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复习专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 (3)表感叹 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祈使。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毋从俱死也。
•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剑舞。《鸿门宴》
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 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 赋》)
六、若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
2.动词,像、如同;比得上 3、连词 (1)表假设,“如果”“假设” (2)表选择 ,“或“或者”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或者
某所,而 母立于兹 而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复音虚词(不译) 【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臣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二、何
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 什么 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等; 3、复音词 [何如][奈何][若何] ,译 “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等;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无何]译“不久” ;[何乃]译“怎能”
七、所
1、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 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 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所,表被动 3、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4、名词,地方。
中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教师上课可用)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3.“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可译为“在”“对”“对于”。 如:
到处吵嚷叫嚣,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
①今虽死乎此……叫嚣乎东西……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一)“乃”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如:
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②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3.“何”用作宾语,可译为“什么”“哪里”。如:
子何恃而往?(《为学》)
你凭借着什么去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二)“何”用作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
言
复 习
文
汇 总
虚
词
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 (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和助词) 代词:人称代词(你、我、他等)
疑问代词(什么、谁、等) 指示代词(这个、那个、此等) 助词:结构助词(的、地、得) 语气助词(吗、呢、啊、呀等) 动态助词(着、过、了)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如: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背内容:三 18个文言虚词
必背三18个文言虚词(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一)以(1)介词①表示工具、手段,可译为:拿,用,凭借,按照a.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表示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用虽董之以.严刑。
(《谏太宗十思疏》)③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于,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④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魏公子列传》)(2)连词①表示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为:又,而,而且,并且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表示修饰,可译为:地,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并序》)④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便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⑤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3)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可不译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4)同“已”,已经前以.降及物故。
(《苏武传》)(5)复音虚词“以是”“是以”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因此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6)动词①以为,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任用,是意念上的被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③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
(《信陵君窃符救赵》)(二)之(1)代词①代人、物、事,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我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种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2)助词①表示修饰,限制,可译为:的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③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文言文虚词
18 个常考的文言虚词E 而 S 所H 何、乎 W 为N 乃 Y 焉、也、以、因、于、与Q 其、且 Z 则、者、之R 若✮✮✮✮✮一、连词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过秦论》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开,万夫莫开。
《蜀道难》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2、表递进: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3、表承接(顺承):时间上的先后,就、接着、然后,或不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尉剑挺,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石钟山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4、表转折: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归去来兮辞》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哭师》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5、表假设:假如、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6、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笑着制止)默而识之。
《论语》7、表因果:因而、因此、所以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价钱,因此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
)8、表目的:来、为了、以便二、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三、副词:如、好像四、固定用法1、既而:不久2、而已:通常放在句末,“罢了”一、什么(地方、原因......)1、何以:凭(用)什么2、何为:做(为)什么二、怎么;怎样;为什么......1、何则:为什么?这是因为2、何如:怎么样3、奈何:为什么三、多么何其四、其他一、语气词1、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吗、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韩愈)翻译: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呢?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苏轼)翻译: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2、表揣测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韩愈)翻译: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3、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啊、呀4、表停顿,不译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18个必考文言虚词ppt课件
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⑶表推测或商量语气。吧。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①危乎高哉! ②嗟乎!时运不 的被动结构,译为“被”。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虎丘记》)
