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收益和经济收益的比较分析
试谈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利弊
试谈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利弊.doc会计收益和经济收益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会计收益是指企业经过一定的会计核算,计算出的收入减去成本所得到的利润。
会计收益的计算依据是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业绩评估和纳税申报等方面。
经济收益则是指企业在考虑所有成本、包括机会成本、以及所有收益的基础上,所得到的利润。
经济收益是客观的、真实的,它可以体现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真实收益,同时也是企业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指标。
会计收益和经济收益的关系是密切的,但两者的利弊也存在一定差异。
会计收益的优点是:1. 会计收益是会计核算的结果,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2. 会计收益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参考,帮助企业进行决策和评估业绩。
3. 会计收益可以用于企业的纳税申报,为企业减轻负担。
但是,会计收益也存在一些缺点:1. 会计收益只考虑了各项费用和市场价格等因素,没有考虑到机会成本等外部因素,因此并不符合真实的经济情况。
2. 会计收益往往表现为短期内的盈利情况,没有考虑到长期投资带来的收益。
3. 会计收益不能全面体现企业的经营效益,无法准确评估其市场竞争力。
相比之下,经济收益更具优势:1. 经济收益考虑了所有成本和收益,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真实的经济效益。
2. 经济收益可以用于企业的投资决策,帮助企业选择更有利的投资项目。
3. 经济收益能够更好地体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际竞争力。
但是,经济收益也存在一些缺点:1. 经济收益需要对各项成本进行充分的考虑,因此其计算复杂度较高。
2. 经济收益比较抽象,难以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3. 经济收益需要考虑到长期的投资和市场变化,因此在预测和计算时需要做出一定的假设。
综上所述,会计收益和经济收益各有利弊,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业绩评估、纳税申报等方面可以采用会计收益,而在进行投资、市场竞争等方面则应采用经济收益进行评估。
全面收益: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对接
( ) 二 传统收 益观 早在 l 世纪 中后期 , 印度公 司就要求明 7 东
( ) 一 收益概念 与经济学渊源 亚 当 ・ 斯密 ( d mS i ) 国 A a mt 在《 h 民财富 的性质和原 因研究》 中把收益定义 为 “ 富的增 加 ”并 以 财 ,
确区分“ 资本” 收益” 规定股利 只能来 自分配 , 和“ , 而不是对资本的 分割 , 至此 , 收益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对象 。O 2 世纪3 年代 , O 股 份公司在西方 国家纷纷出现 . 企业 的投资者越来越 多, 人们对收益
业务作为计量收益 的依据 , 这些业务既可以是外部经济业务 , 也可
以是 内部经济业务 。 外部经济业务的收付是货币收付 , 而内部经济
业务的收付则是 内含的 ; 考虑“ 收入实现原则”它要求对收入进行 , 明确的定义、 确认和计量 。 ( ) 面收 益观 2 世 纪5 年代 以后 , 三 全 0 0 按照传统 会计 收益概 念提供的财务报表越来越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 果, 一些会计学家主张以财务资本保 全概念为依据 , 按照经济收益
益之分 , 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是会计收益 , 由于受特定会计核算准则
的约束 , 会计收益并不能反映人类财 富的净增加 , 而经济收益经营的条件简陋 , 长期耐用资产 比例
很小。 二是会计特征, 即采用单式记账 ; 没有会计分期概念 , 收益的核
其内涵的拓展性 , 能够反映真实的“ 收益”但计量 困难 。 , 因此 , 当的 适
前提 下, 企业 本期 可以消费 的最 大金 额 , 其有 以下特征 : 以现行成
试谈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利弊
试谈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利弊及十分常性损益对企业利润的影响1会计收益是会计信息运用者停止决策的重要信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一环是投资者的投资活动,他们经过买进、卖出或持有企业的股票或许股权,完成社会资源配置,将短期、零散的资金转化生临时、动摇的企业资本金。
投资者在做相关的股权购置决策时需求会计信息来协助他们做出决策,这些信息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运营效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
其中,对运营效果的反映主要是经过会计收益的计量。
会计收益是会计核算在四大假定〔会计主体、会计时期、继续运营、货币计量〕的基础之上,依照企业会计准那么的要求,契合其所规范的信息质量特征,运用会计的专业方法,确定企业在一定会计时期实践经济买卖或事项的结果。
1968年,美国的鲍尔和布朗经过实证研讨证明了会计收益具有信息含量;1989年,利弗再次证明收益变化与股价变化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这些说明了会计收益的相关信息对投资者的决策有一定的影响。
在股票价钱确定的多中模型中,其或多或少地与会计收益有关。
