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多芬的钢琴变奏曲
贝多芬《第12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变奏技法分析

2017年第10期(总第322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10,2017(CumulativelyNO.322)贝多芬《第12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变奏技法分析郑海兵(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摘要】文章以贝多芬《第12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文本分析。
试图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了解作品中所使用的变奏技法。
文章主要对变奏曲式的主题及其变奏段落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其变奏技法的分析,能够为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贝多芬;变奏曲;变奏技法【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一、作者及作品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18-19世纪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音乐体裁涉及歌剧、交响曲、协奏曲、管弦乐曲、钢琴奏鸣曲、室内乐、合唱、独唱等。
①作曲家以娴熟的作曲技法,在钢琴奏鸣曲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上被誉为“新约全书”。
32首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家和作曲家而言,都是重要的音乐文献,也是贝多芬留给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
《第12首钢琴奏鸣曲》(op.26)是贝多芬于1800-1801年创作的一首奏鸣曲,全曲由四个乐章组成。
这部作品是一首结构比较特殊的奏鸣曲,作曲家突破传统,首次在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使用了变奏曲式。
这一变奏曲式由主题和五个变奏部分组成,作曲家以娴熟的作曲技法对主题进行严格的变奏,使主题得以最大程度的发展。
整个第一乐章共219小节,3/8拍,调性为降A大调,速度为行板。
二、主题及变奏分析(一)主题(1-34小节)主题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分为上下两个乐段A和B。
A段(1-16小节)是一部曲式,由上下各8小节的两个乐句构成了平行的两句体乐段。
第一乐句停在属和弦的半终止上,第二乐句停在主和弦的完满终止上。
B段(17-34小节)由连接展开性陈述构成的对比乐句和再现的乐句构成;对比句(17-26小节)运用新的主题材料,中间采用离调手法,离调进行到降B大调、f小调和c小调;再现句(27-34小节)是A段第二乐句的再现,调性回归到降A大调。
浅谈贝多芬奏鸣曲音乐风格的转变

浅谈贝多芬奏鸣曲音乐风格的转变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被誉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几乎涵盖了每一种音乐形式,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便是他的奏鸣曲。
从早期的浪漫主义风格到后期的宏大而抽象的作品,贝多芬奏鸣曲的音乐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本文将从贝多芬奏鸣曲的早期作品探讨其音乐风格的转变,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在贝多芬的音乐生涯中,奏鸣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从1774年开始,他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并一直延续到生命的最后阶段。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一共创作了32首,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月光奏鸣曲》,也是他的第14首奏鸣曲。
贝多芬的奏鸣曲音乐风格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转变,反映了他内心和思想的变化。
贝多芬的早期奏鸣曲展现出了明显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
在他早期创作的奏鸣曲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对情感的深刻表达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些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情感,音乐旋律优美动人,而且节奏轻快且富有活力。
他的第8首奏鸣曲《帕斯卡利亚》就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旋律优美而激昂,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贝多芬的奏鸣曲音乐风格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他的中期作品显示出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深入探索。
贝多芬开始尝试将更多的抒情情感融入到音乐中,同时也开始追求更加严密的音乐结构和更加复杂的和声变化。
