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民法律意识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摘要】农民作为我国的重要群体,其法律意识的薄弱给社会治安和法律实施带来了很多问题。
本文从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薄弱的原因、加强措施、社会影响和改进途径等方面展开探讨。
农民必须意识到法律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重要性,加强宣传和教育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关键。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制度,促进农民法律意识的提升。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不仅是农民个人的需要,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只有全面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才能实现社会治理的有效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重要性、原因、措施、影响、改进途径、社会、结论、责任、制度、提升。
1. 引言1.1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的法律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农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往往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意识,容易忽视法律规定,导致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农民法律意识的薄弱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容易给社会治安和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如何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已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针对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积极探讨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农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实现全社会法治水平的提高。
本文将围绕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需要加强农民法律意识的措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对社会的影响和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改进途径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引起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共同努力推动农民法律意识的提升,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 正文2.1 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在我国农村地区尤为突出。
农民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其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农民法律意识的强化可以有效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现代社会法治环境下,法律是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只有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农民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受到侵害。
农民法律意识淡薄_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但仍有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本文以一起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危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案例背景2018年,某农村地区发生了一起因土地纠纷引发的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案例。
甲村村民乙与丙因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纠纷,乙认为丙侵占了自己的土地,遂将丙诉至法院。
然而,在诉讼过程中,乙因法律意识淡薄,未能充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案例分析1. 案例原因(1)法律知识匮乏。
乙作为原告,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知识了解甚少,导致在诉讼过程中无法充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2)维权意识不强。
乙认为通过诉讼解决纠纷是一种负担,对法律维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诉讼过程中消极应对。
(3)法律援助缺失。
乙所在地区法律援助工作尚未完善,导致其在诉讼过程中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2. 案例危害(1)损害自身合法权益。
乙因法律意识淡薄,未能充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导致在案件判决后仍无法获得应有的土地。
(2)影响社会稳定。
土地纠纷案件若处理不当,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3)阻碍法治进程。
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不利于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
四、对策建议1.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
政府、社会组织和学校应加大对农民的法律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2. 完善法律援助体系。
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3. 强化法律维权意识。
引导农民树立法律维权意识,鼓励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4. 优化司法环境。
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公正性和透明度,让农民在诉讼过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5. 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引导农民依法维权。
五、结论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是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援助体系、强化法律维权意识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为我国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农村工作中的农民法律意识与权益保护
农村工作中的农民法律意识与权益保护一、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农民法律意识对于农村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农民法律意识不仅是农民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稳定农村社会的基础。
只有通过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才能更好地保护农村劳动者的权益。
二、政府角色的引导和促进政府在农村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应当加强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引导和培养。
通过开展农民法律教育活动、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政策等方式,提高农民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三、法律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提供农村居民普及法律知识的平台,如开展法律讲座、制作宣传资料等,使农民了解自己的权益和法律保护方式,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
四、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农村基层组织作为联系农民和政府的桥梁,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组织农民开展法律教育活动,建立农民法律咨询点等,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五、法律援助与农民权益保护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制度,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帮助他们维护自身权益。
