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解题方法大全 3

合集下载

四年级奥数巧算

四年级奥数巧算

四年级奥数巧算一、加法巧算。

1. 凑整法。

- 原理:把两个或多个数结合在一起,使它们的和为整十、整百、整千等,这样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 例如:计算23 + 49 + 77。

- 我们可以先把23和77凑整,因为23+77 = 100。

- 然后再加上49,即100+49 = 149。

2. 带符号搬家。

- 原理:在没有括号的加法运算中,数和它前面的符号是一个整体,可以改变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 例如:计算34+78 - 34。

- 我们可以把-34搬到前面和34先计算,即34 - 34+78。

- 34 - 34 = 0,0+78 = 78。

二、减法巧算。

1. 凑整法。

- 原理:与加法凑整类似,把被减数或减数凑成整十、整百等方便计算的数。

- 例如:计算182 - 98。

- 把98看作100 - 2。

- 则原式变为182-(100 - 2)=182 - 100+2。

- 182 - 100 = 82,82+2 = 84。

2. 减法的性质。

- 原理:a - b - c=a-(b + c),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 例如:计算256 - 47 - 53。

- 根据减法的性质,原式可变为256-(47 + 53)。

- 47+53 = 100,256 - 100 = 156。

三、乘法巧算。

1.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 原理。

- 乘法交换律:a×b = b×a,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 乘法结合律:(a×b)×c=a×(b×c),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 例如:计算25×3×4。

- 根据乘法交换律,把3和4交换位置,得到25×4×3。

- 25×4 = 100,100×3 = 300。

2. 乘法分配律。

奥数解题方法大全

奥数解题方法大全

奥数解题方法总结
1、形象化画图法:解奥数题时,如果可以科学合理的、科学合理的、巧妙地依靠点、线、面、图、表将小学奥数难题形象化形象的展示出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象化,可让学生们非常容易弄清数量关系,沟通交流“”与“”的联系,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快速答题
2、倒推法:从题目上述的最后结果考虑,运用标准一步一步向前反推,直至题目中难题及时解决。

3、枚举法:奥数题中常常出现一些数量关系十分特殊题目,用普通的办法难以列式解释,有时候压根列出不来对应的式子来。

人们用枚举法,依据题目的需求,一一列举压根符合要求的数据信息,随后从这当中筛出符合要求的回答。

4、正难那样反:有一些数学题目假如你从标准正脸考虑考虑到有困难,那么你可以更改思考的方位,从结论或问题的背面考虑来考虑事情,使难题及时解决。

5、恰当转化:在解奥数题时,经常要提醒自己,碰到的新问题能不能转化成旧解决问题,化新为旧,通过表面,把握住难题的实质,把问题转化成自身熟悉的难题去解释。

转化的种类有条件转化、难题转化、关联转化、图形转化等。

整体掌握:有一些奥数题,从细节上考虑到,很复杂,也没有必要,如果可以从整体上掌握,宏观上考虑到,根据研究问题的整体方式、整体结构、一部分与整体的相互关系,“只看见山林,看不到花草树木”,来求取问题的解决。

三年级奥数解题方法大全

三年级奥数解题方法大全

三年级奥数解题方法大全摘要:一、引言:奥数的意义和重要性二、三年级奥数的基本特点和教学目标三、解题方法:1.加减乘除法的巧用2.数字推理技巧3.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应用4.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5.应用题解题策略四、案例分析:典型题目的解题过程展示五、提高奥数学业成绩的建议六、结语:鼓励持续学习和探索正文:一、引言:奥数,即奥林匹克数学,起源于古希腊,旨在培养和选拔数学人才。

在我国,奥数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热门现象,许多家长和孩子们都对它充满热情。

三年级是孩子们学习奥数的起步阶段,如何掌握解题方法至关重要。

二、三年级奥数的基本特点和教学目标:三年级奥数主要以加减乘除为基础,引入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和逻辑思维。

教学目标包括:1.熟练掌握四则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解题方法:1.加减乘除法的巧用:熟练掌握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律,如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等,简化运算过程。

2.数字推理技巧:通过观察数字间的规律,如数列、数图等,进行推理和预测。

3.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应用:学习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如三角形、四边形等,并运用到解题中。

4.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如排列组合、最大最小值原理等,解决复杂问题。

5.应用题解题策略:掌握常见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浓度问题等。

四、案例分析:本部分将通过典型题目的解题过程展示,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解题方法解决问题。

如:题目:小明和小红分别拿了3个和2个苹果,他们一共拿了几个苹果?解:利用加法运算,3+2=5,所以一共拿了5个苹果。

五、提高奥数学业成绩的建议:1.培养兴趣,保持学习热情;2.加强基础,熟练掌握基本运算和概念;3.多做练习,积累经验,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4.参加培训班或请教专业人士,获取更多指导和建议。

