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合集下载

幼儿秩序感的培养

幼儿秩序感的培养

幼儿秩序感的培养幼儿时期是人类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之一,而秩序感的培养在这一阶段尤为重要。

幼儿时期是孩子们建立基本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时期,而良好的秩序感不仅是生活中的必要品质,更是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

幼儿秩序感的培养成为了各家庭和教育机构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幼儿秩序感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其培养需要家庭和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时间和耐心。

下面我们将从家庭和教育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一、家庭角度1. 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他们会从父母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

如果家长自己就没有良好的秩序感,那么很难教会孩子如何去遵守秩序。

父母需要以身作则,做一个有秩序、有纪律的人,孩子会慢慢模仿并养成良好的秩序感。

2. 制定家规家纪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商讨制定一些家规家纪,明确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规定和约定,如起床时间、用餐时间、作业时间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3. 给予孩子自主权虽然家庭中需要有一定的秩序,但也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规定的范围内自由选择。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4. 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在与孩子交流时,家长需要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积极的激励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秩序观念。

家长也要学会用温和的方式进行引导和纠正,避免使用过于严厉或惩罚性的方法。

二、教育角度1.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幼儿园和学校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到有秩序、有规律的生活和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孩子养成按时上课、安静听讲、有序排队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2. 进行规范化的活动幼儿园和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规范化的活动,如集体晨操、集体用餐、集体游戏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在集体中养成守纪律、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3. 适时进行积极引导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进行积极引导,教育幼儿遵守规则、与他人和睦相处、爱护公共财物等,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秩序观念。

幼儿秩序感的培养

幼儿秩序感的培养

幼儿秩序感的培养幼儿时期是形成良好秩序感的重要时期,许多良好的习惯和品质都将在这一时期生根发芽。

幼儿秩序感的培养,既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幼儿园工作的重点之一。

下面将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幼儿秩序感的培养方法。

一、家庭方面1、父母树立榜样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人。

因此,父母要先树立自己的良好秩序感,培养自己的自律意识,争做孩子的榜样,可让孩子从小做出好的习惯,比如说有规律的生活作息、整洁的床铺、有条理的收拾自己的东西等等。

2、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父母要帮助孩子自觉的做好自己的事情。

可以让孩子自己穿衣,自己洗脸、刷牙,自己整理书包、玩具等等,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做到自主管理。

3、注意言行举止父母是幼儿最亲密的人,日常生活中,要尽可能多的与孩子互动交流。

言行举止要注意模范示范,让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好的言行举止,比如表现出诚实、守秩序、尊重他人、有礼貌等优秀品质。

4、制定规矩,建立家庭秩序制定一些适合孩子的规矩和家庭制度,建立家庭秩序。

例如晚上规定孩子睡眠时间,尽量按时休息;规定运动时间,营造良好的健康习惯;要求在饭桌上有规律,儿童不乱跑、不随便拿勺子等等。

二、幼儿园方面1、创设适合幼儿的环境幼儿教育是具有整体性的,环境是重要的一环,要在环境中培养幼儿的学习秩序感。

教师在幼儿教室内要讲究布置,布置幼儿教室应符合现代教育要求,不仅富于情趣,而且要形式多样、富于创新,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学到管制自己和守秩序等重要的家政技能。

2、教室规则明确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制定有关守秩序的规章制度,如规定上课时间准时到岗,课堂行为规范,迟到、早退等不合理行为严禁等等。

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告知学生要始终做到行为规范,不得违反规章制度。

3、及时处理行为问题教师要紧密关注学生的行为特点,随时关注学生的行为与情感特征,采取恰当的方法对有违规行为的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对秩序的破坏,培养良好的秩序感和自律能力。

幼儿秩序感培养

幼儿秩序感培养

幼儿秩序感培养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发展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培养幼儿的秩序感十分重要,因为良好的秩序感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

本文将探讨幼儿秩序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一、幼儿秩序感的重要性1. 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秩序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安排时间和任务,减少无关的干扰因素。

在有秩序的环境中,幼儿能够专注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2. 培养自律能力秩序感是自律能力的基础。

通过培养幼儿的秩序感,他们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责任,并学会自主管理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自律能力。

3. 培养责任感秩序感让幼儿明白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并激发他们对责任的承担意识。

良好的秩序感促使幼儿乐于遵守规则和纪律,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二、幼儿秩序感培养的方法1. 创造有序的环境为幼儿创造一个井然有序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培养其秩序感的重要一步。

家庭和学校都需要有规则和规定,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同时,要给予幼儿正确的示范,以及经常整理生活空间和学习用品,让幼儿知道每一个物品都应该有固定的摆放位置。

2. 设立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和幼儿一起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并通过明确的时间表和目标要求帮助幼儿建立秩序感。

例如,在每天的起床、吃饭和睡觉时间都建立规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

3. 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是秩序感的基石。

通过重复的实践和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按时收拾玩具、整理书包、完成作业等。

同时,要及时表扬和奖励幼儿的好习惯,激发他们对秩序感的认同和自豪感。

4. 合理分配责任给幼儿一些适当的责任,让他们参与家庭和学校的日常事务。

通过让幼儿承担一些小事情,如帮忙摆放餐具、清理餐桌等,让幼儿明白自己的责任和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秩序感和责任感。

