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抗肿瘤药物筛选》课件
体外模型筛选
体外模型筛选是在体外模拟人 体肿瘤环境,通过培养肿瘤细 胞或组织来评估药物的抗肿瘤 效果。
体外模型包括细胞培养、组织 切片等,通过测量细胞凋亡、 坏死等指标来评估药物效果。
体外模型筛选具有操作简便、 成本低等优点,但与人体环境 仍存在差异,结果仅供参考。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筛选
1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筛选是通过高通量技术检 测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以寻找与抗肿瘤药 物效果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总结词
针对特定肿瘤细胞的抗肿瘤药物筛选是通过对肿瘤细胞进行 基因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寻找能够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的药 物。
详细描述
首先,通过基因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肿瘤细胞进行分析,确 定肿瘤细胞的特性和异常表达的基因和蛋白质。然后,利用 这些信息筛选出能够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的药物。最后,通 过实验验证这些药物的抗肿瘤效果。
案例三
总结词
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分析肿瘤细胞中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从而筛选出具有抗肿瘤作用 的药物。
详细描述
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对肿瘤细胞中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进行全面分析,发现蛋白质的异 常表达和功能异常。通过比较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蛋白质表达谱,可以筛选出具有抗 肿瘤作用的药物。这些药物可能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信号转导、代谢或细胞周期等过程
人工智能在抗肿瘤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与分析
01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大规模的基因组、临床试验等数据进行挖
掘和分析,发现潜在的抗肿瘤药物靶点和治疗方案。
预测模型与辅助决策
02
建立预测模型,根据患者的基因组、临床特征等信息,预测其
对不同药物的反应和疗效,为医生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自动化实验平台
03
(完整word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抗肿瘤药物筛选及临床实验
抗肿瘤药物筛选及临床实验责任编辑:luanchaojibing,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5-10-24 14:54:02(—)抗肿瘤药物的筛选1.体内筛选方法体内筛选方法是药物应用于有移植性肿瘤的动物进行实验的方法。
肿瘤模型是进行药物筛选的先决条件。
一个理想的用于药物筛选的肿瘤模型应具备的条件是:①对临床疗效有预告性;②快速、经济;③指标明确、客观;④重现性好,结果可信赖。
常用于鼠类,近年来在体内试验方面,裸鼠被广泛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筛选,目前已成功地将官颈癌、卵巢癌、乳腺癌、结肠癌、肺癌等10余种人体肿瘤移植于裸鼠,国内已成功地建立了卵巢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和腹水瘤模型,并已用于科研和临床。
在体内试验方面需注意:①给药途径。
因腹腔给药假阳性较多见,因此要筛选一种药物是否对一种移植肿瘤确实有效,需应用两种以上不同的给药途径,并且三次实验结果均显示标准抗癌活性时才能判定有效。
②在每一种给药途径中,还需观察不同剂量的抗肿瘤活性,以揭示有效抗肿瘤药物的量效关系。
2.体外筛选方法因体内筛选需要的技术条件高,故大批筛选或粗选时多采用体外筛选。
(1)人肿瘤集落形成法:该方法是将单细胞悬液,接种到含软琼脂的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后一部分肿瘤细胞能够在琼脂中生长,形成集落。
通过药物处理组和对照组的细胞集落生成数量比较,可作为肿瘤化疗的药物敏感试验。
每次可用多个平面筛选8一10种药物,以找出对肿瘤细胞最敏感的药物。
此法快速、经济、选择性高,而且结果可靠,故在临床用药选择和抗肿瘤药物开发上将得到广泛应用。
该方法缺点是活肿瘤组织单细胞悬液的制备比较困难,并且集落形成的成功率不够高,故在方法学上需待完善。
ALberts等以此法指导69例复发转移卵巢癌的治疗,结果临床有效率为54%;经验治疗组的有效率为20%;而以。
HCTA中抗药的药物治疗的有效率为8%。
(2)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法(ATP法):其基本原理是ATP为细胞内能量的基本来源,其浓度与活细胞量有关。
抗肿瘤药物实验法课件
理论上用带有自发肿瘤模型筛选药物较理想。然而,动物自发肿瘤的病因取决于的遗传特性,与人癌病因区别较大。
很难在限定期间内得到大量生长均匀的带瘤动物,各动物肿瘤之间生长速度差异也较大,给评价带来困难。
此类肿瘤常用于特殊目的试验或作为“二级筛选”模型。
对自发肿瘤总的评价
该模型较好地再现了人类肿瘤发生发展的完整变化,包括机体从正常演变为癌前病变进而发展为恶性肿瘤的全过程,该模型也为相关基因与肿瘤的关系在整体水平研究和基因药物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手段。
02
【操作步骤】 (1)25ml培养瓶中加入细胞4×104个、受试药40μl,终体积4ml, (2)5%CO2,37℃培养48~96h。 (3)取细胞悬液0.4ml,加0.4%台盼蓝液0.1ml,在室温作用5min,在15min内,细胞计数板计数约200个细胞中死细胞(蓝色)的个数。 【结果评定】 (1)活细胞率%=(未染色细胞数/细胞总数)×100%。 (2)将活细胞率与药物浓度的对数作图,可得到S形剂量反应曲线,计算半数杀伤浓度(LC50)。 (3)当LC50<10μg/ml并能重复时,提示药物应进一步实验。
