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一次函数4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一次函数第四节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4.写一篇学习心得,总结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在本节课中学到的解题策略和技巧。要求不少于300字,重点突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5.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思考如何将一次函数的知识应用到更广泛的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那么,你们知道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的知识,并思考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总结反思,提升认识
课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提炼关键点,形成知识体系。同时,教师也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6.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对于优秀生,则要适当提高要求,激发他们的潜能。
3.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求出使总费用最低的小车数量。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一次函数来解决?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列出一次函数表达式?
3.如何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找到实际问题的最优解?
接着,我展示一个实例:“假设我们班要组织一次郊游活动,需要租车。租车公司给出了如下收费标准:每辆小车租金100元,每辆大车租金200元。我们班共有50人,请同学们思考,如何选择车辆才能使总费用最低?”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4.4一次函数的应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学会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给出了丰富的实例,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材料。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对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表达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模型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一次函数模型,并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模型,并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模型,并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一次函数应用相关的实例。
2.准备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内容,例如:某商店进行打折活动,原价100元的商品打8折,求打折后的价格。
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模型来表示这个问题。
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手机话费套餐、出租车计费等。
让学生观察这些实例中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分析一次函数的构成和特点。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例,尝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模型,并求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请各组学生汇报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讨论。
通过这个环节,巩固学生对一次函数模型的理解和应用。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如何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对函数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将函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一次函数进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
2.学会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一次函数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后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如何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实例。
2.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出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一家商店进行打折活动,打折力度与顾客购买的金额有关,可以设打折力度为一次函数,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个关系。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温度与海拔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引导学生认识到一次函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一次函数解决。
例如,一家工厂的生产成本与生产数量有关,可以设生产成本为一次函数,让学生求解在某一生产数量下的成本。
4.4 一次函数的应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 一次函数的应用(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一次函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一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提问:(1)什么是一次函数?(2)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3)一次函数的相关性质.2.做一做.(1)直线y=3x+1经过点(1, ),与y轴的交点是( , ),与x轴的交点是( , ).(2)点(-2,7)是否在直线y=-5x-3上?3.引入.在前面学习一次函数时,我们根据函数关系式知道它的图象,知道图象上相应的点的坐标满足关系式,那么反过来,我们是否能根据图象、点的坐标等信息确定函数关系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待定系数法求函数关系式.二、讲授新课师: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题.【例1】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y(cm)是所挂物体质量x(kg)的一次函数.某弹簧不挂物体时长14.5 cm,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3 kg时,弹簧长16 cm.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并求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4 kg时弹簧的长度.【解】设y=kx+b,根据题意,得14.5=b,①16=3k+b.②将①代入②,得k=0.5,所以在弹性限度内,y=0.5x+14.5.当x=4时,y=0.5×4+14.5=16.5(cm).即物体的质量为4 kg时,弹簧长度为16.5 cm.师:在这个例题中,我们首先根据题意设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再利用待定系数法将已知数据代入表达式中,求得了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从而进一步解决了实际问题.【例2】某种摩托车的油箱加满油后,油箱中的剩余油量y(L)与摩托车行驶路程x(km)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油箱最多可储油多少升?(2)一箱汽油可供摩托车行驶多少千米?(3)摩托车每行驶100 km消耗多少升汽油?(4)油箱中的剩余油量小于1 L时,摩托车将自动报警.行驶多少千米后,摩托车将自动报警?