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货膨胀三种主要成因的理论分析(1990.3)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不少于1000字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通货膨胀成因1.经济增长导致的需求拉动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的收入逐渐增加,推动了消费需求。
同时,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也加剧了大规模投资和消费需求,使得市场需求急速上涨,导致物价的不断攀升。
2.货币供给过剩货币供应过剩也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2009年开始至今,中国货币供应的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货币总量已经成倍增加,而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并没有跟上,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3.外部因素冲击外部因素比如食品、燃油、工业原材料等价格的上涨,也会直接推高我国的通货膨胀率。
4.劳动力成本提高我国劳动力成本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但随着国家进一步提高劳动标准,使劳动力成本提高,从而使得厂商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反过来压缩了厂商的利润,生产成本上升也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二、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购物量减少,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人们的消费需求将会减弱,进而影响生活水平。
2.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通货膨胀会使得生产物资的成本上升,而生产厂家的利润将被腰斩。
企业因物价波动而面临的生产成本和产品销售价格的失衡问题,企业效益急剧下滑,这将迫使企业裁员、停产。
3.妨碍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货膨胀会使商业机构在经营中承担更大的风险,间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开销。
因为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加突出,处理创业风险变得更加困难。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建议1.掌握货币供应政策货币供应政策是控制通货膨胀率的关键。
政府应掌握货币供应政策,以实现适度的货币供应,并防止过度增加。
2.加强物价管制政府应该加强物价管控,将物价的上涨率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一.含义:通货膨胀:经济学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持续的或较明显的上涨。
包括以下三个内涵:(一)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二)通货膨胀反映了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的变化。
(三)通货膨胀是物价的“持续上涨”。
二..类型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1)定义:指由货币供给过度增加导致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2)过程:在短期内,社会总供给是给定的。
此时,如果货币供给量超过了货币需求量,则意味着总需求会迅速增加,与相对不变的总供给相比,总需求处在过度增长的状态。
这时,经济中开始出现短期性的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其膨胀的程度依货币供给量超过货币必要量的程度而定。
在长期内,经济增长水平是变化的。
在增长极限内,预期经济增长水平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是同比例增加。
随着货币供给量的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进而促使总供给增加和价格上涨。
这时,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表现得非常明显,即过度需求拉动物价水平迅速上升。
(3)结果: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会造成货币表现商品劳务的价格失真,造成价格信号失灵,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都遭受损失。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1)定义:指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引起生产成本上升所导致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情况。
(2)类型:分为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
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由过度的工资上涨所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从而推动总供给曲线上移而形成的。
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通过提高垄断产品的价格来获得垄断利润,使得总供给曲线上移,从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3)过程:在总需求不变的假定条件下,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促使价格水平上涨的同时,会引起总供给水平的下降。
成本推动型理论认为,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又推动成本上升,如此恶性循环,造成物价持续上升。
(4)结果:会造成生产企业的土地成本,劳动成本、机器成本、原材料成本均上升,而生产企业为了减少成本上升而遭受的损失会把其成本的一部分转嫁给消费者,最终造成消费者购买支出增加,造成恶性循环。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有三种类型: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
另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也是一国(地区)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不能简单归为某一类,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食品价格特别是肉、蛋价格的上涨主要受生产成本上升、自身产业特点、市场周期、供求结构的影响首先,受价值规律的影响。
2006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价格一直低迷导致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
下半年价格开始上升时,生产开始恢复,但整个繁育养殖周期需要一年左右,因此目前的生猪价格仍处于周期性的上升阶段。
其次,生产成本的增加。
玉米、粮食等原料性商品的价格上扬,猪饲料粮的价格随之攀升,养猪成本大幅上升,生猪价格自然就高。
再次,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国内猪肉消费量一直呈增长趋势。
再加上动物疫情的影响使得养殖量减少,这一上一下的变化抬升了市场价格,拉高了CPI,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全球资源性商品价格上涨形成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同时对我国也形成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多以美元计价,由于次贷危机及美元贬值的影响,国际各大投资机构纷纷运用大宗商品投资对冲美元贬值的风险。
因此,在弱势美元格局未变的情况下,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将有可能长期居于高位。
而国际商品市场资源性商品价格上涨正是我国通货膨胀的诱因。
首先是国际油价的上涨。
2007年底以来,国际油价一路飙升不断创下历史新高,至2008年7月已经突破140美元大关。
油价上涨推动了生产领域的成本上升,企业在正常情况下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把增加的成本转移出去,这将直接导致通货膨胀的上升。
