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白血病反应

合集下载

罕见的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1例

罕见的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1例
L、 ALT 28 6U/1、 AS T 1 03. 4U/L、 CK 0
25 U L C 4 3 / 、 K—MB 17 . U L 考 虑 出现 9 5 9 / , “ 纹 肌 溶解 症 、 横 急性 肾 损 伤 ” 转 肾 内 科 ,
贝特类药 物是 临床 常用 的一类 调
血 脂药 , 发 挥 调 血 脂 作 用 外 , 除 尚兼 具 抗
组 临床综 合征 。R 常见 临床 症 状 为 M
肌痛 、 无 力 等 症 状 ;K 升 高 超 过正 常值 肌 C 上限 1 0倍 ; 电图 示 肌 源 性 损 害 ; 肉 组 肌 肌 生未见明显受抑制 ;A N P积 分 值 3 8 1。
m hpe ogn yt flr J] rC r u il ra ss m aue【 .Ci ae e i t
C i ,0 3,9 3)4 1 l 2 0 1 ( :4 . n
高 。急性粒细胞 白血病 合并感染 可增 高 , 但 N P积分值 不 如单纯 细菌 性感 染 高。 A 本病例 , 临床 症状无 明显 出血 、 、 、 肝 脾 淋 巴结肿大 , 无胸 骨 压痛 等 急性 白血病 症 状; 粒红 比正 常 , 红系增生相 对稍减低 , 巨
t n n r t e t J .E rJ Itr d i sa d t am n 『 ] u n n Me . o e e
2 08, 9: 6 . 0 1 5 8
考虑狭窄可能 , 肾体 积略小 , 左 左肾囊肿 , 左 肾动脉 血 流速 度增 快 , I R 增 高 , P及 I
及时停药 , 做到早发现 、 早诊断 、 早治 疗和
及 时 处 理 并 发症 。治 疗 时需 要 大 量 补 液 、 碱 化 尿 液 、 制 感 染 、 防低 血 容 量 休 克 控 预 的发 生 。如 效果 不佳 , 考 虑 早 期 行 血液 可

类白血病反应讲课PPT课件

类白血病反应讲课PPT课件
地域分布广泛,全球范围内均可发生 单击添加正文,文字是思想的提炼
病因多样,可由感染、药物、肿瘤等多种因素引起
单击添加正文,文字是思想的提炼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 EB病毒、巨细
胞病毒等
细菌感染:如 金黄色葡萄球 菌、肺炎链球
菌等
寄生虫感染: 如疟原虫、弓
形虫等
真菌感染:如 念珠菌、隐球
菌等
肿瘤因素
抗菌治疗:在病因未明确的情况下,可适当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激素治疗:在某些情况下,激素治疗可能对缓解症状有帮助。
预防和康复指导
预防措施:定期 进行身体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 潜在疾病,避免 接触有害物质, 保持健康的生活 方式。
康复指导:在医 生的指导下进行 治疗,保持良好 的心态和饮食习 惯,适当进行锻 炼,增强身体免 疫力。
注意事项:如有 异常症状,及时 就医检查,避免 病情恶化。
预防和康复的重 要性:预防和康 复是类白血病反 应治疗的重要组 成部分,可以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和预后效果。
典型病例介绍和分析
病例一:患者男性,52岁,因发热、贫血、脾肿大入院,诊断为类白血病反应。 病例二:患者女性,35岁,因关节疼痛、肝肿大入院,诊断为类白血病反应。 病例三:患者男性,48岁,因肺部感染、白细胞升高入院,诊断为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讲课PPT课 件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类白血病反应概述 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类白血病反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类白血病反应的治疗和预防 病例分享和经验总结
定义和分类
类白血病反应是一种 非白血病性的血液异 常反应,其特征是外 周血中出现幼稚白细 胞。
类白血病反应通常 是由于感染、肿瘤、 药物或应激等因素 引起的。

新生儿类白血病反应1例分析

新生儿类白血病反应1例分析

增 生 减 低 ( 占 4 ) 红 细 胞 形 态 无 明 显 异 常 , 核 细 胞 1 仅 , 巨 5
个/ , 小板少见 。 片 血
23 细 胞 组 化 检 查 结 果 碱 性 磷 酸 酶 染 色 ( . NAP 积分 2 5 ) 7。 24 生 化 常 规 检 查 . 2 5 血 液 培养 . 黄色葡萄球菌 。
增生 , 骨髓主要细胞成分 , 为 中性 粒 细 胞 易 见 中毒 性 颗 粒 , 系 红
酶 活 性 及 积 分 明 显 升 高 , 慢 性 粒 细 胞 明 显 降 低 。 ( ) 白 血 而 7类
病反应 P h染 色 体 阴性 , h染 色 体 核 型 分 析 或 B R L融 P C 2AB 合 基 因 的检 测 有 助 于 慢 性 粒 细 胞 与类 白 血病 反 应 间 的鉴 别 。 ] 由 于新 生 儿 类 白血 病 反 应 临 床 表 现 不 典 型 , 情 复 杂 , 病 早 期 诊 断 有 赖 于 医 生 对 本病 的 高 度 警 惕 , 其 有 前 期 感 染 病 灶 , 尤 如脐炎 、 脓疱 疹 、 吸 道 消 化道 感染 等 , 高 治 愈 率 的 关键 在 于 呼 提 认 真 查 找 原 发 病 , 期 诊 断 , 理应 用抗 生 素及 加 强 支 持 疗 法 , 早 合
3 讨 论
注 意鉴 别 , 切忌 盲 目化 疗 , 免 造成 误 诊 和误 治 。 以
参 考 文 献
丙 氨 酸 氨 基 转 移 酶 2 i, 门 冬 氨 酸 0u/ 大
氨 基 转 移 酶 3 1 7谷 氨 酰 转 移 酶 3 0u/ 。 9u/ - , 8 i 检 出 凝 固 酶 阴性 葡 萄 球 菌 , 液 培 养 检 出 金 脓
血病反应E 。

