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经典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传染病学

第一单元总论

一、感染过程

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

感染后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易识别

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

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

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五、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征分期: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

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六、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1、甲肝(HA 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

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

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

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

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

二、流行性

1、甲、戊型

传播途径:粪-口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

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1、发病机制

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

2、病理

(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

(3)重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

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4)淤胆型肝炎:伴明显的肝内淤胆。小胆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四、病原学检查

1、HBV现症感染者传染性强的指标:HBeAg

2、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最有意义的依据是:肝穿刺活检

3、诊断重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意义的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

第三单元流行性出血热

一、病原学:病毒感染(布尼亚病毒),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褐家鼠是城市型或家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呼吸道,消化道,虫媒,垂直

3、流行性: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以青壮年为主。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1、病机:

出血原因:发热期血管壁受损,血小板减少,休克期发生DIC致消耗性凝血障碍,继发性纤溶亢进和内脏微血栓形成

肾损害原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变性、坏死。

低血压的主要原因: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2、病理: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管腔内微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和出血。

四、临床表现

特征: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

分期:

1、发热期:弛张热及稽留热。三痛症(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征(颜面、颈、上胸潮红)

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小血管中毒性损害的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热通病情反而加重

主要为中毒性内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

3、少尿期:常有低血压。伴高血容量综合征。出血倾向加重

4、多尿期:日尿量>2000ml可发生电解紊乱(低钾低钠)及继发感染、休克

5、恢复期:尿量降至2000ml,血尿素氮、肝酐降至正常

五、检查:

外周血早期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白于短期内急剧增加,如见膜状物及包涵体可明确诊断。

血清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血或尿标本病毒抗原或病毒RNA阳性

第四单元艾滋病

一、病原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艾滋病患者和无症状HIV感染者

2、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母婴

三、病理:

1、淋巴、造血组织和神经系统的原发病变,是病毒直接引起的

2、免疫功能障碍引起的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卡波济肉瘤

机会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多见

四、分期:

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

五、检查:抗-HIV阳性,CD4总数<0.2或(0.2-0.5)

六、治疗:

主要是抗病毒

抗病毒指征:CD4+<0.35

或HIV-RNA水平>5000拷贝

或CD4+下降速率>每年0.08

第五单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一、病原学

SARS冠状病毒(SARS-CoV),为有包膜的RNA病毒

室温:尿中存活10天,痰及粪便5天,血液15天,物体表面2-3天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SARS患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和消化道

3、易感人群青壮年为主,儿童发病率低于成人。

三、病理:主要累及肺和免疫器官(如脾和淋巴结)

肺:不同程度的肺实变和肺泡损伤

主要病理特点:透明膜形成,肺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肺泡腔中肺细胞脱屑性改变。

四、临床表现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和主要症状。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分期:早期,进展期,恢复期

五、检查:

血象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减少<0.9

CD3、CD4、CD8明显降低

第六单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病原学

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革兰染色阴性。

病菌在体外能形成自溶酶

我国以A群为流行菌株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带菌者和患者

2、传播途径:飞沫

3、流行特征:冬春季多。发生于15岁以下的儿童。

三、病机和病理

1、病机:

抗荚膜多糖抗体是主要的杀菌抗体,有群特异性。

引起脑膜炎和暴发性脑膜炎的物质主要是:内毒素

皮肤粘膜瘀点瘀斑:是细菌系列和裂解后释放内毒素引起

2、病理:血管内皮损害,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坏死和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有的血管内血栓形成。

病变以软脑膜为主。

四、表现

(一)普通型

1、上呼吸道感染期;

2、败血症期:皮肢粘膜瘀点瘀斑,早现于眼结膜和口腔粘膜。

3、脑膜炎期: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

(二)暴发型――多见于儿童

高热、瘀斑、休克、呼衰

1、败血症休克型:高热,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缺如。

脑脊液清亮,细胞数正常或增加。血培养+

2、脑膜脑炎型:中毒症状+精神症状+昏迷

3、混合型

五、诊断:

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或瘀斑,脑膜刺激征(+)

血WBC升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特异性荚膜抗原+脑脊液涂片镜检

六、治疗:

1、普通型:首选――青霉素

2、暴发型:大剂量青霉素钠盐。不宜应用磺胺

预防――可用磺胺类

第七单元伤寒

一、病原学:伤寒杆菌,属沙门菌,革兰阴性,有鞭毛,能活动。含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体表(Vi)抗原。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三、病机及病理

1、病机:

伤寒杆菌的V i抗原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

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

2、病理: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

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

特征性病变――伤寒细胞

病变部位: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

慢性带菌者常见的带菌部位:胆囊

四、表现

(一)临床分期

潜伏期3-42天,平均12-14天

1、初期(侵袭期):第1周,起病缓慢

2、极期:2-3周。高热,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右下腹压痛,便秘或腹泻。易并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3、缓解期:第4周。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警惕肠穿孔肠出血

4、恢复期:第5周以后。

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第后第2-4周。

(二)类型

1、普通型

2、轻型

3、暴发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