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加减在脾胃虚寒胃痛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黄芪建中汤联合食疗调理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医食疗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黄芪建中汤联合食疗调理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医食疗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黄芪建中汤联合食疗调理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医食疗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胃脘痛在临又称为胃痛,主要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出现的疼痛,所以又将胃脘痛称为心痛心口痛等.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改变,胃脘痛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且在年老体弱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临床西医治疗后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中医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主要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主,临经常以黄芪建中汤为主方进行治疗,但疗程较长,长期治疗时疗效欠佳.为了提高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效果,我院使用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 年6 月-2013 年6 月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60 例,男32 例,女28例,年龄25岁~70 岁,平均年龄(46.52.5)岁,病程 1 年~ 10 年,平均(3.21.5)年.根据西医诊断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22 例,胃溃疡16例,十二指肠溃疡13 例,复合型溃疡9 例.将60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使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观察组使用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诊断分型等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 诊断和排除标准1.2.1 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和第七版《实用内科学》中有关慢性胃炎、胃溃疡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①患者上腹部隐痛,喜温喜按、空腹疼痛明显、泛吐清水、精神疲倦乏力、大便稀薄、苔白腻、脉沉细.②患者反复发病,经常情志不畅、饮食不规律、劳累受寒等.③进行胃镜检查可见胃、十二指肠黏膜发生炎症病变或出现溃疡等影像学表现.1.2.2 排除标准①胃肠部恶性肿瘤患者;②引起上腹部疼痛的其他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慢性胰腺炎等;③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1.3 方法1.3.1 对照组对照组使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进行治疗,具体方剂为:黄芪20 g,大枣10~15 个,白芍10 g,桂枝10 g,生姜10 g,甘草10 g,饴糖50 g.根据临床症状,经常泛吐清水且量较多者加用陈皮5 g,茯苓5 g,半夏5 g,脾胃寒凝严重者可加党参10 g,附子2 g.服用方法:水煎服,每天服用 1 剂,分 2 次服用,早晚各服1 次.治疗期间戒烟酒,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 2 周为 1 个疗程,2 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1.3.2 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食疗方法治疗,食疗方法为:对患者饮食结构和饮食规律进行规范,饮食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食物为主,且以易消化、吸收为宜,禁食过冷、过热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避免饮用含碳酸气体较多以及冰冻饮料.同时每天少食多餐,每天饮食次数以4~5 次为宜;治疗期间注意休息,保持情致舒畅,避免受寒等.以 2 周为 1 个疗程,2 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1.4 疗效评定标准和观察指标1.4.1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疗效标准进行评定,临床分为治愈、好转、无效三个等级.治愈:经过治疗后,患者胃脘部疼痛、泛吐清水等临床症状消失,经胃镜检查胃和十二指肠黏膜部位病变消失;好转:患者胃脘部疼痛、泛吐清水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或疼痛时间明显减少、泛吐清水次数明显减少,胃镜检查胃和十二指肠黏膜部位病变明显减轻;无效: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好转,内镜检查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病变无好转甚至加重.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愈+ 好转)/ 总例数100%.1.4.2 观察指标观察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3 个月后观察2 组患者复发情况,并对2 组间数据进行比较.1.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2 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经过2 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愈23 例,好转 6 例,无效 1 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患者治愈12 例,好转10 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3%,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1,P0.05).说明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黄芪建中汤.2.2 2 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3 个月后对2 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患者复发 2 例,复发率为 6.7%.对照组患者复发9 例,复发率为30.0%,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45,P0.05).3 讨论黄芪建中汤方剂来源于《金匮要略》,主要由黄芪、生姜、大枣、甘草、饴糖和桂枝等药物组成.方剂中黄芪药性甘温,为君药,可温补脾胃阳气,与饴糖合用重在温中益气、缓解胃脘疼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缓解疲劳乏倦,有助于温补阳气.桂枝辛温解表,可散寒温阳、升阳举陷,生姜和大枣温胃散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健脾益胃之功,达到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目的.食疗是指通过调整饮食来调节机体脏腑功能,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2].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由于脾胃阳气不足、寒气侵犯致使脾胃功能失调、消化能力减退以及机体免疫力下降.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进行食疗,主要以易消化和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软食为主,以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同时少量多餐并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减轻对脾胃的伤害和负担,促进脾胃功能恢复.综上所述,使用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疗效明显,且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 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2] 蔡志成.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32 例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7,16(3):9.。

