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开题报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开题报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2014年3月18日—3月19日
指导教师审定开题报告,学生提交开题报告。
2014年3月19日—3月20日
提纲拟定
2014年3月21日—4月28日
论文写作
1、4月28日之前交论文初稿
2、5月12日之前交论文定稿、交纸质论文两份、电子稿一份。
2014年5月13日—5月24日
论文答辩
六、主要参考文献
[1]Lefevere, Andre.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Context,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America,New York, 1992.
[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译林出版社,2000年。最近几年来,国内的译学建设发展很快,成绩斐然。但与此同时,国内翻译界不少人士对当今国际译学界实现。
文化转向后的形势走向及其实质的认识还是不足的,甚至有些模糊。七一教授的新著应该对人们认清“规定性研究”与“描述性研究”的区别、把握文化层面翻译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有相当的帮助。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译学的四个共性体现在体系上的完整性,阐述上的理论性,目的上的针对性和内容上的创建性。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正式提出了“异化(foreignization)”和“归化(domestication)”两种翻译策略。
[1]尤金·奈达.美国翻译理论家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这说明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然而,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

汉语习语英译开题报告

汉语习语英译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浅析汉语习语的英译一、课题来源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英语习语除了固定的短语或表达法外,还包括口语体、谚语、格言,乃至一些但语。

英汉习语在性质上有其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在语言的长期使用中形成的稳固定型的词组或句子。

它们无论在语法结构、固定搭配上,或在特点、含义上,都是特殊的。

使用时,一般不能改变其结构和含义。

二、研究意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而的差异,不同语种的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大量的习语表现出迥异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征。

在此文化里习以为常的说法,在彼文化里可能就是一个空白。

同样,在此文化里的这种表达方式,在彼文化里可能完全是另一种表达方式。

翻译习语时,必须照顾到不同民族文化的习惯和特点,适当采用归化法和异化法,或者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将习语的原意象清楚、确切地传达出来。

因此,探讨汉语习语的翻译方法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三、主要研究方法本文为了达到研究的预期目的,主要运用以下研究方法:一是文献分析法。

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大量收集、整理与分析,归纳出有关习语、翻译理论以及跨文化交流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为从汉语习语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参考。

二是个案研究法。

通过列举一些有权威性的案例,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论证本文的论点,增加权威性和可信度。

三是对比分析法。

本文主要是对英汉习语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此来反映出两个国家所存在的文化差异,为本文的研究做铺垫。

四、文献综述陈铳(2019)认为汉语习语英译的存异现象表现在三个方面:同一比喻形象表达不同的含义、不同的事物表达同一比喻意义、形近但义不同。

提出在汉语习语英译过程中,译者要深入分析汉语习语的内涵和引申意义,准确、传神地传递汉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完整word版)开题报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开题报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主要从翻译中文化差异的现象出发,对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进行解析。

具体论文写作中,首先通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的具体分析,即信息翻译的理论背景跨文化交流中中英文化差异的表现,包括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事物认识的差异、心理特点的差异、风俗习惯的差异及谚语、习语的差异。

同时,引出针对文化差异的几种主要方法即直译法、代换法、增词法、意译法等处理方法。

整篇论文围绕文化差异的现象的分析这一大方向,对翻译的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解析。

具体内容如下:本课题的第一部分:解释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本课题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具体分析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文化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每一类文化都有其不同之处。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因为不同的教育经历、社会和工作经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就不同。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包括自然环境、对事物的认知、心理特点、风俗习惯等。

本课题的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在翻译工作中,针对这些文化差异提出几种主要的处理方。

直译法、代换法、增词法、意译法等处理方法。

本课题的最后部分总结:在翻译中,是否一定要全部保留原文的异域形象和文化色彩,是否一定要采取直译加注或在译文中增加文化背景的说明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无一定之规。

译者可以灵活地采取各种依法处理文化差异,但是,译者应该设法尽量保留和传达原文特有形象,避免以异域形象替换原语形象,进行文化翻译。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汉英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都有着极为丰富的习语。

众所周知,习语是因语法结构特殊而无法拆开,且不能依据其组成成份来解释的语言形式,或某种固定的语言表达方式。

英汉习语的互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转换,同时也要考虑文化的转换。

习语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习语翻译的确切性变的越来越重要。

本课题通过研究中西习语的翻译与比较,用一定实证研究来表明中西习语翻译差异及其差异影响原因,从而认识到在习语翻译领域中我们所要注意的问题,并在实践过程中找到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法,习语的准确翻译有利于更好的理解中西方语言及文化差异,更能促进中西方语言及跨文化交流,更好的促进读者的理解。