普通投资者都将市盈率作为股价评价的重要目的,市盈率确实定基于每股盈余,每股盈余确定基于每股利润。
由此可见,会计收益是投资者计算股价停止决策时的重要信息。
会计收益的概念随着经济的开展发作了很大的变化,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惹起信息运用者的不满,1994年,AICPA宣布了jenkins committee的报告«论改良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
这份报告经过调查,对财务报表停止了却论性的评价:〝本委员会研讨一定了财务报表的重要性。
财务报表普通提供运用者主要的信息。
这些信息在很大水平上影响运用者的决策。
没有证听说明:运用者以为这些信息不相关或由于其他缘由坚持财务报表的剖析〞。
所以,很有必要对会计收益确实认、计量效果停止研讨,促其完善。
一、两种收益的概念经济收益是经济学上的概念,关于经济收益概念研讨始于1776年Ad a m Smith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缘由的研讨»即«国富论»,他首先将收益定义为〝那局部不腐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把收益看作是财富的添加。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差异与趋同分析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差异与趋同分析【摘要】收益是评价企业业绩的重要依据,然而会计学与经济学关于收益概念的争论由来已久,两者所确认收益的概念既有明显的差异性,又有不可避免的内在联系性。
也正是由于两者的相关性,使得会计学吸收经济收益确认上的优点形成了全面收益这一概念。
笔者认为全面收益是会计收益向经济收益的趋同。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征求意见稿)》中对利润表的调整进一步体现了全面收益观,是会计收益向经济收益的又一次趋同。
【关键词】会计收益; 经济收益; 全面收益收益是评价企业业绩的重要依据,是纳税、投资决策和股利分配的基础,也是进行预测的要素之一,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用途。
然而,究竟什么是收益?对于此概念的界定,经济学家与会计学家存在较大分歧。
收益的概念之所以要加以明确,是因为:它是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数量化指标,具有可计量、可比较、可分析的特点;它是国家确定税收额度的计量基础;它是投资者、债权人进行相关决策的最为关注的指标;它是企业经营成果分配的计量基础。
其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收益的概念也得以丰富。
经济学基于真实收益和实物资本保全理论将收益定义为经济收益,会计学则基于客观收益和财务保全理论将收益定义为会计收益。
两者定义所依据的理论不同,导致两者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然而随着会计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会计收益理念的不断更新,两者又表现出趋同趋势。
一、经济学与会计核算收益概念的差异分析(一)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区别传统的会计学家认为:“收益是主体在一个期间内由于交易而实现的收入与相应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
会计学收益的确认应符合以下标准:一是基于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二是必须依据“会计分期”基本假设;三是考虑“收入实现原则”;四是按照历史成本计量费用;五是坚持配比原则。
最具影响力的经济收益概念来自194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R·希克斯,其在所著的《价值与资本》中提出了两种收益概念:事前收益,即“一个人在某一时期可能消费的数额,并且他在期末的状况保持与期初一样好”;事后收益,即一定时期内,消费额与资本增值或贬值之和或之差。
经济学与会计学之收益概念的比较
1946 年, 英国经济学家 J. R. 希克斯在其著作《价值 与资本》一书中给经济效益下了一个至今仍广泛流传的 定义: 一个人的收益是他在期末和期初保持同等富有程 度的前提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这个定义虽然是针对 个人而言的, 但企业效益也可以用这个基本的定义来解 释, 即在期末、期初企业资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 企业本 期可以消费或分配的最大金额。但是这个定义对什么才 算“保持同等富有程度”并未作出明确说明, 因而具有很 大的主观性。为了尽量补救主观因素, J. R. 希克斯又提 出了他的事后收益定义: “一定期间内, 消费额与资本价 值的增值与贬值之和或之差。”
尽管如此, 财务会计上对收益仍有不同的解释和观 点。如 1955 年, 美国会计名词委员会认为: “净收益是指 从收入或者营业收入中扣除销货成本、其他费用和损失 后的金额。”1970 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认为: 净收益是
收稿日期: 2003-03-24 作者 简介: 程淮中 ( 1964-) , 男, 汉 族, 江苏 淮阴人, 湖 南 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某一期间的收入超过费用的部分。1980 年, 美国 FASB 在第 3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还提出了全面收益概念, 并把它定义为: “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 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 净资产) 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 的权益的一切变动。”与传统净收益概念相比, 全面收益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全面收益是计量交易、事项和 情况对一个主体所产生影响的总括指标。它比净收益涵 盖的内容 要广, 净收 益被归 为全面收 益的一 个组成部 分。第二, 全面收益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将不创造价 值的分配活动从创造价值的活动中区分出来, 如果不作 这种区分, 会计人员就不能对权益变动进行适当的会计 处理。第三, 只有在保证资产和负债计价真实的情况下, 才能正确计算出全面收益[ 5] 。
