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氏”的本义看氏与姓、氏与族之间的关系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

春秋时,鲁昭公娶了吴女为夫人,因两国都是 姬姓,为了避免人们的非议,只好称吴女为 “吴孟子”,不敢公开明言姓“姬”,还有像 晋献公娶骊姬,就是不知礼的行为,因为晋国 和骊国都是姬姓。
三、姓有“崇恩爱,厚亲亲”的作用
恩格斯说:“氏族的名称一开始就同氏族的权 利密切联系在一起。”
在氏族社会中,同氏族的成员平等地享有氏族 内部的各种权利。到了奴隶社会,“百姓”指 的就是贵族,而奴隶是没有姓的。即使到了春 秋战国时期,一般平民也还是没有姓。
吴——黄帝姬姓之后,周太王亶父长子太伯为 了让贤,出奔到东南沿海一带,土著居民拥为 君长建立吴国,春秋后期曾成为强国而称霸一 方,后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吴为氏。 宋——源出于子姓,武王灭商后,纣王哥哥微 子启被封于商丘一带,建立宋国,七百多年之 后被齐国所灭,子孙以宋为氏。
楚——芈姓之后鬻(yu)熊曾为周文王师,周成王追 封鬻熊曾孙熊绎为诸侯,定都丹阳建立荆国。后熊通
姬姓——周王室、鲁、晋、郑、卫、燕、虞、虢、 吴、隨、巴……
姜姓——齐、申、吕、许……
嬴姓——秦、徐……
芈姓——楚
二、别婚姻
在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实质上就是同一氏族内部 的人不得通婚。
恩格斯说:“氏族的任何成员都不得在氏族内部通婚。 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维系氏族的纽带;这是极其肯 定的血缘亲属关系的否定表现,赖有这种血缘亲属关 系,它所联合起来的个人才成为一个氏族。摩尔根由 於发—现了这个简单的事实,就第一次阐明了氏族的 本质。”
另外,像燕、郑、卫、曹、任、吕、梁、申、 霍、耿等都是以国为氏,这里不细说。
刘——来源有好几支,其中有一支源出于姬姓, 春秋时,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 偃师县南),号刘康公,后代称刘氏。
屈——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 封于屈(今湖北姊归),后世以屈为氏。
姓、氏、名、字、号的区别

姓、氏、名、字、号的区别展开全文一、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些说明,“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我们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产生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与祖先图腾崇拜有关。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麦穗、熊、蛇等,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据《春秋》整理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等人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7个),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其他的已佚。
这里,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1,北宋钱塘无名氏编《百家姓》,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
2,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3,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
4,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
5,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
姓氏文化

三、“名”和“字”是个体为了人际交往而取的代号.
从本质上说,姓氏是有血缘关系的群体的标志,而名字则是个体为了人际交往而取的代号。据《礼记》记载,古时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给他取名。男子20岁举行冠礼(束发戴帽),取字。女子15岁时举行笄礼(结发别簪子),取字。所谓取字,就是于名之外再取一个名,“字”就是第二个名。有了名还要取字,其本意是:“名”只在亲属间称呼时用,"字"则供在社会交往中使用。《史记》中的一些人物,像庄周、荀况、韩非、贾谊,都没有"字".《礼记》中成年时取字一说,大概是贵族官宦人家的规矩。
柳下惠 以“坐怀不乱”著称的柳下惠,曾担任鲁国的大夫。柳下惠姓什么?姓展。《辞洚》载:“柳下惠,即展禽。展氏,名获,字禽。食邑在柳下。谥惠。”
叶公 “叶公好龙”的寓言很多人都学习过,叶公姓什么?姓沈。他叫沈诸梁,因被楚昭王封到古叶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为尹,故史称叶公。历史上的叶公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官吏,他仗义勇为,选贤举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为政期间民众口碑极佳。《全唐诗》中收有著名诗人李百药的作品《登叶县故城谒沈诸梁庙》。
上古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战国末演化成单一的姓氏。秦赵从『嬴姓赵氏』演化为『姓赵氏』(注:『赵』成为单一的姓氏),体现了姓氏的统一。故而在汉初有提起秦始皇及秦朝的相关记载中,为表不尊,一般称之为““嬴政”、“嬴氏”,而不是“赵政”、“赵氏”。后世出于误解,才开始称始皇为“嬴政”的。先秦时男子虽有所属之姓,如周人姬姓,秦人赢姓,但并不是把姓加在名字上面。有的历史小说或历史著作称周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秦始皇为赢政,是不符合史实的。这种意义上的姓,到秦代以后就基本上消失了
《百家姓》介绍(2)

