慎重,须严格排除感染性疾病的可能。
引起发热的又一群体----肿瘤
•长程低热为主,可伴乏力、消瘦、贫血等。 •全身中毒症状不甚明显。
•以淋巴瘤、嗜血细胞综合征、白血病、间
皮瘤、肾上腺瘤、肝脏肿瘤及肠道肿瘤较常见。 •大多实体性肿瘤出现发热病程较晚,热度也较低。
1.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4(4)罗百灵 , 朱锦琪 , 胡成平 2. 《 现代实用医学 》 2006(6)陈亮 , 黄小萍 3. 《中华内科杂志》1998(9)秦树林;刘晓清;王爱霞;盛瑞媛 4. 《中华内科杂志》2004(9期)马小军,王爱霞,邓国华,盛瑞媛 5.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3(5)侍效春,刘晓清,周宝桐等

发热查因【传染科】 ppt课件

发热查因【传染科】 ppt课件

5.血清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可分为特异性抗体检测,特异 性抗原检查(包括基因诊断技术),机体 免疫功能检测以及特殊试验等。
6.特殊检查
常用的心电图、脑电图、穿刺引流、活 组织病理检查等,B型超声、X线、CT、 磁共振,放射性核素等影象学检查也可 视具体情况加以应用。
治疗原则
对发热病人应按前述诊断方法与步骤进行 详细的检查,力求明确诊断,然后针对症 因作出相应的处理和治疗。除特殊情况外, 一般不能随意应用退热剂、肾上腺皮质激 素或抗菌药物,以免改变其原有热型或其 他临床表现,使诊断发生困难,延误必要 的治疗。对急性高热病者疑为感染性发热 而且病情严重时,可在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和各种培养标本采取后,根据初步临床诊 断予以相应的抗菌治疗,对症治疗,病原治疗
感,以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固定性红斑常见, 严重者可表现为剥脱性皮炎。 5)停药后发热一般在48h消退,如患者再次服用同种药 物,很可能在数小时内再次出现发热。
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
发热+白细胞增高:见于大多数细菌性疾病
乙脑、出血热、狂犬病、传单
发热+白细胞正常/降低:见于大多数病毒性疾病
伤寒、结核、革兰氏阴性败血症及某些寄生虫感染
发热+尿频、尿急、尿痛 泌尿系统 感染 急性膀胱炎
肾盂肾炎
伴随症状与体征(4)
发热伴早期休克: G-败血症 暴发性流脑 中毒性痢疾 中毒性肺炎 肾综合征出血热
伴随症状与体征(5)
1)发热+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多脏器损害表现: 如败血症等
2)发热+多系统出血:肾综合征出血热、DIC
3)发热+无任一系统的症状和体征,中毒症状亦 不严重
1、下列哪项最有助于区别急性血吸虫病与伤寒:( ) A、长程发热 B、腹痛、腹泻或便秘 C、相

发热的鉴别诊断 PPT课件

发热的鉴别诊断 PPT课件

询问病史要全面
居住地(疫区) 出游地(疫水) 冶游史 毒物接触史 地方病史 宠物接触史
9
体格检查要仔细、反复
尤其注意有无皮疹、黄疸、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辅助检查不能缺
三大常规、血生化、心电图、胸片、肝胆胰脾B超 骨髓穿刺、寄生虫、病理切片、眼底、免疫指标等
10
鉴别发热的一般原则
1.先常见病后少见病:新发病(爱滋病、SARS、 禽流感)
1
发热的基础知识 鉴别发热的分析途径
鉴别发热的一般原则
发热的处理原则
2
发热的基础知识
1.生理性体温曲线:
AM 5:00-6:00 PM 6:00-10:00 波动<1℃
2.基础体温:
(<37℃ )
肛温 > 口温 > 腋温
36.3-37.2℃ 0.2-0.4℃
0.3-0.5℃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发热程度(以口温为准): 低热 37.3-38℃(37.4-38.4℃) 中度热 38.1-39℃ 高热 39.1℃-41℃
7
鉴别发热的分析途径
常见病和少见病的热型要熟悉
稽留热: 大叶肺炎
驰张热: 败血症
伤寒
恶性症
斑疹伤寒
风湿热
恶性肺结核等
心内膜炎等
间歇热: 间日疟
波状热: 布鲁菌病 回归热: 回归热 不规则热
三日疟等
恶性淋巴瘤等 何杰金氏病 鼠咬热等
8
发热伴随的主要症状要重视
寒颤 关节炎 皮疹 黄疸 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 胸、腹腔积液 神经、精神症状
15
● 附2
SARS
一、病因
是由一种新的冠状病毒(corona virus, CoV) 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 acuter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发热鉴别诊断模板精品PPT课件