5. 培养自主管理能力鼓励幼儿主动管理自己的事务,如自己整理书包、选择衣物等。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秩序感doc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秩序感doc

浅议如何培养幼儿秩序感秩序感作为人内在固有的情感,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它在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能超越规律,必须适应秩序感发展的内在过程。

培养幼儿秩序敏感非常重要,掌握国内外培养幼儿秩序感的状况,分析影响幼儿秩序感的因素,探索具体培养幼儿秩序的教育措施是幼师工作者的职责。

教师要善于抓住儿童秩序感发展中各阶段的生长点,顺应自然发展的原则,采取不同的教育法促进其发展。

如何培养幼儿的秩序感一、培养孩子秩序感从最细微处着手。

俗语说:“细节决定成败”,秩序感的培养落到细微处,实际上就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就拿托班的孩子来说,在他们还不太会照顾自己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进行秩序感的培养了。

如:午睡时,你帮他脱下衣服,告诉他:脱好的衣服放在脚边,鞋子并拢摆在床脚。

他便知道,鞋子和衣服不能乱放,而是有固定位臵的。

小班了,幼儿渐渐学会了穿脱衣裤,这时,孩子不仅要能将鞋子、衣服放在指定位臵上,还要让他们知道,午睡和起床时先脱(穿)什么,再脱(穿)什么最方便。

如:先坐在床上脱鞋,再脱裤子,这也是一种“序”。

及至中大班,孩子穿脱衣服已经比较灵活时,可继续增添要求。

如:走入寝室(或走出寝室)第一件事该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一段时间的梳理以后,幼儿就会形成关于“入睡”(起床)的这种“序”。

二、培养秩序感要赋予孩子知情权。

每个幼儿园都有作息时间表,为孩子制定了有规律的生活时间,这对培养孩子的秩序感是大有益处的。

但在某些时候,这些规律常常会被打乱。

如:突然阴雨,室外活动进行不了;或节日前编排节目时,孩子会出现骚动、混乱的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师们往往会说:“太兴奋了”。

其实这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一套“序”被打乱了,而新的“序”有没有建立起来。

生活总会有变化,规律也不是铁定不动的,打破前面一个秩序再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生活规律是经常要发生的事。

遇到这种情况时,可提前几天告诉幼儿原因、以及新的计划;就算是突发性的改变,也要告知孩子临时的方案。

如何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如何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如何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一、秩序感的重要性
秩序感是形成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
部分。

是指通过长期生活经验,幼儿能够建立起认识自然、社会和文明规
律的能力。

幼儿若能够正确地掌握秩序感,他们保持端正的心态,能够按
时完成自己的任务,有助于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探索生活,发展心智。


秩序感的幼儿能够把行为纳入到规范中,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保护孩子们的权利,安全、平等,从而能够让幼儿感到安全和被尊重,从
而有助他们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二、培养幼儿的秩序感的实践方法
1、注重肢体礼仪训练
礼仪教育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做法来培养孩子的
礼仪意识:首先,正确引导孩子,让他们学会做欢迎和分别的行为;其次,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例如保持室内整洁,厕所使用等;最后,帮助
孩子学习公共场合的良好行为,例如,在剧场、公园、商店、公共场所等
地方表现良好的礼貌,要求自己不得以及别人也不能做出不文明行为等。

2、尊重幼儿的自主权
尊重幼儿的自主权是促进其秩序感发展的重要举措。

大班幼儿秩序感培养策略研究

大班幼儿秩序感培养策略研究

大班幼儿秩序感培养策略研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秩序感似乎是个让人既头疼又头疼的事儿。

尤其是大班的小朋友,活泼好动,精力旺盛,仿佛永远不知疲倦。

试想一下,教室里总是吵吵闹闹,玩具乱成一锅粥,老师在前面说话,孩子们的眼睛却总是在窗外瞄来瞄去,真是个“神仙打架”的场面。

所以,培养幼儿的秩序感,不仅仅是教他们怎么排队、怎么安静,更多的是通过细心引导,让他们感受到有规则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和有趣。

秩序感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孩子们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行动,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

就像是一个大的游戏,大家一起遵守规则,才能玩得开心,才能合作无间。

如果说小朋友没有秩序感,那么这个“游戏”就会变得乱七八糟,甚至没有人愿意继续玩下去。

那怎么办呢?我们得给孩子们打个“基础”,给他们装上“秩序的开关”,慢慢地让他们自己学会做个有规则的人。

榜样的力量真的不容小觑。

大家都知道,孩子们就是“模仿大师”,眼睛里全是大人的样子。

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微的习惯,都可能被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比如,老师走进教室时要先轻轻敲门,或者请大家安静地坐好,告诉大家今天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

这样的简单行为,其实就是在给孩子们上“秩序感”第一课。

如果大人自己都乱七八糟的,孩子哪里学得到秩序感?“你做得好,孩子就做得好”,这是不变的道理。

光是口头上的说教也不够。

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秩序感的魅力,还得通过具体的活动去体验。

你看,集体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秩序感的机会。

像什么排队游戏,角色扮演,团队合作,听起来简单,但其实蕴含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比如,让孩子们一起排队,告诉他们:只有按顺序排,才能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才能参与到更有趣的活动中去。

让孩子们明白,秩序感和规则不是限制,而是为了让大家都能更好地参与其中。

这样,他们才会意识到,秩序感是一种“让大家都开心”的能力。

培养秩序感其实也要做到“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点,你不能拿着一把尺子量所有孩子。