一般给药7-10天,第8-11天解剖动物。
观察指标:一般状况,体重变化及死亡率,判断药物是否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为抗癌药物临床疗效提供有意义的依据。
动物移植性肿瘤是任何体外试验不能代替的。
3
2
1
4
移植性肿瘤实验法
一种药物未必对各种类型的移植性肿瘤有效,选择某一瘤株供筛选都可能漏筛药物。
动物肿瘤的生物学特点与人类有较大的差距,动物瘤株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对药物的敏感性比人类自发的癌瘤高得多,因此,对动物肿瘤生长有抑制的药物对人癌不一定有效。本法的命中率低。
抗肿瘤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讨论稿)1 基本原则抗肿瘤药物可分为:(1)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等。
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包括体内外抗肿瘤试验,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2 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2.1 试验目的(1)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2)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3)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和所选用的方法选择相应的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MTT]还原法、XTT{2,3-bis(2-methoxy-4-nitro-5-sulphonyl)-5-[carboxanilide]-2H-tetrazolium hydroxide}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
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1.细胞毒性筛选:通过使用细胞系或动物模型,评估候选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毒性效应。
这些细胞系通常来自于肿瘤组织或细胞株库。
可以使用MTT试剂或其他细胞代谢活性测定方法来评估药物对细胞生存能力的影响。
2. 细胞增殖和凋亡分析:通过评估候选药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可以确定其抗肿瘤效应。
此外,还可以使用凋亡标记物如Annexin V和Casapese-3评估候选药物对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效应。
3.细胞周期分析: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在细胞周期的控制上存在差异。
通过评估候选药物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可以确定其抗肿瘤机制。
流式细胞仪是一种用于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的常见工具。
4. 迁移和侵袭分析:肿瘤侵袭和迁移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步骤。
通过使用Boyden室和Transwell孔板,可以评估候选药物对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效果。
5.血管生成抑制分析:肿瘤生长和转移需要新的血管生成。
通过评估候选药物对血管生成的抑制效果,可以确定其抗肿瘤机制。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管状结构形成、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等。
6.体内动物模型:通过使用小鼠或其他动物模型,评估候选药物对体内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
这些模型可以是异种移植肿瘤模型、转基因肿瘤模型或者荷瘤小鼠模型等。
7.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评估:候选药物需要进行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评估,以确定其在体内的药物代谢、分布和排泄情况,以及其对正常细胞和组织的安全性。
8.临床试验:在药物筛选的最后阶段,候选药物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以评估其对人体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些试验通常分为三个阶段:I期试验用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II期试验用于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和适应症,III期试验用于验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标准治疗进行比较。
总体而言,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多种实验评估和临床试验来确定候选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在众多候选药物中筛选出最有潜力的抗肿瘤药物,为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和安全的选择。
抗肿瘤药物筛选
2021/3/2
4
当前,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选用人癌细胞株,按常 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使用四氮唑蓝(MTT)还原 法,磺罗丹明B染色法或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抗 癌作用.
