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程育人

小学德育课程育人
小学德育课程育人

小学德育课程育人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就尤为重要了。围绕《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的目标落实德育内容,《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了“六大实施途径”:“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其中课程育人是指:从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发挥其他课程德育功能、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等方面,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中国教育,德育的重要阵地是学校,课程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媒介。因此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渗透到学校的学科教学当中,以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效率。

一、小学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一)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语文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可以通过课文中蕴藏着的优秀道德品质来进行品德教学,不仅传播了知识,也塑造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因此,小学德育在语文学科的渗透是有巨大空间的。李烈认为,小学语文与德育课程的渗透可以采用不用的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于语文阅读、写作练习、情境教学当中。张柳柳认为要加强小学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互渗透的策略,通过“转变教学理念,育人立德为先;语文注重实践,德育融入生活;挖掘教材内容,展现德育功能;创新教学方法,探求多重途径;拓展课外阅读,培养高尚情操;注重言传身教,增进学生体验。”等方式提升小学语文与小学德育的融合度。

(二)小学数学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小学数学课程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可以利用小学数学的阅读内容《几何学和欧几里得》、《九章算术》、《出入相补原理》、《关于圆周率》等告诉学生我国数学史上创造的辉煌成就,借此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结合教学过程进行适时渗透。教师可以通过数字、时间、一图一表,一个数学环节,一个数学过程进行渗透,引导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增加学生社会的常识。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意选题,让选用的题材尽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如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电用水、积极锻炼等事例,使学生在解题中潜移默化受到品德教育。数学包含着美的艺术。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教师若能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三)小学英语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爱国主义品质,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中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实现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课外英语等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比如:英语教师可以结合词汇和句子学习进行渗透,德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文化内容很多是直接与词义相关的。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句子、习语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学习,英语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课文内容本身就是介绍英语国家的文明礼仪。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解释中外礼仪差异,使学生中西合璧。英语教育属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合理的跨文化心态,既不可形成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的心态,也不可形成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心态。整套小学英语教材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注重介绍中华文化,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养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并形成运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文化的初步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加强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结合课堂操练应用渗透。在语言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更得体地使用目标语进行应用交际,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仅有目标语、道德文化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训练运用目标语的

思维方式思维,按目标语的社会道德规范行为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多创设交际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要求他们按特定的环境和人物角色使用相应得体的语言和行为规范。也鼓励学生在课外生活中积极大胆应用,养成习惯,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总之,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

(四)小学地理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庄迎芳在《小学德育课程地理题材高效教学探究》中指出,小学德育在地理课程的渗透教育,进行一定的地理知识的教学,但其目的不在于具体的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让学生学会用空间观念、世界角度、地球角度、人类的未来看待问题。注重单元重组教学,引入思维导图,拓展教学时空,能让地理题材的德育课堂成为学生了解伟大的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知识宝库。

(五)小学艺体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儒家的《乐礼》系统的说明了音乐的教化作用:音乐养正。苏赫姆林斯基曾说“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德国的研究认为:从小学音乐可以促进学业1,德国经济研究所历时10年的社会经济调研项目(SOEP)调查结果显示,人从小接受音乐教育的确能促进学业。该项目对2001年至2012年间收集的近4000名青少年的调查信息进行分析,分析重点是8岁就开始学音乐的17岁的孩子。分析发现,从小学音乐的孩子普遍比其他孩子成绩要好。那些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太高但学过音乐的孩子,成绩要明显优于类似家境但没学音乐的孩子。同时,从小学音乐的孩子普遍比没学音乐的孩子更加认真仔细,更开朗,更上进;学过音乐的年轻人取得上大学资格的可能性要比没学音乐的同龄人高8%。该调研结论在考虑到各种不同家境,比如家长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这些情况后依然成立。因此,研究人员呼吁国家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家境不太好的家庭也让孩子学习音乐,这样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潜能,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

小学体育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强健的体魄是良好思想品德的一个前提,身教重于言传。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等一般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露出来的。而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优势。

体育教学的内容是很丰富多彩的,从其所拥有的项目看可以分为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民族体育(包括武术)、韵律活动等等;从运用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比速度的、比力量的、比灵敏的、比技巧的、比难度的等等。

小学美术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寓德育于各类课型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主要包含欣赏、绘画教学与手工制作等,教师要对这些课的特征进行分析,寓德育于各类课型之中。欣赏教学通过欣赏古今中外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使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培养高尚的情操。尤其是通过对中国民间艺术的欣赏,让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激励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欣赏教学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痛苦,享受欢乐。学生一旦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美术世界,就可以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使他们感到劳动的光荣,培养他们健康的、积极的生活乐趣,陶冶美好的情操。