如何培养幼儿的秩序感doc

如何培养幼儿的秩序感doc

如何培养幼儿的秩序感.doc 如何培养幼儿的秩序感一、引言幼儿的秩序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良好的秩序感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促进社交技能的发展。

因此,培养幼儿的秩序感是家长和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培养幼儿秩序感的重要性1.建立正确的生活习惯:幼儿期的孩子正处于生活习惯的养成阶段,良好的秩序感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生活习惯,如按时睡觉、定时定量地进食等。

2.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秩序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3.促进社交技能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秩序感的孩子更容易与他人相处,能够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促进社交技能的发展。

4.增强自信心:通过建立良好的秩序感,幼儿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生活,从而增强自信心。

三、如何培养幼儿的秩序感1.创造有秩序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有秩序的家庭环境。

在家庭中,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作息时间表,让孩子了解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

此外,家长还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让孩子意识到保持整洁和有序的重要性。

2.制定明确的规则和要求: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制定明确的规则和要求,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同时,家长还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

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应该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情,如自己穿衣、自己洗脸等。

这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能够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生活需要自己负责。

4.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习惯: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习惯,如分享、排队等待等。

这些习惯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促进社交技能的发展。

5.鼓励孩子参与秩序感的维护: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秩序感的维护,例如让他们参与家务活动,如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让他们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维护家庭秩序做出贡献。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秩序感【摘要】据调查,凡社会秩序感一直良好的中国孩子,长大后他们也一定能够轻松的规划自己未来生活,过得比较充实,从而有所作为。

一般而言,2-4岁正是孩子形成秩序的敏感时期,因而对学龄前儿童强化秩序感培养是极其有必要的。

本文即是作者结合教学实际对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提出的可行性见解,以期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幼儿秩序感秩序敏感期所谓秩序感,指的是借由观察周围的各种自然事物、形态组合而体现出来的一种具有均衡、比例、对称、节奏等,从而使我们获得某种愉快、兴奋、舒服的感觉。

良好的秩序感对于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至关重要。

据调查,凡要在平时生活交往中做到遵守交往规则、严于律己(即秩序感良好)的孩子,长大后也一定能轻松规划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从而有所作为。

一般而言,2-4岁正是孩子形成秩序的敏感时期,因而对学龄前儿童强化秩序感培养是极其有必要的。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秩序感呢?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抓住关键,促进幼儿秩序感的养成孩子的成长要经历不同的时期,每一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作为家长,抑或老师,就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关键期,帮助他们培养不同的良好习惯。

既然幼儿正处在对秩序的敏感期,那么,抓住这个敏感期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里,笔者主要强调两点:其一是为幼儿留下了整洁、规则、文明的第一直观印象。

秩序,既是人类自然法则造就起来的自然和谐之美,也是人类文明得以长期维系的文化基础,可以这样说——宝贝们的秩序感是"天人合一"自然规律发展进化的共同结果。

具体应用到幼儿个体,如果我们的宝宝经常面对的是一个井然有序、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美好融洽的人际生活氛围,和干净整洁而舒适的居家环境,他就比较容易形成追求社会文明、尊重生活秩序的心理倾向。

故而,伴随着孩子的出生,家人,尤其是父母首先应该考虑为孩子创造一个整洁、规则、文明健康的第一印象,在幼儿的美好心灵铺上人生最佳底色。

五、大班幼儿秩序感培养策略

五、大班幼儿秩序感培养策略

大班幼儿秩序感培养策略一、建立日常作息制度为了培养大班幼儿的秩序感,首先需要建立一套明确的日常作息制度。

规定每天固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如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睡觉等。

这样可以让幼儿逐渐适应规律的生活,建立起良好的时间观念和秩序感。

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配合,确保幼儿遵守作息制度。

二、设定清晰的行为规范在培养大班幼儿秩序感的过程中,设定清晰的行为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规范应该包括在公共场所的行为、与他人的交往方式、物品的使用和归位等方面。

通过明确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幼儿正确地处理各种情况,养成文明礼貌、有序生活的习惯。

三、强化规则意识强化规则意识是培养大班幼儿秩序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向幼儿介绍各种规则,如游戏规则、课堂规则等,并引导他们遵守。

同时,教师还应该教育幼儿尊重规则,让他们明白规则对于维护秩序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强化,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牢固的规则意识。

四、角色扮演游戏利用角色扮演游戏可以帮助大班幼儿更好地理解社会角色和规则,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秩序感。

在游戏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场景和角色,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按照规定的规则进行游戏。

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秩序感,加深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

五、引导情绪管理情绪管理对于大班幼儿秩序感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学会控制情绪,处理冲突和问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

通过教育幼儿如何正确表达情感、调整情绪,可以促进他们情绪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进而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秩序井然的社交环境。

总之,培养大班幼儿的秩序感需要教师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建立日常作息制度、设定清晰的行为规范、强化规则意识、利用角色扮演游戏以及引导情绪管理等方面的策略。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秩序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怎样培养小班幼儿的秩序感

怎样培养小班幼儿的秩序感

怎样培养小班幼儿的秩序感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起点,培养小班幼儿的秩序感对于他们未来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建立良好的规则与制度、以及家园合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小班幼儿的秩序感。