他的第15和第16首奏鸣曲就是典型的中期作品,音乐不再像早期那样轻快愉悦,而是更加深沉和严肃,充满了对生活和命运的思考和探讨。
贝多芬最为人所熟知的音乐风格还是集中在他的后期奏鸣曲中。
在他的晚年,贝多芬的音乐充满了宏大和抽象的色彩,旋律也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
他的第32首奏鸣曲是他的最后一首奏鸣曲,也是他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称为“作为结尾的变奏曲”。
这首奏鸣曲充满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音乐也变得极其宏大和深沉,展现出了贝多芬晚年对人生和艺术的深刻思考。
那么,造成贝多芬奏鸣曲音乐风格转变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贝多芬的个人生活和思想的变化是造成这种音乐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浅谈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发展

贝多芬 晚期创 作 的钢琴奏 鸣 曲中变奏 曲式的使用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 在 贝多 芬以前 ,钢琴 奏鸣 曲已经形 成 了固定 的模 式, 在早 期的钢琴奏鸣 曲创作中他试 图将形 势与内容 达到完美的统一。但在晚期 的钢琴 奏鸣 曲 中,由于钢琴 奏鸣 曲篇幅 的灵 活变
奏鸣曲创作非 常的 自由, 其 中包含 了大量 的 精炼 的主题和 富于诗化的 曲调。但是在该作
品的后半部分 , 左右 的交替带来 的还是不安
与惶恐 的情绪 , 然后又进入 了一种非常安逸 的部分 。这均是贝多芬对 于命运 的叹息 , 这 是一种悲哀 , 用一种音乐 的旋律表达了作 曲 者 的内心世界 。 贝 多芬 晚年创 作 的钢琴 奏鸣 曲从篇 幅 上 明显大于早期和 中期创造的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所以钢琴奏鸣曲里演奏难度最高 的, 就像在键盘上跳舞一样 的作 品;贝多芬作 为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位钢琴大师 ,同时 也是浪漫主义学派的开始着 , 在他 晚年 的作 品创 作 中古 典主 义元素 和浪漫 主义元 素 同
时并存 , 并且很好的预示 了浪漫 主义音乐 的 诸多特点 ; O p 1 0 6 作品又被后来 的人称为 “ 第
成, 体现 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 的独特智 慧和魅力 ,每一个作 品都是经典重现。本文 所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贝多芬 的降 B 大调第 二十九钢琴奏鸣曲作品 O p 1 0 6 号, 也被称 为
贝 多芬 晚期创作 的钢琴奏 鸣 曲的 曲式 更加 自由化 。 在贝多芬晚期创作 的钢琴奏 鸣 曲中, 乐章间 的界限没有了早期 和中期创作 的钢 琴奏 鸣曲那 么的清 晰 ,而是变 得很模 糊。 这使得贝多芬晚期创作的钢琴奏 鸣曲各 个乐章之间的联系更 加的密切, 音乐素材相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乐评

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所有钢琴协奏曲作品中的一部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作品。
这部作品在音乐史上被誉为钢琴协奏曲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首先,从作品的构成来看,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是一部充满创新精神的作品。
在曲式上,贝多芬采用了古典主义时期常用的三乐章结构,但在具体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却展现出了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
整部作品在工稳的结构中蕴含着壮阔的波澜、变化无穷的旋律,给人以极端宏伟、华丽的印象。
其次,贝多芬在第五钢琴协奏曲中展现出了卓越的作曲技巧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在第一乐章中,主奏钢琴以花奏方式弹奏出分解和弦,进而引出了管弦乐部分演奏的乐章主题。
这一主题简洁而又华丽绚烂,可以看出贝多芬在作曲手法上的精致与巧妙。
而在第二乐章中,贝多芬则以优美的徐缓乐章为主题,展现出了他对于旋律的掌控力和对于情感的表达能力。
第三乐章则采用了回旋曲式,通过旋的起伏和音调的变化,展现了贝多芬对于音乐的细腻处理和对于情感的深刻理解。
此外,贝多芬在第五钢琴协奏曲中还特别注重音乐的戏剧性和冲突性。
在作品中,主奏钢琴与管弦乐队的合作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二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特别是在高潮部分的处理上,贝多芬通过音乐的力量将情感推向顶点,让人们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震撼和艺术感染力。
最后,从历史地位上看,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是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这部作品不仅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开启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新篇章。
它标志着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成熟与完善,也成为了后世音乐家们学习和研究的典范之作。