《百家姓》介绍(2)展开全文一、上节知识回顾按文献记载,《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
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童蒙读物,《百家姓》就是其中的“百”,它收集了中华民族的姓氏,采用四个字一句的韵语,供孩子们识字用,这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具体的《百家姓》的作者我们无从考证,但是可以进行一些推测,宋朝有个人叫王明清,在他的书《玉照新志》里面讲,说百家姓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
”即是吴越境内一个普通人的作品。
明代人李诩则笼统地说“必宋人所编也”。
清朝康熙年间王相根据王明清的说法,认为是“宋初钱塘老儒所作”。
虽然王相的说法比前人明确,但仍未能指出《百家姓》的作者是谁,这可能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解开的谜。
关于《百家姓》为什么把赵、钱、孙、李这几个姓氏放在前面,并不是因为这几个姓的人口数量较多。
《百家姓》成书于宋朝,而“赵”是当时的黄姓,理所当然排在第一位;钱镠曾在吴越地区建立吴越国,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贡献,当地人都很感念钱家的恩德,所以“钱”就放在了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孙”,是因为吴越王钱弘俶皇后的姓;而“李”是当时吴越邻国南唐的国姓。
后面的姓氏基本按照四字一句、随口配韵来安排,且大致依照国之大族,或一般习知与常见的姓氏进行排序。
二、中国姓氏历史介绍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了姓。
特别是汉族姓氏,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且每一种姓都有其代表人物,没有贫、高、低、富、贵、贱之分。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氏”字最初造字时本义已难知。
《说文》以巴蜀方言训解之,当非其本义。
中国姓氏来历繁难读音含义释解你都能读对吗

中国姓氏来历读音含义释解你都能读对吗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于说“按姓氏笔画为准”之类的话了,在大多数人心目里,姓氏是一回事。
其实,在古代,姓和氏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
“姓”、“氏”的起源很早。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所以,“姓”的本义是“生”,本来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族号。
“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
“氏”冠在男人的名前,表露着一个男人的封地、爵位、官职、以及追谥,代表了男人的荣耀、功业和尊严。
譬如武王的四弟叔旦,由于其采邑为周,被称为周公。
其实,周公为姬姓,周只是他的氏而已。
氏集中产生于周朝。
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
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
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
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顾炎武曾一针见血地说出了姓和氏的区别:“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 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
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
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则不可通婚。
显然,因为姓强调的重点在于血缘关系,所以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姓”往往起着“别婚姻”的作用。
“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所以,“姓”和“氏”里反映着至为重要的信息,切不可混为一谈。
一、一个字做单姓时是一个读音,做复姓时又是另一个读音。
尉:做单姓时读Wâi(位),做复姓尉迟时尉读Yù(愈),如唐初名将尉迟敬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阜阳城郊李卫全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
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
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
一、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
展姓由来