发热鉴别诊断模板精品PPT课件
(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 如疟疾。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肺 炎。
10
五、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 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 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 状)称为热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鉴别诊断。
11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12
稽留热
C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3
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常在39Ċ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14
驰张热
C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5
3、间隙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
发热
(Fever)
1
定 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 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 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 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

发热查房PPT课件

发热查房PPT课件

04
发热的临床表现:发热、寒战、出汗、乏力等
05
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根据病因进行诊断和治疗, 如抗感染、抗炎等
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发热的定义:体温高于正常范围
发热的原因:感染、炎症、肿瘤、自 身免疫性疾病等
发热的诊断方法:病史、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发热的鉴别诊断:根据病因、病程、 临床表现等区分不同类型发热
呼吸:发热患者的呼吸变化情 况
影像学检查:发热患者的影像 学检查结果,如X光、CT等
病例诊断及治疗过程
01
病例介绍:患者基本信息、病史、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等
03
治疗方案: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 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02
诊断依据: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 等综合分析,得出初步诊断
06
诊断及治疗:初步诊断、治疗方案、预后等
病例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
脉搏:发热患者的脉搏变化情 况
血压:发热患者的血压变化情 况
尿常规:发热患者的尿常规检 查结果
病原学检查:发热患者的病原 学检查结果,如病毒、细菌等
体温:发热患者的体温变化情 况
血常规:发热患者的血常规检 查结果
其他检查:发热患者的其他检 查结果,如肝功能、肾功能等
观察病情:密切 观察患者的体温 变化,以及是否 有其他不适症状, 及时与医生沟通, 调整治疗方案。
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01
02
03
04
05 健康宣教
预防发热的日常生活习惯及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 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如勤洗手、勤 洗澡、勤换衣物等。

发热查因北大PPT课件

发热查因北大PPT课件

(2)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分述如下: 1) 支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 ( 可引起泌尿及生殖 系统 感染)。 2)衣原体:如肺原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沙眼衣原体。 3) 立克次体:如恙虫病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体 ( 流行性斑 疹伤 寒的病原体 ) 、莫氏立克次体 ( 地 方性斑疹伤寒的病 原体)等。 (3)细菌:常见的致病菌包括以下几种: 1)球菌:阳性球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链 球 菌、肺炎球菌等。阴性球菌有脑膜炎球菌 、淋球菌等
3)弧菌属与弯曲菌属:①弧菌:如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 ②弯曲菌:如空 肠弯曲菌、幽门弯曲菌。 4)棒状杆菌属:如白喉杆菌。 5)分枝杆菌属:如结核杆菌。 6)动物源性细菌:如布鲁菌、鼠疫杆菌、炭疽杆菌 7)其他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军团菌,铜绿假 单 胞菌等。 8)厌氧菌感染与疾病: ①中枢神经感染:消化链球菌、脆弱类杆菌、韦荣球菌、梭 杆菌。②呼吸系统感染:产黑素类杆菌、核梭杆菌、消化链 球菌、消化球菌、脆弱杆菌、韦荣杆菌,双歧杆菌。③心内 膜炎:消化链球菌、类杆菌、棱杆菌。④泌尿、生殖系统感 染:脆弱杆菌、产黑素类杆菌、消化链球菌。⑤腹膜炎:脆 弱杆菌、消化链球菌、梭杆菌。 ⑥肝脓肿:产黑素类杆菌、
发热的病因亦可大致分为传染性及非传染性发热。
1.传染性发热 (1)病毒:常见的致病病毒如下: 1)呼吸道病毒:如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 毒、风 疹病毒、腺病毒等。 2)肠道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 可病毒 、人类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 3)肝炎病毒: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 。 4) 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 - 带状疱疹病 毒、巨细 胞病毒、EB病毒等。 5) 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森林脑 炎病毒