关于发展我国综合收益会计的探讨_基于综合收益与经济收益_会计收益的比较分析
面临遭遇反补贴调查的风险,这对我国对外贸易是极为不利的。
三、规避国际反补贴的会计路径1.健全出口货物核算体系,启动其对反补贴的预警保护机制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补贴与反补贴规则,我们知道了出口货物在达到什么数量时会招致被反补贴调查的风险,在什么范围内我们又可以充分利用补贴进行自我保护和发展,但前提是出口货物核算体系应提供详尽准确的资料。
因此企业或行业协会应建立相关数据库,积极主动地搜集和存储我国和相关进口成员方海关或协会对我国某一出口产品的出口相关信息以及该种产品在进口成员国所占的市场份额和所占进口成员国进口总量的比例,及时向我国有关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或相关出口商提供此类信息,及时捕捉对我方有利的信号,发挥出口货物核算体系的监控和预警作用,保护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2.完善企业自身信息和外国竞争对手的会计信息储备会计信息储备的数量和质量能保证如遇反补贴调查时,我们可以在调查组限定的短时间内提供其所要求地相关会计信息,提高会计抗辩的效率,以尽量避免我国遭遇反补贴调查所带来的危害并有效利用补贴与反补贴规则进行正当的自我保护。
3.提高会计人员这一“软要素”在反补贴应诉的事前和事中的素质和应变能力主要途径有:(1)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之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拓宽和深化对包括补贴与反补贴规则认识和理解,在会计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的工作,而不致出现临时抱佛脚的仓促与低效。
(2)提高对会计人员外语的要求,适时适当增加对此的培训支出。
尽量避免误解读与误填写反补贴调查问卷的情况。
4.加强对反补贴专门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经验总结,发挥其保护机制会计学的理论界和实务界应加强合作,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反补贴会计的研究,指导企业和辅助政府对有关政府补贴进行分析、消化,协助解决政府补贴在反补贴中的抗辩并及时发现外方对我方有可能造成的损害和不正当竞争。
5.进一步完善环境会计,提高环境补贴的利用效率努力做好环境会计的核算、记录、计量和报告,可以协助政府在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所允许的框架之内高效利用环境补贴,扶植我国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比较
一
经济学家将收益定义 为资产现时价值的增加 , 希望 认识 到通货膨胀 、 持产利得 、 商誉提高 及其他价值 变动 所产生 的影响 。 国企业会 计准则 也体现 了全面收益的 我 观点 。全面收益涵盖的内容更广泛 , 不仅包括 了传统的 会计收益 , 而且包括其他全 面收益 。即不仅包括企业的 营业 活动导致 的损益 , 也包括 利得和损 失 , 不仅包 括 已
能力的部 分。 经济 收益是企业在一定时期 内净资产 现值 的差额。 这种认识 在经济学理论上能全面地反映资产收 益 的真实状况 。然而“ 经济收益 ” 属收益 的定性 范畴 , 理 论上非常完美 , 实践 中很难进行确认 和计量 。资本所有 者投入 的原始 资本 ( 资产 ) 与一定 时期后 的期末所有者 权益资本 ( 资产 ) 净 价值 的计量都 是按未来 预期现金 流 的折现来计算 的。也就是说 , 收益是原始投入资本 与期
离所产生 的信息不对称 问题 。 市场 经济发展 中的重要一 环就是 资本市场 中的信息能够 及时 、 高效 、 高质 的传 递 给每一个信息需求者。 在投 资者的要求 和经济收益概念
末所有者权 益资本所带来 的未来 现金流折 现价值 的差 额 。未来 的现金流折现具有不确定 因素 ( 现金流及折现
经实现 的损益 , 也包 括持产损益 。资产负债观是与经济 收益 的最为接近的会计概 念。 全面收益采用资产负债观 代替传统 的收入费用观来 确认 收益 。在资产负债观下 , 收益 的计量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 把企业一定期间
(完整word版)企业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区别与联系刍议
企业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区别与联系刍议摘要:本文就企业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区别与联系论题,阐明了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内涵;分析了会计利润的特点与缺陷和经济利润的优势状况;论述了企业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会计利润;经济利润;区别;联系一、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内涵1。
会计利润是指企业所有者在支付除资本以外的所有要素报酬之后剩下的利润。
会计利润是由财务会计核算的,其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依据是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
