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棠苗族简介
从大明将军到乡间苗民
·凯里故事从大明将军到乡间苗民李葆中在凯里小高山上,树立一通硕大的石碑,碑名是“明千户指挥广威将军顾公良相之墓”。
这块碑是1988年立的,立碑那天,从贵阳、凯里、台江和丹寨来了500多人。
这块碑记载了一个传奇故事,碑文这样记载:“我祖良相公,原籍江南华亭县朱氏巷,乃入黔始祖夏国公镇远侯顾成之六世孙,也即入黔一世祖顾垣的五世孙。
驻镇香炉山。
承袭千户指挥爵,谥广威将军;娶王氏,生六世祖顾踞。
明孝宗七八年间,祖因军事失误,惧上究罪。
因埋名隐姓,潜逃开怀,取用苗名邦迪,另安家立业,娶苗女文氏,生六世祖雄邦、松邦、优邦、佼邦,传凯棠、开怀,排羊、八寨四支顾氏苗族。
四百余年来,我顾氏家族藤漫瓜瓞,树大根深,滔滔江河,源远流长,虽分苗汉,实为一本。
民族融合,自公始也。
今聚合族,勒石立碑,永志不忘焉。
裔孙香炉山支、开怀支、凯棠支、排羊支、八寨支侍奉公元一九八八年戊辰十月吉日立”碑文记述了黔东南一带顾氏家族的历史渊源,讲述了一段传奇故事。
顾永明:好的。
顾氏故事还得从顾氏家族进入贵州的始祖顾成说起。
在香炉山上,还立有纪念顾成的石碑。
据《明史•顾成传》记载,顾成家祖祖辈辈都以划船为业,驾船在长江、淮河间往来运载货物和客人。
顾成长相魁梧,力大无穷,擅长骑马使长枪。
朱元璋起义反抗元朝,在渡长江时,顾成参加了起义军,因为他作战勇猛,被选拔为朱元璋的帐前亲兵,朱元璋称帝,顾成就为皇帝出入擎掌华盖。
有一次顾成跟随朱元璋渡河,渡船搁浅在沙滩上了,不能前进,力大无穷的顾成竟然背船而行。
朱元璋攻打镇江时,顾成带十个勇士突击到城内,被敌人抓获,他带的十个人皆被杀,顾成却一跃而起,挣断绑绳,打翻拿刀要杀他的敌人,逃回城外,引导部队攻城,把城攻下,因功而授“百户”。
他继续立功,又升为“坚城卫指挥佥事”。
朱元璋平定四川后,顾成改任“成都后卫”。
洪武八年,顾成被调守贵州。
后来,顾成又作为先锋官,随征南将军傅友德征讨云南。
洪武十七年,顾成被升为“贵州都指挥同知”。
黔东南凯棠苗族婚姻禁忌研究
第39卷第0期2016年10月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Journal of Yangtze UnivcrsityCSocial Sciences)Vol. 39 No. 10Oct. 2016黔东南凯棠苗族婚姻禁忌研究李孝梅(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凯里55601 1)摘要:黔东南凯棠苗族婚姻的缔结,遵从同宗不婚、姨表不婚的习俗,且受到还娘头习俗、不同民族间禁止通婚规约的限制。
黔东南凯棠苗族这一特定婚制,不仅影响了凯棠苗族先辈的婚姻,也持续影响着当代凯棠苗族的婚姻。
这些独特的婚制,是打开凯棠苗族婚俗、凯棠苗族文化,乃至 整个苗族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同宗不婚;姨表不婚;还娘头;外族不婚分类号:K89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1395 (2016)10一0087一03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凯棠苗族对此非常重视;但凯棠苗族的婚姻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有着一 定的规范和限制的。
这些规范和限制,共同构成了凯棠苗族独特的婚制。
_、族内通婚凯棠苗族族内通婚禁忌,首先是同宗不婚,即同 宗同姓不婚。
凯棠苗族聚族而居,每一个村寨之人几乎都是同姓,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
凯棠村羊报寨的人基本都姓张,是由同一个祖先繁衍而来的,村 民彼此之间都是兄弟姐妹,因此,这个寨子里年轻人的婚配对象就不可能是本寨子中人。
羊报寨和白水村的人都姓张,他们的祖先是亲兄弟,因此,这两个地方的苗族彼此之间也不通婚。
火香村、芦笙村、梅 香村、南江村轿子寨的杨家,彼此之间也不开亲,因为他们都有同一个祖宗。
凯棠村羊别寨的人都姓顾,也是由同一个祖先繁衍而来的,因此,寨内村民之间彼此也不能通婚;同时,羊别寨的顾家也不能与养小村、南江村的顾家通婚,其婚配对象只能是非顾姓人家。
到后来,顾姓家族经过多代繁衍,人丁兴旺,但顾姓苗族同姓同宗不婚的婚制,使得顾姓男女无法在附近的适龄异姓中找到婚配对象。
为解决这 一现实问题,一部分顾姓苗族便改为王姓,如此一来,便在遵循祖制的前提下,巧妙地解决了顾姓男女无法在附近适龄异姓中找到婚配对象的问题。
苗族服饰纹饰解析——以黔东南凯里市凯棠乡为个案
( 一) 龙纹。在《 苗族服饰》 一书中就说到, 龙纹是所有苗 苗族妇女的服饰上都有各式各样不同形态的鸟纹饰。 凯棠乡 族都普遍采用的一种造型,但苗族的龙纹和汉族 的龙纹相 苗族妇女经常把鸟纹运用到衣袖、 衣背上面。 在服饰绣片上, 比, 更具有灵活性和 自由性, 不是那么千篇一律和程式化。 苗 尤其是姑娘结婚所穿的嫁衣或节日盛装的袖子上、 衣背上更
凯棠乡位于黔东南州府凯里市东北, 距凯里市区 4 3 k m 。
【 l 在古代, 这里是封建统治势力难以到达的苗疆腹地。 “ 凯棠” 系苗语音译 , 意为鼓笙场。凯棠乡东西宽 8 . 2 k m , 南北长 1 0 . 1
苗族纹饰从题材内容上看, 来源于远古的集体历史记忆
然 生态 环境的 记实或写意。在杨正文所著的《 苗族服饰 千米整个地势呈椭圆形状, 全乡总面积为 5 1 . 2 7 k m 。耕地面 和自
为个案” ( B S 2 0 1 3 2 1 ) 的阶段研究成果。
7 8
湘西黔东板块、 黔东南板块和川黔滇板块。……黔东南板块 山区迁徙过程中, 苗族人民始终保持开田种稻、 稻 田养鱼的 是苗族纹饰品种最丰富的板块, 大量的动植物写实、 写意图 生活习惯。一 直到 现在, 苗族人民 都会在自 家的 稻田 挖好一 案在这一地区部可以找到。 它还兼有湘西黔东板块和川黔滇 个约两米深 , 一米宽的的坑, 然后用水泥把坑围成一个圆柱 板块纹饰的风格。 这也许是因为这一地区是至今为止苗族聚 形的水池放养鱼苗, 只要逢年过节或有客人来到, 他们就会
