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五四运动时期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新时期,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主要特点如下:(1)杂志的勃兴和“四大副刊”的出现。

(2)由于《新青年》杂志的改组、《共产党》月刊和第一批工人报刊的出现,宣告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3)我国新闻事业在这一时期有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4)新闻学研究及新闻教育事业开始发轫。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
1.陈独秀生平及其早期报刊活动
(1)陈独秀,字仲甫,笔名三爱、只眼、实庵等,1914年始用“独秀”一名。

1898年,陈独秀就读于杭州求是书院,从此开始接受新知和从事反清活动。

(2)1903年7月,陈独秀与章士钊同住一起,开始办报活动。

8月7日,与章士钊、张继等人一起创办《国民日日报》,该报12月1日自动停刊。

(3)1904年3月31日,与房秩五、吴守一共同创办《安徽俗话报》。

①该报内容以“开风气、倡革命”为主,兼具新闻报纸和杂志两种特点,是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白话报刊。

②该报第1期辟有《论说》、《要紧的新闻》、《本省的新闻》、《教育》、《实业》、《小说》、《诗词》、《来文》等栏目,以广大工农商学兵等下层群众为主要对象,全部采用白话文,通俗易懂,生动流畅。

其宗旨是开通民智,救亡图存。

③该报另一显著特点是图文并茂,其中好几期载有新闻漫画,这些漫画,形象生动,线条清晰,并附有通俗的题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报强烈的反帝反封建色彩和爱国主义精神。

(4)1914年7月,陈独秀东渡日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鼓吹反袁,直至1915年回到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从《青年杂志》到《新青年》
(1)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刊《青年杂志》。

该刊属月刊性质,每月出一“号”,每6号合订为一“卷”,出满一卷后,休刊半年。

从1916年9月1日复刊的2卷1号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同时成立《新青年》杂志社,并吸引当时的名流撰稿,进一步充实杂志的内容。

(2)《新青年》从1915年9月15日创刊,到1926年7月15日最后停刊,中间几经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包括刊名的变化、编辑及出版地点的变化、主编人的变化,以及刊期和刊物性质的变化等。

3.胡适的投稿及“文学革命”运动的兴起
(1)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骋,字希彊,后改名适之。

1906—1908年,其曾担任中国公学学生团体“竞业学会”机关刊物《竞业旬报》的编辑及主编,在1910年至1917年留学美国期间,经介绍与《青年杂志》主编者陈独秀建立联系。

(2)1916年10月间,胡适就“文学革命”问题写了一封信给国内的陈独秀,首次提出白话文的“八不主义”。

11月间,胡适将以上观点,再次写成《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陈将其发表在1917年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2卷5号上。

(2)《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2卷6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表示对胡适的“声援”,正式揭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主张“三大主义”。

4.《新青年》迁到北京
(1)1918年1月,《新青年》移到北京复刊。

刊物由原来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

编委七人:陈独秀、周树人、周作人、钱玄同、胡适、刘半农、沈尹默。

由此,在北京大学以《新青年》为中心,渐渐形成一个新文化运动的阵营。

(2)《新青年》从上海迁到北京后,不仅编辑部得到扩大,形成一个战斗集体,而且在思想內容上,反封建的色彩越来越浓,逐渐成为批判旧的“吃人”的封建礼教、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阵地。

(3)文学上,这一时期的《新青年》由宣传胡适提倡的一点一滴的改良,进而高揭文学革命的大旗,并开始文学革命的实践。

5.钱、刘扮演“双簧戏”及保守派的攻击
(1)为挑起“文学革命”的论战。

1918年初春,《新青年》的编委钱玄同和刘半农扮演一出双簧戏,但仍然没有引起较大反响。

(2)1919年春,《新青年》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影响不断扩大,响应文学革命的人越来越多。

代表封建士大夫文化的一些顽固派、保守派开始对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进行攻击和反扑,他们之中的代表人物是林纾(字琴南)。

(3)林纾为反对文学革命运动,曾写《荆生》、《妖梦》、《致蔡鹤卿(元培)书》等文章。

前两篇小说仿《聊斋》笔调,采用影射手法肆意谩骂、诋毁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几个主要发起者进行人身攻击,并希望有“伟丈夫”、“罗喉罗王”出现,来为保守、顽固势力撑腰、出气,镇压新文化运动。

