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9《扬州慢》学案设计(含答案)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9扬州慢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景物?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从而能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习
评价
我在这一课收获了:
1.预习案中不明白的问题解决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史怀古诗歌的分类、结构、情感、手法积累了_______________
3.鉴赏怀古诗的方法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公布优秀小组及个人
(2)说明存在的问题并指导改进
欣赏
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享受成果
整理完善
录音
投影
投影
创设情境,
调动情绪
有目的地学习
调动兴趣,进而完善预习案,达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学习
新知
四、PPT显示探究任务及要求:
1.探究任务
探究一:假如你是词人姜夔,你穿越来到了当年荒凉、破败的扬州城,面对此景,你一定会感慨万千,那么请将你看到的景象分享给我们大家,进而让大家感受你那时那刻的情感。(提示:结合诗句赏析)
探究二:词人写昔日的扬州城与眼前的扬州城,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展示任务
探究一1-6组
探究二4组
3.自由点评,教师可适度指导或点拨
探究一
探究二
五、课堂小结:
方法:
1.看题材(吟咏对象)
2.看意象(景物特征)
3.看手法(对比、虚实)
4.明情感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
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
高中语文2.5扬州慢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2.5《扬州慢》(人教版)[学习目标]1.体味《扬州慢》中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领会韦庄词“显而疏”的艺术特色;了解全词上阕由情而景,下阕由景而情结构的艺术效果;品味其中白描式的语言。
3.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学习重点]1.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了解《扬州慢》突出的手法特点:衬托及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2.了解《菩萨蛮》情景巧妙结合的表达技巧,把握词中景中情、情中景。
[学习难点]1.学习领会两首词的表达技巧。
[天天预习]1.作家作品(1)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拖着衣襟)侯门,逢迎取合。
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
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
他深谙音律,能自度曲、工诗,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2)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四世孙。
孤贫力学,才敏过人。
广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自己困于长安三年。
后离长安,来到洛阳,因洛阳也不安靖,于是携家迁至江南避难。
避居江南十年,五十八岁时又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怀抱。
五十九岁时中进士,六十二岁被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由此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
六十六岁时,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
天佑四年,朱温篡唐,王建据蜀称帝,是为前蜀。
七十二岁的韦庄被任为宰相,开国制度均出其手。
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
韦庄的诗集名《浣花集》,其词与温庭筠齐名,号称“温韦”,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
高中语文 2.5《扬州慢》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2.5《扬州慢》(人教版)[学习目标]1.体味《扬州慢》中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领会韦庄词“显而疏”的艺术特色;了解全词上阕由情而景,下阕由景而情结构的艺术效果;品味其中白描式的语言。
3.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学习重点]1.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了解《扬州慢》突出的手法特点:衬托及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2.了解《菩萨蛮》情景巧妙结合的表达技巧,把握词中景中情、情中景。
[学习难点]1.学习领会两首词的表达技巧。
[天天预习]1.作家作品(1)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拖着衣襟)侯门,逢迎取合。
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
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
他深谙音律,能自度曲、工诗,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2)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四世孙。
孤贫力学,才敏过人。
广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自己困于长安三年。
后离长安,来到洛阳,因洛阳也不安靖,于是携家迁至江南避难。
避居江南十年,五十八岁时又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怀抱。
五十九岁时中进士,六十二岁被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由此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
六十六岁时,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
天佑四年,朱温篡唐,王建据蜀称帝,是为前蜀。
七十二岁的韦庄被任为宰相,开国制度均出其手。
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
韦庄的诗集名《浣花集》,其词与温庭筠齐名,号称“温韦”,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
《扬州慢》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扬州慢》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扬州慢》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扬州慢》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扬州慢》的背景、作者及表现手法。
2、把握本词的基本意思、蕴涵的丰富内涵。
3、通过学习本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鉴赏能力、文学素养。
4、学会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寻找重要形象,并感悟诗歌对现实的批判及对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课时:教师初步介绍《扬州慢》的背景和作者杨慎。
让学生听一下杨慎的诗朗诵及解释诗歌中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课时:让学生自行攻读全文,并进行分析、理解和鉴赏。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将自己的总结与收获提到课堂上进行分享。
第三课时: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回忆、分析、模仿本文中的修辞手法、形象细节、情感表达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文学修养。
第四课时:对本词的文化内涵、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行深入探究。
让学生对当时扬州的历史和文化有一个基本了解,并将其与现实进行联系,探究《扬州慢》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朗诵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朗诵的形式来发出自己的感悟,借此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2、分组讨论。