2007年我国原油消费量为3.46亿吨,其中净进口原油15928万吨,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46.05%。
因此国际市场的油价变化对我国商品价格的变化有着直接的输入影响。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已经上调成品油的出厂价格,但是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倒置的局面没有根本的改变,国内油价还有上升的空间,由此可见国际油价的高涨无疑会增加国内通胀的压力。
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2010年国内某网站公开评选出来的年度关键字中,榜上有名的一个字以绝对优势当选“涨”网站的推荐理由是“涨,刺痛了大多人的神经,让民众纠结于发展与生存;涨,拷问社会基本保障及社会福利,追问财富均衡发展。
“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看,都是货币发行过多造成的。
在我国也不例外。
谁要是漠视或者拒不承认这一点,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会把问题变得更糟,甚至祸国殃民。
那么,为什么出现货币的大量超发呢?归根到底是投资比重不合理。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社会总投资的主体是社会投资(非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比重很小;而在我国,政府投资比重大,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刺激经济,更是纷纷推出重大投资项目,这就对社会投资空间形成严重挤压‘社会资金无处可投,又不愿意坐等贬值,就只好投向大宗商品,房地产,股市,这样就更加剧了通货膨胀。
不用说,钞票印得太多,就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在数量庞大的货币超发下,任何本来可以用来用来调控经济的手段都会变的软弱无力,甚至黔驴技穷。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局面。
当然,除了国内货币超发外,国外通货膨胀压力的输入,通货膨胀预期,游资炒作,房地产开发过度挤压农田,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产品大面积减产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通货膨推波助澜。
谈通货膨胀,首先要理解通货膨胀的确切含义:所谓通货膨胀,是指因为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从而引发货币贬值这样一种经济现象。
这里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实际量,二是由此引发了货币贬值。
这两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具体的说是‘只有当货币发行过多引发了货币贬值;同时,这种货币贬值又是因为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的,才能称为通货膨胀。
相反,如果货币发行过多并没有引起货币贬值(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或者,这种货币贬值不是因为纸币发行过多造成的(这种情况倒是有可能的例如因为某种天灾而突然飙升的物价),就都不能算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虽然大名鼎鼎,大家都听过他,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的了解他,就是一些所谓的专家也是没什么可靠的经验。
我国近年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
我国近年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近几年,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通货膨胀做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使人们生活水平并没有像GDP增长那样显著提高,反而让人觉得,钱越来越不值钱了,东西越来越买不起了,挣得似乎还不够花的。
就这个通货膨胀问题,它的成因及对解决它的一些措施,在此写下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成因分析:出现通货膨胀主要有三个原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
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我国当前需求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受国际和国内两个因素的影响。
从国际市场来看,全球粮食减产,粮食库存下降,再加上大量粮食用于燃料乙醇生产,造成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关系总体趋紧,价格不断上涨。
这些因素向国内市场传导,助长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上涨。
从国内市场来看,粮食涨价除了受国际市场、气候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以外,还和我国国内耕地面积减少,务农劳动力减少和工业用粮快速增长密切相关。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从成本推动的因素来看,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带动消费价格上涨。
首先,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猛增导致生产成本增高。
从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看,国际石油价格等其他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引起国内产品成本增加。
其次,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水平和工资收入,使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然推高物价的总水平。
3、结构性通货膨胀。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价格的结构性上涨,猪肉和粮食等价格的上涨带动其他食品价格上涨。
从市场实际情况看,总体上粮食、生猪、玉米等产品的总供给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矛盾突出,引发了价格的上涨。
4、也有一些临时性的因素,比如2010的蔬菜价格上涨就是因为当年的灾害天气导致的。
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措施分析
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措施分析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多个朝代都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一、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1. 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
在中国历朝,如果政府过度发行铸币或纸币,就会导致货币供应量膨胀,进而引起通货膨胀问题。
这种情况通常与政府为了应对各种开支需要而大量发行货币有关。
2. 军事冲突和战争战争和军事冲突会导致财政紧张,政府为了筹集大量军费常常采取发行纸币等手段。
这种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方式会加剧通货膨胀问题,因为战争导致生产力受到破坏,同时需求增加,形成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3. 经济结构失衡在某些历朝时期,由于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商业相对较弱,农产品价格波动对整体物价的影响较大。
当农业产量下降或价格上涨时,随之引发的通货膨胀问题往往严重。
4. 外部因素的影响一些外部因素也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例如,中国历史上屡次发生的黄金和白银的大规模流入,会刺激经济发展,但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问题。
二、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1. 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了应对通货膨胀,政府首先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
