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的“斜杠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斜杠青年”的“斜杠人生”

作者:郭探微

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18年第08期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茜·埃尔伯赫在其撰写的书籍《一个人/多种职业:工作/生活双赢新模型》中描述了这样一种工作/生活的状态:一个人不再满足于固定的工作岗位,完成重复的工作任务,而是尝试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或者深挖兴趣爱好,同时从事其他工作,尝试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听起来有点“小酷”的工作选择,正是“斜杠青年”的核心思想:多重,多样。“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一种人生,多重体验”,正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选择在自己的职业头衔下,划上一道一道小小的“斜杠”。

“斜杠青年”青桃的一天是这样开始的:她的第一份职业是房地产销售,每天一大早,她会准时来到公司,拿到最新的销售计划和任务,然后拓展客户、带着意向客户去销售体验中心参观楼盘,为客户办理贷款、过户等一系列手续,或者提供专业的置业建议。

“地产销售是我的第一职业,我的第二职业是主题摄影策划师。”青桃解释说,2016年,她和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伙开了一间小的工作室,主打个性化定制摄影,工作室加她在内,一共有三个人,朋友A负责客户开拓和后续服务,朋友B负责拍摄照片,青桃则负责“想点子”和品牌宣传:“个性化摄影都是有情绪有主题的,比如有的客户会说,我想拍一组复古大片儿,我就要去策划,是哪种类型的复古?是中式还是西式的复古?需要配合哪些情绪?有的时候,我还会为挑剔的顾客提前撰写拍摄脚本,就像拍小电影一样精致。”

一组照片拍摄完,青桃还负责挑选好的照片和合适的切入点,精心撰写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发布在由自己负责运营维护的摄影公众号上:“每天的生活其实挺忙碌的,经常觉得自己需要两个脑子,一个脑子负责和数据、银行、主管部门打交道,一个脑子负责跳脱到浪漫的风花雪月、光影世界里。”

虽然很累,但因为是兴趣所在,所以青桃乐在其中。对了,青桃的这个摄影工作室中,朋友A和朋友B也是“斜杠青年”,负责客户拓展和后续服务的朋友A,第一职业是幼儿园老师,负责拍片和选场地的朋友B,则是一名程序员。

嘉鱼的“斜杠人生”是在国外开启的。“slash这个概念本来就源自国外,我在巴黎念研究生的时候,发觉大部分身边认识的朋友都有着不止一份工作。”嘉鱼回忆说,她的一个好朋友比利周一到周五是艺术史的助教,到了周末,就“摇身一变”成为导游或者某个博物馆的解说员。“比利十分享受跟不同人打交道的过程,他说和不同的游客、观众近距离接触,有利于观察生活百态,从不同人对同一件艺术品的理解中,他也经常能受到启发。”

在比利的影响下,嘉鱼一面读书,一面尝试做短视频直播,有一阵子,她还给一个剧团当东方文学顾问:“虽然挣不了多少钱,但工作很有意思,记得跟着剧团去法国各地巡回演出的时候,那样的生活经历让人毕生难忘。”现在,嘉鱼已经学成归国,她在一家奢侈品公司的中华大区做公关,晚上回到家,也会开启自己的“第二职业”:一家在线语言学习网站的法语老师。嘉鱼说,自己并不是想靠第二职业挣多少钱,主要是想发挥所长,多做一些他人做不到的事情。

和前两名青年的主动选择相比,刘志的“斜杠身份”则来得有些“被动”:他最初在一家咨询公司工作,最擅长和喜欢的事情是做PPT,最痴迷的时候,他一个月做了2000多页PPT,不到一年时间,刘志就成为了整个公司认可的“PPT大神”。刘志闲暇时喜欢玩“知乎”“分答”等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交流平台,时不时分享一些自己做PPT的心得,有时候看到网友提出的和PPT相关的问题,他也会认真回答,时间久了,刘志积攒了一批固定的“粉丝”。后来有朋友建议:“你为什么不专门开一个栏目讲PPT呢?这样零散写作,传播效果不好。”刘志听取了朋友的建议,开了一个专门写PPT的公众号,他多了一重“职业身份”:自媒体人。

“我喜欢斜杠青年的身份,因为在每次处理事情和谈判的过程中,我们都在自我提升。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毕竟身兼数职意味着可以接触到更多领域的佼佼者,有利于自身的成长,成长速度越快,能力也就越强,对自己经营的项目会更有帮助,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刘志说,“斜杠”的身份让他提升了执行力,他的精力也比从前更为旺盛了,“我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入工作节奏,因为见缝插针和随机应变是‘斜杠青年’的必备技能”。

在对国内18—25岁人群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有82.6%的年轻人想成为“斜杠青年”,一则来自中智咨询调研中心的调查也显示,49%的企业表示公司内部存在跨岗位工作的员工,16%的的企业明确表示知道公司内有在外兼职的员工。

为什么青年一代热衷于当“斜杠青年”?我们认为,有如下原因——

飞速发展的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空前旺盛,每个人都要尽可能快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不被社会淘汰,“斜杠青年”符合新时期的工作需求。

传统工业时代,社会分工细致,大部分人的工作可能是一道生产流水线上的某个环节,只要专注于做好这个部分,就是一名合格的员工。当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維转变了一代人的观念,每天都有新的事物涌现,有新的知识要学习,仅仅停留在“做好自己的一部分工作”上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传媒行业,从前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分工不同,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至少需要派出两名记者;现在更提倡“全媒体记者”,一个人,一部手机,就要从现场发回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不同的新闻生产要素,同时操作网页、公众号、APP等多个客户端。工作大环境的变

化对每个人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不断的自我拓展中,“斜杠”变成了一种必要的工作能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鼓励让“斜杠青年”有了更大的舞台,随着服务行业的兴起,一系列追求个性、多元化的新兴行业给“斜杠青年”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国家政策的鼓励,让“创新者”们有了更大的舞台。每一个“斜杠青年”都是发挥、利用自身优势实现价值的创新型人才,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想法更加多元,也更能满足个性化产业的需求。

《斜杠青年》的作者Susan认为,服务业与工业最大的区别是“服务业不涉及生产,其交换的大多为个人技能、知识和时间,不存在需要精细生产的某种商品,没有很长的产业链,也不需要大规模合作,很多情况下,一个人甚至就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服务提供商”。

观察可以发现,“斜杠青年”最为活跃的领域恰恰是在线教育、旅游、健康、新媒体等一系列新兴产业,新兴产业需要个性化的服务,新颖的传播和表达方式,也需要跨界思维的人才,而这些恰恰是“斜杠青年”所擅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