为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安排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交流,与其他学生的见解进行比较,提升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接龙式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采取接龙式的授课方法,让学生依次发表自己对本词的理解和感悟,让课堂更加生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本词的意义。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理解《扬州慢》的意义和内涵。
本词语境深远,具有很强的文化韵味和历史沉淀,让学生通过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等内容,来理解其所蕴含的含义和内涵。
2、学生掌握《扬州慢》的表现手法。
本词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比喻、排比、插叙之类的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从而进一步把握主题思想。
五、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的教学课件,包括文化历史方面的图片、杨慎的诗歌朗读、本词的背景介绍等,方便教师更好地诠释、阐述和演示。
兖州市第六中学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扬州慢 学案 含答案
《扬州慢》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难点】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学法指导】1、预学时段让学生读诗10分钟,然后独立完成预学案。
2、课堂学习指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认真展示评价.3、让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独立完成课堂达标。
【预学案】一、知识链接1、扬州慢:“扬州慢“一曲是姜夔首创,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慢,即慢词,曲调舒缓,一般较长,它与长调同中有别,前者就曲调而言,读时宜慢;后者则就字数而言,按习惯,91字以上称为长调.2、姜夔:(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格律派词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座上客。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
3、写作背景: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二、高效预学1、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2、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3、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4、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探究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吗?【课堂达标】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反复揣摩,音乐基础A、王力宏自幼学习音乐,朝歌夜弦....尤为扎实,可以说是“十八般乐器” 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扬州慢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第 周第 课时
课题
《扬州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识课文内容,体味诗人的黍离之悲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鉴赏,理解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缘景明情的思想意识
重难点分析
重点:诗歌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和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难点:运用杜牧的典故及其作用
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诵读·鉴赏
教学过程
补充内容
一、了解“慢词”
《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较长。《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二、了解作者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屡试不中,一生过着清客生活,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缘由:感慨今昔
其他人的评价:有《黍离》之悲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Fra bibliotek深的家国之恨。
四、熟读课文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
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扬州慢 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扬州慢学案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②: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5分)答:解析: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要求分析上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题时,应具体分析上下片词句的意思,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词句,概括其角度即可。
根据上片中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本词中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参考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芳草渡贺铸留征辔,送离杯。
羞泪下,撚青梅。
低声问道几时回。
秦筝雁促,此夜为谁排?君去也,远蓬莱。
千里地,信音乖。
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请任意选择词中两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
(6分)答: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已经指出了需要鉴赏的艺术手法——细节描写,范围是全词;然后找出词中的细节,结合词句内容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词中的细节描写主要有:留马、送杯、泪下、撚梅、低问。
“留马、送杯”两个细节简明扼要,语浅意深,将离别之前的彻夜话别、收拾行装、长亭离宴、缠绵眷恋、寡欢无言等情节一概省去,却又使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泪下、撚梅、低问”三个细节极为委婉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悲痛欲绝的心情。
“泪下”的细节描写将送别人的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全部写出,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撚梅”的细节描写将女主人公左右为难之态描绘了出来;“问”之前加“低声”来修饰、限制,“问”之后又说“几时回”,描摹女主人公的神情、心态、语气、动作绘声绘色,毫发毕现,曲尽体物传情之妙,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扬州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篇目”。
二、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设计理念:在了解新课程标准内涵基础上,要求学生着重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吟咏、整体把握、重点词句赏析),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并背诵默写本首词。
突出学生的能动性,积累一些诗词鉴赏的心得,并用这些体悟继续分析后面的词作。
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平行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
