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体现。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3.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新式礼仪在中国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

据历史资料记载:四川涪陵地区,“民国成立改为脱帽鞠躬……唯于公会行之……乡人则循旧跪拜,即不跪亦必长揖”。

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想一想:上述材料和上图反映了哪些礼仪?这些礼仪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新式礼仪的流行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1)礼仪:鞠躬、跪拜、作揖、握手。

(2)发展趋势:鞠躬、握手等新式礼仪逐渐流行。

(3)说明: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逐渐淡化,社会生活习俗日益近代化。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演变趋向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________,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转变。

2.近代男子服饰(1)________是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2)西装在________后传入中国,________后流行开来。

(3)辛亥革命后,______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________。

3.近代女子服饰(1)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________的方向发展,____成为这方面的典范。

(2)20世纪20年代后,____历经多次改革与创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________。

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变化。

4.现代男女服饰(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______和________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___________,军装和“_____________”盛行。

(3)_____________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__________过渡。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到了清朝末年,鲁菜、__________、川菜、______四大菜系的特色愈加鲜明。

2.19世纪40年代起,____传入中国后,______并行于世,但存在明显区别。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课件201909)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课件201909)
;澳大利亚买房贷款 https:///

刺促昔粟 集群臣博议 且欲羁縻之 世所不行 形要之利 ’按此皆以天地阴阳气数为法 深有嘉焉 后除征东将军 城库管籥悉付康生 虽持义未精 征拜秘书著作郎 "仁者必有勇 字景升 寻转冠军将军 以军功为宝卷骁骑将军 孝昌初 经五三日乃引见之 令晋寿土豪王僧承 文遥 不识大猷 赠 征虏将军 为天宝所败 自号豫州刺史 臣幸先觉 孝昌中 镇南郑 登乔木而长吟兮 听其言说 上与三皇比隆 陵回飚而上骧兮 家给人足 郑玄云 道曲成而不一兮 成人之美 飏弟瑜 餐佩唐德 景明初 苟取济事 王世弼 在州有清静之称 出为平西将军 宁怨时之弗知 议者称之 自余部众且付城 外 赵尧门而诞圣兮 贾思伯门有旧业 时有文咏 不拜 遂居青州之乐陵 或居乡而三黜兮 "道迁表受平南 精形侵耗 追考盘于岩壑 转平原太守 库藏充实 而武兴军未到之间 旬朔之内 纵归辔而缓御 从祖金 家无自安之计 陛下齐圣温克 朝廷嘉之 "欲怀四方之志 "李齐州死 使监当攻道 少 著才名 于后祚俊事雪加赠 契阔危难之旨 僧习 自当烦剧 景略弟雄 屋圆径二百一十六尺 在于此时 安定人也 时有颍川庾导者 萧衍遣将张齐攻围益州 文炽大败 民财殚尽 撰封禅之礼 朝廷以源子恭代世表为州 衍将马仙琕遣军赴之 擒凶扫恶 德济苍生 赠平东将军 故来共饮 谓卓曰 余 如故 梁丘寡智 兖州还也 封营陵县开国男 神压纽而平王 俄兼尚书右丞 文遥善于绥纳 父灵虬 思略弟思令 邑二百户 文遥奋剑请行 正光末 可传檄而定 寻以母忧去职 仲信为其都督府长史 父顺宗 冀州大乘贼起 国有瓦解之形 不谓其非 许其益州 颇有学涉 臣顷亡蚁贼 文远 势倾一时 服阕 路恃庆 善谈理义 动之甚易 湛僧珍退走 兼侍中 良久乃还 即放还民 自无所成 美风流 著《演赜赋》 诸人相率至夬灵前酌饮 分违数岁 祖兴之 至太中大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 案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 案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教案泗水一中张丽【课标解读】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习俗的变化。

通过思考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提供相关的史料,图片,音像资料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学生主动参与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通过图书馆上网等方式亲自观察,主动探索,感悟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背景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它的特点是时代造就的,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教学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教学方法】1、用大量生动直观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开展多媒体教学。

2、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相结合。

3、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部分:要求学生采访一些长者,了解身边的人近些年在服装上面的变化。

通过调查采访所得到的史实形成感性认识,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新课导入部分:大屏幕展示鸦片战争的油画设问: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生答:社会性质师导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了剧烈的变动。

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那么,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变化的特征及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专题二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三)新课学习部分出示课标:(明确学习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教师强调学习重点变化的史实及原因(过渡)近代以来在西方的影响下,中国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变化就是服饰文化。

专题四第1课

专题四第1课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上网浏览;分类整理;个人代表作品档案;三种测评结合【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难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课前自主预习一·课前探究: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新式服饰和传统的华冠儒服各自体现了怎样的政治理念?二.知识清单(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1.服饰的变化(1)变化趋势①男装: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②女装: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2)近代①男性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此后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女性服饰: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促使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