汉英习语对比研究及其在汉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汉英习语对比研究及其在汉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汉英习语对比研究及其在汉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的开题报

题目:汉英习语对比研究及其在汉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汉语与英语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习语翻译成为交流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然而,由于汉英习语文化背景的不同,汉英习语对比研究对汉语习语
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汉语习语的翻译对于促进汉语的推广和扩散、加深中
外文化交流与理解的互动,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汉英习语对比的研究,探究汉英习语的异同及其文化价值,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习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为汉语习语的翻译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阅读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将对汉英习语对比的理论进行阐述,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汉英习语在文化、语用和语法方面的
异同。

其次,从汉语习语翻译的实践中,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习语翻译方法和策略,分析习语翻译中的主要问题,并总结出一些能够提高汉语习语翻译质量的措施。

四、预期成果
本文旨在通过汉英习语对比研究及其在汉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汉语习语翻译方法和策略,提高汉语习语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与理解的互动,为汉语习语的翻译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开题报告】.doc

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开题报告】.doc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英语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美国大百科全书如此定义商标:“商标是一个词,名称,符号,图案,或是上述要素的组合,制造商或生产商用來使自己的商品区别于他人的商品(美国大百科全书26:917)。

”根据定义,商标的主要功能是建立一种识别,在消费者和商品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

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化,商标选择在国际商品市场战略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自己的市场对抗其他品牌的竞争,商标的功能被扩大,使其不仅仅起一种识别的作用,还要承担起诸如建立良好的声誉、代表产品的高品质以及刺激消费等功能。

正如美国学者艾•里斯所言:“一个较好的名字在销售成绩上能有千百万美元的差异。

”因此,商标的翻译成功与否和商品的认可度乃至品牌形象的树立都有着莫大的关系。

关于这方面,我国许多学者对此问题已做出探讨:一、高根娣在其《跨文化交流中的出口商标翻译》一文中指出了商标在音译、直译和音义结合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陈俊、杨云峰在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中的出口商标翻译》一文中详细指出了商标翻译要全面考虑国外消费者的社会文化特点和消费心理。

三、王慧在其《我国驰名商标翻译失误分析》中指岀了我国一些驰名产品在商标翻译上的错误做法。

四、赵春苗在《商标翻译与文化差异》屮指出商标翻译必须尊重和把握民族心里差异,洞察译名的联系意义。

国外一些学者也对商标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研究:一、皮特.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指岀了采用交际翻译法翻译商标的目的。

二、美国学者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他们的著作《定位》中都指出了品牌的重要意义及其影响作用,并对商标的翻译问题做出探讨,他们指出:名称是把品牌吊在顾客心智中产品阶梯的挂钩。

而且他们还指出了: 能告诉顾客产品能给他的主耍利益是什么的名称,才能够启动定位过程。

在这里他们着重强调了商标名的重要作用。

皮特•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探讨了采用交际翻译法翻译商标的目的及如何采用该方法对商标进行翻译。

文化差异翻译开题报告

文化差异翻译开题报告

文化差异翻译开题报告文化差异翻译开题报告一、引言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变得日益频繁。

而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工具,承担着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信息转化和传递的重要职责。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工作常常面临着各种挑战。

本文将探讨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1. 语言差异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差异,这对翻译工作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中文中的“家”一词在英文中可以翻译为“home”或“family”,具体的翻译取决于上下文和文化背景。

因此,翻译人员需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以准确传达源语言的意思。

2. 社会习俗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社会习俗差异也是翻译工作中的一大挑战。

例如,中国人在交流中常常使用委婉语,而西方国家的人则更加直接。

当翻译人员在将某一句话翻译为英文时,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背景,以保持原意和表达方式的一致。

3. 文化价值观差异文化价值观是不同文化之间最为显著的差异之一。

例如,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价值。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根据不同文化的价值观,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理解。

三、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1. 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翻译人员需要通过学习和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熟悉其习俗、价值观和表达方式。

只有深入了解文化背景,才能准确传达信息。

2. 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翻译策略。

例如,对于存在文化差异的词汇,可以采取注释、解释或者使用类似的词语进行替换,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3. 与专家和本土人士合作在处理特定领域或文化背景的翻译工作时,与专家和本土人士合作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他们可以提供有关特定文化的深入见解和建议,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信息。

