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主义课程观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文献综述
论永恒主义的朴素教育观
论永恒主义的朴素教育观摘要:永恒主义是西方现代教育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在当今,人们对物质文明不断追求,淡忘了人文精神。
对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的概括,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些适合我国教育的朴素精神。
关键词:永恒主义;教育;朴素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常常大于对精神文明的追求,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等,这样的社会是不协调、不和谐的。
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偏向了工具价值,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被放大了,人文性被弱化了。
永恒主义者认为,教育应该发展人的理智能力,即一种永恒的、不变的理性,通过发展人的永恒理性和智慧,来指导其行为,从而获得永久的幸福。
永恒主义倡导的永恒理性是一种朴素的、本真的价值观念,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教育一方面必须正确把握那些超越时代而不变的东西,并把它们传给后代,一方面又必须敏锐地觉察到那些随时代而变化的东西,并帮助人们为此作充分的准备[1]。
只有通过教育,形成不变的理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
一、永恒主义概述永恒主义是西方现代教育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阿德勒及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等。
永恒主义倡导复兴西方古老的人文主义课程及教学,强调教育应该发展人的永恒理性,使青年一代重视知识和修养,从而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永恒主义来源于西方古典人文主义,代表的是西方古典的教育学说,和学新将其思想基础主要来源分为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永恒主义认为,存在一种永恒的绝对的实在,这个实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同一的。
物质世界是永恒的,人的本性也是永恒的。
永恒主义的代表人物赫钦斯指出,在不断发展人类文明长河中,一直存在一种主宰着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隐性规律,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就是人不变的理性。
第二,不变的永恒的人性观。
永恒主义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征在于人类具有理性。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论文语教学论文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论文语教学论文摘要:现代教育不能是忘掉另一半、牺牲另一半的教育,既不能偏重认知、忽略情感,也不能只强调科学、忽略道德,必须从工具理性、唯理性的片面趋向回到完整理性上的科学的人性教育中来。
永恒主义教育(Perennialism)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美国产生并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流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持续时间很长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工人大量失业,人们的道德水准下降,犯罪人数急剧增加,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不断出现。
于是永恒主义者在与进步主义、实用主义的经验本位课程原则观进行的斗争中提出了一个超个体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人性观。
确定了人文教育的核心地位及其永恒性的意义。
永恒主义重要代表赫钦斯认为:“理想的教育不是一种特别的教育,不是一种指向直接需要的教育;他不是一种专业化的教育或职业教育;他不是功利主义的教育,而是用于发展理智的教育。
”在永恒主义者看来,“学校教育成了各种职业教育的拼盘,”科学知识的传授及熟练技术的训练替代了真、善、美培养的首要地位,造成了“文明的精神基础”的丧失及善恶标准的混乱,使人,“常常被当代的潮流卷进去随波逐流”。
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教育思想对重塑传统文明、构建新时代人文精神、探寻新世纪教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教育观(一)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通识教育观赫钦斯的通识教育,建立在两个认识前提之上:一是,人是理性的动物;另一是,知识体现在绝对的、不变的和普遍的真理之中。
赫钦斯把“人”规定为“理性及道德的存在物”,并指出,人的理性不会因为对不同文化的不同信仰而改变或消失。
但是,赫钦斯非常推崇西方古代哲学家们的理性观,并一脉相承。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永恒的”,而古代伟人,于当代哲学家,他们早就洞察了“理性”的本质,因此,他们的理性观是同样也适用于当代社会的“精华”。
针对赫钦斯的通识教育观,所以他提出来名著计划(Great Books program)。
永恒主义教育浅谈永恒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及其现代启示论文
永恒主义教育|浅谈永恒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及其现代启示论文论文摘要:永恒主义学派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认为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课程内容等是永恒不变的。
这些永恒不变的从该派教育思想对重塑传统文明、构建新时代人文价值出发,阐释其教育主张,以期从中探寻对我们的教育在新世纪人丈精神建设中的有益启示。
论文关键词:永恒主义教育主张启示永恒主义又称为古典主义,属于“新传统教育”。
作为现代的教育哲学流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艾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马利坦等。
其教育思想因宣传持久不变的文化传统、人性、真善美等教育理念的永恒性而引起广泛关注。
一、永恒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人类的发展我们可以用两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那就是“变”和“不变”。
永恒主义则强调的是不变。