合理的货币供应量能够保持稳定的货币价值,降低通货膨胀的风险。
政府可以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2. 加强监管和执法加强对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监管和执法,以防止非法金融活动和欺诈行为。
监管部门需要密切监控市场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违规行为,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以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3.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的失衡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均衡发展,提高经济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同时,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问题。
4. 加强对外贸易管理外部因素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容忽视。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几个原因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几个原因?1、中国拼命出口给美国,造成了中美贸易中,中国大量顺差。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向固执地认为,贸易顺差就是好事,可以赚大钱。
美国则长期以来妄图缩小中美贸易的差距,但是没有成功。
2、出口顺差使中国赚了很多美元,中国应该用出去,而不是存起来。
中国的国民储蓄和政府储蓄加起来,每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连续20年这么高的储蓄率,必然造成通货膨胀。
这是造成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3、中国的外贸和外汇管制,使美元只能按中国政府的意志运用,民营企业和个人疏通美元的渠道有限。
4、中国发行的钞票比生产出的商品要多很多,这是造成中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5、中国的高储蓄,要找存钱的地方。
美国经济好的年份,非常愿意中国把钱存到美国;然后,美国千方百计让存进来的钱贬值(美元贬值),使中国以前赚的美元不值钱了。
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利于富裕阶层的收入再分配,富裕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比较高,因此,通货膨胀会通过提高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会降低投资成本,诱发过度的投资需求,从而迫使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配额,降低金融体系的效率。
持续的通货膨胀最终可能迫使政府采用全面的价格管制措施,降低竞争性和经济活力。
2、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通货膨胀和失业在短期内存在交替关系,而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对失业基本没有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就是反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的一种曲线。
3、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再分配的影响①、固定收入者损失,浮动收入者得到;②、债务人得利,债权人损失;③、实际财富持有者得利,货币财富持有者受损;④、国家得到,居民受损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1、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
2、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
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
出售政府债券。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之分析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之分析引言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流通中普遍物价上涨的现象。
当物价水平上升,人们购买力下降,导致货币价值的贬值,从而产生通货膨胀。
本文将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1. 货币供应增加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货币供应的增加。
当中央银行或政府以增发货币的方式增加流通货币的数量时,会导致市场上货币供应过剩。
过剩的货币在市场上追求有限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推高物价水平,导致通货膨胀的出现。
2. 货币需求下降除了货币供应的增加,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原因是货币需求的下降。
当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减少时,意味着他们更愿意将手中的货币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而不是储蓄。
这会导致更多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推高物价水平,导致通货膨胀。
3. 生产成本上升通货膨胀的第三个原因是生产成本的上升。
当生产企业面临原材料、劳动力和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时,他们往往会将这一成本转嫁到最终产品的价格上。
由于价格上涨,消费者需要支付更多的货币来购买相同数量的商品,从而推高物价水平,导致通货膨胀。
4. 需求过热需求过热也是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之一。
当经济快速增长、就业率高、人民收入增加时,人们的购买力也随之提高。
这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增加,压力推动价格上涨。
如果供应无法跟上需求的增加,价格就会进一步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5. 外部冲击通货膨胀的原因也可能来自外部冲击。
当国际原油价格、汇率或进口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时,这些因素都会对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依赖于进口商品,并且当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时,这将增加进口商品的价格,进而推高物价水平,导致通货膨胀。
结论综上所述,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包括货币供应增加、货币需求下降、生产成本上升、需求过热以及外部冲击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物价上涨,货币价值下降,最终产生通货膨胀。
为了有效应对通货膨胀,政府和央行需要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措施,控制货币供应,维护价格稳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一、通货膨胀的成因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有三种:第一,需求扩张(拉上或过剩)原因。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消费品市场物价水平的上升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就会出现整个社会商品供不应求,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原因之一来源于货币因素,即货币的过量发行。
这是导致社会总需求过剩从而引发通货膨胀的根源。
“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果货币供给量和产出保持同一比例增长,则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如果货币供给量的增长超过了产量的增长率,就会出现“过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引发通货膨胀。
