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完整解读)引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必修课程的重要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理解和遵守法律,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
该课程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以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意识。
一、课程目标1. 道德修养:理解并接受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和行为惯。
道德修养:理解并接受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和行为习惯。
2. 法律意识:理解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则,尊重和遵守法律,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理解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则,尊重和遵守法律,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3. 公民素质: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公民素质: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1. 个人道德修养包括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友善、勤奋研究等方面内容,以实例讲解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2. 法律基础知识介绍基本的法律概念、法律体系和法律规则,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
3. 公民权利与义务介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通过实际情境模拟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多种形式,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多种形式,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2. 评价方式:结合笔试和实践表现,重视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法律意识的实际表现。
评价方式:结合笔试和实践表现,重视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法律意识的实际表现。
四、教材与教具1. 教材: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教学。
教材: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教学。
2. 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
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
结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道德修养,法律意识和公民素质的培养。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200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中新增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2021年改名为《思想道德与法治》。
这门课程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一起构成了面向所有高职高专学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它融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科学性、实践性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
(二)课程任务该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问题,依据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课程的教学条件本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
理论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授课为主,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进行示范、呈现、讲解和分析教学内容,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通过结合具体的时政内容、鲜活的案例来提高课堂的抬头率。
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
课内实践主要以辩论、演讲、知识竞答、学生专题研讨等方式进行。
课外实践包括优秀学生事迹报告、参观考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在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联动中,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该课程以培养时代新人为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核心来展开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他们在思想、政治、道德、法治观念和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引导大学生完善四种认识(认识高职、社会、职业和自己),学会四种技能(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如何交往),做符合时代新人要求的大学生。
小学教育:全国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教育:全国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了确保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质量和标准一致,制定全国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必要的。
二、目标全国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三、内容全国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道德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2. 法治观念:使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3. 法律知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使他们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
4. 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5. 人权和平等: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人权和平等原则,培养他们的包容性和平等意识。
6. 安全与法律: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法律风险意识。
四、实施全国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1. 教材编写:编写符合标准要求的教材,包括教科书、辅助教材和多媒体资源。
2. 师资培训:为小学教师提供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法律知识。
3. 评估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进行评估和监测。
4. 家校合作: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五、结论全国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全面、系统的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加有素质、有担当的未来公民。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一、课程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通过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会遵纪守法,尊重他人,善待自然。
1.1 道德素养- 承认并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热爱自然,有良好的公民品质。
- 理解和热爱家庭,尊敬父母,关心兄弟姐妹,学会家庭合作和分享。
1.2 法治意识- 理解法律的基本含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法律法规。
- 理解并承认法治对社会公正和公平的重要性,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
二、课程内容2.1 道德教育- 基础道德知识: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等基础道德知识的教育。
- 高级道德知识:包括公民道德,社会责任,社区服务等高级道德知识的教育。
2.2 法治教育- 基础法律知识:包括基本法律常识,学校规章制度,社会法律法规等基础法律知识的教育。
- 高级法律知识:包括公民权利和责任,法治原则,法律实践等高级法律知识的教育。
三、课程要求- 学生应积极参与课程活动,积极思考,主动研究。
- 学生应具备基础的道德和法治知识,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 学生应尊重教师和同学,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课程评估- 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知识水平将通过课堂考试和平时作业进行评估。
- 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法治实践能力将通过实践活动和教师评估进行评估。
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实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会遵纪守法,尊重他人,善待自然。
这需要我们全体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最佳的研究环境。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一、总体要求本课程标准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中小学课程方案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新时代特色和需求,依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精心设计而成。
本课程标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德育为核心,以法治育人为基础,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健康成长。
二、课程内容思想品德和法律课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思想道德素养1.国家荣誉、国事天下:认识国家荣誉,掌握国家基本情况,了解两个回归、一国两制的实践;2.生命安全、健康成长:研究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的权利和保护生命的重要性;3.人际交往、情感自控:认识情感自控的意义以及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研究解决人际矛盾的方法和技巧;4.诚实守信、遵规守纪:培养诚实守信、遵规守纪的意识和惯,了解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5.责任担当、公正正义:研究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法律与法治意识1.宪法、法制基础:了解基本宪法原则、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掌握法律的形式、性质和层级;2.法律规范、法治思维:认识法律规范的制定和适用,掌握法律思维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3.法治社会、法治中国:认识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掌握法律保障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了解法治中国建设的成果和经验。
三、课程目标和要求1.思想品德目标要求(1)了解国家荣誉,掌握国家基本情况,了解两个回归、一国两制的实践;(2)掌握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的权利和保护生命的重要性;(3)认识情感自控的意义以及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研究解决人际矛盾的方法和技巧;(4)培养诚实守信、遵规守纪的意识和惯,了解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5)研究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道法课标