黄芪建中汤合埋线疗法治疗脾胃虚寒性胃脘痛

黄芪建中汤合埋线疗法治疗脾胃虚寒性胃脘痛

黄芪建中汤合埋线疗法治疗脾胃虚寒性胃脘痛脾胃虚寒: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
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方解: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

加减:若泛酸者,可去饴糖,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另可再加瓦楞子。

泛吐清水较多者,可
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等以温胃化饮。

埋线疗法:是将一些异种组织埋伏体内,利用人体对其产生的排斥反应,对穴位产生生物化学
刺激来治疗胃脘痛的一种方法。

穴位:中脘透下脘,胃俞透脾俞(双),足三里(双),气海。

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建中汤加减关于《黄芪建中汤加减》,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今许多中药房都并不是信息保密情况了,古时候许多中药世家都是有自身的与众不同祖传秘方,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资源共享时期的来临,方子发布可以尽快治疗大家的病症。

黄芪建中汤是一个医治肠胃不适的药方,假如要想用这一药方来治疗胃病得话,能够依据病症的状况开展黄芪建中汤交互,来做到对症治疗的实际效果。

一、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是一剂药方,来源于《金匮要略》,秘方关键有黄芩、桂枝、赤芍、姜片等,重在温养脾胃,是医治阴虚内热性胃痛的主方。

用以气虚里寒,肚子里拘急疼痛,喜温慰,盗汗,脉虚。

又有胃痛治不立即或治比不上法,产生热寒错杂者,普遍胃脘痞硬,干噫食臭,肚子里雷星下利,舌苔黄白相兼,脉沉数,可与《伤寒论》之甘草泻心汤以辛开苦降,和胃消痞。

针对胃热肠寒或胃寒肠热所造成的消化不良,消化吸收智障人士皆可可用。

但务必详辨其热寒之偏胜,而调节姜、连使用量之轻和重,恰如其分,才可以做到预估的功效。

方歌:黄芪建中汤于小建中汤里加黄芩,是提高养血建中之手,阳生阴长,诸虚不够之证自除。

方义:己方以黄芩、红枣、甘草健脾养血,桂枝、姜片温阳散寒,赤芍轻重缓急止疼,麦芽糖健脾轻重缓急。

重在温养脾胃,是医治阴虚内热性胃痛的主方。

用以气虚里寒,肚子里拘急疼痛,喜温慰,盗汗,脉虚。

二、黄芪建中汤的使用方法使用量构成:黄芩15g、红枣10个、赤芍15g、桂枝、姜片、甘草各10g,麦芽糖50g。

使用方法:黄芩等六种煎水取汁,入麦芽糖待融化后食用。

交互:若泛酸者,可去麦芽糖,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另可加上瓦楞子。

泛吐冷水较多则,可加炮姜、茯苓、半夏、薏苡仁等以温胃化饮。

如阳阴虚内热甚而痛甚,能用大建中汤创建肾气,或理中丸以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湿邪自散,诸症悉除。

如寒象不显著,以脾胃虚寒主导者,能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补血脾,理气和胃。

黄芪建中汤加减在脾胃虚寒胃痛中的运用

黄芪建中汤加减在脾胃虚寒胃痛中的运用

黄芪建中汤加减在脾胃虚寒胃痛中的运用发表时间:2018-03-13T12:14:43.6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4期作者:张志文[导读] 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剑阁县江口镇中心卫生院四川广元 628307)【摘要】目的:探析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中医辨治方案。

方法:从本院中选取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100例。

按照诊疗编号将这些治疗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

然后给予对照组以泮托拉唑胶囊、维U颠茄铝胶囊等抑酸分泌,保护胃粘膜,止痛。

而治疗组则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开展治疗。

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相比较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关键词】脾胃症寒型;胃痛;中医辨治【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4-0325-01 胃痛是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又被称作胃脘痛。