对收益的确认是严格遵循会计制度确定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对成本和费用的确认是严格遵循与收入配比的原则.为了使企业财务报表真实反映企业期末的财务状况和期间的生产经营成果,企业可以在遵循一致性及可比性原则的前提下,自由选择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允许的会计处理方法。
为收减去费用成本后的差额。
2。
经济利润是指厂商的收益与它的成本之差,后者包括从最有利的另外一种厂商资源的使用中可以获得的收益。
排除所有者投入和分派给所有者方面的因素,期末净资产与期初净资产相减以后的差额。
按照经济利润概念,利润是通过对企业期末净资产进行计价,并将其与期初价值相比较来计算的,但在计算过程中,必须排除与所有者的交易。
一般来说,产生经济利润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风险,风险是指某种事件尤其是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当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则风险越大.由于大多数人倾向于回避风险,在预期收益给定的情况下,人们比较愿意接受较为稳定的收益。
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决策效果是充满风险的,因此为了促进人们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利润对之进行补偿。
二、会计利润的特点与缺陷会计利润是按照会计的原则和方法计算的利润,具有以下特点:会计利润是以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所得的各项收入,与为实现收入而付出的相关成本费用相抵后计算出来的。
包括企业主营业务所形成的利润,也包括企业除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营业外收支净额等方面形成的利润。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概念:基于企业性质的解析
一
存在于经济学的广 阔视野之 中。我们认 为 ,企 业的性 质 是理解二者产生分歧之根本所在 。
罗纳 德 ・ 斯 (97 科 1 )在 < 业 的 性质 >一 文 中指 3 企
是 在损 益表上用企 业期间交易 已实现的收入超过 为取得 收入而发生相应费用 的数额来表 示。会计学 上的收益 概
念是企 业根 据实际发 生的经济 业务 ,遵循 “ 认会计 原 公 则” ,以现时价格计量 的收入与 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费用合 理 配 比后所确定的事后 收益或定 期收益 ,与会 计的 一些 基本特 征相 符合 。经 济学 上的收益概 念一般称 为经济 收
其 中: 代表经济 收益 ;K 代表会计收益 ;C 加数 ; 代表 本期 未耗 费的资产现行成本的减少数 ;c 代表 本期 已耗 费 的资产 3 现行成本 的减少数 ;Q 代表本 期已耗 费的资 产现行成 本
的增加数 。但这里所指 的资 产既包 括有形 资产 又包 括无 形资 产。
[ 要]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概念是 两种不 同的企业收益概念。文章基 于企业 的性 质解析 了会 摘 计收益与 经济收益概念在确定企业收益时所发 生差异 的原 因,接着对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概念的应用进
行 了分析 ,最后形 成 了全文的结论。
[ 关键词] 会计收益
经济收益
企业性质
[ 中图分类号]F7 [ 24 文献标识码 ]A
2 两种 收益概 念 的 “ 量差 ”解 析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作 为两种 不同 的确 定企 业 收益
的方法 ,在企业收益 的确 定上所 产生 的差异 ,人 们 常从 会计学的角度来分析 。如把 差异 的原 因归 于会计 核算 原 则或会计收益与经济 收益计量 模式 的不同等 等。造成这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差别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差别
会计收益是公司利润表计算出来的,经济收益还包括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
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的区别:
1.经济收益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企业收益的本质--财富的增加;会计收益更多地依赖人为设计的确认和计量模式,包含很多选择、分析、判断和估计程序,较多地关注形式和名义,强调符合特定的会计标准.
2.经济收益不仅包括已实现收益,还包括未实现收益,可以完整反映企业收益信息的全貌;会计收益更强调经营活动,强调实现、应计、配比、历史等概念,不确认未实现收益.
3.经济收益更强调资本保全,原资本(期初资本)必须得到保全,成本耗费得到充分补偿后,超过期初资本的部分,才能确认为收益;在通货膨胀较为严重时,会计收益虽然可使财务资本得到保全,但却不能体现实物资本的保全.
4.经济收益的计量按照"期本净资产一期初净资产"的模式进行,只与资产、负债的计量属性有关,不会因为会计核算模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会计收益的计量则根据"收入一费用"的模式进行,因采用会计方法和程序的不同而不同.
5.经济收益的计量结果从属于期初、期末的资产、负债计价,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人为选择和判断的空间很小;会计收益在确认和计量过程中包含大量不确定因素,很多地方需要估计和判断,从而使会计收益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成分,调整的弹性较大.
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有什么区别?
一、定义不同
1、会计利润是指企业所有者在支付除资本以外的所有要素报酬之后剩下的利润.
2、经济利润是指厂商的收益与它的成本之差,后者包括从最有利的另外一种厂商资源的使用中可以获得的收益.