六、结语:奥数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奥数应用题解题技巧

奥数应用题解题技巧

奥数应用题解题技巧1.理清题意:首先要仔细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

了解题目所给的条件和要求,抓住关键信息,确认解题目标。

如果碰到长篇大论的题目,可以先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做出提取和归纳,然后再进行解题。

2.建立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建立合适数学关系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3.利用逻辑推理:奥数应用题往往需要进行逻辑推理。

通过分析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并进行逻辑推理,可以得到一些隐藏条件。

利用这些条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4.增量法:对于奥数应用题中的一些涉及增减的问题,可以使用增量法来解题。

即假设问题中的一些量增加或减少一定数值,然后根据新的条件来求解问题。

通过不断迭代,可以最终解决问题。

5.画图辅助:对于涉及几何问题的奥数应用题,可以通过画图来辅助解题。

通过画出几何图形,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问题,并且可以利用几何性质来解决问题。

6.类比法:有时候遇到难题,我们可以尝试找到类似的已解决的问题,然后将已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当前问题中。

通过类比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解题的思路。

7.反证法:奥数应用题中经常使用的解题技巧就是反证法。

通过对问题进行反向思考,假设问题的解不存在或者是错误的,然后通过推理和逻辑推演来推翻反证,从而得到问题的正确解答。

8.举例法:对于一些奥数应用题中的抽象问题,可以通过举例法来验证解答。

通过选择合适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找到解题的思路。

9.试错法:对于一些复杂的奥数应用题,可以采用试错法来解题。

通过尝试不同的方案,得出不同的结果,然后分析哪个方案是正确的。

通过不断试错,最终可以找到问题的正确解答。

总之,奥数应用题解题技巧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善于分析问题,理清思路。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可以提高解题能力,更好地解决奥数应用题。