首先,创设适宜的环境对于培养小班幼儿的秩序感至关重要。

环境的布置应该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给他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和有序的学习环境。

教室应该干净整洁,桌椅摆放整齐,学习用具和玩具分类有序。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参与到环境的维护中来,可以制定环境卫生的相关规定,并引导幼儿学习如何保持卫生。

此外,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个有秩序的活动区域,比如设置角落区域、玩具区域和静态学习区,让他们在不同的区域里明确自己活动的范围,从而逐渐培养起秩序感。

其次,建立良好的规则与制度是培养小班幼儿秩序感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比如保持安静、排队、互相尊重等,让幼儿明确自己在幼儿园的行为规范。

在规则制定的同时,还需要和幼儿一起讨论规则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他们理解为什么需要遵守规则。

同时,要注重规则的执行和监督,及时反馈和奖励幼儿的规范行为,让他们感受到遵守规则的积极性和获得感。

通过不断地重复和强化规则,幼儿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起秩序感。

最后,家园合作是培养小班幼儿秩序感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于幼儿秩序感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与家长进行密切合作,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

学校可以向家长传达规则和制度的信息,并与家长共同制定家庭里的行为准则。

此外,学校和家长还可以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秩序感,分享经验和方法,形成共识。

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率作用也非常重要,他们应该以身作则,带动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小班幼儿的秩序感得到全面培养。

综上所述,培养小班幼儿的秩序感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

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建立良好的规则与制度、以及家园合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怎样培养小班幼儿的秩序感

怎样培养小班幼儿的秩序感

63[2014.12]一、什么是秩序感秩序感是指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

幼儿时期秩序感的培养对其以后的成长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牢牢把握幼儿时期这个年龄段,了解幼儿秩序感养成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秩序是通过时空形式所表现出的事物或要素间和谐统一的运动状态,具体表现形态有均衡、比例、对称、节奏、韵律等。

由此可以看出,秩序感是人的生命对秩序的感受和追求,它是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是人类自然———生物和历史———文化演变的结果。

我们通常所谓的秩序感,是指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

二、幼儿秩序感养成的重要性良好的秩序有利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交往,可以提高幼儿的发展,更好地帮助幼儿成长。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秩序,在幼儿时期就对孩子进行秩序感的培养,让这种秩序感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成为一种习惯,势必对孩子的将来是有所帮助的。

因此,我们要让儿童在爱的抚慰中,自由、快乐、有序地活动、探索和尝试,体会成功、树立自信,使他们获得更有价值的发展。

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你发现孩子秩序方面有所表现的时候,请一定不要忽视它,更不要觉得,这个孩子真聪明、真棒。

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这是孩子所特有的一种秩序感,而且,我们一定要乘着这个机会,及时把握,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三、怎样培养幼儿的秩序感0岁~4岁的幼儿是秩序感发展的敏感期,所以小班是培养幼儿秩序感的重要时间段。

幼儿园和家庭是孩子学习生活的地方,宝宝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

小班的幼儿刚刚入园,年龄也比较小,在规则意识这方面可以称之为薄弱,成长的家庭环境也不同,导致大多数孩子都是以自己的情绪和兴趣来支配自己的行动。

幼儿园方面,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活动开始前,组织幼儿有秩序地上厕所、喝水,活动结束后,再组织幼儿有秩序地上厕所喝水,慢慢培养幼儿上课时间不上厕所不去喝水的习惯;回答老师的问题的时候要学会举手发言;日常生活中,洗手喝水时要排好队伍,学会安静等待;桌面玩具、区域玩具等游戏结束之后将玩具摆放到原来的位置上等。

幼儿秩序感的培养

幼儿秩序感的培养

幼儿秩序感的培养幼儿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秩序感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园所生活,还能够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和责任心,从而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幼儿园的老师们应该重视秩序感的培养,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幼儿秩序感的培养。

一、创造适合幼儿的幼儿园环境幼儿的行为是受到环境的影响的,所以幼儿园的环境应该是干净、整洁、安全、舒适、有规律的,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激发和引导幼儿养成秩序感。

幼儿园的教室和活动场所应该有明显的区域划分,比如学习区、玩耍区、午休区、餐饮区等,每个区域的功能应该清晰明确,并且布置相应的物品和玩具,让幼儿知道在不同的区域要做哪些事情。

此外,幼儿园的老师应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来约束幼儿的行为。

比如,要求幼儿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注意身体卫生,遵守游戏规则,不随意乱扔物品等。

老师也要给幼儿讲解这些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和理由,帮助幼儿理解并遵守规则。

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园的老师在日常教育中应该注重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包括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睡眠习惯等方面。

饮食习惯方面,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和饮食活动来普及健康饮食知识,让幼儿了解什么是健康营养的饮食,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卫生习惯方面,老师可以定期进行卫生教育,讲解洗手、刷牙、梳头等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地进行这些卫生行为。

每个幼儿应该有自己的个人物品和卫生用品,老师应该引导幼儿妥善使用和管理这些物品。

睡眠习惯方面,老师应该营造出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确保幼儿每天能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同时,老师也应该教育幼儿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不熬夜,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

除了生活习惯外,幼儿还需要引导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幼儿园的老师应该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和班级规章制度,并将其告知每个幼儿和家长。

同时,老师也要注意及时发现和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帮助幼儿理解为什么行为不恰当,如何改正。