原因之二是货币过量发行导致总需求膨胀,从而引发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当有效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就出现通货膨胀缺口,并最终以物价上涨的形式填补缺口。
因为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资源已被充分利用,总需求不断增加时总供给却无法再增加,只能以通货膨胀的方式使得总需求和总供给在更高的价格水平上达到新的平衡。
第二,成本推动原因。
通货膨胀是由成本推动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理论。
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
1、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
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2、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
也就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实现了充分就业。
这种原因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工资成本推动型。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工资的提高迫使企业为保持赢利水平而提高产品价格,从而引起物价上涨,价格的上涨反过来又引起工资提高,如此反复,出现了工资一价格的螺旋上升。
另一种是利润推动型。
当市场中具有垄断力量的企业为追求利润而制定垄断价格,并且价格的上涨速度超过成本支出的增加速度,就可能出现利润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第三,结构性原因。
结构型通货膨胀指在没有需求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造成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我国上世纪90年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分析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通货膨胀可以改变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体系,并通过实际产相互、消费和资源的配置等因素的改变对宏观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严重的通过膨胀还会引起社会政治的危机。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发生了两次明显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1993-1996,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
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
这次通货膨胀的起因形象地总结为“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
此次通胀的治理以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16条措施为起点。
中央政府于1993年夏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金融纪律;使国有银行与其隶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分离;所有专业银行必须立即取消计划外贷款;限制地区间贷款;派出工作组到各省检查执行情况等等。
从1993年到1996年开始,经过3年的治理,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
第二次是2003-2008年,而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股市就一直处于低迷时期,中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投资4万亿用以刺激经济,而经济低迷时期各个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汇率大战、贸易大战、成本大战、国际大量游资的流动等使我国在2010年又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
总体来说通货膨胀有三点影响1、影响了我国的资产结构和经济竞争力,造成了一些地区逐渐进入了负利率时代,另外引发的股票市场的风险,使市场上的资金大量地进入房地产市场,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2、造成了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一些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甚至可能在通货膨胀中得到收益,而低收入群体由于只有工资收入,在通货膨胀中出现的固定资产贬值的现象会对这些低收入群体造成不利的影响;3、另外通货膨胀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影响了公众的预期导致当前消费结构的变化,加剧了消费者由于价格的进一步上涨所引发的恐慌,同时通货膨胀还为投机行为提供了运作的平台。
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
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近年来,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备受关注。
通货膨胀不仅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产生严重影响,还会直接影响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因此,研究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货币供应量、需求与供给失衡以及结构性问题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
首先,货币供应量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货币供应量指的是经济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当货币供应量大于实际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量时,将导致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量过度扩张的原因可以是政府过度印发货币、信贷政策过于宽松或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等。
在中国,货币供应量过度扩张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财政赤字、银行信贷扩张以及金融市场的泡沫。
因此,要控制通货膨胀,就需要严格管控货币供应量,避免过度扩张。
其次,需求与供给失衡也是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之一。
需求与供给失衡指的是需求过旺盛或供给不足,导致物价上涨。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动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
与此同时,供给方面并没有跟上,造成了供需失衡。
尤其是在粮食、能源、房地产等领域,供需失衡问题严重。
在农产品领域,由于天气、自然灾害等原因,产量不稳定,导致价格波动。
在能源领域,中国对进口能源依赖度较高,当国际油价上涨时,将直接导致国内物价上升。
在房地产领域,炒房投资需求过高,导致房价上涨迅猛。
因此,需求与供给失衡需要通过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提高能源自给率以及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来解决。
最后,结构性问题也是中国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结构性问题指的是产业结构偏差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通货膨胀。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着结构调整的压力。
过度依赖低附加值产业、短期效益过高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都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例如,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进而造成部分物价上涨。