同时,加强对农村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力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与农村工作相关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和权益保护工作的落实。
七、加强农村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法律服务队伍建设的投入,培训法律服务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真正有效的法律服务。
八、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随着农民工流动的增加,保护其权益成为重要任务。
推进农民工合同签订、薪资支付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
九、鼓励农民参与农村治理提高农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农村治理中,为自身权益的保护发挥积极作用。
十、总结农村工作中的农民法律意识与权益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
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和相关部门等各方应共同努力,通过培育农民法律意识、提供法律服务和加强农民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农村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农民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保障,农村工作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o浅析中国农民的法律意识o
的法律意识浅析中国农民浅析中国农民的XXX(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01)导言农村法制化的重要精神因素之一就是农民的法律意识,它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息息相关。
对于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笔者对所在区的部分农民进行了调研,发现当前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存在诸多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约一半的农民对法律表示陌生,不具备基本的法律城常识,甚至认为国家制定的政策文件就是法律,对于法律没有准确的概念。
约四分之一的农民表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回求助于法律,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少数农民表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是会主动利用法律武器。
这表明大部分的农民并不具备法律意识,没有上过法律方面的课程,也没有看过相关法律书籍,对法律知识迷惑不解,导致了农民的法律意识滞后不前。
一、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的基本现状1.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中国农民的法律意识虽已有所提高,如民告官。
农民的维权意识在讲法治的今天应该说是大大增强了。
但就整体来看,农民的法律意识仍远远落后于现代法治建设进程的要求,阻碍着农村法治建设。
1纵观全局,我国的农民法律意识还有待提高。
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我国农民的对法律的认识还比较淡薄,无论是守法意识、权利意识、监督意识的认知程度都比较低。
在农村这个熟人社会关系中,风俗习惯、道德伦理、宗教礼俗成了最重要的控制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手段,可以说人们对习俗、道德的推崇已经超越了法律。
因此,在农民的法律意识中,重礼轻法已经根深蒂固的形成在农民的脑海中。
梁治平先生在论及中国法制现代化和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困难时,分析道:“最1李蕊:《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03期.根本的原因大概在于,中国当代法律基本制度源于西方,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东西,而制度后面的那套思想观念、行为却是千百年来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其深厚的根基,绝不是一种政治或社会力量在短时间内可以改变或者清除的。
尽管中国人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透过他们的言行举止不难察觉,实际上存在着另外一套独特的行为准则。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计划不仅需要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也需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以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参与农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进程。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
第一,法律知识普及。
法律知识的普及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首要任务。
针对农民实际需要,可以制定与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住房建设及安全管理等。
同时,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将法律知识传递给农民,例如在村委会、农家学堂等场所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甚至可以利用互联网、微信、支付宝等便捷的方式让农民了解法律知识。
此外,应当大力推进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工作,设立法律援助站和法律咨询热线,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
第二,加强法律意识教育。
法律意识教育包括法律知识学习、法治文化培养、法律规范理解和法律思维习得。
针对不同层次农民,开展法律教育活动,加强农民法律意识教育;在中小学法制教育中注重农村法治传承,提高中小学生乡村法律意识和法制素养。
此外,还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激励农民自觉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加深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
第三,创建良好的法律环境。
乡村振兴也意味着农村改革与发展,需要完善农村的法律环境和法治建设。
应当加大农村综合治理力度,强化农民权益保障,建立健全农村司法服务体系,特别是要完善农村法律服务站、农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队等法律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
同时,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司法解决机制,解决农民的矛盾纠纷,增强农村稳定和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创建良好法律环境,才能够让农民依法维权,促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乡村振兴进程。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农民朋友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得到提高。
与城市居民相比,一些农民对于法律意识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存在一些违法违规的情况。
培育农民的法律意识,提升农民的法律素养,已成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就浅谈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展开探讨。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带来了更多的法律问题和挑战。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土地的流转、新型农村合作社的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和登记、农村产权和资产管理等方面都需要依法依规进行管理和操作。
而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他们只有更加主动地了解和遵守法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也只有法律意识得到提升,他们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更好地保护。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社会面临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增多,例如基层治理、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村民自治、环保等问题都需要法律的制约和保障。