这在他们的教育主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永恒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永恒主义教育家基于古典实在论的哲学观点,认为宇宙存在一种永恒的、绝对的、同一的实在,事物的变化被一种永恒的普遍法则所支配,并且总是以其不变的固有本质为基础。
在永恒主义教育家看来,“人是理性的动物”。
而理性是人性中共同的最主要的永恒不变特性,因此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教育的本质也必然是永恒不变的。
阿德勒就明确提出“如果人是理性的动物,在全部历史时代中,基本性都是永恒不变的话,那么不管处在什么文化和时代,每一个健全的教育方案都必须具有某些永恒不变的特点。
”从他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在永恒主义者看来,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中的人,在社会和文化中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其最根本的人性却是恒久不变的,因而在人基础上的教育的本质也必然是恒久不变的。
二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永恒主义教育家认为,既然在人类天性中存在共同要素—以理性为特征的人性,那么,教育的首要目的应该是引出这种要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关注那些“属于人之作为人的东西”以及“人与人间相通的东西”,使人的理性和精神力量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
读经教育永恒主义课程观论文
读经教育永恒主义课程观论文
读经教育永恒主义课程观论文
读经教育永恒主义课程观论文
摘要:永恒主义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思想流派的一支,曾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一时。
虽然其保守、复古的教育哲学基础使之产生的影响不大,但其课程观中重视人文学科,学习古典著作的主张,也有合理的因素,对我国读经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永恒主义;课程观;读经教育;启示
永恒主义又被称为“古典主义”、“新经院主义”、“古典人文主义”等,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和艾德勒、法国的阿兰和英国的利文斯通等人。
其重视人文学科,学习古典著作的课程观对我们理性认识读经教育提供了新视野,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永恒主义的课程观
“永恒主义作为一种教育哲学,坚持主张过去的东西是卓越的,特别是由‘伟大的’著作家及其著作所代表的过去的东西是无与伦比的。
永恒主义是为永久不变的东西,为宇宙、人性、知识和真善美的不变的本质所辩解的。
凡是值得的事物都是永恒的。
”永恒主义者注重教育的永恒性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其课程主张。
(一)课程目的
永恒主义课程以古典实在观为哲学依据,认为事物的精神先于物质本身而独立地永恒地存在着。
他们认为教育的性质是不变的,教育的基本原理是永恒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理性”的公民去参加未来的社会生活。
在赫钦斯看来,这种永恒不变、独立存在的实在可归结为人类同一的本性或共同的理性。
而真正的教育应当是。
从永恒主义课程观看我国儿童的读经教育
主 张名 著 学 习 的特 征相 吻 合 。
永恒 主义教育是 2 O世 纪 3 O年 代 自美 国 兴 起 并 波及 西
今 天 我 们 的 教 育 面 临 着 如 何 解 决 好 继 承 传 统 文 化 和 创 建 新 型 精 神 文 明 的 时 代 课 题 。 随 着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逐 步 确
寻 找 我们 的精 神 家 园 。
所谓经典 , 就是 历经 数 千 年 的发 展 而积 淀 下 来 的 中华 民 族 传 统 文 化 的精 华 , 中蕴 涵 了大 量 的成 语 典 故 、 理 道德 、 其 伦 人 文历 史 、 礼仪 风 俗 等 中 国传 统 文 化 。永 恒 主 义 者 认 为 , 在 儿 童 很 小 的 时 候 甚 至 没 有 入 学 前 就 应 接 触 人 类 历 史 上 的 伟 大 作 品 。儿 童 读 经 , 是 让 处 于 心 灵 最 纯 净 、 忆 力 最 好 年 就 记 龄 阶段 的 儿 童 读 诵 中 国 文化 及 世 界一 切 优 秀 文 化 的 典籍 。
欧 各 国 的新 传 统 教 育 流 派 , 西 方 代 表 了有 着 悠 久 历 史传 统 在
的 人文 主义 教 育 思 潮 。永 恒 主 义 者 认 为 教 育 的基 本 原 则 是 永 恒不 变 的 , 思 想 基 础 可 以 追 溯 到 柏 拉 图 、 里 士 多 德 和 其 亚 阿 奎那 等 古 典 哲 学 。 在 教 学 内容 和 课 程 设 置 上 , 恒 主 义 教 育 家 认 为 , 些 永 那 具 有 理 智 训 练 价值 的传 统 的 “ 恒 学 科 ” 首 选 的 内容 , 为 永 是 因 它 们 高 于 实 用 学 科 的 价 值 。永 恒 学 科 首 选 那 些 经 历 了 许 多 世 纪 而 达 到古 典 著 作 水 平 的 书 籍 , 要 是 历 代 伟 大 哲 学 家 、 主 思 想 家 的伟 大 著 作 , 其 是 古 代 伟 人 的 著 作 , 为 “ 种 良好 尤 因 一 的 教 育包 括 对 真 理 的探 求 和 理 解 … … 真 理 能 在 文 明 的伟 大 作 品 中找 到 ” 因此 永 恒 主 义 者 特 别 强 调 学 习 古 人 伟 大作 品 。
永恒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 ,改造主义教育之比较,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改造主义、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教育理论之比较兼论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摘要】:本文对本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教育思想流派的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的思想进行比较,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对他们产生的背景、长处、弊端进行辨析与概括,并分析三种教育观对我国现时的教育过程有何积极作用。
【关键词】: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教育比较、积极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飞跃发展,随之产生了教育的重大发展与变革,不仅体现在教育制度的调整与改革,也普遍反映在教育思想上的新发展,出现了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派别。