一、姓氏的由来姓是如何来的?《说文》:“姓,人之所生也。
”这是说姓是人出生的一种标志。
但在古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姓,只有社会上层贵族才能得到姓。
这是由于姓虽然标志着人之所生,但须经天子赐予才能得到。
《左传》上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如黄帝生于姬水旁,炎帝因此赐黄帝姓姬。
炎帝生于姜水滨,故被赐予姜姓。
还有以其母怀孕特征而得姓的。
夏朝始祖大禹是因其母吞食薏苡而生,赐姓姒。
商朝祖先契的母亲食燕子(卵)而生契,被赐姓子。
周朝的远祖弃因其母踩巨人足迹而生,故姓姬(姬与迹音同)。
这虽带有神话传说性质,有些牵强附会,但这三个姓确实存在,只是后来没有人以此为姓了。
这就是姓的演变:原来的正姓分出许多氏与族从而产生新的姓传衍后世,而原姓却很少有人使用了。
如子姓,代之而传的有宋,殷,华,司马等姓。
姬姓的繁枝最多,共有上百个。
周初大封天下七十二国,其中同姓国,即姬姓周王亲属国五十三个。
这五十三国经几百年产生许许多多新的姓。
姓是天子赐予的,氏也有天子赐予的。
《左传》上说天子“胙之土而命之氏。
”如帝尧赐大禹姓姒,命氏曰夏。
故大禹的后代有姓夏的。
多数情况下,氏是由诸侯国国君来命名。
命氏的方法有几种。
一种是以祖父或父亲的字来命氏。
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叫公孙。
公孙之子则以祖父或父亲的字为氏。
《左传》记载鲁国的一个叫无骇的公孙之子死了,国君为他命氏。
查一下知道他的祖父的字叫展,遂给他命氏为展。
他既成为展姓的始祖。
又如郑国国君郑穆公之子名叫去疾,字子良。
他的孙子就以他的字良为氏成为良姓的始祖。
第二种以官职为氏。
如司马。
第三种以排行为氏。
伯,仲,叔,季是男子排行。
以此为氏的有仲孙,季孙,季友等。
第四种是以食邑采地及国名为氏。
这种情况比较多。
如赵,魏,韩,毕,柳,鲁,齐,卫等等。
最后一种以辈数为氏。
如公孙。
氏的再分枝就是族。
如鲁国的孟氏又分出子服氏,季氏别出公甫氏。
族名的产生方式与氏略同,但不必由国君指定。
凡高祖之后代子孙皆可自己命族名。
百家姓 刘姓起源

百家姓刘姓起源刘姓最古老的发源地在今河北唐县。
这里是远古洪荒时代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勇敢征服自然的古老刘姓子孙生活、栖息的地方。
刘姓有“王者气象”,刘汉王朝构成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潮,自此中华民族之主体被称为汉人、汉族,中国的语言文字被称为汉语、汉字。
上帝对刘姓实在太垂青了,他把奠基中华文明基础的重担交给了刘姓子孙。
高扬巨斧——刘姓的最原始根蒂树有根,水有源。
作为中国第四大姓的刘姓,它的根和源到底在哪里呢?中国虽然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但倘若你去问别人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恐怕时下的人们,甚至就连刘姓族人也鲜有能明确回答你的!那么“刘”字到低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借助汉语古文字学和现代语源学的钥匙,从“刘”字的字源着手进行寻根溯源。
刘字的原始形象人们在介绍刘姓时常说:“姓刘,文刀刘”。
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代表着华人世界数千万刘姓族人的血缘徽记刘字。
其实,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刘字,只是在中国大陆和新加坡等通行的现代简化字。
看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要探究“刘”字的原始形象和最早的意义,不能只看简化汉字,而必须看繁体的“劉”字。
在中国人们现在所知的最古老的汉语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
遗憾的是无论是在甲骨文、金文还是刻在陶器上的陶文中,我们至今都尚未发现“刘”字,令人奇怪的是在现在中国最早的字典——东汉文字学大师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当时堂堂国姓的“刘”竟无处觅迹。
有人认为,这是出于避讳的缘故。
现在见到的最古老的“刘”字形体是汉代的小篆和隶书。
战斧——刘字的本义在现代汉语里,“刘”字除了用来作姓氏外,别无其它任何意义。
因此,很少有人能解释得出来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
其实,在古代汉语中“刘”字有着极其丰富而神奇的含义。
根据《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等当今世界上最权威的汉语文字辞书的统计,“刘”字在古代有多达11种不同字义和解释。
一、名词,斧钺一类的兵器。
《广雅·释器》:“刘,刀也”。
姓和氏的意思(古代姓和氏的区别 姓和氏在先秦时期的含义是)