二、计算口径不同.。
涉及收益的会计科目辨析
涉及收益的会计科目辨析
在会计科目中,涉及收益的科目有很多,并且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
因此,对于这些涉及收益的会计科目,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辨析。
1.营业收入和其他收入
营业收入是指企业从正常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与商品销售和服务提供等相关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收入。
而其他收入则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获得的非正常性来源的收入,比如固定资产出售所得、生产性生物资产处置所得等。
因此,营业收入和其他收入是不同性质的收入。
2.应收账款和预付款
应收账款是指客户欠企业的货款或服务款,而预付款则是指企业提前支付给供应商等的货款或服务款。
这两者所涉及的收入的性质也是不同的。
3.应收利息和应收股利
应收利息是指企业投资获得的利息收入,而应收股利则是指企业所持有股票所带来的分红收入。
这两者所涉及的收入来源和性质也是有所不同的。
4.收到的预付款和收到的保证金
5.转入未分配利润和转入资本公积金
转入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将未分配的利润转入利润留存中,而这一利润来源于企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转入资本公积金则是指企业将一部分利润作为资本公积金留存,以提高企业资本实力。
这两者所涉及的内容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对于涉及收益的会计科目,我们需要认真区分其来源和性质,以保证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种收益观经济收益账面收益与变现收益
三种收益观:经济收益、账面收益与变现收益收益作为一个大体的会计学概念,其内涵和人们对其熟悉的演变对会计理论的进展有着重大的阻碍。
从不同的理论动身,对收益概念进行熟悉和评判,必然会得出不同的收益观。
而不同的收益观,又会引发对收益的实现、确认、分派等问题的不同明白得,进而阻碍社会资源的配置。
基于此,本文对三种收益观进行以下剖析。
一、经济收益:社会财富观依照经济学的观点,收益是纳税的基础,是社会财富分派的对象,也是评判企业治理绩效的重要标准,是信息利用者进行决策的要紧依据。
收益的确认、计量、评判及真实性研究一直都是经济学和会计学研究的重点。
经济收益源于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缘故研究》。
亚当·斯密把收益概念为“财富的增加”,并以“不侵蚀资本为条件”,使得收益概念成立在资本保全的基础上。
而欧文·费雪在《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中那么提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①精神收益,指心理的知足;②实际收益,指经济财富的增加;③货币收益,指资产货币价值的增加。
在这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中,精神收益因主观性太强而无法衡量,货币收益因只考虑货币价值的转变而成为一个静态概念,因此经济学家仅着重研究实际收益。
经济收益另一个广为流传的概念是希克斯提出的。
他以为:一个人的收益是他在期末和期初维持一样富有程度的前提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
那个概念尽管是针对个人而言的,但也能够用它对企业收益进行说明。
即企业收益是在期初、期末企业资本没有转变的情形下,企业本期能够用以消费或分派的最大金额。
经济收益和资本保全概念是紧密相连的。
要想更好地明白得收益的经济学概念,必需了解资本保全概念。
所谓资本保全,是指在资本取得维持或本钱取得补偿以后多余的部份才可确以为收益,也确实是说,在确认收益时必需区分资本收益和资本返回。
二者如何划分,有不同的标准,相应地就有三种资本保全概念:1.财务资本保全。
亦称名义资本保全、货币资本保全。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计量与审计
参 考 文献 :
范化建设 , 减少 审计工作和审计判 断的随意性。同时 , 加大执法力 度, 做到有法必依 、 违法必究 , 不经 审计不得离任 、 不经审计不得提 拨等硬性规定 , 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力 。同时 , 经济责任审计机构 在审计 的过程 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审计 规章制度 ,保证审计形 式的正确性 。 三是优化经济责任审计流程。 一方面 , 明确经济责 要 任审计 的依据 ,建立相 应的指标体系。在制定经济责任审计方案
机构要切实贯彻“ 积极稳妥 、 量力而行 、 提高质量 、 防范风险 ” 的十
时, 既要考虑领导干部在任期 内各项 决策的正确性 、 合法性 , 个人
经济行为的廉洁性等共性方面外 ,又要考虑他们不 同岗位所具有
的个性特征 , 制定一套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 使审计人员 的审计评价有据可依 , 以进一步增 强审计结论的权威性 。 如对政府
( ) 一 会计收益的概 念 从操作 的角度讲 , 会计收益被定义为 本期交易 中已经 实现的收人 和与此相 对应 的历 史成 本之间 的差 额。 从该定义中可 以看出会计收益 的五个特点 : 一是会计收益是基
( i s 价值 与资本》 Hc ) k 在《 一书中将 经济 收益定义 为 :一个人在期末 “
领 导应 以财政预算 编制和调整的真实性 、 合法性 、 理性 , 合 各项财 政 资金 收支计划完成情况 , 各项专项资金 、 基金 、 各种规费 、 其他财
政 资金 的收支情 况 , 各项财政 收人和支出 的真实性 、 合规性 、 合法
六字方针, 突出重点, 强化职能, 有为有位, 、 稳步 健康 、 扎实地推动经 济责任审计工作 的可持续性 发展 。 (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 审计风险控 制的措施 一是审计人员 二) 自身素质的提 高。 经济责任审计的高风险属性 , 审计人员具备 要求 良好的政治素质 、 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是从源头上
MBA经济学案例解读-关于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
1、某裁缝几年前以每米5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块布料,目前这种布料的市场价格为每米15元。
该裁缝计划用这块布料做衣服,估计每套用料4米,用工4个。