本实验除了用于抗肿瘤药物的初步筛选外,还用于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为随后进行体内抗肿瘤 实验(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提供参考.
2021/3/2
10
★噬箘体法
包括抗噬箘体法和溶原性菌诱导法两种. 细菌的噬箘体核酸大部分为双链DNA,干扰DNA
代谢的抗生素(如放线菌素.博来霉素)常也抑制噬 箘体在细菌细胞内的生长,从而出现抗噬箘体现象.
T4噬箘 体吸附 在大肠 杆菌细 胞
2021/3/2
11
2021/3/2
12
应用诱导溶源性菌前噬箘体的方法筛选.
2021/3/2
14
★抗代谢法
抗代谢物在含无机氮 源的合成培养基中显示抗癌 作用,而在普通有机氮源的营养培养基中无抗癌作 用.利用这个特点,选择无机氮源实验有抗菌作用 的物质,作为抗代谢的初筛方法.
2021/3/2
15
★精原细胞法
1. 建立精原细胞法的依据
造精过程可分为下列阶段:A型精原细胞、B型精原细 胞、静止期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细线期.偶线 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 、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 (园核精子细胞.长核精子细胞) 、精子.在造精细胞系列
中,对放射最为敏感的是B型精原细胞,其次是A型精原细胞,
然后依次为精子细胞、
精母细胞、精子.
2021/3/2
16
精原细胞法阳性和抗肿瘤作用的相关性尤以在抗 生素和植物药中较为明显.
用精原细胞法检测72种抗生素,精原细胞法阳性的 13种抗生素,据已报道资料均属抗肿瘤抗生素,其 中9种在临床上有一定疗效.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类疾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多数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有限,缺乏有效的可以治愈的药物,亟需开发新的药物来满足需要。
在抗肿瘤药物的风险效益评估中,医护人员和患者可能愿意承受相对较大的安全性风险,所以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除遵循一般药物临床研究原则外,还应考虑其特殊性。
由于肿瘤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一些新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点;肿瘤疾病的药物治疗也从以往的单纯追求肿瘤缩小向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转变,这些改变使抗肿瘤药物临床疗效评价终点指标也出现较大改变。
因此,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开发模式已经变得不适宜,需要更多地探索能加快和促进开发进程的临床研究策略。
本指导原则将对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进行阐述,重点阐述在不同临床研究阶段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旨在为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方法学指导。
申请人在进行临床研究时,还应当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SFDA)既往发布的相关指导原则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要求进行,对于一般药物临床研究需要遵从的原则以及与其他指导原则重复内容在本文中不再赘述。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抗肿瘤新化合物的临床研究,抗肿瘤生物制品也可参考部分内容,不适用于中药制剂。
药物类别上主要针对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由于非细胞毒类药物(如信号传导抑制剂,生物反应调节剂,激素类等)是目前新药开发的主要方向,本指导原则也将尽可能对此类别药物临床研究的不同之处进行阐述。
本指导原则中的观点仅代表SFDA当前对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不能涵盖在新药研发中遇到的所有情况,申请人在研究中应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尤其应注意的是,抗肿瘤药物研究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可能对将来抗肿瘤药物开发模式产生影响,因此申请人可以积极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并及时寻求SFDA 药品注册部门的建议。
cde 抗肿瘤 入排标准
cde 抗肿瘤入排标准一、简介本标准规定了cde抗肿瘤临床试验的入排标准,以确保试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入排标准是临床试验前的重要步骤,旨在筛选符合试验条件的受试者,排除不符合试验条件或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不良影响的受试者。