姓和氏的意思(古代姓和氏的区别姓和氏在先秦时期的含义是)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氏”字最初造字时本义已难知。
那么古代的姓和氏是怎么回事呢?姓和氏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姓在先秦的含义:朱凤瀚著《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将“姓”字在先秦时代的含义如下:其一,实本义是女子所生的子女。
《说文》:“姓,人所生也。
占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户,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所谓“人所生也”即母所生之子女。
其二,“姓”即是子女,子女相为亲,相组为族。
所以广其义,姓可作族属、族人解,亦可以进一步将之理解为泛称的“族”的意思,如殷墟卜辞中之“多生”西周春秋金文中之“百生”。
在卜辞中“多生”是指占卜主体(王)的亲族。
西周金文中的“百生”,从铭文内容看,可以用来称本族族人,也可以泛指没有亲族关系的其他族的族人。
至于东周文献中所见的“百姓”,则不仅可以有以上“百生”之义,而且有的含义更广泛,几乎近于今日所说之百姓,即民众,旧解或将”百姓”释为“百官”,其说不可信。
其三,“姓”本义既为女子所生子嗣,则同一女子所生子嗣组成的亲族也可以称为“姓”。
以表示其同出于一个女性始祖的这种特殊的亲属关系。
这是“姓”的另一引申义。
此种亲族组织强调女性始祖,则当如许多学者所推拟的。
百家姓

《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楮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梁杜阮蓝闽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锺徐丘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昝管卢莫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麹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宁仇栾暴甘斜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薄印宿白怀蒲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鬱胥能苍双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郤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瞿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向古易慎戈廖庾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欧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逑盖益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锺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丌官司寇仉督子车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拔夹谷宰父谷梁晋楚阎法汝鄢涂钦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岳帅缑亢况後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商牟佘佴伯赏南宫墨哈谯笪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终【百家姓的历史】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姓氏,并且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得延续。
百家姓中有七成姓来源于洛阳偃师。
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着明显的区别。
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
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姬,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
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姓氏的起源

什么是姓氏?
“姓氏”是人类个体与身俱来的第一符号,也 是具有血缘传承关系的家庭或宗族的群体标志, 是人类社会维系血亲、区分族别的重要依据。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既有共 性也有异性 共性:具有家号、族号、宗号之含义
异性:异性分为源与流的区别、本质上的区 别
区别
一、源与流的区别
材料:《国语· 周语》所云:“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人相生,虽不及百世, 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其子孙共相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
结论:在中华民族的初始时期,曾经经历过血亲乱婚向族外群婚 进化的历史进程,也可以看到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进化 的轨迹。
二、图腾感生 演化为姓 1.背景: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十分低下,人类既不了解人 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也不了解自身和氏族组织的起源,认为人类每个氏族、 部落都与某种自然现象、动植物、非生物有着某种神秘的亲缘关系,如日月 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熊黑虎豹、牛羊犬马、禽鸟龙蛇……只需该氏 族大的始祖母与之接触,即会衍生后代。
解读:姓表示宗族起源、出处,是原有的、大宗的族号;氏是后起的,是分支的、 小宗 的族号。先有姓,后有氏。姓大于氏,氏统于姓;姓是氏的源头,氏是姓的 分支。
二、本质上的区别 解读:姓是血缘传承的标志,氏是社会地位和地域区分的符号 姓侧重于血缘关系,氏强调地域的概念
总结:中华姓氏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形态,萌芽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根植于文 明初曙的氏族繁衍
华胥履大人迹而生伏羲
履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姜女原履大人迹而生后稷
禹母吞薏苡而生禹 吞物 简狄吞燕卵而生契 附宝感北斗而生黄帝 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 遇异 女节感流星而生少昊 女枢感虹光而生颛顼 庆都感赤龙而生伊尧 4.总结:由原始社会的图腾名称,演变为氏族组织的徽号、名称,标 志着中华姓氏的萌芽和产生,是中华姓氏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和升华 。而标志着氏族血缘关系的中华古姓,就成为“区分族别,维系血 亲”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姓氏最原始的社会功能。
百家姓的排名顺序由来百家姓排名顺序由来

