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与建议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难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力。
本文将探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问题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在小学三年级阶段,数学的内容开始变得抽象和复杂,学生可能会遇到理解困难。
一些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记住公式和计算方法,但缺乏对数学的深入理解。
解决策略一:强调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数学概念的引入和解释。
可以通过实物、图表、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概念的形象思维。
例如,在教学加法时,可以使用小球或其他具象物体,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和运算过程。
解决策略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风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可以结合讲解、示范、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解决一道数学问题,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促进彼此的理解和思考。
二、问题二:学生对数学题目的解题思路不清晰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常遇到需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题目,但他们可能会陷入思维僵化或盲目运算的困境中。
他们缺乏一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无法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决策略一:引导学生提问和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例如,在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如何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解答,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建立解题思路。
解决策略二:示范解题步骤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解题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解题。
例如,在解决长、宽、面积问题时,可以通过绘制图形,引导学生以图形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和解答。
三、问题三: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记忆不牢固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需要记忆数学公式、定理和规则的情况,但他们可能会在记忆过程中出现偏差或混淆,导致应用时出现错误。
培养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培养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数学是一门需要较高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科,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在小学六年级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教师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本文将探讨几种适用于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一、提供实际问题的背景六年级学生正处于渴望学习实用知识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提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与购物、旅行、运动等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需要从培养他们的问题分析能力开始。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帮助他们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并引导他们评估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使他们能够在解决问题时更有条理地思考和分析。
三、鼓励学生探索与合作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时,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和合作来解决问题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解决方法,并鼓励他们在小组内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数学问题的解释和表达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需要清晰和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解题过程和思路。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释和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让学生识别和解释问题中的关键信息,要求他们利用文字、图表、图形等形式来展示他们的解题思路。
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还能够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问题,并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五、提供反馈和复习在教学中,及时的反馈和复习是培养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阶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师教学经验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数学知识和教学方法存在缺陷,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技能,增强教师的数学知识储备,并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制定适合的教学计划。
二、课堂教学过于死板小学数学的教材相对简单,但教学过程却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聊,缺少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案是在教学中增加教材之外的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通过游戏、互动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重视创新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启发式、解释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难点知识难以理解小学数学涵盖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部分知识点。
为了加强这些难点的教学,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案例、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反复训练,逐渐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技术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数学知识。
五、缺乏个性化教育小学数学教学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教学计划,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适度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激励所有学生参与活动。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教师、学生及学校的共同努力来克服。
教师应选用性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坚持练习;学校应强化教师的职业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与策略
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与策略【摘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教学过程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推进措施。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成效。
在结论部分再次确认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深入分析与讨论,读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价值与意义,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问题、策略、措施、案例分析、重要性、挑战、发展展望1. 引言1.1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性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解决问题是数学学科的灵魂所在,也是数学知识应用的最终目的。
通过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解决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欲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被动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和运用者,这种参与性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解决问题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通过实际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和应用方法,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实用性。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挑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挑战之一是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基础知识教学不到位、理解错误等问题,导致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缺乏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巧支持。
一些学生对数学解决问题缺乏兴趣,对数学的认识停留在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阶段,缺乏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小学数学教学环节是学生数学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段时间。
在这个阶段,学生会接触到很多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包括加减乘除、分式、小数、分数、几何等等。
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效果。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小学数学,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问题一:教材难度过大很多老师在面对数学教学时,往往会感受到教材难度过大。
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尝试将难度分解到更小的单元,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每个单元。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拆分多边形来教授面积的概念。
在教学中,通过一个创意的例子或者基于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难懂的内容。
问题二:缺乏趣味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材都很枯燥,难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感觉到数学是一个充满乐趣的学科。
例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游戏、小项目和实验等活动,从而将学生带入互动和目标导向式的学习方式。
问题三:缺乏实际应用在数学教学中,许多内容都是抽象和理论性的,很难与实际应用相联系。
这会限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通过掩饰实际应用的方式,将理论内容与现实联系起来。
例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超市,教授比较商品价格、计算税金和修改账单等实际应用问题,从而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问题四:缺乏语言组织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可能因语言能力不足而难以理解和表达数学问题。
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口语,讲解方程式和问题。
此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小组活动,并将学生分为不同语言水平的小组,以便他们在更小的圈子里交流、分享和互助。
问题五:重视记忆而非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会过度强调记忆而不是理解数学。