小学美术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观。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关键内容,是进行美育的一个有机的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全方位地渗透德育,充分运用美术让学生耳濡目染地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使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美育与德育应是互相作用、互相联系的,德育要贯穿于整个美术教学中。

(六)小学科学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德育渗透策略也是需要策略的。教师需要将德育在科学课堂在实践中有效延伸,考虑到小学科学较强的实践性,在小学科学的德育渗透过程中不仅需要落实到课内教学中,更需要延伸到实

1新华网

践活动中。显然,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品质的提升都离不开实践活动的熏陶,毕竟知识视野的拓宽与教学实践是分不开的,同时知识视野的拓宽还会带动学生个性特长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进而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融入科学实践活动中,以此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科学水平,获得知识、技能与思维的共同发展,进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与此同时,将科学课堂在实践中进行有效延伸的方式,更能够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并从实践中提升对科学的兴趣,进而促进德育更好地渗。

(七)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更应渗透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给我们带来了无限资源和方便快捷的信息,但一些反动、暴力、黄色内容也鱼龙混杂地充斥着网络。漫长的假期生活让学生们上网成瘾,刺激的游戏让学生们沉溺其中……这些都是互联网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将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主导作用。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基础;运用所学教材培养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进行品德教育的目的旨在安全运用计算机网络;将德育教育渗透于课堂实践中;运用实践知识鼓励学生立志成才。

二、小学德育的课程育人提升方式

从小学德育在各学科的渗透状况来看,课程育人有着巨大的空间,有着无可限量的潜力。小学德育的课程育人需要更大力度的落实。

(一)学校管理层贯彻德育理念

学校管理中很难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就是“育人与教学的关系”。事实上,这一对关系的平衡,最终取决于学校管理者对德育的认识和定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德育的教育,正如赫尔巴特所言“教学如果不进行道德教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学校应当端正办学理念,不以成绩论成败,应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己任,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在学校的课程设计、活动设计、教师培训、评价工作中重视学生道德教育的份量。有学者坦言“民主本身作为最好的教育”2不仅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更是一种教育生活的方式。合理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不亚于直接的德育。

(二)德育要全面渗透进各学科。

学校要将德育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去,彻底打破德育构成条块化的局面。德育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品德培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德育工作的内容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李家成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立场视角,确定了“为民之德、为人之德、行事之德、立身之德”3四方面的德育内容维度,更是全面的阐述了这一点。课堂处处皆德育,学校处处皆课程。德育课程与各科专业课程结合,可以使德育内容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与课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我们的课堂总是充满灵动和灵性,应试教育的固步自封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标新立异的素质教育、创新人才、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将浮出水面。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生本课程特色化,已成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新的标志,更是学校品质提升的里程碑。花样翻新的课堂教学无不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地震中的父与子》父子情深意浓,生命唤醒生命,那伟大的父爱让我们动容;体育课中的高空绣球活动展现着民族竞技风情;科学课中的小实验;品德课中的心灵小故事;心理课中的小游戏……每一节课中的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品行教育最好的诠释和解读!校园中的提示语,铃声的设定,社团课程的自由选课,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课程,都是成就核心人才教育的最佳选择。德育与课程这对辩证统一体,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犹如天、籁和弦,交相呼应,融入孩子们的心中,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三)培训各学科教师

2康永久.教育学原理五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366

3李家成.论大中小学德育内容的衔接—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74-179

目前,中小学德育的主要传播者是班主任及品德课教师,其他学科的教师没有主动将自身摆放到应有的主动参与德育教育的位置。其他学科的教师对自身的专业课的设计研究得多,而对于如何利用专业课的素材进行德育研究很少。面对学生出现的德育方面的问题,部分科任老师会采取回避,避重就轻或事不关己的态度,这样,学校就无法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发挥其他课程的德育功能。学校是育人的环境,每一位教师都是育人者。以传授知识的方式去从事德育教育,不以学科为分界线,无论何时何地都做到教育无小事,这应是教育者的责任。