类白血病反应 名词解释

类白血病反应 名词解释

类白血病反应名词解释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某种原因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甚至高达50×10^9/L,称为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有明确的病因,例如严重的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出血、急性溶血或服用某些药物等。

类白血病反应引起白细胞明显增高,一般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外周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测定值正常,血小板计数正常,升高的白细胞一般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粒细胞中可以见到中毒颗粒和空泡,外周血可以见到核左移现象,也可以见到粒细胞病态,但原始细胞小于20%。

原发病去除之后患者的血象可恢复正常,类白血病反应骨髓细胞分类正常。

类白血病反应的发生常与各种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变态反应性疾病甚至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组织损伤等有关。

1.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

常见病原体有细菌、螺旋体、原虫、病毒等。

感染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分为以下几类:(1)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肺炎、脑膜炎、白喉、结核病(主要为粟粒性结核、浸润性结核溶解播散期肺外结核)等重症传染病。

(2)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百日咳、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等。

(3)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结核病、巨细胞病毒感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4)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棘球蚴病(包虫病)等。

2.恶性肿瘤多见于晚期患者肺和胃肠道恶性肿瘤,尤其是转移到肝骨髓后易发生类白血病反应。

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黑色素瘤骨肉瘤、乳腺癌、绒毛膜上皮癌引起类白血病反应亦见报道。

肿瘤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多属粒细胞型亦有类似红白血病淋巴细胞型较少见并常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3.中毒(1)化学因素鶒:如汞、有机磷、苯、亚硝酸盐等中毒。

(2)药物性:如砷剂、解热镇痛药、磺胺药、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锂盐等。

还有报道:用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急性白血病缓解期引起健康搜索的类白血病反应。

(3)其他:子痫、一氧化碳中毒四氯乙烷中毒、尿毒症、酮症酸中毒、食物中毒等。

类白血病反应名词解释

类白血病反应名词解释

类白血病反应名词解释
类白血病反应是一种免疫系统的异常,可以是急性或慢性的。

它的发病率较低,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本文中,将会解释类白血病反应,以及其发生的原因和与之相关的后果。

类白血病反应是一种免疫系统异常,可以是急性或慢性的。

急性发作可能在24小时内发生,典型症状包括发热、支气管痉挛、全身乏力、呼吸困难和血液无力等。

慢性发作也可能出现,症状包括发热、全身乏力、慢性咳嗽、慢性腹泻及提高的白细胞计数等。

类白血病反应的实际原因仍不清楚。

但是,有人认为,它可能是由免疫系统无法处理外源性蛋白质而导致的。

当免疫系统误把外源性蛋白质认为是人体细胞的时候,就会发起一系列的反应,包括产生抗体来攻击这些误认为是“外来”的蛋白质。

受到这种反应的人,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症状,而且症状各不相同。

其中一些比较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贫血、浓痰、咳嗽、低血压、口腔溃疡,以及头晕头痛等。

症状可能比较轻,也可能比较严重。

如果发现有类白血病反应的情况,应该尽快接受治疗。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抗炎症剂、抗体治疗、血液替换等。

根据病情及形式的不同,治疗方案也不同。

另外,抗体治疗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反应,缓解和控制类白血病反应的发展,但是这类治疗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类白血病反应是一种不常见的疾病,可以是急性或慢性的。

它的实际原因尚不清楚,但它的发病率不高。

如果及时加以治疗,可以有
效控制病情,减轻相关症状,但是治疗方案应根据不同情况而定。

总之,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及时就医,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类白血病反应的发生。

海文琪教你如何鉴别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

海文琪教你如何鉴别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

海文琪教你如何鉴别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
海文琪专家提示:类白血病反应多有明确诱因,但当原发病较隐蔽时,应注意与白血病鉴别。

(1)类白血病反应时,没有贫血、出血症状或较轻;而白血病常有且较重。

(2)类白血病反应时,多无肝、脾、淋巴结肿大,而白血病恰恰相反。

(3)类白血病反应时,无脏器组织浸润,白血病有脏器组织漫润表现。

(4)类白血病反应时白细胞总数多在(50 - 100) x 109/L,末梢血幼稚细胞小于5%,粒细胞核左移,细胞有严重毒性改变,胞浆内有毒性颗粒和空泡等,骨髓中原始细胞小于10%。