四、结论文化差异对翻译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同时也提供了一种丰富多样的交流和合作机会。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之一,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习惯表达方式。

习语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和翻译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英语和汉语习语的共性与差异、文化内涵及其跨文化翻译进行分析探讨。

一、英汉习语的共性与差异英语和汉语都是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与差异。

在习语方面,英语的习语种类繁多,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而汉语的习语则以精炼简洁、形象生动而著称。

在表达方式上,英语习语常常充满诗意和想象,富有寓意和象征意义;而汉语习语则注重形象的生动和语言的传神。

英语中的“the apple of one's eye”和汉语中的“掌上明珠”都是用来形容某人深爱的人或物,但表达方式上却有所不同。

习语的使用频率也有所不同,英语中常用的习语可能在汉语中很少被使用,反之亦然。

在文化内涵方面,英语和汉语习语的表达方式受到各自文化的影响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英语习语常常反映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强调情感表达和个人意识;而汉语习语则更注重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表达方式更加含蓄和内敛。

英语中的“once in a blue moon”表示难得一见,而汉语中的“千载难逢”则表示相同的意思,但却反映出不同的文化情感。

在使用习语时,英语中强调形象化的表达,喜欢用生动的词语来描绘具体的画面;而汉语则更注重抽象的表达方式,运用类比和象征手法来表达含义,通过内在的联系来表达外在的意思。

二、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与跨文化翻译英语和汉语习语的文化内涵深刻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了解习语的文化内涵是至关重要的。

翻译者需要深刻理解源语言习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准确把握其含义和表达方式。

翻译者还需要尊重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巧妙地将源语言习语转化为符合目标语言国家文化的表达方式。

从文化翻译学角度论英语习语的汉译的开题报告

从文化翻译学角度论英语习语的汉译的开题报告

从文化翻译学角度论英语习语的汉译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中富有特色的短语表达方式,具有语言形式的固定性、语义的隐喻性、难以直接理解等特点,因此在英语学习和英译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各民族文化的差异,英语习语在汉语环境下常常会失去其隐喻表达的韵味和文化内涵,汉语译文的选择对于文化交流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

因此,本论文旨在从文化翻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英语习语的汉译问题,旨在帮助译员更好地理解和翻译英语习语,促进中英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英语习语的汉译问题进行探讨:1. 英语习语的语言、文化特点分析。

包括英语习语的语言特点与使用情况,以及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分析。

2. 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从意译、形似翻译、功能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提出相关的翻译技巧和注意事项。

3. 英语习语的汉译实例分析。

以实例为重点,选取不同类型的英语习语作为翻译对象,将运用前文所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翻译,并分析其准确性和可行性。

本文将运用对比分析、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对具体实例的翻译分析,探讨英语习语的汉译问题,为译员准确地理解和翻译英语习语提供指导。

三、预期成果通过本文的研究,预计可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 细致地分析了英语习语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探讨了英语习语在语言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2. 提出了针对英语习语的汉译策略和方法,对提高翻译质量和准确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3. 通过实例分析的方法,对一些常见的英语习语进行了翻译,探讨了不同翻译方式的优缺点,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英语习语提供指导。

四、可行性分析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英语习语的汉译问题,涉及到翻译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本文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将实际存在的英语习语作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汉译策略和方法。

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的开题报告

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的开题报告

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与日俱增。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差异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

翻译作为一项跨越文化的交流工具,也必须面对这一挑战。

因此,研究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的关系,对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
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究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具体来说,研究将回答如下问题:
1.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什么?
2. 翻译中需要注意哪些文化差异?
3. 如何针对不同的文化差异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实证分析法。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梳理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了解不同学者对于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的看法。

接着,通过实证分
析法,选取不同领域的文本进行翻译实践,以考察不同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提
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
1. 探究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的关系,为跨文化翻译提供理论支持。

2. 提出针对不同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提高跨文化交流效率和质量。

3. 在翻译教学领域中推广本研究成果,促进跨文化教育的发展。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的关系,对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国际人文交流理解,深化文化认知和多元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从文化内涵角度看英汉习语的对比【开题报告】

从文化内涵角度看英汉习语的对比【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英语从文化内涵角度看英汉习语的对比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习语是语言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使用的语言形式之一。

