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题申报:《运用互动反馈技术,构建“生态课堂”精准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课题申报范本: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名称: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研究关键词:互联网+;智慧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课题类别:青年课题学科分类:综合实践研究类型:综合实践预期研究成果:立项号:课题设计论证1.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1.1 课题的现实背景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教育的变革。
当前,人类社会于处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时期,随着2015年“互联网+”行动计划纳入国家战略,在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互联网与教育的互动与演进催生出了新的教育模式“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教育”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的融合,更新教育观念,重构教育教学环境,重建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1]。
“智慧课堂”的概念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应运而生。
如图1.1(见附件)所示,“智慧课堂”是以互动为核心,有效整合多种技术手段的人性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教学环境,利用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构建教育领域相关模型,探索教育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教育教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持,成为未来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2,3]。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构建高等教育智慧课堂教学环境,寻求新的教育模式,以适应“互联网+教育”所带来的变化,是现代高校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以下研究意义。
课题开题报告—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小学语文“生态阅读课堂”的实践研究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有效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小学(原大丰市实验小学)杭斌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从教育发展宏观背景来看,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生态阅读课堂势在必行。
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生态阅读课堂以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索能力就成为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从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生态阅读课堂大有可为。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现了教育信息传输的高效率,将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为开展自主创新学习提供了必须的技术支撑。
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努力创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氛围,努力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已然成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
从学校发展的趋势来看,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生态阅读课堂迫在眉睫。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普遍应用中,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如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等问题亟待解决。
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性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科学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然而,在传统的科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探究和实践的机会。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项目旨在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一系列自然观察与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
二、课题目标1. 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自然观察与实验探究活动中,提高对自然界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 提高教师的项目式教学设计能力和指导能力。
三、课题内容1. 项目一:植物生长的奥秘(1)活动目标: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
(2)活动内容:种植植物、记录植物生长过程、分析植物生长规律。
2. 项目二:动物行为的探究(1)活动目标:了解动物行为的基本特征,观察动物行为,分析动物行为的原因。
(2)活动内容:观察动物行为、记录动物行为、分析动物行为。
3. 项目三:地球与宇宙的奥秘(1)活动目标: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观察地球与宇宙现象,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
(2)活动内容:观察地球与宇宙现象、记录地球与宇宙知识、分析地球与宇宙奥秘。
4. 项目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活动目标: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活动内容:调查环境污染现状、提出环保措施、宣传环保知识。
四、实施策略1. 教师培训:对教师进行项目式学习、自然观察与实验探究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
2. 教学资源开发:收集和整理与课题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实验器材、教学课件、参考资料等。
3. 项目实施:根据课题内容,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引导学生进行自然观察与实验探究。
互动教学课题实践(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互动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为例,探讨互动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互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协议和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 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分类等。
(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OSI七层模型、TCP/IP四层模型等。
(3)计算机网络协议:TCP/IP协议族、HTTP、FTP等。
(4)计算机网络应用: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等。
3. 教学方法(1)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教学: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3)项目式教学: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翻转课堂:将课堂上的知识传授部分放在课前,课堂上进行实践和讨论。
三、互动教学实践1. 课前准备(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互动式教学方案,包括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
(2)学生提前预习,了解相关知识,为课堂互动做好准备。
2. 课堂实施(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提问、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互动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3)任务驱动环节: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4)项目式教学环节: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生态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实施与效果
生态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实施与效果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生态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至关重要。
生态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观与行为习惯,从而激发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实际行动。
生态教育的实施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生态知识、生态伦理、生态行为等。
在中小学阶段,生态教育的形式多样,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和社区参与来实施。