而脾胃虚寒型胃痛则是胃痛的一种证型。

脾胃虚寒型胃痛常见于中老年人,其临床症状表现为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等[1]。

对于胃痛疾病的治疗,西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远期疗效也不甚理想。

因此,采用中医治疗是比较理想的方案,现将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中医治疗综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本院中选取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100例。

按照诊疗编号将这些治疗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

治疗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在于28~55岁,平均年龄在44.5岁,病程则为4d~20个月,平均为16月。

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在于29~53岁,平均年龄在43.5岁,病程则为4d~21个月,平均为15.5月。

两组的数据具有对比性。

两组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并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孙建光教授运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病验案

孙建光教授运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病验案
芪方 中黄 芪 作 用 为 益 气 升 阳 ,合 小 建 中汤 达 到 补
脘胀 满不 适 5个月 余 。患者 5个 月前 无 明显诱 因 出 现 胃脘胀 满不 适 ,自服 奥美 拉 唑 等药 效 果不 佳 。行 胃镜 示 :非 萎 缩 性 胃炎 。现 症 见 :胃脘 胀 满 不 适 、 自觉冷痛 ,泛 酸烧 心 ,伴有 干 呕 ,口干 口苦 ,平 素
的思维 ,辨 病与辨证相结合 ,起到温 胃散寒 ,缓 急止 痛之功效 ,疗效颇佳 。
【 关键词 】 黄芪建 中汤 ;脾 胃虚寒 ;慢性 胃炎 ;验案
【 中图分类号 】R 2 4 9 . 2 1 . 7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8 5 1 7( 2 0 1 7 )1 0 — 0 o 7 7 — 0 2
2 方 药分 析
气 要 药 ;桂 枝 甘 温 ,能 温 通 经 脉 、散 寒 止 痛 ;白 芍 养 血 敛 阴 、柔 肝 止 痛 ;原 方 中含 有 饴 糖 ,饴 糖 甘温 ,归 脾 胃经 ,具 有 补 益 中气 ,缓 急 止 痛 的 功 效 ,现在 常用 红 糖 代 替 ,孙 教 授 ,故 去之 ;百合 甘 寒 ,
能 人 胃经 ;乌 药 辛 温 ,可入 脾 经 ,孙 建 光 教 授 常 以百合 、乌 药 为 药 对 ,既 能 清 胃之 虚 热 ,又 能 温 胃散寒 ,行 气止 痛 。
3 病 案举例
董某 ,女 ,3 5岁 ,2 0 1 6年 1 2月 6 日初诊 。 胃
黄 芪建 中汤 是 以桂 枝 汤 为 基 础 方 ,倍 芍 药 重 用 饴糖 组 为 小 建 中 汤 ,加 黄 芪 一 两 半 而 成 ,桂 枝 汤 外证解 肌 和 营 ,内 证 化 气 调 阴 阳 ,小 建 中 汤 虽 与 之组 方 相 似 ,但 意 在 温 中 补 脾 ,缓 急 止 痛 ,黄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机理,同时开展大 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 。
03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回顾性分析
收集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资 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 的基础上加用黄芪建中汤。
02
文献综述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西医认识
西炎、胃溃疡等慢性胃病,其 发病机制与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保 护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识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在中医中通常被视 为脾胃虚弱、寒邪内侵等导致的气滞 血瘀和胃痛,治疗上需温中散寒、行 气止痛。
黄芪建中汤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痛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的临床研究
汇报人:
2023-12-07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研究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与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
01
胃脘痛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中医认为其与脾胃虚寒有密切关 系。
02
西医治疗胃脘痛多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不佳且副作用较多。
中医认为脾胃虚寒是胃脘痛的主要病因,因此提出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组平均疼痛减轻程度为(78.3±11.2)%,对照 组为(62.5±10.8)%。
安全性评价
药物过敏
黄芪建中汤组无药物过 敏反应发生。
肝功能异常
黄芪建中汤组有1例出 现肝功能异常,发生率 为3.3%。
肾功能异常
黄芪建中汤组无肾功能 异常发生。