【解】观察图象,得(1)当x=0时,y=10.因此,油箱最多可储油10 L.(2)当y=0时,x=500.因此,一箱汽油可供摩托车行驶500 km.(3)x从0增加到100时,y从10减少到8,减少了2,因此摩托车每行驶100 km消耗2 L汽油.(4)当y=1时,x=450.因此,行驶450 km后,摩托车将自动报警.师:请同学们思考教材P92的“做一做”.学生观察并思考.生:(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y=0时,x=-2;(2)这个函数的表达式为y=x+2.师:很好!那么你们知道方程0.5x+1=0与一次函数y=0.5x+1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总结:一般地,当一次函数y=kx+b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就是方程kx+b=0的解.从图象上看,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kx+b=0的解.三、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学生发言,教师予以点评.第2课时 一次函数的应用(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应用一次函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过程与方法】经历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形结合的作用和一次函数模型的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一次函数知识来建立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它们感受到数学的用途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用一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获取一次函数图象中的信息,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过程一、共同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某公司每月付给销售人员的工资有两种方案.方案一:没有底薪,只拿销售提成;方案二:底薪加销售提成.(注:销售提成是销售每件商品得到的销售额中提取一定数量的费用).设销售商品的数量x(件),销售人员的月工资y(元),如图所示,y1为方案一的函数图象,y2为方案二的函数图象.从图中信息解答如下问题:(1)求y1的函数关系式;(2)求点A的坐标,并说出A点的实际意义;(3)请问方案二中每月付给销售人员的底薪是多少元?分析:(1)因为该函数图象过点(0,0),(30,720),所以该函数是正比例函数,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解.(2)利用(1)中表达式,即可得出A 点坐标.(3)把图象上点的坐标代入,即可求出b 的值,从而求出答案.【解】(1)设y 1的函数表达式为y =kx(x≥0).∵y 1经过点(30,720),∴30k =720.∴k =24.∴y 1的函数表达式为y 1=24x(x≥0).(2)根据图象可知x =50,把x =50代入y 1=24x 得:y 1=24×50=1 200,∴A(50,1 200)当销售量为50件时两种方案工资相同,都是1 200元.(3)设y 2的函数表达式为y 2=ax +b(x≥0),经过点(30,960),(50,1 200)∴{960=30a +b 1 200=50a +b ,解得:{a =12b =600,∴b =600,即方案二中每月付给销售人员的底薪为600元.问题2:一家公司招聘销售员,给出以下两种薪金方案供求职人员选择,方案甲:每月的底薪为1500元,再加每月销售额的10%;方案乙:每月的底薪为750元,再加每月销售额的20%,如果你是应聘人员,你认为应该选择怎样的薪金方案?【解】设月薪y(元),月销售额为x(元).方案甲:y =1 500+110x(x≥0)方案乙:y =750+15x(x≥0)当y 甲=y 乙时,1 500+110x =750+15x ,解得x =7 500.求得y 甲=y 乙=2 250即销售额为7 500元时,这两种方案所定的月薪相同.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两种方案中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由图象可知:当0≤x<7 500,y甲>y乙,x>7 500时,y甲<y乙.提问:说一说用图象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哪些优点?二、例题讲解【例】 我边防局接到情报,近海外有一可疑船只A正向公海方向行驶.边防局迅速派出快艇B追赶(图①).图②中l1,l2分别表示两船相对于海岸的距离s(n mile)与追赶时间t(min)之间的关系.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哪条线表示B到海岸的距离与追赶时间之间的关系?(2)A,B哪个速度快?(3)15 min内B能否追上A?(4)如果一直追下去,那么B能否追上A?(5)当A逃到离海岸12n mile的公海时,B将无法对其进行检查.照此速度,B能否在A逃入公海前将其拦截?(6)l1与l2对应的两个一次函数y=k1x+b1与y=k2x+b2中,k1,k2的实际意义各是什么?可疑船只A与快艇B的速度各是多少?【解】(1)当t=0时,B距海岸0 n mile,即s=0,故l1表示B到海岸的距离与追赶时间之间的关系.(2)t从0增加到10时,l2的纵坐标增加了2,而l1的纵坐标增加了5,即10 min,A行驶了2n mile,B行驶了5n mile,所以B的速度快.(3)延长l1,l2(图③),可以看出,当t=15时,l1上的对应点在l2上对应点的下方,这表明,15 min时B尚未追上A.(4)如图③,l1,l2相交于点P.因此,如果一直追下去,那么B一定能追上A.(5)图③中,l1与l2交点P的纵坐标小于12,这说明,在A逃入公海前,B能够追上A.(6)k1表示快艇B的速度,k2表示可疑船只A的速度.可疑船只A的速度是0.2nmile/min,快艇B的速度是0.5n mile/min.三、练习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课件:小明步行离开家去上学,开始的速度是0.6 m/s,10分钟后发现快迟到了,加快了速度,以1.2m/s的速度用5分钟走完了剩余的路程到达学校.1.求小明家离学校的大致距离和小明走路的平均速度.2.请用函数图象描述小明走路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然后找一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订正得到:距离应为0.6×10×60+1.2×5×60=360+360=720(m),平均速度为720÷[(10+5)×60]=720÷900=0.8(m/s).教师多媒体出示图象:其中x表示小明离开家的时间,y表示小明离开家的距离.四、课堂小结师:本节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生:对于实际问题,初步了解如何根据函数表达式和图象描出它的现实意义.。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一次函数的应用》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并能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数学的前期内容,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
但是对于一次函数的应用,部分学生可能会觉得抽象难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一次函数的实际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2.能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一次函数的应用。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如购物、出行等问题。
2.准备一次函数的图片或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一次函数。
3.准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一次函数的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购物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一件商品原价80元,降价20%,求降价后的价格。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图片或模型,让学生直观理解一次函数。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线性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加深学生对一次函数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一组选择出行问题,一组选择购物问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一次函数4.4一次函数的应用(3)优秀教学案例
3.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讲解商店促销活动时,引导学生思考:“购买不同数量的商品,费用如何变化?”
