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合集下载

临床微生物与检验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临床微生物与检验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引起血流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以及伤口感染。
这种细菌通过医院的常规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方法就可检测 出来,但由于它对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几乎所有抗生素耐药,因 而治疗起来会比较困难,这也正是为何将这种细菌称作“超级细菌”
的原因。
2.损伤细胞膜功能
(1)某些抗生素分子(如多黏菌素类)呈两极性,其亲水端与细胞膜的蛋白质 部分结合,亲脂性端与细胞膜的磷脂相结合,导致菌细胞膜裂开,胞内成分外 漏,细菌死亡。 (2)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类结合;酮康唑抑制真菌 细胞膜上的固醇类的生物合成;细胞膜通透性
3.影响蛋白质合成 抗生素可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糖苷类及四环素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30S小亚基。 氯霉素、红霉素和氯林可霉素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50S大亚基。
4.抑制核酸合成
利福平与依赖DNA的RNA多聚酶结合,抑制mRNA的转录。 喹诺酮类药物可作用细菌DNA旋转酶抑制细菌繁殖。 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化学结构相似,二者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 甲氧苄啶(TMP)与二氢叶酸分子中的蝶啶相似,可竞争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四氢叶 酸的生成受到抑制。故甲氧苄啶(TMP)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有协同作用。
这种细菌通过医院的常规细菌培养、鉴定和药 敏方法就可检测出来,但由于它对包括碳青霉烯类 在内的几乎所有抗生素耐药,因而治疗起来会比较 困难,这也正是为何将这种细菌称作“超级细菌” 的原因。
就在世界卫生组织刚刚宣布甲流大流行结束之后,一种被误读 成病毒的金属酶“NDM-1”又被推上风口浪尖。“致死性”、“超 级细菌”、“无药可治”……在领教过SARS和甲流的威力后,人 们对“NDM-1”以及由它带火的“超级细菌”概念也变得“超级敏
目的要求

第4章 噬菌体 第5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第4章 噬菌体 第5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4.研发新抗菌药物
根据细菌耐药性的机制及其与抗菌药物结
构的关系,改造化学结构,使其具有耐酶特性或
易于透入菌体。
寻找和研制具有抗菌活性,尤其对耐药菌有 活性的新抗菌药物;同时针对耐药菌产生的钝化 酶,寻找有效的酶抑制剂。
5.破坏耐药基因
随着细菌基因组研究的进展,学者们发现 通过破坏耐药基因可使细菌恢复对抗菌药物的
一、形态与结构的变异
特殊结构的变异
42-43℃
炭疽杆菌
10-20天
失去形成芽胞能力, 毒性降低
变形杆菌(H) 1%石炭酸 迁徙生长
(O) 单个菌落
二、毒 力 的 变 异
细菌的毒力变异表现为毒力的减弱或增强 毒力减弱 毒力增强 卡介苗(BCG) 白喉棒状杆菌
三、耐 药 性 变 异
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可由敏感变成耐药
主讲:
杨志伟 教授
第四章
噬 菌 体
噬菌体(bacteriophage)
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支原体、
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因其能使细菌裂 解,故称为噬菌体。
噬菌体的特点
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需用电子显微镜观 察; 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衣壳(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分布广泛; 与细菌的变异密切相关; 噬菌体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只寄居于易感宿主 菌体内,
感。固有耐药性细菌称为天然耐药性细菌,其耐药 基因来自亲代,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 的耐药性,存在于其染色体上,具有种属特异性。 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固有耐药性始终如一
并可预测。
(二)获得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 1.获得耐药性概念
获得耐药性指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耐药性表型。 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 在原先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群体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 的耐药性,这是获得耐药性与固有耐药性的重要区别。