⑵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作“因为/由于”。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⑶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为着。
①公为我献之。 ②为君翻作《琵琶行》 ③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⑷表示动作行为的受益者(表示替代)。可译 为“替”、“给”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⑸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 跟、同”等。
(4)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啊、呀。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赤壁赋》
(6)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的样子、地。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⑷在判断句中,表判断或确认。译为:是,就是, 只是、本来是、原来是。
2.作代词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⑴你,你的。
文言虚词专题复习(共40张PPT)
的(定语的标志)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取消主谓独立性
无丝竹之乱耳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例句相同 的一项( )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之二虫又何哉?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辍耕之垄上,伥恨久之 D蚓无爪牙之利
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②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③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则
此则寡人之罪也 加强判断,是,就是 副词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 表范围,仅,只
学而不思则罔 表承接,就,便,那么 则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表转折,可是,反倒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表出乎意外,竟,却 连词 美则美矣,而未大也 表让步,倒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则孝,出则悌
表假设,假使,如果 表并列,就,或不译
动词 军惊而坏都舍 比喻词,像 非……而 天下强国,非秦而楚 不是……就是 〔而已〕罢了。 ①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 一层的意思。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2.依靠,凭借。 3.趁着。 因为,由于 4.通过,经由。 5.因为,由于。 因为,由于
趁着 依照,根据 依靠,凭借 依靠,凭借 通过,经由
1.因祸得福 2.无因喜以谬赏 3.因利乘便 4.因材施教 因地制宜 5.因河为池 6.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下
「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
阻止之意。 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 贼之首!”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 步的议论。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 关西卒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汇总(精创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一)而1.连词(1)表转折,译为“然而”、“可是”、“却”,例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2)表修饰,用在偏正关系中,译为“着”、“地”等,或不译,例如: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3)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假使”,例如: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4)表并列,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例如: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5)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6)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以后”“然后”,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7)表因果关系译为“因此”、“因而”、“以致”,或不译,例如: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2.代词,通“如”,作“好像”、“如同”讲,例如: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3.代词,通“尔”,作“你(的)”讲,例如:①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4.构成复音词,【而已】仅止于此、罢了,例如: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如: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而后】以后才、方才,还有“而上(下、今、后、外、来、往、降)”,例如: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古代汉语32个重点文言虚词
古代汉语32个重点文言虚词一、安1、怎么,哪里。
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又安敢毒邪?③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2、安全,安定。
例:①谢庄遂安。
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3、安逸。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安生,有“养”的意思。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5、哪里,什么。
例:①君谓计将安出?②沛公安在?6、安抚。
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7、平静。
例:①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②恬然自安。
(安:这里指内心平静)③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安:这里有心安理得的意思)二、而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朝而往,暮而归。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秦师轻而无礼。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6、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7、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
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①三月而后成。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三、尔1、同“耳”,罢了。
例:①无他,但手熟尔。
②非死则徒尔。
③以头抢地尔。
文言虚词复习总汇老师用
文言虚词复习总汇1、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3)动词,如,如同(4)复音虚词连词①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②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③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④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⑤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嗤嗤地笑了起来。
代词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动词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柳敬亭传》)——要像优孟那样摇着头唱歌,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2、何3、以介词①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也不把城给赵国,赵也始终没有把宝玉给秦国。
文言文虚词复习整理(1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已用)
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①之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诚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灭吴》,代词,他们)与坐谈,问之客曰。
(《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五)音节助词。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三)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 六 ) 且
(
六
2.副词。 标志:主语+且+谓语。
)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且
(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 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 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 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怎 么样”、“怎么办”。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