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பைடு நூலகம்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和规律。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师评,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3.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商店促销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
5.作业小结的个性化设计:本节课的作业小结具有个性化设计,让学生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家庭用电费用计算、购物预算等。这种作业设计既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掌握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学会用数学模型表示实际问题。
4.讲解一次函数的性质,例如斜率、截距等,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的变化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对一次函数应用的理解。
2.讨论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变化规律,例如购买商品数量与费用的关系。
3.引导学生通过举例、绘制图像等方式,验证一次函数的性质。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一次函数4.4一次函数的应用(3)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一次函数4.4一次函数的应用(3)优秀教学案例,主要针对八年级学生进行设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4.4.1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3.巩固练习(15分钟)
a.课堂练习(5分钟):教师布置几道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b.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为小组,讨论解题思路,分享解题经验,互相学习。
c.课堂提问(5分钟):教师针对练习题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一次函数应用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①重点知识点:
-一次函数的定义与图象特征
-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建立一次函数模型的方法
②关键词与句:
-关键词:一次函数、图象、应用、模型、实际问题
-关键句:一次函数图象是一条直线;通过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数量关系
③艺术性与趣味性设计:
-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知识点和关键句;
6.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与一次函数应用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2.创设情境和提出问题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讲解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软件:运用数学软件辅助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一次函数的性质,提高教学效果。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小明骑自行车去公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引发学生思考一次函数在现实情境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知识层面,已具备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图象特征及简单应用能力,但在将一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结合解决方面,仍需加强。在能力方面,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渐提升,但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待提高。素质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但学习习惯、时间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4章 一次函数 第4节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解:可以看出,当 时, 上对应点在
上对应点的下方,
(4)如果一直追下去,那么 能否追 上 ?
解:如图 , 相交于点P.因此,如果一直追下去,那么 一定能追上 .
(5)当 逃到离海岸 海里的公海时, 将无法对其进行检查.照此速度, 能否在 逃到公海前将其拦截?
解:从图中可以看出, 与 交点P的纵坐标小于 ,这说明在 逃入 公海前,我边防快艇 能够追上 .
(1)当小聪追上小慧时 ,他们是否已经过了“草甸”?
(2)当小聪到达“飞瀑 ”时,小慧离“飞瀑”还有多少千米?
分析:
当小聪追上小慧时,说明他们两个人的什么量是相同的?是否已经过了“草甸”该用什么量来表示?你会选择用哪种方式来解决?图象法?还是解析法?
解:设经过t时,小聪与小慧离“古刹”的路程分别为 、 ,
一次函数应用
教学目标
1、在函数图象信息获取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发展形象思维;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3、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难点
从函数图象中正确读取信息
⑵在两个 人到达之前所用时间是否相同?所行驶的路程是否相同?出发地点是否相同?两个人的速度各是多少?⑶这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函数关系?⑷如果用 表示路程, 表示时间,那么他们的函数解析式是一样?他们各自的解析式分别是什么?
内容2: 深入探究
例2我边防局接到情报,近海处有一可疑船只 正向公海方向行驶.边防局迅速 派出快艇 追赶(如图),下图中 , 分别表示两船相对于海岸的距离 (海里)与追赶时间 (分)之间的关系.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4.3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一次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知探究:引导学生通过绘制一次函数图像,观察和分析图像特征,理解斜率和y轴截距的意义。
-应用拓展: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提高: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一次函数的理解,提高其运用能力。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思路,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并改正错误,提高学生对一次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作业成果,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一次函数的应用知识。
2.教学方法:采用个别指导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3.教学步骤:
-步骤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步骤2:教师针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问。
-步骤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1.学生在图像识别和分析方面的能力,引导他们通过图像直观地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从而加深对一次函数的理解。
2.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难以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次函数关系,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设计一个一次函数的应用案例,要求原创性,并在课堂上分享。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对于必做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024-2025学年北师版中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一次函数4.4一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教案