发热鉴别诊断PPT课件

发热鉴别诊断PPT课件

4、患病以来一般情况 5、诊治经过 6、传染病接触史、疫区史、手术史、职业史

八、治 疗 要 点
1、病因治疗: 如感染性疾病需使用有效抗生素。
2、对症治疗:
2.对症治疗 (1)降温
物理降温(酒精擦浴、冰袋等) 药物降温(柴胡、安痛定肌注等) 病因未明确前,慎用或禁用激素降温 (2)其他 各系统症状的对症处理,如:止咳化痰、 止呕等
不规则热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必须注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 不典型或变成不规则热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人肺炎时可仅 有低热或无发热。
上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 可稍升高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二、发 生 机 制
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外源性致热源
通过激活 白细胞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内源性致热源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疼痛
概述 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疼痛具 有保护作用,疼痛可致生理功能紊乱, 甚至休克。
发生机制:
各种刺激(物理或化学性) 致痛物
游离神经末梢 大脑皮质第一感觉区
疼痛
致痛物质:引起疼痛的刺激物 包括
乙酰胆碱、5-羟色胺、组织胺、缓激肽 及其同类的多肽类、钾离子、氢离子、 酸性产物等
疼痛的类型
发热
(Fever)

发热原因待查的诊断思路PPT课件

发热原因待查的诊断思路PPT课件
6岁以下患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特别是 原发性上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或全身感染;
6~14岁——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和小肠炎症性疾 病为最常见的病因;
14岁以上的成人——感染性疾病仍占首位,但肿瘤 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美国FUO中最常见的疾病分类
FUO
感染
肿瘤
结缔组织病
其他夹杂病
心内膜炎 骨髓炎
10~
15分钟内寒战即可终止。
2.面 容
伤寒面容、酒醉貌、蝶形红斑、口围苍白等
口 •多见于:大叶性肺炎、间日疟、流行

性脑膜炎等

疹 •一般不见于:小叶性肺炎、干酪性肺
炎、恶性疟和结核性脑膜炎
3.皮疹、粘膜疹
玫瑰疹、巴氏线、柯氏斑、搔抓状出血点、恢复 期袖套样脱皮等
认识几种特征性皮疹:
莱姆病———慢性移行性红斑 皮肌炎———淡紫色眼睑
治疗时间(天) (
提示:治疗得当,病情恢复
情况2
当 41
日 40
最 39
高 38
体 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 治疗时间(天)

提示:① 用药剂量不足或出现耐药菌株;② 可能出 现真菌等二重感染,尤其是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时
情况3
当 41
日 40
最 39
高 38
体 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血、中段尿、粪、骨髓及痰等病原体培养;冷凝集试验、 嗜异凝集反应、肥达反应、外斐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等;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C反应蛋白;咽拭子、痰、尿、 粪涂片查真菌;痰、粪涂片查寄生虫卵;影像学检查感染 病灶等 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狼疮细胞等;蛋白电泳、免疫球 蛋白定量;皮肤肌肉或肾组织活检;肌电图等 CT、MRI、同位素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支气管镜、胃镜、肠 镜等内镜检查;骨髓、淋巴结及相应组织穿刺活检或手术探 查、AFP 、本—周蛋白等

(医学课件)发热待查分析PPT演示课件

(医学课件)发热待查分析PPT演示课件


非感染性疾病:
1.多数WBC不高
2.WBC升高的有:AOSD,Sweet综合征,白血病,血管
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
.
22
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发热的鉴别
流行病学资料 有无中毒症状 有无寒战 有无感染灶及病原体 抗感染治疗有无疗效