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分析

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分析

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分析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主要表现为胃部隐痛、饱胀、纳呆、恶心、呕吐、口干、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

传统中医认为,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属于中医“痰饮蕴结”范畴,主要病机是脾胃气虚,水湿内停,痰浊阻滞。

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时,中药联合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结合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进行分析。

一、黄芪建中汤的配方与药理作用黄芪建中汤是一种具有温中健脾作用的经典中药方剂,主要由以下药物组成:黄芪、人参、白术、甘草。

黄芪具有益气固表,生津润肺,健脾益胃的作用;人参具有益气生津、振奋脾胃、收敛止泻的作用;白术具有健脾温胃,利水消肿的作用;甘草具有和中健脾、止痛、润肠的作用。

黄芪建中汤是一种能够温中健脾,益气养阴,升发清阳的方剂。

二、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原理与方法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药物敷贴于特定的穴位上,借助穴位对药物的导引、穴位的气血调畅作用,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疗法。

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时,可以选择于足三里穴、中脘穴、太冲穴等胃经相关穴位进行贴敷。

三、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在临床实践中,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显著。

黄芪建中汤能够温中健脾,益气养阴,升发清阳,有利于调理脾胃气虚型慢性胃炎。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通过对足三里穴、中脘穴、太冲穴等胃经穴位进行贴敷,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理气机,加速病理性瘀滞的消除,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缓解症状。

四、注意事项1. 本治疗方案需在专业中医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用量与疗程。

2. 在服用黄芪建中汤期间,患者应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可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以减轻对的胃肠道的刺激。

3. 贴敷的药物应定期更换,以保证治疗效果。

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对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具有明显的疗效,但需要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寒性胃病名医心悟经验体会

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寒性胃病名医心悟经验体会

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寒性胃病名医心悟经验体会刘茜檬导读:以前刘医生治疗过一个高高瘦瘦,面色萎黄的患者,患胃痛多年,检查十二指肠溃疡,胃脘喜温喜按,脉弦,用黄芪建中汤而愈。

还有数年前,外公在家里看诊了一个男老师的胃病,胃痛,脉弦无力,喜按,属虚寒性胃痛,外公用的黄芪建中汤加了一两味消食药,神曲之类。

当时中药柜里没有饴糖,于是嘱咐母亲临时去集市购买,母亲买了一斤饴糖(买的就是走街串巷卖的那种叮叮糖),给了患者半斤,剩下的半斤弄成小碎块给贪嘴的我吃了,然后我上火了,长了一个超大的火泡儿这几天隔壁隔壁诊室的一个高高瘦瘦的医生同道患耳鸣,自服黄芪建中汤耳鸣消失。

言归正传,今天我们分享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寒性胃病的经验体会。

一、原方导读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

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组成】黄芪一两半,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补气温中,和里缓急。

【主治】脾胃虚寒,中气不足证,见腹中挛痛,时痛时止,喜温按揉,舌淡苔白,脉弦细而缓,或虚劳心悸,心烦不宁,面色无华,阳气偏虚者。

现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神经衰弱等病证见上述症状者。

二、名医心悟※秦伯未心悟秦老善于运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溃疡病,并总结了临证加减的方法。

秦老认为,溃疡病属中医“胃痛”范畴,根本上是一个脾胃虚寒证。

溃疡病所见疼痛,多为久痛,发作在空腹,得食痛减,并有喜按喜温等特点,多属于胃痛中虚寒一类。

溃疡病人易见面色萎黄不华,全身疲乏困倦,行动感觉气短,比常人怕冷,手足不温,口淡或多清水,口不作渴,渴也不能多饮,饮喜热汤,以及大便多溏薄、舌质较淡等,多辨为脾胃虚寒证,基本治法是温养中焦,常选黄芪建中汤为主方,根据表现的不同兼症进行加减。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观察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观察