第四章一次函数4一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教学目标教学反思1.了解确定一次函数的条件,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一些简单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建立各种知识的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确定一次函数的条件;2.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一些简单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难点:能利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知识回顾1.什么是一次函数?什么是正比例函数?2.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呢?3.表示函数的方法有哪些?4.画出y=-2x-4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__________;(2)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___,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____;(3)判断下列各点是否在函数y=-2x-4的图象上.A(1,-6);B(-3,1)学生思考,给出答案.1.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当b=0时,即y=kx,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2.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3.列表法、图象法和关系式法.4.(1)减小;(2)(-2,0),(0,-4);(3)A.探究新知假定甲、乙二人在一项赛跑中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这是一次多少米的赛跑?(2)甲、乙二人谁先到达终点?(3)甲、乙二人的速度分别是多少?(4)求甲、乙二人y与x的函数关系式.想一想:1.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几个条件?(1个)2.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呢?(2个)例1某物体沿一个斜坡下滑,它的速度v(m/s)与其下滑时间t(s)的关系如图所示.(1)写出v与t之间的关系式.(2)下滑3秒时物体的速度是多少?【解】(1)设函数表达式为v=kt (k为常数且k≠0).∵(2,5)在图象上,把点(2,5)的坐标代入,得5=2k,∴ k=2.5,∴v=2.5 t.(2)当t=3s时,v=2.5×3=7.5(m/s).所以下滑3s时物体的速度是7.5 m/s.例2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y(cm)是所挂物体质量x(kg)的一次函数,一根弹簧不挂物体时长14.5 cm;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3 kg时,弹簧长16 cm.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并求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4 kg时弹簧的长度.【解】设y=kx+b(k≠0),由题意,得14.5=b, 16=3k+b,解得b=14.5 ,k=0.5.所以在弹性限度内,y=0.5x+14.5.当x=4时,y=0.5×4+14.5=16.5(cm).即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4 kg时,弹簧长度为16.5 cm.教师总结:教学反思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步骤 :1.设——设一次函数表达式为y =kx +b (k ≠0);2.代——将点的坐标代入y =kx +b 中,列出关于k ,b 的方程组;3.解——解方程组求出k ,b 值;4.定——把求出的k ,b 值代回到表达式中即可.像这种求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课堂练习 1.若一次函数y =2x +b 的图象经过A (-1,1),则=b ,该函数图象经过点B (1, )和点C ( ,0).2.如图,直线l 是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填空:(1)=b ,=k ,所以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___;(2)当x =30时,=y ;(3)当y =30时,=x .3.如图,直线l 是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求它的表达式.4.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0,2),且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2,求此一次函数的表达式.5.某市出租车计费方法如图所示,x (km )表示行驶里程,y (元)表示车费,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求出租车的起步价是多少元,并求当x >3时,y 关于x 的函数表达式;(2)若某乘客有一次乘出租车的车费为32元,求这位乘客乘车的里程.参考答案1.3,5,-1.5教学反思2.(1)2,23-,y =23x -+2 (2)-18 (3)-423.解:y =-3x4.解: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kx +b (k ≠0), ∵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过点(0,2),∴ b =2.∵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是2,0k ⎛⎫- ⎪⎝⎭,∴ 12222k⨯-⨯=,解得k =1或-1.∴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x +2或y =-x +2. 5.解:(1)8,y =2x +2;(2)令y =32,则2x +2=32,x =15,∴ 这位乘客乘车的里程为15 km.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步骤布置作业习题4.5 必做题:第2题 选做题:3,4题任选一题板书设计第四章 一次函数4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 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步骤: 1.设—— 设一次函数表达式为y =kx +b (k ≠0);2.代—— 将点的坐标代入y =kx +b 中,列出关于k ,b 的方程组;3.解—— 解方程组求出k ,b 值;4.定—— 把求出的k ,b 值代回到表达式中即可.。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一次函数第四节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第四章一次函数第四节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掌握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2. 掌握一次函数的应用方法,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方法和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能够正确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的应用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2. 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将其转化为一次函数的形式,讲解一次函数的应用方法。
3. 探究模型: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能够通过模型求解问题的答案。
4. 拓展应用:举例说明一次函数在实践中的应用,例如,在物理学中的速度-时间问题、经济学中的成本与收益问题等,让学生理解其实际应用的价值。
5. 巩固练习:通过小组讨论、个人作业等方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 课堂总结:回顾一次函数的应用方法、实际应用及数学建模的过程,强调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法:通过讲解一次函数的应用方法和数学建模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其基本原理。
2. 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问题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图像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一次函数的图像,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像,让学生理解其性质和规律。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相互交流和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 互动问答法: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基础练习:选择一些基本的应用题,让学生练习一次函数的应用方法和数学建模。
2. 提高练习:给出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并解决。
新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4.4一次函数的应用》精品教案
4.4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一、学生起点分析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并了解了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图象法、列表法、解析式法。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图象等信息列出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并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四章《一次函数》第四节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利用图象、表格等信息,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与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与实际联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并且让学生更加明确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它涉及数学对象的一个本质概念---基本量.值得一提的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需要根据两个条件列出关于k、b的方程组,而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下一章的学习内容,因此本节所研究的一次函数,某个参数应较易于从所给条件中获得,从而转化为通过另一个条件确定另一个参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控制问题的难度,对于一般问题,可在下一章的学习中再加强训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两个条件可确定一次函数;能根据所给信息(图象、表格、实际问题等)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②经历对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探求过程,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进一步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③经历从不同信息中获取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第二环节:初步探究;第三环节:深入探究;第四环节:反馈练习与知识拓展;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第一环节复习引入内容:提问:(1)什么是一次函数?