它简洁且意思精辟,是定形性、文化承载最为丰富的词组或短语,包括俗语、成语、格言、谚语、俚语、歇后语等等,是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备独特的、固定的、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方式。

是经过较长时间的使用才能逐渐固定、传播开的。

它们既凝聚了人类共同的生活感受,也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融合了人类共性和民族个性。

所以在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结构。

汉语和英语均是历史悠久的语言,而习语大多由汉英人民长期以来惯用的固定词组和短句组成,所以两个语种里都有着大量的丰富多彩、脍炙人口的习语。

有些习语的喻意汉英之间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各自独特的文化现象、民族特点、汉英民族地理、历史、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习语也往往负载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汉语和英语的交流日益增加。

可以预料,汉语和英语势必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士的重视。

其应用亦将越来越广泛。

Smith于1925年发表了《词与习语》(Words and Idioms)一书,成为早期习语研究的代表。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探索习语的来源和结构,并详细地对习语的来源进行分类,同时强调了习语的基本特征,即:习语的意义不是它的组成词的意义的总和。

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随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蓬勃发展,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词汇、语义和句法理论也被用来解释习语的深层结构和语义特征。

C.F.Hockett强调了语境在识别和解释习语中的重要地位。

他指出,没有语境就难以确定一个表达式是习语还是搭配;他完善了习语的整体性(single unit)、凝固性(institutionalization)和不可替换性(irreplacebility)的特征。

为其后的习语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工作报告之英语习语开题报告

工作报告之英语习语开题报告

英语习语开题报告【篇一: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开题报告】201001010420 师范英语十班李荣萍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选题论证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习语是一种广为流传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固定的短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习语的文字通俗简练,风趣幽默,中西方人们都习惯于使用习语。

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习语同文学作品一样是语言的精华: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世界上凡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大量的成语,汉、英两种语言即是如此。

由于汉、英两族在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及思想方法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反映在成语的形象、含义及用法上也大不相同。

习语中的文化因素给翻译带来了困难。

只有通过适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才能使译文既能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能清楚地表达。

习语是语言中重要的修辞手段,经常用音的和谐来达到易懂易记,生动有趣的目的。

它没有规则的句子结构,却有着相对固定的自身表达形式。

习语的这些特点为它的翻译增加了难度。

为了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并运用习语,在翻译中译者必须考虑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同样的习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将会有完全不同的翻译,它反映了中西方人们在生活习俗,思维习惯,性格以及对待色彩等方面的不同看法。

本论题将通过习语的翻译向读者介绍一些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便人们能更好的交流。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of english-chinese idioms andidiom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enable readers understand and use idioms better, translators must consider the underlying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 this study will lay out some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o readers, so that peopl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with each other.Ⅰ.introductionⅡ.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a. definition of idiomsb.origins of idioms1. idioms from the bible2. idioms from greek mythologyc. features of idioms1. semantic unity2. structural stability3. the stylistic feature of idiomii.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a. differences in living environmentb. different conventionsc.differences in religion and beliefsd. differences of historical allusionⅢ.translation methods of idiomsa.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liberal translationb. the approach of addition and omissionc.correspondence-cum-loan translation and image-shift translation Ⅳ.conclusionworks cited[1]richard a. spears. phrases and idioms. hef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 of china press, 2004[2]harry collis. 101 american english proverb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3]林莉兰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4]刘伟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1期[5]王金凤;卢聚伦;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j]科技信息;2007年14期[6]平洪.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7]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8]庄和诚.英语习语探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篇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英语习语】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英语习语2673人阅读英语习语大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论文的选题方法毕业论文开题报...毕业论文开题报...毕业论文格式毕业论文注意事... 大连民族学院2009届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13 得豆). through the struggle with nature both the easterners and westerners have come to know that unity isstrength. the following idioms “a bolt from the blue” and “晴天霹雳”, “burn one?s boats” and “破釜沉舟”, “add fuel to the fire” and “火上加油”, and so on, as we ll versed in connotations well as figures. unless such circumstances,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in usage are interlinked, which is conformed to the structure and form of idiom and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figure and characteristic. just as one word has many synonym words,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have the character of similarity in metaphorical meaning. for example, the english idiom“in for a penny, in for a pound” shows that “一不做,二不休;一旦开始就干到底”;“to go the whole hog” shows that “全力以赴” “one may as well be hanged for a sheep as a lamb” (犯重罪和犯轻罪都受一样的处罚,不如索性一不做二不休).these idioms are extremely similar in metaphorical meaning. chinese idioms also have this character, such as“一不做,二不休”, “全力以赴”, “一往无前” and so on.4.8 the fix or vari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idioms both have the fixed feature of idioms. owing to idioms? deriving from history events,allusions,myth and tale etc.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have its habitual and usage feature. even though some of them do not conform to grammar and logic, they can not be altered. for instance: 仰望、展望、鸟瞰、盯住、浏览、凝视、巡视、观察.these words all have the meaning of “look”, but they can not use “look” instead. for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 some idiom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illogic and grammatically incorrect. for example:diamond cut diamond. “cut” is a verb not singular norms , and not accord with english grammar. but it should not write like this: diamond cuts diamond. equally to chinese idioms, for example: 非驴非马 should not write like 不驴不马。