幼儿秩序感的培养

幼儿秩序感的培养

幼儿秩序感的培养幼儿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孩子秩序感的关键时期。

秩序感是指孩子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规则、制度和节奏的认识和遵守能力。

秩序感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结合幼儿的特点和实际教育经验,探讨幼儿秩序感的培养方法。

培养幼儿秩序感的意义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和行为养成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建立自己的行为模式和规范,良好的秩序感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为孩子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秩序感还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促进幼儿园班级和家庭的和谐稳定。

1. 建立明确的规则和制度幼儿期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建立明确的规则和制度是培养幼儿秩序感的第一步。

在家庭和幼儿园里,家长和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简单而明确的规则,如不打闹、不抢玩具、不说脏话,然后逐步引导孩子逐渐遵守这些规则。

2. 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和责任,让孩子学会自我挣扎和自我约束。

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整理书包,帮助孩子建立起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3. 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和鼓励在遇到孩子违反规则或者做出不良行为时,家长和老师都需要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和鼓励。

可以通过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孩子理解自己的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并引导孩子将其改正。

4. 服务行业对孩子的模仿和示范在幼儿园和家庭中,老师和家长的示范和榜样作用非常重要。

幼儿时期的孩子具有强烈的模仿欲望,他们会模仿身边的大人的行为举止。

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自控能力是培养孩子秩序感的重要能力之一。

在幼儿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薄弱,家长和老师需要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帮助孩子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幼儿时期是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时期的孩子天性好动,他们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很可能会影响其他小伙伴的学习和休息。

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秩序和规则的重要性呢?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首先,要营造一个充满秩序和和谐的环境。

教室布置要简洁明了,物品摆放要有固定的位置,这样幼儿便能够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并且在使用之后能够放回原位。

同时,要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对空间的管理很有条理,从而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物品的习惯。

二、建立有利于秩序感发展的制度建立有利于秩序感发展的制度也很重要。

例如,学校可以制定出有关课间活动的规范,如使用休息室需要有老师的允许,上课铃声响后不能嬉闹等等。

这些规定将帮助孩子养成遵守规则和秩序的习惯,从而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

三、以游戏的形式培养秩序感孩子在游戏中是最愉快和最专注的,因为他们不需要考虑其他的事情,只需专注于完成游戏任务。

通过游戏,我们可以让幼儿在尝试中学会规则和纪律。

教师可以在游戏中提出一些问题或规则,让孩子注意到他们的行为和动作是否符合规定。

例如,在一个名为“寻找宝藏”的游戏中,老师可以故意放置一些障碍,让孩子们意识到在游戏中要遵守一些基本规则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四、以身作则教师或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教师可以主动整理书桌、维护教室卫生、规范言行等等,孩子们会慢慢模仿老师的行为来养成自己的良好习惯。

五、口头说明当孩子们犯错或做了不妥当的事时,教师或家长应该及时说出自己的不满或感受。

强调他们的错误和不当行为是如何影响到其他人的,给他们一种规范行为的感知。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要用太过严厉的口吻来指责孩子,这种指责可能导致孤僻的结果。

六、表扬和奖励在幼儿良好秩序展示时,教师或家长应该及时给孩子表扬和奖励。

这样做能够鼓励孩子,增加他们遵守规则和秩序的自信心和动力。

怎样培养小班幼儿的秩序感

怎样培养小班幼儿的秩序感

怎样培养小班幼儿的秩序感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小班幼儿的秩序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养成良好的秩序感,幼儿可以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建立规则、设置日程、示范行为和奖惩机制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秩序感。

1. 建立规则为了培养小班幼儿的秩序感,首先需要建立一套明确的规则。

规则应该简明扼要,易于理解,以便幼儿能够遵循和记忆。

例如,规定幼儿行走时要走在右侧、保持安静等。

同时,教师需要通过图示、游戏等形式向幼儿展示规则的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2. 设置日程制定清晰的日程表对于培养幼儿的秩序感十分重要。

日程表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时间概念,形成预期行为和活动的习惯。

例如,早上到幼儿园后先自由活动,然后进行集体活动、游戏、午休等等。

在执行日程时,教师要有条不紊地引导幼儿完成各项活动,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

3. 示范行为幼儿模仿能力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自身行为示范来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仪态,言行举止要符合规范,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亲身体验秩序行为的重要性,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4. 奖惩机制适当的奖惩机制有助于培养小班幼儿的秩序感。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给予称赞和奖励,鼓励幼儿坚持良好的行为规范。

例如,可以设立星星卡或奖励盒子,每次幼儿表现良好时给予一颗星星或奖励物品。

同时,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例如时间罚站、停止某项活动等,让幼儿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5. 倡导互助与合作秩序感的培养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规范,还包括对集体生活的适应和参与。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互助活动等方式,鼓励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帮助和合作。

例如,组织幼儿合作完成集体游戏,鼓励幼儿相互关心、尊重和帮助。

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会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良好的秩序和合作精神,才能使整个集体运转顺畅。

幼儿秩序感的培养

幼儿秩序感的培养

幼儿秩序感的培养幼儿园是儿童最早接触集体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孩子成长的第二个家,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场所。

在幼儿园里,要求孩子具备良好的秩序意识,学会遵守纪律。

这不仅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也是为今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秩序感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家庭教育的引导幼儿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都是从家庭教育中逐渐形成的。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认识到秩序感的重要性。