(2)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3)一次函数具有什么性质?目的: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相关知识,温故而知新.第二环节初步探究内容1:展示实际情境提供两个问题情境,供老师选用.实际情境一:某物体沿一个斜坡下滑,它的速度v(米/秒)与其下滑时间t(秒 )的关系如图所示.(1)写出v与t之间的关系式;(2)下滑3秒时物体的速度是多少?分析:要求v与t之间的关系式,首先应观察图象,确定函数的类型,然后根据函数的类型设它对应的解析式,再把已知点的坐标代入解析式求出待定系数即可.实际情境二:假定甲、乙二人在一项赛跑中路程y与时间x的关系如图所示.(1)这是一次多少米的赛跑?(2)甲、乙二人谁先到达终点?(3)甲、乙二人的速度分别是多少?(4)求甲、乙二人y与x的函数关系式.目的:利用函数图象提供的信息可以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一方面让学生初步掌握确定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即待定系数法,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确定正比例函数只需一个条件.情景一、二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选取,情景二几个问题有一定的梯度,学生可能更易写出函数关系式.教学注意事项:学生可能会用图象所反映的实际意义来求函数表达式,如先求出速度,再写表达式,教师应给予肯定,但要注意比较两种方法异同,并突出待定系数法.内容2:想一想: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几个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呢?目的:在实践的基础上学生加以归纳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4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4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在数学课程中,一次函数是基础中的基础。
本次教学是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次函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以及图像特征。
而在这里,我们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运用所学的一次函数知识。
教学目标•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能够运用一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一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1.从实际问题入手理解一次函数;2.运用一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运用一次函数画出函数图像。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2.情境模拟法;3.问题导向法;4.合作学习法;5.计算机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第一步:引入介绍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并讲解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二步:情境模拟1.提出一次函数的应用情境,如计算百货商品打折后的价格,货物的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关系等;2.让学生试图从实际情境中理解一次函数,并解决应用问题。
第三步:问题导向1.提出问题,如“某店的销售数据如下,问该店的销售额与时间的关系满足怎样的一次函数?”;2.让学生解决问题,并给予指导。
第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1.使用Excel制作一个表格,记录商品折扣后的价格;2.使用一次函数公式来推算商品价格;3.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际情境,理解一次函数的应用。
第五步:合作学习1.让学生组成小组,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2.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互相交流,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总结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总结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并可以通过一次函数画出函数图像。
教学评价1.课堂作业,需要运用所学的一次函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2.小组合作得分,以检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验室报告,记录和分析使用计算机模拟实际情境的体验和成果。
八年级数学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一次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速度、时间和路程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沟通交流及合作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
5.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敢于对问题进行质疑、探究,培养创新意识和辩证思考的核心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一次函数的定义及表达式y=kx+b的含义,理解其中k、b的几何意义。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一次函数的应用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有几个地方值得我们共同反思。
首先,一次函数的表达式y=kx+b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讲解这个概念时,我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解释,但仍有部分学生显得有些迷茫。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的图像和实物模型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次函数的内涵。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偏离主题,需要我适时引导他们回到正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讨论过程的监督和引导,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北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4.4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北师大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两个条件可确定一次函数;能根据所给信息(图象、表格、实际问题等)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经历对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探求过程,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进一步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探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方法;难点:是将所学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方法进行灵活运用教法与学法指导:本节课采用了“学导练 当堂清”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对一次函数的复习,提出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通过图像、实际情景和表格来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关键是真正让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起来,发挥集体智慧,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教师通过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和导学案;教学过程:一、 问题导入,复习回顾师:1.下列函数中是一次函数的是( )A .y =2x 2-1B .y =-x 1C .y =31 xD .y =3x +2x 2-1 2.什么是一次函数?一次函数定义中要注意什么?3.一次函数图像是什么形状?画一次函数图像至少要几个点?4.一次函数具有什么性质?(学生回答,教师给与及时的评价)师:我们知道,已知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可以画出函数图像并得到它的有关性质,如果给你函数相关信息,能否求出函数的表达式呢?要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需要几个条件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本节主要的内容是确定表达式,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为切入点,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通过图像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师:多媒体显示:某物体沿一个斜坡下滑,它的速度v (米/秒)与其下滑时间t (秒 )的关系如图所示.(1)写出v 与t 之间的关系式;(2)下滑3秒时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分析:首先此函数的图象过原点可知是正比例函数,因此v 与t 满足的关系式为:v =kt .其次点(2,5)在直线上又知这点的坐标满足关系式,把t .=2,v =5代入v =kt .中即可求出k 的值.生:展示合作结果;生1:这道题是某物体速度与下滑时间的关系,2秒时速度为5米/秒,1秒的速度就是2.5米/秒,所以V =2.5t ,当t =3时,V =2.5×3=7.5(米/秒).师征求其他学生意见,然后示范解:(1)设V=kt;∵(2,5)在图象上 ∴5=2k k =2.5 ∴V =2.5t(2) 当t =3时,V =2.5×3=7.5(米/秒).师:大家思考一下,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只要根据条件求出k 的值就行,那么需要几个条件可以确定k 的值?生2:知道一个点就行.师:实际上就是知道一个自变量和相对应的因变量的值,然后代入关系式,解出k 的值,如何确定一个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呢?设计意图:由学生参与正比例函数关系式的形成过程,教师应做好应有的预设,就是学生不太可能去用待定系数法去求函数关系式,所以教师允许学生去说自己所想,然后将待定系数的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去.2.通过具体情境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师:课件出示“范例导航”例1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y (厘米)是所挂物体的质量x (千克)的一次函数,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0千克时,弹簧长14.5厘米;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3千克时,弹簧长16厘米.写出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并求出所挂物体的质量为4千克时弹簧的长度.分析:生:认真读题后,小组展开讨论,探索出解题思路.然后各个小组派代表回答。
