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2)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一. 教材分析《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的一课,主要讲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进一步理解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具体史实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会对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和过程产生好奇心,但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和影响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2.难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交流自己的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视频:准备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人教部编版八上第七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上第七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上第七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一、课标内容明白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要紧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阻碍。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初步把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差不多方法,能够自己通过阅读、观看影视作品等方式独立地了解一些历史事件的大致情形,然而仅局限于感性认识,缺乏理性认识。

由于本课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既有识记层次的要求,又有运用层次的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采纳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同时,深入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阻碍。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威严再一次遭到破坏。

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和清王朝的腐败,尽管发生了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进行了坚强的抗争,但中国的民族危机仍旧连续加深。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潭。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八年级学生深入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专门必要的。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说明、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要紧通过讲解、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说明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问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觉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说出义和团兴起的背景及进展过程;小组合作讨论,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及其进步与局限性。

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说出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刻、参与国;观看课件中图片,说出侵华的过程,认识到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重点)目标4:阅读教材,记住《辛丑条约》签订的时刻;小组合作讨论:列举《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峻危害。

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比分析,明白得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抗击八国联军》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第七课,主要讲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以及结果。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详细文字,展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妥协以及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击八国联军的历史背景,理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以及认识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过程,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战争中的具体细节、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战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层次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战争背景、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基本史实。

2.案例分析法:分析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3.讨论法:学生探讨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情景模拟法:模拟战争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文献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统编版)《抗击八国联军》说课稿2

人教(统编版)《抗击八国联军》说课稿2
• 在四说十明年了中什列么强?两次攻破京城。这一方面表明了列强的船 坚炮利,另一方面又表明清朝的腐败。这说明了清王朝的
腐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两次攻破京城都与
清政府的腐败、妥协有绝大关系。
2、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
义和团运动失败 西逃途中,慈禧迁怒于义和团,遂下令剿

杀义和团,并无耻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义和团战士
义和团的团旗 义和团的武器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第二单元
兴起 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挙、民间秘密结

社和练挙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活动于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
秘 进 深密 行 入,组的一原织是些因, 一外以 些国反农教清民会的为根势主斗本力要争也原成。猖因员但狂,鸦地也片欺帝 中有战压国 国争手中主民后工国义族,业人随者侵危民着和略机,城帝义日空国市和益前贫主拳加严民义就深重势。逐力最渐越初把来他斗越们 争的矛头转向这一股直特接殊原的因帝国西主方义教侵会略势势力力,在开中始国在横民行间进乡行里反洋
3.长江三角洲,珠江三江州产业的升级和转移
皇太后……召集各大臣,密
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
2、汉族以外县的其义他民和族被拳称为、少数平民族原. 县义和拳和清
议团匪乱事……决计不将义和团
11. 即使脚步下是一片岩石,它也会迸发出火花,只要你拿起铁锤钢钎。
天津保卫战 :
八国联军在天津登陆
联军付出伤亡900余人的代价,并发射毒气炮后,攻陷天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8月4日,联军2万余人由天津进犯北京。

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抗击八国联军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和原因。

2.了解中国人民的抗击八国联军的艰辛和勇敢。

3.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意识。

5.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和原因。

2.掌握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主要事件和战役。

3.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宣传片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抗击八国联军的学习兴趣,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步:了解八国联军侵华背景(2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和原因,如列强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等。

2.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原因和导致原因的原因。

3.学生回答问题并教师进行总结。

第三步:学习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3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主要事件和战役。

2.让学生分组进行相关资料的搜索和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展示。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所展现的勇敢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第四步: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30分钟)1.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2.让学生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进行展开思考和讨论。

3.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编写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的文章或PPT,并进行展示。

第五步: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点和思考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评估1.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后进行评价。

3.对学生编写的文章或PPT进行评价。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更多关于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事件和事实。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和目的,掌握我国抗击八国联军的历史事件和主要战役;2.熟悉当时中国政府和普通民众的抵抗行动,了解抗击八国联军的重要意义;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史料和资料理解历史事件,并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从中获得思考与启示。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历史情境,理解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主要抵抗行动;2.学会利用多种史料和资料等理解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3.培养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关注历史事件对今天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首先讲述中国发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情况,介绍八国联军的组成国家和侵华的目的等相关内容。

学生可在此基础上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2. 学习过程(40分钟)(1)焦点呈现利用PPT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介绍清末民初中国人民反侵略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动员情况,帮助学生了解清末时期中国处于危机和动荡之中。

(2)讨论与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资讯,与同学一起讨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面貌和国际地位的影响,如何评价那个时期中国人民的反侵略运动等问题。

(3)学生阅读教师提供有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文献材料,让学生自行阅读,理解相关内容,并可就所阅读的内容进行简要讲述,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

3. 课堂互动(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可针对问题进行个人思考,也可在小组内展开深入讨论和交流,最后汇报自己和小组的观点和结论。

4. 小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回顾课堂互动中的问题和讨论内容,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和体会历史事件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完成独立学习资料的阅读;2.自行收集有关抗击八国联军的历史事件和资料,写出相关观点和现在与历史的联系;3.就本次学习的内容和问题,完成课后练习题目。