22道法课标
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内容。
具体来说,课程性质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等为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理念包括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开放的课程内容体系,引导学生学会生活;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包括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事,培养良好的公民素养;引导学生学法用法,学会探究,培养法治素养。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
学业质量主要从学习结果、学习过程、思维过程和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课程实施主要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总的来说,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一个全面、系统、具体的指导文件,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3年版)
课程性质和目标
课程性质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理念的 重要学科。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融合道德教育和法 治教育的内容与要求。
课程目标
通过系统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法治意识,培养 良好的品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结语与展望
总结本次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编制历程,展望未来在推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 育的发展方向。
及时收集反馈,对课程标准进 行持续评估和改进,确保其与 时俱进、符合实际需求。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道德培养
法治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增强学生对法治社会的认同,培养学生
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批判思维
公民责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增 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
协同发展
二者应协同推进,形成有机整 合,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和法治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 奠定基础。
纪律教育与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培养自律意识
纪律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 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确保校园安全
安全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 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确保校园生活安 全。
促进全面发展
诊断方式 反馈途径 诊断时间
个人自评、教师观察、同伴互评 、家长反馈等
面谈辅导、家校联系、学习档案 等
定期进行,及时跟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库
建设涵盖教材、教案、教学视 频、在线课程等丰富资源的数 字化课程资源库。
2022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在《道德与法治高中课程标准》(教育部实施)中,给2022年道
德与法治课程设定了以下目标:
一、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
1. 通过学习古典中的哲学思想和现代法律文本,树立正确的道德和法
律价值。
2. 学习和应用道德法则和法律规范,包括宪法、行政法规及其他相关
规定。
3. 加深对伦理关系和宗教哲学的理解。
4. 探究道德哲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影响。
二、培养正确的行为准则:
1. 加强对法制理念及其遴选机制的了解,以制定个性化的行为准则。
2. 通过社会实践,培养识别和尊重法律法规、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
心态。
3. 指引学生了解社会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处理社会矛盾和权利纠纷的
能力。
三、锻炼审美意识:
1. 加强哲学及文化遗产的积极研究,巩固学生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
艺术标准的理解。
2. 探究文化文本中当代相关哲学思想,锻炼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在充分理解个人与集体责任后,大胆展示自己文化实践的能力。
2023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3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引言:2023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辨别是非善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详细阐述2023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践行道德原则。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
通过系统的法治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违法、不犯罪。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课程内容:1. 道德教育内容。
包括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友善互助、勤劳勇敢等基本品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
2. 法治教育内容。
包括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的适用和解释方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使他们能够正确遵守法律法规。
3. 社会实践教育内容。
包括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
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和法治的教训,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法律意识。
2. 角色扮演法。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和法治的实践应用,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感和法治素养。
3. 小组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评价方式:1. 日常表现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评价他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3版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3版介绍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的重要学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部于2023年发布了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本文将详细介绍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3版的内容和目标。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进行修订的。
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新的课程标准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伦理观,提高法治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
第二部分:课程标准内容1.道德伦理教育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道德伦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方面的重要性。
该课程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课程将包括个人道德、家庭伦理、社会公德、国家责任等内容。
2.法治教育新的课程标准将重点加强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治原则和法律体系,学生将更好地认识到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同时,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
3.公民道德与公民素养新的课程标准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和公民素养,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学生将学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公民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此外,还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部分:目标与意义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其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2.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使其遵纪守法、尊重法律。
3.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行为。
4.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具备正确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培养有道德品质、具备法治观念的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024版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2024版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4版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该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旨在对我国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
2024版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个人与社会、家庭与社会、国家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多维发展、公民、司法、安全和实践与体验。
这些内容综合了社会现实和教育理论的要求,全面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提升。
首先,个人与社会方面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道德行为。
该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国家与社会方面的要求强调学生对国家、社会制度和法治的认识。
学生需要了解我国的宪法法律体系以及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对法治的敬畏和信仰,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人与自然方面的要求倡导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学生需要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推动实施可持续发展。
人的多维发展方面的要求强调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不仅要培养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还要发展自己的智力、体质、审美和劳动技能,全面发展自我,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公民方面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学生需要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了解社会组织和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司法方面的要求强调学生对司法制度和公正的认识。