1 . 3 . 1 对 照组
对照组使用黄芪建 中汤加减进行治疗 , 具
体方剂为 : 黄芪 2 0 g , 大枣 1 0 ~ 1 5个 , 白芍 1 0 g , 桂枝 1 0 g , 生姜 1 0 g , 甘草 1 0 g , 饴糖 5 0 g 。 根据临床症状 , 经 常泛 吐清水且量较 多者加用 陈皮 5 g , 茯苓 5 g , 半夏 5 g , 脾 胃寒 凝严重 者可 加 党 参1 0 g , 附子 2 g 。 服用方法 : 水煎服 , 每天 服用 1 剂, 分 2次服 用, 早 晚各服 1 次 。治疗期间戒 烟酒 , 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 2周为 1 个疗 程 , 2个疗 程后 观察 患者 的临床疗效 。
②患者反复发病 , 经常情志不畅 、 饮食不规律 、 劳累受寒等 。③
进行 胃镜检查可见 胃、 十二指肠黏膜发生炎症病 变或 出现溃疡
等影像学表现 。
疗。观察 2组 临床 疗效及治疗后 3个月的复发情 况。结果
率 明显 低 于对 照 组 ( 0 . 0 5 ) 。 结论

察组 临床 治疗总有效率明显 高于对照组( P < O . 0 5 ) , 观察组 复发
脘痛治疗 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脾 胃虚寒型 胃 脘痛 患者 6 O例 , 随机 分 为观察 组和对 照组各 3 0例 , 观察组使 用黄 芪建 中汤配合食 疗治疗 ,对照组单独使 用黄 芪建 中汤治
版《 实用 内科学》 中有关慢性 胃炎 、 胃溃疡 以及十二指肠溃 疡的 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诊 断。 ①患者上腹部隐痛 , 喜温喜按 、 空腹疼 痛 明显、 泛 吐清 水 、 精 神疲 倦乏力 、 大便稀 薄 、 苔 白腻 、 脉沉细 。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9 — 1 2 )

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分析王中明

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分析王中明

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分析王中明发布时间:2023-06-17T09:14:37.804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6期作者:王中明[导读] 目的:对慢性胃炎(脾胃虚寒型)患者运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并分析其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78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寒型,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39例。

对照组应用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辅助。

结果:经临床疗效评价,观察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44%、84.62%,差异明显(P<0.05)。

结论:对患者应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辅助治疗可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更具优势。

苍溪县皮肤病性病防治院四川省广元市 628400摘要:目的:对慢性胃炎(脾胃虚寒型)患者运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并分析其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78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寒型,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39例。

对照组应用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辅助。

结果:经临床疗效评价,观察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44%、84.62%,差异明显(P<0.05)。

结论:对患者应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辅助治疗可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更具优势。

关键词:慢性胃炎;脾胃虚寒型;黄芪建中汤慢性胃炎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胃黏膜性炎性疾病,其病因错综复杂,多与饮食不规律、压力过大、病菌感染等因素有关。

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胃黏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等治疗,但复发率较高,副作用较大,治疗效果不理想。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于“胃脘痛”“胃痞”范畴,且其中脾胃虚寒型最为常见,在治疗时可采取温中健脾,和胃止痛疗法。

黄芪建中汤是治疗脾胃疾病的常用方剂,对胃寒肠热、胃热肠寒引起的脾胃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有效性及对疼痛症状的影响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有效性及对疼痛症状的影响

·中医中药·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有效性及对疼痛症状的影响蔡传运胃脘痛又被称作胃痛,指腹与心窝接近的位置发生的疼痛,因此又常被称为“心口痛”“心痛”等,该病主要表现症状为刺痛、剧烈疼痛、隐痛等,同时伴随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症状[1]。

临床上胃脘痛可分为寒邪客胃、胃阴亏损、脾胃虚寒等类型,西医治疗后极易复发,因此本研究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应用黄芪建中汤进行治疗,并将该治疗方式对患者疼痛症状的影响及临床有效性作以下探究。

员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入我院进行治疗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中选取92例参与本次研究,应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对照组患者46例,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32~68岁,平均(50.3±1.3)岁,病程7个月至5年,平均(2.3±0.7)年。

研究组有患者46例,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30~67岁,平均(50.1±1.2)岁,病程6个月至5年,平均(2.4±0.6)年。