按他的技术,每个工时可得到10元的报酬,每套衣服可按90元出售。
假设加工服装所需要的缝纫机和辅料是闲置的,试计算每套衣服的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如果他原来购买布料的价格是每米25元,而现在这种布料的价格是每米10元,重新计算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通过比较分析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关系。
答:1:会计利润=90元出售价-(5元/米*4米+10元/个*4个)=30元经济利润=90元出售价-(15元/米*4米+10元/个*4个)= -10元2:如果他原来购买布料的价格是每米25元,而现在这种布料的价格是每米10元,重新计算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为:会计利润=90元出售价-(25元/米*4米+10元/个*4个)=-50元经济利润=90元出售价-(10元/米*4米+10元/个*4个)= 10元3: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关系:会计利润=收入-费用经济利润=(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投资资本总额两者的目的不同,会计利润有利于评价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有利于考核管理层的工作绩效。
而经济利润是为了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加强管理,对企业面临的可选方案风险进行预测,有利于管理决策,使决策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
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虽都是业绩评价指标,既存在明显的区别,又在作用、方法和数量上仍存在一定的联系。
会计利润是事后利润。
经济利润是一种事前预测,考虑了股权投资的机会成本,消除了传统会计核算无偿耗用股东资本的弊端,更能全面地反映经营业绩,揭示利润产生轨迹,可以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思想更新经营管理理念,在相关性、真实性、有用性上优于会计利润。
理工大学曾宪发整理66547929@。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比较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比较作者:刘川西来源:《消费导刊》2016年第05期摘要:收益在会计学和经济中是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然而两者在概念和计量方式等诸方面存在不同,本文对经济学收益和会计学收益进行分析比较,并分析其优缺点。
关键词:收益经济收益会计收益可以找出无数个理由来支持收益的计量。
收益是财务报表中一个基本和重要的项目,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用途。
一般认为,收益是纳税、决定股利政策、指导投资和决策的基础,也是进行预测的要素之一。
尽管有关收益概念的优点和计量方法的文章激增,但是收益概念仍不同解释和学派。
我们将会计学家“眼”中的收益称为会计收益,相对应,经济学“眼”中的收益称为经济收益。
会计收益是被定义为本期交易中已经发生的收入和与此相适对应的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
一般认为,经济收益是以资本保全为基础,是剔除追加投资和利润分配等企业与投资人交易之后,净资产的增加额。
区分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无论是对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实务的发展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笔者将在本文对两种收益进行比较与分析。
一、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不同点(一)两者概念不同经济收益着眼于期末期初同样富有的情况下可供消费的最大限额,也就是实际物质财富的绝对增加。
会计学家则认为收益是产生的价值大于投入价值的差额,或者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因交易所取得的已实现收入与其相关的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
显然,会计收益是配比的差额,经济收益是财富的增加。
(二)两种收益的思想基础不同从历史上看,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似乎一直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作为经济收益越是接近于真实收益越是远离实际应用;作为会计收益越是注重实际应用也就越是远离真实收益。
就其本质而言,经济学和会计学一些观念的冲突有其复杂的思想基础。
会计学的历史变迁中,法律思想对会计收益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律明确规定:“除非某些事件的发生能使收益被客地计量,否则收益是不复存在的。
”这正是会计收益中实现原则的法学基础。
收益法应用中收益额的选择及其预测
收益法应用中收益额的选择及其预测发布时间:2005-8-31 15:54:41 阅读次数:1271 评分(0票,平均0.00分)来源:中国资产评估作者:刘玉平编辑:sunny简介:收益法是指将资产未来收益折成现值以估算资产价值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资产评估三种基本方法中先进的方法。
但收益法中主要参数的预测难度大,受较强的主观判断和未来收益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使方法本身思路方面的先进性大打折扣。
本文试就收益法应用中收益额的选择及其预测问题进行探讨。
一、收益额的选择(一)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根据收益法的特征,收益额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收益法所产生结论的科学性。
收益额的概念是广义的,有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之分,其产生、发展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最早提出收益的概念,将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那部分不侵蚀资本(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