(四)焉
代词或兼词VS语气助词 如何区分“焉”是代词或兼词还是语气助词?我们只要注意辩别,就有 规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 则就是代词或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 词。
如“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中的“焉”表陈述语气。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位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代词时,句 尾的“焉”为语气助词,如“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 “此”为代词,指前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焉”表陈述语气。
C.连词,表承接,可不译;表转折,意为“却”。句意:而范文正等先生又接着为 此写下诗歌。/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D.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但苏武得以生还。/是为了防备其它盗 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啊。故选D。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考其意制,中分一物而两之,授者、受者各执其半以待参 验,则符瑞圭璋亦其物也。
3.表修饰VS表顺承
前者侧重“而”后面的动词,“而”前面的词作状语, 修饰后面的动词;后者强调先后关系。例如: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后面的动词,一般不译。 (2)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而”表顺承关系,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但在句子的结构、语气、逻辑关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对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至关重要。
下面就为大家归纳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知识点。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愿陛下亲之信之”中的“之”,代指贤臣。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例如:“水陆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去”“往”。
如“辍耕之垄上”。
二、“而”1、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
2、用作代词通“尔”,你,你的。
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中的“以”,译为“依照”。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中的“以”,译为“在”。
高考文言文常见的虚词用法汇总(25个)
高考文言文常见的虚词用法汇总(25个)一、其1.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二、于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3.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4.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3.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四、而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十则)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 课件
吏呼一<zzd>何</zzd>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四)固定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zzd>何</zzd>。(《过秦论》)——何:通“呵”,呵斥、斥责。 ②阿母谓府吏:“<zzd>何乃</zzd>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并序》)——何乃:怎能。
乎
3.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然后”。①人非生<zzd>而</zzd>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zzd>而</zzd>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zzd>而</zzd>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zzd>而</zzd>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zzd>而</zzd>见者远。(《劝学》)
3.表推测,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
4.表感叹或呼告,可译为“啊”“呀”。 ①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归去来兮辞并序》)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①今以秦之强<zzd>而</zzd>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死<zzd>而</zzd>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因此”“所以”。①而余亦悔其随之<zzd>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词,表动作的对象,
4、欲报之于陛下
给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
6、告之于帝
向
介词,表动作发生的处所
7、战于长勺
在
8、尝射于家圃 9、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 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解释为
“在”“到”“向”“从”“对于” ②介词,表示比 较,解释为“比”③ 介词,表原因,“由于”“因为” ④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闻于四 方”⑤动词词头,不译,如“黄鸟于飞”
3.不能指其一端 4.其一犬代坐词于,前其中
8.其如土石何?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5.其人视端容寂 9.安陵君其许寡人
代词,那
副词,一定
于 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解释为“在”“到
”“向”“从”“对于” ②介词,表示比较,解释为“比”③ 介 词,表原因,“由于”“因为” ④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 主动者,如“闻于四方”⑤动词词头,不译,如“黄鸟于飞”
12、无丝竹之乱耳 助词,取独, 1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译谓之间,不 14、大道之行也
15、何陋之有 助词,倒装句标志,不译 16、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17、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1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之 ①动词,往、到 ②代词,人称代词,代人、事、物;指
示代词,这、那 ③ 助词,结构助词,的;取独,主谓之间; 音节助词;倒装句标志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介词,因为, 表原因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以一、动词,“认为、以为”。二、介词 ① “用” ②
“凭、靠” ③ “把、 拿” ④ “从、由” ⑤ “根据、 按照”⑥表原因,“因为” 三、连词,①表目的 “用来”;②表结果“以致”;③ 表顺接,相当于“而”④因果关联词,“因为”四、副 词,通“已”,已经
1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连词,因为,表 原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为,表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原因
示代词,这、那 ③ 助词,结构助词,的;取独,主谓之间; 音节助词;倒装句标志
7、渔人甚异之 代词,这种情况;标记; 8、处处志之 他 9、亲戚叛之
10、公将鼓之 11、久之,目似暝,助意词暇,甚不译
之 ①动词,往、到 ②代词,人称代词,代人、事、物;指
示代词,这、那 ③ 助词,结构助词,的;取独,主谓之间; 音节助词;倒装句标志
9、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属予作文以记之
连词,表目的“来”“用 来”
以一、动词,“认为、以为”。二、介词 ① “用” ②
“凭、靠” ③ “把、 拿” ④ “从、由” ⑤ “根据、 按照”⑥表原因,“因为” 三、连词,①表目的 “用来”;②表结果“以致”;③ 表顺接,相当于“而”④因果关联词,“因为”四、副 词,通“已”,已经
1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为堪,为岩。
连词,相当
于“而”,
计日以还
表顺接
以一、动词,“认为、以为”。二、介词 ① “用” ②
“凭、靠” ③ “把、 拿” ④ “从、由” ⑤ “根据、 按照”⑥表原因,“因为” 三、连词,①表目的 “用来”;②表结果“以致”;③ 表顺接,相当于“而”④因果关联词,“因为”四、副 词,通“已”,已经
5、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介词,从、由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介词,根据
以一、动词,“认为、以为”。二、介词 ① “用” ②
“凭、靠” ③ “把、 拿” ④ “从、由” ⑤ “根据、 按照”⑥表原因,“因为” 三、连词,①表目的 “用来”;②表结果“以致”;③ 表顺接,相当于“而”④因果关联词,“因为” 四、 副词,通“已”,已经
19、忘路之远近
水陆草木之花
花之隐逸者也
春冬之时
山川之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助词,的
其 ①副词 ,放在句首,表示推测、反问、期望、命令等语气
②代词,代人、事、物;指示代词,这、那 ③ 连词,如果 。
④形容词词头。
代词,自己的
副词,难道
1.故人不独亲其亲 6.其真无马邪?