从小事做起,让孩子明白如何有序生活,如何尊重他人,如何遵守规则。

比如在家庭中,可以要求孩子按照固定的时间完成作业,按照规定的程序等等,这些小事会让孩子逐渐养成遵循规则、有条不紊的好习惯。

二、班级规则的制定在幼儿园里,班级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每个班级所有孩子和老师遵守的一套规定。

班级规则的制定过程需要孩子们的参与,要考虑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和实际需求,让他们认识到制定规则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学习。

比如,在班级规则中我们可以约定:不打架、不说脏话、不抢玩具、不乱扔垃圾等,这些规则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并逐渐养成好的习惯。

三、示范引导幼儿园老师是孩子的榜样,他们对孩子的言行举止影响非常大。

当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老师不仅要给予批评,更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比如,孩子把自己的座位分不清楚了,老师不仅要指出孩子的错误,还要示范如何整理座位;孩子大声喧哗,老师不仅要让孩子安静下来,自己也要保持安静。

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用心和为人师表的行为理念,从而更加愿意遵守规则。

四、惩罚与奖励并重在幼儿园里,对待孩子的行为表现应该是既有惩罚也有奖励。

对于违反规定的孩子,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比如剥夺一些小福利、撤销头衔等等,这既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能给其它孩子树立榜样;而对于遵守规则的孩子,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他们做出更好的行为表现的欲望。

总之,幼儿秩序感的培养需要家庭教育的引导、班级规则的制定、示范引导、惩罚与奖励并重等多种手段共同作用。

培养幼儿的秩序意识幼儿园托班教案

培养幼儿的秩序意识幼儿园托班教案

培养幼儿的秩序意识幼儿园托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秩序的概念,培养他们的秩序意识。

2. 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和秩序的尊重。

二、教学内容1. 秩序的概念介绍2. 日常生活秩序练习3. 秩序感培养活动4. 秩序故事分享5. 秩序认知游戏三、教学方法1. 故事法:通过讲解秩序相关的故事,引导幼儿理解和感知秩序的重要性。

2. 实践法:通过日常生活秩序练习,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培养秩序意识。

3. 游戏法:通过秩序认知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培养秩序意识,提高观察力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秩序相关故事书籍、图片、卡片等。

2. 活动场地:教室、户外活动场地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白板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讲解秩序的概念,引导幼儿理解和感知秩序的重要性。

2. 主体活动一:讲解秩序相关的故事,让幼儿在故事中学习和理解秩序的概念。

3. 主体活动二:进行日常生活秩序练习,如排队、整理物品等,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培养秩序意识。

4. 主体活动三:分享秩序感培养活动,如整理玩具、摆放书籍等,让幼儿在实践中培养秩序感。

5. 主体活动四:进行秩序认知游戏,如排序游戏、找不同游戏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培养秩序意识,提高观察力和合作能力。

6. 总结: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总结幼儿在秩序意识培养方面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和提高。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记录他们在秩序意识方面的进步。

2. 通过观察和记录,评估幼儿在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能力方面的提升。

3. 收集幼儿的提问和反馈,了解他们在秩序意识培养方面的兴趣和需求。

七、教学延伸1. 开展家庭作业:家长协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和巩固秩序意识,如排队、整理物品等。

2. 组织家长讲座:向家长介绍秩序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促进家校合作。

3. 开展其他相关活动:如主题班会、幼儿作品展示等,让幼儿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培养秩序意识。

幼儿园安全教育正确排队(3篇)

幼儿园安全教育正确排队(3篇)

第1篇一、引言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是孩子们学习知识、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场所。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安全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正确排队作为幼儿园日常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对于培养幼儿的秩序感、遵守规则意识以及集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正确排队的重要性、现状分析以及实施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正确排队的重要性1. 培养幼儿的秩序感正确排队是幼儿园日常活动中的一项基本要求,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在排队过程中,幼儿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规则进行,这有助于他们逐渐适应集体生活的节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增强幼儿的遵守规则意识排队作为一种规则,有助于幼儿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在排队过程中,幼儿需要学会等待、尊重他人,这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

3. 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正确排队有助于幼儿形成集体意识。

在排队过程中,幼儿需要与他人相互配合、共同遵守规则,这有助于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为集体荣誉而努力。

4. 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正确排队有助于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幼儿园,正确排队可以避免拥挤、踩踏等事故的发生,保障幼儿的人身安全。

三、现状分析1. 幼儿园正确排队现状目前,我国幼儿园在正确排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幼儿在排队时秩序混乱、互相推搡;教师对正确排队的重视程度不够;家长对幼儿园正确排队教育的支持不足等。

2. 原因分析(1)教师对正确排队教育的认识不足:部分教师认为正确排队只是幼儿园日常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对幼儿的成长影响不大,因此缺乏对正确排队教育的重视。

(2)家长对幼儿园正确排队教育的支持不足:部分家长认为正确排队是幼儿园的责任,与自己无关,缺乏对幼儿园正确排队教育的关注和支持。

(3)幼儿园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幼儿园在正确排队教育方面的资源配置不足,导致正确排队教育难以深入开展。

四、实施方法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正确排队教育的认识幼儿园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正确排队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对正确排队教育的重视程度。