蝴蝶纹除了具有装饰功能外它还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苗族文化中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它是苗族远古图腾的视觉呈蝶在苗语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做刚把留苗语音译它被誉为蝴蝶妈妈是蝴蝶妈妈和水泡游方产下了十二个蛋这十二个蛋过一只神鸟的孵化生成了雷公龙苗族始祖姜央以及鬼和神可以说蝴蝶是人类始祖之一
黔东南凯棠乡苗族传说
黔东南凯棠乡苗族传说
李孝梅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9(000)026
【摘要】苗族人民没有自己的文字,不过他们的口头传说却非常的丰富,这些传说反映出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是他们现实生活的理论抽象和升华.这些传说富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他们的拟人化和夸张化的表现手法让我们为之惊叹和忍俊不禁.【总页数】1页(P7)
【作者】李孝梅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
【相关文献】
1.黔东南苗族银饰文化传承研究——以凯里市凯棠苗族乡为例 [J], 李孝梅
2.试析黔东南凯棠苗族宗教思想 [J], 李孝梅
3.苗族服饰纹饰解析——以黔东南凯里市凯棠乡为个案 [J], 李孝梅
4.黔东南凯棠苗族婚姻禁忌研究 [J], 李孝梅
5.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苗歌传承和发展现状的调研及思考——以凯里市凯棠镇为例[J], 王梅芳; 赵少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苗族简介100字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人口739. 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瑫语族苗语支。
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
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跳花节”。
“跳花节”是以吹芦笙伴歌舞为主要特色的文化盛会,同时也是苗族服饰精彩展示的大好时机。
苗族过去盛行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
较大的节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后举行一次。
斗牛(牛斗牛)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活动,每年正月、端阳、火把、中秋等佳节都要举行斗牛活动。
苗族飞歌
苗族飞歌基本介绍:苗族飞歌,苗语称为"HXak Yeet",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一般在山上放声歌唱,其曲调高亢,豪迈奔放,余音震山梁,非常有特点,其内容有情歌、时政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
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
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过苗年、划龙舟等节日喜庆活动时,一般要唱飞歌。
对歌是苗族飞歌的主要演唱形式,贯穿于青年男女派对、幽谈、求婚过程之中,不同的背景呈现不同的对歌形式,包括对歌和对话。
无论是对歌还是对话,都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兼有文学与音乐的感染力,是一种嚼之有味、品之有位的艺术。
历史渊源:苗族在古代是一个没有系统文字的民族,但却自有让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下来的办法,那就是歌,是世世代代传唱的歌。
苗族要记住自己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于是就有了自己的史诗古歌;苗族民众要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往往要以歌声抒情达意,于是就有了酒歌;苗族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追求幸福,互相爱恋,于是便产生了浩如烟海的游方歌。
歌成了苗族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苗族飞歌被专家学者称之为苗歌中瑰丽的钻石,歌曲艺术的精品。
它以音调明快、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悠扬婉转的曲调和动听旋律著称,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飞歌唱起来声振山谷,山唱谷应,翻山越岭,几里外都能听到,其名由此而得。
常唱飞歌的场合是:迎宾送客的时候;劝客人喝酒的时候;互能通婚的青年男女在山坡上见面的时候以及人们春暖花开中踏青游坡的时候。
立新房,喝婚酒,庆孩子诞生等喜事,亲朋好友要来祝贺,于是主人家要摆上许多道拦门酒迎接客人,在递酒给客人们喝时,端拦门酒的妇女要唱飞歌:“放排浪水涌,见客心激动,端杯酒敬客,情在酒杯中!”客人住一两晚上后,要返家了,主人要摆上几桌送客酒,仍然要妇女们端酒唱飞歌送客:“客人要返家,请喝酒一杯,主客情意长,情深不忘怀!”在酒席上,主人家的妻子媳妇要劝客人喝酒,也常以飞歌相劝:“莫嫌我酒淡,莫嫌我菜差,请客干几杯,不枉到我家。
