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知识点
望岳》《春望》知识点总结
望岳》《春望》知识点总结《望岳》1.诗歌的背景:诗人在巫山旅居时写下这首诗,描绘了自己身临其境地欣赏巫山壮丽美景的情景。
2.描写自然景观:诗中描绘了巫山的壮美景观,如诗中“长江横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揭示出诗人在巫山脚下眺望长江时的壮丽景色。
3.描写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的敬仰之情,他为巫山的壮丽景观所折服,同时表达出自己的志向,希望超越一层又一层的高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4.反映人生境界:诗中的“自怜短小少年时,目送鸿来翻白愁”揭示出诗人对自己短暂有限的人生时光的反思,同时也传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向往,希望能够超越时光限制,追求更高的境界。
5.抒发抱负和豪情壮志:诗中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追求,他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达到更高的层次,并留下一段崇高的人生赞歌。
《春望》1.诗歌的背景:诗人身处长安时写下这首诗,描绘了长安春天的景象。
2.春天的景象:诗中描绘了长安春天的景色,如“绿池芳草满春晖”、“官家老尽皆裁缝”的描写展示出春天的繁荣和生机。
3.揭示社会现实:诗中反映了诗人对春天景象的洞察,他通过描写官家儿女的富贵生活和民间百姓的穷困生活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4.描写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长安春天景色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愤怒之情。
5.反思人生:诗中揭示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他在春天的景色中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表达出对人生的迷惘和追求。
6.感叹时光流转:诗中的“百年多是几多时,望尽青丝白也稀”表达出诗人对光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短暂和时光宝贵的认识。
7.关注民生:诗中反映了诗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他通过描写百姓的困苦生活和不公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的担忧和呼吁。
通过对《望岳》和《春望》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到这两首诗的背景和描写手法,还能够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两首诗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春望》知识点
《春望》知识点《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的所见所感,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一、诗歌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诗歌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四川,唐肃宗在灵武即位。
杜甫闻讯,欲投奔新帝,却在途中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
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的破败景象,触景生情,遂作此诗。
三、诗歌赏析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破”对“城春”,两相对照,反差强烈。
“山河在”意味着国家的根基仍在,然而“城春”本该是繁华热闹的景象,如今却是“草木深”,一片荒芜。
这种反差突出了国家沦陷、城池破败的惨状。
一个“深”字,写出了草木丛生、无人打理的荒凉,暗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诗人因感伤时事,看到盛开的鲜花反而落泪;因怨恨别离,听到鸟儿的叫声也觉得心惊。
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伤。
3、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连三月”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持续不断,战火已经烧了很长时间。
“家书抵万金”则突出了在战乱中,一封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
4、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因忧愁而频繁搔头,导致头发越来越少,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态。
四、诗歌主题这首诗通过描写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和诗人自身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五、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全诗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借景抒情;后四句重在抒情,以情写景。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相互映衬,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
2、对仗工整诗歌在格律上对仗工整,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中考语文古诗文精讲巧练:《春望》(杜甫)(含解析)
中考语文古诗文精讲巧练:《春望》(杜甫)1.杜甫的《春望》中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
2.杜甫的《春望》中承上启下,表明诗人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
3.杜甫的《春望》中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4.杜甫的《春望》中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
5.《春望》一诗中,“,”两句刻画了诗人老态龙钟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忧国念家的思想感情。
6.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忧国和思亲之情:,。
7.杜甫《春望》中用拟人手法写自己因时伤怀苦闷沉痛情感的诗句是:,8.《春望》中,“,”一句,采用拟人手法,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9.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10.杜甫的“,”(《春望》)借眼前杂草丛生之态传达了自己忧国伤世的情感。
1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12.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
13.45岁的杜甫经历“安史之乱”,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丛生,《春望》中“,”即是这种情形,令诗人心生伤感。
14.杜甫的《春望》中通过描写乐景来反衬诗人悲情的诗句是:“,”。
15.《春望》中借眼前明媚之景抒发诗人忧伤之情的句子是:,16.杜甫在《春望》中用“,”传递自己目睹春城败象的沉痛之情。
17.杜甫的《春望》中,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诗人苍老之态,以及其愁绪不得排解的诗句是:,。
18.杜甫在《春望》中通过“,”两句,我们可以想象到杜甫因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知识点】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26《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期末复习、句子赏析、知识点梳理
问题探究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 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 物描写有何关系?