同时,城乡发展不平衡也使得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因此,解决结构性问题需要推进产业升级,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乡发展平衡。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
一、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析:(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过快。
2003年以来,我国GDP速度一直在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影响下速度才有所放缓。
但经济总的趋势是迅速增长的。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某些经济结构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日趋严重。
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经济增长和过快投资增长无疑成为了通货膨胀的动因。
(二)我国实施过度的重商主义发展战略。
这种发展战略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可以动员全球的资源涌到中国来,坏处是中国的资源和国民财富大量廉价流失,发展的结果被外人所利用。
(三)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在结售汇制度下,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逐年增加,我国的外汇占款也逐年递增。
由于对应于外汇储备而发行的人民币也将参与国内商品的购买和投资,导致了相对于国内商品而言,货币供过于求,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达1.53万亿美元。
据2008年底的权威发布数据,中国共拥有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
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额达到2.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8%。
这是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一)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
中国经济已经是一种外延型的经济,技术的含量还不高,在国际上主要靠价格低廉来赚取微薄的利润。
如今市场上的商品标签随处可见”MADE IN CHINA”。
通货膨胀会得中国经济长期无法摆脱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地位,甚至有可能使得中国在与其他劳动密集型经济在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那么我国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加重国家的负担。
(二)给投资和消费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非是由于市场的真正需求的上涨,而只是由于生产者的投机冲动或者消费者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恐慌造成的。
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是一个社会发展中会遇到的危机,在最近几年的金融危机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世界的经济复杂多变,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紧密,任何世界经济的动向都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所以与店铺一起研究经济,了解经济知识。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1、需求拉动。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升。
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又被形象地描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2、成本推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升。
3、结构性因素。
结构性通货膨胀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造成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社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和提高速度不同,发展趋势不同,与世界经济联系程度不同,但由于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开放部门转移,另一方面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却又要求在工资、价格等方面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和开放部门看齐,结果就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
二、通货膨胀的危害1、首先是它将使得中国已经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
人们都知道通货膨胀会降低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
但是很多人并不十分清楚,通货膨胀对低收入民众的生活的冲击最大。
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甚至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一些收益。
由于低收入民众只有工资收入(或者养老金收入),而工资收入的增长不仅总是在落在通货膨胀之后,而且上涨的幅度永远也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
这就为什么普通劳动者总是在通货膨胀面前感到完全无能为力。
这种情况在劳工权利缺乏的中国更加明显。
2、通货膨胀的第二个危害是它给投资和消费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将使得中国本来已经扭曲的经济结构更加扭曲。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通货膨胀是指市场上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货币价值相对下降,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将从货币发行、需求拉动和供给不足等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货币发行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中央银行过度发行货币,而物品和劳务的供应相对不足时,相对于物品和劳务的供求关系,货币供给量过多将引起价格上涨。
这是由于货币需求量增加而货币供应量没有得到相应调整的结果。
其次,需求拉动也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经济发展导致人们的收入增加,人们的购买力也随之提高,但是在生产和服务供给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市场需求将超过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能力,从而推动物价上涨。
尤其是在需求拉动过程中,如果政府过度放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就会进一步促使通货膨胀的产生。
此外,供给不足也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供给不足是指供给物品和劳务的能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供需关系失衡,物价水平上升。
造成供给不足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自然灾害、政府管制或者生产能力不足等。
供给不足还可以通过外部因素如战争和紧急状况引起的商品短缺来发生。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原因外,通货膨胀还可能受到预期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问题的影响。
预期通货膨胀是指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如果人们普遍预计通货膨胀将会加剧,那么他们将调整消费和投资行为,进一步推动通货膨胀。