苗族简介
六、苗族礼仪
“花山节”是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节日时间各地不一。花山节期间, 除了举行跳芦望舞、斗牛、绩麻比赛等各种娱乐活动外,年轻人还可以 自由地对歌。参加苗族的花山节,要注意长幼辈分之分。一般在老人面 前,年轻人不得对唱情歌;对歌只能选与自己同辈的人,小辈不能与长 辈对歌。
苗族人家的神龛,外人不得触摸,也忌讳靠墙坐在神龛下,更不能横 睡在神龛下,因为只有死人才横睡在神龛下。
三、银饰
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的首饰中首屈一指, 妇女着盛装时必佩银饰, 昂贵且繁多。有银插花、 银牛角、银帽、银梳、银 簪、项圈、耳环、披肩、 压领、腰链、衣片、衣泡、 银铃、手镯和戒指等,一个盛装的苗族妇 女,全身银饰可达二、三十斤。苗族用银 的观念一是审美,二是表示富有和避邪。
银饰的分类
苗族银饰种类繁多,但从佩戴部位上划 分,大体可分为头饰、胸饰、背饰三大 类。头饰有银帽、银盆、风冠、苏山、 髻簪、耳环、项圈等;胸饰有胸链、针 筒、围腰其盘,外加手圏、戒指等总结 及饰有披肩、腰带等。苗族银饰大多保 留着原始的韵味,许多造型反映了苗族 人民在社会历史演进的各个特定阶段的 信仰追求和生活习俗。
饮食习惯简介
苗族人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肴主要是 酸辣味汤菜。酸菜味鲜可口,制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 。平时吃新鲜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掺些酸菜或酸汤。令人增 加食欲。此外,苗家的酸汤煮鱼是风味名菜,做法是将酸汤 加水、食盐煮沸,取鲜活鱼去苦胆,入酸汤中煮制而成,此 菜肉嫩汤鲜,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四、苗族建筑
• 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形 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 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 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 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 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 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 • 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 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制杆栏式建筑既 解决了山地建筑平地少的问题,也解决了农家杂物堆 放及牲畜的圈养问题。
少数民族苗族介绍
为主,尤其喜食辣椒。 苗家的酸汤鱼是风味 名菜。
苗族舞蹈
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 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 以芦笙舞流传最广。舞姿以四步为多, 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 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苗族一级演 员金欧领舞的“苗族青年舞”,在美国、 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 众喜爱。
苗族服饰?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苗族
——
目录
一.苗族简介 二.服饰简介 三.饰品简介 四.苗族建筑 五.传统节日 六.婚丧习俗 七,饮食习惯 八.苗族歌舞
着盛装时必佩银饰,昂贵且繁多。有银插花、 银牛角、银帽、银梳、银簪、项圈、耳环、披 肩、压领、腰链、衣片、衣泡、银铃、手镯和 戒指等,一个盛装的苗族妇女,全身银饰可达 二、三十斤。苗族用银的观念一是审美,二是 表示富有和避邪。
1.银角
2.银帽3.银项圈4.银发簪5.银耳环
苗族建筑
苗族的传统建筑为吊脚楼。苗族由于特有的
简介
• 苗族 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
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 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 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 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 点缀其间。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谷子、 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家中“讨丈夫”,无儿无女的人家,也往往要“接”一个 女儿,长大后,“招郎上门”,延续家族,而让男子出嫁, 称为“招郎”。
丧葬 贵州一带苗族现今保存有完好的悬棺葬和洞棺葬,据
苗族服饰纹饰解析——以黔东南凯里市凯棠乡为个案
收稿日期:2014-06-17作者简介:李孝梅(1979-),女,贵州凯里人,凯里学院副教授,云南大学专门史专业博士生。