第6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6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在T.thermophilus 的30S核糖体结构
在T.thermophilus 的30S核糖体中,RNA和蛋白质
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20个蛋白质(命名为S2-S20和Thx) 集中在30S核糖 体的上部,侧部和背部;而在RNA内部区域及30S 和50S的接合部,基本无蛋白质分布。
16S的RNA分子则包含有超过50个规则的螺旋结构
COCH2NH2
H
R3 R4 R5
OH H NH2 H NH2
H NH2 H H NH2 H
Me
O
NH
H2 N
春雷霉素
HO 2 CCNH
O OH
OH HO HO
HO
HO
H3C
O
OO
HO
OH
IO
CH3
NH OH
OH HO
O O
潮霉素
OH
HO
HO
HO
HN OH
OH
OH
HO
OH
Validamycin A HO O
O
OH
OH
H2N HO
O
CH3 OH
OH
HN
O
O
O
NH2 O
HO HO
阿泊拉霉素
NH2 NH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发展和结构特征
有实用价值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具有抗 菌谱广、耐钝化酶强、低毒性的特点,这 三者紧密相关。 氨基越多,抗菌能力越强,但随之毒性也 增大;而耐钝化酶广必然伴随着抗菌性能 好。 从第一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发展到第三代氨 基糖苷类抗生素基本上反应了上述的发展 规律。
4、5— 双取代
4,6— 双取代
单取代
新霉素(NM)、巴龙霉素(PM)、核糖霉素(RM)、 里威杜霉素、杂交霉素、丁酰苷菌素(BT)

微生物选择题

微生物选择题

绪论一、选择题(只选一个最佳答案)1.下列微生物中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细菌B.衣原体C.放线菌2.下列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衣原体B.立克次体 D.放线菌3.B.肺炎衣原体C.溶脲脲原体D.伤寒沙门菌二、名词解释1.微生物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3.非细胞型微生物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三、问答题1.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有哪些?各有何主要成就?2.微生物学今后的应加强哪些方面的研究?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选择题(只选一个最佳答案)1.A.毫米 C.厘米 D.纳米2下列不属于细菌基本形态的是A.球菌B.杆菌C.弧菌3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A.脂蛋白B.脂多糖C.磷壁酸4B.竞争合成细胞壁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C.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D.干扰细菌DNA的复制5.青霉素的作用机理是A.切断肽聚糖中聚糖骨架β-1,4糖苷键C.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D.损伤细胞膜通透性6.A.磷脂B.脂肪酸C.甘油7.A.核糖体B.胞质颗粒 D.质粒8.A.高尔基体 C.内质网 D.线粒体9.细菌的核质中有A.核膜B.核仁C.组蛋白以上均不对12.细菌形态学检查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A.Giemsa染色法B.美兰单染色法C.印度墨汁染色法13.细菌革兰染色性不同是在于A.细胞核结构不同B. D.中介体的有无14.革兰染色所用染液的顺序是B.结晶紫,乙醇,碘液,稀释复红D.稀释复红,乙醇,结晶紫,碘液A.碘液B.结晶紫液C.95%酒精D.稀释复红液16.革兰染色的意义不包括A.细菌分类B.选择药物C.鉴定细菌17.B.含水量少C.有多层致密结构D有大量DPA二、名词解释1.肽聚糖3.脂多糖(LPS)4.脂质A5.细菌L型6.异染颗粒7..原生质体8.原生质球9.荚膜10.鞭毛11.菌毛12.普通菌毛13.性菌毛14..芽胞三、问答题1.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哪些?32..试比较G+和G-细胞壁结构的异同点。

3.简述细菌L型的主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防控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防控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防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为了保障医院医疗质量,有效监测和防控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订立本规章制度。

2.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条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科室、各级医务人员、护理人员等相关人员。

2.各科室依据本制度的要求,订立符合本科室特点的相关管理方法和操作规程。

第三条定义1.细菌耐药性:指细菌对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产生的抗药物性。

2.监测:指对细菌耐药性进行系统、长期的监测和评估。

3.防控:指对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采取各种措施,包含防备、监测、隔离、教育、培训等。