小学奥数解题方法

小学奥数解题方法

小学奥数解题方法1——分类分类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特别是在计数、数个数的问题中,分类的方法是很常用的;可分为这样几类:1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共4条,分别是:AB,AC,AD,AE;2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共3条,分别是:BC,BD,BE;3以C为左端点的线段共2条,分别是:CD,CE;4以D为左端点的线段有1条,即DE;一共有线段4+3+2+1=10条;还可以把图中的线段按它们所包含基本线段的条数来分类;1只含1条基本线段的,共4条:AB,BC,CD,DE;2含有2条基本线段的,共3条:AC,BD,CE;3含有3条基本线段的,共2条:AD,BE;4含有4条基本线段的,有1条,即AE;有长度分别为1、2、3、4、5、6、7、8、9、10、11单位:厘米的木棒足够多,选其中三根作为三条边围成三角形;如果所围成的三角形的一条边长为11厘米,那么,共可围成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提示:要围成的三角形已经有一条边长度确定了,只需确定另外两条边的长度;设这两条边长度分别为a,b,那么a,b的取值必须受到两条限制:①a、b只能取1~11的自然数;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1、11 一种2、11 2、10 二种3、11 3、10 3、9 三种4、11 4、10 4、9 4、8 四种5、11 5、10 5、9 5、8 5、7 五种6、11 6、10 6、9 6、8 6、7 6、6 六种7、11 7、10 7、9 7、8 7、7 五种8、11 8、10 8、9 8、8 四种9、11 9、10 9、9 三种10、11 10、10 二种11、11 一种1+2+3+4+5+6+5+4+3+2+1=36种小学奥数解题方法2——化大为小找规律对于一些较复杂或数目较大的问题,如果一时感到无从下手,我们不妨把问题尽量简单化,在不改变问题性质的前提下,考虑问题最简单的情况化大为小,从中分析探寻出问题的规律,以获得问题的答案;这就是解数学题常用的一种方法,叫做归纳,我们也可以叫做“化大为小找规律”;10条直线最多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多少块提示:先不考虑10条直线,而是先看1条、2条、3条直线能把一个长方形分成几块10条直线最多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多少块第一条直线:分成 2 块第二条直线:分成2+2=4 块第三条直线:分成2+2+3=7 块10条直线最多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多少块我们发现这样的规律:=2+2+3+4+5+6+7+8+9+10=2+54=56块这就是说,10条直线可把长方形分为56块;小学奥数解题方法3——把未知量具体化一般情况下,题目中的未知量不可以随便假设;有时,问题中所求的未知量与其它相关的未知量具体是多少并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这些没有关系的未知量设为具体数;”幼儿园把一筐苹果平均分给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分得6个;如果全部分给大班小朋友,那么平均每人可分10个;如果全部分给小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人可分几个全部分给小班的小朋友,每人可分几个,与苹果的总个数有关系,而与人数无论是两班人数,还是大班人数都没有关系;苹果总数=两班总人数×6苹果总数=大班人数×10所以,大班人数×10=两班总人数×6设两班100人大班100×6 ÷ 10=60人小班100-60=40人600 ÷40=15个小学奥数解题方法4——试验将一根长为374厘米的铝合金管截成若干根长36厘米和24厘米的短管;问剩余部分的管子最少是多少厘米提示:从题目的问句看,应抓住“最少”二字来思考,先考虑没有剩余,再考虑剩余1厘米、2厘米……1如果把这根长管截成若干根两种不同规格的短管后没有剩余,那么374应该是4的倍数,因为两种短管的长度36厘米、24厘米都是4的倍数,但374不能被4整除,所以没有剩余不可能;2如果截成若干根两种不同规格的短管后只剩下1厘米,根据36、24都是偶数,“偶数的倍数是偶数”、“偶数与偶数的和是偶数”可推知,原来铝合金管长应为奇数,这与管长374偶数的条件矛盾,所以,剩1厘米也不可能;3如果最后剩下2厘米;这种情况有可能;374÷36+24=6……14;这说明两种都截6根余14厘米,这时需要调整:少截一根24厘米长的,加上14,24+14=36+2,正好合一根36厘米长的,还剩2厘米;小学奥数解题方法5——移多补少在“平均”二字中,“平”就是“拉平”,也就是移多补少,“均”就是相等;“平均”二字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用“移多补少”的办法,使每份数量都相等;因此,移多补少是我们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的重要思考方法;新光机器厂装配拖拉机,第一天装配50台,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装配5台,第三、第四两天装配台数是第一天的2倍多3台,平均每天装配多少台用四天装配总台数除以4,综合算式为:50+50+5+50×2+3÷4=52台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假设每天都装配50台,那么四天一共多装配5+3=8台,把这8台平均分成四份,8÷4=2台,因此,平均每天装配50+2=52台综合算式为:50+5+3÷4=52台甲、乙、丙三人一起买了8个面包,平均分着吃,甲拿出5个面包的钱,乙付了3个面包的钱,丙没带钱,等吃完后一算,丙应该拿出4角钱,问甲应收回多少钱以分为单位4角=40分40× 3=120分120÷ 8=15分15× 5-40=35分小学奥数解题方法6——等量代换“曹冲称象”是运用了“等量代换”的思考方法:两个完全相等的量,可以互相代换;解数学题,经常会用到这种思考方法;百货商店运来300双球鞋,分别装在2个木箱、6个纸箱里;如果2个纸箱同1个木箱装的球鞋一样多,每个木箱和每个纸箱各装多少双球鞋提示:我们根据“2个纸箱同一个木箱装的球鞋一样多”,把木箱换成纸箱,也就是说,把300双球鞋全部用纸箱装,不用木箱装;根据已知条件,2个木箱里的球鞋刚好装满4个纸箱,再加上原来已装好的6个纸箱,一共是10个纸箱;这样,题目就变为“把300双球鞋平均装在10个纸箱里,平均每个纸箱装多少双球鞋”可以求出每个纸箱装多少双球鞋;也就能求出一个木箱装多少双球鞋;用两台水泵抽水,小水泵抽6小时,大水泵抽8小时,一共抽水312立方米;小水泵5小时的抽水量等于大水泵2小时的抽水量,两种水泵每小时各抽水多少立方米5小=2大大换小:8 ÷ 2 × 5=20 时小:312 ÷20+6=12立方米大:12 × 5 ÷ 2=30立方米小学奥数解题方法7——画图在数学中,“数”与“形”就像一对形影不离的亲兄弟;几乎所有的数量关系或数学规律都可以用生动形象的示意图来反映;A、B、C、D与小青五位同学一起比赛象棋,每两人都要比赛一盘;到现在为止,A 已经赛了4盘,B赛了3盘,C赛了2盘,D赛了1盘;问小青已经赛了几盘两堆煤,第一堆16吨,第二堆10吨,5天内两堆煤烧掉同样多吨数,这样第一堆剩下的煤正好是第二堆所剩煤的4倍;问5天中两堆煤被烧掉了多少吨小学奥数解题方法8——反过来想当你按习惯思路解决问题困难时,不妨也反过来想想;反过来想,是我们解数学题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用淘汰制比赛从200名乒乓球选手中产生一名冠军,问应进行多少场比赛淘汰199人需要比赛199场1至100的自然数中,不能被9整除的自然数的和是多少从1至100的和中去掉9的倍数,就是不能被9整除的数的和了1+2+3+;;;+100=50509 ×1+2+3+…+11=5945050-594=4456小学奥数解题方法9——分析因果关系分析,也就是抓住结果找原因;我们解数学题,也应当学会这种顺藤摸瓜,分析因果关系的本领;用一个杯子向一个空瓶里倒水;如果倒进3杯水,连瓶共重440克;如果倒进5杯水,连瓶共重600克;一杯水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我们先把两次倒水的情况作一次比较;从连瓶重量来看,第二次比第一次重了“600-440=160克”,怎么会多160克的呢因为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倒了“5-3=2杯”水;这样,我们就容易求出每杯水的重量为:160÷2=80克;空瓶重量600- 