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哲学。
项目基金:本文系凯里学院2013年院级博士专项立项课题“黔东南苗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化变迁研究———以凯里市凯棠苗族乡为个案”(BS201321)的阶段研究成果。
———以黔东南凯里市凯棠乡为个案苗族服饰纹饰解析摘要:苗族服饰(尤其是苗族妇女服饰)绚烂多彩,引人注目,这和服饰上面丰富的纹饰密切相关的。
在苗家的衣服、背儿带、银饰等物件上,纹饰被普遍使用。
不同的苗族支系有不同的纹饰造型,本文选择凯棠乡这个苗族聚居乡为个案,试图对苗族纹饰的类型及其包含的深刻的寓意,以及纹饰运用的规则进行解析。
关键词:苗族;服饰;纹饰;龙;蝴蝶中图分类号:G7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4)12-0078-04(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苗族服饰之所以多姿多彩,主要和服饰上面多变而丰富的纹饰造型息息相关。
纹饰修饰的部位是有选择性的,一般在上衣的领子、肩膀、襟口、背部,裙子的腰、脚部位,背儿带的主体部位的四条边和四条边所围成的中间部位都有很多纹饰的修饰。
凯棠乡位于黔东南州府凯里市东北,距凯里市区43km 。
[1]在古代,这里是封建统治势力难以到达的苗疆腹地。
“凯棠”系苗语音译,意为鼓笙场。
凯棠乡东西宽8.2km ,南北长10.1千米整个地势呈椭圆形状,全乡总面积为51.27km 2。
耕地面积13095亩,其中田10935亩,人均耕地面积0.59亩,是全省一百个一类贫困乡之一。
[2]凯棠乡现辖凯棠、火香、芦笙、梅香、大坪、凯哨、养小、白水、新村、龙塘、南江11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44个自然寨。
[2]凯棠乡属于黔东方言区板块,该地区苗族的服饰和凯里地区的翁项、地午和台江县革一地区的服饰相同。
凯棠苗族纹饰的运用也和黔东方言区其他地区的苗族相似,但也存在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苗族介绍
节日盛典
民族音乐
苗族音乐格调古朴,内容丰富。主要有 飞歌、酒歌、游方歌(又叫马郎歌)、理 俗歌、祭祀歌、儿歌等歌声。歌声高亢嘹 亮,热情奔放。其音乐既有刚毅、率直、 粗狂、豪放的一类(以飞歌为代表),又 有柔情、委婉、细腻、深沉的一类(以游 方歌为代表)。声乐有酒歌、情歌、嘎百 福歌等。乐器有木鼓、铜鼓、芦笙等。酒 歌包括大歌、开歌、祭祖歌等。苗族民间 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 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苗族乐器---芦笙
苗乡
THE END !
谢谢观看
饮食文化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 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 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 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 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 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 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 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 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 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 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 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 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 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 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 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银饰
婚葬习俗
招郎主要流行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和 湘桂交界等地区,以城步苗族最为盛行。大 山区苗族妇女享有较高的地位,一般不外嫁, 留在家中“讨丈夫”,无儿无女的人家,也 往往要“接”一个女儿,长大后,“招郎上 门”,延续家族,而让男子出嫁,称为“招 郎”。“招郎”入门后,女家长辈称其为子、 为侄,忌称女婿、侄郎;同辈称兄道弟,忌 称姐夫、妹夫;小辈称伯伯、叔叔,忌称姑 爹。
凯里郊区的族群与姓氏
一凯里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也是“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孙应鳌的故里。
据《贵州省凯里市地名志》(1989年)各村寨主要姓氏的统计,全市有130多个姓氏。
在2013年凯里市户籍信息统计中,凯里郊区(含开发区)姓氏的户数排行如下。
1000-10000户的有:杨、吴、潘、王、张、龙、文、李、金、顾、罗、刘12个。
