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黄芪汤,大防风汤方解
防己黄芪汤治风湿关节炎奇效
防己黄芪汤治风湿关节炎奇效
风湿性关节炎是许多中老年人容易患上的疾病。
这种病在祖国传统医学看来,叫做“风湿热痹“。
关节沉痛、发酸、红肿,痛处游走是典型的现象。
对此,有一个组方治疗此病非常管用。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防己黄芪汤。
此方的组成如下:防己12克,黄芪15克,甘草6克,炒白术9克,生姜、大枣各适量。
将上述药材研末混匀,每次取15克,加生姜4片,大枣1枚,同入锅煎煮,去渣取汁温服即可。
其主要功效是,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主治风湿、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
临床上,用防己黄芪汤治疗风湿病往往取得奇效。
这个方剂最早出现于《金匮要略》,也有人认为最早出自《千金方》。
其中,防己和黄芪是主药。
防己能祛风止痛,利水消肿。
黄芪有补气升阳、固表、利水消肿的功效。
两者合用,对于风湿痹病有治疗效果。
另外,实践证明,防己、黄芪和马齿苋合用,对风湿骨病也有一定效果。
准备防己和黄芪各10克,马齿苋适量。
将防己和黄芪先水煎后取汁备用。
马齿苋洗净后,与药汁一同倒入锅中,用大火煮沸,转小火继续煮15分钟即可。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方剂来源汉.{金匮要略)。
组成与用法防己12克黄芪15克白术9克甘草(炙)6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风水,汗出恶风,身肿而重,小便不利,以及风湿、肢体重着麻木。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肾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又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妊娠水肿,更年期综合征水肿等病症。
例如; (1)肾炎本方加味,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16例。
结果:临床治愈(症状消失,尿常规化验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者)14例,好转2例(《河北中医)1985年第2期)。
本方配合西药降压药,治疗肾实质性高血压证属气虚血瘀、水湿不化型者30例。
结果:显效(舒张压下降至正常,或虽未下降至正常,但下降2.66千帕)24例,有效(舒张压下降至正常,或下降1.33-2.5 3千帕,但尚未至正常,或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99千帕)2例,无效4例,尿蛋白经治疗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福建中医药}1986年第5期). (2)风湿性关节炎本方加减,治疗200例。
结果:缓解(关节肿痛消失,功能基本恢复,血沉正常)57例,显效(关节肿痛基本消失,功能仍受影响)55例,好转(关节肿痛减轻,血沉下降)70例,无效18例 (《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第2期)。
(3)腹水本方加减,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34例。
结果;有效 27例,无效5例,恶化2例。
经临床观察。
本方对血象及肝功能的改善似无作用,而对于症状改善、黄疸消退有一定效果(《浙江中医杂志) 1960年第3期)。
’ (4)妊娠肿胀本方合天仙藤散加减,治疗7例。
结果:服药3 天,肿消者4例,服药4天,肿消者2例;肿胀减退者l例(《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第8期)。
(5)更年期综合征水肿本方去炙甘草,治疗辨证属脾虚者.结果:服药14剂,水肿消退,余症改善((陕西中医》1987年第工期)。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风水。
方用黄芪、白术健脾益气而固卫表,合以防己祛风利水而去水湿,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为其配伍特点。
防己黄芪汤,一个减肥的方子,脾胃好了,人就瘦了
防己黄芪汤,一个减肥的方子,脾胃好了,人就瘦了这张方子能让你身轻如燕。
最近有不少朋友咨询减肥的相关问题,中医是怎么看待的呢?中医认为肥胖是因为脾胃不好,脾气虚,不能推动水液运行,水液变成水湿,囤积在了体内。
所以减肥第一要健脾,这是治本,那已经生成的水湿也不能放任不管啊,还得利水,把全身上下不需要的水湿利出去,这人啊看上去就没那么臃肿了。
大约在两千年前,东汉大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记载了这么一张方子,防己黄芪汤。