八年级数学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第3课时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第3课时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次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第3课时,主要讲述了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一次函数的进一步延伸,通过分析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斜率等特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八年级数学上册前几章的内容后,对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图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斜率等特征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斜率等特征,并能够运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斜率等特征,并能够运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进行分析;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了解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斜率等特征;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练习。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进行图象展示和讲解。
3.准备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设置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进行分析。
例如:某商店进行促销活动,商品的原价一次函数为y=2x+1,促销价一次函数为y=x+3。
问:当商品原价等于促销价时,商品的价格是多少?2.呈现(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两个一次函数图象,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图象的交点、斜率等特征。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说课稿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函数的基本概念、一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给出了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列一次函数的关系式来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一次函数的理解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函数知识,对于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将一次函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加深对一次函数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问题,并找出合适的解题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新课讲解:通过PPT展示教材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问题,并找出合适的解题方法。
4.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讲解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5.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一次函数应用的理解。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1.布置具有层次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鼓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
五、案例亮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一次函数的应用”,旨在让学生掌握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象,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北师大版教材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索一次函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章节内容主要包括:一次函数的定义、斜率和截距、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实践等环节,掌握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本节课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使全体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2.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如“猜价格”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一次函数的应用;
3.创设问题情境,如“小明每天跑步的速度保持不变,他跑步的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索一次函数的规律。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一次函数的图象有什么特点?如何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1.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斜率和截距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4.4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强调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2.教学难点
-待定系数法求解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在于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两个方程组成,进而求解k和b的值。
-通过具体例子,解释如何列出方程组,并指导学生进行求解。
-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最值问题、效益问题和路程问题。
-难点在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并找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一次函数的斜率k和截距b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待定系数法求解一次函数解析式,我会通过具体例子和逐步解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一次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归一问题或计算公式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一次函数图象的绘制及其性质。
-通过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如何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求解最值。
-对一次函数性质的理解,尤其是斜率k对图象的影响。
-难点在于理解斜率k与函数增减性之间的关系。
-通过图象观察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斜率k的正负如何决定函数的增减性。
-数形结合的解题思路。
-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与直观的图象结合起来,以简化问题解决过程。
-在求解一次函数解析式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能力