白血病时,白细胞总数多在(10 - 300) x 109/L,末梢血白血病细胞>10%,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大于30%。

(5)类白血病反应时,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糖皆明显增高。

而白血病时,两者均显著降低。

(6)白血病时,细胞内多有特异的染色体改变,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内可见Ph染色体,类白血病反应则无。

(7)类白血病反应本身不需要治疗,原发病因去除后,临床表现及血象可迅速恢复,预后良好。

而白血病需作化疗控制,预后不良。

目前,国内治疗类白血病西医并没有有效的方法,专家推荐中医疗法“五联一体滋髓疗法”,是中医治疗类白血病的特色疗法,目前独家临床应用于北总三院。

类白血病反应名词解释

类白血病反应名词解释

类白血病反应名词解释
白血病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免疫系统反应,它可以引起人体发生很多不良反应。

白血病反应的具体症状可能会因人而异,因此,了解这种反应的有关信息对于病人和医护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白血病反应的病因可以溯源于一种叫做“溶血性抗原”的物质,这种物质在病变组织中会被激活,但它在正常组织中不会被激活,因此,白血病反应需要激活溶血性抗原。

这种抗原可能来源于各种来源,比如慢性病病毒感染、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和术后康复等。

白血病反应的伴随症状可能包括出血、发热、皮疹、水肿、疼痛、皮肤溃疡等,这些症状会导致血液偏低,血小板浓度降低,还可能会引起细菌感染。

为了控制和预防白血病反应,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应该尽量避免术前激素和药物治疗。

其次,应该尽可能减少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因为这些器械会携带病原体。

最后,应尽量避免医疗错误,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可能引发白血病反应的因素。

此外,当发现白血病反应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这将有助于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应根据病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手段,一般来说,可以采取药物抑制反应、免疫抑制剂和血液置换等措施。

总之,了解白血病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避免反应引起的损伤。

了解此类反应的有关信息对于病人和医护人员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病人。

高职答辩题库:儿科专业技能部分(14)

高职答辩题库:儿科专业技能部分(14)

高职答辩题库-儿科专业技能部分191、何谓类白血病反应,与白血病的区别有哪些?答:类白血病反应为造血系统对感染、中毒和溶血等刺激因素的一种异常反应,以外周血出现幼稚白细胞或白细胞数增高为特征。

当原发疾病被控制后,血象即恢复正常。

其与白血病区别为血小板数多正常,白细胞中有中毒性改变,如中毒颗粒和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显著增高等。

192、简述白血病的化疗原则。

答(1)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2)应严格区分患儿的白血病类型,按照类型选用不同的化疗药物联合治疗;(3)早期予连续强烈化疗;(4)要长期治疗,交替使用多种药物;(5)同时要早期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和睾丸白血病,注意支持疗法;(6)连续完全缓2.5-3.5年者方可停止治疗。

193、嗜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分类?答:嗜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组以发热、肝脾肿大、出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由感染诱发者称为感染相关嗜血细胞综合征,由恶性肿瘤诱发者称为恶性肿瘤相关嗜血细胞综合征。

二者均属继发性嗜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194、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预防性治疗方法有哪些?答:(1)三联鞘内注射法:常用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

(2)大剂量甲氨蝶呤-四氢叶酸钙疗法。

(3)颅脑放射治疗:多用于>3岁的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白细胞数>100×109/L、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不宜大剂量甲氨蝶呤-四氢叶酸钙疗法者。

195、如何判断小儿消化道出血仍然处于活动期?答:①呕血或黑便次数增多;②补充有效血循环血量后,周围循环衰竭未见明显好转;③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上升;④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升高;⑤胃管抽出物仍为血性;⑥内镜下病灶出血或渗血;⑦核素扫描提示有活动性出血。

196、简述小儿急性白血病的按次序分阶段化疗方法。

答:(1)诱导治疗:联合数种化疗药物,最大程度地杀灭白血病细胞,从而尽快达到完全缓解。

类白血病反应概述

类白血病反应概述

类白血病反应概述……概述类白血病反应是某种因素刺激机体的造血组织而引起的某种细胞增多或左移反应,似白血病现象。

其分型较多,包括粒细胞型、红白血病型、浆细胞型以及混合细胞型,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型最多见。

本病最多见于某些细菌和病毒的严重感染,亦常出现于恶性肿瘤广泛播散,急性溶血及某些药物反应。

本病以儿童及青少年较多见,男女发病率无差别。

其治疗和预后取决于引起该反应的基本疾病,如果这些基本病是可以治愈的,则类白血病反应也会消失。

临床表现由于类白血病反应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因此无本身特定的临床表现。

其症状、体征因原发病不同而异。

诊断依据一、有明确的病因。

如较为严重的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出血、急性溶血、过敏性休克、服药史等。

二、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测定值基本正常,血小板计数正常。

2.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50×10的9次方/L以上,或外周血出现原粒和幼粒细胞;成熟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往往出现中毒性颗粒和空泡,骨髓象除了有增生和左移现象外,没有白血病的细胞形态畸形(如细胞核与细胞浆的发育不平衡、细胞核畸形、核仁多或特别大等),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增高。