这些教育思想流派虽然其中心观点不同,论据不同,结论也各异,但他们都是在对人类古代、近代教育理论进行历史的鉴别与改造的基础上提出各自的新主张,也都立足于现时代的需求来对教育现象进行新的探索、认识,并提出新的教育价值观,重新论证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在每一流派的思想见解和理论体系中,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政治、哲学、教育观),但也都具有反映和应答现时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有益的理论概括,他们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揭示了现代教育的客观规律,对以往教育理论财富做出了新的增添,对指导、开拓人类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也是在那一时期前后出现的教育思想流派。
他们的中心观点不同,论据不同,结论也各异,以下将从不同层次对他们进行比较与辨析。
一、三种教育思想流派产生的背景及其比较。
(一)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关系。
改造主义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分支。
它承认,“正在形成中的改造主义哲学从进步主义那里学到了最多的东西”,改造主义的信念在于“试图改正进步主义的弱点”,“补充、统一和加强它的成就”,使它们“将会最好的保存和延续下去”。
①可见,改造主义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的继承、改变和补充。
而要素主义教育以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要素主义教育家认为,由于实用主义教育的盛行,学校教育普遍忽略了系统的书本知识教学,强调儿童中心、从做中学、经验为主以及采用设计教学法等,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质量,使学生纪律松散,学校管理混乱。
永恒主义“名著”课程观及其对我国读经教育的启示
治、 社会或经济条件下 , 每个孩子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都应该
程观的视角 , 理性认识我 国当前的读经教育。 永恒主义“ 名著” 课程观概 述
一
、
学 习这些课程 , 因为一切社会都 有相似之处 , 即所谓 “ 恒 永 学科 ” 。赫钦斯认为 , 古典的学问是我们各 门学科得 以生 “ 长 的土壤 , 门学科最后就得依靠这个土壤 ” 。 各 J
水怛 丰 名 课 永恒 主 “ 著 " 程观 及 其对 我 国读 经教 的 启 示 义 育
周 冠环 , 赵 鑫
20 6 ) 0 02 ( 华东 师范大学 教育学系, 上海
摘 要 :当前 , 读经教育在我 国已成为社会和 学术界所 关注的热 点问题。 西方永恒 主义教育 流派将 经典称 为名著 ( r t ok) 认 为名著代表 了人类精神世 界和物 质世界 的永恒性 , G e os , aB 并提 出 了“ 著” 名 课程观 。借 鉴永 恒 主义的“ 名著” 课程观 , 我们 可以从读经的价值、 读经的选择和读 经的方法三 个维度得 出有益启 示。 关键词 : 永恒主义 ; 名著 ; 经教 育; 读 启示
维普资讯
第2 4卷 第 6 期
V 12 o. 4
I 教育学院学报  ̄J J I
J OUR NAL OF SC I HUAN C L E OF E OL EG DUC TI A ON
论永恒主义的教育观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9 —1 6
永恒 主义 者认 为 ,现代 民主社会 需要 每一个 人
都 具 有独 立思 考和 判断 的能 力 。这种 能力 只有通 过 教育 才能 达到 。“ 共 和 国 的原 则 便是 教育 ” , “ 理想 的
作者简介 : 鲁力( 1 9 8 7 一 ) , 湖 北 成 宁人 , 中 国人 民大 学博 士研 究 生 , 研 究方 向 为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与 思 想政 治教 育 。
我 们认 真 总结 借鉴 ,而且迄 今 为 止没有 哪 一个 思想
家 对 阅读 做像 永恒 主义 那 样深 入 的探讨 。
一
、
永恒 主义 的教 育 目的论 : 让 学 生学 会读 书是
学校 教育 的首 要任 务
在永 恒 主义看 来教 会 学生读 书是学 校 教育 的首
握学 习工 具 , 也就 是为 未来 的 阅读打 下基 础 。 中等教
恒 主 义 的一大 特 色就是 既 反对 学生 主体 说 ,也 反对
教 师 主体 说 , 认 为教学 就是 在教 师 的帮 助下 , 学 生发 展 自己的理性 。 永 恒主 义教 学 的主要 方法 就是 读 书 , 让 学 生通 过 阅读 经典名 著 获得 理智 的训 练 。永 恒 主 义 以读 书为 中心 的教 育哲 学是 非 常有 特色 的 ,值得
永恒主义教育目的观及其启示
中图分类号 : G 0 文献标识码 : A 4
文 章编 号 : 10- 28(06 0- 02 -03 0 7 172o ) 6 08 0 0
l 9世纪 末 2 O世 纪 初 , 着 自然 科 学 的 巨 大 发 展 和 科 随 学技 术 作 用 的 日益 显 现 。 学 主 义 的 势 头 在 西 方 社 会 不 断 科
种 情 况 引起 一 些 教 育 家 、 学 家 的 极 大 不 满 . 们 重 新 审 哲 他
视 西 方 传统 文 明 . 调 传 统 文 化 、 统 教 育 在 新 时 代 的 重 强 传
要性 , 2 到 O世 纪 3 O年 代 , 教 育 理 论 界 形 成 了 一 个 新 的 在 流 派 —— 永 恒 主 义教 育 流 派 。
目的 观 。我 们 知 道 。 育 目的 是 教 育 工 作 的 起 点 和 归 宿 , 教 制 约 着教 育 活 动 的全 过 程 。一 般 说 来 。 育 目的 以两 种 基 教
学 科及 永恒 教 育 原 则 。 而教 育 目的 既 是 教 育 理论 的核 心 问题 . 是教 育 实 践 活 动 的 出发 点 。 本 文 拟从 价 值 认 也 识 、 值 判 断 及 价 值 实 现 三 个 方 面论 述 永 恒 主 义 的 教 育 目的 观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对 我 国 现 阶段 的 教 育 目的 观 进 价 行 初 步 探讨 。
时 代 中 , 本性 是 永 恒 不 变 的 话 。 么 不 管 处 在 什 么 文 化 其 那 和时 代 。 一 种 健 全 的 教 育 方 案 都 必 须 具 有 某些 永 恒 不 变 每
的特 点 。 3 永 恒 的 人 性 、 理 到 永 恒 的 教 育 。 恒 主义 ] 从 真 永
课程流派对我国的启示
专题1 课程流派对我国的启示一.永恒主义课程论对我国课程改革的要求:1.课程目标的设置要更合理,培养具有理性思维的人。
2.课程内容由永恒学科构成,培养具有知识构成稳定的人。
永恒课程观对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1.教育目的在理性的基础上更加趋向人文的观念。
2.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对传统和古典文明的掌握。
二.要素主义课程论对教育改革的启示:1.课程设置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2 做好“改革”与“继承”的关系3.正确处理指导与主体4要建立与提高学校的智力标准 5强调学习的刻苦与专注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1.明确学科基本结构2.正确对待继承和借鉴3.变革课程决策模式。
变革“自上而下”的课程决策模式,确立“自下而上”的模式,把决策权下放到基层,是促进新课改顺利进行的有力举措。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1.重视学生情感和认知,以培养“完人”为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中心,完善教学设计。