《金匮要略》原文: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防己黄芪汤主之。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词:身重微肿。
首先说张仲景的这张方子对脾虚湿盛导致的肥胖比较有效,也就是虚胖。
虚胖之人体内尽是些水湿之气,这个时候,人会觉得身子发沉,发重,像吸了水的海绵,你看海绵拿在手里轻飘飘的,但是一沾水,就变得沉重起来。
防己黄芪汤可以把水湿拧出去。
方子是这样的:防己12克、黄芪15克、炙甘草6克、白术12克,加生姜四片,大枣四枚,一同煎煮。
白术健脾,白术这味药大家都不陌生,对脾胃非常好。
自古以来,白术就是脾胃病之要药。
白术一边恢复脾胃功能,一边把脾胃讨厌的水湿气化掉。
除了湿气重,小便也很少,你看《金匮要略》里是怎么说的?四个字:小便不利。
小便如果正常的话,一部分湿气就可以通过尿液排出去。
这也是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黄芪可以补脾,主要是补脾胃之气,让脾胃恢复活力。
实际上呢黄芪还能利尿能消肿,像一些老年人生病以后,因为长期卧床,导致下肢水肿,长期卧床这就意味着活动量减少,身体里的那股气不能很好的周转,也就不能推动水液运行。
老话说得好,水往低处流。
没有了气的推动,水液就容易往下走,囤积在下肢,造成水肿。
这个时候一般要重用黄芪。
然后又加了利水的防己,说到利水,大家通常会想到谁?想到茯苓,想到薏米,茯苓和薏米都是非常平和的药物,也可以说是食物,可以穿插到日常的饮食中去,煮水啊,煲汤啊都不在话下,湿气重的人用点茯苓、薏米煮水喝,喝完以后湿气就一点一点地从小便走掉了。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方源:《金匮要略》组成:防己 12克黄芪 15克甘草 6克白术 9克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防己黄芪汤的功效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防己黄芪汤主治风水或风湿。
症见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防己黄芪汤方解本方所治为气虚所致的风水或风湿证。
其中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为主证;身重为次要症状。
其病机为表虚不固,外受风邪,水湿集于肌表经络之间。
表虚不固故汗出恶风;水湿停滞肌腠故身重,小便不下;舌淡苔白,脉浮是风邪在表之象。
治宜益气散风,健脾利水。
方中黄芪补气固表,行水消肿;防己祛风行水。
两者配伍能祛风固表,利水消肿,共为君药。
健脾燥湿,助祛湿行水之功,为臣药。
佐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防己黄芪汤按语本方以汗出恶风,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心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表虚湿炽者。
若兼腹痛者,宜加白芍;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喘者,宜加麻黄;冲气上逆者,宜加桂枝;下有陈寒者,加细辛。
服用本方,当“温令微汗”;水肿实证者慎用。
防己黄芪汤附方①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由本方去白术,加茯苓、桂枝构成。
功能行气通阳化水。
主治皮水,见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②加味防己黄芪汤(《医经会元》),由本方加薏苡仁、独活、苍术构成。
功能益气健脾,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关节重着疼痛。
同类中药方剂白术附子汤白术散蚕矢汤纯阳正气丸导水茯苓汤妇科五淋丸附子汤复方海金沙根汤山精丸复方五加皮汤伤湿止痛膏桂枝芍药知母汤滑石黄柏散化阴煎黄疸茵陈汤。
【优秀文档】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可能我们不太能了解是什么东西,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是能够经常接触到,但是我们会觉得它的名字很是特别,一听就有想要了解的冲动。
其实大家有所不知防己黄芪汤是一类中药材,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防己黄芪汤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吧。
〖方源〗《金匮要略》: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组成〗防己一两[12g] 黄芪一两一分[15g]去芦甘草半两[6g]炒白术七钱半[9g]。