3.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轻度或明显增多,分类中成熟淋巴细胞占40%以上,并可有幼稚型淋巴细胞出现。

4.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在30×10的9次方/L以上,单核细胞30%。

5.嗜酸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象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无幼稚细胞;骨髓象原始细胞不多,也无Ph染色体以及嗜酸粒细胞形态异常等。

6.红白血病型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中有幼红及幼粒细胞,骨髓象中除粒细胞系增生外,尚有红细胞系增生。

7.白细胞不增多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不高,但外周血象中出现幼稚细胞。

三、其原发病去除后,血象变化可恢复正常。

四、骨髓细胞分类正常或基本正常,与周围血象表现不同步,无白血病细胞瘤样形态。

第三章 病例分析——白血病

第三章 病例分析——白血病

第三章病例分析——白血病概述白血病是由于造血系统中某一系列细胞的异常肿瘤性增生,并在骨髓、肝、脾、淋巴结等各脏器广泛浸润,外周血中白细胞有质和量的异常,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从而导致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临床表现的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性疾病。

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如下:(一)正常血细胞减少症状指因白血病细胞增生,抑制了正常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生长,所引起的感染、贫血和出血等症状。

1.感染半数的病人以发热为早期表现。

感染最易发生在呼吸道和皮肤,粘膜交界处。

呼吸道和肺部感染、扁桃体炎、牙龈炎、咽峡炎最常见。

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

2.出血出血可发生在身体各部,以皮肤瘀点、瘀斑、鼻衄、齿衄、月经过多为多见。

3.贫血为正常细胞性贫血,贫血往往呈进行性发展。

半数病人就诊时已有重度贫血。

(二)白血病细胞增多症状为异常增生的白血病细胞对器官和组织浸润所致的各种临床表现。

1.淋巴结和肝脾肿大:淋巴结一般轻至中度肿大,无触痛和粘连,中等硬度。

肝脾肿大常为轻至中度。

2.骨骼和关节:胸骨下端局部压痛。

3.眼部:粒细胞肉瘤,也叫绿色瘤。

4.口腔和皮肤:牙龈增生、肿胀;皮肤蓝灰色斑丘疹或皮肤粒细胞肉瘤。

牙龈增生5.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甚至抽搐、昏迷。

6.睾丸:睾丸出现无痛性肿大,多为一侧性。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1.血象:大多数病人白细胞增多,部分病人白细胞正常或减低。

原始和(或)幼稚细胞一般占30%-90%。

有不同程度的正常细胞性贫血。

血小板常减低。

约10%表现为骨髓增生低下。

2.骨髓象:多数病例骨髓象有核细胞显著增多,主要是白血病性的原始和幼稚细胞,达20%以上。

可有“裂孔现象”。

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形态常有异常改变。

Auer小体较常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不见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uer 小体3.细胞化学4.免疫学检查5.染色体及基因改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即M3型)常有t(15;17)(q22;q21)染色体改变。

类白血病

类白血病

一般增高
一般无特异性染色体异常
肝、脾、淋巴结中无或仅有少量幼稚细胞浸润, 组织结构完整
急、慢粒积分减低,ALL可增高
常伴有特异的染色体异常
粒细胞白血病可见大量原、早幼 粒细胞浸润,组织结构破坏
2.与原发的白血病鉴别 3.排除其他疾病:MDS
四、治疗原则
• 类白血病反应本身不需要治疗,原发病因去除后,可迅速 恢复。故应仔细寻找原发病,积极予以治疗。
• 指粒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类白反应中, WBC<10×109/L,外周血中出现较多的幼稚细胞。
• 骨髓检查必要,以排除相应细胞类型的急性白血病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 诊断 - 有明显的病因如感染、中毒、恶性肿瘤等 - 原发病治愈或好转后,类白血病反应可迅 速消失 - 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大致正常 - 各型类白血病反应诊断标准
类白血病反应
Leukomoid reaction
一、概述
1. 定义
机体受某些疾病或外界因素激发后,造血组织出现的 一种异常反应,其血象类似白血病,但非白血病,外 周血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少数正常或减少)及(或) 出现幼稚细胞,可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2. 特点 • 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而白细胞值高低不一或外周血不见 幼稚细胞,但白细胞显著增高(>50×109/L)
中性粒细胞型 • 最常见 • 见于各种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恶性肿瘤骨髓转移、 淋巴瘤、有机农药或CO中毒 • 中毒颗粒、核固缩、玻璃样变性、空泡等 WBC显著增多,>50×109/L,幼稚细胞较少 WBC不同程度增多,明显核左移,类似CML, NAP积分增高 急粒样类白
Toxic Granulation
治疗原发病或去除病因后可恢复正常,不存在复 抗白血病治疗,可缓解或好转,