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初步感知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2、熟读并背诵《扬州慢》过程与方法:1、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内涵2、意象、修辞拓展训练情感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诗歌鉴赏氛围四、教学重点:“《黍离》之悲”的解读五、教学难点: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2024最新-选修语文《扬州慢》教案6篇
选修语文《扬州慢》教案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编的选修语文《扬州慢》教案6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扬州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德育目标: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一起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指出词分婉约、豪放。
重点复习婉约派词的特点,指出本词的作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二、解题: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姜夔,教师稍作补充。
他一生未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
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
扬州慢可以看出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进一步体会本词传达的情感,讨论明确本词的情感基调(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四、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进行探讨,把握本词的文意及结构问:本词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从哪儿可以找到?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悲”。
(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句)追问:作者是如何书法自己的“黍离之悲”的?(即本词的文意及结构如何)讨论明确:(结构示意)所见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空城二十四桥明月所闻清角吹寒(凄清)所感杜郎须惊(难言之痛)对比手法“黍离之悲”冷月无声(凄清)桥边红药(感时伤乱)教师在和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以下字词:霁,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本词和前面的几首婉约词的不同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婉约派词来感受(文学史指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婉约派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明确:语言由“俗”变雅,内容有开拓(如本词跳出了以往的词为表现个人的狭隘情感的范围,把国家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具体分析略。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9扬州慢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绘实景与虚景中及构成的意境特点。
1、在诗歌鉴赏中,此
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以词句为本学会提炼相关信息,借助意象体会诗人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构建一个审美意境,从而使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方法,为准确感悟诗人的黍离之悲作铺垫。
2、训练学生在诗歌
鉴赏中运用“置身诗境”的阅读方法
主 要
教 学
方 法
质疑讨论法、比较鉴赏法、合作探究法
教 学
资 源
课本,导学案,图片、视频、PPT、实物展示台等多媒体
教学过程预设(共一课时)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
情境导入
出示幻灯片:扬州慢 姜夔
同学们,你们曾经学过李白的一首很著名的诗歌《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一起背诵好不好?诗人要送朋友孟浩然去哪里?扬州,古代称之为“广陵”。三年前,我也去过那里,她的风姿常常在我眼前浮现,此刻你们也有幸一睹她的芳颜。(播放视频)
出示幻灯片:拳拳赤子心
深深爱国情
1、学生运用本节课“置身
诗境缘景明情”学习的方法进行拓展迁移到“圆明园毁灭”的图片上,进行思考。
2、全班同学齐读“拳拳赤子心,深深爱国情”,用激荡的感情与整齐的朗读声结束本课的学习。
1、此课后作业的设计,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观察“景物”,运用联想,由画面入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扬州慢
授课教师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风格特点;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古典诗词;
扬州慢(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扬州慢(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扬州慢(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扬州慢(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扬州慢是唐朝时期的一首古诗,有着优美、流畅的风格,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次教学设计将以这首古诗为对象,结合时下的流行音乐为学生设计启发性教学,将诗歌赋予现代的涵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并在课程中注重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扬州慢这首诗,了解唐代文学史上优美、流畅的风格,并发掘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2.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扬州慢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思想,并能够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发掘出其时代性与现代性的共性。
3. 学生能够通过本次教学设计的启发性措施,运用诗歌去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辨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课程安排1. 首先,本次教学将以古代文学史的鉴赏及流行音乐的引导,激发学生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然后,学生们将学习老师先讲解的扬州慢和现代流行歌曲之间的关联。
老师会播放现代歌曲,并且引导学生从旋律、歌词,甚至MV等多个方面对歌曲进行分析和梳理,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与扬州慢的共性。
3. 之后,教师将介绍扬州慢的背景和文学语言特点,以此启发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4. 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扬州慢进行模仿,并尝试自己作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5. 最后,教师将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在团队合作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和思辨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多媒体呈现诗歌、现代流行歌曲的引导、讨论等。
2. 将诗歌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3. 采用启发性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等方式体会诗歌的魅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听取小组讨论文件和个人表达来评判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的核心内容。
《扬州慢》_《扬州慢》学案(附答案)
《扬州慢》_《扬州慢》学案(附答案)扬州慢学案(附答案)扬州慢学案(附答案)扬州慢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
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