〖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15g),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方歌〗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主治〗风水或风湿。
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运用
1.本方治疗风水、风湿属于表虚证的常用方剂。
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证治要点。
2.若兼腹痛者,为肝脾不和,宜加白芍以柔肝理脾;喘者,为肺气不宣,宜加麻黄少许以宣肺散邪;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消肿;冲气上逆者,宜加桂枝以温中降冲。
3.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表虚湿盛者。
注意事项。
防己黄芪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防己黄芪汤《中医治法与方剂》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组成】防己10g 黄芪30g 白术10g 甘草5g 生姜10g 大枣15g 【用法】水煎,温服。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自腰下如冰,令病人坐于被上,又以一被绕其腰下,温令微汗瘥。
【主治】风水、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亦治湿痹麻木。
【证析】此方能治三类见证,一是风湿,二是水肿,三是湿痹麻木,都是水湿著于肌腠所致。
再究水湿著于肌腠之理,则与脾不运湿有关。
脾失健运,水停肌腠,故身重、水肿、麻木。
汗出恶风与脾肺气虚有关。
肺主气,外合皮毛主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肺虚则腠理不密,脾虚则卫气乏源,表虚不固,不能外御风邪,内护阴津,故恶风自汗。
综上,此证用脏腑辨证定位,病在肺脾;用气血津液辨证审察基础物质盈虚,属气虚津壅;用八纲辨证定性,属本虚标实。
【病机】脾肺气虚,水湿为患。
【治法】固表实脾,利水除湿法。
【方义】水肿、风湿、麻木与表虚证象并见,法当补脾肺虚损,利肌腠水湿。
补虚意在扶正,利水旨在祛邪,补泻同施,才合此证机理。
故方用长于利水消肿、除湿止痛的防己和益气间表、利水退肿的黄芪为主药,共呈益气固表,利水除湿功效。
辅以健脾除湿的白术,补气健脾的甘草、大枣,增强益气与除湿的功效。
本方防己、黄芪、白术的利水除湿是祛其邪,黄芪、白术、甘草、大枣的固表实脾是扶其正。
扶正祛邪之法既备,自对津壅气虚都能兼顾。
至于生姜、大枣同煎,有调和营卫之意。
服后如虫行皮中,腰下寒冷如冰,是水湿下行征象;令病人坐于被上而以被绕腰,是保温以促其汗,故谓微汗差。
方中黄芪实卫固表,利尿行水,兼而有之,恰与表虚不固,水湿内停机理相符,仲景选药之精,可见一斑。
【应用】《类聚方广义》说防己黄芪汤,治风毒肿,附骨疽、穿踝疽,稠脓已歇,稀水不止,或痛或不痛,身体瘦削,或见浮肿者。
若恶寒或下利者,更加附子为佳。
”本方可用于肾炎及风湿关节痛,见证如上述者。
妇女原因不明之肿,偏于虚者,有效。
【歌括】《金匮》防己黄芪汤,白术甘草奉生姜,实脾利水疗水肿,风湿恶风效亦良。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原文】1.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症并治第十四》【组成与用法】防己一两黄芪一两一分白术三分甘草半两,炙上锉,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枚,水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功效】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医案】1.妊娠水肿初诊:2007年8月6日。
叶某,27岁,妊娠7个多月,发现两下肢水肿半月,呈凹陷性,直至膝下。
血压正常,小便频数,大便软,纳可.舌边稍红,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健脾行气渗湿。
方剂:防己黄芪汤加味.防己10g 黄芪15g 炙甘草6g 炒白术30g 生姜5片大枣5个天仙藤10g 炒薏苡仁30g,4剂.每天煮服鲤鱼一条。
二诊:2007年8月10日.药后,二下肢水肿已消退,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5剂,以巩固疗效.2.淋症水肿初诊:2005年8月16日.秦某,50岁,月经已不定期,经量过多,B超发现子宫前壁子宫肌瘤12mm×15mm×18mm,之后口服米非司酮片治疗。
末次月经7月22日来潮,经量不多,3天净,头痛,眼睑水肿伴下肢凹陷性水肿半月,小便频急疼痛,尿常规检查:白细胞+++。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西医诊断:(1)围绝经期。
(2)子宫肌瘤。