《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知道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次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2.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和平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基本史实;3.掌握《辛丑条约》的次要内容,培养先生归纳、比较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经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搜集有效信息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气;2.经过看图复述和平过程,提升复述严重历史事情的能力,3.经过小组讨论、图表制造的方式,培养先生交流讨论和比较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领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感受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二)难点《辛丑条约》的签订。

四.教学工夫1课时五.教学预备(一)教师预备1.搜集义和团运动的史料、八国联军侵华的图片;2.制造课件。

(二)先生预备课前预习课文,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故事。

六.教学方法(一)教法材料研读法、启发引导法、图表归纳法、图示法(二)学法自主探求、合作交流七.教学过程(一)词语引导,激趣导入(5分钟)出示关键词,介绍义和团运动。

师: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是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

义和团运动是如何兴起的?他们是如何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又给中国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呢?揭示课题《第七课抗击八国联军》。

出示成绩,安排预习。

(二)合作探求,学习新知(35分钟)1.义和团运动(1)浏览教材,考虑成绩:义和团兴起的缘由是甚么?义和团的性质是甚么?【生: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材料浏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发生了甚么变化?政策变化的缘由是甚么?【生:“减除”“搜剿”→“用之”;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权势】(3)材料(《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研读,主张分析:这个揭帖宣扬了哪些主张?你怎样看待这些主张?【生:揭帖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缘由、方式及目的,义和团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帝国主义侵略酿成的,主张经过武力反抗将列强赶出中国;主张保清、扶清。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人教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人教版
(3)测试: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小的测试,如选择题、填空题等,以检验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分析测试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作业评价:
(1)认真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的批改,注意学生的答题思路、准确性和完整性。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详细的解析,并提供正确的解答。
(2)点评与反馈:在作业评语中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和鼓励,指出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同时,也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3)战争对中国社会的破坏:战争对中国经济的破坏、人民生活的恶化和清朝政权的衰败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发展、口号、斗争对象和影响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图片展示、历史地图、讨论互动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通过设置课后作业、小组研究等形式,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3)鼓励与激励:对学生在作业中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扬。
九.教学反思与总结
首先,我意识到在教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课时,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运用,我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我应该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模拟实验,准备相关的模型或玩具武器,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对战争过程的理解和记忆。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可以将教室布置成模拟战场的形式,设置不同的讨论区域,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进行学习和讨论,增加学习的真实感和参与感。

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整理).docx

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整理).docx

《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课程标准】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的侵华和《辛丑条约》。

难点:《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分钟)1900年西方国家在中国进行了一场极不光彩的聚会,图中的清政府看似庞大,但已腐朽僵化即将分崩离析,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竟毫无还手之力。

这般奇耻大辱究竟如何铸成?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回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中,牢记民族的衰败和耻辱,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新课探究】一、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文内容“义和团运动”,找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总结出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转变并找出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

思考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的关系。

(2分钟)完成合作探究的探究一(8分钟)探究一: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将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义和团揭帖(1)从材料中那两句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指出义和团兴起的原因是什么?(2)从材料看出,这场运动的斗争矛头指向谁?性质如何?矛头:性质:(目的)的(阶级)运动。

(3)材料中,其斗争方式有哪些?是否可取?方式:(4)材料体现出了义和团提出的哪一口号,你怎么认识?口号:认识:义和团运动虽然没有实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标,但向帝国主义列强展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沉重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由此列强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

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文“抗击八国联军”,清楚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及占领北京后的暴行。

(3分钟)第二次鸦片战争。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抗击八国联军》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中国人民在战争中展现出的英勇抗击外侵的精神。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了解近代中国民族危机、认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和英勇斗争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近代中国历史事件,对于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列强的侵略行径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详细过程和背景,以及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战争背景,理解战争过程,感受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人民在战争中展现出的英勇抗击外侵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战争背景的分析,战争过程中重要事件的解读,中国人民抗争精神的感受。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战争背景、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2.讨论法:分组讨论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战争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资料: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争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战争中的重要事件,让学生通过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教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关系,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

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流程】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二次备课情境引入清朝末年,我国有4.5亿人口。

在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有一个,赔款数量达到了4.5亿两,意在让每一个中国人赔一两白银。

这是哪一个条约呢?这个条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签订的?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寻找答案吧。

师: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听故事,产生对问题的探求欲望。

自主探究完成学案中的“自主探究”部分。

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

师: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发现和解决学生所出现的疑难问题。

生:完成探究后,互对探究的结论,同桌之间进行互助学习。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篇章一:义和团,起山东——义和团运动【问题1】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阅读教材第一、二段和第三十二页上的“材料研读”。

回答: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这次师:提问题,明确活动要求。

生:小组合作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发展情况如何?【问题2】义和团运动的口号阅读教材第三段。

找出义和团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应怎样正确认识这个口号?篇章二:抗击八国显英雄——抗击八国联军【问题1】八国联军侵华阅读教材“抗击八国联军”一目,观察第三十三页《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录》图片。