类白血病反应PPT课件

类白血病反应PPT课件
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原因去除后, 血像可恢复正常
3
根据增多的细胞类型不同可分 为:
一、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最多见。常见于化脓菌(金黄色葡 萄球菌、脑膜炎球菌)感染,肝癌 、肺癌、胃癌等恶性肿瘤骨髓转移 ,有机磷、一氧化碳急性中毒,出 血、溶血、骨髓纤维化等。4Fra bibliotek【血象】
白细胞一般为50-100×109/L 或更高,偶有正常或减少者。分 类时除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明显增 多外,还有核左移、中毒颗粒和 空泡变性,甚至呈类似慢性粒细 胞白血病血象。红细胞、血红蛋 白多无明显变化,血小板一般正 常。
10
典型病例根据原发疾病,白细胞 增多,伴左移、毒性变化,中性粒细 胞碱性磷酸酶活力显著增高等特点, 诊断即可成立。关键是原发病去除后 血象随之恢复。
9
【鉴别诊断】
类白血病反应时,中性粒细 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 ,而粒细胞白血病时,显著降 低;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内 可见Ph1染色体,类白血病反应 时则无
7
三、单核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常见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 炎、结核、菌痢等。白细胞一般 不超过30×109/L,单核细胞可 达0.30以上,以成熟单核细胞为 主,偶见幼单核细胞。
8
四、嗜酸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 应
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及过敏反应, 尤其钩虫感染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 多。骨髓及外周血中均以成熟型嗜酸 性粒细胞居多。
5
【骨髓象】
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系 明显增生,常有核左移,并伴 有毒性变化。红细胞系和巨核 细胞系多无明显改变,骨髓纤 维化者常呈“干抽”。
6
二、淋巴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常见于病毒及杆菌感染,如传 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百日 咳等。骨髓中淋巴细胞呈不同程度 的增加,但仍以粒、红两系为主。 外周血白细胞常高达50×109/L以 上,以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偶 见幼稚型,似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现象。

类白血病名词解释

类白血病名词解释

类白血病名词解释
类白血病是一种白血病的亚型,也被称为淋巴瘤性白血病。

它是一种
白血病,通常起源于淋巴细胞,这些细胞是一种白血球,它们帮助身
体抵御感染。

类白血病的症状包括疲劳、发热、淋巴结肿大和贫血等。

类白血病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急性和慢性。

急性类白血病是一种快速
进展的疾病,通常需要紧急治疗。

慢性类白血病则是一种进展缓慢的
疾病,通常需要长期治疗。

类白血病的治疗通常包括化疗、放疗和干细胞移植等。

化疗是通过使
用药物来杀死癌细胞的治疗方法。

放疗是使用高能量射线来杀死癌细
胞的治疗方法。

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将健康的干细胞移
植到患者体内来替换受损的细胞。

总的来说,类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治疗。

如果您有任
何类白血病的症状,请尽快就医。

常规白细胞指标判断感染和类白血病反应定义、鉴别要点指南及病例分析

常规白细胞指标判断感染和类白血病反应定义、鉴别要点指南及病例分析

常规白细胞指标判断感染和类白血病反应定义、鉴别要点指南及病例分析临床工作中会诊白细胞升高的情况,绝大多数是因为担心患者为白血病病人而延误诊断。

白血病诊断离不开骨髓穿刺检查。

作为一项明确血液病诊断的基本操作—骨髓穿刺,对于医者而言,有时是需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操作。

以两个病例来探讨下不必经骨髓穿刺检查等手段而如何初步判定白细胞升高是为类白血病反应。

定义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升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当病因除去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很多,以感染及恶性肿瘤最多见,其次还有急性中毒、外伤、休克、急性溶血或出血、大面积烧伤、过敏及电离辐射等。

不同原因可引起不同细胞类型的类白血病反应,按增多的细胞类型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型、嗜酸性粒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

类白血病反应往往需要与白血病相鉴别。

一般而言,类白血病反应多能找到原发疾病,血象中除白细胞数量和形态改变外,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血小板正常或增多;骨髓象变化不大,除增生活跃或核左移外,原始细胞及早期幼稚细胞增高不明显,无细胞畸形及核浆发育失衡,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细胞系无明显异常。

类白血病反应在原发病好转后或解除后可迅速恢复正常,除原发病为恶性肿瘤者外,预后一般良好。

病例一患者,男性,18 岁,因「畏寒、发热半天」就诊。

半天前出现畏寒、发热,最高体温 40.2°C,无寒战,偶有咳嗽,无咳痰,无其他明显不适,自服「999 感冒颗粒、扑热息痛」治疗,体温反复,凌晨就诊于感染疾病科门诊。

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予左氧氟沙星片及退热药物治疗,晨 7 时许患者再次出现高热,患者家长非常紧张,感染科医师亦言白细胞过高、不放心,请血液科会诊,排除急性白血病。

夜间来诊时血常规如图:从已查血常规结果看基本可排除急性白血病。

类白血病反应疾病研究报告

类白血病反应疾病研究报告

类白血病反应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白血病样反应所属部位:全身就诊科室:血液科病症体征:持续性弛张热,淋巴结肿大,休克疾病介绍:什么是类白血病反应?类白血病反应是某种因素刺激机体的造血组织而引起的某种细胞增多或左移反应,似白血病现象,其分型较多,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型最多见,本病最多见于某些细菌和病毒的严重感染,亦常出现于恶性肿瘤广泛播散,急性溶血及某些药物反应,本病以儿童及青少年较多见,男女发病率无差别,类白血病反应是正常骨髓对某些刺激信号作出的一种反应症状体征:类白血病反应有什么症状?类白血病反应可见于各年龄组,但儿童较为多见,男女发生率无区别。