幼儿园活动区管理秩序感的培养

幼儿园活动区管理秩序感的培养

幼儿园活动区管理秩序感的培养幼儿园活动区是幼儿园中孩子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管理秩序感的培养对幼儿园教育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幼儿园活动区管理秩序感的培养。

一、规划合理的活动区幼儿园活动区的规划对于活动区的管理秩序感培养至关重要。

规划合理的活动区可以让孩子们容易地找到玩具或者活动区域,在游戏和玩耍之余也可以充分地给孩子们规划存放自己玩具的空间,从而减少了浪费之类的无效现象,逐渐培养了孩子们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秩序感。

二、合理的布局和标注在幼儿园活动区内部的布局和标注非常重要。

孩子们最初进入活动区时依旧无法理清楚活动区的结构,如果我们可以重视布局和标注,教育孩子们如何规划活动区域,慢慢地孩子们就会通过布局和标注来熟悉活动区域,从而增强自己的管理秩序感。

三、幼儿园教师的引导和辅助幼儿园教师作为小朋友的良师益友,引导孩子们的管理能力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活动区,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在玩耍之前先规划一下放置玩具的位置,玩耍结束时及时清理玩具,跟孩子们一起做好清理和摆放工作。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及时提醒和督促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管理行为习惯,逐渐培养孩子们的管理秩序感。

四、家长的参与和引导家长是教育孩子的重要角色,应该积极参与学校内的管理秩序感培养工作。

家长们可以跟孩子一起清理和摆放玩具,让孩子们养成好的管理行为习惯。

有时候孩子们会把玩具通过学校带回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们把玩具放到规定的位置,让孩子们养成自觉、规范的良好管理习惯。

总之,幼儿园活动区管理秩序感的培养需要规划合理的活动区、正确的布局和标注、幼儿园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以及家长的参与和引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步培养孩子们的良好管理意识和管理秩序感,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做事有板有眼,有始有终,把自己照料
得妥妥当当;而有的孩子却丢三拉四,虎头蛇尾,总要老师、父母跟在后
面操心。

这便是最常见的“秩序感强”和“秩序感弱”的表现。

“秩序”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

而“秩序
感”是指:个体对事物的顺序,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事物排列摆放,以
及对环境中的规则、要求的感知,并在行动中能合理安排顺序、自觉遵守
规定的能力。

秩序感发展好的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怎么做,谁
先做、谁后做;而秩序感发展不足的孩子会东一榔头、西一棒,需要不断
督促和提醒,生活混乱无规律。

秩序感发展良好的孩子长大后能轻松规划
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快乐、有效率;反之则会荒废光阴,影响生活质
量。

“秩序感”对个体来说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
岁是秩序感发展的关键期。

4 0著名教育家蒙台
梭利曾经说过:—由此
可见,“秩序感”也是自小开始,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培养的。

一、培养孩子秩序感从最细微处着手。

俗语说:“细节决定成败”,秩序感的培养落到细微处,实际上就是
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岁的小朋友,在他们还不太会照顾自己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进行2-3 例如
秩序感的培养了。

如:午睡时,你帮他脱下衣服,告诉他:脱好的衣服放
在脚边,鞋子并拢摆在床脚。

他便知道,鞋子和
衣服不能乱放,而是有固
定位置的。

小班了,幼儿渐渐学会了穿脱衣裤,这时,孩子不仅要能将鞋
子、衣服放在指定位置上,还要让他们知道,午睡和起床时先脱(穿)什
么,再脱(穿)什么最方便。

如:先坐在床上脱鞋,再脱裤子,这也是一
种“序”。

及至中大班,孩子穿脱衣服已经比较灵活时,可继续增添要求。

如:走入寝室(或走出寝室)第一件事该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做什
么。

一段时间的梳理以后,幼儿就会形成关于“入睡”(起床)的这种“序”。

其实在生活的每件事情当中无不渗透着“秩序”的因素。

比如:饭前洗手的几个步骤(拧开龙头、冲、擦肥皂、冲净、擦手)是一个“序”;
锻炼后进入教室做什么(入厕、洗手、喝水)是一个“序”;离园时该怎
样整理(收玩具、架椅子、道别)也是个“序”。

如果引导孩子把生活
中这些细小的“秩序”管理好,那么班级的纪律也变好了,孩子的安全也
有了保障,我们平时所说的“抓常规”,不就是在谈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吗?
二、培养秩序感要赋予孩子知情权。

每个幼儿园都有作息时间表,为孩子制定了有规律的生活时间,这对
培养孩子的秩序感是大有益处的。

但在某些时候,这些规律常常会被打乱。

如:突然阴雨,室外活动进行不了;或节日前编排节目时,孩子会出现骚
动、混乱的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师们往往会说:“太兴奋了”。

其实这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一套“序”被打乱了,而新的“序”又
没有建立起来。

生活总会有变化,规律也不是铁定不动的,打破前面一个秩序再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生活规律是经常
要发生的事。

遇到这种情况时,可提前几天告诉幼儿原因以及新的计划;就算是突发性的改变,也要告知孩子临时的方案。

朝令夕改,遇事三变,会令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只有让孩子做到心
中有数、给他们心理准备期,情绪才不易受到影响。