这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和实践,从而加深对生态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生态教育通常包含生物、地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
通过这些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例如,在生物课程中,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生长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在地理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特征,从而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项目式学习是生态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设置生态主题的项目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索与研究,比如生态园的建设、植树活动、垃圾分类活动等。
这种实践性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外活动是生态教育的重要补充。
学校可以组织生态考察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亲身体验自然环境。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近距离观察生态现象,还能够与自然进行互动。
在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中,学生们的生态意识更容易被激发。
家长和社区在生态教育中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
家长的生态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家庭应成为生态教育的延伸。
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活动中,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生态教育网络。
同时,社区也可以为学校提供资源支持,比如志愿者、专家讲座等,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2010-2011学年度中小学课堂教学优秀论文评选
根据区域特征开展常态性有效学习研究构建学校整体育人模式
10
大峪二小
诸葛梅
有效课堂教学的思考
11
大峪一小
王消冰
聚焦课堂,让听评课成为高效课堂研究的催化剂
12
大峪一小
刘文波
关注学生创设高效课堂
13
育园小学
张凤茹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四段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发展
14
育园小学
韩晓玲
通过情境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18
城子小学
王慧
如何促成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感悟
19
东辛房小学
吕婕
学案指导,我与学生共成长——关于构建高效课堂的思考与尝试
20
三家店小学
赵明振
教学不能“浮”,要落“实”求“真”
21
付家台中心
小学
彭燕玲
浅谈在拼音教学中进行活动化学习的尝试
22
军庄小学
赵雪莹
让识字教学活起来
23
实验二小
永定分校
张付祥
亮出舞台给学生
王旭东
执著追求 疾步前行-打造适合自己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13
大峪一小
韩文帅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高效课堂
14
琉璃渠小学
刘伟
高效课堂之我见
15
工人子弟小学
袁英俊
运用互动技术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师生发展
16
工人子弟小学
王洁欣
剖析“设计与反思”说交互技术促小学英语教学资源有效利用
17
工人子弟小学
李月君
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26
妙峰山民族学校小学部
唐玉超
巧妙设计任务构建高效课堂
小学课题研究:《构建生态校园,实施幸福教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课题研究:《构建生态校园,实施幸福教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优化育人环境,构建生态环境,注重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做到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主动发展、个性和谐、享有完整愉悦的人生。
由此可见,在青少年中实施生态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价值取向。
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校园是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但是目前的学校环境存在一种冰冷、僵硬、不和谐、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因素。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教师是心理枯竭的高危人群之一。
教师职业在辛苦之余,还必须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据一所学校对68名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34%的教师感到“工作让我厌烦”,42%以上的教师诉说“工作让我感到困惑”,59%以上的教师表示“工作让我疲惫”。
南京某报对教师有过调查,教师有“七怕”:一怕考试,二怕出事,三怕家长,四怕学生,五怕投诉,六怕评比,七怕耽误孩子。
怕考试排在第一位。
很多教师比学生还怕考试,因为学生一考完,评价教师的时候就到了。
这种压力长期累积下来,就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容易缺少教师工作的幸福感,所以要努力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
本课题的研究,是借鉴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立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三个基点,从校园生态环境(包括物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建设,加强生态德育,追求生态课堂教学三方面入手,依托本土丰富的自然、社会和人文资源,在实践中探索,在研究中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校园育人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道德品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向着生态与和谐不断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幸福健康成长”的乐园,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课题的界定“生态”这一概念源于生物学,它关注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现扩展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
义务教育生态课堂建构的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义务教育生态课堂建构的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如何通过教育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环保意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态课程与义务教育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构建生态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环保实践中。
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1)生态课程的现状分析。
对当前义务教育生态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探讨生态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
(2)生态课堂的建构。
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师素质等多个方面探讨生态课堂的构建方式,分析生态课堂的特点和优势。
(3)生态课堂的实践效果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单项测试、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评估生态课堂对学生生态意识和环保素养的提高效果。
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进行梳理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参考。
(2)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合理的问卷,调查学生对生态课程和生态课堂的认知和评价情况。
(3)实地考察法。
通过实地考察学校和社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为生态课堂的设计提供实践基础。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
本研究预期通过探索和实践,构建有效的生态课堂,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素养水平。
同时,本研究对于提高义务教育生态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智慧课堂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1.国家政策层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育部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
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育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要将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为学习者构建情境化、智能化、主动化的智慧学习环境。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如何将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如何转换教师的角色等问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挑战。