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 1155 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
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 22 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新城道中》《扬州慢》教案
小组
合作
赏析
阅读赏析指导验证
用所学方法自主、合作去赏析,力求细腻,问题要具体
熟练掌握赏析的套路,要素的完整,强调语言表述的精准
完善自
课堂检测内容
学案 (预习部分)
拓展
理解
预习内容布置
完成背诵,“课后练习”
赏析技巧是重点,规范语言是难点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学案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吟诵
感悟
自由诵读,感悟情感
引导学生说说读诗的体会,并能说出感情
吟诵,感悟,说出情感特点和内容
交代
目标 自主
学习
1、交代目标,赏析哪些方面
2、重在能指出如何表现情感的
先自学,后讨论,让学生将学习的所得记在书上。巡视,让B档学生发布
科目: 教师: 授课时间:第周 星期年月日
单元(章节)课题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本节课题
新城道中,扬州慢
三维目标
1、练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通过演练固定方法,形成能力
2、巩固诗歌鉴赏的步骤与方法,赏析诗歌技巧,做到心中有数
3、进一步体会语言组织的方法,力求表述中规中矩
提炼的课题
赏析的套路
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让学生掌握词中出现的如“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等现实意象与“杜牧笔下扬州”的历史意象;2、通过探究“词眼”,品读词作,与学生一起品鉴词作中语言蕴含的深刻含意,并指导诵读;3、抓住词作“悲”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体会词作中的“三悲”;4、领会词作中“黍离之悲”的含意【教学重点】深层品读并挖掘词作中意象的深层含意【教学难点】抓住词作“悲”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体会词作中的“三悲”【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提起扬州你们会想到什么?生:扬州炒饭师:是的,扬州炒饭确实是来自于扬州,传说是由来于隋炀帝迅游江都(今扬州)时喜欢的“碎金饭”,后由大家推广,扬州炒饭才文明中原。
师:但我想再问一个问题,这个“大家推广”是谁推广?可以看出什么样的问题?生:各地商贾,可以由此看出扬州当时也算是当代的北上广之一了。
师:是的,当时的扬州无论从经济、文化还是风景上都是首屈一指,你能想起哪些诗句?生1:烟花三月下扬州生2: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生3: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师:这就是诗人笔下最美最好的扬州,那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与扬州有关的诗,看看作者姜夔笔下的扬州又是何景。
(板书:题目、作者)二、诵读感知师:请大家打开课本《扬州慢》,让老师为大家范读此诗(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快速地走进一种境界、感受一种氛围)师:谈谈你的听读感受生:语速慢、语气深沉师:下面请大家按照老师刚才的语速和语气自读此词(要求较为流畅地读词作)师:下面请两位同学起来为大家诵读,要求注意把握节奏)(设计意图:能够较为顺畅地诵读词作,为下一步鉴赏做铺垫)师:读了这么多遍,大家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生:悲的感情基调(板书)三、鉴赏环节(一)一悲眼前,叹空城师: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生齐答:“空”师:“空”在何处,请结合全文中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 《扬州慢》 课程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
2、合作探究,欣赏意境,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二、教学重点、难点1、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学习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李白也有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几百年后,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到姜夔的《扬州慢》里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巩固知识1、知人论世。
抽查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背景及目的预习情况。
明确:(1)作者: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
一生漫游各地,到处依人作客。
政治上困顿、失意,屡试不中,未能做官,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
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
擅长诗词,精通音律,能自制新声,还工于书法,精于鉴赏,是个多才多艺之人。
生前与很多文人学士有密切的往来,并以文学艺术受到大家的赞赏。
其词多写景咏物,记述客游,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词尤负盛名。
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背景介绍: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扬州慢学案答案.doc
扬州慢导学案答案1、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养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白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明确:见到——芥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红药听到——清的吹寒(以声写静)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3、——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边是萧条冷落,-•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伺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4、明确:昔盛今衰'感时伤世,原因:胡马窥江虚(昔日繁华的扬州)实(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相济(见板书设计)5、①废池乔木一一拟人一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补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戒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1寂寞红药一一直抒胸臆一一“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补充]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的味道。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
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I口I味。
%1二十四桥/无声冷月一一移就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补充]“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扬州慢》(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扬州慢》(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扬州慢》[教学构想]“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语)一语中的地揭示了“读”与“思”(赏)之间的有机关系,然现在学生大多忽视文学作品的赏读,他们的读往往带有较大的功利性。
或为完成背诵而有口无心地速读,或为对作品有所了解而一目十行地默读,这极大程度地抹杀了作品的内涵和意蕴。
本节课我即意在倡导或强化学生的赏读意识。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所发材料2阅读课文,把握音节的停顿及语气等,并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作的大意。
一.诵读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
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指名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补充]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