百家姓的排名顺序由来百家姓排名顺序由来姓氏,是中国文明中一个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每个姓氏背后,都隐藏着一段真实的故事,百家姓排名顺序由来《百家姓》的来历《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
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
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的次序不是依各姓氏人口实际排列,而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另有作为儿童读物的同名图书。
《百家姓》的影响《百家姓》是中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
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
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
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
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中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百家姓》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几个姓氏,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与血缘的强烈认同感。
姓氏文化,或谱牒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是世界上“寻根意识”最重的族群。
《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血亲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
【氏】_氏字的读音氏的意思

基本解释基本字义● 氏shì ㄕˋ1. 古代“姓”和“氏”分用。
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2. 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神农~。
太史~。
摄~表。
其它字义● 氏zhī ㄓˉ1. 〔阏(yān)~〕见“阏”。
2. 〔月~〕见“月”。
详细解析详细字义◎ 氏shì〈名〉(1)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物体欲倾倒而将其支撑住的形象。
是“支”的本字。
本义: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2) 同本义 [family;family name]氏,姓氏。
——《玉篇》。
按,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
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
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
贱者有名无氏。
——《通志·略·氏族》赐姓刘氏,拜为郎中。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3) 也有以邑、官职、祖父的谥号或字为氏的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
——顾炎武《日知录》丁氏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察传》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乐府诗集·陌上桑》(4) 加在远古传说人物后面、世袭官职后面的称谓。
如:伏羲氏;太史氏;夏后氏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5) 一家成员所共同采用的姓,以别于个别的名。
如:张氏兄弟;王氏姐妹;氏姓(氏与姓;姓);氏胄(世家大族的后裔)(6) 对学术、流派、专家、名人或宗教的称呼 [a form of address for celebrities and specialists]妙思六经,消遥百氏。
——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7) 又指古代世业职官的称号。
如:保氏;职方氏;陈氏定理(8) 旧时放在已婚妇女的姓后,或如通常在父姓前还加上夫姓的称呼[a character placed after a married woman’s maiden name]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
姓名的含义及其流变

姓名的含义及其流变其实,人最关心的总是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听到自己的名字,谁都会猛然一激灵的。
从幼儿园到大学课堂,从会议室到各种交际场合,凡提到自己的名字总会令人兴奋,总不被提及名字对谁都是暗感沮丧的事情。
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佳名”,屈原就在《离骚》中感谢其父亲(皇考)“肇锡(赐)余以嘉名”。
姓名是人的代表符号,是人生命、生活信息得以传递的重要载体,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纽带,关系到一个人毕生的学业、事业、婚姻、家庭、健康、快乐、亲情、友谊、名望、地位、成就等。
名字(姓名)是一个简单而又奇妙的符号,中国人有一个顺口易记、文雅正气、韵味悠长的佳名是一笔无形的财富,碰上个难认、难念、难写、难记或不雅驯的名字就无形中生出很多麻烦和尴尬。
所以,取名不可不慎。
姓名在形式上由汉字构成,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给国学班、中文系本科生和研究生们讲课,“说文解字”课偏重讲字形,“音韵学”课偏重讲字音,“文献学”课偏重讲字义,都会涉及到“姓名”用字。
同学们往往希望顺便分析一下自己姓名的原本含义及品味如何,常常颇有新得,发现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姓名所知甚少,故分析后笑着批评:“这个名字都跟了你二十多年了,你还不真正认识它,太对不住了!”大家都笑。
笑过后,还真有同学组成科研小组,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武汉大学3万多名在读汉族学生的姓名,得出很有启发意义的数据和新认识。
同学们多次要求系统地讲一讲取名的问题,因不便专门开课,故拟在博客上写一组讨论性的文字,总名为“取名字的忌讳与技巧”,拟分多个专题展开讨论,索源理流,深入浅出,强调实用。
或许对取名字的人们有些帮助,也算是“国学课程实践”的一种补充及尝试。
一、“姓名”的含义及其流变“姓名”是“姓氏、名字”合并而成的简称。
“姓氏”今简称“姓”,本由“姓”与“氏”合并而成。
“名字”简称“名”,本由“名”与“字”合并而成。
先说“姓氏”。
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话说姓氏合一前