(3)尿路感染。
(4)功能性水肿。
治法:清理湿热,益气利水。
方剂:防己黄芪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葵子茯苓散加减.防己10g 黄芪15g 白术12g 炙甘草5g 大枣6个当归5g 浙贝10g 苦参15g 葵子15g 茯苓皮20g 金银花20g 蒲公英20g,3剂。
二诊:2005年8月22日.小便疼痛已除,次数正常,下肢水肿减轻,尿常规检查:白细胞+,胸闷,舌脉如上.中药守上方加赤小豆30g,7剂.三诊:2005年9月7日。
小便常规检查已经正常,下肢水肿已经消退,心中莫名烦恼,寐难.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湿热良方——防己黄芪汤
湿热良方——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治疗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风水兼有汗出恶风身重当然也可以;黄芪益气祛风要药还能固表止汗,白术或者苍术健脾祛湿,防己祛风利水,炙甘草益气补种调和诸药,再加生姜大枣一则健胃助汗,一则养阴补脾,脾胃双调。
临床以药测证大概多汗,乏力,身重,便溏,全身对风敏感,怕风甚至怕冷,尿淡黄,舌淡苔腻或者薄腻不黄。
总结病机风湿袭表素体脾虚;跟玉屏风散差一味药,功效大不同,玉屏风是益气健脾固表祛风,本方益气健脾祛湿。
岳美中老曾经治疗一例肾炎水肿属于表虚夹湿则用本方不加不减,守方十二个月而愈!岳老还强调慢性病有方有守,治疗慢性病重要办法。
大冢敬节《金匮要略方论》总结本方治疗病人特点:①该方对于皮肤色白而肥胖的妇人,夏天汗出如流,大腿内侧出满汗疹而瘙痒或糜烂者有显著疗效、2:对五十岁以上肥胖妇人的膝关节疼痛有效,其多为变形性膝关节病。
对于膝关节积液者也有良效,即使非水湿型肥胖者。
水液积聚可以看做是皮水证吧。
3:亦适宜于肥胖而具有易疲劳、气短、多汗、盗汗等症状者④对结节性红斑有一定效果。
③该证患者多诉身体沉重。
汤本求真曾经记载治疗一男子怕冷,久治不愈,后思考给予防己黄芪汤,一个月而愈!《黄煌经方医案》:“防己黄芪汤体质”在老年妇女中很常见,其人体胖肤白,下半身特别松大,常浮肿、易出汗,易疲劳,易患骨质增生及腰膝关节疼痛,行走缓慢似鸭步。
系更年期后神经内分泌紊乱,与遗传因素、肥美饮食、年长衰老、滥用药物等有关。
附:该体质状态先生通俗称为“浮肿易汗乏力膝痛综合征”。
临床上还有一类防己黄芪汤体质者,表现为“浮肿易汗乏力膝痛综合征”以外,还有口渴明显、且大便常稀溏的。
常伴有脂类代谢障碍,先生通俗称为“渴肿膝痛综合征”,以防己黄芪汤合方五苓散常获佳效。
阮世军医师曾经治疗一例肥胖用本方加减:黄芪汉防己各60克,炒白术30克,苍术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焦山楂20克,茵陈20克,甘草6克,陈皮10克,五剂后再加丹参30克,十剂后体重减轻4公斤,治疗2个月后体重恢复病前水平,可见本方祛湿健脾力量强大。
防己黄芪汤:肚子肥大可轻松变平
防己黄芪汤:肚子肥大可轻松变平防己黄芪汤15~30g、防己12~25g、白术10~20g、甘草3~6g、生10-20克、大枣12枚。
水煎服,每日二次。
、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
《金《金匮要略·第十四篇·二十二条》防己黄芪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金匮要略·第十四篇·附方》、特发性水肿、功能性水肿、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风40岁男患者,患慢性肾炎,下肢沉重,胫部浮肿,累及足跟痛,且汗出恶风,舌质淡白,边有齿痕。
尿蛋白(+++),红白细胞(+)。
18克,生黄芪24克,白术9克,9克,生姜9克,大枣4枚(擘)。
嘱其长期服用。
10个月,检查尿蛋白(+),又持续两个月,《岳美中医案集》人民卫生出1978年版)。
、变形性膝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腰、一些代谢性疾病也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如痛风、糖尿病、2例肥3个月左右,均大为好转。
处方:黄30克,防己12克,白术10克,甘草4克,生姜6克,3枚,草决明20克,黄芩10克(中医药学报1983,5:)。
阮士军也曾用本方加味治疗一名肥胖患者,防己、黄60克,另加去湿利水之药,治疗两个月,体重恢复1985;4:35)。
、其他还用于高血压、脑血管疾病、荨麻疹、狐臭、带下、,狐臭即是腋下大汗腺分泌亢进所致,因此3015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20克)治疗122个月,最长6.5个月(贵阳1985,3:34)。
日本的矢数道明也用此方治愈15年病程的狐臭患者,从其体形肥胖,肌肉松软,腋《日本东洋医学会》11卷4号)。
经验参考 1、本方证、关于本方的剂量,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认为《金匮要略》、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用量是后人改动,而《千金方》所载却是大枣十二枚。