3.发掘知识价值,提高“有意义学习”效果。
4.师生互动,建立情感型师生关系。
5.教会学生自我评价,形成自我评价能力。
6.转变教师角色,提倡“教师即研究者“。
五.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我国教育工作者要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把教学活动看作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让他们积极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建构过程。
2.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注意加强课程的研究,尽量体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3.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4.尽早建立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六.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启示(一)设置灵活适切的课程目标(二)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生成(三)师生关系走向平等对话(四)充分发展综合实践课程。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3)教学内容
“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其包括: 古典著作---《西方世界伟大著作》
www.themegallery. com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读、写、算、语言、文法、修辞、逻辑、数学。
在永恒主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职业性教育的课程被放在了 次要地位。普通教育是基本的,专门教育是补充的。
Company Logo
forever
www.themegallery. com
永 恒 主 义 教 育 思 想
“永恒主义教育”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流行于 50年代的英、法等国,之后逐渐衰落。因其宣扬宇宙精 神、人性、教育基本原则的永恒性而得名。 永恒主义主张复兴西方传统文科教育,因此亦称“新
不变的永恒的人性观:人也有一种固定的“实在”,即共 同的人性。它包括人的理性、意志和感情。但人性总不是 完满的,需要教育去改善人,发展人的理性、道德和精神。 认识 教育的性质是不变的,教育的基本原理也是不变的、
永恒的。
凡是值得向往的东西都是永恒的。
二、理论基础
2.受西方传统文科教育的影响
www.themegallery. com
四、代表人物——艾德勒
艾德勒(1902—2001),美国教育哲学家。 永 恒 主 义 教 育 思 想
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1928年后得博士学位后执 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 同年秋,应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西方名著课程常使人厄斯
金的邀请参加西方名著讨论班。
1937年,与赫钦斯等人在圣约翰学院领导推行“百本名著
www.themegallery. com
三、主要观点
(2)教学目标 永 恒 主 义 教 育 思 想
永恒主义名著课程观及其对我国读经教育的启示
永恒主义名著课程观及其对我国读经教育的启示作者:张庆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03期内容摘要: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却忽视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建构,精神世界的坍圮加剧了人们的无所适从感。
针对这种情况,读经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界较为关注的热点。
读经教育尝试向永恒主义者所倡导的“名著”课程观学习借鉴,结合社会发展的现状,精选名著的内容、讲究阅读的方法,企图在“与伟人的对话中”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和创建精神文明的时代使命,塑造兼具较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人才。
关键词:永恒主义“名著” 读经教育启示作为代表欧洲悠久历史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永恒主义可以说是传统教育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次复归。
20世纪30年代,这一教育思潮起源于资本经济过渡膨胀、人的公正意识日渐虚假化的美国,并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蔓延至西欧各国。
针对进步主义教育倡导的过重的职业教育,而造成的人的精神的匮乏和理智的缺失,永恒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及教育的性质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的,在于挖掘人类天性中共同潜在的要素——理性,试图从传统文明和经典名著中重新建构资产阶级的人文精神,以求扶正当时公证衰微和精神颓废的社会混沌。
著名的“名著”课程观便是从古代伟人中汲取理智养料的一次伟大尝试,虽然有其不尽合理的地方,但其构建新时代社会观念、匡正社会弊病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我国的现代教育同样是在风雨飘摇中成长,永恒主义“名著”课程观对我国的现代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永恒主义“名著”课程观的概述1.“名著”课程观的缘起教育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滋生于某种特定的历史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欧是一个科学技术冲破人文传统精神牢笼束缚而肆意蔓延的时代。
各种大型工业迅猛发展,科技的重大突破加大了对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经验主义者——杜威立足于职业教育,体现出积极求变的科学教育进步要求,竭尽全力挣脱自由教育的枷锁。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历史的车轮运转下理所当然的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永恒主义教育目的及其课程观评析
永恒主义教育目的及其课程观评析教育目的——发展理性、适应真理永恒主义的教育目的主要是针对进步主义的适应环境论、满足直接需要论、改造社会论的批判。
赫钦斯认为杜威的适应环境的教育目的是错误的,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因为当是的美国正处于“大变革”时期,社会日新月异。
