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宗教改革史研究的基本脉络 - 宁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23日/第B01版
宗教学
欧洲宗教改革史研究的基本脉络
宁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1517年10月31日,修道士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大教堂门前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其初衷并非是要分裂教会和创立与天主教相对立的新教,而是为了揭露罗马教会和神职人员的腐败堕落行为,以维护基督教信仰的纯洁性。然而,路德的行为却在客观上导致了世俗社会的巨大变化。此后,欧洲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如近代国家的形成、资本主义的萌芽、启蒙思想和科学的出现以及尼德兰革命和光荣革命等资产阶级政治革命,都与此紧密相关。
按照时间顺序,欧洲的宗教改革史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宗教改革时期。路德和梅兰希顿为宗教改革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引发了一系列圣徒传记和教会史著作的出现。如约翰内斯,斯莱达努斯的《宗教和政治事件评论》和马蒂,弗拉奇乌斯的13卷本《教会史》。这一时期的天主教会也出版了一些小册子来宣扬反宗教改革的言论,但并未受到新教徒的关注。新教徒利用路德的诞辰来宣传新教理论,使新教徒对世界的新解释传遍欧洲。
二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末。兰克的《宗教改革时期的德国》是此阶段的代表作。兰克将视野扩大到整个欧洲来探讨宗教改革,并使后来学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近代国家的出现与宗教改革的关系上,即国家主义宗教改革研究。新兰克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亨利希・冯・特莱特施克提出“从路德到俾斯麦”的口号,把路德对德意志民族的重要意义和俾斯麦对统一德国的重要性相提并论,指出路德的新教精神对德意志民族性格的意义就像逻辑和美学对罗马人那样重要。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从其他角度来研究宗教改革的学者。如约翰内斯・扬森认为,中世纪后期的黄金时代正是被宗教改革所终结,为德国带来了宗教的排他主义、重商主义和集权专制。他把路德看做这种排他主义的支持者,认为他只支持王权而不支持普通民众。
三是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宗教改革史研究呈现出新趋势。60年代,天主教的改革者和新教学者开始对话。天主教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路德的宗教改革,并认为宗教改革时期与中世纪后期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中世纪后期的宗教虔诚对理解宗教改革的后果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教会合一时代的到来,研究宗教改革的学者开始关注过去一直被忽略的方面。如托马斯,闵采尔对宗教改革的影响、再洗礼派和其他宗教运动对宗教改革的推动作用等。学者的视角也在扩大,他们不再把宗教改革视为德国的事件,而是把它看成波及整个欧洲的伟大变革。70年代以后,东德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将宗教改革看做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这种观点对宗教改革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另外,还有学者开始研究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手段,如人们的交流手段、某些节日的作用和社会运动的本质等。80年代,有学者提出,宗教改革的时间应包括中世纪的后期一直到16世纪末,其发展的高峰应在16世纪下半叶,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16世纪上半叶。他们提议把这一时期称为“忏悔时代”。
纵观近代欧洲学界对宗教改革史的研究,其发展变化与历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分不开。18世纪以后,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不断从宗教领域向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扩展,学者的研究视野也随之扩大,角度也渐增多,很难从总体上总结当代的宗教改革史研究的特点。但是其中有两个趋势值得关注:一是女性在宗教改革时期地位的变化和新婚姻观对其生活的影响成为当代学者关注的焦点:二是宗教改革直接推动了近代媒体的出现,新教和天主教都利用印刷术来宣传教义,不仅促进了新旧宗教理论间的交流,也使媒体的影响不断扩大。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