.
23
诊断步骤
1 2 3 4
详细问诊
细致体查
辅助检查
初步拟诊, 进一步检查
.
17
结缔组织病及血管炎
1.成人still病:
发热,关节疼痛,咽痛,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WBC升高,ESR、CRP、Pt升高,血培养阴性
2.SLE
① 多系统损害② 补体降低 ③ 多种自身抗体阳性
3.皮肌炎
① 近端肌肉受累② 抗JO-1阳性③ 肺间质病变④ 肌酶升高
.
18
结缔组织病及血管炎
他时间随机体温>37.8℃
.
4
发热的机制及分期
发热的机制
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
内源性致热原
外源性致热原
.
5
发热的分期与分度
体温上升期
高热期
体温下降期
低热:≤38℃ 中度发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
.
6
不明原因发热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
广义:所有不明原因发热;临床上: 通常指狭义的FUO
1961年,Petersderf指出: ①发热三周以上②体温>38.3℃③入院一周无法确诊
1992年,Petersderf将“入院一周无法确诊”修改为:“ 经一周细检查后无法确诊”

发热待查的鉴别诊断PPT课件

发热待查的鉴别诊断PPT课件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

脂膜炎、成人Still病等

实体肿瘤
肾癌、肾上腺癌、肝癌、肺癌等

理化损伤
热射病、大的手术、创伤及烧伤等

中枢性发热
脑出血、脑干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其他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
一、感染性疾病
感染仍是FUO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 常见的疾病有:
但伤寒早期血沉一般不加快,有助于和败血症鉴别
•骨髓穿刺
•对于感染性疾病价值大(涂片发现疟原虫、真菌孢子;培养阳 性率高于血培养) •碱性磷酸酶积分有助于鉴别感染与血液性肿瘤 •应多部位、多次复查
血培养标本采集要求
① 应尽可能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前,于畏寒、寒 战期多次采血;
②采血量应在8 ml以上,兼顾厌氧菌及 L-型细 菌;
4、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多肌痛
可以表现为低热,偶而亦可高热,这类 病人在发热的同时,也会有关节炎、关节畸形 或肌痛的症状。
二、结缔组织病
5、系统性血管炎
如大动脉炎初期常有发热,与此同时,病 人伴有因相关的血管炎症而引起的血流障碍的 症状和体征。例如,大动脉炎患者的病变部位 的动脉搏动减弱和呈现血管性杂音;
张热
歇热 状热 留热 鞍热
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 肺结核等 疾、肾盂肾炎、布鲁菌病等 鲁菌病 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革热
临床诊断步骤
(2)仔细追问病史
包括: 伴随症状
用药史 外科手术史 输血史 动物接触史 职业史 业余爱好史 旅游史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应选用特异性强、疗效确切及安全性大的药物 ,剂量充足并完成整个疗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饱胀,大便干燥,无畏冷或寒战、关节痛或恶
心、呕吐。病后服用“感冒清”、肌注“青霉素G,每
日160万U,共3天”,无明显疗效。患者来穗某工地
打工已1年,住工棚,集体食堂就餐,常饮生水,
卫生条件差。平素体健。
-
3
体格检查
• T40.3℃,P100次/分,R27次/分,BP 14.7/9.3kPa • 神志清,安静,听力似稍差,回答问题迟缓、简单 • 胸部和腹部依稀可见6~7个充血斑丘疹,淡红色,
20
第二部分 发热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
发热疾病诊断方法、步骤 鉴别诊断及思路
-
21
一、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强调全面、仔细、反复
有的放矢的原则




“重复”原则
-
22
Ⅰ. 有的放矢的原则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询问病史和查体时,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性。 “我希望发现什么?那里可能有什么线索会帮助我 明确诊断?”
体 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体温调节- 中枢
9
调定点学说
发热的机理
•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pyrogene)作 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外源性致热原:LPS、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 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
内源性致热原:IL-1、IL-6、IFN-α、IFN-β、TNF等
-
26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一)起病
•一般感染性疾病起病较急,尤其是细菌、病毒感染 伤寒、结核等除外
•非感染性疾病发病相对较慢 恶组、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 病,可以表现为急骤起病,且病情凶险
★ 不能以发病的急缓作为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
-
27
二、热 型
稽留热: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Recurrent fever
Irregular fever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总体分类
发热性质
感染性 发热
病因
疾病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 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
血液病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血病等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实体肿瘤