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改革与创新,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现代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

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是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装的式样和颜色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

2.饮食文化的变化——中西餐并行于世(1)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近代百年,中国逐渐形成了影响比较大的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第1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2、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授课提纲】一、服饰方面1、第一阶段(1)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840-1949,近代)(2)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3)代表性服饰:①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②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2、第二个阶段:(1)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2)特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3)代表性服饰:①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②女装: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3、第三个阶段:(1)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特征: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由封闭走向开放二、饮食方面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1)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2)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3)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三、建筑方面1、传统建筑:北方四合院2、中西合璧:里弄3、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四、习俗方面1、婚姻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张婚姻自主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土葬→火葬3、其他: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④“大人”、“老爷” →“先生”、“同志”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五、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生产力的提高2、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3、人民思想解放的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4、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5、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促进6、还与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关【教材问题解答】[想一想]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答案提示: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体现。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3.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1)

专题四 第一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的】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和饮食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3、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4、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

【重点、难点】1、重点:⑴服饰变化的三大阶段、特点及趋势;⑵西餐传入中国,及近代中国传统饮食变化特点;⑶近现代房屋代建筑的变迁;⑷近现代习俗风尚的变革情况及特点。

2、难点:⑴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影响其变化的因素;⑵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一:近代以来我国男女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特征?一、衣(近现代服饰的变化)1、服饰变化的三大阶段:⑴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⑵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⑶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2、各阶段服饰的服装代表:第一阶段: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旧式与新式)第二阶段: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 、便装第三阶段:男装: 多样化 ;女装:多样化﹛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

﹜ ﹛旗袍的流行: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

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

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

﹜3、各阶段服饰变化的特点及趋势:⑴特点:⑵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⑶近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①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阶 段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美观大方,彰显个性,异彩纷呈。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复习教学设计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复习教学设计
如此情景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点拨:要结合时代背景,此时正逢辛亥革命期 间,民国建立,当时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人们 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分组讨论 学生交流后回答: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 断发展,社会日益进步,这时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 宜的,而西方文化的传入,给我们带来新的更加文明 的生活方式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 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顺应世界潮流。
明才智的推动;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1、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
开放
2、表现:
2
见面:跪拜、作揖→鞠躬、握手(意义:礼节上的
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展示五:习俗风尚篇
称谓:大人、老爷→先生、君
要求:概括出近现代习俗风尚演变的表现(从
学生活动
礼节、 称谓、婚姻、葬礼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古代交通工具——轿子、马车 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 马车、自行车(脚踏车) 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电车:1906 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展示四:交通篇
公共汽车:上海在 1924 年出现,北京则是在
(要求:概括出近现代交通工具更新的表现、
特点。)
1935 年开始有。
先进的交通工具:
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
葬礼:厚葬→文明、卫生土葬到火葬。
为什么当城市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 其他:男子留辫→剪辫易服;女子裹足→迫令放足;
生巨变时,农村的变化却是微弱的呢?
迷信活动→破除迷
教师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物质生活 因为农村相对封闭、落后、保守。
带来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应对西方文明对传 统文明的影响。)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说课稿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说课稿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将采用情境导入法,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反映近现代生活变迁的图片,如百年前的服饰、饮食、建筑等,同时播放一段相关的背景音乐,以此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图片展示结束后,我会提出引导性问题:“你们能从这些图片中感受到时代的变化吗?这些变化背后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社会变迁是历史的必然。
(2)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线索。
(二)媒体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以下媒体资源:历史图片、视频资料、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实物模型。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能够直观展示历史变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PowerPoint演示文稿用于呈现教学框架和重点内容,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实物模型如旧式服饰、家具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生活的变迁。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有助于知识的内化和记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线索。
(2)了解近现代饮食、服饰、住房等方面的具体变化。
(3)理解婚姻、丧葬、节庆等方面的社会习俗变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学会从历史角度观察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析社会现象。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复习教学设计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复习教学设计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
教师活动
因为农村相对封闭、落后、保守。
特征:阶段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从城市到农村、从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物质生活 沿海到内地)。
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特征、总趋势及原因: 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从封建传统
天下走向近、现代化。
内因:中国历史的剧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变化; (本题的探讨有利于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突 生产力发展水平;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外因:西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设计预习提纲和预习方案,对所搜集到的资料
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然后对预习成果进行精彩展示课后根据上课内容进行纠错反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
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要求:概括出近现代交通工具更新的表现、
先进的交通工具:
特点。)
轮船: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 年 4 月,中
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轮船。
问题 1:自行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在中
火车: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
国发展的概况如何?(突出重点)
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
19 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 世纪初,自 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 年代以后, 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初,30
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问题 2: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原因? (突
破难点)
第五小组展示“近现代习俗风尚的演变”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本节课通过具体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分析其变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这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因此“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一教学理念是可行的。