我们要积极主动的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对学生学习、老师教学及师生互动等新模式进行创新与探索。
以上这些政策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依据。
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
课堂关注的重点必须从提高传授知识的效率,转向关注形成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提升师生智慧的过程。
2.课改后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现状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有关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应用策略的研究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律。
但是有些研究存在以下问题:①课堂改革重视教学时间分配和操作流程的改变,忽视师生的内在智慧的激发,思维的碰撞;②课堂目标注重的学生认知发展,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自我成长;③重视教学理论的构建,忽视课堂活动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④课堂活动注重了小组合作、活动探究等形式,教学指向性、活动的思维容量不够等等。
初中“优化合作学习-构建高效生态课堂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初中“优化合作学习,构建高效生态课堂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背景。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很多时间,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状况与课堂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
因此,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更是人的学力(基础性学力、拓展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和人格综合发展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同样,课堂教学也占据了教师很多的工作时间和精力。
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还是压抑沉重的;是不断创新的,还是简单重复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教师的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
所以,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
不能把课堂教学过程只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课堂教学应被看作老师和学生的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局限于认知方面,要改变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价值、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价值等诸多弊端,课堂教学应为全面达成教育目标服务。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更是提出了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学校加强和重视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课程改革推进实施的重要保证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当代教育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家所重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现代课堂的一道风景线.但在教学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如小组活动重视形式,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学生间缺乏高效的合作,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有些合作甚至是一种赶“潮流”的合作,其实质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
正是在对当前这种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以《乘法分配律》为例,浅谈 构建营造 “互动”生态课堂的教学研究
以《乘法分配律》为例,浅谈构建营造“互动”生态课堂的教学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教育教学的变革和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的重要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视为过时和效果不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构建一种符合现代教学需求的“互动”生态课堂已经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和理解方式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传统的单向讲授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更多的互动和参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将“互动”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通过以《乘法分配律》为例的教学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构建营造“互动”生态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以适应时代的变革和教育的发展需求。
【背景介绍】1.2 研究意义教育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学研究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构建互动生态课堂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通过以《乘法分配律》为例,深入探讨如何在课堂中引入互动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互动生态课堂可以有效促进师生互动,打破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互动关系。
学生在与老师互动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出问题并得到指导,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互动生态课堂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思想,分享知识,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构建互动生态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知识的传递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来说,探讨如何构建互动生态课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24年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实施计划(二篇)
2024年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实施计划课题名称: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研究目标:通过实践让学生热爱绿色,创造绿色;让学生了解身边环境的现状,学会怎么样去保护环境;了解地球生态状况,用行动去让身边的生物变得更多姿多彩;从用水用电开始,学会如何节约能源,并有良好利用能源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综合实践等能力;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本学期研究内容:1、继续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及环保现状,产生对环境的尊重和热爱感,及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2、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生态平衡的教育,让小学生懂得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把学生的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学生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促进他们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转变为一个善待自然的伙伴。
3、引导学生生活中养成节约能源的好习惯,形成充分利用资源的意识。
4、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渗透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全面、客观的认识和理解绿色生态的知识,并能初步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发展的良好品质。
并达到教育好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将学校的德育扩展到家庭、社会。
本期具体措施:1、打好课题研究的基础。
认真组织好固定的研究人员及课题组老师们,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和品社课程标准,及《研究性学习导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南》,并制定严密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这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得以开展的重要保证。
2、从小处入手,让绿色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
