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擂鼓、调度、甘受惩罚、都督、丞相、军令状、周瑜、曹操、鲁肃、诸葛亮”等词语。
2.通过阅读,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小组合作探究,品读重点词句,抓住人物对话,听其言,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两个方面:知天气和识人心。
4.感受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品读重点语句,抓住人物对话,听其言,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感受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识词语,明词义
1.课前交流,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
第一组:擂鼓、调度、甘受惩罚
第二组:都督、丞相、军令状(都督和丞相是古代的一种官职,那你知道文中的都督指谁?丞相又指谁?军令状是什么意思?)
第三组:周瑜、曹操、鲁肃、诸葛亮
3.注意看这最后一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是文中四个人物的名字)
二、初读文,解要素
1.由四个人物引入课文的学习。
(课件出示):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给生自由读书的时间,读完后汇报。)
2.谁能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一说?理清了起因经过结果,也就概括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个方法你记住了吗?
师:从概括的内容中我们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诸葛亮。
3.文中哪个词高度概括了诸葛亮这个人?板书:神机妙算
三、听其言,知其意
过渡:我们常说了解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关注人物对话,听其言,来走近诸葛亮,了解他的神机妙算。(板书:听其言)
1.让我们先走进第二自然段,关注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
(课件出示要求: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周瑜和诸葛亮的话,然后读一读,)
2.指名学生读找到的周瑜和诸葛亮的话。
3.引导学生品读周瑜话中的言外之意,进而引导学生了解周瑜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学生品读后让其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
过渡:刚才我们这样听话听音,听出了周瑜的真正目的。我们都听出来了,那诸葛亮呢?(也听出来了)
4.虽然听出来了,可是他又是怎样说的呢?(由“只要三天”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逐步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两个方面:知天气和识人心。)
(在此环节中引导学生感悟本课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前后照应)
四、读三国,悟其智
1.由“笑”字入手,引导学生品味诸葛亮他在笑谁?笑什么?从而更进一步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链接《空城计》,体会诸葛亮的“笑”,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总结:难怪周瑜在故事的最后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课件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有很多,除了《草船借箭》和《空城计》,还有---(依次出示,学生齐读:《借东风》《七擒七纵孟获》《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取南郡》等等。》
我们不妨在课下走进《三国演义》,去全面了解这位“羽扇摇于胸,算尽天下事“的诸葛亮。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神机妙算
听其言知天气前后照应
识人心
《草船借箭》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表现在课前主动预习,上课积极动脑思考,主动发言。另外本班同学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强。正是由于学生的这些特点,为本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草船借箭》是根据《三国演义》改写的,尽管在选编课文的时候已经对故事进行了处理,使文章更加通俗化,但是,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要真正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不帮助孩子通过此关,孩子的阅读就仅仅只是停留在较浅层面,这就无法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主要从“抓住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方面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并从中渗透方法的指导。
《草船借箭》效果分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讲的是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在反复研读文本、充分预设学情的基础上,我引领孩子从“听其言”的角度切入,结合课标的要求,引领孩子从“识词语,明词义”“初读文,解要素”“听其言,知其意”“读三国,悟其智”四个层面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以“听其言,知其意”为抓手,小组合作学习,继而层次逻辑“听其言,知天气”“听其言,知人心”,学生联系下文,结合故事情节,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从课堂看,我注重从孩子的认知基础、情感体验、逻辑思维等方面入手,尽最大可能的尊重孩子,凸显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汇报展示的能力。并一步一步的带领他们走近诸葛亮,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习得“抓住语段”“联系下文”“借助资料”的具体方法。一节课下来,孩子们能够较好地融入课堂,在课堂中感受到人物对话中,话语的言外之意;在课堂中感受文中人物性格特点;在课堂中感受自我的投入和成长......
总之,整节课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孩子在学习《草船借箭》的过程
中,习得了多种阅读的方法,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草船借箭》教材分析
【内容提要】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讲的是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写作特点】
1.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2.故事情节生动
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3.人物形象鲜明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