综上所述,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是一部充满创新精神、卓越技巧和深厚人文底蕴的作品。
它不仅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整个音乐史上的巅峰之作。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贝多芬对于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在创作中所展现出的卓越才华和无尽的创新精神。
贝多芬《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之解析

贝多芬《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之解析《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因使用延音踏板而非古钢琴所能企及,所以此曲是贝多芬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钢琴演奏作品,又因其第一乐章之柔美“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耀的湖面上荡漾的小舟”,又被称之为《月光奏鸣曲》。
一、创作背景此曲创作于1801年。
写给他的第一个恋人朱丽叶·琪察尔蒂。
贝多芬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曾经写到:“我这一次的变化是因为一个小女孩而起。
她爱我,我也爱她。
只是很遗憾,我们的身份不同。
”后来当贝多芬遭到恋爱失败并患了耳病后,在他的作品里反映出了痛苦失望的心情。
这首曲子正是他“幻想维持得不久,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心境的反映。
贝多芬将这首乐曲标为“幻想曲的奏鸣曲”。
二、作品分析第一乐章: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该乐章犹如一轮明月升起,但最终却被乌云遮掩,万影俱逝,悲从中来。
虽然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是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的印象乐派。
乐曲的题材很简单: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无际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出现。
细致而沉静,略忧郁。
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
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
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
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尾奏,慢慢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该乐章属于过渡性乐章,音乐平缓而亲切。
两个音乐主题仿佛是抚慰着创伤的心灵。
而过于舒缓的过渡乐节会使人产生平静的月夜之感受。
不过,这皓月般的恬静不过是短暂的憩息。
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花”。
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
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鉴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鉴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月光奏鸣曲》、《命运奏鸣曲》、《献给爱丽丝》等。
下面以《月光奏鸣曲》为例,给您介绍一下它的音乐鉴赏。
首先,这首曲子的全名是《钢琴奏鸣曲第14号,即“月光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慢板(Adagio sostenuto),第二乐章是舞曲(Allegretto),第三乐章是快板(Presto agitato)。
第一乐章以柔和而细腻的琴音拉开序幕,一开始就将听众带入了一个神秘、幽静的氛围中。
旋律中的连续的三连音让人感受到一股轻柔的涟漪,像是月光洒落在平静的湖面上,带来一丝清新而又寂静的感觉。
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用了大量的长音和变化的和弦,表现出他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内在的情感。
第二乐章是一个轻快的舞曲,它的旋律简单、明快,非常易于记忆。
这个乐章的中心主题被认为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美的旋律之一。
这个乐章的节奏感很强,由于其速度适中,使它在整个乐曲中起到了调节的作用。
第三乐章是一个快板,强烈的动感、明亮的和弦,以及跌宕起伏的节奏,使这个乐章在整个曲子中显得很有力量和冲击力。
它以技巧和速度展示了贝多芬的精湛钢琴技巧,令人瞠目结舌。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一首非常经典和著名的钢琴曲,它蕴含了浓厚的情感和内涵,代表了古典音乐中的高峰之作。
这首曲子的华美旋律、动感的节奏和独特的和声,使它成为经典音乐领域的代表之一。
除了《月光奏鸣曲》以外,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还有很多经典之作,例如《热情奏鸣曲》、《悲愤奏鸣曲》、《献给爱丽丝》等。
这些曲子中,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被称为是他最具挑战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的速度非常快,充满了激情和动感。