据研究表明,如果短期内能记住一个知识点,但没有理解它的意义,那么孩子在未来可能也难以进一步进行数学知识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建议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建议第一部分:现状分析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要困惑:1. 学生兴趣不足: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较低。
2. 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缺乏启发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基础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导致后续学习困难。
4. 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家长辅导能力有限:部分家长自身数学素养不高,难以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
二、困惑原因分析1. 教育观念落后:部分教师仍然固守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数学教学只需传授知识,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 教学资源不足:部分学校教学资源有限,教师难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3. 评价体系不合理:过分注重考试成绩,导致教师和学生过分关注成绩,而忽视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
4.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
三、改进建议1.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 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小组合作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
4.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设置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家长培训与辅导:加强对家长的数学教育培训,提高家长辅导孩子的能力。
6.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全面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
7.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二部分:针对性策略与实施步骤一、针对性策略针对上述分析的小学数学教学困惑,以下提出具体的针对性策略:1. 创新教学设计:- 设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案例,增强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工作的方向标和标尺。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教学目标的设定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目标不够具体明确、与学生实际水平脱节等。
要解决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教师们需要采取一些策略和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1. 教学目标不够具体明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经常会设定模糊不清、宽泛的教学目标,比如“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掌握数学基本概念”等,这种目标的设置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学生和教师无法清晰地知道应该去做什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些目标。
2. 与学生实际水平脱节有些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学生的实际水平脱节,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如果目标过高,学生缺乏达到目标的基础和能力,会导致挫败感和学习兴趣的丧失;如果目标过低,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无法进行更高水平的学业挑战。
3. 目标设置缺乏系统性在教学目标的设定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只注重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对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学科的尊重。
二、解决策略1. 设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前要明确确定每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确保目标具体、明确,能够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可以通过“应该知道”、“应该明白”、“应该掌握”等方式来明确指导学生理解目标。
2. 关注学生实际水平,量体裁衣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考量,避免过高或过低的目标设定。
可以通过课前测、教学异质分组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然后调整教学目标,使之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3. 教学目标要有系统性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不仅包括了解、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能只注重片面的知识技能传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总结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总结数学是小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学科之一,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困难、学习方法不当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总结出了几个对策,旨在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
一、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及对策小学五年级学生常常对数学缺乏兴趣,导致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而缺乏兴趣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学内容单调乏味,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兴趣爱好脱节。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丰富多样的例子和应用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此外,还可以通过游戏和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和思考的欲望。
二、学习困难的问题及对策小学五年级数学内容逐渐增加难度,学生容易遇到学习困难。
一些学生可能在辅助知识点掌握不牢固、题目理解有误、解题方法不当等方面遇到困难。
要解决学习困难的问题,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
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内容进行分解和拓展,逐步引导学生理解难点。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反复讲解、示范演示和让学生自主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三、学习方法不当的问题及对策小学五年级数学学习方法的使用也是一大问题。
一些学生缺乏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学习和解题。
解决学习方法不当问题的对策是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和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
可以通过学习技巧和策略的示范,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题思路。
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教授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和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学会高效学习。
四、缺乏交互性的问题及对策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还存在着缺乏交互性的问题,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乏讨论和互动的机会。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创设互动的学习环境。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研究等形式,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批判性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数学教学,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我们也不能忽视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问题一:目标单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目标单一。
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厌恶情绪,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解决策略: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潜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问题三:固化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解题方法,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固化的思维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灵活性。
解决策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由地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与问题背后的规律,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问题四:学习压力过大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压力往往过大。
在追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感到压力重重。
学习压力过大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学习效果。
解决策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增加学生成就感和信心。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适当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更容易掌握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与策略
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与策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是数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目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改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在于重任务而轻过程。
在教学中,老师通常注重教给学生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强调结果导向,而忽视了问题解决的过程。
这样做不仅会让学生产生问题解决能力依赖于老师的错觉,还会降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应该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在于缺乏真实情境的呈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抽象的题目来讲解解题方法,缺乏真实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难以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在于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数学兴趣和解题能力都不尽相同,但教师往往以统一的方式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成功和成长。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在于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
解决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通过反复实践和训练来提高。
目前的教学往往只注重于讲解解题方法和技巧,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
教师应该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和实践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改进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