因此,本方单独应用时可用大剂量,60克以上,可参考使用。
而甘草的用3至6克为适宜。
、本方常加味或合方,如气喘者,加麻黄。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方药】防己一两(12克)甘草半两(炒)(6克) 白术七钱半(9克)黄芪一两一分(去芦)(15克)【用法】上判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缚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现代用法:姜枣适量为引,水煎两次,温服)【原文】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痉湿喝病脉证治·二十二)【解说】本方主治风湿表虚之证。
以身体痛重或浮肿、脉浮、汗出恶风为特点。
风湿在表,本当汗解,然表气一虚,又汗之不任。
故周防己、白术祛风除湿,伍黄芪、甘草以益气固表,佐生姜、大枣以调和营卫。
是以表虚发汗,必以托阳益气,调和营卫为先,方保无虞。
服后“如虫行皮中”状者,即是卫阳振奋,风湿欲解之征。
【运用】一、风水(慢性肾炎)岳美中医案:傅某某,男,40岁。
患风水病症,久而不愈,1973年6月25日就诊。
患者主诉:下肢沉重,胫部浮肿,累及足跟痛,汗出恶风,切其脉浮虚而数,视其舌质淡白,有齿痕,认为是“风水”。
尿蛋白(}H}),红白I细胞(+),诊断属慢性肾炎。
下肢沉重,是寒湿下注;浮肿,为水湿停滞;汗出恶风,是卫气虚风伤肌腠;脉浮虚数,是患病日久,体虚表虚脉亦虚的现象,选用防己黄芪汤。
汉防己18克,生黄芪24克,白术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4枚(擘)。
水煎服,嘱长期坚持服用。
1974年7月3日复诊,患者坚持服前方10个月,检查尿蛋白(+),又持续两个月,蛋白尿基本消失,一切症状痊愈。
惟体力未复,可疏补卫阳,护肝阴,兼利水湿,用:黄芪30克,白芍12克,桂枝9克,茯苓24克。
以巩固疗效,并恢复健康。
(《岳美中医案集》1978年版)按语:防己黄芪汤治风水表虚是为正治,重要的是岳老的经验告诉我们,治疗慢性病要有方有守,方证相投后不可因急于求效而轻易更换方剂。
益气健脾,利水消肿——防己黄芪汤
益气健脾,利水消肿——防己黄芪汤发表者:赵东奇【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防己12g,黄芪15g,甘草6g,白术9g。
【用法】水煎服,服后取微汗。
【方解】本方所治风水、湿痹,属于表虚湿重之证。
因表虚不固而汗出恶风湿重泛溢肌表或浸注经络,故身重浮肿,重着麻木,小便不利,舌淡属虚脉浮苔白,为风邪在表。
表虚湿盛,是两者的共同病机。
表既虚,故不得以祛邪为主;但邪在表,自当邪正兼顾,尤在泾日:“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然非黄芪、白术、甘草,焉能使卫阳复振,驱湿下行哉?”故治宜益气健脾,利水消肿。
方中防己祛风利水通痹,黄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二药相合,扶正祛邪,相得益彰,共为主药;白术补气健脾,助脾运化,与黄芪相配,更有实卫之功,为辅药;甘草健脾和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均为佐使药。
六药相合成方,使表气得固,风邪得除,利水消肿,脾气健运,则可使风水、风湿诸证自解。
【功效】益气健脾,利水消肿。
【主治】卫表不固,风水或风湿。
汗出恶风,身重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湿痹肢体重着麻木,脉濡细。
【加减】防己黄芪汤是气虚湿盛而身重水肿的有效方剂。
临床应用时,若气虚甚者,可再加党参或人参以益气;心悸者,加桂枝、茯苓以散寒化饮制心悸;寒盛者,加干姜、细辛以温散寒邪;湿盛腰腿重着,加茯苓、苍术以健脾燥湿;气滞胀满,加枳壳、陈皮、紫苏叶以行气宽胸。
【禁忌与注意事项】本方以治气虚水肿为主。
若水肿实证而兼有恶心、腹胀便溏等肠胃症状者,则不适用本方。
现代应用1.风湿性心脏病心悸、气短、手足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象浮。
此乃气虚湿重之证。
宜用防己黄芪汤加减,处方:防己、泽泻各15g,黄芪25g,甘草6g,桂枝10g,白术、猪苓、茯苓各12g。
水煎2次后合并药液,每日分3次口服。
每日1剂。
结果:用上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61例,经服药10~20剂后,治愈48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4%。
【少白中医】伤寒论防己黄芪汤
【少白中医】伤寒论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是一张调治水气病的方子,《金匮要略》治疗水气病的原则是腰以上肿发汗,腰以下肿利小便。
防己黄芪汤便是一张治疗腰以下肿的利小便代表方。