100-1000户的有:陈、田、黄、熊、孙、姜、石、赵、唐、余、雷、胡、周、黎、高、袁、徐、许、何、宋、廖、蒋、陆、包、丁、梁、谢、焦、姚、曾、蒙、沈、汪、阮、段、肖、朱、郭38个。
10-100户的有:马、彭、皮、傅(付)、谭、舒、邓、向、万、司、夏、兰、戴(代)、蔡、陶、程、韦、安、孔、江、吕、欧、邵、卢、明、左、邹、任、阳、耿、凯里郊区的族群与姓氏□陶 佼魏、涂、钟、叶、莫、邰、邱、班、甘、韩、董、毛、凯、穆、白、杜、尹、施、方、瞿、饶、伍、范、童、苏、裴、易、贾、戈(过,城区)、柳、颜、冉、辛、滕、庞、但66个。
10户以下的有:车、庄、敖、钱、覃、淳、桂、崔、邬、鄢、詹、蓝、滚、鲁、翁、华、闵17个。
明清时期,史称清平县“苗有黑苗、兜、木佬、西苗、东苗五种”,加上后来的客家(汉人),形成西部区苗汉杂居、东部区黑苗聚居的分布特点。
苗族。
史称黑苗,操黔东苗语,自称木、嘎闹,分为长、短裙两种,方言服式又分为挂丁、凯棠、湾水、舟溪四种,有杨、吴、潘、王、张、龙、文、李、金、顾、田、熊、姜、赵、余、雷等姓氏,1990年有200778人,2007年有234939人。
苗语群体原居住于长江中游一带,后来,随着楚国的扩张及秦汉战争,逐渐迁往西南山区。
苗族(黑苗)古歌《跋山涉水》唱道,汉晋时期来到南沙蒙(今榕江县车江大坝一带),来到九千地,来到九万寨(今榕江、剑河、雷山、台江四县交界处的昂英、昂宿一带)。
唐朝初期在党故松计(今剑河县太拥乡九脸寨东南山坳上)杀牛祭祖,“西”“方”“柳”等支190人分迁黔东南各地。
苗族支系
苗族支系大观历史上的苗族不断迁徙,到了近代,一部分苗族人逐步移居东南亚各国,继而远徙欧美。
目前,国内苗族主要分布于西南和中南的8个省区市。
其中,贵州最多,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各地,而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为最多,其余分布在毕节地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铜仁地区、六盘水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阳市、遵义市。
苗族在湖南有1557073人,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以及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和绥宁县,湘西北和湘西南其它各县也有部分苗族。
云南有苗族896712人,主要居住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昭通地区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屏边、金平、蒙自等县,其余在楚雄、曲靖、昆明等地。
四川535923人,主要分布在川东南彭水、酉阳、秀山、黔江、武隆等县和川南宜宾地区叙永、古蔺、兴文、筠连、珙县、马边等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425137人,以桂北融水苗族自治县最多,其次分布在隆林、西林、三江、龙胜、南丹、河池、资源等县。
湖北省200702人,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来凤、宣恩、咸丰、建始等县。
海南52044人,主要分布在通什、琼中、保亭、乐东、万宁、陵水等县。
苗族支系按其服饰的色彩有“红苗”、“花苗”、“青苗”、“白苗”等称谓,按其服装的款式有“锅圈苗”、“披袍仡佬”、“剪头仡佬”等称谓,按其居住地有“东苗”、“西苗”、“平伐苗”、“八番苗”、“清江苗”等称谓,按汉化程度有“生苗”、“熟苗”等称谓,无一而足。
现代苗族支系可划分为以下类型:湘西黔东支系:该支系自称“果熊”,旧时称为“红苗”,以湘、黔、渝、鄂边区(即武陵地区)为分布中心。
使用语言为苗语湘西方言,内分东部和西部两个土语。
东部土语主要通行于湘西沅陵、泸溪、辰溪及古丈部分乡镇,西部土语则通行于湘西凤凰、花垣、吉首、保靖、永顺、龙山、麻阳、新晃,贵州松桃、铜仁、江口、印江、石阡、德江、沿河、玉屏,重庆市秀山、酉阳、彭水、石柱,湖北宣恩、咸丰、来凤等县。
凯里苗族服饰:穿在身上的历史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辖8个镇、2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5.5万人,其中苗族人口33万。
由于苗族先民迁入凯里的时间有先后,定居后又受所处地理环境制约和周边文化的影响,自然形成数个地域相对稳定的服饰文化圈。
苗族服饰,主要是指苗族妇女服饰。
凯里苗族服饰集刺绣、蜡染、织锦、银饰于一体,款式古朴,格调典雅,为中外学者所注目,关于凯里苗族服饰的述著颇多,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穿在身上的文化”,并把凯里苗族服饰分为“舟溪式”、“巴拉河式”、“湾水式”和“凯棠式”四种类型。
同时,苗族服饰也为中外收藏家所青睐,近二十年来,不断有人进入苗族村寨,搜购年代比较久远的衣物、绣片、锦片和蜡染,民间苗族服饰珍品流失情况也比较严重。
苗族服饰和苗族织锦,已列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凯里市文广局的派遣,工作人员于2009年的7、8、9三个月深入到一些苗族村寨,对凯里市的苗族服饰进行了一番调查。
在苗族群众的文化心理,外来文化的冲击越强烈,他们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行为就越发坚定。
一、舟溪式苗族服饰制作苗族盛装,必须掌握刺绣、织锦、银饰等高超的技艺。
银饰的制作,主要有男性工匠来完成,刺绣和织锦就是女性的活路了。
杨术艺所属的苗族支系习惯上称“中裙苗”,其服饰是对襟裙装型, 款式简单古朴。
“中裙苗”主要分布在凯里市的舟溪镇、万潮镇、鸭塘镇和三棵树镇的部分村寨,有学者将这种苗族服饰称之为“舟溪式苗族服饰”。
特征是:上装为青色土布半袖对襟衣,前襟双侧钉有3至5颗布扣、铜扣。