教师应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生活的联系。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小学生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生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小学生数学教学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数学兴趣培养。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改进教学效果。
一、问题分析1.学习动机不足小学生普遍对数学缺乏兴趣,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抱有消极态度,认为数学难以理解,枯燥无味。
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2.概念理解不深入小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理解不深入,只是死记硬背,缺乏对概念的灵活运用能力。
这使得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出现困惑,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
3.习题训练不够充分太多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习题的训练,导致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解题时,遇到了困难。
4.教学资源不足一些贫困地区的教学资源有限,教师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资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对策建议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应用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方法,如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学等,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式教学法提升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中的规律,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加强习题训练教师应加强习题训练,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4.优化教学资源教育部门应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教育软件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结语: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解决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概念理解不深入、习题训练不够充分和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
采取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发式教学法、加强习题训练和优化教学资源等对策,有助于提高小学生数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说明及教学建议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说明及教学建议【教材说明】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含有两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
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例1呈现的问题是:720毫升果汁正好倒满6个小杯和1个大杯,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分别求大杯和小杯的容量。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想到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或全部倒入小杯,使原来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问题转化为只含有一个未知量的问题,从而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呈现问题后,教材首先通过“怎样理解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对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找到题中的数量关系。
即,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就是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这里对题中数量关系的梳理,可以有效促使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接着启发学生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尝试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呈现了学生可能想到的几种不同的思路。
例如,由于题中有两个未知量,学生可能想到如果想办法把两个未知量转化成一个未知量,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由此想到可以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并根据大杯与小杯容量之间的关系,得到720毫升果汁正好可以倒满多少个小杯。
再如,根据以往的解题经验,学生还可能想到先画线段图表示题意,再借助画出的线段图展开分析;或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这里所提示的方法,并不是要求教师把这些方法一一教给学生,而是对学生探索结果的预设,意在提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线索。
在此基础上,教材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解答,并进行检验。
接下来,教材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如2大杯,可以倒满几个大杯,并要求学生根据这样的假设算出结果。
这样安排,就使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上来,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假设策略的体验和感悟,进而初步学会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方法。
最后,教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回顾和反思,先引导学生回顾例1的解题过程,说说有什么体会,以进一步体验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梳理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再引导学生回忆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以进一步丰富对策略的感知,体验假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并从策略的高度认识过去所学习的有关知识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学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中。
然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教材内容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等。
为此,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一、教师教学方法不够灵活问题:部分小学数学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以“讲解+例题演示+学生独立完成”为主,而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和不适应。
策略:将互动性和趣味性融入教学中,尝试使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游戏化教学、合作学习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即时反馈、认知危机等方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教材内容单一缺乏趣味问题:有些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一些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和学生经验脱节,不易理解和接受。
策略:丰富教材内容,增加趣味性,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如可以融入一些生动的故事、趣味的数学游戏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同时,教材也应该针对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加以改进,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课程评价方式单一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的评价方式为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方式单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会导致学生对于学习的关注度过分集中在考试成绩上,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学习。
策略:拓宽课程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多种教学评价方法,如课堂表现、小组合作、作业完成情况等,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这样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反映出教学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四、个性化教学不够充分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是班级教学方式,教师难以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水平,而导致无法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了限制。
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理解和学习特点,采用一些策略与方法,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本文将就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进行探讨。
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指通过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启发式教学法:1. 引导性提问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时使用适当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思路,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分组探究法: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决一个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生的互相学习与启发,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 归纳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规律,将分散的知识点归纳为系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索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问题情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2. 探究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验、调研、观察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景模拟教学: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模拟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模拟商店购物、模拟工程建设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多元化评价与反馈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至关重要。
1. 多元化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观察、小组合作评价、作业评定等方式,综合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解题过程与方法的运用以及解题思维能力等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及时的正向反馈:及时给予学生正确解题和思维的肯定与赞扬,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兴趣与积极性。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科,而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数学考试,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重点讨论一些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可用于提高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出发,给学生提供一些与实际问题相关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进行解决。