2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内容患者及家属均悉知,表示自愿参与,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本项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诊断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①胃脘疼痛感,伴有胀满、痞闷、泛酸、烧心、恶心呕吐等表现症状。

②发病跟饮食不节、受寒劳累、情志不畅、等相关。

③钡餐、X线检查、胃镜、病理活检等检查,发现胃、十二指肠黏膜出现溃疡、炎症等。

④对呕吐物、大便试验检测呈强阳性,并发消化道出血。

纳入标准:①经中医诊断属于胃脘痛,且为脾胃虚寒型;②表现出脉沉细,舌质淡,得食则缓,胃痛绵绵、泛吐清水,乏力神倦,大便溏稀等症状[3];③完善B超等相关检查,为非肝胆疾病患者;④对本研究能高度配合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胃癌患者;②需要配合手术、西药、镇痛治疗的患者;③患有其他疼痛性疾病及神经功能异常的患者;④不能完成治疗疗程的患者。

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分析

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分析

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分析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饮食不香,腹胀腹痛,口腔苦味,疲乏无力,大便稀溏等症状。

传统中医中,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水谷精微、化生精气,当脾胃功能失调时,就容易导致脾胃虚寒,从而引发慢性胃炎。

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时,中医药以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常常被用于治疗,效果显著。

以下将对该疗法的治疗机制、应用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

一、治疗机制1.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是一种经典的方剂,主要由黄芪、炙甘草、干姜、大枣等药物组成。

黄芪具有补脾益气,扶正固表的功效;炙甘草能和中止痛,调和药性;干姜可以温中散寒,理气止呕,而大枣则有补中益气,和胃止呕的作用。

综合起来,黄芪建中汤通过补气益脾以及化痰和中的方法,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虚寒情况,从而达到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效果。

2.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将中药敷贴在特定的穴位上,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和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改善局部气血流动,调整脏腑功能的方法。

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中,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关元、足三阳等。

足三里为补脾益气的主穴,中脘和关元为调和脾胃的主穴,足三阳为温阳散寒的主穴。

这些穴位的贴敷可以通过作用于经络和腧穴,改善脾胃功能,促进局部气血流通,从而加强治疗效果。

二、应用方法1.黄芪建中汤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剂量和配伍比例。

一般而言,黄芪建中汤的基本组成为黄芪15克,炙甘草6克,干姜6克,大枣5枚。

煎煮后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连续服用1-2周为一个疗程。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服用期间应避免生冷寒凉之品,尤其是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2.中药穴位贴敷疗法选择合适的中药(如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等)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温水调成糊状,敷贴于患者的足三里、中脘、关元、足三阳等穴位上,每次敷贴40-60分钟,每日一次。

黄芪建中汤:千古奇方,健脾养胃,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黄芪建中汤:千古奇方,健脾养胃,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黄芪建中汤:千古奇方,健脾养胃,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黄芪建中汤
【组成】炙黄芪30 g,白芍15 g,桂枝10 g,饴糖50 g,生姜3片,大枣5枚。

【加减】脾胃虚寒型加党参30 g;肝郁气滞型加丹参15 g、川楝子15 g;脾胃阴虚型加百合50 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内服,每日两次,1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3~6个月。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型、肝郁气滞型、脾胃阴虚型。

出处:贺方礼
【临床研究】
治疗经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证实属慢性萎缩性胃炎者101例,其中男性85例,女性16例,年龄为30~60岁;病程均在1~20年,5年以上者占45%,合并十二指肠球炎者35例。

疗效标准,分别制定症状、胃镜、病理等3项疗效标准。

1、症状:症状全部消失为临床痊愈,症状减少或减轻为有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
2、胃镜:胃黏膜基本正常为临床痊愈,胃黏膜糜烂及出血消失,充血减轻、炎症范围明显缩小为显效,炎症范围缩小或减轻为有效,
胃镜所见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
3、病理:取材部位的病理变化,4处均明显进步为临床痊愈,3处进步为显效,1至2处进步为有效,4处均无进步或加重为无效。

4、治疗结果:101例经治疗后,临床痊愈59例,占58.4%;显效24例,占23.6%;有效11例,占10.99%;无效4例,占3.9%。

总有效率96.03%。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介绍人们常说“营养从口入,胃气为表”。