(四)小学德育课程育人实践化

长期以来,人们将德育内容狭义的理解为文本叙述的道德知识,认为通过对道德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导和劝诫受教育者成为行为规范、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认知方式,会导致受教育者在复杂情况下,比如面对道德两难问题时,会渐渐地背离愿做“道德人”的初衷,认知和实践就会互相背离。这样,德育教育就算不上真正成功。道德的培养,不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对行为的判断,及具体行为。科尔伯格提出“有道德判断的行为才是道德行为”德育教育的途径要坚持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来获取德育知识,更要通过活动来反映为道德行为。

国内外的德育也非常重视德育实践。比如:在日本学校冬天为了培养孩子们坚强的毅力,孩子们经常赤脚在雪地里跑步。在美国的课堂,孩子们下午两点就放学自主活动,学校有很多德育活动,比如课程俱乐部,实验研究等,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课。在德国,小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进行各种各样的益智游戏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没有这些德育活动的铺设和长久涉猎,也不会培养出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小学校本德育课程教学案例

小学校本德育课程教学案例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大胆实践,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开设好学校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发研究背景 1、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部提倡大力推进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提出农村中小学课程要为当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就是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校本课程。作为课改实验区的学校,理应积极参与课改,使学校的课改工作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2、学生现状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行与周围的人交往。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谋生,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泛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学生中开展德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3、我校校情的需要

我校地处环境复杂的城乡结合部——沙头市场。一方面,里面各类闲散、外来人员多,难免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校生源相当部分学生来自当地农民子弟,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好而文化底蕴不 足,又忙于生意上的事务无暇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怀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 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么尊者爱糼,怎么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么着装,怎么待客做客,怎么遵守社会公德,怎么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开设德育课程是我校校情的需要。 4、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 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再加上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开设“德育” 课程,使他们从小系统地受到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 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5、我校育人目标的需要我校首要的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讲文明、懂 礼貌。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们也积累了一定 的经验。为了更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较连续性、完整性的教育训练,也为了落实我校的育人目标,拓展更加广阔的教育空间,我们拟将“德育”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场戏”,以此促进我校的为学思想更好的形 成,更好地养成文明的校园风貌。 6、丰富的课程资源我国早已颁布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日常行为 规范》。我校各班还制订有学生《文明公约》。去年我国公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一书。社会上服务性行业,如“宾馆酒店”??“市场 超市”等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准则与礼仪规范。再加上我校图书馆的丰富 的藏书以及宽带网、校园网的建成更方便人们网上资源的利用??这些都 是我们对孩子进行德育的资料来源,为我校该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资源保障。 人类的一切活动,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为前提的。对于人来说,交往是一种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活动。在现实社会中,随着信息化和经

美德在我心中白坡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纲要

《美德在我心中》德育校本课程纲要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校园活动的作用。在道德体验活动中,一方面应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不断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升自我;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把多元的教育意图巧妙地融入其中。 一、课程目标 1、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在活动中“形成”德育。为学生提供可以发展自我、表达自我的舞台; 2、落实各项常规教育,在自我管理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丰富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习得。 3、在课堂中引入活动课程意识与思想,力求突出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同时实施弹性课程制和选用丰富的校本课程,为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4、成立各种活动小组,为学生搭建展现他们风采的舞台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高尚人格的发展。 5、加强育人队伍建设,促进德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优

化组织管理,进一步凸显校园特色。 6、挖掘在教育教学中蕴藏着的德育资源“宝藏”,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形成德育工作“新的生长点”。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和信念。(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文明、勤学、卫生、守纪、锻炼、创新意识等习惯,以“爱心”为核心,以小见大,从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开始,胸怀祖国,逐步提升为爱人民、爱祖国。使学校、家庭、社会明确,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使学校、家庭、社区都树立“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 三、课程实施网络 1、家校联系网络。如学校家长管理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校互访、家校联系卡包括电话、网络联系等。 2、学校内部网络。学校完善德育的三条主线。即以“校长

德育课程体系

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重庆市万州区五桥小学多年的德育实践证明: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把认知性教育、体验性教育、隐性教育有机贯穿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去,构建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型德育课程体系,才能增强小学德育实效性。一、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体系——启德 在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中,我们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主题教育、心理辅导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来讲,就是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组织了骨干教师队伍认真编写了以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德育校本教材《成长的足迹》,每册安排18个德育实践活动;编制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段达标要求与序列训练方案》,对加强学生实践教育、养成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构建体验性德育课程体系——立德 体验教育是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设定的各种各样的场景当中,学会分析,学会选择,形成正确的判断。体验性德育课程我们设置了学习形态、生活形态、实践形态、情境形态等四大板块13个小板块的体验性德育内容,每个板块都有具体规范要求。例如:学习形态的体验德育课程,我们完成了语数学科德育渗透教育目标及实施建议的编制,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使用。体验性德育课程实施难度较大,能效相对较低,需要教师事先做许多准备工作;直接体验比间接体验更多情绪性,难于使学生作出理性的思