-通过对一次函数性质的学习,提升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4.增强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提高数形结合的解题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一、学生起点分析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并了解了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图象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图象等信息列出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并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四章《一次函数》第四节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利用图象、表格等信息,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与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与实际联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并且让学生更加明确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它涉及数学对象的一个本质概念——基本量.值得一提的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需要根据两个条件列出关于k、b的方程组,而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下一章的学习内容,因此本节所研究的一次函数,某个参数应较易于从所给条件中获得,从而转化为通过另一个条件确定另一个参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控制问题的难度,对于一般问题,可在下一章的学习中再加强训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两个条件可确定一次函数;能根据所给信息(图象、表格、实际问题等)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②经历对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探求过程,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进一步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③经历从不同信息中获取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第二环节:初步探究;第三环节:深入探究;第四环节:反馈练习与知识拓展;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第一环节:复习引入内容:提问:(1)什么是一次函数?(2)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3)一次函数具有什么性质?目的: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相关知识,温故而知新.第二环节:初步探究内容1:展示实际情境提供两个问题情境,供老师选用.实际情境一:某物体沿一个斜坡下滑,它的速度v(米/秒)与其下滑时间t (秒)的关系如图所示.(1)写出v与t之间的关系式;(2)下滑3秒时物体的速度是多少?分析:要求v与t之间的关系式,首先应观察图象,确定函数的类型,然后根据函数的类型设它对应的解析式,再把已知点的坐标代入解析式求出待定系数即可.实际情境二:假定甲、乙二人在一项赛跑中路程y与时间x的关系如图所示.(1)这是一次多少米的赛跑?(2)甲、乙二人谁先到达终点?(3)甲、乙二人的速度分别是多少?(4)求甲、乙二人y与x的函数关系式.目的:利用函数图象提供的信息可以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一方面让学生初步掌握确定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即待定系数法,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确定正比例函数只需一个条件.情景一、二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选取,情景二几个问题有一定的梯度,学生可能更易写出函数关系式.教学注意事项:学生可能会用图象所反映的实际意义来求函数表达式,如先求出速度,再写表达式,教师应给予肯定,但要注意比较两种方法异同,并突出待定系数法.内容2:想一想: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几个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呢?目的:在实践的基础上学生加以归纳总结.这个问题涉及到数学对象的一个本质概念——基本量.由于一次函数有两个基本量k、b,所以需要两个条件来确定.第三环节:深入探究内容1:例1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y(厘米)是所挂物体的质量x(千克)的一次函数,一根弹簧不挂物体时长14.5cm;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3kg时,弹簧长16cm.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并求所挂物体的质量为4kg时弹簧的长度.解:设y kx b=+,根据题意,得14.5=b,①16=3k+b,②将14.5b=代入②,得0.5k=.所以在弹性限度内,0.514.5=+.y x当4x=时,0.5414.516.5y=⨯+=(厘米).即物体的质量为4千克时,弹簧长度为16.5厘米.目的:引例中设置的是利用函数图象求函数表达式,这个例子选取的是弹簧的一个物理现象,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不同的情景中获取信息求一次函数表达式,进一步体会函数表达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很好的数学模型.这道例题关键在于求一次函数表达式,在求出一般情况后,第二个问题就是求函数值的问题可迎刃而解.教学注意事项:学生除了从函数的观点来考虑这个问题之外,还有学生是用推理的方式:挂3千克伸长了1.5厘米,则每千克伸长了0.5厘米,同样可以得到y与x间的关系式.对此,教师应给予肯定,并指出两种方法考虑的角度和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内容2:想一想:大家思考一下,在上面的两个题中,有哪些步骤是相同的,你能否总结出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步骤.求函数表达式的步骤有:1.设一次函数表达式.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有关方程.3.解方程.4.把求出的k,b值代回到表达式中即可.目的:对求一次函数表达式方法的归纳和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出这种先将表达式中未知系数用字母表示出来,再根据条件求出这个未知系数,这种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第四环节:反馈练习内容:1.如图,直线l 是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求它的表达式.2.若一次函数2y x b =+的图象经过A (-1,1),则b = ,该函数图象经过点B (1, )和点C ( ,0).3.如图,直线l 是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填空: (1)b = ,k = ; (2)当30x =时,y = ; (3)当30y =时,x = .4.已知直线l 与直线2y x =-平行,且与y 轴交于点(0,2),求直线l 的表达式. 答案:1.3y x =-2.33,(1,5),(,0)2b B C =-.3.(1)22,3b k ==-;(2)18-;(3)42-.4.22y x =-+.目的:四个练习旨在对学生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掌握情况进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效果:四个不同类型的问题由浅入深,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掌握求一次函数的方法.对于问题4,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并教学生要学会画图,利用图象分析问题,体会数形结合方法的重要性.学生若出现解题格式不规范的情况,教师应纠正并给予示范,训练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第五环节:课时小结内容:总结本课知识与方法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怎样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在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时可以用待定系数法,即先设出解析式,再根据题目条件(根据图象、表格或具体问题)求出k,b 的值,从而确定函数解析式.其步骤如下:(1)设函数表达式;(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有关k,b的方程;(3)解方程,求k,b;4.把k,b代回表达式中,写出表达式.2.本节课用到的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方程的思想.目的:引导学生小结本课的知识及数学方法,使知识系统化.第六环节:作业布置教材习题4.5第1,2,3,4题目的:进一步巩固当天所学知识.教师也可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增减,但难度不应过大.四、教学设计反思1.设计理念本节课的重点是要学生了解正比例函数的确定需要一个条件,一次函数的确定需要两个条件,能由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一些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并能解决有关现实问题.本节课设计注重发展了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的培养,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策略探究的过程由浅入深,并利用了丰富的实际情景,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一次函数就在我们身边,应用非常广泛.教学中注意到利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递进,逐步让学生掌握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一般方法.教学中还注意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3.分层教学根据本班学生及教学情况可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拓展资源中内容进行补充或拓展,也可留作课后作业.4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2课时)一、学生起点分析在前几节课,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图象的特征,并且了解到一次函数的应用十分广泛.