人的使命就是改变我们的环境,且适应环境违背了正确的价值标准,因为环境有好有坏;对于“满足直接需要论”赫钦斯认为它破坏了基础教育,降低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他认为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社会改造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甚至教育改造社会是“危险的”,因为一昧的灌输改造社会的教育目的会使得人产生危害社会的想法。
所以永恒主义者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人作为一个人来改善他,即发展人的理性,适应真理,掌握人类的命运变化,使人正当地运用人的自由,在社会中生活最充分地发展人的本性,养成良好的道德和理智的习惯。
课程观评析永恒主义者重视文科的教育思想,具有启迪意义的“读书”理论,它的复古,并不是对古代传统文科教育的简单模仿和重复。
它把文化遗产放在极重要的位置上,加强青年一代的知识、修养和理智,否定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为社会培养理性人才。
课程是培养人的精神养料,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
永恒主义教育偏执文科一端的做法固然不可效仿,但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面全发展学说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也是我国在世界性的大趋势中应当思考的问题。
永恒主义教育的“名著课程”是通过问答法进行的,它不仅强调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启发,也强调儿童的积极思考及自学活动。
教学中,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使学生获得掌握知识的本领。
由于新知识是在学生参与下取得的,所以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他们还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锻炼自学的能力,从而为终身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开辟道路。
永匣主义教育是在二十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流派中唯一强调“读书(名著)”的,在人们读书时间越来越少以及世界性的“混文凭”、“向钱看”和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中,永恒主义的读书理论无疑是一股清风。
关于终身教育的文献综述
关于终身教育的文献综述摘要: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正在从理论研究不断向实践探索转变。
特别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战略。
本文从终身教育的含义,终身教育的特点,世界各国终身教育的实践,终身教育的意义以及终身教育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几个方面对终身教育进行归纳整理。
关键词:终身教育教育模式综述一、关于终身教育的含义终身教育,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
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国际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作的定义为:“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世界上没有一个非终身而非割裂开来的永恒的教育部分。
换而言之,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的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
”二、关于终身教育的研究背景终身教育正在通过实践逐步由理念变为美好的现实。
1965年,“终身教育”概念的正式提出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教育思潮。
S·拉塞克、G·维迪努在其著作《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将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比喻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是教育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
紧随其后,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等概念的提出,将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步落实到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并将终身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推向了新的高潮。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0284)《中国教育哲学思想》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284)《中国教育哲学思想》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第一次作业2:第二次作业3:第三次作业4:第四次作业5:第五次作业1:[论述题]一名词解释1. 宋明理学2. 性善说3. 性恶说4. 仁义二简答题1 .简述中国教育哲学思想的三次大变化2. 简述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3. 简述我国优秀的道德教育传统和经验4.简述我国古代学校道德教育三论述题1. 论述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态度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分析哲学是现代西方最流行的哲学流派,包括逻辑实证主义和语义哲学两个分支。
分析哲学反对讲述哲学思想体系和讨论世界观、伦理学及人生价值观等哲学问题,主张哲学就是对概念、命题等进行逻辑的、语义的分析,以期达到“清思”的目的。
2. 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属于新实证论或逻辑经验论,认为一切科学命题都是而且仅仅是对事实有所断定而且是可被证实的经验命题;而关于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以及伦理、价值等争论,都是无意义的命题,是形而上学的。
哲学的任务不是去探讨这些抽象的、无意义的命题,而是去对概念、语义作分析,以求得科学的回答,以及对哲学和教育等命题做出科学的逻辑分析。
3.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为社会生活服务,这就是教育的两大社会功能,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教育中的反映。
教育成为新生一代的生存和成长、社会生活的继承和延续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4. 教育的相对的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的独立性主要是指教育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而言。