考和整体的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加工。 三、构建隐性课程体系——冶德 隐性德育课程是广泛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有目的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中,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德及行为方式。我们通过精心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发掘校园精神文化、崇尚社会进步文化,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完美人格 素养。隐性课程具有正向和负向功能,在设计中要重视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正向功能,抑制其负向功能,防止、克服其消极影响。 认知性德育课程、体验性德育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实践中是相互交叉的,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的,同时也是各有利弊的。只有合理重组认知性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和进程,灵活发挥发挥体验性德育课程特有的功能,有意识的构建隐性课程,才能使德育更具实效性。

莘县实验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材料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继续抓好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 近年来,莘县实验小学立足本校实际,创新工作思路,狠抓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通过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等方面开展工作,使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成为学校工作的新亮点。 一、德育课程方面 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课意义重大。近年来,我校对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严格集体备课,严格上课、反思,取得较好效果。 1、精彩导入,真正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 品社课应该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要一味讲大道理,教师必须实际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课前调查,无论是问卷还是谈话,都应该在课前有所了解,课上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自由结组调查、讨论自己关注的某一方面问题,把了解到的、收集到的汇合起来,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汇报等等。课堂上的热烈交流,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获得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合作的乐趣。 2、注重探究,获得科学精神。现代社会本身及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

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学时,老师们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探究、讨论。 3、加强课堂训练,提高辨别是非能力。教师结合插图,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和阐明道理及观点后,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的认识,还要让学生运用所学道理、观点去联系实际,加强课堂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真伪、美丑的能力。为此,我们精心设计和补充课后练习,让学生认真思考、回答。设计课堂练习,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和由浅入深的原则,先找容易辨别回答的问题,再找较难辨别回答的问题。 4、现代化手段让思品课生动起来。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如:在上“珍惜水资源”时,展示漫画“举不动”,表明世界人口总数2000年已达60 亿;展示漫画“垃圾包地球”、播放动画“这样就合法了”,表明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再播放实况录像“在中国…….”,看人们是如何浪费水资源,如何污染江河湖海,如何乱砍滥伐森林等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们面临严峻的资源、人口、环境形势,从而落实到教学目标:我们必须积极实施可持

2020-2021学年度小学德育课程学期计划

2020-2021学年度小学德育课程学期计划 小学德育教育要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下面是带来关于20xx-20xx学年度小学德育课程学期计划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20xx-20xx学年度小学德育课程学期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三中全会制定的教育改革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针对我校实际情况,使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德育模式,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力争使德育工作形成我校特色。 二、工作重点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对班主任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班主任老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教会班主任科学、合法、合情、合理、有效的进行班级管理。 2、常规管理工作常抓不懈。 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促进班级建设。充分发挥

全员育人的作用。利用班校会时间上好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班会课。 3、继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通过主题班会、演讲、广播、板报宣传及各种小型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进取的精神及审美意识。 4、通过形式不同的家访,促进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办好家长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师德建设 2、高度重视养成教育 深入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等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三自"机制,并形成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制度。加强班级管理,经常性地进行班容班貌检查,将小学生日常规范教育抓细、抓严、抓实,通过严格的训练,努力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内化为素质,逐步养成"文明用语脱口而出,文明行为随处可见"的好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管理、评价,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4、加强家长学校教育 抓好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做到目标明确,计划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林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在青少年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 二、校本课程实施的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是少年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任,理应抓住爱国主义的根基"孝"为传统美德教育的切入口,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孝心"、"爱心"、"责任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品德高尚之人。 2、教师发展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校本课程实施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 人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2、整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3、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性原则是针对校本课程的价值而出台的,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4、科学性原则 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解决实验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检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边实验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方法措施: 1、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其中。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坚持资源校本化。 3、认真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 方向性与探究性。 4、构建以人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和谐团队,结合校本研修的管理 模式,实施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践。 五、校本课程开设计划: 1、发掘学校特色项目资源,发挥特色在创建过程中的优势,形成校 本课程的新的亮点。 2、各学科在确定的年级中实施,要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日 常生活中做人、安全、法制、交通、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教育为契机,进行合理开发与研究。 3、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使之成为学校开展生活教 育的重要载体。 4、以学生和谐发展为出发点,明确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完善课程 体系,落实好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三个“必须”