临床表现主要是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

发热较常见,可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及皮肤淤斑等出血症状。

由于类白血病反应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因此无本身特定的临床表现。

其症状、体征因原发病不同而异。

化验检查:类白血病反应要做什么检查?类白血病反应应该要做以下几种检查:1.血象两个较大系列报道血红蛋白平均值分别为116G/L、124G/L,白细胞平均值分别22.7109/L、28.0109/L,血小板计数平均值分别为274109/L、275109/L。

类白血病反应患者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白细胞计数一般鶒在(50~100)109/L。

2.骨髓造血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可有核左移但原始粒细胞极少超过20%鶒,一般无AUER小体,但也偶见于结核病类白血病反应红系和巨核系一般正常。

癌骨髓转移类白血病反应还可见数量不等的癌细胞。

3.其他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正常或升高,四氮唑蓝染色在感染性类白血病反应时显著增高。

其它辅助检查1.X线结核病者X线提示肺结核,肺部感染胸片可提示。

2.B超肝脾、淋巴结肿大3.骨髓组织病理特点窦状血管正常或轻度增多常有假戈谢细胞,肥大细胞易见含铁颗粒巨噬细胞可显著增多,脂肪细胞分布异常,大部分分布在骨小梁旁。

鉴别诊断:类白血病反应的诊断方法有哪些?尽管类白反应的血液学改变多种多样,大多数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对有淋巴结肿大、脾大、发热或出血的患者与白血病的区别较困难,有些病例只有在尸解时才能确诊。

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诊断

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诊断

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诊断
背景
类白血病反应指的是肿瘤患者在接受放疗、化疗或手术治疗后,出现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贫血等类似白血病的表现。

在临床工作中,需要针对这种情况进行鉴别诊断,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

鉴别诊断
一、类白血病反应的临床表现
1.白细胞增多
2.淋巴细胞减少
3.贫血
4.出血倾向
5.发热
6.全身不适等表现
二、与白血病的区别
1.白血病通常由恶性克隆性增生引起,患者可有明显的骨髓增生异常;
而类白血病反应多与外部因素如感染、放化疗等有关。

2.白血病患者往往伴有明显的肝脾肿大,而类白血病反应患者多无明显
脏器肿大。

3.在骨髓象上,白血病患者可见明显的白血病细胞浸润,而类白血病反
应患者骨髓象多表现为增生活跃。

三、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区别
1.感染: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增多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增多,炎症指标如
C-反应蛋白升高,而类白血病反应患者这些指标通常不明显。

2.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如激素、抗生素等也可引起类似的临床表现,但
通过详细用药史和停药后症状缓解可加以鉴别。

治疗
一旦确诊为类白血病反应,治疗应着重于处理诱因,如感染的控制、适当调整化疗方案等。

同时可采取对症治疗,如输血、抗生素治疗等。

定期复查血常规、骨髓象等指标,跟踪疾病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癌症患者出现类白血病反应,合理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及时准确地判断病因,有助于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安全。

以上为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诊断文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儿童类白血病反应临床特点分析

儿童类白血病反应临床特点分析

LR 常见诱 因 丰 富 且 复 杂,常 见 包 括 感 染、肿 瘤、中
毒、创伤、急性溶血及严重缺氧等.类白血病大部分
组(
NLR 组). WBC≥30×109/L 组患儿中男 48 例,
女 41 例,平均年龄(

1±2
4)岁,
NLR 组患儿中男
42 例,女 47 例,平 均 年 龄 (

4±2
t
i
o
l
ogyanda
r
ea
th
i
i
skf
o
rpneumon
i
aandl
ungc
ons
o
l
i
da
t
i
on
A c
omb
i
na
t
i
ono
fc
l
i
n
i
c
a
l
ghr
f
e
a
t
u
r
e
sandl
abo
r
a
t
o
r
nd
i
c
a
t
o
r
sc
anhe
l
a
r
l
den
t
i
f
i
c
a
t
i
ono
fl
eukemi
ai
npa
t
i
en
t
swi
3969/
i
s
sn.
16743865.
2023.
06.
015
j.
【中图分类号】 R725.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865(

类白血病反应应该如何预防?

类白血病反应应该如何预防?