80×5=200 克这类应用题的一般思路:1先比较两种情形,从数量上看出差别;2分析造成这种数量差别的原因;3利用这种因果关系来沟通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并求出正确答案;兴旺养猪场,如果每间猪圈养猪8头,就还有4头猪没有猪圈养;如果每间猪圈养猪10头,将空出2间猪圈;问这个养猪场有多少间猪圈共养了多少头猪10×2+4÷10-8=12间8×12+4=100头或10×12-10×2=100头小学奥数解题方法10——假设小华解答数学判断题,答对一题给4分,答错一题扣4分,她答了20道判断题,结果只得56分;小华答对了几题假设小华全部答对:该得4×20=80分,现在实际只得了56分,相差80-56=24分,因为答对一题得4分,答错一题扣4分,这样,一对一错相比,一题就差8分4+4=8,根据总共相差的分数以及做错一题相差的分数,就可以求出做错的题数:24÷8=3题,一共做20题,答错3题,答对的应该是:20-3=17题4×17=68分答对的应得分4×3=12分答错的应扣分68-12=56分实际得分某校有100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平均得63分,其中男生平均得60分,女生平均得70分,那么,男生比女生多多少名假设100名同学都是男生,那么应得分60×100=6000分比实际少得63×100-6000=300分原因是男生平均分比女生少70-60=10分求出女生人数为300 ÷ 10=30名小学奥数解题方法11——转化数学题常用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方法——转化;这种转化通常是指转化条件或问题,特别是转化题中的数量关系;一个两位小数,去掉小数点后比原来的数大;这个两位小数是多少一个数的99倍是,求这个数;两个数相除的商是21,余数是3;如果把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相加,它们的和是225;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题目中前一句话换个说法就是:被除数比除数的21倍还多3;再换个说法就是:被除数与除数的和比除数的“21+1”倍还多3;题目中第二句话换个说法是:被除数与除数的和是225-21+3=201;整个题目的意思换个说法就是:201比除数的22倍多3;从而可以先求出除数是:201-3÷22=9可求出被除数是:21×9+3=192小学奥数解题方法12——抓不变量数学题中,常常会出现数量的增减变化,但这些量变化时,与它们相关的另外一些量却没有改变;这种“不变量”往往在分析数量关系时起到重要作用;例一今年小明8岁,小强14岁;几年后小明和小强岁数的和是40岁从年龄上不变来找解题的“突破口”小明和小强的年龄差是:14-8=6岁小明那一年是:40-6÷2=17岁是在几年之后呢17-8=9年例二王进和张明计算甲、乙两个自然数的积这两个自然数都比1大;王进把甲数的个位数字看错了,计算结果为91,张明却把甲数的十位数字看错了,计算的结果为175;两个数的积究竟是多少91=7×13 =1×91 ,所以175和91的公约数是1或7,因为乙数比1大,所以乙数一定是7;抓住:一个因数乙数没有变,乙是91和175的公约数91÷7=13……王进看错了的甲数175÷7=25……张明看错了的甲数;15×7=105小学奥数解题方法13——找隐蔽条件应用题中的隐蔽条件,往往是分析问题的突破口或者是最关键的一步;所以,审题时如果感到缺少条件,你不妨提醒自己:有没有什么隐蔽条件一个家庭由丈夫、妻子、女儿和儿子组成,他们的年龄和是73岁;丈夫比妻子大3岁,女儿比儿子大2岁;4年前这个家庭成员的年龄和是58岁;请问:这个家庭成员现在的年龄各是多少岁隐蔽条件,可以推知:儿子今年才3岁;由“女儿比儿子大2岁”可以算出女儿今年是:3+2=5岁从而可知,丈夫与妻子现在的年龄和是:73-5+3=65岁由他们的年龄差是3岁,容易算出丈夫今年是:65+3÷2=34岁妻子今年是:65-34=31岁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24厘米,其中有一条边长是6厘米,求另外两条边的长;等腰三角形的腰不能是6厘米,所以只能底是6厘米另两条边:24- 6÷2=9厘米小学奥数解题方法14——整体看问题从整体上观察思考,全面地审题;例一有甲、乙、丙三种货物;如果买甲3件,乙7件,丙1件,共花去元;如果买甲4件,乙10件,丙1件,共花去元;现在买甲、乙、丙各1件,需要花多少钱买甲3件,乙7件,丙1件,花元①买甲4件,乙10件,丙1件,花元②要想求出买甲1件,乙1件,丙1件,共需花多少钱,必须使上述①与②中对应的“件数”相差1;为此,可转化已知条件:将条件①中的每个量都扩大3倍,得:买甲9件,乙21件,丙3件,花元③将条件②中的每个量都扩大2倍,得:买甲8件,乙20件,丙2件,花元④所以,买甲、乙、丙各一件,共需要花的钱数为元例二一条马路长2000米,老张在马路的一端,老李在马路的另一端;他们分别从这条马路的两端同时出发,相对而行;老张每分钟走60米,老李每分钟走40米;老张带着一条狗,狗每分钟跑120米;这条狗与老张一同出发,碰到老李时就向老张跑,碰到老张又向老李跑,……直到老张与老李相遇;问这条狗从出发到老张与老李相遇时共跑了多少米提示:不需要把狗每趟所跑的路分别算出来,只要用它的速度乘一共所跑的时间就可以了;小学奥数解题方法15——分情况讨论对于那些缺少条件,看上去无法回答的问题,经过全面深入的思考,分几种情况来讨论,是可以找到问题的完整全部答案的;例一甲地到乙地的公路长400千米,两辆汽车从两地同时出发对开,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2千米;出发几小时后两车相距80千米例二在连续的49年中,最多可以有多少个闰年最少应该有多少个闰年49年中有几个4年,一般就有几个闰年在通常情况下,连续49年中有12个闰年;49年必须是连续的;但它没有规定这49年的起止时间;但,当第一年是闰年时,最后一年也正好是闰年例三把一根竹竿垂直插入水中,在竹竿上刻上一个记号表示水深;再把这根竹竿掉过头来插入水中,也刻上一个记号表示水深;已知两个记号相距10厘米,是水深的十分之一;求竹竿的长;一种:水深:10×10=100厘米竿长:100+100+10=210 厘米另一种:水深:10×10=100厘米竿长:100+100-10=190 厘米例四一根铁丝可以弯成长、宽分别是4厘米、3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弯成两个相同的正方形,每个正方形面积是多少4+3×2=14厘米14 ÷8=厘米× =平方厘米4+3×2=14厘米14 ÷7=2厘米2 × 2=4平方厘米小学奥数解题方法16——逐步调整你可以根据题中的部分条件,找到一个与正确答案比较接近的“准答案”,然后再对它进行修改或调整;这样一步一步地逼近,最后一定会得到符合题中所有条件的正确答案的;小学奥数解题方法17——合理变形把算式合理变形,是我们进行简便计算最常用的方法;99×99+199=100-1x100-1+200-1 =100x+1+200-1 =10000合理的变形可以使解题过程变得简捷而灵活;怎样的变形才是“合理”的呢1题目变形之后,要使隐蔽的简算特点暴露出来;2只能变“形”,而不能改变数的大小;小学奥数解题方法18——用字母表示数方方、圆圆、丁丁、宁宁四个小朋友共有45本书,但是不知道每人各有几本书;如果变动一下:方方的减少2本,圆圆的增加2本,丁丁的增加一倍,宁宁的减少一半,那么四个小朋友的书就一样多;问:每个小朋友原来各有几本书解:设一样多是x本;X+2+X-2+X ÷ 2+2X=45X=10小学奥数解题方法19——借来还去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人临终时决定把家里的17头牛全部分给三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分得二分之一,二儿子分得三分之一,小儿子分得九分之一,但不能把牛杀掉或卖掉;三个儿子按照老人的要求怎么也不好分;后来一位邻居用“借来还去”法顺利地把17头牛分完了;某汽水厂规定:用3个空汽水瓶可换一瓶汽水,某人买了10瓶汽水,问他总共可喝到几瓶汽水如果3个空瓶可换1瓶汽水,那么有2个空瓶就可喝到1瓶汽水;这是因为:有了2个空瓶,再到别人那里“借来”1个空瓶,就可换来1瓶汽水,喝完把空瓶给别人“还去”,这时不欠不余;10瓶汽水喝完后得10个空瓶, 10个空瓶又可换来5瓶汽水,总共可喝到“ 10+5=15”瓶汽水;。