第二章细菌耐药性监测和评估第四条细菌耐药性监测和评估的目的1.确定医院细菌耐药性的流行情况和趋势。

2.发现和监测细菌的变异和新显现的耐药性。

3.评估细菌耐药性对患者治疗和医院感染掌控的影响。

第五条细菌耐药性监测和评估的内容1.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皮肤和软组织等科室常见感染细菌的耐药性进行监测。

2.对每一批次进货的抗生素进行抽样检测。

3.对医院内患者的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报送给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

第六条细菌耐药性监测和评估的方法1.手记标本:依据不同感染部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标本进行手记。

2.分别培养:对手记的标本进行细菌分别和培养,并进行鉴定。

3.药敏试验:对培养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确定其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4.数据统计和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报告。

第三章细菌耐药性防控第七条医院细菌耐药性防控的原则1.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掌控和手卫生意识。

2.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开滥用和过度使用。

3.定期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提高细菌耐药性防控知识和技能。

第八条感染防备与掌控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避开交叉感染。

2.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确保废物的正确处理,防止感染扩散。

第九条手卫生1.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必需进行手卫生。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

第六章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单项选择题1.临床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包括哪类A.青霉素类B.头孢菌素类C.碳青霉烯类D.拉氧头孢类E.氨基糖苷类2.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抑菌作用是A.抑制细菌细胞膜合成B.抑制mRNA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C.干扰细菌DNA复制D.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E.竞争性地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3.属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是A.万古霉素B.红霉素C.妥布霉素D.头孢他啶E.青霉素4.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什么抗菌药物联用能增强抗菌活性A.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B.喹诺酮类抗菌药物C.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D.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E.四环素类抗菌药物5.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主要抑菌作用是A.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B.抑制细菌细胞膜合成C.干扰细菌DNA复制D.抑制mRNA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E.竞争性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6.克拉维酸属于何类药物A.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B.磺胺类抗菌药物C.喹诺酮类抗菌药物D.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E.β-内酰胺酶抑制剂7.遵循CLSI抗菌药物选择原则,A组代表A.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的抗菌药物B.替代性或补充性的抗菌药物C.常规试验但只是选择性报告的抗菌药物D.常规试验并常规报告的抗菌药物E.不允许常规试验并报告的抗菌药物8.按照抗菌药物选择原则,治疗泌尿道感染的抗菌药物应该是哪组A.A组B.B组C.C组D.U组E.O组9.药敏试验结果,测试菌抑菌圈的大小与测试菌的MIC呈现A.负相关B.正相关C.无相关D.高相关E.低相关10.下列有关药敏试验意义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A.药敏试验结果为“敏感”时,治疗可能有效B.药敏试验为中介时,只要加大药物剂量完全可以达到治疗效果C.药敏试验结果是提供药物选择的依据D.药敏试验可预测抗菌治疗的效果E.体外药敏结果不完全与体内治疗效果一致11.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倾倒MH平板时,培养基的厚度应为A.3mmB.2mmC.4mmD.5mmE.6mm12.药敏试验稀释法MIC的单位是A.mg/m1B.μg/mlC.mg/lD.μg/lE.g/m113.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中,要求细菌悬液的浓度是A.0.5×108CFU/mlB.1.5×108CFU/mlC.3×108CFU/mlD.3×104CFU/mlE.1.5×106CFU/ml14.纸片扩散法药物敏感试验常用的培养基为A.布氏琼脂B.M-H琼脂C.营养琼脂D.肉汤琼脂E.HE琼脂15.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纸片距平板内缘距离应该A.>12mmB.>15mmC.>18mmD.>20mmE.>24mm16.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各抗菌药物纸片中心距离应该A.>12mmB.>15mmC.>18mmD.>20mmE.>24mm17.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药敏纸片的直径要求为A.4.50mmB.5.35mmC.6.00mmD.6.35mmE.7.35mm18.纸片扩散法不能用于测定下列哪种细菌的药敏试验A.屎肠球菌B.阴沟肠杆菌C.铜绿假单胞菌D.鸟分枝杆菌E.鲍曼不动杆菌19.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可引起A.菌群失调症B.菌血症C.败血症D.脓毒血症E.毒血症20.纸片扩散法检测葡萄球菌属对苯唑西林、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性,在抑菌圈内任何可辨别的菌落生长均提示A.敏感B.中介C.耐药D.非敏感E.中度敏感21.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细菌培养时,平板最好单独平放,叠放时最多不能超过A.2个平板B.3个平板C.4个平板D.5个平板E.6个平板22.要控制诸多药敏试验的影响因素,主要措施是用什么进行质控A.标准温度B.标准时间C.标准药物D.标准平板E.标准菌株23.关于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的稀释法,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稀释法所稀释的是抗菌药物B.稀释法包括肉汤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C.稀释法测定的是抗菌药物对细菌的MIC值D.MIC即为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小浓度E.MIC即为能杀灭细菌生长的最小浓度24.联合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不包括A.无关作用B.拮抗作用。