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
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
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节奏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
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语气③《扬州慢》的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
………………轻重2、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3、教师配乐范读.4、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悲(悲凉、凄凉、凄冷等)2.提问: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扬州慢》课程教学设计
1.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请用词中原句回答。
2.昔日的扬州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3、思考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课外拓展】
1、关于扬州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扬州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四、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课前预习】
1、这首词前有一段精练的序文,请简要概括序的内容。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3、小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请把这些对应的词句找出来。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学案设计
自主完成课前预习
初步了解作者和诗歌
课堂导入歌曲《烟花三月》
欣赏歌曲,进入诗境
为新课顺利开展做准备
课件展示
小组探究合作
师生合作完成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慢》学案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了解姜夔及其词风;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意象、修辞拓展训练。
3.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体味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导读
1、了解作者。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
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2、解题:
扬州慢,词牌名,又名“胜胜慢”“朗州慢”。
以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为正体,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
另有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等变体。
代表作品有郑觉斋《扬州慢·琼花》等。
3、背景: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
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
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二”之称。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
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
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导思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3、提问: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
四、导练
【跟踪试题】
1、提问: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诗人路过扬州时看到了哪些景象?
2、提问:词人听到了什么?
3、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4、“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好在哪里?
6、“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
7、在各个景物前加修饰词,能体现景物的特点,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提高试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消瘦。
1.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5分)()
A.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B.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学案答案
导思答案
1、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3、怆然和感慨,黍离之悲。
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伤感之情。
导练答案
【跟踪试题】
1、荞麦、江水、城池、月、红药、二十四桥
2、号角声
3、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
那场经历战乱的树,每一个年轮就是每一块伤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痛只会越深越浓。
追问:这种情景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是由胡马造成的,胡马之所以能窥江而来,是因为宋朝的软弱无能。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权者的控诉。
4、“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
“清”修饰“角”,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
“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
“空”字与“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处,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
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
5、解答此题一定要联系杜牧的原诗。
用杜牧诗,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
二十四桥仍旧,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
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那颗本就破碎的心。
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
用“无声”来写“月”,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萧声所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她沉默了。
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日,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6、词人在这里荡开一笔,写二十四桥边的芍药。
设想来年春天红药蓬勃生长出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丽却不知为谁而绽放。
这种情景就更让人伤感。
诗中用物来表达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还有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7、杂乱的荞麦清寒的江水孤独的二十四桥
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凄清的号角
【提高试题】
1、AE(对一个3分,对两个5分)(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应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2、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
名之心则为根本)
这两句诗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