它的开头部分就是一连串激情澎湃的音符,表现出了作曲家内心的激情和不屈的意志。
《悲愤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之一,被誉为是古典音乐中最为感人的曲子之一。
浅谈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探讨其风格的转变

浅谈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探讨其风格的转变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古典浪漫摘要: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以32首钢琴奏鸣曲最为经典。
通过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套曲结构和曲式结构的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出贝多芬的艺术风格,以及整个西方钢琴音乐风格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变.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世界上伟大的天才音乐家。
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上达到了巅峰,从中不但可以体现出他个人风格的演变历程,同时也显示了整个钢琴音乐领域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过程。
本文将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套曲结构和曲式结构的分析,论述其风格是如何从古典主义过渡到浪漫主义的。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分期早期为古典传统时期(约1792-1800),贝多芬在这个时期共创作了11首钢琴奏鸣曲。
他此时的作品带有古典主义风格的痕迹,在各个奏鸣曲中均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传统奏鸣曲的表达方式。
中期为创新探索时期(1801-1815),这个阶段贝多芬共创作了16首钢琴奏鸣曲。
曲中的旋律充满激情,情感和内容极为丰富,创作力大大加深,体现了贝多芬在技法上和艺术上的大胆创新。
晚期为内省理性时期(1816-1822),贝多芬创作了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
此时贝多芬形成了他晚期钢琴奏鸣曲独有的特殊风格,曲式结构复杂庞大,演奏技巧极为艰深,体现了他炉火纯青的艺术创作境界。
二、套曲结构(一)对乐章安排的突破古典传统的钢琴奏鸣曲大多以最为常见的三个乐章或四个乐章的对比性曲式结构为主。
贝多芬早期创作的11首钢琴奏鸣曲遵循了这一原则:第一乐章通常为快板;第二乐章以柔板为多见;第三乐章要么是近似小步舞曲的小快板,要么是快板;第四乐章一般是全曲中速度最快,情绪最高的乐章。
但是在贝多芬中晚期创作的作品中,打破了传统古典奏鸣曲中“快——慢——快”的乐章排列顺序。
例如《# c小调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用柔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以一种活泼诙谐的小步舞曲速度进行;第三乐章为激动的急板。
浅析贝多芬的《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浅析贝多芬的《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又被称为“月光奏鸣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
一部重要钢琴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他创作的代表之一。
该作品被创作于1801年,于1802
年首次出版。
本文将对这部作品进行浅析。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是一个长达约15分钟的三个乐章的作品。
第一乐章是一个缓板行板,以柔和而神秘的音乐氛围开始,其中有着一连串的起伏动态和阴暗的音色。
这种音乐情感的表达,给人一种宁静、柔和而深邃的感受。
这部作品的昵称“月光奏鸣曲”就是源自于这第一乐章中所创造出的宁静而美丽的音乐世界。
第二乐章是一个急板小快板,以活泼而明快的音乐语言呈现。
这个乐章的主题简单却
引人入胜,钢琴乐叙述了一种明亮、充满活力的情绪。
这种音乐情感代表了贝多芬早期作
品中常见的欢快和轻快的元素。
第三乐章是一个缓板行板,起初以平静的音色开场,后来渐渐进入了激动人心的音乐
语言。
这个乐章的特点在于它的变化多端,充满了情感的起伏和冲突。
在这一乐章中,贝
多芬通过不同的乐音和声部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一种痛苦和挣扎的情感,给人们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
从整个作品中可以看出,贝多芬在《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中展现了他丰富的
个人特色和创作风格。
这个作品的音乐语言非常多样化,将柔和的、安静的乐音与激情澎
湃的乐音交织在一起,展示了贝多芬作品中常见的矛盾和冲突。
这也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
特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贝多芬的钢琴变奏曲
作者:赵彩娟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2期
[摘要]贝多芬作有交响曲、协奏曲和钢琴音乐、室内乐等多种体裁的作品,特别是他的9部交响曲和32首钢琴奏鸣曲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也是大众最欣赏和熟悉的作品。