高中物理第6章 第3、4节 第1课时 探究实践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高中物理第6章 第3、4节 第1课时 探究实践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探究实践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A.抑菌最有效的是抗生素b B.浸泡滤纸片的抗生素a、b浓度应相同 C.丙滤纸片起到对照作用 D.此方法可检测抗生素对病毒的抑制效果
探究实践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D [分析题图,浸泡过抗生素b的抑菌圈最大,说明抗生素b的 抑菌效果最大,A正确;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浸泡抗生素和抗生 素的种类,两种抗生素的浓度应相同,目的是保证单一变量,B正 确;浸泡过无菌水的丙组应为空白对照组,C正确;抗生素可抑制 细菌生长,但不能抑制病毒的繁殖,故不能检测对病毒的抑制效 果,D错误。]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3、4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 成、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第1课时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探究实践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探究实践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实验基础·自主学习] 1.实验原理 (1)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 可能产生耐药性。 (2)在实验室连续培养细菌时,如果向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耐 药菌有可能存活下来。
探究实践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2.(不定项)利用“抗生素纸片扩散法”观察某细菌在含有抗生 素的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可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下列 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应将不含抗生素的纸片和抗生素纸片分别放置在培 养基的不同区域
B.实验结果显示在抗生素纸片的区域出现抑菌圈,不能说明 细菌本身存在变异
探究实践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实验关键·探究学习] 1.抗生素不是诱变因子,因此细菌耐药性变异的产生与抗生 素无关。 2.细菌产生耐药性变异的过程属于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具 有不定向性。
探究实践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

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
抗生素耐药性是当前 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面 临的重要挑战,已经 成为医疗领域亟需解 决的问。面对这一 挑战,多方合作是应 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有 效途径,而个性化治 疗和综合防控则是未 来发展的方向。
未来展望:全球合作应对抗生素耐药性
国际合作机 制的建立
加强国际卫生合 作,共同应对耐
药细菌传播
抗生素替代 方案的研究
● 03
第3章 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 和研究进展
细菌对抗生素的 耐药机制
细菌产生抗生素耐药 的机制多种多样,例 如突变导致药物靶标 发生变化,使抗生素 难以结合;水解酶能 够降解抗生素分子, 减少其活性;药物外 排泵能够将抗生素从 细菌内部排出,减少 对抗生素的暴露。这 些机制影响了抗生素 的疗效,增加了治疗 难度。
应对方案:协调跨部 门合作,共同维护公 共卫生安全
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共
同维护卫生安全
新策略:诱导耐药性
通过特定手段诱导部分耐 药性的细菌
未来展望:智能 化监测与评估技

未来,借助人工智能 技术,将可以更准确 地预测细菌的耐药性 发展趋势。智能化监 测设备的研发和推广 将极大提高抗生素耐 药性监测的效率,实 现更及时的数据整合 分析。
公共场所成 为细菌传播
温床
增加细菌传播风 险
抗生素耐药性的全球问题
01 跨国传播细菌耐药性基因
加剧全球化传播风险
02 全球合作对抗耐药性的重要性
需要共同努力解决难题
03 全球性政策解决方案
统一行动应对全球挑战
未来展望:抗生素研发和替代品
加大新抗生素研发 投入
持续创新新药物 提高新药物的生产效率
抗生素耐药性基因 的传递途径
包括垂直传递和水平转移 两种途径 水平转移是细菌间基因交 换的重要途径之一