《论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及其策略》范文

《论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及其策略》范文

《论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及其策略》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交流的桥梁——翻译,特别是口译,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英汉习语口译作为语言交流的特殊形式,因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关注。

文化差异是影响英汉习语口译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关系到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文化背景、价值观、习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1. 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理解障碍英汉习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一习语在两种语言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在口译过程中,如果译员不了解或误解了习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就可能导致翻译失误,使听者产生困惑。

2. 价值观差异引起的翻译难度中西方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这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等方面。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达习语所蕴含的价值观成为一大挑战。

3. 习俗习惯差异导致的翻译失真习俗习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习俗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在习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果不了解这些习俗习惯,就可能导致翻译失真。

三、应对文化差异的英汉习语口译策略1. 提高跨文化意识译员应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文化背景、价值观、习俗习惯等。

只有这样,才能在口译过程中准确理解习语的含义和用法。

2. 积累习语知识译员应积累丰富的习语知识,包括习语的来源、含义、用法等。

同时,还要了解习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和延伸意义。

3. 采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在口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那些文化内涵较为明显的习语,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习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传达出来;对于那些文化内涵较为简单、直接对应的习语,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4. 灵活运用解释和补充说明在口译过程中,如果遇到难以直接翻译的习语,可以灵活运用解释和补充说明的方法,将习语所表达的意思解释清楚。

文化差异翻译开题报告

文化差异翻译开题报告

文化差异翻译开题报告文化差异翻译开题报告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国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翻译作为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变得越发重要。

然而,文化差异是翻译过程中常常遇到的挑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

二、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1. 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语言的使用和表达方式存在着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时间就是金钱”被表达为“Time is money”,而在中文中则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

这种差异使得翻译者在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2. 习惯和礼仪的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习惯和礼仪也会对翻译产生影响。

例如,在西方国家,握手被视为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而在一些东方国家,鞠躬则被认为更为恰当。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了解并传达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习惯和礼仪,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误解或冲突。

3. 价值观和信仰的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和信仰也会对翻译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而东方文化则更注重集体和家庭观念。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了解并传达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和信仰,以确保翻译结果在目标文化中能够被接受和理解。

三、解决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策略1. 深入了解目标文化翻译者应该对目标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包括语言、习俗、价值观、信仰等方面。

只有通过了解目标文化,翻译者才能更好地理解源文化中的信息,并将其准确地传达到目标文化中。

2. 灵活运用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文化差异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例如,对于某些文化中独特的习俗或礼仪,可以选择进行文化调整,以使翻译结果更符合目标文化的期望。

3. 适当注释和解释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可以适当地增加注释和解释,以帮助目标文化的读者更好地理解源文化中的信息。

这样可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误解或困惑,并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英汉习语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英汉习语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英汉习语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习语是每个语言中都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语言中比较固定和特殊的表达方式。

习语不仅具有表达意思的功能,同时也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统和思维方式。

不同民族的习语也体现出其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因此探究英汉习语的民族文化差异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英汉习语的民族文化差异性,具体目的如下:1、了解英汉习语的基本情况和特点;2、分析英汉习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3、比较英汉习语的民族文化差异性,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法,通过对英汉习语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比较,探究其民族文化差异性。

具体方法如下:1、搜集英汉习语资料:通过网络、书籍、专业期刊等途径搜集英汉习语资料;2、整理英汉习语数据:建立英汉习语数据库,统计和整理英汉习语数据,为后续分析做好准备;3、分析英汉习语文化内涵:通过对英汉习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探究其民族文化差异性;4、比较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性:通过对英汉习语的比较,寻找其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共性和特殊性。