理化损伤

神经源性发热
风湿热、药物热、SLE、皮肌炎、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 脂膜炎、成人Still病等 肾癌、肾上腺癌、肝癌、肺癌等 热射病、大的手术、创伤及烧伤等 脑出血、脑干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其他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
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最常- 见
弛张热: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
结核等;
间歇热:疟疾、肾盂肾炎、布鲁菌病等;
波状热:布鲁菌病;
消耗热:败血症;
马鞍热:登革热;
回归热:回归热、何杰金病等;
不规则热: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流感、阿米巴肝
脓肿、肺结核、恶性肿瘤等。
-
28
热型
★ 大多数病例发热的高低、热型和间歇时间与诊断无关
发热查因
南方医院感染内科 郭亚兵
-
1
病史摘要
• 患者男性,23岁,贵州来穗民工, 于1993年8月14日入院 。
• 主诉:持续发热10天 。
-
2
患者于8月3日淋雨劳动2小时,次日感鼻塞、
打喷嚏、低热、周身无力。8月4日体温37.8℃,其
后体温逐日升高,8月13日体温持续39.4~40.2℃
之间,伴轻度头胀痛、四肢肌肉酸痛、食欲减退、
-
7
二、发热的机理
安静时:骨骼肌、肝脏 产热器官
运动或有疾病伴发热时:骨骼肌为主
甲亢、剧烈运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等
直接导致 发 热
广泛的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散热器官 主要是皮肤(对流、辐射、传导、蒸发)
-
8
发热的机理
密集的温觉感受器
散热反应
前部 下 丘 脑
后部
刺激
少数冷觉感受器
产热反应
神经“情报”整合处理的部 位
-
23
分析举例
反复出现一过性畏寒、 寒战,继之高热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菌血症??
询问、寻找“定位”线索
局部感染灶
如牙龈红肿、溢脓、皮肤疖肿;心脏杂音、 肺部呼吸音改变及罗音、腹部与体格检查
重肝患者,每日午后 高热,伴菌血症表现, 血像明显升高
有局灶感染??
未发现病灶
两次 B 超检查 腹腔感染可能性大
-
5
发热概念及其特征 发热病因鉴别诊断及思路 常见发热性疾病
-
6
一、发热的定义
● 人体正常体温范围
腋下体温 36.0~37.0 ℃, 舌下高 0.2~0.3℃, 肛内高 0.5~0.7 ℃ 早晨6点最低,午后4~6点最高。
● 发热的定义
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 超过1.0 ℃
病人顽固呃逆,且随体位变动而加剧
膈肌刺激
复查B超
-
右膈下脓肿
25
Ⅰ. 有的放矢的原则 Ⅱ. “重复” 原则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采集病史、查体、重要检查
•入院初期的询问病史和检查有时不可避免地会有所遗漏
医生遗漏或忽视
病人遗忘、忽视,甚至隐瞒 •疾病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时间规律,有些症状、体征是逐步显 现出来的
-
10
发热的机理
•发热可作为临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
•发热的目的:
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 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
-
11
热型
-
12
Fever types
Continuos fever
Remittent fever
Intermittent fever
Undulant fever
应注意:
•动态观察热型的变化可能对诊断更有帮助
•体温单和医嘱记录单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诊断线索
•勿滥用退热药
-
29
情况1
当 41
日 40
最 39
高 38
体 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 治疗时间(天)

提示:治疗得当,病情恢复
-
30
情况2
当 41
日 40
最 39
高 38
直径3mm,压之褪色 • 腹平软,右下腹深压迫不适,肝肋下未触及,脾肋
下1.0cm,质软无触痛,肠鸣音存在
-
4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 WBC 3.4×109/L,分类N 0.70, L0.29,嗜酸细胞计数0.03×109/L, Hb117g/L
• 肝功能:ALT89u/L,AST 65u/L,ALP 125u/L,TP 74.8g/L,ALB 40g/L,GLB 34g/L,总胆红素 18mol/L,-GT 50u/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