细菌的耐药性试题

细菌的耐药性试题

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各型试题]一、名词解释1、multiple resistance2、acquired resistance二、填空题1、耐药性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表示。

2、细菌耐药性分为和。

3、获得耐药性的发生有三个因素、和。

4、转座因子包括和,前者仅编码转移位置时所需的,后者常带有。

5、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固有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和。

6、最早使用人工消除R质粒的方法是。

7、最常见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介导的耐药菌是。

8、耐药质粒在细菌间可通过和方式传递。

9、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包括和。

10、在耐药谱方面,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是,而R质粒导致的耐药性是。

三、选择题1、以下哪种情况属于耐药A、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小于其最小抑菌浓度B、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大于其最小抑菌浓度C、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等于其最小抑菌浓度D、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小于其最大抑菌浓度E、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大于其最大抑菌浓度2、抗菌药物对细菌能够起作用的首位条件是A、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B、抗菌药物进人细菌细胞内C、抗菌药物在细菌细胞内分解D、细菌具有抗菌药物的靶点E、细菌不携带耐药基因3、细菌的耐药性突变特点A、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B、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突变无关C、细菌的耐药性基因突变可发生回复突变D、细菌的耐药性基因突变具有相对稳定性E、以上都是4、有计划地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其原因是A、节约抗菌药物B、使耐药基因发生回复突变C、按照病程要求D、使疗效最好E、可将细菌彻底杀灭5、关于β—内酞胺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青霉素和头胞菌素类耐药的菌株可产生B、革兰阳性菌的β—内酰胺酶位于胞外C、只能由细菌染色体编码D、1940年首次发现E、分为四类B型题(1~5题)A、磺胺药B、利福平C、链霉素D、唾诺酮类药物E、红霉素1、靶部位是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的S12蛋白2、靶部位是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L4或L12蛋白3、靶部位是细菌DNA旋转酶4、靶部位是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5、靶部位是细菌RVA聚合酶的β亚基(6~10题)A、插人序列B、R质粒C、耐药性传递因子D、耐药性决定子E、转座子6、与耐药性基因或非接合性耐药质粒结合形成多重耐药的接合性质粒7、以接合和转导方式转移8、只编码转座酶9、插入基因中,是细菌产生耐药性10、即非接合性质粒X型题1、哪些与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A、染色体突变的频率B、细菌发生耐药性基因突变C、耐药R质粒的播散D、耐药菌株的存活E、敏感菌株的淘汰2、关于R质粒的叙述哪些正确A、存在与细菌的核质中B、R质粒是染色体以外的基因C、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D、R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与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显著不同E、R质粒在肠道杆菌中通过转导方式转移3、氨基糖甙类钝化酶对耐药性机制是A、耐药菌株产生磷酸转移酶B、耐药菌株产生乙酰转移酶C、耐药菌株产生腺苷转移酶D、耐药菌株产生甲基化酶E、耐药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4、细菌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A、以单一耐药性为主B、易丢失C、一般稳定D、抗菌药物敏感基因不能经过基因突变成为耐药性基因E、是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途径之一三、问答题1、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并举例说明?2、世界卫生组织早己发出警告——如果不努力控制耐药问题,在“超级耐药细菌”面前,人类将面临毁灭的危险!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我们应如何控制细菌耐药性?[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多重耐药性:某些细菌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的特性。