2. 择其代善词,者他而们从的之7.其真不副知词马,也大概
1、贤于材人远矣 2、皆以美于徐公 介词,表比较,比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于 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解释为“在”“到”“
向”“从”“对于” ②介词,表示比较,解释为“比”③ 介词,表原
因,“由于”“因为” ④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
“闻于四方”⑤动词词头,不译,如“黄鸟于飞”
介词,表动作发生
10、受任于败军之际 的时间,在 11、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介词,表原因,因为
以一、动词,“认为、以为”。二、介词 ① “用” ②
“凭、靠” ③ “把、 拿” ④ “从、由” ⑤ “根据、 按照”⑥表原因,“因为” 三、连词,①表目的 “用来”;②表结果“以致”;③ 表顺接,相当于“而”④因果关联词,“因为”四、副 词,通“已”,已经
文言虚词 ——之以于其而
而 并列连词,顺承连词,递进连词,修饰连词,转折连词,
假设连词
1、中峨冠而多髯者 并列连词
2、泉香而酒洌
3、乃记之而去
顺接连词,然后
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5、学而时习之
递进连词,而且
6、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而 并列连词,顺承连词,递进连词,修饰连词,转折连词,
12、 固以怪之矣。 副词,通“已”,已
经。
以一、动词,“认为、以为”。二、介词 ① “用” ②
“凭、靠” ③ “把、 拿” ④ “从、由” ⑤ “根据、 按照”⑥表原因,“因为” 三、连词,①表目的 “用来”;②表结果“以致”;③ 表顺接,相当于“而”④因果关联词,“因为” 四、 副词,通“已”,已经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以刀劈狼首。
介词,用
以一、动词,“认为、以为”。二、介词 ① “用” ②
“凭、靠” ③ “把、 拿” ④ “从、由” ⑤ “根据、 按照”⑥表原因,“因为” 三、连词,①表目的 “用来”;②表结果“以致”;③
表顺接,相当于“而”④因果关联词,“因为”四、副 词,通“已”,已经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 谏之路也。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连词,以致, 表结果
以一、动词,“认为、以为”。二、介词 ① “用” ②
“凭、靠” ③ “把、 拿” ④ “从、由” ⑤ “根据、 按照”⑥表原因,“因为” 三、连词,①表目的 “用来”;②表结果“以致”;③
表顺接,相当于“而”④因果关联词,“因为”四、副 词,通“已”,已经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以我酌油知之
介 其如土石何?
以一、动词,“认为、以为”。二、介词 ① “用” ②
“凭、靠” ③ “把、 拿” ④ “从、由” ⑤ “根据、 按照”⑥表原因,“因为” 三、连词,①表目的 “用来”;②表结果“以致”;③ 表顺接,相当于“而”④因果关联词,“因为”四、副 词,通“已”,已经
动词,认为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皆以美于徐公。
以一、动词,“认为、以为”。二、介词 ① “用” ②
“凭、靠” ③ “把、 拿” ④ “从、由” ⑤ “根据、 按照”⑥表原因,“因为” 三、连词,①表目的 “用来”;②表结果“以致”;③ 表顺接,相当于“而”④因果关联词,“因为”四、副 词,通“已”,已经
假设连词,因果连词
7、面山而居 8、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9、睨之,久而不去
修饰连词
10、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转折连词,但是
11、人不知而不愠
修饰连词
11、环而攻之而不胜 转折连词,可是
12、诸君而有意 假设连词,如果
而 并列连词,顺承连词,递进连词,修饰连词,转折连词,
假设连词,因果连词
7、玉成雪岭际天而来 随波而逝(溯迎而上) 面山而居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而僦赁看幕, 虽席地不容间也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 不知而不愠 5、环而攻之而不胜 6、盗窃乱贼而不作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把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屠惧,投以骨
以一、动词,“认为、以为”。二、介词 ① “用” ②
“凭、靠” ③ “把、 拿” ④ “从、由” ⑤ “根据、 按照”⑥表原因,“因为” 三、连词,①表目的 “用来”;②表结果“以致”;③ 表顺接,相当于“而”四、副词,通“已”,已经
之 ①动词,往、到 ②代词,人称代词,代人、事、物;指
示代词,这、那 ③ 助词,结构助词,的;取独,主谓之间; 音节助词;倒装句标志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动词,到 2、寡助之至 3、辍耕之垄上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
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之 ①动词,往、到 ②代词,人称代词,代人、事、物;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