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三个“必须” 017年8月17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并在相关通知中明确指出“该《指南》是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所有普通中小学”。这一文件明确了中小学德育工作需要做到“一二三四五六”,即构建德育工作的“一个体系”、深化德育工作的“两个结合”、抓好德育工作的“三个关键点”、坚持德育工作的“四个基本原则”、明确德育工作的“五项主要内容”、创新德育工作的“六大实施途径”。把这些要求扎实落地,是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目标。 要落实这些要求,就必须切实从行动上将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列为工作重点。《指南》的发布,为中小学德育课程和德育实践的系统化提供了充分的指引。从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来看,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活动、轻课程”的倾向。有些学校,热热闹闹地组织一次德育活动,就算是完成了德育任务,而对于需要持久发力的德育课程,则被置于教学活动的末位,无论是在教学环节还是在评价环节,都难以体现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有的地区甚至以“德育课程就是解决思想素质问题”为借口,将德育课程排斥在考试评价体系之外,以可有可无的“开卷考查”,简单地给学生一个是否合格的等次,就算完成了德育。这样

的做法,不仅极大损害了德育教师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积极性,更对这些学生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德育实践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只做表面文章、不问实际效果的做法。以上问题必须加以根本改变。要切实联盟落实《指南》所说的“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和“发挥其它课程德育功能”的要求,让德育课程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德育课程是教学生学会做人的核心课程,必须在教学体系中给予优先保证。当前我国实行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统编”并在全国统一使用的做法,正是德育课程“落在实处”的重要契机,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在落实上下功夫,让德育课堂真正着眼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德育课真正成为影响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课程。同时,要从实效性角度审视和评价德育实践活动,不求花样、只求有效,切实为学生的品德养成提供条件。将这些内容系统部署是《指南》的亮点,将这一任务扎实落实则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 要落实这些要求,就必须切实发现和优化德育课程的实践方式。《指南》确定了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明确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需赘言。而对于这些内容如何在中学德育工作中落实,则需要认真考虑。现

九山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案例

“三三制”体验式德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九山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申良智 活动背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老师非常失落地说:“为什么给学生讲了那么多道理,学生还是不懂事,我们做得那么多工作难道是白费吗?”很多家长无奈地说:“孩子对上网、玩游戏都是无师自通,可简单的家务却不会做,甚至觉得大人做家务是应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认真反思了我们的德育工作。结果发现,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上,更多的是靠在课堂上说教和学科教学来实现,学生的道德观念停留在简单的认知层面,没有认同感,更不容易内化为自身的品质,接受的是“关于德育”的教育。在德育目标和内容上,动辄就是“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大而空的现象。在德育活动组织上,很多活动都流于形式,或“毕其功于一役”,仅仅体现在几个特定的日子,这都是功利性的德育活动,与德育的目标相悖。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思想道德的形成将奠定孩子做人的基础。因此,有必要进行小学生德育方法的探索与研究,解决由于上述现象造成的德育工作实效性、针对性差,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脱节,知行不一等问题。在“生活过程德育化、德育过程生活化”和“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思想指导下,我们认识到,德育工作必须逐步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变静态的书本知识讲解为现实生活道德问题的重演,注重道德技能训练,注重培养道德思维与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德育实施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三三制”体验式德育模式。 一、具体做法(分为四个方面)。

小学德育系列校本课程教材

小学德育系列校本教材 ZHAIZIXIAOXUEDEYUXILIEXIAOBENJIAOCAI 小学校本教材开发办公室校本教材编委会成员名单 主编: 副主编: 题材选择与供应: 审稿: 校对: 1 2

目录 第一编------------------行为养成篇第二编------------------安全我知道第三编------------------健康要做到 第一编行为养成 (使用于本校一、二年级学龄初期儿童) 一、举止言行 身姿 站如松,挺胸膛。抬起头,看前方。坐如钟,腰杆硬。腿并拢,脚平放。行如风,步轻松。头不摇,身不晃。卧如弓,嘴合拢。向右躺,利健康。 (一)站姿 头部摆正下巴收,挺胸收腹肩放松。 颈部脊椎要挺直,两个脚跟应并拢。 一根直线贯身体,身姿挺拔站如松。 (二)坐姿 头正上身微前倾,后背挺直肩放松。 双手相握自然搁,两个膝盖要并拢。 坐满凳面显沉稳,身姿端正坐如钟。 (三)行姿 目光平视正前方,昂首挺胸气势雄。 脚尖向前双腿迈,双臂自然勤摆动。 3 4