而结构性问题则是指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导致某些商品或服务出现持续上涨的现象,例如能源价格上涨、人力成本上升等。
尽管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持续的高通货膨胀会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例如降低人们的购买力、压缩企业利润、加剧社会贫富差距等。
因此,控制通货膨胀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政府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调整税收政策、提高生产效率以增加供给等措施来稳定经济。
总之,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包括货币发行过多、需求拉动、供给不足、预期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问题等多方面因素。
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而商品供应量无法满足需求,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并提出一些治理对策。
首先,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之一是过度扩张的货币供应。
在特定时期,政府和央行可能会过度放松货币政策,大量印钞,导致货币供应超过了实际需求。
这将使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另一个成因是需求端的因素。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提高,消费需求增加。
同时,房地产市场繁荣,投资需求也大幅上升。
供不应求的局面逐渐形成,物价快速上涨。
第三个成因是供给端的问题。
高能耗、高资源消耗行业的快速扩张,使能源和资源供给相对不足。
这导致了商品供应不足,进而推高了价格。
面对通货膨胀的严峻形势,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对策。
首先,紧缩货币政策成为主要手段。
央行通过加大逆回购操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限制货币供应,遏制通货膨胀的蔓延。
其次,加强宏观调控。
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控制经济过热发展。
通过收紧政府支出和投资,可以减少过度需求,进而稳定物价。
此外,加强监管和执法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一环。
政府应该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价格垄断和操纵市场行为。
同时,要加大非法操纵市场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
另一个治理对策是提高供给能力。
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发展高能耗、高资源消耗行业的替代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供给。
最后,加强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也是有效的治理对策。
政府应该加强价格信息的公开透明,提高市场竞争的公正性。
同时,媒体和舆论监督可以对价格上涨和市场乱象进行监督,压力政府有效治理通货膨胀。
综上所述,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包括过度扩张的货币供应、需求端问题和供给端问题。
为了治理通货膨胀,政府需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加强监管和执法、提高供给能力以及加强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等综合措施。
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有三种
通货膨胀问题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首要面对的问题。
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币值标准变化,或者说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这是一种货币现象。
实际上通货膨胀从表面上看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一是供求失衡导致的交换价格大于生产价格的现象,那么这只是一种暂时的通货膨胀现象,等到供求平衡以后,价格就会回到以前的生产价格上;货币政策对上面两种现象有效,最后一种是财富重新分配导致的通货膨胀,这通常表现为成本上升型。
由于货币只是财富的影子,其本身并不是财富,因此货币政策对此一般无效。
2007年CPI为4.8%,2008年1月份CPI上涨为7.1%,面对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政府积极应对,采取了多项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的恶化。
从以上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存在可能加剧的风险,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要控制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对其成因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症下药”。
对于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一)流动性过剩按传统经济理论,通货膨胀成因有很多类型,包括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和货币型通货膨胀等等。
其实,无论成因如何,通货膨胀问题都与货币供应有关。
我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也是如此,尽管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寻求原因,但其根本原因仍然是经济中货币流通量过多,即所谓的流动性过剩。
这么多的外汇储备一方面增加了货币供给的压力,另一方面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到目前为止,两年多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15%,而且最近升值的幅度越来越大。
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国际上的热钱大量流入,更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的货币供给压力,使得流动性增加,刺激了通货膨胀率的提高。
(二)输入型问题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等途径,导致一国国内经济产生通胀压力的现象。
目前,全球经济正进入通货膨胀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度的外向性加大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发生率。
通货膨胀的成因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造成的。
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的结果。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经济学家将利润和工资都包括在成本中。
增加的工资或利润被转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去,则发生了由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3、混合型通货膨胀——由于当工资得到增加时,人们的需求也会增加,于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也会启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现实中的通货膨胀很难分清是由于需求拉动的还是成本推动的,经济学家萨缪尔逊和索洛就提出了混合型通货膨胀,即需求与成本因素混合的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即使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平衡的,由于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动也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
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部门的生产效率是不同的。