学生需要了解司法机关的职责和权力,培养学生公正、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推动社会公正和法治进程。
安全方面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学生需要了解常见的法律风险和安全事故,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实践与体验方面的要求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
学生需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进一步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法治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标准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道德规范、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关注他人需求,培养共情能力和责任感。
2. 法律知识:介绍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制度,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3. 法治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思维方式,包括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尊重法律权威、重视法治原则和规范等。
4. 公民责任:传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5. 人权教育:介绍普世人权的概念和内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人权,反对歧视和侵犯人权的行为。
6. 社会法律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社会上的法律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权衡利弊的能力。
7. 法律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法律案例,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具体应用和适用。
8. 安全教育:向学生普及安全常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9. 道德与法治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他们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课程标准还需根据不同年级和学段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不同地区和学校可能会有不同的课程标准,以适应当地的法律、道德和文化环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三、课程标准内容总览
中的儿童表达思想和感情以及创造活动。同时教材中留有许多方格的“对话 框”便于教师记录儿童活动中的表现及其思想变化等。教材中还有许多开放性的 问题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教材中还安排了许多提示 语和指导语(如
三、课程标准内容总览
:“让我们一起讨论”、“让我们一起分享”、“请你去调查”、“请你去 访问”、“请你去考察”、“请你去研究”、“请你去实践”、“请你去反思” 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和活动性特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录
01 一、课程性质
03 参考内容
02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一、课程性质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 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1、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课程内容应具有连 续性和系统性。设计实施的每个单元内容都综合了显现生活事件或问题、学习性 主题活动和相关的实践活动,所选择的内容都来源于儿童生活及其社会化过程中 所必须面临的发展问题组成。
5、注重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 家庭教育的联动
5、注重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家庭教育的联动
3、课程的人文性
3、课程的人文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 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 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这个 综合的目标不求
3、课程的人文性
人人成为“精品”,但求个个都成“正品”。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不 但要完成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任务,还要完成道德、情感教育和人格培养的任务。 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人文因素,通过创设和渲染一种优美、智慧、富有儿童情 趣的活动情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
前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推动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课程目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强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的研究和实践。
2. 培养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3.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增强社会参与和服务意识。
4.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课程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律规范
2. 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
3. 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4. 安全教育和防范意识
5. 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为了规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而制定的。
全国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2. 课程标准的内容和难度
3. 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 课程标准的评价和考核
总结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而制
定的。
全国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可以有效地规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程的教学和实践。
二上道法课程标准
二上道法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树立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
2. 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基本法律常识,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4. 让学生了解安全常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范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5. 初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6. 培养学生初步的生活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7.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书写姿势,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8. 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态度,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课程性质方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
其政治性体现在课程引领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
思想性则着重培养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思考和判断。
综合性要求课程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践性强调课程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理念首先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其次,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促进学段衔接。
再者,构建开放型的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需求。
同时,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课程目标围绕核心素养,涵盖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
政治认同要求学生理解和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道德修养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法治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坚韧的意志。
责任意识则激励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课程内容依据学段特征和学生发展需求,分为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年级三个阶段。
小学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培养基本的道德观念。
小学中高年级进一步深化道德教育,初步涉及法治知识。
初中阶段则系统地进行道德、法治、国情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在学业质量方面,课程标准明确了各学段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达到的学业成就表现,为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提供了依据。
评价建议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水平。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3版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3版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更新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其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一直被视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律素养的重要一环。
而随着2023版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要求也将有所调整和更新。
本文将以我国教育体制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最新发展为主线,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对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3版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
一、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面评估1. 新课程标准的背景和意义道德与法治课程一直被视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律素养的重要一环,而2023版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正是对这一点的深化和完善。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增强学生法治观念、培养学生法治精神为重点,加强对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和引导。