在旧的社会制度未被推翻之前,代表新的政治和经济要求的新的教育思想可能出现,,它对新社会的产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革命的教育思想为革命作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相反的,在旧的社会制度被推翻之后,代表旧政治和旧经济的旧教育思想,由于意识落后于存在的缘故,还可能残存一个时期,成为新社会和新教育建立的障碍。
但是新的教育思想,只有在新的政治、经济建立之后,才可能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旧的教育思想,在旧社会被推翻之后,也不可能长期存在,因而它们的独立性都是相对的。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如下是有关永恒主义教育思想:永恒主义教育也称新古典主义教育,是现代欧美国家一种强调理性训练以及人的理性和教育基本原则的永恒性的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阿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等。
一.主要观点(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理性是人性中共同的、最主要的、永恒不变的特性,建立在这种永恒不变的人性基础上并为表现和发展这种人性的教育在本质上也是不变的。
(2)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永恒的理性。
培养人的理性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任何时代,“理性的培养对一切社会的一切人都同样是适用的”。
(3)永恒的古典学科(古典名著)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永恒主义者认为应该组织一些永恒课程来传授永恒的真理,这些永恒课程应由世界著名构成,这样的课程应当成为普通教育的核心。
永恒主义者尤其认为古典名著是培养理性的途径。
(4)提倡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
为了培养永恒的理性,应当通过教师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理智训练。
尤其在学习古典名著时,更需要教师的指导。
(5)倡导实施全民的自由教育。
永恒主义认为自由教育是使人本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具有促进思想交流和传递文化的价值,并且倡导实施全民的自由教育,而非少数人所享的自由教育。
二.评价永恒主义教育强调人的理性,强调阅读经典名著,有着较突出的复古主义倾向。
其在教育实践领域的影响不大,主要限于大学和上层知识界中的少数人,特别是永恒主义教育的复古态度把学生的学习限于古典著作,遭到许多人的批判。
三.对当代教育的影响(1)在教育目的方面,追求人的理性精神和价值。
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而且要发现和发掘人的“理性能力”,在此基础上去培养和造就改造社会生活的人,也是具有实践意义和实践能力,能超越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人。
(2)在教育内容方面,利用古典名著的价值。
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为此,教育必须挖掘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思想,赋予其新意,加以改造和利用,以此来推动当今文明的建设。
永恒主义课程观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文献综述
永恒主义课程观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文献综述席利红2010112196 学科教学(地理)摘要:永恒主义是20 世纪30 年代在美国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思想。
永恒主义的提出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永恒主义课程是学科课程思潮中的一种重要声音。
它对学科课程思想的理论化、实践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它主张培养学生的理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出了从大学到中小学的一整套课程方案,注重人文学科的学习,强调读书和研讨,这些思想和实施方案对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同时,永恒主义的课程观对我国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永恒主义现代启示现实意义永恒主义教育的出现有其历史与社会原因。
针对西方教育面临的问题,它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重视学习效果和学习努力的原则,提出学习经典著作的学习方法。
从本质上讲,永恒主义是一种非常保守的教育理论,但其合理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还是很启发的。
我认为,在一个浮躁的现代社会,阅读经过历史检验过的人类经典著作,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类知识的本质,是很有帮助的。
一﹑永恒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基本观点(一)永恒主义产生的背景永恒主义是20 世界30 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教育思想。
当时美国由于发生了经济危机造成了经济的萧条,,社会政局动荡,,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面对这样的局面,社会各个阶层对社会各种情况进行反思。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呼吁教育应该真正培养有素质有文化的社会公民,,以维持社会秩序,永恒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
(二)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永恒主义课程观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艾德勒和英国的利斯文通,法国的阿兰等。
他们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心灵;主要培养青年适应社会环境,并且形成良好的品质;去改变现实环境,实现更加美好的一种生活。
永恒主义反对实用主义的课程观念,提倡发展人的理性,学习古希腊和罗马的经典著作,来改变社会道德的缺失现象。