在此基础上,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探讨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四章《一次函数》第四节的第2课时,主要是利用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前一课时一样,教科书注重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从而解决具体问题,关注数形结合思想的揭示,关注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这为今后学习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打下基础.教学目标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函数图象信息获取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发展形象思维;3.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4.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教学难点从函数图象中正确读取信息三、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应用与拓展”2.课前准备:教具:教材,课件,电脑学具:教材,练习本,铅笔,直尺四、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问题解决;第三环节:反馈练习;第四环节:课时小结;第五环节:作业布置.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一农民带上若干千克自产的土豆进城出售,为了方便,他带了一些零钱备用,按市场价售出一些后,又降价出售,售出的土豆千克数与他手中持有的钱数(含备用零钱)的关系,如图所示,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农民自带的零钱是多少? (2)试求降价前y 与x 之间的关系.(3)由表达式你能求出降价前每千克的土豆价格是多少?(4)降价后他按每千克0.4元将剩余土豆售完,这时他手中的钱(含备用零钱)是26元,试问他一共带了多少千克土豆?活动目的:通过与上一课时相似的问题,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学习. 活动效果:由于问题与上一课时问题相近,学生很快明确并解决了问题. 第二环节:问题解决 内容1:例1小聪和小慧去某风景区游览,约好在“飞瀑”见面,上午7:00小聪乘电动汽车从“古刹”出发,沿景区公路去“飞瀑”,车速为36km /h ,小慧也于上午7:00从“塔林”出发,骑电动自行车沿景区公路去“飞瀑”,车速为26km /h .(1)当小聪追上小慧时,他们是否已经过了“草甸”? (2)当小聪到达“飞瀑”时,小慧离“飞瀑”还有多少千米? 分析:当小聪追上小慧时,说明他们两个人的什么量是相同的?是否已经过了“草甸”该用什么量来表示?你会选择用哪种方式来解决?图象法?还是解析法? 解:设经过t 时,小聪与小慧离“古刹”的路程分别为1S 、2S ,由题意得:136S t =,22610S t =+ 将这两个函数解析式画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上,观察图象,得⑴ 条直线136S t =,22610S t =+的交点坐标为(1,36)这说明当小聪追上小慧时,1236km S S ==,即离“古刹”36km ,已超过35km ,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过了“草甸”⑵当小聪到达“飞瀑”时,即145km S =,此时242.5km S = . 所以小慧离“飞瀑”还有45-42.5=2.5(km )思考:用解析法如何求得这两个问题的结果?小聪、小慧运行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式分别是什么(小聪的解析式为136S t =,小慧的解析式为22610S t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探究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通过问题串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适当的函数模型,利用该函数图象的特征解决这个问题.在此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说明:在这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入手感到困难,可用以下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⑴两个人是否同时起步?⑵在两个人到达之前所用时间是否相同?所行驶的路程是否相同?出发地点是否相同?两个人的速度各是多少?⑶这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函数关系?⑷如果用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那么他们的函数解析式是一样?他们各自的解析式分别是什么? 内容2:深入探究例2我边防局接到情报,近海处有一可疑船只A 正向公海方向行驶.边防局迅速派出快艇B 追赶(如图),下图中1l ,2l 分别表示两船相对于海岸的距离S (海里)与追赶时间t (分)之间的关系.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哪条线表示B 到海岸的距离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解:观察图象,得当0t =时,B 距海岸0 n mile ,即0S =,故1l 表示B 到海岸的距离与追赶时间之间的关系;(2)A ,B 哪个速度快?解:从0增加到10时,2l 的纵坐标增加了2,而1l 的纵坐标增加了5,即10 min 内,A 行驶了2海里,B 行驶了5 n mile ,所以B 的速度快. (3)15 min 内B 能否追上A ?海岸公 海AB解:可以看出,当15t 时,1l 上对应点在2l 上对应点的下方,(4)如果一直追下去,那么B 能否追上A ?解:如图1l ,2l 相交于点P .因此,如果一直追下去,那么B 一定能追上A .(5)当A 逃到离海岸2l 海里的公海时,B 将无法对其进行检查.照此速度,B 能否在A 逃到公海前将其拦截?解:从图中可以看出,1l 与2l 交点P 的纵坐标小于2l ,这说明在A 逃入公海前,我边防快艇B 能够追上A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图能力,进一步体会数与形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知识联系. 说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识图能力. 第三环节:反馈练习内容:观察甲、乙两图,解答下列问题1.填空:两图中的( )图比较符合传统寓言故事《龟免赛跑》中所描述的情节. 2.根据1中所填答案的图象填写下表:项目线型 主人公 (龟或兔) 到达时间(分) 最快速度(米/分) 平均速度(米/分) 红线 绿线3.根据1中所填答案的图象求:(1)龟免赛跑过程中的函数关系式(要注明各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乌龟经过多长时间追上了免子,追及地距起点有多远的路程?4.请你根据另一幅图表,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自编一则新的“龟免赛跑”的寓言故事,要求如下:(1)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概括大意,不能超过200字;(2)图表中能确定的数值,在故事叙述中不得少于3个,且要分别涉及时间、路和速度这三个量.意图:旨在检测学生的识图能力,可根据学生情况和上课情况适当调整.说明:练习注意了问题的梯度,由浅入深,一步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图象中获取信息,对同学的回答,教师给予点评,对回答问题暂时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应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5.如图,A l 与B l 分别表示A 步行与B 骑车同一路上行驶的路程S 与时间t 的关系. (1)B 出发时与A 相距多少千米?(2)走了一段路后,自行车发生故障,进行修理,所用的时间是多少小时?(3)B 出发后经过多少小时与A 相遇?(4)若B 的自行车不发生故障,保持出发时的速度前进, 那么经过多少时间与A 相遇?相遇点离B 的出发点多远?你能用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图中表示出这个相遇点C .6.甲.乙两班参加植树活动.乙班先植树30棵,然后甲班才开始与乙班一起植树.设甲班植树的总量为y 甲(棵),乙班植树的总量为y 乙(棵),两班一起植树所用的时间(从甲班开始植树时计时)为x (时),y 甲,y 乙分别与x 之间的部分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1)当06x ≤≤时,分别求y 甲,y 乙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甲,乙两班均保持前6 h 的工作效率,通过计算说明,当8x =时,甲,乙两班植树的总量之和能否超过260棵. (3)如果6 h 后,甲班保持前6 h 的工作效率,乙班通过增加人数,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样继续植树2小时,活动结束.当8x =时,两班之间植树的总量相差20棵,求乙班增加人数后y )平均每小时植树多少棵.第四环节:课时小结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在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直接从函数图象上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当然也可以设法得出各自对应的函数关系式,然后借助关系式完全通过计算解决问题.通过列出关系式解决问题时,一般首先判断关系式的特征,如两个变量之间是不是一次函数关系?当确定是一次函数关系时,可求出函数解析式,并运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一步求得我们所需要的结果.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小结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方法.说明: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进行补充,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第五环节:作业布置教材习题4.6五、教学设计反思(1)设计理念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本节教学设计中,进一步体现了“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进而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有关性质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进行应用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意通过有层次的问题串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