(方中防己的品种应采用防己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粉防己的根,此又称汉防己,饮片名粉防己。
广防己应含有易导致肾功能不全的马兜铃酸,则不宜使用)金匮要略第二篇:【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四篇:【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腹痛加芍药。
金匮要略第十四篇附方:《外台》防己黄芪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外台》以之治“腰以上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即是以下半身浮肿,腰以下酸重为特征。
当然,腰以下肿也包括膝关节、踝关节的肿胀。
另外,还可以见到脚重,爬楼梯拖不动腿的情况。
防己黄芪汤适用于以下肢浮肿、肌肉松软无力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吴谦等:脉浮者,风也,身重,湿也,寒湿则脉沉,风湿则脉浮。
若浮而汗不出恶风者,为实邪,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主之;浮而汗出恶风者,为虚邪,故以防己、白术以去湿,黄芪、甘草以固表,生姜、大枣以和营卫也(《医宗金鉴》)。
尤在泾:风湿在表,法当以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巳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
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
服后如虫行皮中,及以腰下如冰,皆湿下行之征也。
然非芪、术、甘草,焉能使:卫阳复振,而驱湿下行哉(《金匮要略心典》)。
陈修园:……川黄芪以走表塞空,枣、革、白术以补土胜湿,牛姜辛以上风,温以行水,重用防己之走而不守者,领诸药环转于周身,使上行下出,外通内达,迅扫而无余矣(《金匮方歌括》)。
赵以德:脉浮表也,汗出恶风,表之虚也,身重,水客分肉也。
防己疔风肿、水肿,通腠理;黄芪温分肉,补卫虚;白术治皮风止汗;巳草和药益土;生姜、大枣辛甘发散。
腹痛者,阴阳气塞,不得升降,故加芍药收阴(《金匮方论衍义》)。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黄芪汤方防己黄芪汤方【方剂组成】防己12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用法】水煎温服。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
【方解】此方治水肿,防己以逐水,有白术、生姜、大枣,并增量黄芪,则补中实表的力量较优,故治水气病而身重汗出恶风者。
按:本方与桂枝汤无关。
不应列此,但由于与上方相近,故附于此,以便说明。
又《金匮要略》原方用生姜四片,仲景方无此例,疑是后人作伪,以上药量根据《外台秘要》较为合理。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0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注解:脉浮为病在外在表;身重为有湿;汗出恶风为表虚不固。
这种风湿证宜用防己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注解:本条与上条是重出,只是“水”、“湿”之异耳。
《金匮要略·水气病》附方;《外台》防己黄芪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注解:表无他病,指无头痛、身体疼痛表证之意,水集于下体部,故但下重,从腰以上无异于平时,故谓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以至难以屈伸。
按:由以上所述,可知黄芪有实表驱邪的作用。
【辨证要点】四肢浮肿、汗出恶风明显者。
【验案】贾某,女性,22岁,中医学院学生住院病历号601,1965年2月26日初诊。
自60年发现浮肿,经多项检查,除A/G倒置外。
其他无异常,曾以淡渗利湿治疗,反增腹胀。
西药用双氢克脲塞利尿之后即变瘦人,过后肿更明显。
浮肿早晨明显,眼睁不开,下肢压之凹陷不起,手胀不能握,两腿酸沉无力,时汗出恶风,苔白润,脉寸浮关尺沉滑稍数。
此属表虚寒饮内停,治以实表利水,予防己黄芪汤:木防己10克,生姜10克,苍术10克,大枣4枚,生黄芪12克,炙甘草6克,茯苓10克结果:上药服六剂,汗出减肿亦减,增生黄芪为18克,继服一月肿消,他症也不明显。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方药歌诀】风水防己黄芪汤,甘草白术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风湿病可康。
【学用导读】防己黄芪汤主治表虚证,无论是治疗风水证,还是治疗风湿证,辨治均以汗出为主。
又,防己黄芪汤中用量最大是白术,因东汉时期没有以“钱”作为计量单位,张仲景用白术七钱即七钱匕。