二﹑永恒主义的课程观永恒主义强调学习永恒的课程,永恒主义的代表人物赫钦斯在《高等教育》一书中说“我们提倡永恒学科,因为这些学科抽绎出我们学科的共同因素,因为他使人与人联系起来,因为他使我们和人们曾经有过的最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因为他们对于如何进一步的研究和对于世界的任何理解是首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恒主义课程观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文献综述席利红2010112196 学科教学(地理)摘要:永恒主义是20 世纪30 年代在美国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思想。
永恒主义的提出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永恒主义课程是学科课程思潮中的一种重要声音。
它对学科课程思想的理论化、实践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它主张培养学生的理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出了从大学到中小学的一整套课程方案,注重人文学科的学习,强调读书和研讨,这些思想和实施方案对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同时,永恒主义的课程观对我国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永恒主义现代启示现实意义永恒主义教育的出现有其历史与社会原因。
针对西方教育面临的问题,它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重视学习效果和学习努力的原则,提出学习经典著作的学习方法。
从本质上讲,永恒主义是一种非常保守的教育理论,但其合理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还是很启发的。
我认为,在一个浮躁的现代社会,阅读经过历史检验过的人类经典著作,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类知识的本质,是很有帮助的。
一﹑永恒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基本观点(一)永恒主义产生的背景永恒主义是20 世界30 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教育思想。
当时美国由于发生了经济危机造成了经济的萧条,,社会政局动荡,,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面对这样的局面,社会各个阶层对社会各种情况进行反思。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呼吁教育应该真正培养有素质有文化的社会公民,,以维持社会秩序,永恒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
(二)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永恒主义课程观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艾德勒和英国的利斯文通,法国的阿兰等。
他们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心灵;主要培养青年适应社会环境,并且形成良好的品质;去改变现实环境,实现更加美好的一种生活。
永恒主义反对实用主义的课程观念,提倡发展人的理性,学习古希腊和罗马的经典著作,来改变社会道德的缺失现象。
二﹑永恒主义的课程观永恒主义强调学习永恒的课程,永恒主义的代表人物赫钦斯在《高等教育》一书中说“我们提倡永恒学科,因为这些学科抽绎出我们学科的共同因素,因为他使人与人联系起来,因为他使我们和人们曾经有过的最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因为他们对于如何进一步的研究和对于世界的任何理解是首要的。
”[1](一)永恒主义教育观的思想基础1、永恒的存在的实在论永恒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是实在观。
在介绍永恒主义的教育观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永恒主义的基本思想。
永恒的原则控制着变化。
永恒主义认为宇宙中的一切运动变化都受到永恒原则的控制,要使人真正成为一个人,要消除社会中的混乱现象,使人生活幸福,就必须理解这些永恒的原则。
教育的任务就是使青年人理解这些永恒的原则,否则他们便不能理解宇宙和生活的意义,人类也就没有希望。
永恒的原则高于科学。
永恒主义认为,科学可以确定事实,给人以力量,然而科学并不能告诉我们发展、变化的目标。
科学本身无法认识人、知识、道德的价值,它也无法发现生活的真理,所以科技的进步并不意味着文明的发展。
人的生活的价值,取决于人的灵魂、理性对永恒原则的理解。
人获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就是发展人的灵魂和理性,为此,需要教育对其训练。
永恒原则只有通过自由教育才能获得。
永恒主义认为永恒的原则并不存在于经验科学之中,而是存在于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科学之中,永恒的原则只有通过“旨在帮助人类学会为他自己思考,发展他的最高级的人的力量”的自由教育去获得。
2、不变的永恒的人生观永恒主义认为,人性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不变的、永恒的。
赫钦斯指出:“每个人都具有作为人的职能。
一个公民或臣民的职能在不同的社会可能各不相同,而且,训练、适应、教学或满足直接需要的体制可能也随之而变化。
但是人之作为人的职能,在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社会中都是相同的,因为它来自作为人的本性。
”在永恒主义者看来,“人类最显著的特征是推理的能力,理想的成熟的人类是完全具有理性的。
只有人类才能领会有关存在的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不变特性,全人类都有同样的潜在能力,去实现个人和社会成就的完善性”。
正是持这种人性观,永恒主义提出人要接受理智和道德的训练,即教育要精心设计教育方案。
而且由于人类是不变的,对教育的需要是不变的,所需要的教育也是不变的。
(二)永恒主义教育观的现代启示永恒主义把发展人的本性、把人塑造成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力图让人们掌握哪些控制世界不变的真理,成为不近能够适应世界,还能创造世界的人。
教育是一种自觉地、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主题是人,人是社会的,这就决定了教育与社会须臾不可分。
同时,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不能是封闭的、脱离社会的。
人们追求的理想是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
在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同社会一样不可避免地处在一个不停变革的状态。
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教育能够给人以什么样的帮助,才能使人生活得更美好呢?对于我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管承认与否,似乎总是难以摆脱一个错误的倾向,即习惯于把教育看作实现政治或经济目的的手段。
教育的工具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一直把教育看作政治统治的工具。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教育又被看作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即一定“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2]。