农村土地承包流转、乡村土地规划利用等问题就需要农民对法律有较强的认知和意识,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从而推动农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和实施。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法制的保障和支持。
当今农村的深度贫困和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得到有效解决,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法治的支撑。
农村振兴需要农村法治的支撑,只有农民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他们才能更好地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才能更好地积极投身农村振兴的建设当中。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至关重要,只有农民对法律有较强的认知和意识,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培育农民法律意识应引导农民学习法律知识为了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首先要引导农民学习法律知识。
当前,农村法治宣传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乡村,但是却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新形势下培养农民法律意识的探析
新形势下培养农民法律意识的探析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充分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性。
在这种形势下,要求每个公民提高法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建设、法治国家的建立。
在我国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大,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然而还是比较低。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懂法、知法、用法、守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农村发展,法制体系完善。
一、培养农民法律意识的意义依法治国在党的十八届四中被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它能够促进法治建设、社会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城镇一体化的重要任务,新农村发展需要法制予以保障,而法制需要农民理解与运用,然而当前农民的法律意识普遍比较低。
因此,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会促进新农村发展和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近些年关于三农的法律越来越多,然而也需要完善和改进,这些新颁布和修改的法规需要农民认知。
知晓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农民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
民主法制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只有在农村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才能增强农民的民主积极性、法制应用性,促进新农村发展。
总之,新农村的发展、三农法律的运用、民主法制的实施和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农民具有法律意识,应加强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
二、农民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 农民缺乏法律认知力应用任何事物,需要对它认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健全,涉及农民的法律也越来越多,农民对新颁布的法规和涉及农村的法律也有了一定认识,但认识程度还是很低,应用困难。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民不能准确地说出法律适应的范围,甚至对一些法律根本就没听说过,如《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等。
很多农民之间产生纠纷,若不能双方解决,不是寻求法律解决,而是请家族长辈或村干部予以解决。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法律意识逐步提高,但还是片面,他们知晓的是跟自己利益相关的法规,即使知道也是肤浅的。
农村工作中的农民法律意识
农村工作中的农民法律意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一系列法律问题。
农民法律意识的缺失导致了农村社会秩序的紊乱和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因此,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农村工作中的农民法律意识。
一、引言农民法律意识的缺失不仅对农村社会秩序造成负面影响,也给农民自身的权益保护带来了困扰。
因此,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对于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法律教育通过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和宣传普及活动,可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农村工作中的相关部门可以组织法律讲座、法律咨询活动,向农民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
三、法律援助设立法律援助中心,在农村地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农民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可以向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解决法律难题,保障法律权益的实现。
四、产权保护保护农民的土地产权,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方面。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加强土地流转管理,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五、劳动权益保障农民工作多与土地承包、农业生产等紧密相关,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保障农民的劳动权益,提高农民对自身权益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六、发展农村组织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村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提高农民的集体行动能力和法律意识。
通过组织集体讨论、合作共赢,增强农民的法律合规意识。
七、法律监督加强农村工作中的法律监督,建立健全法律监管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农村工作中的违法行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加大法律监督力度有助于提高农民对法律的认知和遵守程度。
八、媒体宣传利用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等渠道,开展法律宣传,向农民普及法律知识和法律文化。
通过广泛宣传法律、典型案例和法律经验,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九、建立农民法律意识数据库建立农民法律意识数据库,记录农民遇到的法律问题和解决方案,为农村工作提供法律参考,同时也促进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
农民法律意识浅析5篇
农民法律意识浅析5篇第一篇:农民法律意识浅析农民法律意识浅析农民法律意识浅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法律意识一直是学者们推崇研究的对象。
在当今新形势新国情下,全面分析农民法律意识成因,有效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素养,使我国在法制化进程中迈出重要一步。
[关键词]从古至今,农民一直占据着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如何解决好农民农村问题是历朝历代励精图治的根本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正处于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的转型时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重点工作之一。
其中,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农民法律意识成因,并从法律角度提出几点解决途径。
一、造成农民现阶段法律意识的主要原因我国区域政策的差别,造成目前农村发展水平不一致,有的已达到小康,这部分农民的法律意识很强,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应有权利;但有的还生活在传统、保守、落后的小农经济里。
本文所指的主要是后者,也是法律意识亟待提高的对象。
他们中的大多数分不清公安、检察院、法院的具体职责;他们长期受着“避讼”思想的影响,“私了”是他们争议纠纷中最常用的解决方式;他们对礼俗、习惯的重视超过了法律,存在着对法律不信任的心理态度,甚至当提到法律时便认为是履行义务,并无权利可言等等。