2. 深度和广度的全面评估新课程标准将更加注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和理念,同时扩展课程内容,涵盖更多实践和案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新课程标准也将会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更新和优化,如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互动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以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二、探讨主题的由浅入深1. 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道德与法治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学生应该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健康成长。
2.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将更加注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并将涵盖更多新时代的法治理念和案例,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3. 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新课程标准也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包括法律意识、法治精神、法律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备良好的法治素养。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无疑是对我国教育体制的一次重大优化和更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版本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版本
一、教材编写原则
1. 情感品德原则:教材应渗透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培养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
2. 科学性原则:教材内容需符合儿童品德发展及教育规律,适应小学1~2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具有时代感。
3. 理实性原则:教材应关注儿童现实生活,选择贴近儿童的有意义内容,并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差异,为地方和学校创造性使用留出空间。
4. 综合性原则:教材应体现综合课程特点,将儿童生活各方面内容整合,有利于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5. 活动性原则:教材应体现“活动型”课程特点,突出活动性,融合活动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设计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
二、教材范围
教材包括教科书、学习资料包等多元化教学活动材料,经教育部审定后可由各地或学校选用。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教科书、音像资料、活动场所、图书资源、网络资源等。
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儿童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
四、充分利用各类资源
1. 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应认真学习研究。
2. 充分利用儿童自身资源,如兴趣、经验等。
3. 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区资源,如学校设施、校外活动场所、图书资源等。
4. 利用网络资源,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文(简体中文版)第一章概述为了贯彻《中小学德育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提高初中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培养他们健全人格,发展国家公民素质,特制定本标准。
第二章目标第一节教育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使其具备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及基本法律常识和法治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态度和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沟通、合作、辩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尊重法律、法规、校规和道德规范的能力。
5.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拒绝暴力、拥护平等和互助的精神。
第二节内容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
2.社会公德: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弱势群体、守法守纪、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
3.家庭美德: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心家人、尊重家庭成员、传承传统文化的习惯和品质。
4.个人品德:培养学生自律、自爱、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品质。
5.社会问题与解决:培养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
6.法律与法治:培养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法治的重要性,使其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益和参与法治建设。
7.政治品德: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意识。
第三章教学要求第一节教学原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1.知行合一原则: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到率先垂范,自己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
2.德育与学科的融合原则: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形成全员全程的德育教育。
3.生活化原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问题为教学素材,使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发展的三位一体;四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四让教与学扎根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爱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三、课程设计思路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主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挚爱生命,热爱自然;·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二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三知识与技能·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四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阿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过程;·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健康、安全地生活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l.按时作息,生括有规律;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3.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5.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7.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8.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9.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10.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11.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12.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愉快、积极地生活愉快、开朗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3.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积极向上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此而高兴;5.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绩;6.在成人帮肋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 7.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8.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9.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关心1.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2.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3.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4.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遵守社会道德规范5.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6.能初步分辩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7.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8.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9.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誊;10.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11.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12.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1.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2.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设计与制作3.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 4.能根据需要曲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街品等来开展活动;敢于思考、探究5.能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来扩展游戏或推进活动;6.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7.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8.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9.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10.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课程内容”说明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活动和缩写教材时,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本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可以有所调整;“课程内容”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在实施中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一、建议一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本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是课程的灵魂所在.