再则,辨“风水”症状表现是眼睑水肿,辨“风湿”症状表现是肌肉关节疼痛。
又,防己黄芪汤治疗眼睑水肿,方中黄芪用量要适中,避免益气固表留恋邪气。
另,方中生姜与大枣,且不可视而不用。
【医案助读】颜面过敏水肿吴某,女,31岁。
2年前因用化妆品引起颜面过敏水肿,当时即停用化妆品,并经中西药治疗,颜面水肿消除,自此只要用化妆品,就会引起颜面过敏水肿,有时用冷水洗脸也引起过敏水肿。
刻诊:颜面水肿,甚于眼睑,面痒,汗出,口不渴,舌淡,苔薄略白,脉无变化。
辨为太阳风水表虚证,给予防己黄芪汤加味:防己6g,炙甘草3g,白术24g,黄芪9g,生姜15g,大枣1枚,桂枝10g,白芍10g,通草6g。
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
二诊:颜面水肿基本消除,又以前方巩固治疗12剂,诸证悉除。
之后,病人又能有选择性地用化妆品,以及用冷水洗脸,没有再出现颜面过敏水肿。
用方点拨:用化妆品因人不同则会引起过敏反应,在通常情况下经治疗后即痊愈,但对某些化妆品引起既顽固又复杂的过敏,必须审明病变证机,选用最佳治疗方药。
根据颜面水肿辨为风水,再根据汗出,口不渴辨为风水表虚证,以此选用防己黄芪汤发表益气,散水健脾,加桂枝温阳化气,气以化水,白芍益营和卫,与桂枝相配伍,调和营卫,通草通利血脉,利水下行。
方药相互为用,以治颜面水肿。
【中医辨证】太阳风湿痹证:肌肉关节疼痛,身重,汗出,恶风寒,舌淡,苔白,脉浮;或沉或缓。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防己黄芪汤,既是主治太阳风湿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主治太阳风水表虚证(眼睑浮肿,身重,汗出,恶风寒,舌淡,苔白,脉浮)的基础方,还能治疗脾虚水泛证(腹痛或腹大,腰以下沉重,或四肢苦重,小便不利或少,肢困乏力,舌淡,苔白,脉浮或沉或缓)。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以黄芪、防己、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六味药组成。
仲景《金匮要略》用来治疗湿邪在表,而表虚所现的“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
”风湿在表,理当发汗而解,然而未用汗法而汗自出恶风者,是为邪未解而表已虚,若复发汗则会使卫阳更虚,湿邪更为难除。
故仲景本方,用黄芪固表,防已泄湿,二者合用化气行水,白术、甘草健脾渗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合之共奏健脾,补气、利水、消肿之功,使湿去卫复表固。
此方运用于临床,经加减化裁,可以治疗一些湿邪内停,伴有气虚的病证,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证的水肿,妇人带下,风湿疼痛等偏于气虚者。
一、水肿(慢性肾炎及肾病综合征)属于肾脏的慢性病变者,病程迁延,病情复杂,常反复发作。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气虚型和阳虚型。
气虚者补气,阳虚者助阳。
因本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的作用,故用来治疗气虚型者,效果良好。
气虚水肿,主要见证为浮肿明显、面色(白光)白、身重汗出恶风、体倦乏力、纳呆、舌淡、苔白等证。
典型病例:王XX,男,32岁。
患慢性肾炎三年,浮肿,尿少,时好时坏,易外感,每因外感而病情加重,曾累用利尿消肿之剂,效果总是不好。
现证:颜面周身浮肿,面色(白光)白,精神欠佳,纳呆,自汗,恶风,舌淡,苔白,脉浮而弱,尿蛋自(),如此脉证为气虚之候,治当补气健脾,兼利水消肿。
方以防己黄芪汤加党参、苡仁、茯苓等药,共服30余剂,浮肿消退,精神好转,食饮欲增加,尿蛋白(±)。
继以本方配制丸药一剂,服用一月,诸证悉愈。
二、带下妇女带下虽有寒热、盛实之分,但多以湿邪为患,运用本方加减治疗效果良好。
(一)湿热带下湿热带下是为水湿内停,久而化热,湿与热合,壅结于里。
证见带下稠粘,黄白相兼,有腥臭味,尿赤,苔黄腻,脉数。
有时伴有下肢浮肿。
治疗可以选用防已黄芪汤加知母、茯苓、白术等药,清热燥湿,滋阴。
典型病例:李xx,女,28岁,患带下三月之久,量多而腥臭,发黄色,伴有口干欲饮,纳呆、小便短赤,大便干,腰困,阴部搔痒。
每天学习一方-【防己黄芪汤】
每天学习一方-【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 组成用法] 黄芪20~60g、防己12~30g、白术10~20g、甘草3~6g、生姜三片、大枣6枚。
水煎服,每日二次。
[方证]1.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
2.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
[现代应用]1.特发性水肿、功能性水肿、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风心病、肺心病等以浮肿为主要表现时可用本方,肝硬化腹水也可参照使用。