四、论文结构本研究将按照以下结构组织论文: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目的和方法1.3 论文结构安排第二章英汉习语的基本情况和特点2.1 英汉习语的定义和分类2.2 英汉习语的特点和功能第三章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3.1 英汉习语的文化背景和意义3.2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思维方式第四章英汉习语的民族文化差异性比较4.1 英汉习语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共性和特殊性4.2 英汉习语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影响和作用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1 研究结论5.2 研究不足和展望五、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成果:1、增进对英汉习语的认识和理解;2、深入解析英汉习语背后的民族文化差异性;3、为英语学习和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中英对比教学开题报告

中英对比教学开题报告

中英对比教学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

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侧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中英对比教学的方法,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英语教学的特点与难点,以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深入探究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以期为改进英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分析中英对比教学在提高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作用,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中英对比教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其次,采用实证研究法,对中英对比教学进行实验研究,以检验其实际效果。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中英对比教学的典型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本研究预期能够丰富中英对比教学的研究成果,为英语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本研究还将为英语教师提供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中英对比教学。

创新点在于将中英对比教学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学习体验。

五、研究计划与时间表本研究计划分为五个阶段:文献综述、实证研究、案例分析、成果总结和论文撰写。

预计耗时一年完成。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第一阶段(第1-2个月):文献综述。

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中英对比教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阶段(第3-4个月):实证研究。

设计实验方案,选取实验对象进行中英对比教学实践,收集数据。

第三阶段(第5-6个月):案例分析。

对实验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西习语的翻译【开题报告】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西习语的翻译【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英语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西习语的翻译On the View of Culture in Translation of Idiom一、选题的背景、意义历史背景:中西文化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都曾创造过辉煌。

一般而言,西方文化至少包含着三种传统,一种是希腊的,一种是罗马的,还有一种是基督教的。

英汉习语中,有一些习语的来源有历史的习语的来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的是出自寓言,神话传说,他们的结构简洁,但意义很深远。

因此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源自希腊神话的Achilles’ heel 让人想到了“唯一致命的弱点”;cat’s paw 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或“受人愚弄的人”;between Scylla and Carbides 译为“进退维谷”,出自荷马史诗;Pandora’s box 直译为潘多拉的盒子,意思是“无穷的灾难”。

中国文化也具有许多不同的源流传统。

中国文化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是循着一条所谓“以夏变夷”的路线发展下来的,各种异质文化在中国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面前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排拒,从而使儒家文化始终能够保持一种唯我独尊的纯粹性。

在中国文化史上,“以夏变夷”始终就是主导,当然也曾经有过以夷乱夏的情况。

汉语中的习语和成语主要是来源于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愚公移山、刻舟求剑等是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画龙点睛、精卫填海等是出自神话传说。

这些习语成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表现了与英语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

选题意义:由于习语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习语的翻译早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

从文化角度对比研究中英习语,有助于掌握习语的意义和运用。

习语的正确理解是翻译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一个翻译者要进行有效的翻译,不仅要熟悉两种语言系统,而且要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所以必须注意既定存在的文化差异,并在翻译中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以有效传达源语色彩。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翻译类论文开题报告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翻译类论文开题报告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翻译类论文开题报告浏览次数:3227次悬赏分:5|提问时间:2009-1-29 16:39|提问者:匿名推荐答案首先,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犹如母与子的关系。

先有人类思维后有语言、图画、音乐等外在表现形式。

Language serves as dress of thought.Thoughts are always expressed by wordsWithout thinking,language would be meaningless?那么,思维又是如何作用在语言形式上的呢?通过研究可知:思维---表现法---语言具体形式。

现在,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中国人与西方人由历史渊源、地域特性及哲学与文化心理不同而导致的思维的根本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

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

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

The T aoist notion Of following nature is closed related,as in other naturalistic movements,to the idea of fate.这种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使中国人习惯于崇尚自然、行于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和宿命论,即Let things remain as they are.而在人与天地万物协调共存的世界中,则存在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

美国人说这是moving in endless circles and repeating it over and over again。

中国的儒家与道家哲学就深深体现了这种观点。

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等,这就是汉民族的循回式思维方式,比如在语言表现法中有回环式:“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及递进式表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汉英习语在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流失的开题报告

汉英习语在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流失的开题报告

汉英习语在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流失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强,汉英翻译需求日益增加,但是汉英之间还存在很多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的不同,导致跨文化翻译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其中,汉英习语在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流失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