细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由于遗传 性能改变,微生物对原来敏感的抗生素不再敏感。
交叉耐药性:微生物对结构类似或作用机制类似
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多重耐药性:微生物同时对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
同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遗传学机制 (1)染色体突变 (2)可传递的耐药性
第6章 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分类
种类 青霉素 链霉素
产生菌 真菌 放线菌Βιβλιοθήκη 化学结构 β-内酰胺类 氨基糖甙类
作用机制 影响细胞壁合成 影响蛋白质合成
红霉素 放线菌
大环内酯类
影响蛋白质合成
多粘菌素 细菌
多肽类
影响细胞膜通透性
灰黄霉素 真菌
多烯类
影响核酸合成
磺胺嘧啶 化学合成 对氨基苯磺酰胺 抑制核酸合成
耐药基因通过质粒、转座子、整合子 等进行转移并传播。
2.生化机制
(1)钝化酶的产生 (2)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 (3)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4)生物被膜的形成 (5)细胞膜上的主动外排泵动能活跃 (6)细菌改变自身代谢状态逃避药物作用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2.消毒隔离防止耐药菌交叉感染 ; 3.加强药政管理及制定相关法规; 4.研制新型抗生素及新的抗感染方法 ; 5.破坏耐药基因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
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或消毒剂 的相对抵抗性。
耐药性的程度用某药物对细菌的MIC表示。
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药敏试验中能够抑制细
菌生长的最小药物浓度。

抗生素与耐药性研究

抗生素与耐药性研究

抗生素联合疗法
联合用药原 理
不同机制的抗生 素联合使用
治疗效果提 升
提高治疗有效率
防范耐药性
减缓耐药性的产 生
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
01 抗生素分类
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等
02 剂量调整
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用药剂量
03 不良反应监测
对抗生素使用中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
总结
抗生素与耐药性研究是一个持续深入探讨的领域, 新型抗生素、耐药性机制、联合疗法以及临床应 用等方面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通过不断地研究 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感染病原体的挑战, 保障人类健康。
抗生素与耐药性研究
汇报人:XX
2024年X月
目录
第1章 概述抗生素与耐药性研究 第2章 抗生素的分类 第3章 耐药性机制 第4章 抗生素合理使用 第5章 抗生素与耐药性研究进展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01
第1章 概述抗生素与耐药性 研究
介绍
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是医学 领域的重要武器之一。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细菌 的生长或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来发挥作用。
● 03
第3章 耐药性机制
细菌基因突变
新代谢途径
使抗生素失效
横向基因传递
01 质粒传递
外源基因传递
02 转座子传递
外源基因传递
03
药物靶标变化
细菌对抗生素的靶标进行突变,使得抗生素无法 结合靶标发挥作用。这种机制导致抗生素对细菌 失去作用,增加了治疗难度。
多药耐药
抗生素1
耐药机制1 耐药机制2
防止滥用抗生素
避免过度使 用
非细菌感染不宜 使用抗生素
监测药物剂 量
遵循规定剂量使 用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76b5e49a-6ea5-11ec-b543-7cb59b590d7d绪论1.微生物的三种类型和八种类别是什么?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术语解释:细菌L型;中介的质粒;孢子2、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以及它们的主要功能、g+菌与g-菌的细胞壁的比较。

3、简述细菌l型的形成、主要生物学性状及其临床意义。

4.描述一些抗生素(青霉素、溶菌酶、红霉素、链霉素)的抗菌机理。

5.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

第2章细菌的生理1.术语解释:imvic测试;热原;细菌素;内毒素;外毒素;培养基;菌落;纯文化2。

细菌生长和繁殖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专性厌氧菌不能在有氧环境中生长繁殖?3.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类型及其医学意义?4、细菌的生长曲线可分为几期?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5、按物理性状不同可将培养基分哪几种?各有何主要用途?6.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哪些文化媒体?请列出一种常见的培养基。

7.根据细菌代谢过程中对分子氧的需求,可将细菌分为哪些类型?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1.术语说明:消毒;消毒;不育;无菌手术;2.常用湿热灭菌方法的种类、效果及适用范围。