三年级奥数第3专题-加减法的巧算

三年级奥数第3专题-加减法的巧算

加减法的巧算(要求: 1.掌握用“凑整”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计算2. 根据减法的性质,简化运算。

几个数相加,利用移位凑整的方法,将加数中能凑成整十, 整百,整千等的数交换顺序,先进行凑整,然后再与其他一些加数相 加,得出结果。

在加减混合算式与连减算式中, 将减数先结合起来, 集中一次相减,可简化运算。

几个相近的数相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数,最好是整十,整 百等的数为“基准数” 。

再把大于基准数的数写成基准数与一个数的 和,小于基准数的数写成基准数与一个数的差, 将加法改为乘法计算。

几个数相加减时,如果不能直接“凑整” ,就可以利用加整减零,减整加零或变更被减数。

)例题 1 计算 (1)3326+303 (2)574+498方法一:先看做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进行计算。

方法二:根据“和”的变化规律:一个加数增加多少,另一个加数就减少多少,那么和不变,来进行简算。

1) 3326+303 =3326+300+3 =3626+3 =36292)574+498 =574+500-2 =1074-2=1072=(3326+3) + (303-3 ) = (574-2) + (498+2)=3329+300 =572+500=3629 =1072特别注意:在计算时,将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看成整十,整百, 整千的数进行计算,然后根据和不变的规律,多加的要减掉,少加的要补上。