在中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本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忽视深层的志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倾向;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三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在本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四把了解儿童作为的基础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必须以深人地了解儿童为基础;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参见图1 五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图1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环节示意图六过程的注意点1.准备1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爱其家庭、社区的实际状况,重视做好课前的学情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与班级儿童的实际,制订有针对性的活动计划;2活动的目标力求全面、明确、具体,并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3活动计划要注意个别差异,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考虑如何帮助每个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4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根据活动内容,有相对的灵活性、开放性;可计划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2.内容选择1源于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从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内容或课程的生长点,提高的针对性;2符合国情和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生活中儿童能够理解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的新成果、儿童感兴趣的当地的自然现象、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等开展活动,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与鲜活;3正确理解和应用教科书本课程的教科书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也可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特点的“案例”;在使用教科书时,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生成适宜的活动,提高的实效性;3.活动组织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活动形式要服从于内容,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方式等,切忌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搞形式主义;教师可根据活动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班额的不同,因地制宣、因儿童制宜,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2重视活动的整合与建续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中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整合与连续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本课程活动应注意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等结合起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的联合,不断扩展和深化儿童的经验和体验;本课程活动应注意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各单元之间、学期之间的活动相互呼应,相互强化,让课程能够持续不断地、广泛而探入地影响儿童的实际生活,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3开放地组织活动本课程的活动应注意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发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打破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等方式,为儿童开阔视野,更好地向自然,向社会,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创造条件;4.活动指导1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本课程的应激发儿童主动想做什么,而不应是由教师支配儿童做什么;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计划,提供选择活动内容、方式或合作对象的机会,引导儿童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儿童的反应爱时调整活动,让儿童参与活动评价等途径,发展儿童的自主性、思考与判断能力,让活动真正成为儿童的活动;2重视活动的过程活动过程是儿童的情感、态度、认识能力、品德和行为习惯、方式与特点等比较充分地展现与逐步形成的过程;关注活动过程不仅为教师了解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还为教育儿童、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与极好的机会;应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不要仅以知识点的掌握或最终结果来判定儿童优劣;活动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质量、同伴问的冲突与合作、家庭或社会因素的影响等,都直接关系着儿童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是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因素;3提高活动的质量·活动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在开展活动时,要创设条件,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体验、经历活动过程,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参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坚信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长处,对儿童的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切实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创设儿童自主选择活动的主题、内容、材料、方式,制订活动计划、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提供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儿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尤其要鼓励儿童动手做,以多种形式如语言、绘画、、动作、表演、等,表现与分享活动的成果;·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帮助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发现同伴的长处,获得合作、协商、对话、分享、尊重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活动有不同的特点,指导方式与儿童方式也各有不同,在活动中要注意实事求是,灵活应对;·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广泛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活动中灵活利用;·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将延展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对教案和活动的设计、指导、效果等,进行有深度的自我评价与反愚,不断改进;二、评价建议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本课程的评价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尊重每一个儿童在品德与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及探究能力方面发展的独特性;本课程的评价与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的生动体现;本课程评价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评价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一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1.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本课程采用的基本形式是单元主题;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时候,既要关注所有儿童都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儿童对该主题的独特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优势;2.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本课程“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确定一个主题的评价目标时,既要关注目标的整体性,又要避免平均主义,要根据主题的性质和特点突出重点目标;如在社会调查类活动中,可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所侧重;在节日庆典类活动中,可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所侧重;3.把预设目标和活动的生成性结合起来在活动评价时,既要关注活动的既定目标,又不应拘泥于此,仅仅根据预设目标的达成度来评价活动的成功与否;本课程的评价应充分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和儿童的实际表现,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二评价方法的选择本课程的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的个性化表现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 1.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如儿童的行为、情绪情感、操作的情况、活动的状态等,以此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价;2.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并了解儿童思想情感的变化;3.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4.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5.儿童作品分析;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儿童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为避免方法的局限性,在评价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三评价的注意点1.关注过程;重视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如关注儿童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索、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克服困难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而不是仅仅重视最后的结果;2.追求多元;评价主体多元,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积极鼓励儿童自评、互评,鼓励家长与其他有关人员的广泛参与;尺度多元,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渠道多元,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力求准确、全面地评价儿童;四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教师应客观、全面、谨慎地解释评价结果,以获得对儿童全方位的、深入的了解,避免以偏概全.通过对评价结果的解释,教师不仅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特点、发展优势或进步等;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进一步在后续活动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