本文将从文化层面分析汉英习语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现象,并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汉英习语的文化翻译。

二、研究意义1、提高翻译质量。

跨文化翻译中,汉英习语的文化流失会影响原意传递,影响翻译质量,本研究将为有效翻译汉英习语提供有益的参考。

2、促进文化交流。

汉英翻译包含了语言、文化、社会背景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研究汉英习语在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流失,将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3、促进翻译教学。

本研究对于翻译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可以指导翻译师培训,提升翻译教学质量。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将着重探讨汉英习语在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流失现象,包括以下内容:(1)汉英习语的概念、特点及其跨文化传播的困难性分析。

(2)分析文化因素对汉英习语翻译的影响,并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习语障碍产生的原因。

(3)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汉英习语的文化翻译,避免汉英习语的文化流失。

2、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如下:(1)文献研究:对国内外关于汉英习语在翻译中文化流失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其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2)实证研究:通过案例分析,调查问卷等方法,考察汉英习语翻译中常见的文化流失现象,并且总结出有效的文化翻译方法。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1、预期成果(1)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找出汉英习语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障碍,并总结出有效的文化翻译方法。

(2)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指导翻译教学。

2、创新点(1)本研究将针对汉英习语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现象,探讨文化背景对习语翻译的影响,从社会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2)本研究将综合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较全面地探讨汉英习语在翻译中的文化流失现象和相关文化翻译方法。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开题报告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由学生填写)
学生姓名
黄珊
专业
英语
班级
2009级(2)班
拟 languag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随着经济发展,英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将英语列入了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由于缺乏语境,我们同学忽视了非语言能力的培养。很多同学讲的是“中国式”英语。很多学生往往只能机械模仿背诵课本上的段落,而不顾交际的场合、对象以及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因此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常常被误解。因此,研究中西方文化现象的差异,成为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专题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公开发表,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论文提纲(含论文选题、论文主体框架)
论文选题: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论文主体框架:
一、介绍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
二、 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
1.打招呼寒暄2.称呼3.赞扬与祝贺4.道歉和应答5.敬辞和谦辞6.语言中的禁忌7.道别8.习语
[3]张玥.Cultural Differences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M].2010
[4]杜文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魏小芹.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与翻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01010420 师范英语十班李荣萍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选题论证
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习语是一种广为流传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固定的短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习语的文字通俗简练,风趣幽默,中西方人们都习惯于使用习语。

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习语同文学作品一样是语言的精华: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世界上凡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大量的成语,汉、英两种语言即是如此。

由于汉、英两族在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及思想方法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反映在成语的形象、含义及用法上也大不相同。

习语中的文化因素给翻译带来了困难。

只有通过适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才能使译文既能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能清楚地表达。

习语是语言中重要的修辞手段,经常用音的和谐来达到易懂易记,生动有趣的目的。

它没有规则的句子结构,却有着相对固定的自身表达形式。

习语的这些特点为它的翻译增加了难度。

为了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并运用习语,在翻译中译者必须考虑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同样的习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将会有完全不同的翻译,它反映了中西方人们在生活习俗,思维习惯,性格以及对待色彩等方面的不同看法。

本论题将通过习语的翻译向读者介绍一些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便人们能更好的交流。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of English-Chinese idioms and
idiom translation
Thesis Statement
In order to enable readers understand and use idioms better, translators must consider the underlying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 this study will lay out some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o readers, so that peopl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with each other.
Outline
Ⅰ.Introduction
Ⅱ.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 Definition of idioms
B.Origins of idioms
1. Idioms from the Bible
2. Idioms from Greek mythology
C. Features of idioms
1. Semantic unity
2. Structural stability
3. The stylistic feature of idiom
II.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 Differences in living environment
B. Different conventions
C.Differences in religion and beliefs
D. Differences of historical allusion
Ⅲ.Translation methods of idioms
A.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liberal translation
B. The approach of addition and omission
C.Correspondence-cum-loan translation and Image-shift translation
Ⅳ.Conclusion
Works cited
[1]Richard A. Spears. Phrases and Idioms. Hef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ress, 2004
[2]Harry Collis. 101 American English Proverb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3]林莉兰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年06期
[4]刘伟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王金凤;卢聚伦;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J]科技
信息;2007年14期
[6]平洪.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8]庄和诚.英语习语探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