坚持“每周大扫除,时时有值日生”的环境卫生制度,使学生养成爱卫生、讲卫生、保持卫生、珍惜环境的良好卫生习惯;学校定期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弯腰行动”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较高的环境意识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
3、用课堂和活动全方位开展环境教育。
课堂渗透是我校生态教育的主要方式。
结合本校实际,学校开有专门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对低、中、高年级分别进行常见植物的认识、各种植物的认识和保护实践、植物的保护实践活动开展的教育和指导。
生态课堂研究实施方案
生态课堂研究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传承者,学生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而生态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生态环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二、实施目标。
1.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责任感;2. 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施内容。
1. 生态课程设置。
结合学科特点,将环保、生态等内容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如在语文课中进行生态环境的写作,数学课中进行环境数据的统计分析等。
2. 生态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环保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
3. 生态教育活动。
举办生态知识竞赛、主题讲座、生态影视欣赏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四、实施方法。
1. 教师引领。
教师作为生态课堂的引领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生态知识和教学经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态课堂的学习和实践。
2. 学生参与。
学生作为生态课堂的主体,需要积极参与到生态课堂的活动中,增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3. 校园环境营造。
学校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态课堂实施条件,如建立生态园、植树绿化等。
五、实施保障。
1. 教学资源支持。
学校需要提供丰富的生态教学资源,如生态课程教材、实验器材等,以支持生态课堂的实施。
2.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生态教育水平,增强教师的生态课堂实施能力。
3. 学校管理支持。
学校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生态课堂的管理和支持,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场地支持,确保生态课堂的顺利实施。
六、实施效果评估。
1. 学生观念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态度的变化,评估生态课堂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影响。
综合实践活动新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新生态课堂构建策略作者:李丹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21年第12期[摘要]构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生态课堂,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精选生活化内容,引入生活化活动,设计生活化训练,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科课堂生态指数。
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有特殊的参与热情,教师要做好整合处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提升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构建;新生态;策略[中图分类号] 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6-0068-02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成长,需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精选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推出教学活动,利用延伸训练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科教学品质。
新课改大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围绕学生主体展开教学设计和组织,追求生态化课堂。
因此,教师要对教学手段进行升级处理,对教学组织形式展开创新探索,打造新生态课堂,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一、精选生活内容,创设新生态教学情境学科教学有比较固定的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如此。
因此,教师要有主动探索的意识,在内容整合方面进行探索,构建新生态教学环境,提升教学品质。
1.目标定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明确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处理,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增删,提升教学的适配性。
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自己的期待和追求,教师对此要有清晰的认知,适时进行学情调查,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整合处理,明确教学目標,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教师为学生做目标定位,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很有帮助。
如果目标制定适中,能够为学生规划清晰的学习路线。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小窍门》时,教师为教学制定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一是引导学生进行调查采访,通过多种形式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小窍门,或者借助网络进行搜集,找到一些生活小问题,使用不同的小窍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二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求学生亲自做实验,了解生活小窍门的实践操作和运用;三是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兴趣。
微型课题《小学中高段学生习作双向互动评改实践研究》成果报告
微型课题《小学中高段学生习作双向互动评改实践研究》成果报告近年来,学习行为基础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习作双向互动评改也是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探究小学中高段学生在习作双向互动评改中的表现情况,进而提出相关的策略和改进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和实验法,共收集了100名小学中高段学生的习作双向互动评改实践研究,包括50名新鲜人和50名经验学生。
调查结果显示,新鲜人在习作双向互动评改中表现出较低的学习能力,仅有20%的人能够得出正确结论,而经验学生的表现相对较好,达到了60%的正确率。
实验结果表明,当新鲜人接受了习作双向互动评改实践研究时,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正确率提高到了60%;对于经验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正确率提高到了80%。
结果显示,习作双向互动评改实践研究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表明部分小学中高段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习作双向互动评改实践研究中受到了提升,也指出了在此领域需要进行改进的空间,如改善教材内容和形式、操练频率、充分发挥评改者影响力等。
同时,本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有关互动评改实践研究的策略建议,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
其次,应在习作双向互动评改中提高老师的评改能力,使其了解学生的习作要求和表达习惯,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此外,也可以利用网络设备和空间环境实现习作双向互动评改,使学生在操练中更加有效。
最后,要注重学生对习作双向互动评改结果的反馈,根据学生的需求,指导学生去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习作双向互动评改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小学中高段学生的学习效果,本研究也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出了可行性的策略和措施,来指导学生以及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习作双向互动评改在提高小学中高段学生学习效果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能够从中受益。