《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设计

《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设计

《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龙潭坪初级中学查柳一.课标要求知道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2.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基本史实;3.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比较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2.通过看图复述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图表制作的方式,培养学生交流讨论和比较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感受团结统一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二)难点《辛丑条约》的签订。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搜集义和团运动的史料、八国联军侵华的图片;2.制作课件。

(二)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故事。

六.教学方法(一)教法材料研读法、启发引导法、图表归纳法、图示法(二)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七.教学过程(一)词语引导,激趣导入(5分钟)出示关键词,介绍义和团运动。

师: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是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

义和团运动是如何兴起的?他们是如何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又给中国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呢?揭示课题《第七课抗击八国联军》。

出示问题,安排预习。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35分钟)1.义和团运动(1)阅读教材,思考问题:义和团兴起的原因是什么?义和团的性质是什么?【生: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材料阅读: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生:“减除”“搜剿”→“用之”;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势力】(3)材料(《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研读,主张分析:这个揭帖宣传了哪些主张?你怎样看待这些主张?【生:揭帖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方式及目的,义和团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主张通过武力反抗将列强赶出中国;主张保清、扶清。

《第07课 抗击八国联军》教案精品 2022年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

《第07课 抗击八国联军》教案精品 2022年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开展,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2.通过引导学生比拟《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层层分析: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归纳出同一时期,中国各阶层又是怎样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来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的。

从而明确清朝(近代局部)时期的这两条线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

3.通过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对抗外侮的优良传统。

重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理解“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和落后性;如何理解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教师:(展示材料以及《义和团运动形势图》,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材料一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

——义和团歌谣材料二《义和团运动形势图》。

(或让学生翻开手中的《中国历史地图册》找到相应图片)教师:请大家说一说你对义和团的了解,为什么会在山东首先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学生:义和团的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最早见于乾隆年间的官方文书中,活泼在山东、直隶一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2、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

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清王朝的腐败,虽然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但中国的民族危机仍然全面加深。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能够自己通过阅读、观看影视作品等方式独立地了解一些历史事件的大致情况,但是仅局限于感性认识,缺乏理性的认识。

由于本课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既有识记层次的要求,又有运用层次的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在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的同时,深入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三、设计思路
本课共分二个子目介绍了内容:“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介绍了联军侵略的借口、过程、占领北京后的暴行等内容;“《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最终结果。

根据课程标准及新课改的要求,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对教材内容作了相应调整:第一部分设计两个问题: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及过程,注重学生对整体基础知识的掌握及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第二部分设计一个问题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及其启示,注重学生分析,比较、拓展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危害和影响。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制作简易展版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反思启示,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比较表对比分析、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逐步树立起对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

我们应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1、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的内容。

2、教学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3、解决措施:课前让学生预习,教师布置预习任务,使学生有的放矢,查找相关内容的资料,理解疑难问题。

课堂上,出示教师设计的问题,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六、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问题探究、启发引导、分组合作、归纳总结
学法指导:自主收集、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列表归纳、比较反思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由学生讲解G20峰会的一些知识并分享图
片,让学生感受此时中国的强大。

教师由此对比导入100多年前中国的场景,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及自学提示开始自学(ppt出示自学提示),老师巡视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

(三)、小组合作,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利用三个探究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解决本课的重难点知识。

探究一:
有人认为,八国联军侵华是义和团造成的,你觉得这种观点正确吗?
1、由此引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直接和根本):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是镇压义和团运动,而根本原因是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

适时补充内容: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性质及最终命运。

2、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侵略者大举进攻中国,出示图片(进攻中国的路线和场景图),进而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

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有哪些暴行?联系:我们前面学习的内容中哪次战争也曾入侵北京,犯下了什么罪行?再次通过播放图片及文字解说,了解八国联军的罪行。

探究二:
根据《辛丑条约》的内容及老师出示的材料,分心对中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1、将内容进行分类:经济、政治、军事、外交。

2、学生结合内容及材料逐条或者全面分心危害和影响,教师注意点拨和引导。

探究三:
突破难点:有人认为,《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已经成为了“洋人的朝廷”,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1、可以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进行分析,还可以从其他方面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进而老师进行总结,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大掠夺,并且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清政府完全丧失了自主权。

2、通过本课的学习给我们什么启示?提示:可以从清政府战败的原因等方面得出教训。

关键内容:落后就要挨打。

改革促进发展……进而进行德育渗透及情感的升华。

(四)、小结
进入20世纪后,新世纪的曙光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丝毫喜悦,相反,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虽然有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的抵抗,但由于封建制度落后于资本主义制度,清政府的腐败等原因,这种弱势中的反抗还是失败了,清王朝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中国怎样才能不受外辱?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在积极的搜寻救国之国。

(五)、板书设计
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原因: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
2、经过
攻占天津----北京
罪行:烧、杀、抢、掠
3、结果----《辛丑条约》
4、影响: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发现八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使学生对本课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探究、评价情境等的设置,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热情,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通过个性化的体验探究形式,让其创造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