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超市购物时计算总价、找零,或是在日常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培养对问题的敏感度,并逐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调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不仅仅是答案的准确性。
例如,当遇到复杂的数学题目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提供不同的解题方法,并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思路去解决。
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能够培养出灵活的思维方式,并提高解题的能力。
三、注重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策略。
对于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学生应该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例如,在解决整数运算问题时,学生可以尝试使用逆运算法、借位法等不同的策略;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可以运用图形分解法、图形变形法等策略。
通过反复练习和思考,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解题策略,还能够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策略进行解题。
四、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应该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解决全等三角形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形的对应部分,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推导结论;在解决数列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数列的特点,寻找规律并进行推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策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策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引言小学数学是孩子们初步接触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阶段。
然而,许多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
本文旨在探讨一些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以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数学问题。
1. 基础知识的扎实在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时,首先需要确保他们有坚实的基础知识。
只有当基础扎实,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基本概念、运算规则和示例题目的讲解,并鼓励学生进行反复演练。
2. 启发性教育的运用启发性教育是一种通过引导和启发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在引入新概念或新类型题目时给予足够的提示与指导。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3. 创设真实情境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创设真实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考其实际应用和意义。
4. 团队合作与合作学习通过团队合作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共同协作、交流和讨论。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促进他们思想的碰撞和互动。
教师可以设计小组活动或项目,让学生通过合作来解决数学问题。
5. 提供多样化的问题类型为了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供多样化的问题类型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包括但不限于选择题、应用题、证明题等。
这样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并提高他们解决各种类型问题的能力。
6. 实践与反思通过实践和反思来巩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或项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引导他们反思解题过程中的思考方式、策略和错误。
这样有助于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结论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是数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建立坚实基础、启发性教育、创设真实情境、团队合作、多样化问题类型以及实践与反思等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表现和发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许多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感到困惑和无助,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进行思考,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享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特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问题情境化: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往往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的,如小明有7个苹果,小红比他多了3个苹果,请问小红有几个苹果?这种问题情境化的特点,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问题的意义和要求。
2. 问题多样性: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题型多样,涵盖了加减乘除、长度、面积、体积等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 逻辑性: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和理解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解决。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对学生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策略。
下面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享几种有效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1. 情景化教学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情境化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景化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图片、实物等方式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中,感受问题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在解决加法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玩具或者水果来模拟情景,从中体会加法的意义和操作。
2. 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指通过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他们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有趣的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规律和解决方法。
在解决算术题时,教师可以提问:“小明和小红两个人一共有8个苹果,如果小明多了3个苹果,小红会有多少个苹果?你们能否想一种简单的解决方法?”3. 分层渐进教学由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难度和复杂度不同,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渐进的教学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策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策略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解题方法不正确等。
本文将探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概念理解不清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对于一些数学概念理解不清,导致后续学习困难。
例如,学生对于加减乘除的概念模糊,无法准确理解这些运算符的含义,影响了他们的解题能力。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解决:首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其次,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加减乘除运算的概念。
最后,可以通过游戏、练习等形式进行巩固,确保学生对这些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二、解题方法不正确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常常存在解题方法不正确的问题。
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或者是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不足,导致解题时出现错误。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帮助学生正确解题。
首先,我们可以教授他们一套完整的解题步骤,让他们明确每个步骤的目的和操作方法。
其次,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培养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最后,我们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解题中不断纠正错误,并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三、联系实际应用不足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有时学生会觉得学习的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难以理解其实际意义和应用场景。
这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降低,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应用。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题中体会到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寻找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进行展示和分享,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互动不足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有时课堂互动不足,学生缺乏积极参与,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学说明(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地分析相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主要教学用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本单元内容及其前后联系如下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是根据不同实际问题的特点,通过合乎逻辑的思考,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出符合要求的各种情况。
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并逐步领悟列举的策略。
其中,例1侧重于让学生感知列举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初步积累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例2侧重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列举的策略特点,提高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选择典型且富有变化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列举策略的意义,掌握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
例l利用学生对长方形周长与它的长、宽关系的已有认识,要求他们找出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长方形的各种方法,并通过对不同围法的比较,找出使长方形面积最大的围法,引导他们在摆小棒操作和列表思考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
例2启发学生用列举的策略求出4支球队进行单循环赛的总场次,进一步突出用列举策略解决问题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
教材在每道例题的后面都安排了“练一练”,在练习十七中还安排了12个情境各异、数量关系各有特点的实际问题。