综合目前学者的观点后,笔者认为造成这部分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经济层面上——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尽管我国现行的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生产经营方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但这也给小农经济的继续生存提供了土壤。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抑制着商品交换,这种简单的经济基础从根本上阻碍了内在法律需求的产生——缺乏认同法律和要求法律的内在动因。
有学者曾提到,农民面临的简单的经济关系使农民亲近法律还缺少利益的驱动,其所处的利益格局尚不足以刺激他们自发的权利觉醒。
①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看,这种自己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由其导致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必然限制农民正确良好法律意识的最终形成,造成农民法律意识严重匮乏。
浅析如何提高农民法律意识
浅析如何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前言在建设社会主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必须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让农民树立法治观念,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全面推进农村和谐目标的实现。
农村法治化作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败直接关系到能否切实维护我国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使命。
而农民法律意识是农村法治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基础,与农村社会的持续和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对于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依法治国方略提出以来,各种方式的宣传教育对提高广大人民的法律意识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与建设法治社会对农民法律意识的要求相比,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水平依然相对低下,并成为农村法治化进程的障碍,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农民的“公民基本权利”意识淡薄我国近两千年的封建历史造成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被动意识,受历史文化传统影响,我国农民的义务观念浓厚,而权利意识淡薄。
许多农民把那些公正、廉洁的干部奉为“青天大老爷”和“父母官”。
可见他们的权利意识严重错位。
农民权利意识淡薄使得他们在其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时,大多不知道主张法律的保护或者在知道可以得到法律保护的情况下却拒绝主张,所以农民的权利很难得到有效的救济,尤其是当他们与国家权力相对应时。
由于封建思想主张人们应当忍让谦恭,以和为贵,轻法厌讼心理在农村普遍存在。
(二)法律知识匮乏,法律理念陈旧或许法律知识并非法律意识的组成要素之一,但它是农民法律意识形成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法律意识的水平。
在我国农村,农民法律知识匮乏,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对我国现行的法律是比较陌生的。
例如:作为我国农业根本大法的《农业法》,虽于1993年7月就已出台,但至今仍有一半以上的农民根本没有听说过这部法律;有53.4%的农民对当前实际承担的各项负担很不满意但有55%的农民对国务院发布的《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不清楚。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1. 引言1.1 问题背景农民作为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意识的薄弱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其法律意识却相对较低。
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缺乏对法律规定的了解和遵守,导致一些法律纠纷和矛盾屡见不鲜。
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农民工工资拖欠等问题频发,这些都与农民法律意识薄弱密切相关。
农民的法律意识薄弱不仅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整个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教育,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只有让农民深刻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增强法律意识,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中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研究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农民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农村地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而农民法律意识的薄弱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权益保障,也可能对整个社会的法制建设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农民法律意识的薄弱还可能导致法律纠纷频发,给司法机构和社会管理带来一定困扰。
研究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探讨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寻找提升途径,加强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推动农民法律意识的发展,对于构建法治农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和保障,促进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法治建设。
2. 正文2.1 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
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忙于农活,对法律知识了解少,甚至不知道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
农村地区法律宣传教育不到位。
由于农村地区资源相对匮乏,法律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导致很多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识模糊,无法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一些地方存在“管得严”、“治得严”等现象。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一些地方对农民严格管理,导致农民心生畏惧,不敢了解和维护自己的权益,进而影响了其法律意识的形成。
浅谈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报告
毕业论文题目对醉酒驾车是否一律“入罪”的思考学生涛学号95入学时间2015 年春专业法学试点单位万州广播电视大学XX广播电视大学2017年4月20日1.指导任务书…………………………………………………………(1 )2.指导记录表…………………………………………………………(2 )3.写作提纲……………………………………………………………(3 )4.论文提要………………………………………………………………(4 )5.论文正文………………………………………………………………(5 )6.参考文献………………………………………………………………(6 )7.指导教师情况及评语……………………………………………(7 )8.答辩记录表……………………………………………………………(8 )9.审查意见………………………………………………………………(9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任务书毕业论文题目学生专业指导教师职称毕业设计(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广播电视大学试点单位指导教师写作提纲前言一、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二、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一)农村普法宣传仍是法制教育的薄弱环节(二)农民对法律的认识不到位,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意识浅薄(三)农民法律维权意识存在误区三、问题存在原因(一)主观原因(二)客观原因四、对策研究(一)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法律知识接受水平(二)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推动农民法制宣传工作制度化(三)探讨符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普法形式五、建议(一)建立长效基层普法机制(二)农民是农村法治的重要主体,是农村法治实现基础的基础(三)加强法制建设的基础(四)建立和完善法制维护机制小结容提要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农村是关键。