幼儿园的孩子还不认识课程表,因此在每天早晨,老师要口头告知幼儿这一天的活动安排。

形成习惯后,幼儿都知道星期几要上什么课,早早把学习用具准备好,课前准备变得十分轻松。

给孩子知情权,给孩子透明度,是帮助他们建立新“秩序”的关键。

三、培养秩序感要给孩子创设整齐有序的物理环境。

如果前面所讲的两点均属于“时间”上的“序”,
而这点就是“空间”上的“序”了。

“空间的秩序”是指什么呢?
教室内,一切物品的摆放都是有固定的位置的。

数学区、美工区、音
乐区、表演区每个区域相对隔开,而区域内的物品也都在自己的“家”里。

另外,教室内的墙饰或悬垂吊饰,也需要按规律和顺序布局。

每个区域可供几人玩,该区域内物品数量大致有多少,这些平常列为游戏规则的规定
也是“空间秩序”的一部分。

物品的摆放一旦定下之后,就不要轻易变动,
给孩子固定的印象。

如果有改变,要及时告诉幼儿。

小班时,可先让孩子们参观教室,了解东西摆放的位置,通过“送玩具回家”等巩固幼儿对物品摆放位置的认识;中班时,不仅让幼儿送归物
品,还让孩子帮老师一道整理;到了大班时,值日生不仅送回物品,而且要整理清点。

那些丢三落四的孩子尤其需要这方面的练习,让他负责管理一些东西,这种责任感会督促他思考,有助于促进孩子秩序感的发展。

四、培养秩序感要求教育者预先心中有数。

这是培养孩子秩序感的前提。

无论是家长或老师,在要求幼儿做事时,
都要心中有数。

即:细化要求,分步骤进行。

如:让孩子把图书收拾一下,不仅仅是说“你去把图书理齐”就行的。

首先要细化:“小书归小书,
大书归大书”;其次要给孩子一个操作步骤,如:“先把图书都摆出来,然后小书和小书归在一起,大书和大书归在一起,最后将书抓起镦一下。

又如:进餐后要求孩子做3 件事:漱口,放碗,擦嘴。

但这只是交代了一个步骤,具体怎么做还要细化。

例如漱口(放小半碗水,喝一口,在
嘴里漱漱,吐掉;再喝一口,嘴里漱漱,再吐掉;漱3、4 次就可以了)。

虽然这些细化的要求使幼儿园的工作显得很琐碎,但在孩子建立秩序感的初期却是十分必要的。

一旦秩序的“网络”内化在孩子心里之后,班级的管理就变得非常轻松。

五、培养秩序感要让“秩序”从孩子中来。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生长、发展规律,每个个体也都有自己内在的秩序感。

过多的要求和干涉都会影
响孩子自身秩序感的生发。

因此,培养孩
子秩序感时不能只是成人教幼儿做,而是通过和孩子的谈心、讨论,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建立自己认可的秩序。

如:孩子刚从户外活动回来时,往往兴奋不已,说说闹闹,不知该做什么事情。

通过和孩子讨论:进入教室
应该做哪些事情?哪件先做?哪件后做?为什么?孩子经过思考后,知道
了按一定的次序做事情,既节约时间又方便,而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做“好
玩”的事情。

由于这个“秩序”是幼儿自己认可的规则,在执行这个要求时,孩子就比较顺从,因为那是从他们自己来的。

这是一个让幼儿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以
及下次再遇到这些事情时该如何做的过程。

也就是让孩子“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讨论后再帮孩子提炼要求固然麻烦,没有老师直接要求那样来得快,但这为幼儿提供了一条思路,以后做事时,他们还会沿着这条思路考虑开
去。

教育者所授的不仅是“鱼”,而应该是“渔”。

“渔”即是一种方法,
做事的方法、思考的方法。

六、培养孩子秩序感要求教育者有恒久的耐心。

“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
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这句话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但从一个行为
到一种习惯,这中间是个漫长的过程。

幼儿一次能把东西放回原位很容易,
但要孩子一直把玩具归放得整整齐齐、做事细心周到则比较困难了。

有的
研究说: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 天。

但在实际观察中,却发现习惯的养成远远不止这个时间,“21 天”后的反复很大。

如果不经常提醒,幼
儿很容易回到以前的“老习惯”上去。

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这个习惯,过程中需要教育者坚韧的耐心。

教育者要不断提醒、督促;不时表扬、鼓励;必要时还需要批评、制止。

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要把心中那个不变不动的原则用一种温柔不严厉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孩子感到它是不能逾越的,再用持久而有韧性的行动
修正幼儿的毛糙和冲动,重复、一次次重复、艺术的重复,一点点打磨出有秩序感的孩子。

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规定幼儿在教室内不许疾跑。

但对于有些好动的幼儿来说,遵守这个秩序很困难。

于是,在孩子每次犯规的时候,便提醒他重走一遍,再犯,就再重走一遍。

一旦发现孩子有些厌倦了,可仍旧
遵守不了规则的时候,便要采用一些艺术化的方法了。

如:在地上贴上小
脚印,每次踏一步,提醒他们小心慢行。

最后,幼儿终于能够记住并且自
觉遵守这个规定了。

其实,“秩序感”,既是一种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
也是一种处理
事情的思路,又是一种规则意识的养成,还是一种人和事物关系的建立。

人格是个整体,各种品质间相互交叉、互相制约又共同成长。

培养幼
儿一种品质时,实际上已经和其它方面通融起来。

抓好一点,不断细化深
入,由点及面,一个健康、有秩序的孩子就成长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