二、入排标准1.受试者年龄:年龄范围为18-75岁,且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2.受试者性别:不限,包括男性和女性。
3.受试者体重:不限,无体重限制。
4.受试者病情:患有符合入组范围的肿瘤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肺癌、乳腺癌、肝癌等常见肿瘤疾病。
5.受试者肿瘤分期:根据肿瘤疾病的不同分期进行入组,以确保试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6.受试者病理类型:包括实体瘤和非实体瘤两种类型。
7.受试者治疗方案:目前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抗肿瘤药物治疗,或已接受过药物治疗但病情稳定。
8.受试者合并症:无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以及无其他严重的合并症。
9.受试者依从性:能够按照试验方案的要求按时服药、接受检查和随访等。
10.受试者知情同意:受试者需充分了解试验目的、方法、风险和利益等相关信息,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三、排除标准1.受试者年龄范围以外的年龄段。
2.患有精神病或认知障碍,无法正确理解试验目的和风险。
3.患有严重的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患有其他严重的合并症,可能影响试验结果。
4.已接受过抗肿瘤药物治疗,且病情不稳定或无法控制。
5.对试验药物有过敏史或其他不能耐受的情况。
6.受试者依从性差,无法按时服药、接受检查和随访等。
7.受试者不同意参加试验或无法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注意事项1.入排标准是临床试验前的重要步骤,必须严格遵守。
2.在筛选受试者时,应确保符合入排标准的准确性,避免误诊和漏诊。
3.对于不符合入排标准的受试者,应向其提供合适的医疗建议和帮助。
4.在试验过程中,应定期对受试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和调整,以确保其符合试验要求。
5.所有参与试验的人员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充分了解试验相关的风险和利益等信息。
细胞培养及抗肿瘤药物筛选
细胞培养及抗肿瘤药物筛选博哥(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州510275)一引言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崛起,为了在活细胞中研究生命现象,细胞培养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细胞培养的突出优点,是便于研究各种物理、化学等外界因素对细胞生长、发育和分化等的影响。
因为人工培养条件易于改变,并能得到严格的控制,有利于单因子分析。
另外,细胞培养还便于我们对细胞生长、发育过程的观察,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亦可应用显微缩时电影技术记录其进程。
因而,细胞培养是探索和解释细胞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简而易行的技术。
然而,细胞培养方法也有其局限性,由于培养的细胞生活在脱离了机体的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其生态环境和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改变了,因此,其细胞生物学性质必然也会发生某些改变。
所以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观察到的结果难于正确反映细胞或组织在机体内部的状况。
这一点是我们在应用此技术进行研究时应该注意的。
本实验采用的培养基由合成培养基、小牛血清配和双抗制而成。
实验对Hela细胞进行了复苏、传代培养、观察不同状态下的Hela细胞,并用MTT法测定8种药物的抗癌作用。
二、实验原理1.培养基的配制组织培养使用的培养基一般是由合成培养基和小牛血清配制而成。
合成培养基有商品出售,它是根据细胞生长的需要按一定配方制成的粉状物质。
其主要成分是氨基酸、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无机离子和其他辅助物质。
它的酸碱度和渗透压与活体内细胞外液相似。
小牛血清含有一定的营养成分,更重要的是它含有细胞生长所必须的生长因子、激素、粘附因子等,这是合成培养基所无法替代的。
此外它还能中和有毒物质的毒性。
故一般体外培养细胞时要加入一定量的小牛血清(10%-20%)。
在培养液配制后,培养液内常加适量抗菌素,以抑制可能存在的细菌的生长。
通常是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使用(双抗)。
培养液内青霉素、链霉素最终使用浓度为每毫升100单位。
2.细胞的冻存与复苏细胞低温冷冻贮存是细胞室的常规工作。
抗肿瘤药物评价技术
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
美国NCI抗肿瘤药物体外筛选使用的60种人类细胞