3.高压蒸汽灭菌需要什么条件和用途?4.请描述紫外线的杀菌机理、特点和注意事项。

5.根据杀菌能力,化学消毒剂可分为哪三类?6、简述乙醇、碘酊、过氧化氢、过氧乙酸、戊二醛、环氧乙烷消毒灭菌的主要特点。

7、请简要说明手术室常规使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8、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是什么?9.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和感染后对个人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可分为哪四类?10.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理是什么?每个类别的代表是什么?11.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第4章噬菌体1.术语解释:噬菌体;原噬菌体;有毒噬菌体;溶原细菌2、毒性噬菌体增殖以何种方式增殖?它的增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3、温和噬菌体在宿主菌内有哪几种存在状态?一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名词释义:转换;共同的转导;溶原转化;耐药变异;卡介苗2。

细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

③整合子 ( integron ) 与多重耐药 : 同一类整合 子可携带不同的耐药基因盒,介导多重耐药。
三、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
♣ 产生钝化酶使抗菌药物失效


药物作用靶位的结构和数量改变 —— 抗菌药不易与细菌结合 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 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内 主动外排机制 —— 药物被泵出菌体外
喹诺酮、磺胺类)
表6-1
细胞壁
β-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杆菌肽 环丝氨酸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
核酸合成
磺胺药 甲氧苄胺嘧啶
细胞膜渗透性 细胞蛋白合成
多粘菌素类 两性霉素B 氯霉素 四环素类
制霉菌素
酮康唑
红霉素
林可霉素类 氨基糖苷类
利福平
喹诺酮类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总结图示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一、细菌耐药性的概念 二、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 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原则


改变代谢途径,逃避抗菌药物作用
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原则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 加强药政管理 4. 研发新抗菌药物
5. 破坏耐药基因
思考题
1.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分几种? 2.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 和生化机制。
谢谢!
一、细菌耐药性的概念
细菌耐药性(drug resistance)
是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的相对抵抗性。指 病原体对药物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耐药性的程度
用某药物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制
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
(一)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 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 如 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引起菌群失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a.生态制剂的大量使用b.正常菌群的遗传特性明显改变c.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明显改变d.正常菌群的增殖方式明显改变e.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明显改变2.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____________。

a.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改变b.正常菌群的遗传特性改变c.肠蠕动减慢使细菌增多d.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e.各种原因组成免疫功能亢进3.正常菌群的有益作用不包括____________。

a.抗肿瘤作用b.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c.合成维生素d.与外来菌竞争营养物质e.刺激补体的合成4.致病过程中引起两次菌血症的是____________。

a.痢疾志贺菌b.肉毒梭菌c.白喉棒状杆菌d.伤寒沙门菌e.淋球菌5.病原菌在机体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物质,并随血流到达其他器官,引起多发性脓肿,称为____________。

A.bacteremiaB.pyemiaC.endotoxemiaD.toxemiaE.septicemia6.下列哪种结构与细菌侵袭力有关____________。

a.芽胞b.荚膜c.细胞壁d.中介体e.核糖体7.类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在于前者____________。

a.有抗原性,但无毒性b.无抗原性,有毒性c.无抗原性,也无毒性d.有抗原性,也有毒性e.仅有半抗原性,无毒性8.脑膜炎奈瑟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产生内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为____________。

a.菌血症b.败血症c.毒血症d.脓毒血症e.以上都不是9.常用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____________。

a.菌苗b.疫苗c.BCGd.类毒素e.抗毒素10.能引起内毒素休克的细菌成分是____________。

a.肽聚糖b.磷壁酸c.LPSd.O抗原e.荚膜多糖11.关于Shwartzman现象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____________。

a.是DIC的局部表现b.是一种免疫应答反应c.两次注射革兰阴性菌可相同或不同d.动物局部可出现出血或坏死,但不会死亡e.两次注射间歇时间应超过24小时12.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____________。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