类白血病反应应该如何预防?*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类白血病反应应该如何预防,常见预防措施有哪些。

以及类白血病反应应该如何护理,类白血病反应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等方面内容。

*怎样预防类白血病反应:*一、预防1、急救(缓解措施):类白血病反应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如抗感染、治疗肿瘤、控制溶血、解毒等。

同时还应加强支持、对症治疗,包括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对严重贫血患者应及时输血;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还应积极纠正之。

类白血病反应本身不需要治疗,原发病因去除后,可迅速恢复。

故应仔细寻找原发病,积极予以治疗。

*二、注意事项:类白血病反应预后一般较好,去除或治疗原发病后类白血病反应可消失,预后主要由原发性疾病决定。

*以上是对于怎样预防类白血病反应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那么,下面再看下类白血病反应的护理方法,类白血病反应的常见护理措施。

*类白血病反应常见护理方法:*一、护理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

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2、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怎样预防类白血病反应,类白血病反应的护理方法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相关资料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类白血病反应”可以找到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名:类白血病反应英文名:leukemoid reaction 缩写:别名:白血病样反应ICD号:D75.8分类:血液科概述: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指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高(>50×109/L)和(或)存在有异常未成熟白细胞,与某些白血病相类似,但随后病程或尸检证实没有白血病。

类白血病反应是正常骨髓对某些刺激信号作出的一种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并不与幼粒幼红细胞增多症同义,后者是指外周血中有幼稚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而不考虑白细胞总数。

幼粒幼红细胞增多症反应了严重的骨髓功能异常,较少见,而类白血病反应较常见。

流行病学:类白血病反应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很少。

原岛三郎等分析了国立东京第一医院连续3年类白血病反应的发生率,分别占住院患者的0.28%、0.39%和0.90%,占门诊病人的0.04%、0.05%和0.12%。

病因:类白血病反应的发生常与各种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变态反应性疾病,甚至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组织损伤等有关。

1.感染 是最常见的原因。

常见病原体有细菌、螺旋体、原虫、病毒等。

感染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分为以下几类:(1)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肺炎、脑膜炎、白喉、结核病(主要为粟粒性结核、浸润性结核溶解播散期、肺外结核)等重症传染病。

(2)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百日咳、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等。

(3)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结核病、巨细胞病毒感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4)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棘球蚴病(包虫病)等。

2.恶性肿瘤 多见于晚期患者。

肺和胃肠道恶性肿瘤,尤其是转移到肝、骨髓后易发C DDC DDC DDC DD生类白血病反应。

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黑色素瘤、骨肉瘤、乳腺癌、绒毛膜上皮癌引起类白血病反应亦见报道。

肿瘤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多属粒细胞型亦有类似红白血病,淋巴细胞型较少见,并常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3.中毒(1)化学因素:如汞、有机磷、苯、亚硝酸盐等中毒。

(2)药物性:如砷剂、解热镇痛药、磺胺药、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锂盐等。

还有报道:用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急性白血病缓解期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

(3)其他:子痫、一氧化碳中毒、四氯乙烷中毒、尿毒症、酮症酸中毒、食物中毒等。

4.急性失血与溶血 任何原因引起的大出血、急性血管内溶血。

5.急性组织损伤 常见于外伤性组织创伤(如颅脑外伤、挤压综合征)、大面积烧伤,此外还可见于肺梗死、心肌梗死、电休克等。

6.其他疾病 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剥脱性皮炎、过敏性肺炎)、高热中毒、电离辐射性疾病、脾切除术后、妊娠晚期等。

发病机制: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或出现幼稚细胞,是细胞产生或释放的异常,可能伴有清除、破坏的缺陷,其具体机制不一致,目前主要的几种观点如下:1.细胞调控机制改变 造血细胞的增生、分化受多种细胞生长因子的调节,这些因子在类白血病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或内毒素进入机体,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宿主防御系统迅速做出反应,巨噬细胞和T细胞被激活,产生各种造血生长因子,如G-CSF,GM-CSF,M-CSF,并可释放细胞因子、淋巴因子(如IL-1,IL-3,TNF等)。

lL-1,IL-3,TNF及细菌产物又可刺激GM-CSF和G-CSF等的分泌。

CM-CSF,G-CSF,IL-3等可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前体细胞的增生、分化,促使贮存池中的中性粒细胞大量释放至边缘池、循环池,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同时亦可出现一些早幼粒、原粒等幼稚细胞,呈现白血病样的变化。

当微生物被包裹或清除后,刺激集落刺激因子(CSF)基因表达的因素被清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又可恢复正常。

嗜酸性粒细胞的调控与中性粒细胞相似。

许多因素如抗原抗体反应、外源蛋白、寄生虫等均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通过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因子、可刺激嗜酸性粒细胞产生的易扩散因子、来源于致敏T细胞的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可刺激嗜酸性粒C DDC DDC DDC DD细胞产生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多肽等,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增生、释放。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致敏T细胞亚群,它合成细胞因子(如IL-5),刺激嗜酸性粒细胞的增生、分化,并在短期内释放至循环池中,出现白血病样的改变。

嗜酸性粒细胞的释放足有选择的,很少出现幼稚嗜酸性粒细胞。

另外,某些肿瘤细胞也可产生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造血细胞的增生、分化、释放。

毒素、缺氧、免疫反应、化学物质等因素可损伤骨髓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使髓血屏障受损,导致部分幼稚细胞进入血循环,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脾切除后,可能因为骨髓失去了部分凋控作用,因而当某些外因刺激骨髓时,更易于将幼粒或幼红细胞释放至外周血内。

2.髓外造血 骨髓纤维化症、癌症晚期及慢性严重贫血均可出现肝、脾等处的髓外造血灶,外周血中可出现中性幼粒细胞及有核红细胞。

3.血细胞的再分布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外周血淋巴细胞明显增多,还可出现幼淋巴细胞,可能与淋巴细胞重新分布有关。