贵者才有资格称氏,那么先秦之“贱者”男子该如何称呼呢? 按照习惯,则以可以反应其生活状态的职业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既与贵族的“氏”有异曲同工之处,又发挥了品牌效应,最重要的是,这些职业名为后世衍生出了大批的姓——当然,这是后话,要在姓氏合一以后。
好了,该说女子之“姓”了。
从时间上来讲,“氏”的称呼要晚于“姓”,因为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顾炎武比较精练地区别道:“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男子称“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当父系社会的父权意识以绝对优势蔓延开去,直铺泱泱几千年时,父系的传承被看作至关重要时,那才真正是姓氏合一的开端,“姓”“氏”渐渐模糊为一体,祖先的荣耀和血脉一起由父系传承下去。然而最初,男子看重“氏”要胜过“姓”。不知古时之男子是不是比今天的男同胞们更有梦想?他们不仅要“齐家”,对他们说,“治国”“平天下”几乎是心中的最崇高事业,是男人们普遍的理想和向往。应该说,古代的男人比今天的男人要累得多。《大明宫词》里有著名的一首皮影戏,头几句:“离家去国整整三年,为了梦想中金壁辉煌的长安,都市里充满了神奇的历险,满足一个男儿宏伟的心愿…”让我又是感慨又是唏嘘,依稀看到一个男子衣带当风、仗剑天下的背影。
四,主要是说姓氏合一后的现象:主要加的是后缀:氏、女、母、姬、媪、妪等等,如张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等。
悠悠历史已是漆黑的天幕,而我们仰望的眼睛似寥落的星辰,永远不能漫盖整个夜空,但璀璨的光芒,会让你的心一暖。
三,以夫家的采邑、封地、谥号:如晋公子重耳亡齐时娶的齐国公主齐姜;郑武公的王后、郑庄公的母亲武姜、晋文公的夫人、秦穆公的妹妹文赢;嘻嘻,说到文嬴,就不能不想起穆姬(秦穆公的夫人,晋文的妹妹)——著名的“秦晋之好”嘛,其实就是国君间互相换了妹妹作夫人。
从汉字甲骨文“姓”、“氏”的结构看姓、氏的起源及社会意义

从汉字甲骨文“姓”、“氏”的结构看姓、氏的起源及社会意义作者:柯慧俐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8期摘要:姓氏的发展源远流长,姓氏文化蕴籍丰厚,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姓”与“氏”是一回事。
但是事实上,在上古时期,“姓”与“氏”是不同概念。
下文将从“姓”与“氏”的字形结构角度出发,试分析姓、氏的起源及社会意义。
关键词:甲骨文;姓氏;社会意义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134-02姓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在今天,一说到姓氏,大多人都会认为“姓”与“氏”是一回事。
的确,很久以前,“姓”和“氏”的所指就是相同的,姓就是氏,氏就是姓。
比如:姓王,就可以说“王氏”,“李氏”也就指的是姓李。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也是如此。
然而,在上古时期,也就是先秦时代,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是有区别的。
要了解“姓”与“氏”的关系,就需要先了解这两个字的结构。
一、甲骨文中的“姓”“姓”在《说文·女部》的解释:“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从女从生,生声”,意思就是说:“姓”氏人出生时的那个种族的代号,这与现代理解大致上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现代人一般都是从父姓的。
而“姓”这个字从结构上看却从“女”从“生”,也就是说这个字的本意是与“女”字有关的。
这与我们现在的习俗不相符合的。
任何一种语言和文字一定都是反映某种社会形态的产物,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文化意识形态。
因此,作为我国最早的成系统汉字——甲骨文当然也反映的是我国上古时期的文化意识。
“姓”从女从生,从字的结构上看,人类最初的姓应该并不是从父的,而是从母的。
这是因为:“姓”是源于母系氏族社会。
所谓的“母系氏族社会”即指在这个阶段,人类实行的是群婚制,一个男子可以有许多“妻子”,同理。
一个女子也可以有多个“丈夫”,男女双方都没有固定的配偶。
中国古代的姓和氏

