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经营决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2:
假定某公司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可同时生产出 甲、乙、丙、丁四种联产品,其中甲、乙两种联产 品可在分离后立即出售,亦可继续加工后再行出 售。其有关产量、售价及成本的资料如下:
联产品名称 产量 销售单价 分离后 加工后 单位变动成本 专属固定成本 甲产品 10,000千克 2元/千克 5元/千克 14,000元 2元 5,000元 乙产品 4,000千克 6元/千克 10元/千克 20,000元 5元 1,000元
第五章 决策分析—短期经营决策
第一节 生产决策
一、生产决策涉及的范围
(一)生产什么产品或提供什么劳务 (二)生产多少数量的产品或提供多少数的劳务 (三)如何组织和安排生产或提供劳务
确定型生产决策常用的方法:差量分析法、贡献毛益分 析法、本量利分析法
二、差量分析法的意义及其应用案例
差量分析法:根据两个备选方案的差量收 入和差量成本的比较来确定哪个方案较优 的方法。 进行决策分析时,只考虑那些对备选方案 的预期总收入和预期总成本会发生影响的 因素。
分析时要注意考虑机会成本 外购方案的预期相关成本,一般应包括买价以及 订货、运输、装卸和收货的费用。
例1:
假定某洗衣机厂每年需用甲零件3600个,如向市 场购买,每个进货价包括运杂费为28元。若该厂 金工车间目前有剩余生产能力可制造这种零件, 经会计部门会同生产技术部门进行估算,预计每 个零件的成本资料如下: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变动制造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 单位零件成本 14元 6元 4元 6元 30元
差量分析如下:
差量成本: 自制方案:变动成本总额= (14+6+4) x3600= 86400元 舍弃外购的机会成本=1300x12 = 15600元 预期成本总额 = 102000元 外购方案:预期成本总额= 28 x 3600 = 100800元 自制而非外购的差量损失 1200元
从以上计算的结果可知,当自制方案考虑了机会 成 本以后,则外购方案要比自制方案节约成本 1200元,故以采用外购为宜。
结论:根据以上的计算结果可见甲零件应采 用自制方案。该方案比外购方案 节约成本 14400元。
例2 依例1资料,假定洗衣机厂金工车间的生 产设备如不自制,可出租给外厂使用,每 月可收取租金1300 元。在这种情况下,甲 零件是自制还是外购有利?
解:若该厂在决定自制的情况下,则舍弃 外购方案可获得的潜在利益(全年租 金 收入)应作为被选中的自制方案的机会 成本来衡量自制方案是否真正最优。
三、贡献毛益分析法的意义及其应用案例
贡献毛益分析法: 通过对比被选方案所提供的“贡 献毛益总额”的大小来确定最优方案的专门方法。
注意: 在决策分析时,必须以备选方案提供的贡献 毛益总额的大小,或单位工时(机器小时) 所创造的贡献毛益的大小作为选优标准,决 不能以产品提供的单位贡献毛益的大小来判 断方案的优劣。
解:差量收入: 完工产品乙 - 半成品甲 =(80x10,000)-(46x10,000) 差量成本: 完工产品乙 - 半成品甲 =[(23x10,000)+80,000]-0
=340,000元
=310,000元 进一步加工成为完工产品乙而非半成品甲的差量收益=30,000元 结论: 从以上计算的结果可见:把半成品甲进一步加工 为 完工产品乙再行出售的方案较优,因为它比直 接出 售半成品甲的方案可多获利润 30,000元。
结论:
自制方案即使考虑了专用固定成本以后, 其预期成本仍比外购方案低400元, 故采用自制方案较优。
案例三:半成品、联产品或副产品 是否进一Biblioteka Baidu加工的决策分析
注意:
1、半成品或联产品进一步加工前所发生的成本,不
论是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在决策分析中均属 于无关成本,不必考虑。 2、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半成品或联产品在加工后所 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所追加的成本(可分成本)。 3、副产品是否需继续加工的决策,只要分析研究副产 品进一步加工后的销售收入与节省废料处理费之 和,是否超过 “可分成本”