①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②这两句诗的深刻含意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 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 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相与”指“相伴”,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 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 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③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 悟理——飞鸟尚知还,人应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 “返璞归真”。而这个“理”,正好为前两句“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 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26 诗词五首复习
《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重点句子赏析、知识点梳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名 潜,世称靖节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诗 人。有《陶渊明集》。他“不为五斗米折 腰”,隐居农村。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 的“田园诗人”。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请发挥想象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句诗所呈现的画面。
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 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 回。
问题探究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 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
真意呢?
“此”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地隐居。 “真意” 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 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 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春望知识点儿
一、内容整理首联:国都沦陷,但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草木丛生。
颔联:感伤时事,看到美丽的花儿反而落泪,悲恨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
颈联:战事接连数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尾联: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短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首联►►►考点译文:国都沦陷,但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草木丛生。
1.炼字-首联:“破”“深”的赏析①“破”残破,破败写出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②“深”茂盛、茂密写出乱草丛生、一片荒芜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③这两个字痛切地传达了是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实际写出了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饱含诗人的忧国之情2.情感:忧国伤时(念家悲己X)3.作用:①点明写作背景,融情于景,寓情于景②奠定全诗凄凉、沉郁感情基调(高昂?豪放飘逸?X)颔联►►►考点1.译文:感伤时事,看到美丽的花儿反而落泪;悲恨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
2.修辞(炼字):(以诗人为感恨主体)“溅”“惊”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借花鸟之悲来表现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3.写法:(以花鸟为感恨主体)以乐景衬哀情。
花鸟本是娱人之物,诗人看到了反而“溅泪”“惊心”,表达了诗人对时事的忧虑。
4.结构:(1)承上启下,以“感时”一语上承首联,感伤时局的动荡,以“恨别”一语下启颈联,怅恨离别之苦。
(2)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对仗工整。
颔联►►►考点1.注释: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借代-战事抵:值,相当三月:三是复数,虚指,三月表示数月,时间长的意思2.译文:战事接连数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3.赏析(1)用对偶、夸张(抵万金)、借代(烽火)的手法,(2)写出了写出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家人音信而不至的焦急心情,(3)表现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尾联►►►考点1.注释:搔:用指甲挠浑:简直胜:禁得住,能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簪子(注意写法)2译文: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短越稀疏,简直快要插不住簪子了。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归纳汇总一、杜甫诗三首1、《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未了”,绵绵不尽之意。
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2、《春望》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诗词前三首知识点
《饮酒(其五)》知识点一、文学常识《饮酒》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他是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二、理解性默写1、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最能表现诗人物我两忘的超然,高尚情致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心远地自偏三、理解题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内心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宁静心情。
2.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撷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篱笆、菊、山、鸟、落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见”,是无意所见,十分传神地变现了诗人在采菊时漫不经心地偶然抬头看见山的情态,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与全诗顺其自然的情调和谐一致。
如果改为“望”字,不仅使“悠然”的情态全无,而且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4.赏析“悠然”:形象地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由,闲适和恬淡。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真意”分别指的是什么?“此”指作者隐居田园。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6.诗中表现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悠然”7.“飞鸟相与还”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闲适的心情,8.主旨:全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腐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望》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在战乱年代,诗人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它的韵律工整,对仗严谨,是杜甫诗歌中的佳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春望》的诗句,看诗人如何通过具体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这些诗句是如何反映出诗人对国家的深切关怀。
5.培养文化自信:深入了解杜甫及其诗作,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理解:《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通过对比手法表达的家国情怀。