穿着时衣袖反卷,戴袖筒。
盛装多以紫缎面料,衣袖用贴花绣、茧片绣及马尾绣装饰;衣背、衣肩钉银圆泡及银片。
腰束织锦腰带。
夏装下身穿短裙,盛装则着多片绣花条裙,裙外系前后绣花围巾。
小腿着脚筒或绑腿,脚穿刺绣花鞋。
杨术艺向我们展示了她马尾绣和贴片绣的技法。
掌握贴片绣技法,还必须会剪纸,杨术艺剪刀下剪出的花鸟鱼虫,活灵活现。
看来,她还是一个剪纸艺术家。
关于苗族的介绍
关于苗族的介绍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居住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人口众多,人数超过800万。
苗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勇敢坚强的民族,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民俗传统。
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字系统,称为苗字。
苗族人口分布广泛,他们主要居住在山区和边远地区,多数苗族人以农业为生,以种植水稻、玉米、黄豆等为主要经济来源。
苗族人民崇尚自然和谐,他们注重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山水田园的美景有着特殊的情感和热爱。
苗族人民热爱音乐和舞蹈,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舞蹈表演。
苗族舞蹈以手舞和脚舞为主,舞蹈动作优美、独特,富有情感和力量。
苗族的音乐和舞蹈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他们表达情感和传递文化的重要方式。
苗族的服饰也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人民喜欢穿着色彩斑斓、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
男性苗族服装通常有长袍、短裤和黑色的腰带,女性苗族服装则以长裙和上衣为主,裙子上绣有各式各样的花纹,十分精美。
苗族的服饰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包括刺绣、银饰、竹编等。
苗族刺绣是苗族妇女的传统手工艺,他们用丝线或棉线在布料上绣出各种图案,形成独特的风格。
苗族银饰则是苗族人民喜爱的装饰品,他们制作精美的银饰,如耳环、项链、手镯等,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苗族的竹编也是苗族人民的传统手工艺,他们将竹子编织成各种器物,如篮子、笼子等,用于生活和装饰。
苗族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也丰富多彩。
苗族人民有着独特的节日,如苗年、芦笙节、龙船节等。
苗年是苗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他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蹈、歌唱、比赛等。
芦笙节是苗族人民传统的音乐节日,人们会吹奏芦笙、歌唱、跳舞,共同庆祝丰收和幸福。
龙船节是苗族人民庆祝水灾退去和祈福的节日,人们会划龙船、舞龙、放鞭炮,庆祝生活的好转和希望的到来。
苗族是中国独特而多彩的民族之一。
苗族基本介绍
苗族基本介绍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等地。
苗族人口约有900万人,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苗族人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豆类等作物。
苗族人也以手工艺制作为一项重要的传统产业,他们擅长编织竹筛、木器、蜡染绸缎等工艺品。
苗族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音乐形式,其中,苗族花灯、苗族舞蹈等文艺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苗族人的信仰也十分丰富,主要有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
同时,苗族人也有着自己的传统节日,如苗族新年、苗族三月三等。
苗族的婚姻制度与其他民族也有所不同,他们信仰“五姓”婚姻制度,即婚姻必须在五个姓氏之间进行,这也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苗族人还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生动形象,反映出苗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总之,苗族是中国优秀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苗族人民正在积极发展和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以期将其传承下去。
- 1 -。
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苗歌传承和发展现状的调研及思考——以凯里市
献资料收集法、实地调查法和访谈法,以凯里市凯棠镇为例,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苗歌的传承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总
结出其存在的多方面问题,旨在唤起黔东南苗族同胞及社会各界人士对苗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前景的关注。