例题 2 计算487+321+113+479方法:487和113, 321和479分别可以凑成整百数。

我们可以通过交换位置的方法,487+113得600, 321+479得800.487+321+113+479=(487+113) + (321+479)=600+800=1400特别注意:这道题要运用凑整的思路,将487和113, 321和479分别凑成整百数,便于计算。

注意:先算的要加括号。

例题 3 计算9998+998+98+8方法:本题可釆用凑整的方法,将9998, 998, 98分别凑成10000, 1000, 100.而凑成这些数可从8里面借用。

小学数学奥数题与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奥数题与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奥数题与解题方法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奥数题常常是让同学们感到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部分。

奥数题不仅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我们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些常见的小学数学奥数题以及它们的解题方法。

一、行程问题行程问题是奥数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例如:小明和小红同时从学校和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 60 米,小红每分钟走 50 米,经过10 分钟两人相遇,求学校到家的距离。

解题方法:行程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即路程=速度×时间。

对于相向而行的情况,两人走过的路程之和就是总路程。

在这个例子中,小明的速度是每分钟60 米,走了10 分钟,所以小明走的路程是 60×10 = 600 米;小红的速度是每分钟 50 米,走了 10 分钟,小红走的路程是 50×10 = 500 米。

那么学校到家的距离就是 600 + 500 = 1100 米。

二、工程问题工程问题也是经常出现的一类奥数题。

比如: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15 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20 天完成,两人合作需要多少天完成?解题方法:工程问题中,通常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

甲单独做需要 15 天完成,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就是 1÷15 = 1/15;乙单独做需要 20 天完成,乙每天的工作效率就是 1÷20 = 1/20。

两人合作每天的工作效率就是 1/15 + 1/20 = 7/60,所以两人合作完成这项工程需要的时间是 1÷7/60 = 60/7 天。

三、年龄问题年龄问题常常让同学们感到困惑。

例如:今年爸爸 35 岁,儿子 10 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 2 倍?解题方法:年龄问题的关键是抓住年龄差不变。

爸爸和儿子的年龄差是 35 10 = 25 岁。

当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 2 倍时,年龄差还是 25 岁,此时儿子的年龄是 25 岁,所以需要经过 25 10 = 15 年。

小学生奥数解题方法大全

小学生奥数解题方法大全

【导语】解奥数题时,如果能合理的、科学的、巧妙的借助点、线、⾯、图、表将奥数问题直观形象的展⽰出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可使同学们容易搞清数量关系,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抓住问题的本质,迅速解题。

以下是整理的《⼩学⽣奥数解题⽅法⼤全》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学⽣奥数解题⽅法篇⼀ 尝试法: 解应⽤题时,按照⾃⼰认为可能的想法,通过尝试,探索规律,从⽽获得解题⽅法,叫做尝试法。

尝试法也叫“尝试探索法”。

⼀般来说,在尝试时可以提出假设、猜想,⽆论是假设或猜想,都要⽬的明确,尽可能恰当、合理,都要知道在假设、猜想和尝试过程中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从⽽减少尝试的次数,提⾼解题的效率。

在9只规格相同的⼿镯中混有1只较重的假⼿镯。

在⼀架没有砝码的天平上,最多只能称两次,你能把假⼿镯找出来吗?(适于三年级程度) 解:先把9只⼿镯分成A、B、C三组,每组3只。

①把A、B两组放在天平左右两边的秤盘上,如果平衡,则假的1只在C组⾥;若不平衡,则哪组较重,假的就在哪组⾥。

②再把有假⼿镯的那组中的两只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秤盘上。

如果平衡,余下的1只是假的;若不平衡,较重的那只是假的。

⼩学⽣奥数解题⽅法篇⼆ 观察法: 在解答数学题时,第⼀步是观察。

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要步骤。

⼩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观察⼒,把培养观察⼒作为开发与培养学⽣智⼒的第⼀步。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题⽬中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题⽬的结构特点及图形的特征,从⽽发现题⽬中的数量关系,把题⽬解答出来的⼀种解题⽅法。

观察要有次序,要看得仔细、看得真切,在观察中要动脑,要想出道理、找出规律。

看每⼀⾏的前三个数,想⼀想接下去应该填什么数。

(适于⼆年级程度)6、16、26、____、____、____、____。

9、18、27、____、____、____、____。

80、73、66、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数字和与最大最小问题【数字求和】例1 100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8450,取其中第1个,第3个,第5个,………,第99个(所有第奇数个),再把这50个数相加,和是______。

(上海市第五届小学数学竞赛试题)讲析:第50、51两个数的平均数是8450÷ 100= 84. 5,所以,第50个数是84。

则100个连续自然数是:35,36,37,………,133,134。

上面的一列数分别取第1、3、5、……、99个数得:35,37,39,……131,133。

则这50个数的和是:例2 把1至100的一百个自然数全部写出来,所用到的所有数码的和是_____。

(上海市第五届小学数学竞赛试题)讲析;可把1至100这一百个自然数分组,得(1、2、3、……、9),(10、11、12、……、19),(20、21、22、……29),……,(90、91、92、……99),(100)。