其实在钢琴作品中除了奏鸣曲,他还写有大量的钢琴变奏曲、钢琴小曲等,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
特别是变奏曲这种古老的曲式,到了贝多芬的手中,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他高超的创作技巧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贝多芬变奏曲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59-01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00~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也是在整个西方音乐发展史上成就最大、影响最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他的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勇于斗争、永不放弃的精神。
“变奏曲”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思是主题的演变。
是根据某一主题为中心,运用各种不同方法奏出的器乐曲。
变奏曲也是贝多芬所使用的重要曲式之一。
变奏曲的写作也贯穿了他整个的创作生涯。
在贝多芬创作的变奏曲中,大部分是属于他早期的作品。
编号Woo63-66以及Woo68-76都是1800年以前所作。
Woo,即德文“没有编号的作品”(Werke ohne Opus)。
贝多芬早期的变奏曲的篇幅较小,并且主题大多取自当时的歌剧或歌唱剧,变奏手法汲取了莫扎特变奏曲中的许多装饰变奏、调性变奏、节奏变奏、织体变奏以及和声变奏的手法。
但是在不少方面已显露出贝多芬本人的个性特点。
像作品Woo66这首变奏曲是根据迪塔斯多夫歌剧《红头巾》中抒情小调《从前有个老人》主题而作。
这首作品A大调,作于1792年。
迪塔斯多夫这部歌剧1792年在波恩上演,曾广获好评,贝多芬这首变奏曲在主题中运用突如其来的休止符以制造幽默、巧智的效果,多少有一些俏皮的味道。
例如Woo70《拜谢罗二重唱主题变奏曲》作于1795年,是以拜谢罗的歌剧《磨坊少女》中的一首二重唱《欢乐已不在我心》为主题而作。
《磨坊少女》作于1788年,是意大利喜歌剧作曲家拜谢罗创作的在当时广受好评的歌剧。
贝多芬的这首变奏曲的主题就是取自其中的一个二重唱,这是一个单二部曲式结构的主题,G大调,共20个小节,然后根据这个主题发展了6个变奏。
这首变奏曲篇幅较小,但属于贝多芬变奏曲中广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其音型变化中,充满着细腻的光辉。
Woo73这首作品降B大调,创作于1799年,是根据萨列里的歌剧《法斯塔夫》中的二重唱《正是那样》主题而作的变奏曲。
这首变奏曲的主题比较简朴,是一个单二部的曲式。
音乐
形象更为统一、集中,之后发展了10个变奏。
这首变奏曲的变奏手法非常丰富,而且作品很出色地拓展了音域。
自1802年起,贝多芬的变奏曲创作更加的纯熟,这时期他的变奏曲多半采用了自己创作的主题。
其中最著名的有1802年创作的《降E大调“英雄”变奏曲》作品35号,1806年创作的《c小调32变奏曲》作品Woo80,以及1823年的《C大调狄亚贝里变奏曲》作品120号。
《降E大调“英雄”变奏曲》这部作品创作于1802年,其中包含了15段变奏以及一个赋格。
这部作品的主题虽然是贝多芬亲自完成,但却不是他第一次引入到作品中,之前曾使用过两次,分别是为乐队而写的作品14的第七首和他的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的终曲中,完成这首降E大调变奏曲后,贝多芬又一次在他的《第三“英雄”交响曲》Op.55的末乐章中使用了这一主题。
这首变奏曲特殊的地方就在于在主题之前贝多芬独创性地加入了一个8小节的引子即序奏,并且又对引子展开了3个简短的变奏,之后主题出现。
主题经过15次的变奏后,经过一个短暂的尾奏进入终曲,贝多芬别出心裁地在终曲中引入赋格,赋格的主题取自于序奏的低音部。
在这部变奏曲中,可以看到贝多芬创作手法的独创性。
《C大调狄亚贝里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可以与巴赫的《戈德堡变奏曲》相媲美的又一部伟大的作品。
这首变奏曲的主题是当时在维也纳的一名叫狄亚贝里的音乐出版商所作的圆舞曲。
当时狄亚贝里还邀请了包括舒伯特、车尔尼等许多作曲家为这个圆舞曲的主题创作变奏曲。
这个主题原本写得十分普通,但是贝多芬凭借着他高超的创作技巧用各种变奏和赋格手法写出了33段变奏,使之成为一部宏伟的巨作。
33段变奏乐段转变不同于原主题的性格与情感,乐段之间充满了复杂的戏剧变化和节奏变化,包括了风格活泼的谐谑曲、雄壮的进行曲、赋格曲,最后以小步舞曲的速度优雅地结束了全曲。
变奏曲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不止创作了独立的变奏曲,他还在其他的体裁中运用了这一曲式,如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等作品。
尤其是创作后期的最后五首奏鸣曲中到处运用了赋格和变奏曲式。
贝多芬的变奏曲不同于古典时期的变奏曲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结构上。
古典时期变奏曲的每次变奏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段落,而贝多芬的变奏曲的创作与构思超越了传统,更加强调每个变奏曲段落的联系性。
贝多芬变奏曲主题的旋律非常单纯,和声的朴素简洁也是他创作的一个特征。
在变奏手法的运用上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如将主题动机使用在变奏乐段中、使用赋格手法、增加尾奏素材的发展等,贝多芬正是在变奏曲中而不是在奏鸣曲中首先进行了尾声的创意性改革。
贝多芬的变奏曲创作在变奏曲的发展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把变奏曲的写作推向一个高点,创作手法、演奏技巧均突破了当时保守的规则,赋予变奏曲这一古老的音乐创作手法以新的活力,具有高度的音乐表现力,并对后来作曲家的变奏曲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