白血病(6株):CCRF-CEM、HL-60、K562、MOLT-4、RPMI-8226、SR 肺癌(9株):A549、EKVX、HOP-62、HOP-92、NCI-H23、NCI-H226、NCI-H322、 MNCI-H460、NCI-H522 乳腺癌:BT-549、HS578T、MCF-7、MCF-7/ADR、MDA-MB-231、ATCC、 MDA-MB-435、MDA-N、T-47D 卵巢癌:IGROV1、OVCAR-3、OVCAR-4、OVCAR-5、OVCAR-8、SK-OV-3 肾癌:786-0、A498、ACHN、CAKI-1、RXF-393、SN12C、TK-10、UO-31 前列腺癌:DU-145、PC-3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SF-268 、SF-295 、SF-539、 SFB-19 、SFB-75、U251 黑色素瘤:M14、MALME-3M、SK-MEL-2、SK-MEL-5、SK-MEL-28、UACC-62、 UACC-257、LOCIMV
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
注意事项
体外筛选其他方法:MTS法、刃天青法 以线粒体为作用靶点的受试物不宜采用四氮唑盐还原法 溶媒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OD值应在±5%,且无统 计学差异 应考虑到受试物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比如环磷酰胺在水溶液 中的半衰期为3h 脂溶性的受试物常用DMSO助溶,但DMSO终浓度不低于0.1% 测出的OD值有事会出现假阴性(加MTT等染色剂时更换培养基)
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
生长曲线测定法
试验原理:在最适条件下,肿瘤细胞在培养液中呈指数生长,如取细胞 数的对数与培养时间作图可得一条直线,故称此时为对数生长期。随着细 胞密度不断增高,由于代谢产物的积聚及营养物的消耗,细胞生长逐渐减 慢以致停止,此时称高坪期或稳定期。因此药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可通过 生长曲线反映出来 。 方法要点: 将浓度为10000个细胞/ml的对数生长期细胞悬液按每瓶5ml 种至25ml的培养瓶,或按每孔100微升种至96孔板,并加受试样品适量, 培养后分别于即刻和1、2、3、4、5、6、7d进行检测。前者可采用台盼 蓝染色计数活细胞,后者可采用MTT法或SRB法读取OD值,并据此进行 作图与计算。 观测指标 1、倍增时间(TD),将实际生在曲线进行直线回归求出0和t时刻 的理论细胞数N0和N t,据此计算:TD=0.301t/(log N t—log N0);2 增殖细胞杀伤率(%)=( N0—N0’)/ N0×100%;3 细胞生长饱和密度 (N s),代表高坪期每毫升细胞数的均数。
肿瘤药物筛选指标
肿瘤药物筛选指标
肿瘤药物筛选指标是用来评估一种药物在治疗肿瘤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指标。
常用的肿瘤药物筛选指标包括:
1.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能力:通过观察药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来评估药物的抗肿瘤活性。
2. 细胞凋亡诱导能力:药物是否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3. 抗血管生成作用:肿瘤生长需要新的血管生成来供给营养和氧气,药物是否能够抑制肿瘤相关的血管生成过程,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4. 细胞周期调控作用:药物是否能够影响肿瘤细胞的周期进程,使其停滞在某个特定的周期,从而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
5. 选择性毒性:药物是否对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毒性,即对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而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较小。
6. 药物代谢和排泄特性: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特性对其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需要评估药物的代谢速度和代谢产物的活性。
7. 动物模型研究结果:药物在动物模型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可以为临床前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8. 临床试验结果:药物在临床试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是决定药物是否能够作为肿瘤治疗药物的关键指标。
以上仅为常见的肿瘤药物筛选指标,根据具体研究目的和药物特性,还可以选择其他相关指标进行药物筛选。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试验设计1.试验目标:明确试验的主要目的、试验阶段、试验药物的适应症和安全性等。
2.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等设计,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3.参试人群:明确试验的受试者人群的选择标准,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等,并确保其符合受试者伦理要求。