神态平和有节奏,步履轻捷行如风。 二、仪表 头发干净不蓬乱,不戴戒指与耳环。 五官清洁无污垢,脸部干净笑灿烂。 指甲缝里不见黑,整洁直到耳朵眼。 衣服鞋袜穿齐整,注意场合服装换。 (一)身体卫生 勤洗勤理勤修剪,飘逸闪亮长黑发。 早晚打水不能忘,清洗眼耳鼻与牙。 饭前便后要洗手,手指缝里莫忘刷。 睡前热水把脚泡,通经舒络乐哈哈 (二)穿着 红领巾在胸前系,每天佩戴常换洗。 衣服方便又实用,不求名贵与华丽。 鞋袜合脚衣合身,袒胸露腹算无礼。 描眉涂唇还太早,佩戴首饰不可取 三、交谈 交谈使用普通话,发音准确表达清。语调平稳又柔和,语气商量用中音。简洁清楚易听懂,态度坦率又诚恳。(一)身体语言 眼睛手势和身体,都能传达无声语。 微笑面对谈话者,目光专注莫游移。 强调话语用手势,表示赞赏竖拇指。 牵手拥肩挽手臂,同学之间真亲密。(二)鞠躬礼 脱帽摘巾准备好,端正姿式先站立。 两腿并拢眼平视,弯腰之前要吸气。 上身前倾腰弯曲,双臂往下垂体侧。 态度共谨又谦逊,庄重施行要鞠躬。(三)其它礼节 检阅仪式升国旗,参加者行注目礼。 公共场合表敬意,面带微笑点头礼。 迎接欢送听讲演,热烈真诚鼓掌礼。 拜见师长进房间,表示尊敬脱帽礼。 外宾来访机场迎,友好亲切拥抱礼。 行为养成名言警句 (适合三、四、五、六年级使用) 5 6

小学校本德育课程教学案例

小学校本德育课程教学 案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校本德育课程教学案例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大胆实践,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开设好学校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发研究背景 1、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育部提倡大力推进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提出农村中小学课程要为当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就是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校本课程。作为课改实验区的学校,理应积极参与课改,使学校的课改工作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2、学生现状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行与周围的人交往。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谋生,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泛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学生中开展德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3、我校校情的需要

小学德育课程育人

小学德育课程育人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就尤为重要了。围绕《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的目标落实德育内容,《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了“六大实施途径”:“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其中课程育人是指:从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发挥其他课程德育功能、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等方面,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中国教育,德育的重要阵地是学校,课程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媒介。因此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渗透到学校的学科教学当中,以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效率。 一、小学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一)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语文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可以通过课文中蕴藏着的优秀道德品质来进行品德教学,不仅传播了知识,也塑造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因此,小学德育在语文学科的渗透是有巨大空间的。李烈认为,小学语文与德育课程的渗透可以采用不用的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于语文阅读、写作练习、情境教学当中。张柳柳认为要加强小学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互渗透的策略,通过“转变教学理念,育人立德为先;语文注重实践,德育融入生活;挖掘教材内容,展现德育功能;创新教学方法,探求多重途径;拓展课外阅读,培养高尚情操;注重言传身教,增进学生体验。”等方式提升小学语文与小学德育的融合度。 (二)小学数学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小学数学课程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可以利用小学数学的阅读内容《几何学和欧几里得》、《九章算术》、《出入相补原理》、《关于圆周率》等告诉学生我国数学史上创造的辉煌成就,借此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结合教学过程进行适时渗透。教师可以通过数字、时间、一图一表,一个数学环节,一个数学过程进行渗透,引导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增加学生社会的常识。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意选题,让选用的题材尽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如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电用水、积极锻炼等事例,使学生在解题中潜移默化受到品德教育。数学包含着美的艺术。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教师若能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三)小学英语学科的德育渗透情况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爱国主义品质,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中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实现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课外英语等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比如:英语教师可以结合词汇和句子学习进行渗透,德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文化内容很多是直接与词义相关的。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句子、习语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学习,英语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课文内容本身就是介绍英语国家的文明礼仪。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解释中外礼仪差异,使学生中西合璧。英语教育属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合理的跨文化心态,既不可形成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的心态,也不可形成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心态。整套小学英语教材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注重介绍中华文化,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养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并形成运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文化的初步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加强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结合课堂操练应用渗透。在语言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更得体地使用目标语进行应用交际,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仅有目标语、道德文化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训练运用目标语的

