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

周广挥

从2001年7月9日开播至今,《百家讲坛》已经成为央视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它首先直接带动了央视十套收视率的上升,同时更引发了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市场日渐繁荣而消费主义也开始盛行的今天,依然可以掀起一股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样一档看似普通的节目,何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取得这么好的传播效果?追溯其成功的原因,首先要归功于现代电视媒介在文化普及和传播中所发挥的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在电视出现以前,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媒介拥有如此众多的受众和如此普遍的影响。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它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闻和信息的手段,而且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提供者。①尤其是在这样一档电视栏目中,电视媒体的技术优势构筑了丰富的视听信息,可以说为《百家讲坛》的产生和成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积极方面

通过屏幕呈现与专家有关的背景资料,丰富节目的文化信息量,增强生动性。在每期节目播出以前,《百家讲坛》会利用电视媒介进行节目宣传和作者介绍,这对于观众来说,容易形成一种期待心理。同时,在专家讲座过程中,往往插入人物肖像、相关背景或是影视剧的片断、相关书籍中的原话等,并且配以扣人心弦的音乐。例如,阎崇年讲努尔哈赤兵败宁远这一细节,就是通过屏幕上的相关画作以及电视剧《孝庄秘史》的片断来体现的;易中天讲《三国》时,就在电视屏幕上出现了很多《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的史料来支持其观点……这些手段的运用使观众对讲座内容获得了一些更为直观的印象,丰富了视听享受,同时也引起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以影像来加强悬念,视听结合,文化传播得以形象化。《百家讲坛》之所以受到欢迎,不仅在于栏目找准了自身的定位,更在于它将传统的讲座形式与电视技术手段进行巧妙地结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叙述方式,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以阎崇年主讲“清十二帝疑案”为例,在第一讲努尔哈赤中,节目一开始就以恢弘的画面简洁地概括了努尔哈赤的一生。随着解说词加以扣人心弦的音乐抛出了问题:所谓“时势造英雄”,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究竟是什么足以促成天命大汗努尔哈赤开创满清王朝?究竟又是什么令努尔哈赤含恨逝去?讲座的主悬念得以明晰,也使得人们在细心聆听讲座之后,增加了阅读相关书籍的可能。

翻译—演讲—表现,“电视文本”的叙述方式有助于取得较好的文化传播效果。翻译—演讲—表现,也就是叙述方式的转变。改版前,专家学者死板老套的演讲方式成为传受双方沟通的主要障碍,演讲者更多的是把电视当作了大学讲堂,把观众当成了可以教育的学生,在强调思想的广度与深度的同时,忽略了更为重要的能力,即把有价值的东西转变成为真正能为

大众分享借鉴的有用的东西。《百家讲坛》的节目内容涵盖人文、社会、自然的诸多学科,

相对而言较为专业,这就要求进行主讲的专家、学者要学会并且善于运用群众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通俗的解释和表述,将专业的术语翻译成大众的语言;同时,主讲人要有一定的演讲能力,更要具备表现才能,也就是说要有“讲故事”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由“研究文本”转向“电视话语”的这一转变,充分利用了电视传播规律,将戏剧、文学、电影、评书等众多艺术门类的结构形式借鉴到其中来,使得节目成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也达到了文化传播的效果。

更贴近群众,使得学术走向通俗,文化得以传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传媒接近受众、吸引受众的关键。电视媒介是现代第一大媒介,更具有贴近群众的优势。同时,传统典籍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书斋中的传承、研究与欣赏,而且在于如何在更大的范围内应用和普及。任何一种文化,只有植根于民众,才能得以更好地传承。《百家讲坛》将节目定位于“初中文化水平”,就是基于对受众的深刻了解,贴近群众。

除了节目定位以外,其贴近群众的最大特点就是时尚、轻松而贴近当下的口语化表达。改版后的《百家讲坛》最大的亮点就是语言上的突破,从“百家”走近“百姓”,用平民化的语言化解艰涩难懂的学术观点,使得原本较为学术的东西群众化,使群众也能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使得文化传播由“精英”走向“大众”。正如易中天所说,“我只希望激起广大观众对祖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深入研究是那些历史学家的事。把历史文学化,使它变成有趣的事情,激起大家的兴趣,他们再去读书,这样,我们的历史不就传承下去了吗?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就得到弘扬了吗?”

缩短传播周期,扩大传播范围,使得文化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在所有的大众媒介中,电视媒介的辐射范围是最广的。靠开讲《论语》走红的于丹,足不出演播室,时间不过七天,就受到全国上下热烈的追捧,于丹其人更是举国皆知。与之相比,当年,孔子周游列国讲学,颠沛一生,传播的范围仍然有限。经过弟子们在漫长岁月中薪火相传的努力,儒学才得以延续。因此,电视媒介这一传播工具的运用和普及,大大缩短了文化传播的周期,扩大了文化传

播的范围,使得其辐射面更广、影响力更大。

电视媒介便于带动相关文化产业链的形成。《百家讲坛》节目所选择的话题大多是猎奇的、有争议的,而学者的讲述方式也大多是悬疑的、评书似的,这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观众的兴趣。每期节目时长43分钟显然难以满足观众的胃口,于是,《百家讲坛》的热播就带动了一个文化产业链的形成,与讲座相关的书籍及音像制品在书店及网上书城甚是热销。《揭秘红楼梦》、《品三国》、《论语心得》、《马未都说收藏》等都是其主讲人开讲成名以后一段时间最为火爆的畅销书。《百家讲坛》的方式完全是电视工业化制造的方式,电视媒介带动了纸质媒介和网络媒介一同参与到文化传播中来,从而形成了文化传播中的文化产业链。

消极方面

过度的迷狂容易造成文化泡沫。一档通俗地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类电视节目,会引起如此火爆的反应,是好事,但也需要警醒。好事是说从中可以看出民众并不满足于庸常的生活,对精神生活有着热切的追求,而《百家讲坛》中所进行的文化传播正迎合了公众的这一需求;需要警醒则在于,这种追星般的追捧跟文化传播中真正的精神建构并不能等同,三分钟热度过后,往往还会回到过去,过度的迷狂容易造成文化泡沫。正如于丹自己评价“于丹热”时曾说,“我忧的是这里面有浮躁、有喧嚣、有泡沫,热得太快,火得太猛……因为骤热就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