4.试验分组:制定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分组方案,并确保两组参试者的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
5.试验药物剂量和方案:确定试验药物的剂量范围和给药方案,确保试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6.试验终点:明确试验的主要和次要终点,包括疗效指标、生存指标、不良反应等。
二、试验操作1.试验方案:编写试验方案,明确试验的目的、方法、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试验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2.试验实施:按照试验方案进行试验操作,包括试验药物的给药、观察和记录等,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3.数据收集:对试验结果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试验监督:建立试验监督机制,对试验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试验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5.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机制,对试验操作和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规范性。
三、试验伦理1.伦理审批:所有试验必须通过伦理审批,并遵循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2.受试者知情同意:在试验开始前,必须征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并确保其具备参试资格和自主决策能力。
3.不良反应监测:对试验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记录,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
4.中止规则:建立试验中止的规则和程序,确保试验的安全性和紧急性优先。
5.数据解读和发布:对试验结果进行客观、准确、及时的解读和发布,确保试验结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四、环境与设备1.试验场所:选择适当的试验场所,确保试验环境的洁净和安全。
2.设备和仪器:使用符合规范要求的设备和仪器,确保试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购置与管理:对试验所需的设备、仪器和试剂进行规范的购置和管理,确保试验的质量和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标准操作规程概述:抗肿瘤药物是指能够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增殖的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干扰大分子物质代谢、干扰微管系统、抑制拓扑异构酶等。
本操作规程包括与抗肿瘤药物申请临床试验和申请上市有关的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的内容,其中着力强调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非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之间的关联性。
旨在一方面为抗肿瘤药物的非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要求引导科学有序的研发过程,使国内此类药物的研发更趋规范和合理。
本操作规程仅代表目前对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
具体药物的非临床研究应在本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药物的自身特点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目的:建立一套包括抗肿瘤药物体内作用的药效学研究和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以及抗肿瘤药物安全性和作用新机制的研究。
①有效性研究抗肿瘤药物有效性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探索受试物的作用机制、作用强度、抗瘤谱等,为之后的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试验中适应症、给药方案的选择提参考信息。
②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1)估算 I 期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2)预测药物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3)预测药物毒性的性质、程度和可逆性;(4)为临床试验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研究计划:(a)小鼠急性毒性测试按照急性毒性测试的常规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测定体外抗肿瘤活性突出的化合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参考给药小鼠体重变化情况,评价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并确定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给药剂量。