容易发现前面10组中,每组的个位数字之和为45。

而第一组十位上是0,第二组十位上是1,第三组十位上是2,……第十组十位上是9,所以全体十位上的数字和是(l+2+3+……+9)×10=450。

故所有数码的和是45×10+450+l=901。

续若干个数字之和是1992,那么a=____。

(北京市第八届“迎春杯”小学数学竞赛试题)又,1992÷27=73余21,而21=8+5+7+1,所以 a=6。

例4 有四个数,每次选取其中三个数,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再加上另外一个数,用这种方法计算了四次,分别得到四个数:86,92,100,106。

那么,原来四个数的平均数是(1993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决赛试题)讲析:每次所选的三个数,计算其平均数,实际上就是计算这三个数中原来四个数的平均数为(86+92+100+106)÷2=192。

【最大数与最小数】例1 三个不同的最简真分数的分子都是质数,分母都是小于20的合数,要使这三个分数的和尽可能大,这三个分数是(全国第四届《从小爱数学》邀请赛试题)。

讲析: 20以内的质数有: 2、 3、 5、 7、 11、 13、 17、 19要使三个分数尽量大,必须使每个分子尽量大而分母尽量小。

且三个真例2 将1、2、3、4、5、6、7、8这八个数分成三组,分别计算各组数的和。

已知这三个和互不相等,且最大的和是最小和的2倍。

问:最小的和是多少?(全国第三届“华杯赛”决赛口试试题)讲析;因为1+2+3+……+8=36,又知三组数的和各不相同,而且最大的例3 把20以内的质数分别填入□中(每个质数只用一次):使A是整数。

A最大是多少?(第五届《从小爱数学》邀请赛试题)讲析:要使A最大,必须使分母尽量小,而分子尽量大。

分母分别取2、3、5时,A都不能为整数。

当分母取7时,例4 一组互不相同的自然数,其中最小的数是1,最大的数是25。

除1之外、这组数中的任一个数或者等于这组数中某一个数的2倍,或者等于这组数中某两个数之和。

问:这组数之和的最大值是多少?当这组数之和有最小值时,这组数都有哪些数?并说明和是最小值的理由。

(全国第四届“华杯赛”决赛第一试试题)析:观察自然数1、2、3、4、5、……、25这25个数,发现它们除1之外,每个数都能用其中某一个数的2倍,或者某两个数之和表示。

因此,这组数之和的最大值是1+2+3+……+25=325。

下面考虑数组中各数之和的最小值。

1和25是必取的,25不能表示成一个数的2倍,而表示成两个数之和的形式,共有12种。

我们取两个加数中含有尽可能大的公约数的一组数(20+5)或者(10+15)。

当取1、5、20、25时,还需取2、3、10三个;当取1、10、15、25时,还需取2、3、5。

经比较这两组数,可知当取1、2、3、4、5、10、15、25时,和最小是61。

22、数字串问题【找规律填数】例1 找规律填数(杭州市上城区小学数学竞赛试题)(1992年武汉市小学数学竞赛试题)讲析:数列填数问题,关键是要找出规律;即找出数与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1)小题各数的排列规律是:第1、3、5、……(奇数)个数分别别是4和2。

第(2)小题粗看起来,各数之间好像没有什么联系。

于是,运用分数得到了例2 右表中每竖行的三个数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

按照这个规律在空格中填上合适的数。

(1994年天津市小学数学竞赛试题)讲析:根据题意,可找出每竖行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不难发现每竖行中的第三个数,是由前两数相乘再加上1得来的。

所以空格中应填33。

【数列的有关问题】数是几分之几?(第一届《从小爱数学》邀请赛试题)讲析:经观察发现,分母是1、2、3、4、5……的分数个数,分别是1、3、5、7、9……。

所以,分母分别为1、2、3……9的分数共例2 有一串数:1,1993,1992,1,1991,1990,1,1989,1988,…这个数列的第1993个数是______(首届《现代小学数学》邀请赛试题)讲析:把这串数按每三个数分为一组,则每组第一个数都是1,第二、三个数是从1993开始,依次减1排列。

而1993÷3=664余1,可知第1993个数是1。

例3 已知小数0.12345678910111213……9899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由自然数1—99依次排列而成的。

则小数点后面第88位上的数字是______。

(1988年上海市小学数学竞赛试题)讲析:将原小数的小数部分分成A、B两组:A中有9个数字,B中有180个数字,从10到49共有80个数字。

所以,第88位上是4。

例4 观察右面的数表(横排为行,竖排为列);几行,自左向右的第几列。

(全国第三届“华杯赛”决赛试题)讲析:第一行每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之和为2,第二行每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之和为3,第三行每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之和为4,……即每行各数的分子与分母之和等于行数加1。