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它不仅承担着食物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功能,还对整个身体机能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胃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身体的营养吸收与供给,还会引起各种疾病。

而胃痛则是很常见的胃部不适症状之一,它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会使疼痛难以忍受。

而黄芪建中汤则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有效中药方,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它的相关研究。

黄芪建中汤的药物组成中药黄芪建中汤的药物组成为黄芪15克,茯苓10克,生姜3片,白术12克,半夏10克,甘草6克。

其中黄芪具有补脾益气、抗过敏、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茯苓具有清心利水、化湿、安神、降低血压等作用;白术具有补脾胃、益气健脾等作用;半夏具有镇吐化痰、安神、益气等作用;甘草具有祛痰止咳、和中益气、舒筋活血等作用,这些药物的组合能够起到协同作用,互相配合,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黄芪建中汤的临床研究黄芪建中汤作为对付胃脘痛的中医药方,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很多医生的关注和研究。

有专家进行了一系列临床研究,旨在验证中药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

在实验中,选取了106例慢性胃炎患者,凭借其病情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进行不同治疗:黄芪建中汤组(52例)和常规治疗组(54例),其中黄芪建中汤组给予以中药汤剂为主的中医药治疗,常规治疗组给予其常用胃药治疗,两个组别的患者均在完成传统中药治疗后进行了胃十二指肠B超检查,评估其疗效。

结果显示,黄芪建中汤组治疗后胃十二指肠B超显示明显改善,而常规治疗组则无明显变化。

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黄芪建中汤组达71.9%,常规治疗组为44.4%。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黄芪建中汤治疗组在患者胃肠功能不良症状上有明显的改善,尤其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效果更佳。

结论在中医药治疗方案中,黄芪建中汤具有很高的治疗效果。

根据这项临床研究的结果,黄芪建中汤治疗胃痛比常规治疗更为有效。

脾胃虚寒型的胃痛最适合用黄芪建中汤,这类胃痛常有的表现是畏寒怕冷

脾胃虚寒型的胃痛最适合用黄芪建中汤,这类胃痛常有的表现是畏寒怕冷

脾胃虚寒型的胃痛最适合用黄芪建中汤,这类胃痛常有的表现
是畏寒怕冷
脾胃虚寒型的胃痛最适合用黄芪建中汤,这类胃痛常有的表现是畏寒怕冷、空腹则胃痛。

并伴有疲倦乏力、精神不振、四肢不温、身体消瘦等症状。

患者多数由于长期辛辣生冷刺激性的饮食,最终导致脾阳不振,脾胃受损,中焦虚寒,气血生化不足,或者寒邪侵袭胃部导致胃痛。

寒者热之,虚则补之,用黄芪建中汤,有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饴糖等药物组成,有比较好的温中补虚缓急等作用,内外兼治,一些虚寒性的胃病,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42例

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42例

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4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慢性炎症,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胃部健康,还会直接影响到脾胃的功能,导致脾胃虚寒证。

在传统中医治疗中,黄芪建中汤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方剂。

在临床实践中,黄芪建中汤的应用效果备受好评。

本文将对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特点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病程逐渐发展,症状轻重不一。

主要表现为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

严重的病例还可能出现消瘦、贫血等症状。

2. 脾胃虚寒证的临床表现脾胃虚寒证是中医对脾胃功能减弱、阳气不足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称。

主要表现为胃脘胀闷、纳差、腹胀、乏力、肢冷、脉象沉迟等。

二、黄芪建中汤的药方组成和药理作用黄芪建中汤是由人参、黄芪、干姜、附子等药物组成的方剂。

这些药物具有益气补阳、温中散寒的作用。

人参、黄芪能够补益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干姜、附子具有温中散寒、祛寒止痛的作用。

黄芪建中汤是一种温补益气的方剂,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证。

三、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疗效我们收集了42例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患者进行了黄芪建中汤的临床治疗。

经过4周的治疗观察,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1. 症状改善经过治疗,病例中的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均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中有86%的患者症状完全缓解,14%的患者症状部分缓解。