实践农村和谐社会最重要是农民现代素质的培育,其中的一个关键方面就是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没有农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就没有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更谈不上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秩序。
农村法制宣传的力度对于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浅析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
浅析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提要] 本文从当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寻求合法有效的利益冲突解决手段、有碍实现法治农村乃至法治中国的目标入手,着重分析我国当前加强农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以及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现状成因,并进而提出农民法律意识培育的途径。
关键词:农民;法律意识;培育原标题:浅析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现阶段,我国农村正处于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的转型时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重中之重。
其中,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又是法治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目前不可否认的是,农民的法律意识与我们期望中的目标值还是有很大距离,农民法律意识浅薄依旧是当前我国农民法律认知的现状。
因此,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
一、加强农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
法律意识是农民守法、依法办事的重要保证,进而也是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要素。
(一)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当前新经济形势之下,国家推行农村体制改革,农民需要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的耕种方式,进而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同时,他们不再仅仅是面临传统的家庭纠纷、乡邻纠纷,而新型利益纠纷也日益增多。
因此,农民能否做到自觉遵法、守法,依法办事,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自身法律意识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当农民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水平时,他们就能充分去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身义务及承担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因此,他们就能做到自觉遵法、守法,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从而就能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反之,如果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仅依赖传统的力量解决冲突,而不能采取合法有效的解决手段,导致矛盾激化,进而会严重影响农村法治的进程,影响社会的和谐。
(二)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有利于造就新型农民,实现法治农村的目标。
新型农民,不仅要拥有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养、道德素养,还应具备与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相适应的综合素质。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农民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
实际情况却显示出,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仍然存在着薄弱的问题,这不仅影响着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也给社会治安和法制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本文将对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一、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1. 文化水平低: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许多农民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法律知识教育,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多为模糊和片面。
2. 社会环境不利:在农村地区,法律意识的普及和宣传相对不足,很多农民对社会法制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和口头转述,存在误解和偏差。
3. 利益诉求强烈:农民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为生,对于自己的土地、收入等利益关系非常关注,法律知识相对次要,容易忽视和轻视自身的合法权益。
4. 法制教育不足:农村地区的法律教育和宣传相对滞后,很多农民连基本的法律须知都不了解,更谈不上法律实施和维权。
5. 社会心理因素作用:农民传统观念和心理习惯造成了他们对法律的冷漠和排斥,认为普通人无法接触和理解法律,导致法治观念薄弱。
1. 侵害合法权益:农民法律意识薄弱使得他们容易受到欺凌和侵害,相对无力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落入法律漏洞的困境。
2. 社会治安隐患:农村地区法制观念薄弱使得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加重了社会治安压力,容易诱发社会矛盾和事件。
3. 法治建设滞后:农村地区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法律意识薄弱使得法制建设难以全面推进,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4. 农村社会责任缺失:农民的法律意识薄弱也导致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同时也使得他们难以为社会和国家做出积极贡献。
三、加强农民法律意识的对策建议1. 提高法律宣传力度:加大在农村地区的法律知识宣传力度,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知晓率和维权意识。
2. 建立法律服务机构:设立专门的农村法律服务站,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因法律问题所产生的纠纷和矛盾。
浅析我国农民工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对策
浅析我国农民工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从事劳动,成为了城市建设和生产的重要力量。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普遍较低,很多人对自己的权益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维护。
本文将就我国农民工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浅析,并就如何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提出对策。
一、现状分析1. 农民工法律意识普遍较低我国农民工大多数从小在农村长大,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法律教育,对法律概念和法律程序认识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受家族、乡里的影响,他们习惯于事事听从长辈和权威,缺少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这使得他们在遇到不公正待遇或合同纠纷时,往往缺乏应对的方法和勇气。
2. 对政策法规不了解我国政策法规多且复杂,很多农民工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其中的内容和适用条件。
例如,很多农民工没有意识到按工资结算、社保等都是法律规定是必须要严格执行的,而雇主在这方面的违法行为也很常见。
由于农民工对这些政策法规的不了解,也会给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 缺乏法律意识的农民工容易被侵权对于涉及他们自身权益的问题,很多农民工也容易与雇主发生纠纷,而没有有效维权。
例如,有的农民工不会考虑劳动合同的规定,签订的合同是以两年为一个周期,而在中途离职时中断两年周期会带来的损失,这就造成了农民工在维权时的困难。
二、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对策1. 加强法律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教育,如在农村开展普法知识宣传,向农民工讲解法律条文、法律程序等,让农民工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增强其法律意识。