小学德育课程计划.doc

小学德育课程计划 小学德育课程工作计划 2012.2 指导思想: 继续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指导思想,推进《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两纲”落实,加强“两纲”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贯彻落实二期课改精神和新基础教育理念,结合本校德育工作的体系,加强课程之间的整合,加强少先队,德育活动与德育课程的整合,使本校的德育课程工作开放化,流通化,切实提高我校德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品德与社会学科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树立课程新理念。 (1)积极参加市、区各级学科培训,提高德育课程的认识,提升教研水平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充分利用品社学科的特殊性,将品社学科与其它学科

的整合;结合少先队、德育活动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从而发挥显性德育课程作用。 2、以点带面,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1)发挥区品社学科中心组成员郭芳老师的引领作用,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及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发挥 品社学科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以滚雪球的方式,以点带面,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3、注重常规,加强管理,学科建设求实效。 (1)加强学科教研活动,层层把关,进行教学动态管理及分层指导,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各年级品社教学工作的提高。发挥学科德育的优势,使思想品德教育体现于各科教学中,真正做到德育渗透。 (2)加强随堂课的研究与反馈,课后及时交流反馈,提出亮点,指出不足,提供建议,并把听课与备课紧密结合,通过听课发现备课及课堂中的成功与不足,通过听课真正帮助教师把握理念与实践的统一,帮助教师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3)注重对新教师和首次执教教师的学科教学指导,发现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为优秀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4)拓展视野,加强与兄弟学校的密切联系,相互学习,

小学德育课程工作计划

梨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本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为引领,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从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工作入手,创建安全和谐校园和优良校风,提高德育实效性,扎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走德育工作的特色之路。 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品德与社会学科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树立课程新理念。 1.积极参加各级学科培训,提高德育课程的认识,提升教研水平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充分利用品社学科的特殊性,将品社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结合少先队、德育活动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从而发挥显性德育课程作用。 (二)以点带面,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1.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及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发挥品社学科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以滚雪球的方式,以点带面,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三)注重常规,加强管理,学科建设求实效。 1.加强学科教研活动,层层把关,进行教学动态管理及分层指导,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各年级品社教学工作的提高。发挥学科德育的优势,使思想品德教育体现于各科教学中,真正做到德育渗透。

2. 加强随堂课的研究与反馈,课后及时交流反馈,提出亮点,指出不足,提供建议,并把听课与备课紧密结合,通过听课发现备课及课堂中的成功与不足,通过听课真正帮助教师把握理念与实践的统一,帮助教师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3. 注重对新教师和首次执教教师的学科教学指导,发现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为优秀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4.拓展视野,加强与兄弟学校的密切联系,相互学习,加强交流,使明强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四)立足校本,分工合作,强化教研组建设。 1.抓好年级组长队伍,组长要充分认识的自身责任,发挥召集、组织作用,引领各自的教研组落实好教学任务。 2.给与教研组长一定权限,发挥各教研组长的能力,找到适切的工作方法,提高组内教师教研积极性,落实教研活动。 3.各年级组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分工协作,做好各项资料的积累,归档管理,落实资料完整化、规范化的“两化”工作。 二、班级主题队会 (一)结合“新基础教育”班队主题教育活动设计要求及学校一至六年级主题系列教育活动要求,各年级组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年级特色制定规划本学期班级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切实有效地开展班级主题队会。 (二)加强学习与交流,强化班主任的三种意识。 学习意识:认真学习各类有关班队建设的理论及报刊杂志中有关班级特色班级构建、班队主题活动等文章、德育案例,提高认识,理论指导实践。 研究意识:能够结合班级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制定班级主题教育系列活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纲要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 (试行)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国家主权等主题教育要求,克服德育课程目标错位、内容交叉、教学脱离实际等现象,加强德育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可操作性,增强德育课程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结合山东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第一部分德育目标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四门课程共同构成中小学德育课程系列。 中小学德育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参与能力,提高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中小学德育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具有思想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征,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中小学德育课程与高校政治理论

课程相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课相补充,与学校其他课程和学校德育活动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德育任务。其品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 1.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团结友善、诚实守信、敬业奉献,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行。 2. 热爱劳动、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有团队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 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4. 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树立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养成独立思考、关心时事、关爱生活、热心公益、善尽职责、维护权益的现代公民素养。 5. 关爱自然、尊重自然,认知大自然与人类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道德。 6.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养成积极进取的爱国主义情怀。 7. 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8. 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养成全球意识、世界眼光。 9. 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方案(小学版1-6年级)