-诗歌主题:把握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即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个人悲欢的抒发。
-艺术特色:分析诗中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在实践活动中,诗词创作的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尝试着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创作时仍然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转化为诗句。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入更多关于诗词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情感融入诗词。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进行得相对顺利,但我发现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时,我的问题可能还不够开放和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诗人杜甫的生平简介及创作背景;
中考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春望》
中考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春望》中考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春望》《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知识点归纳:1、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作者思念家乡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4、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破”、“深”写出了怎样凄惨的景象?答:“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的冷寂荒芜的景象。
6、杜甫诗有诗史之称,本诗折射出怎样的历史事件?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安史之乱,表现了忧国思家、感时伤坏之情。
7、情景交融在颔联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试加以赏析。
答:花鸟本是怡人之景,而诗人见之而泣,闻之愈悲,可见时局的不幸,这里诗人将悲情融于乐景,更加重了悲的抒情色彩。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知道为什么吗?答:这两句真切地表现了战乱中人们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消息的心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的。
9、末句“不胜簪”这一细节有怎样的作用?答: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亲之情。
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恨”字中;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相关推荐: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祖逖考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文言文知识点1. 《三峡》作者与出处:选自 《水经注疏》,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
重点字词:略无、阙、亭午、夜分、曦、襄、沿、溯、奔、疾、素湍、回清、绝巘、飞漱、晴初、霜旦、属引等。
重点句子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默写:描写三峡连绵、高耸的山势及四季景色的句子。
2. 《答谢中书书》作者信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重点字词:交辉、四时、歇、颓、沉鳞、竞跃、与、念、相与、空明、但、闲人等。
原文填空: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
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
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
翻译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信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重点字词:参照上文 《答谢中书书》中的字词部分,需注意“念”、“相与”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原文填空:写庭院月色美景的句子。
4. 《愚公移山》作者与出处:选自 《列子·汤问》,列子是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重点字词:年且九十、惩、塞、迂、室、汝、毕力、平险、杂然相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等。
通假字:惠通慧、反通返、亡通无、厝通措、陇通垄等。
理解文章主旨: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毅力。
5. 《周亚夫军细柳》作者信息: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史记》的作者。
重点字词:棘门、彀弓弩、按辔、被通披、式通轼、邪通耶等。
词类活用:如 “军”作动词,“驻军”;“介胄”作动词,“穿戴盔甲”等。
理解文章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汉文帝到细柳营劳军的故事,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凛然不可犯的 “真将军”形象。
二、古诗词知识点1. 《饮酒(其五)》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
课文主旨: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
2. 《春望》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春望知识点归纳总结
春望知识点归纳总结《春望》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唐朝盛世之下的社会现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
《春望》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首代表作,被誉为“千古绝唱”。
下面从主题、结构、语言、意境和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对《春望》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主题:1. 对时局的感慨:《春望》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作者通过对盛唐帝国的崩溃和沦陷,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2. 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作品中描绘了人们的生活困苦和社会现实,反映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怀。
结构:1. 诗歌结构简洁明快,共分为五段,每段四句。
2. 体裁为五言绝句,句式严谨,语言简练。
语言特点:1. 对偶工整,用字精炼,表达深刻。
2. 表现手法凝练,集中表现社会现状和人民生活状况。
3. 语言真实朴素,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与情感。
意境:1. 作品通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及后文对昔日繁华的描绘,展现了盛唐帝国的崩溃和沦陷,以及时局的凄凉和社会的动荡,表现出一种萧条的意境。
2. 通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以及后文对现实艰难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怀,展现出一种令人深思的意境。
艺术手法:1. 对比手法:作品中通过对昔日繁华和现实萧条的对比,突出社会的动荡和时局的凄凉。
2. 抒情手法:作品中通过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的表达,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态度。
综上所述,通过对《春望》的主题、结构、语言、意境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著名古诗,也为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初二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知识点