课题申报书:基于智慧校园构建小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基于智慧校园构建小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名称:基于智慧校园构建小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关键词:智慧校园智慧课堂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学科分类:其他研究类型:其他预期研究成果:立项号:课题设计论证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内外研究者对于“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智慧教师”、“智慧校园”等已经有了很深的研究,比如我国无锡市新安学校就有关此类的研究,他们以“走特色之路,创智慧校园”为目标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智慧校园首先必须有智慧的教师,智慧地教育必须要有教育的智慧,他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1.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让读书成为教师的需要,提倡随课题研究同步读书,做到同步读书与个性阅读相结合,让学习指导实践,让实践内化理论;2.根植校本,课题引路——让思考成为教师的习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校应努力打造“研究型”、“思考型”教师,为教师找回应有的幸福;3.不断实践,体验成功——让研究成为教师的快乐,遵循“工作——问题——课题——研究——成果——解决——改进”的科研流程。
其次智慧校园必须有智慧的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最终达到“在乐学中启智,在成功中开慧”。
最后智慧课堂必须有智慧的师生。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1、“智慧课堂”有助于学生智慧的发展。
通过“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提高对学生智慧发展的一些基础性或关键素养的认识,并进一步提高对学生观、发展观、课程观等的正确认识,进一步丰富我校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课堂教学理念。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当前,研究并明确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是国际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共同追求。
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我国国家文件里,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这个概念体系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养,所谓素养是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只有深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中。
但纵观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
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课堂教学失去了活力;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的培养。
使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成为一句空话。
那么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呢?为此,我们必须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成为培育学生学科素养的温床。
因此我们根据目前教育现状和本地实际提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
2.课题的界定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知识、品格和关键能力。
互动式课堂教学: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真诚、和谐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过程。
构建生态校本教研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构建生态校本教研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何谓生态校本教研?在这里,生态是指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生态校本教研就是教研工作的外环境(学校的其他工作)与内环境(教研本身诸要素)之间以及内环境各要素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自然的、健康的、合规律的、相互支持、互促互进的和谐关系。
在这种生态中,一方面,校本教研工作已经完全融入了学校整个工作系统中,它不是强加给学校的一种额外负担,而成为了学校整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项工作一旦缺失、失范或异化将会直接导致学校系统功能的弱化,同时学校系统的其他子系统会自觉提供给校本教研工作足够的支持和呼应。
另一方面学校教研工作系统内部已经生成了必需的各种要素,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合理的体制架构,健全的制度设计,灵活的机制创新,丰富的平台载体,多样化的活动形式等。
构建生态校本教研的原则1.系统的原则。
校本教研是学校工作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校本教研工作要围绕学校整体工作开展,服从和服务于学校工作。
同时,安排校本教研工作时,我们也要把它作为一个系统通盘考虑,注意整体与部分、远期与近期等的关系。
2.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角,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教研目标要是全体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制订制度要有教师参与,教研过程要由教师把持,评价要有教师自己和同伴的权重。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
同时,就是同一个人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需要不断发现、发展教师专业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既宽松又具竞争性的校本教研环境,以公正科学的评价为基础建立合理的激励竞争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4.针对性原则。
校本教研工作必须要有针对性,不能笼统、模糊不清,明确教师的能力层次,做到有的放矢。
构建生态校本教研体系(一)目标体系--明确方向目标是校本教研工作的方向。
只有目标明确,在具体工作中才不会迷失方向。
这里的目标既要有学校层面的教师专业发展愿景,也要有教师个体的发展目标;既要有教师远期的宏观目标,也要有教师近期的微观目标;既要有师德修养、专业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也要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技术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运用互动反馈技术,构建“生态课堂”精准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名称:《运用互动反馈技术,构建“生态课堂”精准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关键词:单位申报申报级别:北京市昌平区流村中心小学课题类别:学科分类:研究类型:预期研究成果:立项号:课题设计论证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研究现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互动反馈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崭露头角,1969年日本开发了第一个学习反应器。
1985年,IBM在“高技术教室”项目中已经采用了简单的IRS,称为“学生反馈系统”,它最初主要用于对几种主要活动的投票支持。
韩国、伊朗等国家在教学中应用了互动教学系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已经超过700所大学以及为数众多的中小学在教室中使用互动反馈系统,IRS的实际应用效果也很显著。
这种技术从2000年开始进入内地,最先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学校开展了教学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国内开展通过互动反馈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较多,2017年初,全国十三五重点课题《基于互动反馈信息和微课的精准教学研究》开题,上海12所学校成立校级层面研究联合体,通过平板电脑技术、互动反馈技术、微课技术等,开展研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实效性。
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小学深化互动反馈技术的有效应用,学校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紧紧围绕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尤其是互动反馈技术的作用和优势,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并通过小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翻转课堂教学流程:利用互动反馈技术及时了解学生个体完成学习单情况—小组成员之间解决问题—利用互动反馈技术了解小组情况—利用互动技术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利用互动技术拓展学生的思维,监测学习效果。
龙泉小学,通过互动反馈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通过按点设计和反馈,有效调整教学策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助力课堂发展;使用遥控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助力学生发展;运用互动反馈技术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减轻教师负担,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助力教师可持续发展。
在昌平区互动反馈技术五校联盟中,城南中心、城北中心的研究已经走在了五所学校的前列,通过互动反馈技术按点的设置,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
2.选题意义互动反馈技术能够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体现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对于深化课程改革、促进信息技术教育都有明显的作用与成效。
新时代新要求,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要改变教师教的方法,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