今天我们一说到姓与氏,大家都觉得就是一回事。
确实,很久以来,一个人得姓就就是氏。
所谓“张氏”、“刘氏”,换言之即“姓张得”、“姓刘得”。
但就是,在中国上古时期——先秦时代,姓与氏就是被严格地加以区别得。
弄清这一点,对于认识、研究当时得社会历史有着重要得意义。
姓就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得称号,氏则为由姓衍生得分支。
姓得起源比较古老,形成以后非常稳定。
氏却不然,相对姓来说,它就是后起得,随着各种历史条件得影响出现不断得变更。
《左传·隐公八年》中有一段话,清楚地揭示了姓与氏得关系: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意思就是说:天子建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她得出生赐姓,分封土地而又根据封地命名氏。
诸侯对于卿大夫,以其字作为谥号,后人便当作族号;世代担任某一官职而有功者,就以官名为族号;也有以封邑作为族号得。
先来谈谈姓。
有人根据《春秋》,考得秦汉以前得二十二个姓(见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
例如周王室与鲁、晋、郑、卫、燕、虞、虢、吴、随、巴等封国都就是姬姓,齐、申、吕、许等国就是姜姓,秦、徐等国就是赢姓,楚国就是芈姓,殷人后裔得宋国就是子姓,夏人后裔得越国就是姒姓,传说中虞舜后裔得陈国就是妫姓,等等。
这大致可以反映西周至春秋时代姓得情况。
这些姓究竟如何发生,当时得人已不能详考,只有一些零碎得历史传说。
譬如《国语·晋语》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周语》载“我姬氏出自天鼋”。
至于秦汉以后,对于姓得发生,说法虽多,也更为精致详密,但往往出于后人得自我作古,可信程度还赶不上先秦得传说。
尽管如此,我们还就是可以透过一些有关姓得记载、传说,从中窥得上古与远古时期社会得某些重要侧面。
许多古姓都从女旁,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就是我们祖先曾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得痕迹。
有得古老姓氏与动物有关,则暗示了我们祖先曾有过原始氏族得“图腾”崇拜现象。
嬴姓赵氏是什么意思