生产效率高的生产部门货币工资增长较快,生产效率较低的服务部门就受到了增长工资的压力,而它们的生产效率却无法同等速度提高。
于是服务部门就产生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原理。
5、理性预期的通货膨胀——当经济要素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已不再有弹性,完全成为一条垂直线,实际产出也已达到潜在产出水平。
当总需求增加时,只会引起价格水平同比例上涨,而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
因为公众会根据政府的货币政策进行预期,多次反复后能认识政府货币政策的动机。
从而使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失效,于是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将不仅不能推动经济反而造成滞胀。
该理论有三个假设:(1)公众是掌握着各种信息的经济人,他们会利用所有掌握的信息对未来进行预测并且随时根据新的信息调整经济行为。
(2)存在着自然失业率。
(3)货币中性。
6、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发生在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的情况下,而且,每单位产品索配合的货币量增加得愈快,通货膨胀的发展就愈快。
”“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根据不同的通货膨胀成因,经济学家认为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如:紧缩信贷、控制货币供给增长速度,压缩基建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增加有效供给,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等一、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的发展态势和治理70年代,由于长期实行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采取简单的增发货币以弥补财政赤字,发达国家进入了滞胀时期,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
简述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简述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失调型。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方面的供给,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
这里的社会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社会商品和劳务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成本提高也要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3、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是指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的组成发生结构性变化,相应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
论述利率市场化对信贷市场的影响1、广义的利率市场化,是要使市场利率价格总水平主要由资本平均利润率、市场资金供求和我们叫水平的变动等经济因素决定,使利率眼挥引导资金注射,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狭义的利率市场化是要形成一套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中央银行可以有效调控的、多层次、有弹性、能够充分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利率体系。
2、利率市场化改革包括以下内容:1)、扭转过去由中央政府按照计划要求,主要从收入角度出发制定利率,一方面,使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成为既尊重市场利率水平,又能体现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意图的灵活、有效的政策工具;另一方面使商业银行能够根据基准利率和现实的经济情况灵活调整自身的利率政策,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的。
2)、发展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市场,形成真正的、有影响的市场利率。
3)、通过法定利率的市场化、合理化,制约和引导民间利率,以实现高效、统一、有弹性、多层次、多样化的利率体系。
3、我国利率市场化是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顺序推进的,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了外币贷款的利率市场化,存款实现了管上线放下线。
4、利率市场化对信贷的影响:1)、对商业银行来说,制定利率的权利越来越大,但是,面临的利率风险也越来越大,存贷款的逆差越来越小。
2)、对企业和个人来说,存款利率越来越高而贷款利率越来越低。
总之,利率市场化对企业和个人是有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通货膨胀三种主要成因的理论分析樊纲现代经济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
但是,由于这些理论主要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特殊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状况为前提的,因而当我们将这些理论应用于我国时,其解释能力是很弱的,不能准确、完整地说明我国特殊的通货膨胀的生成机理。
本文试图建立起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对引起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三个方面的特殊原因及其特殊作用机理做一系统的分析。
一、基本总量模型经济理论中的“货币数量方程”所表明的几个基本宏观变量之间的关系,其真理性是无需再作讨论的了。
问题不在于这个会计恒等式是否成立,而在于如何从理论上说明这一方程所涉及的几个基本变量本身变动的原因,在于揭示同一表象背后的特殊经济关系和内在逻辑。
我们的分析也以数量方程为出发点:P=M/Y (1)这里的一个简化是让M代表“货币总流通量”而不是代表“货币存量”。
就是说,我们这里的M等于标准数量方程中的VM,其中V是流通速度(一年内的流通次数)。
本文将不考察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问题,因此将其简化掉(假定V=1)。
M是构成购买力的货币流通总量,它同时可以代表总需求。
而人们的货币购买能力来自他们的货币收入,来自以货币单位计算和支付的工资等项收入。
因此,M也可代表名义国民总收入。
Y是国民总产出,即总产品,或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总产值(在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中为净产值或实际国民收入)。
因此,Y代表的是总供给。
在凯恩斯宏观模型中,Y是可变的,那是在需求不足、资源(包括资本和劳动)尚未充分利用条件下的特殊情况。
我们面临的是长期短缺的情况,因此在理论上要假定Y是给定的、不变的。
公式(1)表明,物价总水平P取决于M与Y之比,这个比,既可以理解为总需求与总供给之比,也可理解为名义总收入与实际总收入之比。
以往的理论通常从前一种意义上理解这个比,并到此为止,而我们的理论将主要从后一种意义上理解这个比,就是说,我们将着重从收入分配和利益矛盾的意义上去理解通货膨胀现象。
后面的讨论将表明,只有从收入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才能最终说明人们通常谈论的总供求关系。
总供求只是物质关系,收入关系才是经济问题的社会实质。
我们假定物价总水平P是完全由M/Y这个比例决定的,就是说,物价总水平是可以随总供求关系而任意变动的,不存在价格限制或固定价格。
这当然不完全符合我国当前的情况,但符合本文所分析的通货膨胀不是“被压抑的通货膨胀”这一特殊理论目标。
事实上,被压抑的通货膨胀只有在说明了通货膨胀之后才能得到说明。
二、国民收入分配:摩擦性通货膨胀1.公有制经济中的收入分配关系在采取国有制形式的公有制经济中,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就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个人收入和来自企业利税的国家收入①,而不象私有制经济中那样,初次分配中全部国民收入都表现为个人收入。
这是因为,按照公有制的本质规定,每个个人都只是消费者而不是投资者或资本积累主体,个人不能进行积累并因而成为新的资本增量的所有者②。