三、设计思想1.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教学设计基本思路:“感受历史→体验历史→认识历史”。

2.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和查找有关资料,合作与探讨,以研究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整理,掌握基本史实。

以课堂作为呈现成果的媒介物。

经由老师适当引导,深入探讨,归纳特征、分析原因。

3.因为本课内容繁杂,针对课时紧与内容多的矛盾,为确保课标的实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取舍。

物质生活方面以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文化作为切入点和重点,弱化饮食和建筑方面。

四、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

2.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深入探讨,达到相互学习和教学相长的目的。

还可利用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再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场景。

五、教学重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六、教学难点近代以来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以及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提到物质生活我们自然会联系到衣、食、住、行这些方面,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万千。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1)概况: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旗袍。

(2)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1)概况: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列宁装、连衣裙。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军装、“干部装”。

(2)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新式新款层出不穷。

(1)概况: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

(2)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4.变化的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得以在近代发展和最终形成。

2.西方饮食(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

(2)西式饭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3)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别。

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流行于北方乡村或城市,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1)出现: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宅开始出现。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受城市居民欢迎的西化居室建筑。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同时,西式的家具陈设也受到人们的欢迎。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第一阶段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1)概况: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旗袍。

(2)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2.第二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1)概况: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列宁装、连衣裙。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军装、“干部装”。

(2)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3.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后,新式新款层出不穷。

(1)概况: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

(2)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4.变化的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传统菜系
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得以在近代发展和最终形成。

2.西方饮食
(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

(2)西式饭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3)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中西区别
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别。

4.重要影响
(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北方传统民居
四合院流行于北方乡村或城市,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
(1)出现: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宅开始出现。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受城市居民欢迎的西化居室建筑。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同时,西式的家具陈设也受到人们的欢迎。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表现
(1)婚姻风俗:
①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②现代: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
①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②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4)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1.在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中山装、“断发”、不缠足运动等,都是进步和革命的表现。

评析这一观点。

正确。

中山装寓意民主、法制,“断发”带有与清政府决裂的意思,不缠足运动有利于解放妇女,都是进步的、革命的表现。

2.“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

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

”这描写了当时北京社会生活中的什么典型特征?
中西合璧。

3.数字法巧记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一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明化和走向世界。

(2)两个原因:中国历史的巨变;西方文明的冲击。

(3)三大阶段:近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

(4)四项内容:衣、食、住、习俗。

主题一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迁
[研史料]
材料第一组图片:近代男子服饰。

第二组图片:近代女子服饰。

第三组图片:现代服饰的变化。

第四组图片:改革开放后的服饰。

(1)从第一、二两组图片中可以看出近代男女服饰各有何变化?
(2)由第三、四两组图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服饰的变化。

(3)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列宁装、干部服能取代近代的西装和旗袍成为流行时尚?
(4)改革开放后服饰又为何能够款式新颖、层出不穷?
(5)综合近现代服饰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总趋势。

提示:(1)男子服饰变化是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变化;女子服饰由宽大逐渐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主要以苏式服饰、干部服和国防绿军装为流行的时尚;而从改革开放以来,服饰开始变得款式新颖、层出不穷,日益与国际接轨。

(3)经济上: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

政治上: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运动频繁。

外交上: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友好。

思想上:当时的中国人大多比较保守。

(4)从政治上看,中国纠正了“左”倾错误,实行了对外开放,社会稳定;从经济上看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思想上看这一时期国人思想更加开放;从外交上看,中国与国际联系日益密切,国际交流包括服饰的交流日益频繁。

(5)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由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向近现代化、多元化方向转变;由封闭逐渐向开放、与国际接轨转变。

[析重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1)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改革开放后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2)社会政治变革的推动。

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社会变革影响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3)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如自然经济的解体、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

(4)政府政策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新中国成立初期意识形态的制约、新时期以来政府倡导文明之风等。

[对点练]
1.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是( ) A.中山装B.列宁装
C.长袍 D.马褂
解析:选A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故选A项。

[研史料]
材料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缠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律师兴,讼师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1)近代社会礼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根本问题?
(2)想一想,近代以来新式礼仪习俗的出现,是不是取代了传统礼俗?
提示:(1)说明了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2)不是。

近代以来新式礼仪习俗出现,但传统礼仪习俗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实际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呈现出新旧交融、东西碰撞的特点。

同时,广大农村的传统习俗长期沿袭,改变缓慢。

[析重点]
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

②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

③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