细菌生长区
E test 塑料条
椭圆形 细菌生长 抑制区
256 128 8 016
判读抑菌浓度 (MIC ug/ml)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四、E-test法 E-test法(epsilometer test)结合了扩散法和稀释法的原理和特点,对抗菌药物直接测量MIC。E试条为宽5mm、长50mm的无孔试剂载体,一面固定有浓度呈连续指数增长的抗菌药物,另一面有所含药物浓度的刻度
第三节 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返回章内容
二、体外药敏试验—绝对浓度法
结果报告 按下列方式报告对照培养基及含药培养基菌落情况:
细菌耐药性与耐药机制
第四节 细菌的耐药性检查
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钝化酶和修饰酶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包括青霉素结合蛋白位点、DNA解旋酶、DNA拓扑异构酶Ⅳ的改变等 抗菌药物渗透障碍,包括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和通道蛋白丢失 药物的主动转运系统亢进 上述四种耐药机制中,第一、二种耐药机制具有专一性,第三、四种耐药机制不具有专一性。
浓度 4 8 16 32 64 12
抗菌药物素倍比稀释,接种菌105CFU/ml , 孵育温度35℃,16~20h,判读结果。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三、稀释法 1. 肉汤稀释法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微生物学检验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姓名
01
第六章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
本 章 内 容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第四节 细菌的耐药性检查
第三节 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学习目标:
掌握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常用方法,纸片扩散法(K-B法)的操作方法、结果判断及实验质量影响因素 熟悉 耐药表型检测;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方法 了解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种类;药敏试验中药物选择原则 本章重点:★纸片扩散法(K-B法)的操作方法及结果判断 药敏试验的临床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细菌的耐药性
一、名词解释
1.耐药性 (drug resistance)
2.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
3.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
4.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
二、填空
1.耐药程度用某药物对细菌的表示。

2.抗菌药物对细菌起作用的首要条件是细菌必须具有该药物的。

三、选择题
1.细菌因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的特点是
A.是定向的
B.突变频率很高
C.在接触抗菌药物之前出现
D.不稳定
E.不发生回复突变
2.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的特点是
A.单一耐药性
B.可稳定遗传
C.发生任何细菌
D.可经接合转移
E.不能从宿主菌检出
3.关于细菌耐药机制叙述错误的是
A.R质粒可携带耐药基因
B.染色体突变可导致耐药
C.转座子可携带耐药基因 D耐药基因极少通过接合方式转移
E.质粒编码的耐药通常是多药耐药
四、问答题
1.试述获得耐药性发生的因素。

2.试比较基因突变和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

3.试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及生化机制
4.试述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第六章细菌的耐药性
一、名词解释
1.耐药性 (drug resistance):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等)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

2.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 :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亦称为天然耐药性。

固有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至亲代,存在于其染色体上,具有种属特异性。

固有耐药性始终如一并可预测。

3.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是指敏感的细菌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有耐药性的菌株,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

4.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细菌表现为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即多重耐药性。

二、填空
1.最小抑菌浓度
2.靶位
三、选择题
1.C
2.D
3.D
四、问答题
1.试述获得耐药性发生的因素。

获得耐药性发生的因素主要有①染色体突变:所有的细菌群体都会经常发生自发的随机突变,其中有些突变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

突变的频率与抗菌药物的使用无关。

但药物存在形成的选择性压力则有利于耐药突变株的存活,最终使其成为优势群体。

②质粒介导的耐药性:R质粒可携带数种耐药基因,使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R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可通
过转化、接合等方式在细菌之间转移。

③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子又名跳跃基因
可携带耐药基因,可在基因组中改变位置,实现细菌间基因转移和交换。

④整合子与多重耐药:同一类整合子可携带不同的耐药基因盒,介导多重耐药。

2.试比较基因突变和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

基因突变决定的耐药性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耐药基因位置染色体R质粒耐药谱单一耐药性多重耐药性
稳定性稳定不稳定质粒接合与转化- +
3.试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及生化机制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①染色体突变:所有的细菌群体都会经常发生自发的随机突变,其中有些突变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

②可传递的耐药性:耐药基因能在质粒、转座子和整合子等可转移的遗传元件介导下进行转移并传播。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①钝化酶的产生;②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③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④主动外排机制;⑤其他:细菌自身代谢状态改变等。

4.试述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②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③加强药政管理;④研制新的抗菌药物;⑤破坏耐药基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