嬴姓赵氏是什么意思嬴姓赵氏是什么意思 1姓,有古今之分。
古代(汉之前)的姓,是特指母系社会时以女性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族群的名称,经过三代(夏、商、周)演变为家族名号。
而今天的姓,是在汉代时姓氏合一后将姓与氏的作用混合为一后的产物,其组成部分除了极少量是上古的姓以外,绝大多数是古姓之后出现的氏。
氏是部落社会发展到父系时期以男性血缘为纽带的次一级家族的代号。
很多贵族家庭将自己的官职或封邑做为自己家庭的氏名。
姓与氏有关系相当于今天商业的某品牌与下属子系列的关系。
上古的嬴姓在三代时期分檗出很多氏,赵氏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支,被称为嬴姓赵氏。
秦国与赵国是一个祖宗传下来的两支脉。
所以都是嬴姓赵氏。
按照古时男子名前加氏不加姓的做法,秦始皇的全名应该是赵政,其中赵是他的氏,即今天所说的姓。
而他原本的姓(古姓)是嬴,不能出现在他的名字里。
“嬴政”这种叫法,是因为汉代以后的人们多已不懂得上古三代时期的姓氏文化,并且对于秦国赵氏的史实也不了解(主要是因为两周史书里不称呼各国君主的氏而只称名),简单地按自己的姓名习惯将秦始皇的古姓当成今姓(氏)一样用在名字前面,传到今天,已经习惯成自然,谬误反而成为经典。
嬴姓赵氏是什么意思 2嬴姓赵氏意思是:姓氏合二为一。
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
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
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
溯嬴姓渊源,颛顼高阳氏之孙皋陶(八恺之庭坚),皋陶生于山西洪洞(一说曲阜),舜因而赐以嬴姓。
嬴姓赵氏始于西周造父,造父为皋陶的十世孙。
据《史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
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扩展资料:秦始皇生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公元前259年1月27日)。
他出生在当时邯郸括城(大北市)的温明庙遗址和丛台以南,在今邯郸市中街以东的朱嘉翔一带。
他是秦庄襄王的中子,商朝重臣鄂来的第35孙,得赵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氏”的本义看氏与姓、氏与族之间的关系
摘要:氏者,识也,本义是绘有部落标识的旗帜。
姓者,生也,本义是本部落始祖(一般为男性始祖)赖以诞生的事物。
姓具有自然属性,氏具有社会属性,两者功能不同,但在一些部落中可能存在交叉重合。
春秋末期至战国,由于宗法制的崩溃,姓氏渐趋合一。
族者,聚也,本义是部落。
一个族也就是一个氏,是一个耕战合一的集团,夏代以前,部落大都成为侯国,族团的首领成为侯伯(国君),国名、氏名、族名是统一的。
商朝时期,天子所属部落或天子诸子所属分化的一些小部落,没有独立成为国家,这些部落只有族名而无氏名。
周代实行宗法制,诸侯下的卿大夫得以胙土命氏。
氏为族之所宗,族为氏之分化,是从属于氏的。
春秋末期以后,由于姓氏合一的影响,族成为具有血缘关系的同姓构成的集团。
关键词:氏;姓;族
《说文》认为氏来自于巴蜀方言,为山崖侧边附着而将要堕落的山岩。
这一说法素来遭人诟病,徐复观先生即提出质疑:“若不能证明初造氏字之人,出自蜀产,则何能援巴蜀之特殊字形以造此字。
且只要从小篆追溯上去,即可发现氏字之原形,与许氏所说的山岸欲堕的情形渺不相应。
”①那么,氏之本义为何?“氏族”的意义是由本义生出还是源自假借?氏与姓、氏与族之间的关系怎样?搞清这些问题,并不仅仅只是文字训诂的问题,而是对于人类学、历史学都极具意义的事情。
一、氏的本义
《说文》:“氏,巴蜀名山岸胁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
氏崩,闻数百里,象形。
凡氏之属皆从氏。
扬雄赋,响若氏隤。
”②许氏说解之失,上引徐复观文已指出。
除此之外,许氏所引的书证也成问题。
氏字起源甚古,甲骨文、金文就已习见,先秦文献中更有大量用例,许氏找不出符合其说解的例证,故只能以后出扬雄文中的孤例充数。
后世对于氏字之本义意见纷纭,大体以朱骏声、郭沫若、丁山为代表。
朱骏声指出了许慎说解之失,但却犯了和许氏同样的毛病。
《说文通训定声》氏字下云:“按许说此字非是。
因小篆横视似篆书山而附会之耳。
本训当为木本,转注当为姓氏,盖取水源木本之谊。
”③朱氏正确指出了许氏说解错误的根源在于以篆书之字形附会氏之本义,但朱氏本人却重蹈了许氏覆辙。
他援引《汉简》引《石经》氏之字形作为依据,判断氏之本义为木本。
篆书字形已不可靠,比篆书晚出之《石经》字形又怎能靠得住呢?,金文作、、、,与《石经》之字形相去远矣,朱氏之说因此不攻自破。
郭沫若开始从甲骨文字形分析氏之本义,这个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金文余释之余·释氏》云:“氏者余谓乃匙之初文。
《说文》:‘匙,匕也。
从匕,是声。
’段注云:‘《方言》曰:匕谓之匙。
’……今江苏人所谓茶匙汤匙也……古氏字形与匕近似;以声而言,则氏匙相同;是氏乃匙之初文矣。
”④郭氏之说,徐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