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对学校教育法律教育的监管,以保障学生受到足够的法律教育。
2. 完善法律保障制度完善法律保障制度,修缮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非法劳动和违法用工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进一步减少侵权现象的发生。
3. 加强法律援助建立和健全法律援助制度,加大对农民工法律援助的支持和帮助,改善农民工的法律地位,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利益。
浅谈如何培养边远山区农民的法律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边远山区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理性思考和理性基础上形成的观念。
法律意识是法的灵魂和生命,对人们学习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有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山区农民缺少法律知识,甚至边远农村是“法律不入之地”。
农民没有学习法律的畅通渠道,没有学习法律的热情和兴趣,没有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农民更加缺乏的是正确的法律意识,甚至部分农民对法律抱有漠视、抵触情绪,因而对农民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本文针对贫困山区农村的法治现状,对如何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山区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从总体上看,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通过对农民的普法教育,农民的法制观念有所增强,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有所提高,农民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现象有所增加,农民对法律、法院、政府的信任也有所加深。
但是由于我国有二千多年的封建人治传统,法制建设举步维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及权大于法、以言代法等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在我们贫困山区的农村更是如此,农民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部分农民头脑中还存在许多错误的法律意识,主要表现在:1、法律与我无关。
在调查中,有相当多的农民认为法律就是用来打击违法犯罪的,我又不违法犯罪,法律与我就没有关系,我也就不需要学习法律。
2、法律是恐惧的。
在对农民的调查中问对法律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普遍的回答法律是整人的,相当一部分农民在言语中表现出对法律的恐惧。
形成这种心理有历史原因,我国有重刑轻民的法律传统,人们看到和法律相联系的就是惩罚、管制和监狱;形成这种心理也有现实原因,在现实中这样的标语到处都是,如:“对正在抢劫银行的犯罪分子可以当场击毙”、“谁烧山,谁坐牢”、“一只枪,两斤药,判你三年没话说”、“盗窃破坏电力设施就是犯罪”等。
并不是说这些标语就错了,就不应该宣传,但是不能只给农民灌输法律的惩罚性的一面,还应该灌输法律具有保护性的一面。
关于农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篇1】农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现代化法治进程直接影响了我国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
而现实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多数法律意识淡薄,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这一历史性命题面前,农民的法律意识无庸讳言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从总体上讲,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是以淡漠为其表象特征的。
一、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服从法律,严格依法办事。
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法律却没有处于至上的位置。
人们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法律,依然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解决问题,农村秩序的型构与维持所需要的具体素材是长期的乡间生活所供给的,诸如“族外交涉”、“差序格局”和“爱有等差”,除非万不得已,它一般不会主动邀请国家正式法律的介入。
与轻法意识“相映成趣”的是,在农民心中既“轻法”又“畏法”。
这不能不说与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法律的刑罚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鲜明特色。
这种传统法律文化反映到人们的意识观念上,导致了对法律的狭隘认识。
时至今日,仍有老百姓把“被告”视为“罪犯”的同义语,而国家倡导法治,老百姓想到的并不是通过法治,实现权利,而是想到“严打”,要“从重、从快、从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苛刑的畏惧心理。
“知足者长乐,能忍者自安”是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格言。
在他们看来,遭遇不幸怨不得别人,而是自己的命苦。
诉讼是道德败坏的表现,为好人所不耻。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诉讼观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把打官司看作不光彩的事,遇到纠纷逐渐倾向于诉诸法庭。
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人缺乏诉求意识,缺乏寻求法律救济的主动性。
即使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他们也会采用“和为贵、忍为上”的方式来处理,宁可委曲求全,也不愿走向法庭,更不会主动自觉地寻求法律的保护。
1浅谈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浅谈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农民作为我国农村的主体群体,其法律意识的现状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由于受农村传统观念和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的法律意识普遍偏低,表现为对法律的认识不深,对法律权利意识不强,对法律渠道不熟悉等问题。
首先,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法律的认识不深,很多农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仅限于一些表面的法律常识,对法律的深层次理解和适用能力较弱。
其次,农民对自身的法律权利意识不强,很多农民习惯于按照传统习俗和习惯行事,对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意识不足,容易被侵害而无法及时维权。
再次,农民对法律渠道不熟悉,很多农民在面对法律问题时不知道该如何寻求法律援助,导致问题无法有效解决。
针对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水平。
首先,加强法律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宣传活动等形式,向农民传递法律知识,让他们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其次,建立健全农民法律援助体系,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再次,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营造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引导农民自觉遵纪守法,增强法律意识。
综上所述,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是当前农村治理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农民具备了良好的法律意识和素养水平,才能更好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法律秩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对法律的了解不足,对自己的权益和义务缺乏清晰的认识;二是农民对法律适用的环境和程序不熟悉,容易在实际操作中产生违法行为;三是农民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容易被人侵害而不敢维权;四是农民普遍基础教育水平较低,法律意识的培养受到限制。
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教育水平的不足。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很多农民只受过初中或者小学教育,缺乏法律意识的培养。
农村地区法律服务的不足。
农民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法律服务,缺乏有效的法律援助和咨询渠道。
农村地区法治宣传的不到位。
基层法治宣传工作薄弱,缺乏具体针对农民的宣传活动,导致农民对法律的了解程度低。
农民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不强烈。