教育的经济功能被提到了前所末有的高度。
社会永远在变化,教育要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停的变革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育技术等。
这样,教育的稳定性和恒久性就显得日益突出与重要了,那就是对人自身的重视。
本文以日本教育家井深大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我们必须面向未来,不拘泥于已有的概念,开展崭新的而又是最需要的教育。
同时,既然人类建立了社会,那么,就不仅要保持不断提高作人必备的不变价值,才是教育的宗旨。
”[3](三)永恒主义课程观的对课程改革的要求1、课程目标要设置的更为合理,培养具有理性思维的人永恒主义课程以古典实在观为哲学依据,认为事物的精神先于物质本身而独立永恒地存在。
他们认为教育的基本原理是永恒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理性的公民去参加未来的社会生活。
永恒主义主要代表人物赫钦斯说:“所谓改善人,意味着他们理性、道德和精神诸力量的最充分的发展。
一切人都有这些力量,一切人都应最充分地发展这些力量。
”这也就是他们的课程目标。
永恒主义教育思潮把课程乃至教育的最高目的定位于学生理智的培养和教育,其真实用意在于,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增强人的理智教育能力,使人们能够按照统治阶级要求的理性去生活和控制天性的冲动和叛逆,不要为追求物质的满足和平等与社会发生激烈的对抗,从而拯救处于严重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
2、课程内容应当由永恒学科构成,培养具有知识构成稳定的人从“永恒真理”观、永恒人性观与发展和培养理智的课程目的出发,永恒主义认为“永恒学科”是训练理智的最好方法。
赫钦斯指出:“课程应当主要地由永恒学科组成。
我们提倡永恒学科,因为这些学科抽绎出我们人性的共同要素,因为他们能使人与人联系起来,因为它们使我们和人们曾经想过的最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因为他们对于任何进一步的研究和对于世界的任何理解是首要的。
”永恒主义提出的永恒学科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理智训练的内容、理智训练的方法、进行理智训练的工具。
[4]就理智训练的内容来说,永恒学科有哲学、文学、历史,就理智训练的方法来说,永恒的学科有数学、科学、艺术,就理智训练的工具或技能而言,主要是指读写算的知识技能,此外要掌握本国语即英语,还要掌握古典的语言,主要是拉丁语和希腊语。
在大学课程方面,就是把“名著”作为课程和教材。
在高等教育名著课程和教材的统摄之下,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为名著课程和教材的学习作好准备。
在小学课程方面,永恒主义者认为其主要任务不是提供经验,而是为年幼儿童的将来成熟的理性生活打下基础。
因此,小学课程主要是进行读、写、算的基本训练,养成道德习惯,熟记古典著作中的个别部分。
三、永恒主义课程观对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一)教育目的在理性的基础上更加趋向人文理念永恒主义教育代表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类共同永恒不变的特性。
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发展人的理性,培养人的永恒“理性”是教育的永恒性原则。
永恒主义教育的倡导者赫钦斯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出人性的共同要素,为培养永恒的人性服务。
永恒主义代表者在批判实用主义教育时,指责该教育思想只注重眼前得失和学生对现实的一味适应,而忽视了教育对人类宝贵精神遗产进行传递的使命。
永恒主义教育流派在他们的课程论中,将古典人文知识、传统文化遗产几乎置于至高无上的圣座,并认为其中蕴涵了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这是教育所要培养的永恒“理性”的源泉或途径。
永恒主义的理性培养论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
20世纪之初,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西方欧美国家,风起云涌的工业革命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大爆炸,却导致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与人文知识的日益肤浅和庸俗。
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暴露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中的幼稚和不成熟与资产阶级的自私、贪婪的本性。
人们开始怀念那些曾经放射出灿烂文化光芒的古典文明,渴望以传统文化来滋润干枯的现代工业文明。
于是20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第一次遭遇经济危机的打击所带来的经济萧条、政局不稳,社会矛盾加剧的混乱,作为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的教育自然成为人们进行反省时所关注的焦点,一直占传统地位的进步主义教育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使之即刻成为众矢之的。
这样,一些人文主义者带着对旧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中世纪以来曾长期辉煌的古典文明教育的怀念,寻得古典实在论为其自身的哲学基础,将人性视为人类永恒不变的属性,将培养永恒理性归结为教育的根本目的,高举古典文明教育回归的大旗,向只重视实科教育而忽视文科教育、只强调个性而忽略作为共性的人性的进步主义教育提出挑战。
(二)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对传统和古典文明的掌握永恒主义教育认为知识是真理,而真理是永恒的,即“知识是永恒的真理”,这是培养人的永恒人性的必需。
永恒真理体现在“永恒课程”之中,永恒课程由永恒学科组成,永恒主义把古典语言和古代名著收纳为主要课程,有助于受教育者了解民族的传统并理解生活的意义。
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有传统文化都是该民族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抉择、奋斗意识、生活理想在本民族历史发展长期的积淀的结合物。
发展不能割断历史,教育不能抛弃传统。
如今,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和学校里学生的人格缺失令教育者不得不陷入反思中,传统文明和人文精神遭受冷落给教育带来的紧迫感。
对于传统文化,已经不是要不要继承的问题了,儿应该提升到怎样更好的创新构建传统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资源和财富,教育必须挖掘优秀的民族遗产和传统文化,达到传承与发展,更好的对现代人起到文化教育和洗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