初二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知识点初二上册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这些古诗词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以下是一些初二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的知识点:1. 《望岳》 - 杜甫- 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 重要句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春望》 - 杜甫- 主题: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 重要句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 《赤壁》 - 苏轼- 主题: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 重要句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 主题:以明月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重要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 《静夜思》 - 李白- 主题:表达了诗人在寂静夜晚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 重要句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6. 《将进酒》 - 李白- 主题:通过饮酒来抒发诗人的豪放不羁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 重要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7.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 主题: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怀念。
- 重要句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8.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主题:通过对登楼远望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广阔天地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重要句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9. 《赠汪伦》 - 李白- 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汪伦的深厚情谊。
- 重要句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10. 《江雪》 - 柳宗元- 主题:通过对江雪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和清冷的深刻感受。
- 重要句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些古诗词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背诵,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其深层含义,掌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梳理第24课诗词五首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背景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二、字词积累结庐(lú) 东篱(lí) 搔更短(sāo)不胜簪(zān) 燕脂(yān) 嗟(jiē) 谩(màn)折戟(jǐ) 铁未销(xiāo) 殷勤(yīn)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浑:简直。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角:军中号角。
玉龙:指宝剑。
销:销蚀。
将:拿,取。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星河:银河。
殷勤:情意恳切。
报:回答。
嗟:叹息,慨叹。
谩:同“漫”,空,徒然。
举:高飞。
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饮酒(其五)/陶渊明✚●○一、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
二、诗歌写作背景《饮酒》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三、诗歌鉴赏: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1.名句赏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被称为妙手偶得的佳句,试说说其妙处。
答:这句诗抒写悠闲自得的生活,尽享自然之趣,表现出心灵的超脱世俗和安静平和。
中考古诗知识点 春望知识点整理
中考古诗知识点春望知识点整理【中考古诗知识点】春望知识点整理古诗《春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描写春景的诗作。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现象,抒发了作者对国家政治局势的担忧和忧愤之情。
下面是《春望》的知识点整理。
一、诗歌背景介绍《春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创作的一首诗,该诗写于唐德宗贞元二年(788年)。
当时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也是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对国家动荡局势的忧虑和失望。
二、主题和意境1. 主题《春望》的主题是对社会动荡局势的担忧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与当时社会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他对国家衰败和人民疾苦的关切。
2. 意境《春望》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以及人们对春天的期盼。
从一开始的春天景色的描写,到最后通过景色的变化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与变化,形成了一种悲愤的意境。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会感受到诗人对社会现实的痛苦和忧伤。
三、修辞手法和意象1. 修辞手法(1)插入质问句诗中诗人使用了一系列质问句,使诗句更加生动有力,增强了诗的表达力。
(2)比喻诗中出现了"游人"比喻国家的政治局势,用于抒发作者对当时社会乱象的不满。
2. 意象(1)景色描写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如"万国衰破"、"千山鸟飞绝"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社会的困境和衰败。
(2)宏大场景诗中通过宏大的场景描写,如"战马从来不踏频"、"大鹏一日同风起"等,从而衬托出国家的风云变幻。
四、与时代背景的关联《春望》是在安史之乱后创作的,正值唐代盛世的政治动荡,社会危机四伏,国家陷入动荡局势。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国家政治局势的担忧与失望,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社会乱象的不满。
五、现代意义《春望》从抒发对国家的忧虑与失望,以及对社会乱象的忧愤情感出发,反映了杜甫对政治局势的担忧与思考。
八年级上册春望赏析翻译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春望赏析翻译知识点【八年级上册春望赏析翻译知识点】《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著名篇章,文字简练,意境深邃。
下面将从翻译角度出发,介绍《春望》的知识点。
一、堆叠式修辞在《春望》中,杜甫使用了丰富的堆叠式修辞手法。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岂知不乐无归日,为留美人在画堂中。
这里,“春色满园”“一枝红杏”“美人在画堂中”等都是常见的诗词汇语,但在《春望》中,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堆砌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呈现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二、借景抒情《春望》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出春天的美好气息。
例如:又闻子规啼,夜阑风静縠纹平。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里,“子规啼”、“夜阑风静縠纹平”等生动细致的描写,使得读者仿佛亲身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共鸣和情感。
三、运用典故《春望》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引用,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
例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但愿老作春梦,不吹落,星如雨。
这里,“新桃换旧符”暗示的是国家政局的荣衰兴衰;“但愿老作春梦”则引用了《楚辞·卜居》中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殷切祝愿。
四、押韵技巧《春望》采用了较为简单的押韵方式,使整首诗在感觉上更加流畅和优美。
例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这里,“门”“冻”“去”等形韵词的运用,给整首诗带来了一种自然而然的音乐感,让读者听来也是一种享受。