由于长期受制于传统观念和土地制度,农民对法律的认同感和需求感相对较低。
面对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善。
加强农村地区法律教育,提升农民的法律素养。
通过在农村学校开设法律课程,加强农民对法律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利用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开展法律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加强农村地区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机制,提供便捷的法律援助和咨询渠道,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法律服务。
加大农村地区法治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报刊等,向农民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农民对法律的认知和需求。
改革土地制度,提高农民的土地产权保护意识。
通过确权登记,明确农民土地权益,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农民对土地的法律保护意识。
在改善农民法律意识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农村组织和社会力量都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法律教育和服务的投入,提供充足的资源和保障。
农村组织如村委会、耕地权益交易中心等应该主动发挥作用,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和维护,帮助农民解决法律难题。
解决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法律教育、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加大法治宣传力度等多种手段,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水平,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推动农村社会进一步发展。
法律意识农民法律意识的策略解析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农民对法 律的认识仍停留在较低水平,法律宣传培训的内 容和形式仍需改进等。
经验பைடு நூலகம்结
在工作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了一 些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法律意识提升策略,如针 对不同层次的农民开展不同的法律宣传培训,加 强基层法律服务建设等。
法律意识农民法律意识的策 略解析
2023-11-08
contents
目录
• 农民法律意识现状 • 提升农民法律意识的策略 • 农民法律意识提升的实践与效果 • 提升农民法律意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未来展望与总结
01
农民法律意识现状
法律意识的定义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 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 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对策建议
加强农民法律教育
通过开展专门的法律教育课程或活动 ,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拓宽信息传播渠道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如互联网 和社交媒体,向农民传递最新的法律 信息。
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
在农村地区建立法律服务机构或提供 在线法律咨询服务,方便农民获取法 律帮助。
增强农民参与度
鼓励农民参与社区活动和决策,提高 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对法律的认知。
法律援助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效果
总结词
法律援助体系建设在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方面 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需完善。
详细描述
法律援助体系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情况的农民 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帮助他们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法 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然 而,法律援助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如 援助范围有限、援助质量不高、援助渠道不 够畅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农民法律意识[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法律意识一直是学者们推崇研究的对象。
在当今新形势新国情下,全面分析农民法律意识成因,有效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素养,使我国在法制化进程中迈出重要一步。
[关键词]农民法律意识;形成原因;解决途径从古至今,农民一直占据着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如何解决好农民农村问题是历朝历代励精图治的根本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正处于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的转型时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重点工作之一。
其中,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农民法律意识成因,并从法律角度提出几点解决途径。
一、造成农民现阶段法律意识的主要原因我国区域政策的差别,造成目前农村发展水平不一致,有的已达到小康,这部分农民的法律意识很强,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应有权利;但有的还生活在传统、保守、落后的小农经济里。
本文所指的主要是后者,也是法律意识亟待提高的对象。
他们中的大多数分不清公安、检察院、法院的具体职责;他们长期受着“避讼”思想的影响,“私了”是他们争议纠纷中最常用的解决方式;他们对礼俗、习惯的重视超过了法律,存在着对法律不信任的心理态度,甚至当提到法律时便认为是履行义务,并无权利可言等等。
综合目前学者的观点后,笔者认为造成这部分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经济层面上——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尽管我国现行的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生产经营方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但这也给小农经济的继续生存提供了土壤。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抑制着商品交换,这种简单的经济基础从根本上阻碍了内在法律需求的产生——缺乏认同法律和要求法律的内在动因。
有学者曾提到,农民面临的简单的经济关系使农民亲近法律还缺少利益的驱动,其所处的利益格局尚不足以刺激他们自发的权利觉醒。
①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看,这种自己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由其导致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必然限制农民正确良好法律意识的最终形成,造成农民法律意识严重匮乏。
(二)文化层面上——儒家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儒家思想对人们影响最为深刻。
时至今日,偏远农村农民仍大量存在着儒家文化观念,这种观念深深扎根于他们的思想中,成为真正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最大障碍。
“归根到底,法的观念是被塑造出来的,它不能够超出它置身其中的文化的界限”。
②首先,服从意识的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维护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服从意识。
这种服从意识仍然沉积在现代农民社会中,使得农民个体权利意识淡薄,从不积极主动主张自身权利,听从长辈或上级的命令与指示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人们在行为选择时,首先考虑的是否符合上司的要求,会不会冒犯当权者的利益,而不管是否符合正义和法律。
” ③这就使得农民在内心中产生了对权力的服从和对法律的陌生,进而发展成为完全排斥法律的有效保护。
其次,宗法意识的束缚。
除了“三纲五常”,宗族法等内部规定至上的理念也严重影响着农民的思维规则和模式。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以家庭、家族为单位的农村群体得以继续发展,以村、乡为纽带的农村社会关系使农村成员仍旧生活在熟人社会中,他们更注重亲情、乡情,排斥、逃避国家法律,更习惯于接受传统道德、风俗管理约束,也不要法律参与保护。
在农民的宗族观里,发生在家族、乡间内部的事都是“家里的事”,要靠约定俗成的内部规则来解决,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打官司”不是一种维权的手段,甚至是一件丢脸的事。