2.变形性膝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以关节疼痛、沉重、活动不利、动作不灵活为主证时可见到本方证。
3.一些代谢性疾病也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如痛风、糖尿病、高血脂症,单纯性肥胖症等。
4.其他还用于高血压病,脑血管疾病,荨麻疹、狐臭、带下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
[经验]例:一40岁男患者,患慢性肾炎,多年不愈,下肢沉重,胫部浮肿,累及足跟痛,几汗出恶风.脉浮,舌质淡白,边有齿痕。
尿蛋白(十十+),红白细胞(+)。
岳老投防已黄芪汤:防已18g,生黄芪24g,白术9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4枚(掰)。
嘱其长期服刚。
患者连续服此方10个月,检查尿蛋白(+),又持续两个月,尿蛋白消失,一切症状痊愈(《岳美中医案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例:—名狼疮性肾炎并慢性尿毒症患者,女,16岁,全身浮肿,腰痛剧烈,呕吐时作,二便不通,颜面咣白,表情淡漠。
血尿素氮58mg/L,血肌酐1.65 mg/dl,二氧化碳结合力25.6Vol%,尿蛋白(+++)。
予防己黄苠汤合大黄附子细辛汤去细辛:防己30g,黄芪30g,白术30g,甘草6g,附片9g(先煎),大黄10g(后下)。
3剂。
药后呕恶已平,大便已通,小便3~5次/日,每次300 m1。
守方再进3剂,呕吐已止,精神好转。
仍守前方,大黄改为粉剂吞服(每次1.5克,每日2次)7剂。
服后浮肿消退,饮食增加。
继进上方7剂后,尿毒症近期缓解,病情稳定(国医论坛,1989;5:17)。
黄师解读防己黄芪汤
黄师解读防己黄芪汤
《金匮要略》治疗水气病的原则是腰以上肿发汗,腰以下肿利小便。
防己黄芪汤即是一张治疗腰以下肿的利小便代表方。
《外台》以之治“腰以上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即是以下半身浮肿,腰以下酸重为特征。
当然,腰以下肿也包括膝关节、踝关节的肿胀。
另外,还可以见到脚重,爬楼梯拖不动腿的情况。
然而,对于本方主治的认识却又不能停留在上述的层次,还应探求体质上的特点。
就体质而言,本方证多见于虚胖体型,其人多肌肉松软,触之如盛水的皮囊;皮肤多黄,上半身多易出汗,而下半身皮肤干燥。
其人多为悠闲者,或为养尊处优之人,或为大病恢复期养病之人。
因为体内水分容易外渗,故而平时容易多汗、浮肿、身重。
整个人如同一块吸满水的海绵,一动就有水液外流。
由于多汗与水肿,病人多伴有小便不利。
掌握了这种体质特点对于辨别方证是大有帮助的。
为了更好地认识本方主治,很有必要与其他方作鉴别。
就体型而言,防风通圣散与大柴胡汤也多用于肥胖之人,但那是实胖,是腹壁肥厚,按之有力的壮实。
而本方所主则是虚胖,是水胖。
桂枝汤也主脉浮、汗出恶风,但却无浮肿身重,也无小便不利,而且多见于白瘦之人。
牡蛎泽泻散也主“腰以下有水气”,但多为“大病差后”,出汗也不及本方证多。
麻黄剂也主水肿,但多为全身性的,至少是侧重于上半身,属于腰以上肿当发汗的范畴。
本方以黄芪固表止汗,主肌表之水;以防己、白术利水于内,以杜外渗之源。
不惟治标,久服也能改善体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己黄芪汤组成:防己12g黄芪15g白术9g炒甘草6g。
用法:水煎服;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卫表不固,风水或风湿。
症见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方解:本方所治表虚不固,方邪与水湿郁于肌腠,症见汗出恶风,身重而小便不利,舌淡苔白属虚症,脉浮为风邪在表,治宜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方中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两药相伍,扶正祛邪之力更强,体现了标本兼顾的配伍形式。
白术补气健脾,配黄芪有实卫之功。
甘草培土和中调和诸药,加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六药相合,表气的固,水道通利,脾气健运,则风水、风湿诸证自解。
大防风汤组成:防风、羌活、附子、牛膝、杜仲、黄芪,川芎,甘草各6g,党参、白芍、熟地各10g,生姜、白术、当归各9g。
用法:水煎服;功用:温经通络,祛风胜湿,补益气血;方解: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而气血雍滞,局部皮不变,漫肿酸痛;治当温经通络,祛风胜湿,补益气血。
方中防风、羌活、生姜、附子祛风湿,散寒止痛以祛邪,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当归补血汤及八珍汤益气补血以扶正。
诸药合用,共奏温经通络、祛风除湿、补肝肾、益气血之功,而成扶正祛邪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