解:按传统会计的观点,接受该项订货是不合的。
因为对方出价46元,与单位成本56元比较, 每件要损失10元; 再加上接受定货全年需增加专属固定成本 4000元,更加扩大了亏损数额。 但是,按管理会计观点,由于接受该项订货是在剩 余生产能力范围之内,原有产品的固定成本,并非该 项决策的相关成本,无需考虑。 需考虑专属固定成本,只要对方出价高于单位变 动成本,并能使专属固定成本得到补偿,就可以接受。
贡献毛益计算分析表
摘要 剩余生产能量 每件定额 最大产量(件) 销售单价 单位变动成本 单位贡献毛益 新产品A 60 新产品B 40 100,000x(1-70%)=30,000
30,000/60=500 30,000/40=750 60 50 10 58 51 7
贡献毛益总额
机器小时
5,000
乙产品 25机器小时 28元
9元 7元 8元 35元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为制药厂作出以生产哪种产 品较为有利的决策分析。
1、按机器的最大生产能量计算出两种产品的最大产量:
甲产品的= 最大生产能量机器小时 =10000 500件 最大产量 甲产品每件所需机器小 时 20 乙产品的= 最大生产能量机器小时 =10000 400件 最大产量 乙产品每件所需机器小 时 25
又假定金工车间如不制造该项零件,生产设备也 没有其他用途。
要求:为该厂作出甲零件是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分析。
解:由于该厂金工有剩余生产能力利用,原有的固 定成本不会因自制而增加,也不会因外购而减 少。故甲零件的自制成本单内的固定制造费用 属于无关成本,不应包括在内。据此,可进行 差量分析如下:
差量成本: 自制方案:预期成本=(14+6+4) x3600 = 86400元 外购方案:预期成本=28x3600 =100800元 自制而非外购的差量收益 = 14400元
例3 依例1资料,若该洗衣机厂金工车间自制 甲零件时,每年需增加专属固定成本 14000元,则甲零件自制还是外购有利?
解:由于专属固定成本与共同成本的性质不一样, 属于决策的相关成本,故在自制方案中应作为预 期成本的一部分。就差量成本所做的差量分析:
自制方案:预期成本 =a+bx=14000+24x3600=100400元 外购方案:预期成本 = 28 x 3600 =100800元 自制而非外购的差量收益 = 400元
加工前的联合成本 加工过程中 追加的成本
要求: 为该公司做出甲、乙两种联产品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工 的决策分析。
解:甲、乙联产品差量分析表
结论: 1、甲联产品已分离后继续加工再行出售可 获得较多盈利(5000元); 2、而乙联产品则以分离后立即出售的方案 较佳,因为若继续加工再出售反而 要损失 5000元。
案例一:生产什么产品的决策分析
假定某制药厂使用同一台机器可生产甲产品,也可生产 乙产品。若机器的最大生产能量为10000机器小时,生 产两种产品所需机器小时及各项成本数据如下:
摘要 甲产品 每件机器小时 20机器小时 销售单价 16元 单位成本: 直接材料 6元 直接人工 4元 变动制造费用 3元 固定制造费用 28元
4、结论: 由于差量收入大于差量成本,说明前一 方案生产乙产品比后一方案生产甲产品 较为有利,可多获收益 100元。
案例二: 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外购 的决策分析
不论是自制还是外购,共同性的固定成本总要发 生,并不因方案而异。 在一般情况下,自制方案 不需要考虑固定成本,但要考虑“专属固定成本” (属于相关成本)。
案例一:开发哪种新产品的决策分析
例1:假定某公司原设计生产能力为100,000机器小时,
但实际开工率只有原生产能力的70%,现准备将 剩余生产能力用来开发新产品A或新产品B。老产 品甲及新产品A、B的有关资料如下:
摘要 每件定额机器小时 销售单价(元) 单位变动成本(元) 固定成本总额(元) 老产品甲(实际数) 新产品A(预计数) 新产品B(预计数)
2、计算甲产品与乙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b