(b)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根据动物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标准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皮下接种肉瘤S180或肺癌H22瘤株,选择体外活性突出且急性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设定合适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以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作为阳性对照药物,测定肿瘤生长抑制作为体内活性评价指标。
(c)专利保护范围内的化合物的继续合成申请保护范围较大的专利,合成部分可能具有良好活性的新的化合物,拓展研究范围,发现活性更强的化合物,并申请新的发明专利。
并可针对具体化合物申请从属专利,延长高活性化合物的保护期限。
(d)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广泛筛选采用MTT法或台盼蓝染色法,测定化合物对多种人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确定化合物在不同瘤株间抗肿瘤活性的选择性,为裸鼠模型实验提供依据。
(e)抗肿瘤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根据抗肿瘤(f)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活性化合物作用机理特征,选用微管蛋白聚合等实验从分子水平确认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利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探讨化合物对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及诱导凋亡的途经,从细胞水平上阐明化合物的作用机理。
根据抗肿瘤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采用裸小鼠皮下接种模型和/或原位移植瘤模型,以相对肿瘤增值率和生存时间为指标,确定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g)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选择在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中活性良好的化合物,开展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考查化合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性质。
(h)动物亚急性,长毒实验根据抗肿瘤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测定动物亚急性、长毒性质,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
基本方法:①小白鼠的灌胃法以左手捉持小白鼠,使腹部朝上,右手持灌胃器。
灌胃器先从小白鼠口角插入口腔内,然后沿着上颚壁轻轻插入食管,稍感有阻力时(大约灌胃管插入1/2,相当于食管过膈肌的部位),即可推进注射器,进行灌胃(图1)。
若注射器推进困难,应重插。
若灌胃器误插入气管给药,可致小白鼠死亡。
注药后轻轻抽出灌胃管。
此法1次给药量为0.01-0.03ml/g。
图1.小白鼠的捉持及其灌胃法②小白鼠皮下注射法通常在其背部皮下注射。
将其皮肤拉起,注射针刺入皮下,把针尖轻轻左右摆动,易摆动表示已刺入皮下,然后注射药液。
拔针时,以手指捏住针刺部位,以防止药液外漏(图2)。
该法对小白鼠的1次注射药量为0.01-0.03ml/g。
图2.小白鼠的皮下注射法③小白鼠静脉注射法一般采用尾静脉注射法。
事先将小白鼠或大白鼠置于固定的筒内或铁丝罩内,或扣于烧杯内,使其尾巴露出(图3)。
将尾置于45-50℃的温水中浸泡或用75%的酒精棉球擦之,以使血管扩张。
然后,选择尾巴左、右两侧静脉进行注射。
注射时若出现隆起的白色皮丘,说明药物未注入血管。
这时,注射器应向尾根部位移动,重新注射。
该法对小白鼠的1次注射量为0.005-0.01ml/g。
图3小白鼠尾静脉注射法④小白鼠腹腔注射法以左手捉持小白鼠,让其腹部向上,右手将注射器针头刺入皮肤,刺入部位距离下腹部腹白线稍向左或右的位置(图4)。
向前推进注射器3-5mm,,接着使注射针与腹部皮肤面呈45°刺入小白鼠的腹肌,继续向前刺入,针头通过腹肌进入腹腔后阻力消失,这时即可慢慢注入药液。
对小白鼠的1次注射量为0.01-0.02ml/g。
图4.小鼠腹腔注射法⑤实验动物的标记实验用较大动物如兔、猫、犬等可用特制的号码牌固定于耳上。
白色家兔和小鼠、大鼠,可用黄色苦味酸(3%-5%)涂于毛上标号。