(4)林纾的这两篇小说见报后,立即遭到《新青年》同人的反击,李大钊、陈独秀等都在报刊上撰文予以痛斥。

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1号上,发表陈独秀撰写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公开回答封建势力及顽固派、保守派对《新青年》的攻击与责难。

该文是一篇坚持反封建文化运动的战斗宣言,也是一篇声讨旧势力的檄文。

6.《新青年》的“复归上海”与迁粤出版
(1)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新青年》的编辑中枢复归上海。

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新青年》自8卷1号起,成为党的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在出版、发行及成员的组织上都有重大变化。

(2)《新青年》的内容与前期相比,开始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论放在显著地位,发表列宁某些著作的译文及其生平的介绍,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

由于《新青年》革命色彩浓烈,《新青年》社遭封闭,并不准在上海印刷,使8卷6号推迟至1921年4月1日在广州复刊。

(3)1921年7月23—31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新青年》成为党中央的机关报,《新青年》社也成为党的宣传机关,后由于经济困难停刊。

1923年6月10日至20日,中
国共产党在广州决议继续出版《新青年》杂志,将其改为季刊,作为党中央理论性机关刊物,由瞿秋白担任主编。

(4)改刊后的《新青年》季刊面目一新,第1期即“共产国际号”,首载《新青年之新宣言》,接着以显著地位刊登由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中文歌词,还刊载瞿秋白系统介绍共产国际党纲和策略的重要论文,以及由他翻译的列宁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世界大会上报告的全文。

二、李大钊的报刊活动及《每周评论》的创刊
1.李大钊的生平及报刊活动
(1)李大钊早期的新闻实践活动
①1912年冬,李大钊因筹办《言治》月刊,在北京同中国社会党北京支部负责人陈翼龙发生交往,加入中国社会党。

②1913年3月起,担任北洋法政学会编辑部部长,与同学郁嶷等编辑《言治》刊物。

《言治》系月刊,是李大钊最早编辑的刊物。

(2)李大钊从事报刊活动的第二阶段
①1913年夏,李大钊在北京参与创办《法言报》。

②1914年春、夏之间,李大钊因向《甲寅》杂志刊投稿而结识章士钊,此后多次在该刊发表文章。

③1915年、1916年间,他又先后担任留日学生进步团体“神州学会”的机关刊物《神州学丛》和留日学生总会机关刊物《民彝》杂志的主编。

(3)李大钊第三阶段的办报活动及新闻学研究活动
①《晨钟》是李大钊亲自主编的第一份日报,于1916年8月15日在北京创刊,首任总
编辑李大钊,经理刘道铿。

②1917年1月28日,章士钊在北京创办《甲寅》日刊。

该刊一创刊,李大钊就应章之邀请,担任该刊编辑,并在创刊号上发表《<甲寅>之新生命》一文。

③1918年2月,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

这时,《新青年》杂志由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同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都参加到编辑部中。

④1918年12月22日,李大钊与陈独秀共同发起创办《每周评论》。

尔后,李大钊在该刊发表55篇文章。

⑤1919年2月7日,李大钊开始负责《晨报》第7版的编辑工作,对该版进行重大改革,特别增加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的《自由论坛》和《译丛》两个栏目。

⑥李大钊还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长文,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⑥1920年2月、3月间,李大钊又担任《少年中国》的编辑工作。

“五四”前后,李大钊开始积极参与早期新闻学研究的活动。

2.《每周评论》的创刊和“问题”与“主义”之争
(1)《每周评论》的创刊
《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创刊,为弥补《新青年》杂志的不足而创办,是《新青年》的姊妹刊。

该刊栏目计分12类,具有很强时事政治性,与现实斗争结合紧密。

(2)“问题”与“主义”之争
①1919年6月中旬《每周评论》被北京警察厅查封。

此间,该刊由胡适代编。

胡适掌握《每周评论》的编辑、发稿权后,改变该刊方向,挑起“实际问题和抽象主义”的论战。

②在1919年7月20日出版的《每周评论》第31号上,胡适发表他的《多研究些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