例5 如图5.4,除了每行两端的数之外,其余每个数都是与它相连的上一行的两个数的平均数,那么第100行各数之和是_______。

(广州市小学数学竞赛试题)讲析:可试探着计算每行中各数之和。

第一、二、三、四行每行的各数之和分别是6、8、10、12,从而得出,每行的数字之和,是行数的2倍加4。

故第100行各数之和为100×2+4=204.例6 伸出你的左手,从大拇指开始,如图5.5所示的那样数数:l、2、3……。

问:数到1991时,会落在哪个手指上?(全国第三届“华杯赛”决赛口试试题)讲析:除1之外,从2开始每8个数为一组,每组第一个数都是从食指开始到拇指结束。

∵(1991—1)÷8=248余6,∴剩下最后6个数又从食指开始数,会到中指结束。

例7 如图5.6,自然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螺旋形。

在“2”处拐第一个弯,在“3”处拐第二个弯……问拐第二十个弯处是哪个数?(全国第一届“华杯赛”决赛口试试题)讲析:写出拐弯处的数,然后按每两个数分为一组:(2,3),(5,7),(10,13),(17,21),(26,31),……。

将会发现,每组数中依次相差1、2、3、4、5、……。

每组的第二个数与后一组的第二个数依次相差2、3、4、5、……。

从而可推出,拐第二十个弯处的数是111。

例8 自然数按图5.7顺次排列。

数字3排在第二行第一列。

问:1993排在第几行第几列?(全国第四届“华杯赛”复赛试题)讲析:观察每斜行数的排列规律,每斜行数的个数及方向。

每一斜行数的个数分别是1、2、3、4、5、……,奇数斜行中的数由下向上排列,偶数斜行中的数由上向下排列。

斜行,该斜行的数是由下向上排列的,且第63行第1列是1954。

由于从1954开始,每增加1时,行数就减少1,而列数就增加1。

所以1993的列数、行数分别是:1993—1954+1=40(列),63-(1993—1954)=24(行)23、数阵图【方阵】例1 将自然数1至9,分别填在图5.17的方格中,使得每行、每列以及两条对角线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相等。

(长沙地区小学数学竞赛试题)讲析:中间一格所填的数,在计算时共算了4次,所以可先填中间一格的数。

(l+2+3+……+9)÷3=15,则符合要求的每三数之和为15。

显然,中间一数填“5”。

再将其它数字顺次填入,然后作对角线交换,再通过旋转(如图5.18),便得解答如下。

例2 从1至13这十三个数中挑出十二个数,填到图5.19的小方格中,使每一横行四个数之和相等,使每一竖列三个数之和又相等。

(“新苗杯”小学数学竞赛试题)讲析:据题意,所选的十二个数之和必须既能被 3整除,又能被 4整除,(三行四列)。

所以,能被12整除。

十三个数之和为91,91除以12,商7余7,因此,应去掉7。

每列为(91—7)÷4=21而1至13中,除7之外,共有六个奇数,它们的分布如图5.20所示。

三个奇数和为21的有两种:21=1+9+11=3+5+13。

经检验,三个奇数为3、5、13的不合要求,故不难得出答案,如图5.21所示。

例3 十个连续自然数中,9是第三大的数,把这十个数填到图5.22的十个方格中,每格填一个,要求图中三个2×2的正方形中四数之和相等。

那么,这个和数的最小值是______。

(1992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讲析:不难得出十个数为:2、3、4、5、6、7、8、9、10、11。

它们的和是65。

在三个2×2的正方形中,中间两个小正方形分别重复了两次。

设中间两个小正方形分别填上a和b,则(65+a+b)之和必须是 3的倍数。

所以,(a+b)之和至少是7。

故,和数的最小值是24。

【其他数阵】例1 如图5.23,横、竖各12个方格,每个方格都有一个数。

已知横行上任意三个相邻数之和为20,竖列上任意三个相邻数之和为21。

图中已填入3、5、8和“×”四个数,那么“×”代表的数是______。

(1994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讲析:可先看竖格。

因为每相邻三格数字和为21,所以每隔两格必出现重复数字。

从而容易推出,竖格各数从上而下是:3、10、8、3、10、8、3、10、8、3、10、8。

同理可推导出横格各数,其中“×”=5。

例2 如图5.24,有五个圆,它们相交后相互分成九个区域,现在两个区域里已经分别填上数字10、6,请在另外七个区域里分别填进2、3、4、5、6、7、9七个数字,使每个圆内的数之和都是15。

(上海市第五届小学数学竞赛试题)讲析:可把图中要填的数,分别用a、b、c、d、e、f、g代替。

(如图5.25)显然a=5,g=9。

则有:b+c=10,e+f=6,c+d+e=15。

经适当试验,可得b=3,c=7,d=6,e=2,f=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