总之,《春望》是一首优美、深刻、具有时代特色的诗篇,它的翻译既需要对汉语原文进行准确的理解和传神的表达,同时还需要对汉译英时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教育学习文章】小学三年级语文《春望》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语文《春望》知识点【原文】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练习题】1.《春望》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春望》知识点
《春望》知识点《春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一首七绝诗。
诗中描绘了作者对盛世的失望和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
下面将从诗的结构、主题和意象等方面对《春望》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诗的结构《春望》全诗共四十二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三句,描绘了悲壮的北国边疆景象;第二部分为后四句,揭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和政治现状的失望。
二、主题1. 失望与无奈《春望》揭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失望和无奈。
诗中所言的“国破山河在”和“城春草木深”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衰败和社会动荡的观察和思考。
作者曾有壮志豪情,但见到如此景象,感到心灰意冷。
2. 忧国忧民《春望》中的“斜阳草树各西东”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揭示了作者对国家运势的担忧。
它虽然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但透露出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忧虑。
三、意象1. 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中描绘了北国边疆的自然景观,如“大漠孤烟直”,“萧条孤城闭”,“烽火连三月”等,通过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北方边境的凄凉和无奈。
2. 历史事件的投射《春望》通过描写北方边境的景象和语言,投射出了历史事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例如,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和“城春草木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联想到安史之乱后的北方边境景象。
四、杜甫的写作特点1. 抒发悲愤情绪《春望》体现了杜甫作品中常见的悲愤情绪。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现状的失望和无奈,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悲愤情感。
2. 反映时代变革杜甫的作品多以揭示时代变革、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为主题。
《春望》也是其中之一,从杜甫对当时社会现状的观察和反思中,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担忧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关注。
总结:《春望》是杜甫的一首诗,通过对北方边境景象和社会现状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衰败和社会动荡的失望和无奈。
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杜甫的写作特点也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悲愤情绪与社会变革交织的画卷。
小学三年级语文《春望》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语文《春望》知识点【原文】春望(唐朝:杜甫)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信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说明】国:国都,指长安。
破:塌陷。
河山在:昔日的河山仍旧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罕。
感时:为国家的时势而感慨。
溅泪:哭泣。
恨别:怅恨分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烽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几乎。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可以。
簪:一种束发的金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免得散开。
【译文】长安塌陷,国家破裂,只有河山仍旧;春季来了,人烟稀罕的长安城里草木茂盛。
感慨国事,不由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绵延的烽火已经持续了半年多,家信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环绕,搔头思虑,鹤发越搔越短,几乎要不可以插簪了。
【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此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差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伤时感事,人品崇高,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存了下来,诗艺精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尊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代有杜甫草堂纪念。
【练习题】《春望》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光景描绘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信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资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
一、主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沉痛和忧伤。
二、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天宝十四载十一月遭遇安史之乱时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念亲的感情,感人至深。
【题解】: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
唐肃宗至德元年八月,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三、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通过写怎样的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作者通过长安城内的破败之景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心境。
抒发了对山河依旧,世事全非的沉痛心情。
&
四、、《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
“望”的内容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望”中所想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一诗主题是伤感国事,怀念家人;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五、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六、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
七、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安史之乱
八、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九、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十、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
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答:意思是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流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感时表现了诗人忧国的情感,恨别表现了诗人思家的情感,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十一、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十二、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
十三、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