这些问题虽然涉及不同的知识领域,但却都可以运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
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进一步丰富学生运用策略的体验,而且能使他们逐渐领悟策略的广泛应用价值及其思考过程的基本特点。
小学数学课堂管理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管理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成为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
一方面,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小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堂氛围沉闷: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严肃,课堂氛围紧张,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单一: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参与,导致学习兴趣逐渐降低。
(3)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导致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结果,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题海战术:教师为了追求成绩,让学生大量做题,导致学生陷入题海,缺乏思考和总结。
(2)机械记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关注答案,忽视了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掌握,导致知识迁移能力较弱。
(3)教师引导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1)概念教学方式单一:部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仅采用定义讲解的方式,缺乏实例和情境的支撑,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概念。
(2)概念混淆:由于数学概念之间存在联系和区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导致对概念的理解不深。
(3)缺乏概念巩固和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及时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导致学生在实际应用时出现错误。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首先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深入理解课程的目标和要求。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将知识与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相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发展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与建议解决问题对于以前的知识块是应用题。
数学课程改革,解决问题这一块也随之而来。
这是培养目标的变化,是新事物,体现观念更新。
特别是将“应用题”转变为“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名称上的改变,在内容结构上,也将其分散到运算之中,结合“数的运算”抽取和理解数量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算用结合”。
不再作为独立的知识块来教学,淡化数量关系的教学,加强“解决问题”与情景的联系,注重实践——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
在解决问题中学生最大的就是一、走进情境,获取信息新教材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供了较真实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案例1:二年级下册第4页“解决问题”。
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注意画面中只给出信息,问题删掉),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搜集信息的能力,他们会很快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
看图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案例2:三年级下册第42页“求平均数”。
可将书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收集矿泉水瓶的活动,并将本组收集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
上课时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某组同学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由于是全员参与,数据又是学生自己收集的真实数据,所以学生情绪高涨,思维的参与度极强。
二、处理信息,启动问题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
这一环节,教师不应过多地引导,而应让学生在思维的互相碰撞中完成。
如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
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
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例如学习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时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这种情况,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
案例3:三年级下册第42页“求平均数”。
先请学生说出在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例如:谁收集得最多?谁收集得最少?他们组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这些问题中你认为哪个问题提得最好?为什么?经过大家的分析,确定“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为要研究的问题。
这样设计学生不但明确了学习目的,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
案例4:教学“人民币的计算”。
结合教材创设的购物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机器人比足球贵多少钱?”“买一个皮球和一个足球一共要多少钱?”“小明带了10元钱,买一个皮球应找回多少钱?”“小军有40元钱,买一个机器人还差多少钱?”“小亮有50元钱,他买了两种不同的东西,他可能买了哪两样东西?”。
以上问题,不仅包含可以用加减法计算的各种情况,还具有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
三、数量分析,寻求策略首先,尝试解决、主动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
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其次,交流算法,归纳整理。
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
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使学生获得欣赏自己和小伙伴的愉悦心理体验并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再次,确定算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
最后,自我评价,检验成果。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
案例5:教学三年级下册第42页“求平均数”。
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交流怎样摆(移多补少、先合再分等),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比多的少,比少的多,是这些数匀一匀得到的)。
接着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不摆学具,能不能想办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在学生试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选出最好的算法(先求总数,再除以人数)。
然后请学生用这种方法实际算一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每步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最后请学生将整个解题思路重新审视,验算得数是否正确。
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案例6:二年级下册第31页“解决问题”。
先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分析信息中的数量关系,学生会发现小汽车的价钱不知道,必须先求“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的问题,根据“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这个信息可以算出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再根据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和第二个信息“想买5辆小汽车”求应付多少钱。
对于两步计算的问题,分析数量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的步骤。
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
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
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
四、梳理思路,练习巩固问题解决的技能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形成,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
练习设计要切合实际,由易到难,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强对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技能。
可分两个层次:一是回顾整理,达成共识;二是练习巩固,解决同类。
(主要是让学生对刚学习的新知识从总体上进行梳理,切实掌握解题思路,然后进行同类题目的训练,形成技能。
)案例7:教学三年级下册第42页“求平均数”。
先请学生回顾整理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求平均数的。
达成共识后请学生完成课本第44页45页第2、5题,求平均温度和平均路程,通过模仿练习,使学生掌握一节课的基础知识。
案例8:三年级下册第99页“解决问题”。
在各组汇报完解决方案并进行论证交流后,利用课件组织学生进行思路整理和回顾:解决这种两步计算的连乘问题有几种解决方案呢?每种方案各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里应借助直观图完成。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类问题可看成是两次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问题,然后完成课本中的部分练习。
五、实践运用,拓展训练可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
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案例9:三年级下册第42页“求平均数”。
先请学生调查本年级同学周末参加各类辅导的人数,求出每班参加课外辅导的平均人数并谈谈看到这种现象有什么想法,然后提高难度:小明身高110厘米,他能否安全渡过平均水深100厘米的河?你还联想到哪些类似问题?这样使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强化思维。
案例10:教学三年级下册第100页“解决问题”。
在解决完例1、例2之后,可设置这样一个实践活动:“五一”节即将来临,同学们想不想结伴去动物园玩?请你设计一个你们小组的出行计划。
学生可自行分工,查询、记录、设计行程、计算数据等。
这个内容可安排在单元复习中,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形成解决方案的能力,运用各种途径获得所必需的信息的能力;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的能力及互相协作的品质。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走进情境,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启动问题→数量分析,寻求策略→梳理思路,练习巩固→实践运用,拓展训练”的教学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及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特别是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等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8教学中以各种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情境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策略为目的,加强对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并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渗入开放的观念,使学生从解决问题中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探究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观念,发展创造性思维,并从中体验数学本身带来的喜悦,最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的新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