其编号方法无统一规定,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如给小鼠标记1-10号,可将小鼠背部分前肢、腰部、后肢,按左、中、右分为九个区,从右到左标记1-9号,第10号不标记(图5a)。
如给小鼠标记1-20号,则(图b)。
1号———右前肢11号———腰部及右前肢2号———左前肢12号———腰部及左前肢3号———左后肢13号———腰部及左后肢4号———右后肢14号———腰部及右后肢5号———头部15号———腰部及头部6号———头部及右前肢16号———腰、头部及右前肢7号———头部及左前肢17号———腰、头部及左前肢8号———头部及左后肢18号———腰、头部及左后肢9号———头部及右后肢19号———腰、头部及右后肢10号———腰部(背中间20号———尾根部图5.小鼠、大鼠皮毛标记编号法(a)小鼠急性毒性测试目的:测定LD50了解受试物的毒性强度、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为进一步进行毒性试验的剂量和毒性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并根据LD50进行毒性分级。
结果判定:①如LD50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则放弃该受试物。
如LD50大于或等于100倍者,则可考虑进入下一阶段毒理学试验。
②如动物未出现死亡的剂量大于或等于10g/kg BW(涵盖人体推荐量的100倍),则可进入下一阶段毒理学试验。
③对人的可能摄入量较大和其它一些特殊原料,按最大耐受量法给予最大剂量动物未出现死亡,也可进入下一阶段毒理学试验。
范围:本方法规定了急性毒性试验的基本技术要求。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方法。
①半数致死量(LD50)是经口给予受试物后,预期能够引起动物死亡率为50%的单一受试物剂量,该剂量为经过统计得出的估计值。
其单位是每公斤体重所摄入受试物质的毫克数、克数或毫升数,即m g/kg BW、g/kg BW 、mL/kg BW。
②最大耐受剂量法(MTD):用最大使用浓度和最大灌胃容量给予20只动物后,连续观察7-14天,未见任何动物死亡,则MTD大于**g/kg BW。
原理经口一次性给予或24h内多次给予受试物后,在短时间内观察动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包括致死的和非致死的指标参数,致死剂量通常用半数致死剂量LD50来表示。
实验动物一般均分别用两种性别的成年小鼠或大鼠。
小鼠体重为18-22g,大鼠体重为180-220g。
如对受试物的毒性已有所了解,还应选择对其敏感的动物进行试验,如对黄曲霉素选择雏鸭。
动物购买后适应环境3-5天。
操作步骤①受试物的处理:受试物应溶解或悬浮于适宜的介质中。
一般采用水或食用植物油作溶剂,可以考虑用羧甲基纤维素、明胶、淀粉等配成混悬液;不能配制成混悬液时,可配制成其它形式(如糊状物等)。
必要时可采用二甲基亚砜。
但不能采用具有明显毒性的有机化学溶剂。
如采用有毒性的溶剂应单设溶剂对照组观察。
②受试物的给予途径:经口。
试验前空腹:动物应隔夜空腹(一般禁食16h左右,不限制饮水)。
容量:各剂量组的灌胃容量相同(ml/kg BW),小鼠常用容量为20 mL/kg BW;大鼠常用容量为10ml/kg BW。
方式:一般一次性给予受试物。
也可一日内多次给予(每次间隔4-6h,24内不超过3次,尽可能达到最大剂量,合并作为一次剂量计算)。
常用的急性毒性试验设计方法霍恩氏(Horn)法预试验:可根据受试物的性质和已知资料,选用下述方法:一般多采用0.1、1和10g/kg BW的剂量,各以2-3只动物预试。
根据24内死亡情况,估计LD50的可能范围,确定正式试验的剂量。
也可简单地采用一个剂量,如215mg/kg BW,用5只动物预试。
观察24h内动物的中毒表现。
如症状严重,估计多数动物可能死亡,即可采用低于215mg/kg BW的剂量系列,反之症状较轻,则可采用高于此剂量的剂量系列。
如有相应的文献资料时可不进行预试。
动物数:一般每组用5只。
常用剂量系列:1.002.15×10t t=0,±1,±2,±34.64因为剂量间距较1.00/3.16×10t t=0,±1,±2,±3为小,所以结果较为精确。
一般试验时,可根据上述剂量系列设计)个组,即较原来的方法在最低剂量组以下或最高剂量组以上各增设一组,这样在查表时容易得出结果。
正式试验:将动物在实验动物房饲养观察3-5天,使其适应环境,证明其确系健康动物后,进行随机分组。
给予受试物后一般观察7或14天,若给予后的第4天继续有死亡时,需观察14天,必要时延长到28天。
记录死亡数,查表求得LD50,并记录死亡时间及中毒表现等。
该方法的优缺点:优点是简单易行,节省动物;缺点是所得LD50的可信限范围较大,不够精确。
但经多年来的实际应用与验证,同一受试物与寇氏法所得结果极为相近。
因此对其测定的结果应认为是可信与有效的。
最大耐受量试验:适宜条件:有关资料显示毒性极小的或未显示毒性的受试物,给予动物最大使用浓度和最大灌胃容量的受试物时,仍不出现死亡。
动物:至少雌、雄各10只。
剂量:受试物最大使用浓度和灌胃容量(一个剂量组)。
方法:动物购买后观察3-5天,给予最大使用浓度和最大灌胃容量的受试物(一日内1次或多次给予,一日内最多不超过3次),连续观察7-14天,动物不出现死亡,则认为受试物对某种动物的经口急性毒性剂量大于某一数值(g/kg BW)。
最大灌胃容量小鼠为20 mL/kg BW,大鼠为20 mL/kg BW。
(b)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体内试验用于确认受试物对特定类型肿瘤细胞的杀伤或抑制作用,探索受试物产生药效作用的给药剂量、途径、频率、周期等。
体内试验通常采用动物肿瘤移植模型和人癌移植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