百日咳患者的百日咳杆菌可产生一种抑制淋巴细胞由血液向组织转移的因子,致淋巴细胞在血液中停留时间过长,数量增多。

此时血中的淋巴细胞以辅助性T细胞为主。

另外,在一些感染恢复期患者,由于组织中需要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致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积聚,出现类似白血病的反应。

临床表现:可见于各年龄组,但儿童较为多见,男女发生率无区别。

临床表现主要是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

发热较常见,可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及皮肤淤斑等出血症状。

在一76例系列中脾大发生率为20.0%,在另一50例系列中脾大发生率为22.0%,但一般仅只有轻度肿大。

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继发感染、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溶血性贫血。

实验室检查:1.血象 两个较大系列报道血红蛋白平均值分别为116g/L、124g/L,白细胞平均值分别22.7×109/L、28.0×109/L,血小板计数平均值分别为274×109/L、275×109/L。

类白血病反应患者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白细胞计数一般在(50~100)×109/L。

在结核病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患者有白细胞高达220×109/L的报道。

白细胞分类可见少量幼C DDC DDC DDC DD稚细胞,但以较近成熟阶段细胞为主,原粒细胞很少>15%,无Auer小体。

有75%的细胞为中幼粒细胞和晚幼粒细胞以及嗜碱粒细胞高达15%的报道。

类白血病反应常伴有原始红细胞血症(erythroblastemia),中性粒细胞常有中毒颗粒,有时还有D öhle小体。

2.骨髓 造血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可有核左移,但原始粒细胞极少超过20%,一般无Auer小体,但也偶见于结核病类白血病反应。

红系和巨核系一般正常。

癌骨髓转移类白血病反应还可见数量不等的癌细胞。

3.其他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正常或升高,四氮唑蓝染色在感染性类白血病反应时显著增高。

其他辅助检查:1.X线 结核病者X线提示肺结核,肺部感染胸片可提示。

2.B超 肝、脾、淋巴结肿大。

3.骨髓组织病理特点 窦状血管正常或轻度增多,常有假戈谢细胞,肥大细胞易见,含铁颗粒巨噬细胞可显著增多,脂肪细胞分布异常,大部分分布在骨小梁旁。

诊断:类白血病反应的诊断应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1.有明确的病因如感染、中毒、恶性肿瘤等。

2.原发病治愈或好转后,类白血病反应可迅速消失。

3.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大致正常。

4.根据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情况各型类白血病反应诊断标准如下:①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50×109/L,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0×109/L,但出现原粒、幼粒细胞,成熟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常出现中毒性颗粒和空泡,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增高。

骨髓象除了有粒细胞增生和左移现象外,没有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异常;②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数明显增多,超过50×109/L,其中40%以上为淋巴细胞;若白细胞<50×109/L,其中异形淋巴细胞应>20%,并出现幼淋巴细胞;③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30×l09/L,单核细胞>30%;若白细胞<30×109/L,幼单核细胞应>5%;④嗜酸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加,但无幼稚嗜酸粒细胞;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不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形态无异常;⑤红白血病型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白细胞及有核红细胞总数>50×109/L并有幼稚粒细胞;若白细胞总数<50×109/L,原粒细胞应>2%。

骨髓中除粒细胞系增生外,尚有红细胞系增生;⑥浆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总数增多或不增多,外周血浆细胞>2%。

C DDC DDC DDC DDLR是一种并发症,或是一种中间病理过程,主要表现在血液学异常,故临床病史及体征无法提供任何诊断线索。

血象检查是诊断的关键,骨髓检查的主要意义在于排除白血病。

原发病存在,以及原发病缓解好转后血象随之恢复正常是最主要的诊断依据。

尤其是类急性白血病反应,在某时间段内几乎无法与急性白血病区分,随诊动态观察为惟一的鉴别手段。

鉴别诊断:1.尽管类白反应的血液学改变多种多样,大多数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对有淋巴结肿大、脾大、发热或出血的患者与白血病的区别较困难,有些病例只有在尸解时才能确诊。

类白血病反应与白血病的主要鉴别要点见表1。

2.恶性肿瘤不仅易出现类白血病反应,也易发生骨髓转移,甚至以骨髓转移为首发症状,正常骨髓细胞被肿瘤细胞抑制,成为“肿瘤性白血病”。

此时既应与类白血病反应鉴别,又应与原发白血病相鉴别,并寻找原发病灶,以便及时正确治疗。

治疗:类白血病反应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如抗感染、治疗肿瘤、控制溶C DDC DDC DDC DD血、解毒等。

同时还应加强支持、对症治疗,包括补充叶酸、维生素B 12等造血原料;对严重贫血患者应及时输血;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还应积极纠正之。

预后:类白血病反应预后一般较好,去除或治疗原发病后类白血病反应可消失,预后主要由原发性疾病决定。

预防:1.尽可能减少感染,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及药物。

2.防止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

3.对于子痫、尿毒症、急性失血、溶血、急性组织创伤、恶性肿瘤及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

4.适时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C DDC DDC DDC D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