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全国统一大业,从此结束了春秋与战国几百年的诸侯雄霸的格局,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统一的王朝。在一统六国之后嬴政自称始皇,封禅于泰山。一个新的王国必然伴随着新的制度。
始皇以为自己功过五帝德兼三皇,遂首创权利高度集中的皇帝制度。皇帝制度始于秦终于清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高度集权的皇帝制度集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利于一身,这也使中国从此进入专制社会,直至辛亥革命完结。
同时为了巩固统一大业和高度的中央集权以及政权稳定和延续,秦在中央实行了三公九卿制,三公及丞相、太尉、御使大夫。到了西汉在官名上做出了修改汉武帝将“太尉”改为“大司马”,到了汉成帝时期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汉哀帝时期将“丞相”改为“大司徒”。三公九卿制是在春秋战国以来各个时期和各个国家的官僚制度基础之上建立的一套全新的并且适合大一统国家的需要和高度中央集权的在中央政府机构,也是国家的基本领导机构。秦汉时期这一制度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改变,但是官名虽然在不同的时期做出了修改和调整但对于制度本身以及职能并未有所影响。
而相对于中央的地方上则废除了分封制改为郡县制,郡县制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最终却在秦汉时期成型,进而发展成为了成熟的地方政权。对于巩固政权加强统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对于中央高度集权的政府还说,郡县制的出现也有它的必然。不同于分封制,郡县制是便于中央集权,也可以这样说郡县制是中央集权下的必然产物。
在秦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从大一统又进入到了政权割据的时代,并且在此之间政权的更迭过于频繁,社会也处于动荡不安极不稳定的状态之下,此间的政治制度就不在一一赘述了。
公元518年,北周静帝禅位杨坚取而代之,随之南下灭陈,一统中国,自此从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三百年的割据分裂社会得以统一,隋朝建立。隋朝是继秦之后的又一大一统的王朝。
新的王朝需要新的制度于是隋朝创建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以及工部。在三省中中书省属于决策机构,主要任务是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这位审议机构,主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主要负责重要政令的实行。六部则是分别负责官员考核,财政,祭祀典礼,军事;司法以及工程建设。唐朝延续了隋的三省六部制,但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增加了具有一定执行和监察的机构,完善了朝官制度。
同时确立科举制度废除九品中正制,将选官用人的权利从地方收回于中央;开始实现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择人才。科举制度始于隋,在经过
盛唐的发展逐渐的形成了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对之后的科舉制度起到了从创造到发展再到巩固的作用。
时间来到大宋王朝,直到宋王朝乃至之后大明王朝的建立,外戚,军阀,宦官,门第等问题才算彻底解决。
晚唐时期的藩镇割据已经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加上中央对管理军队的懈怠以及私人和地方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朝廷很难调动军队镇压地方的叛乱,整个国家已处于分裂的状态,唐皇帝以及朝廷的统治名义上依旧存在而实际上早已经摇摇欲坠到了灭亡的边缘。
宋朝的最高权力机构名曰政事堂。这个政事堂的长官在北宋前期称为同中书门下章事。同时为了分散宰相的各种权利,又增加设置了参知政事,作为政事堂的次长官副宰相。这一举措实质上也为了帝王的专制提供了便利。
宋朝设置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事和政治的最高机构,其长官称为枢密使。北宋的前期又设置三司作为主管全国财政大权的最高机构,三司为盐铁、度支、户部三个部门,其长官称为三司使。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任用文官大臣主持掌管枢密院,统管军事和政治。宋朝实行募兵制度,经常在受灾之年招募兵士,将天下失职的犷悍之徒招为军士。但是在兵源极度缺乏的战乱期间,也抓夫充军。犯了法的罪犯也是军士的重要来源。
而后宋神宗赵顼进行了官制改革,将政事堂的职权分到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同时将三司撤销并由宰相实际上兼管财政大权,其他大部分大权归户部和工部。
到了蒙古族成吉思汗建立的元朝,朝廷保留了中原地区留下来的政治制度。同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通知,忽必烈大用汉人,在全国推行汉法。
元朝灭亡后,随之而来的大明王朝基本废除了秦始皇创立的君主下设宰相辅政的政治体制。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为理由将其诛杀,由此废去了丞相一职,并下令子孙不得复立宰相。秦汉以来的一千六百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而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皇帝独揽大权,君权的集中进一步得到加强。而后的洪武十五年,由于国家事物的繁重,皇帝无法及时处理,朱元璋罢四辅官,仿照宋朝殿阁制设置内阁。起初内阁只作为皇帝的顾问,而后内阁地位逐渐提高,明朝内阁首辅实际上已经成为宰相。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一职一般均为朝廷中的德高望重,博学鸿儒的大臣来担任,内阁大学士的实权及地位远不及宰相,只是将皇帝的旨意命令写出颁布。明宣宗朱瞻基时期首创内阁票拟制度,同时又授予由宦官组成的机构司礼监“朱批”的专政大权。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朱元璋还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朱棣又设立东厂,宪宗再设西厂,合称“厂卫”,由宦官统率管理,宦官一度只手遮天。
明中后期内阁制度给了内阁及内阁首辅极大的权利,明朝后期魏忠贤的上位
打乱了明朝乃至秦汉一千多年流传下来的由文官治国的体系。而宦官乱政则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灭亡的加速。
接替明王朝的大清沿袭明朝制度,清顺治十五年,顺治帝福临将原三院改为内阁,大清内阁的领导为殿阁衔兼尚书衔的大学士。清朝的内阁制度在清初期的顺治康熙二帝时期是全国名副其实权利最大的机构。而在四子胤禛登上帝位改年号为雍正后,设立军机处,内阁的权利和影响被逐渐削弱稀释。
清后期的光绪三十二年,朝廷实行官制改革,沿袭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大都被废除,国家的行政机构被重新划分为外务,民政,度支,学等新机构。清朝几百年期间全国最高的监察机关为督察院。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发展过程让中,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各个朝代将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为中央集权服务,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其他包括人才选拔,选官用人,军队建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也逐渐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