互动反馈技术按点的设计不仅要考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设置,而且还关注了对学生的考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使用互动反馈技术,及时获取教学目标、重难点落实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并能及时调控教学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精准教学。
概念界定:互动反馈技术(IRS):是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的缩写,意思是互动反馈系统。
IRS是一种技术平台,以“按按按”(Ezclick)和Eztest为主。
它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按按按”(Ezclick)安装在多媒体教室中,包括硬件和软件;EZtest安装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中,是软件产品。
IRS使学生人手一个设备,具有测查、统计和记录功能,方便地实现即时反馈与互动。
在本课题中互动反馈技术是由松博公司提供的设备,包括系统用软件和硬件。
精准教学:本课题中精准教学指的是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学科能力标准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利用互动反馈技术及时获取教学目标、重难点落实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通过反馈信息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准确高效的完成课堂教学。
生态课堂: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
本课题中的生态课堂是指围绕学校生态教育办学理念而实施的课堂,它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是快乐、平等、尊重的课堂。
3.研究价值(1)我校青年教师占一线教师的比例48%左右,基本为非师范专业教师,名校的研究成果显著,通过信息化与学科整合的手段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开拓了另一种思路。
(2)有助于教师树立“生态教育”学生观的理念,在学生自主、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中,通过互动反馈技术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展示的平台,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度。
(3)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深入落实生态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根据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研究目标: 1.运用互动反馈技术,探索并总结互动反馈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生态课堂”精准教学模式。
2.依托按点设计,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课堂的有效参与度。
3.开展互动反馈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积累相关资源,培养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
4.通过课题研究,丰富完善学校生态课程体系,形成学校特色。
研究内容: 1.熟练掌握互动反馈系统的操作方法,研究按点设计的策略,精准设计按点,能准确真实获取反馈信息。
2.开展生态课堂精准教学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积累资源。
3.探索互动反馈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生态课堂”精准教学模式。
主要观点: 1.通过互动反馈技术运用,可以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通过互动反馈技术运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有效参与度。
3.通过互动反馈技术运用,可以有效实施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
创新之处: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互动反馈技术,在学校有着良好的基础,学校实施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有两年了,生态课堂文化提倡要关注学生的获得,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中使用互动反馈技术,凸显教与学的互动教学模式,使学生有效参与课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研究思路: 1.借助课题组资源,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系统使用方法。
2.积极主动参与课题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
3.在开展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梳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总结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技术路线:前期调研分析(前测)——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进行实践探索(中测)——反思研究过程——归纳总结提升(后测)——形成研究报告实施步骤:课题研究计划用时2年 2019年3月——2019年7月 2019年3月:进行前期资料调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使用互动反馈技术手段的学情。
2019年4-5月:对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培训,熟练掌握互动反馈技术的使用方法。
2019年6-7月: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明确研究任务,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2019年8月——2020年7月 2019年8-12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通过使用互动反馈技术研究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对学习效果的作用。
20120年1-7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通过使用互动反馈技术研究教师在驾驭课堂教学能力方面的提升。
2020年8月进行中期总结,对前期的研究工作进行梳理、汇总。
2020年9月——2020年12月通过实践研究,探索运用互动反馈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2021年1月课题总结、梳理、展示阶段。
课题可行性分析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刘兰:论文《互动反馈技术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思考》在互动反馈技术教学应用阶段研究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论文《利用互动反馈技术,有效开展英语口语教学》在互动反馈技术教学应用阶段研究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赵颖:现场课《秦兵马俑》在互动反馈技术教学应用交流活动中,进行课题阶段成果展示。
参考文献: 1.《基于互动反馈技术的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资料.2016年6月2.潘克明《运用融合创新理念推进课题研究深入开展》培训讲座.2019年1月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8年7/8月,2019年2/3月主要参加者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课题的负责人有多项研究课题和从事教学研究的经验,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有独特的见解。
课题组其他教师分别来自于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学科分布广泛,他们中有分管学校教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负责人,具有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在课题引领和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撰写的学校特色课程构建报告收录在干部培训教材中;还有区级学科带头人和区级骨干教师,这些教师平均年龄在36岁,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也有积极上进高素质的优秀青年教师,他们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在生态课堂教学实践中,身先士卒,勇于实践探索,有较好的理论修养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在各级教科研论文征集活动中,所撰写的教学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市区级奖励。
课题组教师长期关注研究课堂教学,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信息,进行前期的调研与分析。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成立组织机构。
学校有科研领导小组,目标明确,分工具体,课题组成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2.学校有健全的制度,对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有经费保障和奖励机制。
3.设备齐全,每个自然班配备一套设备,所有专用教室安装程序,设置相应班级,设备随班走,能够方便各学科教师使用。
4.学校给予所有任课教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所有教师都能够深入课堂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反思、改进,能够有效地将研究经验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预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