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方案(小学版1-6年级) 单元主题:热爱祖国 第一部分[目标] 一、小学总目标 了解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历史,感悟祖国文化的灿烂,祖国建设的飞速发展,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了解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民族组成,认识祖国的辽阔疆域,自觉维护国家的神圣主权和国家统一;正确认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利益和尊严,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进一步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热爱中华民族,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充满热情和期待,树立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远大理想。 二、年段目标 ★小学低段(1-2年级) 赞美壮丽的山河 ●知道祖国的面积,了解祖国的首都北京。 ●知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长江和黄河。 ●了解南通的行政区划,能简单地介绍南通的四A级风景区狼山。 ●能介绍校园的一处景观,感受校园的美好,感受生活的美好。 ●引导学生观察小区或村庄环境的变化,例如从高楼增加、环境整洁等方面感受祖国的发展。 了解悠久的历史 ●能背诵朝代歌。 ●知道祖国的全称和国庆节。 ●认识国徽,会唱国歌,尊敬国旗;知道升国旗、唱国歌时要肃立;知道国旗、国徽的象征意义。 ●知晓红领巾的意义,积极参加少先队组织,为自己是少先队员而自豪。 ●正确行队礼,并知道队礼的象征意义,激励自己为共产主义事业时刻准备着。 感悟灿烂的文化 ●会说出四大发明的内容。 ●知道春节、清明、中秋、重阳的日期;了解这些节日的习俗。

●在师长的引领下尝试阅读《弟子规》《新三字经》等蒙学经典,初步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认识蓝印花布,知道它是民间工艺;能说出三四个民间艺术的名目,如:做板鹞、捏糖人、说相声、耍杂技等。 ●知道南通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民间博物馆,创造机会前往参观。并在参观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家乡的发展,熟知本地的乡情民俗和地方文化建筑。 热爱优秀的人民 ●牢记几个儿童英雄的名字,能讲述其中一两个人的故事。 ●知道父母及家人的工作内容,感受他们作为普通劳动者为祖国建设做出的贡献。 ●知道南通是体育之乡,能说出三四个世界冠军的名字。 ●了解学校或生活中的优秀工作者,对他们表示敬意。 ●知道曹顶是抗倭英雄,由此知道抗倭英雄戚继光;知道抗日战争。 ★小学中段(3-4年级) 赞美壮丽的山河 ●了解南通四A级风景区濠河,能简单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处濠河景点或南通其他区县的景点。 ●为学校或者小区或者家乡的美化,提一点建议。 ●知道江苏省的省会南京,能说出江苏省的其他5个城市的名称。 ●知道我们生活的地方被誉为“鱼米之乡”,能说出它的一两个特点,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学会用图片和视频展示自己旅游过的景点,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了解悠久的历史 ●了解学校的校史,有机会可以参观校史展览。 ●知道南通的历史变迁,能讲一两个南通的民间传说;激发阅读历史书籍的兴趣,会讲述三四个历史故事,能说清楚前因后果。 ●了解“三一八”惨案,由此明白新中国成立来之不易;听老师讲述“七战七捷”的革命故事,对革命先烈心怀敬仰。 ●初步了解长征,知道三四个长征故事。 ●观看开国大典或者国庆60周年的阅兵式,知道祖国的军队是和平幸福生活的保卫者。

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周戈庄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 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中小学立德树人工作,提高德育工作成效,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试点工作的通知》(鲁教基函〔2016〕16号)、《关于印发潍坊市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潍教办字〔 2016 〕28 号)文件要求,按照“全面试点、先行先试,突出实效、走在前列”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为指导,以《潍坊市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试点工作方案》为基础,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大力开展德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升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工作,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构建起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贯通的立体交互式的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

接班人。 (三)实施目标 积极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之中,挖掘传统节日资源,开发传统节日课程,形成传统节日活动资源包,使传统节日成为重要育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1 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宝贵的德育教育资源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的确,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透射力,世世代代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是我们民族文化之根。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它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欢乐的盛会。 2 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它区隔出一个生活周期中的各个阶段,集中地展现了各个阶段的含义,并在节日活动中,保留了该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中国历史悠久,所蕴育的节日活动多姿多彩,无一不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个别的节日活动虽然风格迥异,但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先人智慧及经验成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