再者,避讼思想的禁锢。
儒家思想倡导天人合一,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把“和”作为最高价值标准,不主张狱讼。
但是,这种和谐思想在农村社会中却被转化为了“忍为尚”,使农民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宁可委曲求全,选择私了和忍让,也不要走“打官司”的法律途径,更不会主动寻求法律的保护。
即便发展至今日,法律诉讼也是万不得已时才采取的解决办法。
在农村,邻里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当其遭到破坏时,农民则寄希望于彼此通过伦理道德思想达到自我约束、友善调解,最终达到和平共处的理想状态。
“知足者长乐,能忍者自安”是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格言。
(三)制度层面上——法制不完备的制约首先,在立法环节上,有关农村和农民方面仍是相对薄弱环节。
表现一是目前我国农村工作的立法主要涉及管理法层面,而对于农民的具体权益的保障和一些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的立法还有待完备。
保护农民切身利益法律的欠缺,致使广大农民缺乏对法律功能、价值的正确认识,更无法了解到法律在农村日常生产、生活领域中的制约作用,抑制了农民渴望法律的积极性。
表现二是立法工作的前提不符合农村现实情况。
现代法律的前提假设是陌生人社会或个体主义社会,但农村社会的具体情况是村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外人的熟人社会,长期的共同生活使他们有着约定俗成的价值趋向、行为标准以及共通的为人处世的心理尺度。
不难设想,当法律对其全盘否定或一概忽略时,法律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应有的社会基础和权威,再难得到民众的信仰和认同。
美国的法学家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其次,在执法环节上,农村执法活动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观方面:一是有些执法人员素质偏低,法律知识和办案技巧不完备、不健全,未达到一名合格法官的基本素养;二是少数执法人员执法不公、执法违法、越权执法、滥用执法权等不良行为影响了司法机关的形象和法律的权威,造成农民对法治的不信仰和不信任,甚至漠视法律,与运用法律维权相比,农民更愿意把权利的维护寄托在他们心目中的“清官”的身上,而对使用诉讼方式这种法律武器却望而却步;三是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对法律了解甚微,有的甚至还认为法律即等同于义务,导致了“畏法”思想,给执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客观方面:第一,农村司法资源严重不足,办案经费缺乏,司法效率低下,对农民来说高昂的诉讼费用和相对漫长的诉讼过程,且掺杂着复杂的人情和权力关系,最终导致农民对法律失去信心。
第二,“权大于法”是局部仍存在的客观现象,基层政府的家长式管理方法让广大农民看到法律受制于权力,从而使他们认为法律不能完全保护他们的权利,尽量规避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即使走法律途径,就尽全力去“走后门”,寻求权力的青睐而非法律的帮助。
因此,要使基层法律组织适应农村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依法办事,依然任重而道远。
除此之外,农民还存在自身素质不高,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法律教育比较困难,在学习法律条文的时候常常不知所云,对抽象的法律法规条文更是难于理解和把握。
农民法律认知肤浅的现象极为普遍,农民分不清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法规的规范范围,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不知道如何起诉和应诉等等,法律知识的严重欠缺使不少农民在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下也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关于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几点建议(一)完善立法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根本前提是完善法律法规,“无规矩不成方圆”,使农村各项工作保证在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运行。
加强有关方面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丰富,与时俱进,基本做到使农民有理可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例如可以全面制订并落实农村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切实可行的法规与条例,制订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等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在宪法许可的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把一些可以被吸收的、比较原则化,难以具体实施和操作的村规民约纳入法制轨道上来,建设符合我国农村村情的具体法律规范,让农民的切身权益得到法律保障。
(二)规范执法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离不开健全良好的法治环境。
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要努力建设一个公平有序、健康良好的法治环境,必须让农民充分认识到法律完全可以充分有效地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如司法部门可以在执法过程中示范典型案件,这样既可以使农民学会了有关法律的实体规范,也会清楚地了解到其中有关的程序规范。
建立良好防治环境还要求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增强自身法律知识储备和执法经验以及灵活度,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努力减少直至杜绝司法不公、滥用权力的损害司法机关形象和法律权威现象的出现,恢复农民对法律的信仰,从而自觉提高自已的法律意识。
(三)加强监督要依法建立农村基层法律监督机制和专门的法律监督机构,从而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
监督机构要对监督客体的法律实施范围、内容等方面严格把关,确保法律条文从抽象的条文规定变成实实在在的权利和义务。
在农村,舆论监督的主体应当是全体村民,农民所议论的内容就是舆论。
因此要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建立农村民主机制,必须让农民来审视法律运行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激发农民对于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了解,以至于最终信任法律、依赖法律,从内心真正的信仰法律。
(四)深入普法普法教育在农村已经开展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获得相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着重提高村民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努力克服在普法教育中依然存在的种种弊端。
第一,组织开展“送法下乡”等活动,深入农民内部讲授与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
第二,要采取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农民易于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通过普法教育,着重对法律价值观的思想输入和法治精神的重新塑造,使广大农民树立起法律权威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利观、权力观、民主观、平等观。
第三,采取多种多样的普法形式提高普法效果,诸如绘制板报、张贴宣传栏、进行法制文艺表演、播放法制录像、开展法律咨询等等,在潜移默化中使农民的法律意识得到显著提高。
学法只是手段,用学会运用法律武器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综上所述,提高农民法律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系统工程。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改变现阶段我国农村法治现状的关键环节。
只有农p1. 李昌麒.中国农村法治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 郑永流.当代中国农村法律发展道路探索[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 苏力著.送法下乡[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0.4. 郑永流等.农民法律意识与农村法律发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5.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1981.6. 王欣堂.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构建和谐农村的战略选择[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7,(2).7. 孙昌乾.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建设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学.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