【关键词】苗歌;凯棠镇;调查;现状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苗歌,是苗族人民创造的民歌。作为苗族文化的典型 代表,苗歌传唱着苗家人独特的风俗传统、道德风尚、行 为方式及情感诉求,蕴藉着苗族人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 的审美追求,体现了苗族人民朴素的审美旨趣和美学观, 是苗族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忽视了自己的母语——苗语的传承,那么百年后的凯棠
镇,苗语会不会完全被汉化?如果苗语被汉话所取代,是
否也意味着苗歌将注定走向灭绝? 三、凯棠镇村民对苗歌喜爱及传唱程度的调查
广大人民群众对苗歌的喜爱与否是苗歌得以生存与发
展的关键。笔者对凯棠镇部分村民进行了随机的采访与调
查,得出如下数据。
表3 被调查者对苗歌喜爱及传唱程度的调查数据
从走访凯棠镇中、小学校发现,学校提倡“人人都讲
普通话”是苗语被汉化的最大因素。苗族父母为了孩子能
够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要求孩子从小就学说普通话,而
且为了能讲好普通话,家长刻意不教孩子苗语的现象普遍
存在。由此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像凯棠镇这样99.9%为苗
族的乡镇,越来越多的苗族父母偏重于孩子的汉话教育,
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亦包括其中。因此,传承民族文化、保 护民族艺术已经刻不容缓。笔者以凯里市凯棠镇为调研目 标,意在深入了解黔东南苗族苗歌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希 望通过此次的调研结果,唤起黔东南苗族同胞及社会各界 人士对苗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前景的关注。
黔东南凯棠乡苗族传说
黔东南凯棠乡苗族传说.txt如果中了一千万,我就去买30套房子租给别人,每天都去收一次房租。
哇咔咔~~充实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是唐僧;带翅膀的也不一定是天使,有时候是鸟人。
黔东南凯棠乡苗族传说时间:2011-04-22 12:04:34 范文作者:秩名论文导读:虽然苗族人民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在这个地方生活的苗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而且他们口头传说非常丰富,这些传说一代一代地往下传诵,使得苗族人民的艺术得到不断地继承和发展。
六月中旬的第一个卯日(兔天),凯棠乡要过一年一度的吃新节,苗语称之为louxmos,那为什么凯棠地区的苗族要过吃新节呢?据说是因为在以前,这一片地区森林非常茂密,虎狼经常出没,而寨子里的人烟又非常稀少,年轻人很难见上面,都是老人包办婚姻。
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人们就决定派一个老实忠厚的人上去问雷公该怎么办。
但猫为什么要吃老鼠呢?难道是他们有仇吗?苗家人是这样认为的:其实猫和老鼠是姊妹,他们吃睡都在一起,处得非常融洽。
原来老鼠偷米吃是因为他跟人们有仇呢!苗家的很多传说还和他们的祖先姜央有关联。
关键词:传说,吃新节,姜央,雷公,仇“凯棠”原名凯塘、凯堂,系苗语音译,意为鼓笙场,昔日有名扬四方的鼓笙场得名,后改称凯棠,至今沿用。
凯棠乡隶属贵州省凯里市城东北43公里(平距21公里),东界台江县,西邻旁海镇,南与格冲、地午乡接壤,北与黄平县以清水江为界。
在这个乡,苗汉聚居,苗族占总人口的99.93%,生活着杨、顾、张、王、周、唐、何、熊、李等姓的苗族。
虽然苗族人民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在这个地方生活的苗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而且他们口头传说非常丰富,这些传说一代一代地往下传诵,使得苗族人民的艺术得到不断地继承和发展。
这些美丽的传说主要是本人于2009年7月至8月在凯棠乡的田野调查中,从凯棠乡所属的火香村、凯哨村的杨秀廷、杨再清那里收集得来的。
从这些传说里我们可以看到苗族人民富于想象力的拟人化和夸张化的表现手法,这些传说反映了苗家人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是他们现实生活的升华和抽象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棠苗族介绍
【凯棠简介】凯棠乡位于凯里市的东北面,东与台江县的台盘、革一两乡相邻,北
与黄平县的山凯乡隔清水江相望,南与三棵树镇的板溪片区接壤,西与旁海镇相连,地跨东经108°04ˊ——108°09ˊ,北纬26°42ˊ——26°45ˊ,东西宽8.2公里,南北长10.1公里,总面积为51.27平方公里,呈“椭圆”形状。
“凯棠”系片村名,原称凯塘,凯堂。
后改写为今名,系苗语音译,意为集会场,昔日有名扬四方的节日鼓笙场得名,乡以此得名。
驻地在凯棠村阳亚、阳报寨。
乡政府所在地距凯里市区有42公里,全乡辖芦笙、火香、梅香、凯棠、大坪、凯哨、养小、白水、龙塘、新村、南江等11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44个自然寨。
全乡有3684户19298人,全乡99%以上人口是苗族。
凯棠乡东南部为白岩组成的弱岩溶低中山,其余地属于溶岩组成的弱溶龚状低山,其土壤四面属石灰土,中部是黄壤,色土、水稻土相间分布,以黄壤土为多。
地势呈南北走向,而凯棠乡为贵州省一类贫困乡镇,经济基础脆弱,条件差。
主要有干炸书、别单、报别炸、报别福、坡里康等山峰,以干炸书为最高,海拔1050米。
最低点为大坪村清水江边,海拔532米。
