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再不幸,也有一条路可以通往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生家庭再不幸,也有一条路可以通往幸福

慈怀为你读的第二十三本书来自慈怀读书会

00:00 16:26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韩丹朗诵每天一本书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中国有句老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就是说,从一个人小时候就能判断出他将来的性格和成就。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幼儿时期的缺失真的会祸害我们一生,无药可救吗?我们的自我救赎有意义吗?

《情感依附》这本书的完成,依托于学者们30年的研究,深度观察分析了76个孩子的成长,用科学的手段回答了我们最关心的这些问题。

在这项研究里,有些父母离异、家暴、酗酒,性格暴躁。有些父母温和睿智,对孩子关爱有加。有些父母对于孩子非常冷漠,甚至虐待孩子。

从这76个样本里,你或许能看到自己家庭的影子,找到那个和你很像的孩子。通过旁观他们的命运轨迹,来分析你性格的成因。

阅读《情感依附》的过程里,你会回想起许多自以为被遗忘的童年记忆,继而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情感依附》的作者是亨利·马西和内森·塞恩伯格,前者是

国际著名的“依附关系”研究者,后者是精神分析学家和儿童

精神病学家。他们花了6年的时间来整理数据、采集文档、观看孩子们幼儿时期的录像、诊断评估和整合信息。

这本书颠覆了传统的教育子女的知识,它让人更清醒地看到,从前那些错误的教育经验被代代流传,贻害千百年。

《情感依附》用精密设计的研究计划,得出了值得信赖和参考的结果。我们诟病国内关于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影响的值得参考的书目并不多,又晦涩偏理论,心理学著作的影响力甚至完全比不上一个母婴类公众号。

而这本《情感依附》的内容严谨真实,通俗易懂。它会告诉你什么坑应该避过,什么点值得学习,那些预期会发展得很好的孩子为何后期会发展不好?为何那些预期会发展不好

的孩子却奇迹地扭转了命运?这些意料之外的案例背后有

什么因素影响?

《情感依附》完完整整地呈现出了这一切,它不会为了自圆其说而捏造,它包容“预料之外”的存在,这些内容,为那些

想要改变性格和命运的读者,提供了真实参考案例。家就像慢火煨的一锅汤,添什么调味料,变成什么样的味道,其实都有迹可循。

下面我们将走进《情感依附》,看看这76个孩子的成长轨迹。这76个孩子被分为五个部分来讨论。

第一类是幼儿家庭幸福,成年之后也非常成功的。

第二类和第三类是幼儿时期不快乐的孩子(第二类的孩子外化他们的困扰,表现为多动和反抗,第三类的孩子内化了不幸的童年,成年之后转为焦虑和抑郁)。

第四类是小时候父母教育良好,成年发展却不如预期的。

第五类则是接受了不良教养方式,却发展远远超过预期的。在讨论完这五个部分之后,作者总结阐述了家庭的重要性。成功儿童的父母

7个成功儿童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非常有耐心,并且乐于接受建议。

布拉德的母亲在他出生之前接受了心理治疗,解决了母亲的身份和被期待从事贸易工作之间的冲突矛盾。她在养育第一个儿子的时候因为这些冲突而没有信心,因而吸取了经验,使得布拉德的教育更为成功。

他们的母亲都具有亲和感染力,并且在孩子一岁前都是全职母亲。其中两位母亲在孩子两岁时尝试回去做全职工作,但是看到孩子的发展有所退步时,就减少工作,又做了几年兼职。

其中有一个孩子叫维克多,他母亲的工资比父亲要高,故而两人颠倒了角色。然而即便母亲工作繁忙,也会常常和维克

多一起大笑玩耍,让孩子感染到她的快乐。

另外,这7个孩子的父母通常不会发脾气、打孩子。

他们会采取其他方式来强调纪律,避免孩子过分胡闹。他们会制定奖励规则和惩罚规则,例如不乱丢玩具会隔周奖励一次,如果说了几次孩子仍然听不进去,就明确地告诉他:“如果你再这样做,就不可以出去玩了。如果想看电视,就必须改变想法。”

7个孩子中成长得非常好的4个孩子的父母,他们不仅爱孩子,为孩子的积极性感到骄傲,还看重孩子愤怒和果断的能力。在这样的培养下,孩子们成长为性格健全,乐观积极的性格。

信任的能力是不可遗传的,在父母的培养下,成功的孩子在上学后更容易交友、信赖别人,故而发展也会更加顺利。这7个孩子中有一位叫茱莉亚的,她的父母虽然离异,但是不同于其他人离婚时的争斗和对孩子的控制占有,茱莉亚的父母在离婚前后都非常可靠且善于培养孩子,在离婚之后也依然能宽容愉快地相处。父亲每周三定期去探望她,她大部分周末也会去父亲那里玩,茱莉亚按照自己的意愿在父母之间来来去去,帮助母亲收拾屋子,和父亲一起旅行。

成年之后,茱莉亚不仅拥有一段幸福的婚姻,在工作上也非常成功。

在76个孩子里,有9个经历了儿时父母离异,只有茱莉亚

一个是个例外,而其他8个父母离异的被试者都出现了某些心理问题。童年痛苦的外化

将童年的痛苦外化的孩子,多表现为行为多动、喜欢社交、焦躁不安、注意力涣散,话多,有些外化严重的被测者,会出现胃疼和尿床等症状。

例如弗朗克的母亲,总是在孩子安静时打扰他,让他觉得很紧张。他的父母疏远而迂腐,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有问题。弗兰克尿床的现象持续了很久,每当他想表现出善意的时候却总是失败,然后被母亲打屁股。5岁时弗兰克请求母亲停止打他,他说:“我想做好,但是我做不到。”

7岁之前弗朗克表现出多动的症状,十八岁时表现为喋喋不休,30岁的弗朗克,有过一段短暂的无性婚姻,对男人和女人都没有性欲。他说:“感觉自己20年的时光好像丢了一样。”这些父母普遍不能与孩子建立联结,不能与孩子玩耍,并且把愤怒投射到孩子身上。否认孩子的情感,体罚孩子,并且自以为自己对孩子是好的。这些孩子最后都会发展出低自尊、安全感缺乏和潜在抑郁的现象。童年痛苦内化

将童年痛苦内化的孩子,自我封闭,把冲突指向自身。表现为抑郁、焦虑和恐惧。

他们脆弱而被动,习惯顺从而沉默,在情感上淡漠疏离。他们从小被父母讨厌,长大后大都出现了情感矛盾、空虚、自恋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