此后,许多经济学家进一步完善了收益的概念。
20世纪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第一次提出了真实收益的概念,指出收益是补偿资本之后的一种增量,即经济财富的增加。
1946年,约翰·希克斯在其《价值与资本》一书中明确指出收益是指在保持期末和期初同样富有的情况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
这种表述引入了资本保全的概念,即期末资本维持在期初水准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收益。
收益是期末与期初资本效用比较的差额,如果存在正的收益,则是指在保持原始投入资本完整、维持原始资本价值的前提下,超出原始投入的部分。
希克斯对收益的结论概括了经济学家的经济收益观。
会计收益是指会计学上的收益概念。
它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
它具有六个特征:(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基础,不确认资产、负债市价的变化或预期的价值变化;(2)建立在会计分期的假设之上。
早期的会计收益基于收付实现制,现代的会计收益基于权责发生制;(3)以历史成本为基础;(4)遵循收益确定的实现原则和稳健原则;(5)有赖于期间收入和费用的合理配比。
毛利润、毛利润率、净利润、净利润率 与收益 辨析
毛利润、毛利润率、净利润、净利润率与收益辨析毛利润毛利润(gross profit) 毛利润是指销售收入扣除主营业务的直接成本后的利润部分(就是销售收入扣除原材料、人工成本(工资)和固定资产折旧等)。
其中的直接成本不包括企业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税收等。
已售产品的毛利润计算公式为:毛利润=销售额-已售产品成本主营业务成本这里的主营业务成本是指公司生产和销售与主营业务有关的产品或服务所必须投入的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原毛利润率因为很竞那么净利润净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利润总额×(1-所得税率)净利润的多寡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总额,其二就是所得税率。
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
收益一、经济学上的收益概念从历史上看,收益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中。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收益定义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把收益看作是财富的增加。
后来,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
1890 年,艾·马歇尔 (Alfred Maarshell)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把亚当·斯密的"财富的增加"这一收益观引入企业,提出区分实体资本和增值收益的经济学收益思想。
20 世纪初期,美国着名经济学家尔文·费雪发展了经济收益理论。
在其《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中,首先从收益的表现形式上分析了收益的概念,提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 (1)精神收益--精神上获得的满足; (2)实际收益--物质财富的增加; (3)货币收益--增加资产的货币价值。
在上述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中,既有可以计量的,也有不可计量的。
其中:精神收益因主观性太强而无法计量,货币收益则因不考虑币值变化的静态概念而容易计量。
因此,经济学家只侧重于研究实际收益。
经济收益、会计收益与全面收益
、
经 济 收 益
在一 般 意义 上 , 收益 概 念 起源 于经 济学 当 亚 斯密 19 8 0年 在 《 民 财 富 的 性 质 和原 因 的 研 国 究 》 将 收益定 义 为“ 富 的增 加 ” 中 财 。而 后 , 他 一 其 些古 典 经 济 学 家 , 别 是艾 尔 弗 雷 德 ・马歇 尔 将 特 亚 当 ・ 密 的 收益 概 念 具 体 化 并 引入 企 业 , 斯 他们 区分 了固定 资本 和流 动 资本 , 把 实体 资 本 和增 并 值( 收益 ) 加 区分 . 还提 出收人 必须 是 已实现 的 2 世 纪 初 , 国著名 经 济 学家 欧 文 ・费雪 进 一 步 O 美 发 展 了经 济 收 益 理论 , 出 了三 种 不 同形 态 的收 提 益 + : 神 收益 . 际 收益 和货 币收益 。其 中 , 即 精 实 精 神 收益 是指 人 的 心理 需 要 的满 足 ; 际收 益 是 指 实 经 济财 富 的 增 加 ; 币 收 益 是指 增 加 资产 的货 币 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收益和经济收益的比较分析
在我国,会计收益被作为企业上市、获取配股资格和分配收益的主要条件。
然而,会计收益在确认和计量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缺陷。
为客观揭示企业经济活动的本质,如实反映企业的盈利性和盈利能力,会计应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首先将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拥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将“财富的增加”这一收益观念引入企业,并提出“增值收益”。
英国着名经济学希克斯认为:“收益是一个人在期末和期初保持同等富有的前提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
”希克斯的收益概念建立在资本保全的基础上,得到了广博认可,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占支配地位,并对会计收益理论产生很大的影响。
大凡认为经济收益以资本保全为基础,是剔除追加投资和利润分配等企业与投资人交易之后,净资产的增加额。
会计收益的确认理念是产出价值大于投入价值的差额,它遵循一系列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在对本期已发生交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确认和计量本期已实现的收入和相应的成本费用,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后的差额,即为会计收益。