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雨量为1130毫升,无霜期289天。
2003年来实有耕地面积13095亩,其中田0935亩。
人均耕地面积0.68亩。
森林覆盖率为36%。
境内水资源、矿产资源缺乏,主要矿产资源有重晶石等。
【凯棠苗族大歌】凯棠苗族大歌是苗族古歌的一大类别,苗语称“Hxah Khat Hliob
迎客大歌)”,(简称“Hxah Hliob(大歌)”,主要流行于清水江中上游凯棠、地午、板溪、革一等苗族地区,是苗族人在结婚嫁女、起房造屋、老人百寿时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歌种。
凯棠苗族大歌分吉祥歌、富贵歌、百寿歌三部分,以歌颂英雄、激发智慧、开发富贵、延年长寿和兴旺子孙为主题,因为会唱该大歌的人凯棠人最多,所以称为凯棠苗族大歌。
凯棠苗族大歌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唱的,它的禁忌非常严格。
唱者一般是男性,必须是主人和客人邀请的歌师,一般两人为一对;唱者须是善歌的头人和理老,年龄为四十岁以上,子女男丁女娃齐全;演唱场合一定有桌子、板凳、米酒和苗家菜肴等物,桌上放有12祥数的酬金。
作为苗族古歌的变体,凯棠苗族大歌仍然是盘歌体。
演唱时,主人歌师先问,然后客人歌师问答,一问一答,主人歌师唱完一段,接着就向客人歌师提问,客人歌师接唱时先高度概括主人歌师唱的内容和提问,然后才唱下去,并向主人歌师提问,如此边喝酒边演唱,反复循环,直至终场。
有些歌师为了增加对方问答的难度,即兴创作一些恢谐幽默的段子,增加了趣味性,也减少了演唱的疲劳,这就是所谓的“歌花”。
“歌骨”基本不变,但“歌花”各放异彩,增加了酒场的喜庆气氛和热闹程度。
苗文系统有声母32个,韵母26个,有8个音调。
凯棠苗族大歌的韵调一般很讲究韵律,吉祥歌、富贵歌和百寿歌,内容不同,调不同,唱法也不同。
凯棠苗族大歌有3个声部。
凯棠人认为调是把演唱时音落在某一个字,就把这个字音为调,重时深沉,轻时飘缈,快时滑润,慢时哼哼,如此类推,叙述庆的愿望。
凯棠苗族大歌,是五言体,压调不押韵,演唱讲求效果,唱词中叠音非常明显,这样的唱法充分展示了凯棠人古老庆歌及其礼俗歌唱的重要特征,即讲究歌唱的程序性和内容的延续性;讲究多声部的演唱效果,又兼顾无指挥无伴奏的自由随唱性。
凯棠苗族大歌声情并茂,具有很强的表演功能。
歌师顾彪挖掘凯棠苗族大歌,把吉祥歌、富贵歌、百寿歌的歌调进行组合,组队参赛演唱,2008年获“多彩贵州”凯里市海选赛决赛原生态类比赛一等奖,2009年获天下西江·贵州省首届老年人银球茶杯苗歌侗歌大赛苗歌合唱组金奖。
凯棠苗族大歌篇幅宏大,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几天几天唱不完,对研究苗族农耕文化的地域历史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
现在,凯棠苗族大歌唱者年岁已稀,歌词濒临失传。
挽救和传承,已经呼吁破喉咙了。
【凯棠“游方”】
凯棠苗族所谓的“游方”又称“摇马郎”,是苗族青年男女公开的社交和娱乐活动,以前我们凯棠乡的青年男女都是通过游方这种方式来交结朋友,选择伴侣。
现在社会发展很快,我们本民族的“游方”在逐渐消失,那种感觉再也找不回来了。
我是90后的,长辈的“游方”史略有所知;哥哥姐姐们的“游方”史亲眼所见;关于现在的“游方”史嘛,我相信各位都很了解,那已没有了“游方”的意义;但归根结底,“游方”都是在晚上完成。
我现在呢总结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长辈的“游方”(也就是五六十岁以上的叔叔阿姨们),他们那时“游方”时女性选择性最大,和现在的“非诚勿扰”相亲节目差不多,听妈妈说以前每一个村都专门有一个游方场,每天晚饭后,各个村的男生陆陆续续的来游方场等待心动女生的出现,女方在吃完晚饭后好好的打扮一番,穿上自己绣得最精致的服装,然后相邀着去游方场,他们除了用语言交流外,还用情歌来对唱。
那时男生女生不能单独到一起讲话,会引起别人说闲话,如果哪两个情投意合了,他们会互送定情信物,然后女方等待男方来提亲,双方家长都同意了就可以选日子结婚了。
第二阶段:三十七八岁以上至四十多岁左右的哥哥姐姐们的“游方”,这一代的人们还继承着上一辈的传统,唯一有一点改变的是,女方可以把男方带到自己家门口来了,而不是单单的在游方场里,那时哪个姑娘家的门口男的最多,那么证明哪个姑娘最漂亮。
不过那时出现私奔的也最多,所谓的私奔呢,就是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男的把女的领回家,第二天才通知双方的长辈,如果有一方不同意,最主要是女方家不同意的话,那么这个女的一辈子都不能回家。
(关于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了)
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也就是我们80后的一代,游方还是和以前一样在晚上进行,但是变化了很大,没有了情歌对唱,没有了游方场,游方时都是一对一了(就是只有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在一起说话),如果说发现有几个男生在和一个女生说话那就不正常了,会闹出矛盾,所以老人们非常的不理解怎么会变成这样,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变成了这样。
社会发展非常快,已经影响到每一村,每一个人,再也找不到单纯的“游方”。
现在的人出去多了,思想变得很复杂,很多女孩晚上根本就不敢出去了,怕“狼”。
以上三个阶段都只是凯棠“游方”中少许的内容,要把它说完,那得写一本书才可以说完。
我觉得我们是凯棠未来的一代,所以有些传统文化一定要保留起来,不要让它们消失了。
其实自己连凯棠民歌都不会唱,挺惭愧的,但我会努力,希望我们凯棠同胞们都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