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效实施培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经常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把这句话再拿出来说好像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其实不然。因为我们教师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已经由原先的知识的收集、积累的陈旧模式变成了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工具,所有学科的知识都重新编排了体系,需要我们教师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这不是短时间的事。而且许多教师接触到的学生也在不断的变化。面对这两方面的变化,做为一名教师更应该进行二次备课,深入钻研教材,探索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教师只有进行了深入的备课活动,才能为上好课打下基础。

那么,在充分的备课基础上,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创设好情境,精彩导课

导课要巧设情境,激情荡趣,引发思考,进入状态。要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求知的欲望,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所谓“未有曲调先有情”。

例如在上学期评课活动中郭瑞老师的语文课堂导入郭老师将现实生活与每一位学生的切身实际相联系,导课时语言生动,态度可亲,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也让我的心为之震动,有一种血脉上涌,急于知道内容的感觉,这就是导课的精彩之处。再如张秀莲老师的英语课堂导入,严肃中不乏活泼,严谨中蕴含生动,顺理成章,让人耳目一新。

二、教师思路要清晰,正课教学要流畅

正课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充分体现,也是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有效实施的展开与深入,因此正课的实施要围绕学生展开,做好以下四点:

1、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这句话也可能被认为是官话,不切实际,但是在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例如数学课堂中观察物体的问题,立体图形的视图问题以及平面图形的镶嵌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当中只是纯的理论知识,如果不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只能算是纸上谈兵。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但教师教的苦燥无味,而且学生学的也是头晕脑胀而不得要领。我这样说并不是真的让咱们教师领着学生走出校门去亲自参加实践,而是指教师在备课时尽量寻找教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密的切入点去引入课题,并增加生活实践在课堂当中的分配。当然,其它学科如外语,语文等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的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上课时要时刻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这样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也容易接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平台才能在一个层次而不至于出现高低不平的现象了。

2、教学活动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是新课程“三维目标”所规定的。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将教学内容详细的进行了设计,是否能在课堂当中按照预计的去进行,这就是要看教师的引导过程和实施方法的能力了。教师只有真正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展示了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做,认真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解决,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这一方面来说,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也是对教师整体素质进行全面检验的时候。教师不但要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细致的研究,整体的把握,而且还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做基础,以应对课堂教学当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而对教学过程中这些突发问题的正确、及时的解决才能更加让学生另眼相看,才能对教师深信不疑,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这里面所说的过程和方法并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的过程和方法,而是对整节课的运行的控制能力和引导策略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一定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带来的新问题。

3、教学活动要关注细节

教学细节之处往往是学习的重难点,细节问题通常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可以分为情感细节和知识处理细节两个方面。情感细节是指一句鼓励的话,一个亲昵的手势,一个尊重信赖鼓励的眼神,一个善意的玩笑等。这些细微的行为刺激,可以为课堂教学增添一些花絮,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而知识细节,指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对某一知识点独到讲授和处理,不同的教师在实施教学中都有自己的侧重点,都有自己对细节知识的认定和处理方法。它和情感细节是相互配合的,教师只有在学生乐意接受的时候才能对其进行知识教育,一个连老师话都不爱听的学生是不可能学习这科老师所讲的课的。

4、教学活动要发展学生的思维

其实这句话的帽儿也很大,乍一听很难让人抓住脉落。但是我们各位教师细细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就不难发现,我们每讲的一节课其实自始至终都在教育学生如何进行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从而利用这种思维方式去指导自己的学习,形成良好看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虽然理科注重逻辑思维、求异思维、数学思想的培养和训练,文科则注重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但在对于学生的综合思想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三、课堂教学要有始有终,结课要做到回味无穷

结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结课做得好,一节课从头到尾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否则课堂教学就有缺陷,学生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即我们所说的“虎头蛇尾”。结课的方法也很多,这里我说两种方法:

1、归结全篇,深化主题

这种结课方式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能形成系统的思路,便于回家复习巩固。

2、巧设悬念民,引发思考

这种留下疑问的结课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继续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有利于学习的延续性和拓展性,激发学生再度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3、交流成果,分享感悟

这种方式我们教师用的较多。即在一节课结束时找一名或几名同学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的概述,谈谈收获和感想,这是很值得应用的一种结课方式。学生概述之后再加上教师有启发性、发散性的结束语会让师生双方都感到意犹未尽,绵远深长,创造无限。

以上是我在结合多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产生的个人见解,其中一定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上店小学教师业务培训材料之二

------数学教师课堂语言的“六性”

优秀的课堂语言修养,可以使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有情有趣。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语言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数学教师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在口语、书面语、体态语和辅助语中,口语仍是其教学语言的主体。但是,数学学科又具有其特殊性:它要求教师准确地传授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有效地培养计算能力,有序地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灵活地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就对数学教师的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概括地讲,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具有以下“六性”。

一、以情激情,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感染性

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全身心地投入,是否充满热情,会直接决定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教师精神饱满、生动激昂的语言,犹如有力的钟锤,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之钟,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思维活动和参与意识调节到最佳境况,使全体学生处于自觉化、合作化、探索化、投放化状态,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创造了有利条件。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首先声情并茂地讲述《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有一天孙悟空和猪八戒弄到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孙悟空把它平均分成了两份,拿了一份给猪八戒,用分数怎么表示?()猪八戒嫌少,孙悟空又把每一份平均分成了两份,一共分成了4份,拿了2 份给猪八戒,用分数怎么表示?()。猪八戒仍嫌少,孙悟空再把每一份平均分成两份,一共成了8份,拿了4份给猪八戒,用分数怎样表示?()。猪八戒高兴地接受了。看到猪八戒那贪吃的憨样,孙悟空偷偷地笑了。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调、表情、眼神传递自己的情感,诱发学生的思维,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积极化,促成了抽象知识的形象化,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深入浅出,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当教师的语言中既包含着一定“份额”的已知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未知东西时,建立在思维本质上的那种稳定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如果教师的讲解或提问太深太难,笼罩着学生的就会是困难重重、无能为力和望尘莫及,久而久之就会情感压抑、思维冷固;反之,如果教师的讲解或提问太肤浅,是“反复咀嚼”,学生感觉淡然无味,就会产生轻漫情绪,感情漠然,思想懈怠。因此,教师的语言,尤其是提问的语言,要深入浅出地引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知识的内化和智能的开发。当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对自己所悟出的道理、探求的规律感到激动而惊奇,并为自己的认知和发现骄傲不已时,他们就亲身体验到了创造思维的欢乐。这为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形成创建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分数的意义中的‘单位1’和自然数中的‘1’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量一量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的长度,再量一量两条短边的长度,你发现什么了?”“在35×7×2中,为什么先算35×2最简便?”等语言都具有较好的启发性。学生经过积极的身心参与,认真地归纳总结,会心生顿悟,豁然开朗。由于“跳起来摘到了桃子”,所以欣然自得:“我发现了秘密”,“我找到了规律”,“这条法则是我总结出来的”……

三、抛砖引玉,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目的性

逻辑性、系统性和层次性是数学学科的突出特点。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怀着真挚的感情保持语言的有的放矢、自然得体、精炼简明,也是教学成功的力量所在。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精心设计,从实现教学目的出发,字字句句为教学内容服务,为发散学生思维服务,为巩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把握教学关键服务。

教师的语言应达到以下目的:(1)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2)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如提示教学重点、沟通教材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的记忆、思维、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3)激励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