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的差别经济收益可以较确凿地反映企业收益的本质——财富的增加;会计收益
会计期间损益的确认和计量,应分析该期间实际发生的交易,确认和计量各种收入和费用,根据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来计算。
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必须遵循收入实现、应计制、历史成本、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原则。
对于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波动,如无客观事实认定,不予确认。
会计收益只确认已实现收益,不确认未实现收益。
根据经济收益观,期间损益的确认和计量应比较该会计期间期末和期初的净资产,在扣除投资人追加投资,加回已对投资人所分配利润后,即为该期间的损益。
若期末和期初净资产相等,资本得到保全;若期末净资产小于期初,资本就没有得到保全,差额为资本亏绌;若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资本不仅得到保全,而且产生盈余,差额即为利润。
人们按资本计量属性的例外,又将资
本保全分为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
前者强调名义货币资本的保全,后者强调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能力的保全。
在资本保全观下,损益的确认和计量还可能包括未实现收益,如接受的捐赠、重估增值、外币折算差额等。
根据亚当·斯密的财富增加论,引入经济学中的增值观念,企业收益应为财富的增加,所增加的财富不仅包括支付给股东的胜利和企业的留存收益,还包括支付给员工的薪金、上缴的各种税金、对外捐赠等。
按照这一观念,经济收益可根据“收益一折旧一外购商品或劳务的成本=本期增值额”的等式计算、企业经营不应单一地追求利润,而应谋求参与企业活动的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谋求企业财富的增加。
财富增值的受益者不仅是股东、管理层,也包括大凡员工、贷款人、政府部门、其他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
三、对传统会计收益确认和计量模式的反思
会计仅设可能扭曲会计收益的确认和计量通货膨胀危机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会造成费用低估,补偿不够,按现行价值计量的收入和按历史成本转化的费用在逻辑上不能配比,从而使会计收益虚计。
2.货币计量只反映收益数量,很难反映其质量,会计上反映为同一数量的收益,其实际质量却可能手差万别。
财务信息的本质并不在于货币量化的数据本身,而是这些数据所描述的经济过程的本来面目,很多情况下“质”比“量”更严重。
3.当交易涉及多种货币时,会计上应选择记账本位币,其他币种应按选定汇率折算成记账本位币反映。
以外币编制的财务报表在进行汇总或合并对,也必须折算为记账本位币。
外币折算也会曲解会计收益的本质。
4.会计收益仅仅反映企业的短期利润。
是按照人为划分的等长会计期间定期提供的。
对一个生产经营带有明明季节性或存续时间很短的企业来说,当经营周期和会计期间不一致时,分期计算的会计收益可能会误导信息使用者。
会计原则对会计收益确认和计量的影响会计收益根据权责发生制确认和计量,当款项收付的日期与收入、费用的归属期间不一致时,会计上要求通过递延、预提、应计等专门技术进行人为的跨期调整。
这简易导致收益操纵。
2.会计收益只确认已实现收益,而不确认未实现的资产持有收益、接受捐赠的收益等,收益信息揭示的不统统,必然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判断。
从经济学角度看,收益实现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处于例外阶段的资金形态,其收益的实现程度例外,只有最终以货币形态形成的收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已实现收益。
会计将以债权形式形成的收益也确认为已实现收益,而从经济学角度看,以债权形式形成的收益只能是可实现收益。
3.配比原则要求收入和为创造这些收入而发生的支出在同一期间确认。
配比原则要求在收入和支出之间找到一种合理的配比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逻辑关系很难找到。
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会计收益带有主观性和武断性,影响收益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也为管理层选择于己不利的分配程序敞开方便之门。
配地使企业的现金流量和经营业绩脱节,不利于反映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收益质量等。
会计收益关注较多的是数量,而未足够重视收益的质量
收益确认不仅要确认数量,更要确认质量。
收益的创造是商品价值形成、增值和实现过程的统一,甚至贯穿于企业资本循环过程的始终。
在经济学上。
收益实现过程与收益实现是有差别的。
实现过程从企业投入货币资金开始,通过生产过程将其转变为产品,通过产品销售、取得货款或债权,最终又回到货币形态。
只要尚未到达终点,收益就仍然处于实现过程。
只有收益实现过程到达终点,收回全部贷款,才是真正的收益实现。
会计收益把以债权或其他非现金资产形式形成的收益确认为已实现收益,不利于反映收益的质量。
会计收益因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的例外而存在差异
例外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对收益确认产生巨大影响。
如:一家挪威公司,1992年按所在国规定报告净收益为亿挪威克朗,若根据美国会计准则却高达亿挪威克朗;一家澳大利亚公司,1992年按所在国规定报告利润为澳元,但
若根据美国会计准则仅有亿澳元。
改变会计政策更是管理当局进行利润操纵的惯用手法,误用和滥用会计政策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从构成内容看,会计收益不利于评价企业的盈利性和盈利能力
会计收益不仅包括企业努力创造的经营收益,也包括大量的非经营收益,如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政府补助、罚没收支、盘盈盘亏、非货币性交易损益、处置无形资产或固定资产净损益等。
由于大部分非经营收益是偶然的、非循环的,因而它不能反映企业正常的盈利能力。
如果信息使用者不加分析地利用了包含大量非经营收益的会计利润进行评价、决策,必将被其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