甲产品的b=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 =6+4+3=13元 乙产品的b=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 =9+7+8=24元
3、将乙产品与甲产品进行比较,并分别计算其差量收入与差 量成本:
- 16 差量收入( Dpx) 28 X 400)( X 500) 3200 元 ( 差量成本( Dbx ) ( 24 X 400) - (13 X 500 ) 3100元 差量收益 100 元
20元 16元 12元 8元 56元
若该公司目前每年有35%的剩余生产能力未 被利用。现有某客户要求该公司为他们制造 甲产品3000件,并在产品款式上有特殊要 求,需另购一台专用设备,预计全年需支付 专属成本4000元。但客户只愿出价每件46元。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为该公司做出是否接受 该项订货的决策分析。
三种产品的销售量、销售单价及成本资料
摘要 销售量(X) 销售单价(P) 单位变动成本
(b)
A产品 1000件 20元/件 9元
B产品 500件 60元/件 46元
C产品 400件 25元/件 15元
贡献毛益计算分析表
摘要 订货数量(X) 销售单价(P) 单位变动成本(b) 单位贡献毛益(cm)
贡献毛益总额(Tcm=cm•x)
减:专属固定成本 剩余贡献毛益总额
数量或金额 3000件 46元 20+16+8=44元 2元 2x3000=6000元 4000元 2000元
结论: 接受追加订货 还有剩余贡献毛益总额2000元, 故该方案可接受。
企业利用剩余生产能力, 除开发新产品外, 还可考虑是否接受客户的追加订货。 原则上, 只要对方客户的开价略高于单位变动成本, 并能补偿专属固定成本, 即可接受。
例: 假定某公司原来专门制造甲产品, 年设计生产能力为 10,000件, 销售单价为 68 元,
其实际平均单位成本的资料如下: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其中: 固定费用 变动费用 单位产品成本
贡献毛益计算分析表(续)
摘要
贡献毛益总额 cm•x 减:专属固定成本 剩余贡献毛益总额
A产品
B产品
5000 1200
5250 1560
3800
3690
结论 : 在考虑了专属固定成本以后, 新产品A的 剩余贡献毛益总额 较新产品B多110 元 (3800-3690), 故开发新产品A较为有利。
案例二:是否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分析
80 84 78
60 60 50 25,000
40 58 51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作出开发哪种新产品较 为有利的决策分析。(前提:以销定产)
解:由于该公司在生产能力有剩余的情况下 开发新产品,并不需要增加固定成本, 所以原来的共同性固定成本属于无关成 本,无需考虑。可采用贡献毛益分析 法,哪种新产品能创造的贡献毛益总额 最多就是最优方案。
案例三:亏损产品是否停产或转产 的决策分析 例: 假定某公司本年产销A、B、C三种产品, 年终按全部成本法算出三种产品的成本与 各该产品的销售收入比较, A 产品净利 5000元, B 产品净亏 2000元, C 产品净利 1000元, 全公司净利合计为4000元。
又假定三种产品的销售量、销售单价及成本资料,如下:
例1 假定某公司每年生产甲半成品10,000件, 销售单价46元,单位变动成本20元, 固定成本总额150,000元. 如把半成品甲进一步加工为完工产品乙, 则销售单价可提高到80元, 但需追加单位变动成本23元, 专属固定成本80,000元. 要求为该公司作出是生产半成品甲, 还是进一步加工使其成为完工产品乙的决策分析。
5,250
结论: 新产品 A 每件创造的贡献毛益虽较 新产品 B 多 3 元, 似乎开发新产品A有利; 但联系产品量分别算它们的贡献毛益总额 以后,则显出开发新产品 B 的方案较优, 可多获贡献毛益 250元。 (5250-5000)
例2 :依前例,
若该公司制造新产品 A 需支付专属固定成本1200元, 制造新产品 B 需支付专属固定成本 1560元, 那么,决策分析的结论又将如何? 解:由于专属固定成本是相关成本,故在决策分析 过程中必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