否则,资本积累的动态过程就会否定公有制本身。
投资者只能是公有产权主体即国家。
而国家作为所有权的唯一代表,必须进行投资,在整个经济中,只有它(以及它的基层代表)执行投资的职能③。
因此,作为公有产权主体的国家,为了进行积累,就要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直接获得一定的份额作为积累基金。
总之,在理论上可以证明:(1)公有制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必然分成两个部分,即个人收入和国家收入;(2)个人收入必然主要用于当前消费,而国家收入则主要用于投资或资本积累。
这就决定了,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分配比例与消费-投资比例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而密切联系的。
一方面,国民收入分配比例的变化,必然因各部分收入的支出特征而影响消费-投资比例的变化;另一方面,个人要想多消费,就必须在收入分配中争取个人收入份额的提高,而国家若想多积累,就必须获得更大份额的国家收入。
消费和投资是国民收入物质形态的使用方式,而在它后面的收入分配,则体现着特殊的社会关系。
2.收入分配的基本模型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不妨以上述理论结论为依据,作进一步的抽象:对实际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进行统一的考察,从而将无论是列入企业成本的工资收入,还是来自企业自留利润的奖金、实物、集团消费以及来自国家财政的各种转移支付(救济金、社会福利、各种消费补贴等),都归作“个人收入”或工资范畴,而把一切归企业、国家所有并用于投资的收入,都归入国家收入范畴。
在分析我们面临的问题时,进行这种抽象是合理的,并不影响我们将要论证的结论。
在以上假定下构造的理论模型的基本特征是:个人收入的积累倾向为0,国家收入(不是国民收入)的积累倾向为1。
这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模型中,个人收入(工资)=消费,国家收入(利税)=积累(投资),而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就直接等于并取决于国民收入在两个收入范畴之间的分配比例。
设个人收入为C,国家收入为A,实际国民收入分解为Y=C+A。
设a=A/Y,即国家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它同时也就是积累率。
而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为1-a。
于是我们有:Y=C+A=(1-a)Y+aY (2)当a=1时,Y全部用于积累;当a=0时,Y全部用于消费。
在C-A平面上,我们可作一斜率为负45度,截距为Y的斜线YY,称为“实际国民收入分配线”。
我们将斜线上任一点到原点的直线称为“积累线”(而不称为“消费线”),不同的斜线就代表不同的积累与消费比率a/1-a;由于其大小与积累率a的大小成正比,因此我们直接用a来表示不同的积累线。
当a变为a′,a′<a时,积累线由a下摆至a′。
积累线向外延伸,意味着无论Y的取值为多大,只要它的分配落在这一条线上,分配比例和积累率就是相同的(见图1)。
3.积累意向的差异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利益矛盾我们将公有制下所有社会成员作为个人所希望国民收入积累率达到的水平,称为“个人积累意向”;将作为所有权主体的国家所希望的积累率称为“国家积累意向”。
我们在理论上已经说明:在公有制条件下,个人(所有个人,作为劳动者)的积累意向必然低于国家(所有者或计划者)的“积累意向”。
①以a代表国家积累意向,以a′代表个人积累意向,根据上述理论,我们有a′<a。
而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比如说,当机制改革、下放收入分配权后,个人有能力影响、干预或决定收入分配时,他们必然要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力求争得较大的收入份额,从而压低积累率。
现在我们就假定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个人收入为C′,相应的积累率为a′(Y-C′=A′,A′/Y=a′)。
当个人已从收入初次分配中拿去了较大份额时,国家利税收入就必然减少,这就导致通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所能实现的积累率低于国家的积累意向,即a′<a。
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负有责任的国家,作为公有产权主体和经济计划调控者,当然不能坐视不管,它必然要运用手中的经济权力加以调控。
那么,国家这时用什么办法才能维持较高的积累率呢?办法之一便是通过财政赤字和信贷赤字增发货币(即M,包括信贷存款),用改变名义收入2分配比例的办法,实现实际收入再分配,使实际收入分配比例符合国家积累意向的要求。
之所以能够如此,就在于国家能够有方向地增发货币(用于积累或投资)②,这就等于扩大了国家的收入和购买能力,而个人手中持有的货币收入的购买力则相对缩小,恢复到与积累率a相适应的水平。
换言之,增发货币,导致物价水平提高,就相当于国家征收了“通货膨胀税”,将个人在初次分配中所得收入的一部分重新“挖”了回来。
4.摩擦性通货膨胀从公式上看,为保持积累率a所需增发的货币量ΔM要满足:(3)①从公式中可看出,货币增量ΔM取决于两个因素,(1)计划的积累率a,它越高,要求ΔM越大;(2)“积累缺口”或“投资缺口”,即A-A′,缺口越大,要求ΔM越大。
在图形上,上述过程表现为:(1)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分配比例由个人确定为a′,在YY斜线上,实际收入分配点落在d′;(2)国家增发货币,表现为由d′点出发,向上作垂直线交积累射线a于dm;dm与点d′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货币增量ΔM,点dm表示的是在增发货币之后名义收入的分配比率;而点d表示的是在名义收入总量和分配比例进行了“货币再分配”之后所实现的实际收入分配比例。
过dm点画一条与斜线YY平行的线,称为“名义国民收入分配线”,以MM表示。
根据基本模型P=M/Y,MM线与YY线在任一座标轴上的截距之比M/Y(减1),即为通货膨胀率(见图1)。
国家增发货币后物价上涨,个人实际收入水平回降;他们对此自然不满意,还会施加新的压力,进一步要求增加名义收入,以提高实际收入。
于是发生又一轮通货膨胀。
一定时期内的通货膨胀率,便由若干轮增发货币后形成的名义国民收入总量与实际国民收入的比率决定。
我们称具有以上特殊生成机制的通货膨胀为“摩擦性通货膨胀”。
它的特殊制度条件是目前公有制条件下的“多元主权机制”(个人具有收入分配权,而国家拥有货币再分配权)。
与下面将要分析的其他类型通货膨胀相比,它的一个特征是由中央计划者通过中央预算赤字或中央银行允许的计划内信贷赤字实现的。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假定国家增发货币的行为是“被动的”或“被迫的”。
但同样的方法也可适用于分析国家为提高实际积累率而“主动”扩大赤字,增发货币,改变原收入分配比例的情况。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是经常发生的。
三、软约束竞争:基层推动型通货膨胀上一节我们分析的是目前经济体制下产生通货膨胀的一个方面的原因。
导致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各基层经济行为主体(基层经济单位)之间,如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
在公有制经济中,地区和企业都具有“基层单位”的性质,但由于问题的特殊性,在本节中,我们以地区间的利益矛盾为分析重点。
1.“软约束竞争”任何公有制经济中的一个企业或一个地区,既是经济整体中的一个基层单位,也构成一个特殊的行为主体。
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为主体,它也必然是一个特殊的利益主体,有其自身的特殊利益;它也是有“理性的”,力求获得更多的收益,同时付出较少的代价(这里的收益和代价都应作广义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当前的经济收入和劳动成本)。
当每个企业、每个地区都追求各自特殊利益的时候,它们之间就必然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利益冲突。
在现行体制下,基层单位之间的利益竞争,是在各自都具有的“预算软约束”基础上展开的,每一方都较少顾虑,不怕失败和亏损。
①在传统的集中计划机制下,各地区之间竞争的主要对象之一就是中央的投资拨款。
但这时各地区围绕投资拨款展开的竞争,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总需求的扩大和通货膨胀,因为在传统机制下,典型的情况是“资金跟着项目走”,中央的投资总额一定,货币发行总量也就是给定的,各地方竞争的只是这一总额的分配份额,而不能改变货币发行总量本身②。
经济改革后,实行了地方财政包干、“分灶吃饭”,下放投资管理权和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等“放权让利”措施,形成了“多元主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