2. 辅助检查改善在治疗后,患者的辅助检查结果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红肿、糜烂的明显好转,病例中有92%的患者胃镜检查结果得到明显改善,8%的患者结果部分改善。

有76%的患者的贫血状况得到改善,体重也有所增加。

3. 生活质量提高治疗后,病例中的患者食欲增加,睡眠质量提高,精神状态更好,体力恢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陈宝贵-黄芪建中汤治虚寒胃痛

陈宝贵-黄芪建中汤治虚寒胃痛

陈宝贵黄芪建中汤治虚寒胃痛陈宝贵治疗胃脘痛,强调“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认清各种症状的所属关系,通过对临床现象的分析、总结、推演,寻求病理本质。

他常说,抓住了病机,就抓住了病变的实质,治疗也就有了更强的针对性,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际。

陈宝贵善于化裁经方,善用黄芪建中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弱、胃纳失常之虚寒胃痛。

脾胃虚弱、胃纳失常之虚寒胃痛多以胃院隐痛为主,畏寒喜暖,纳少,食后腹胀,便溏,痛虽不重,但往往病程较长,伴神疲乏力。

陈宝贵认为其病机多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胃病日久不愈,渐使脾胃阳气虚弱,阳虚生寒,胃络失温;或脾胃素虚,均可致病。

治疗以温中健脾为法。

方药喜用黄芪建中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

黄芪建中汤取自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

此方由小建中汤加黄芪化裁而成,意在增强益气建中之功,则阳生阴长,诸虚不足之证自除。

方义侧重于甘温益气。

四君子汤健脾益气,理气和胃,以治脾虚;小建中汤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两方合用使脾胃之气健旺,运化复常,胃痛自止。

方药组成: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6克,半夏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3枚。

加减:胃脘胀重者加木香10克,佛手10克理气健脾;口黏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泄泻者加山药15克,白豆蔻10克;纳差者加砂仁6克,鸡内金10克;脘腹冷痛者加延胡索10克,吴茱萸10克;泛酸者加海螵蛸15克。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建中汤有解痉、促进胃内溃疡愈合、保护胃黏膜、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典型医案王某,男,40岁。

2009年5月6日诊。

主诉:胃脘部隐痛不适3年。

患者3年前因胃脘部着凉出现胃脘胀满,隐痛不适,嘈杂,时有隐痛,畏寒喜暖,晨起呃逆甚,餐后好转,食辛辣后腹痛,腹泻,便溏,泄后痛减,四肢发冷,手心汗出,寐可。

舌体暗淡,苔薄腻,有齿痕,脉细。

辨证:中焦虚寒。

治则:健脾益气,温中和胃。

处方: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干姜10克,佛手10克,香橼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砂仁6克,甘草10克。

黄芪建中汤加减对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黄芪建中汤加减对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黄芪建中汤加减对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摘要:目的:研究黄芪建中汤加减对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治疗的效果。

方法:随机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撷取的78例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参照组,两组人数相同,均为39例。

实验组通过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参照组通过西医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实验组、参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分别为:94.87%、2.56%,79.49%、23.08%,组间比较,差异性突出,P<0.05。

两组腹痛消失时间、嗳气消失时间、反酸消失时间实行对比,实验组具有明显的优势,P<0.05。

结论: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病症复发率,值得在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治疗中广泛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治疗效果胃溃疡,属于消化科发病率较高的病症,临床主要表现:嗳气、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等[1]。

当前,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使得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均发生了较大改变,促使胃溃疡的发病率不断增长,这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生活质量会构成严重影响[2]。

脾胃虚寒型胃溃疡,为胃溃疡病症中常见的类型,临床方面多采取西医疗法治疗,但治疗的效果差强人意,并且治疗后易于复发。

针对于此,本次研究以2016年1月~2017年10月撷取的78例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为基础,以西医疗法治疗作为参照,对比上述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所撷取78例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参照组。

试验前,所有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均知情,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愿意配合治疗。

两组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3],排除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30d内经抑酸剂治疗者、精神病症者。

实验组中男、女各占53.85%(21/39)、46.15%(18/39);病例采选年龄段在32~78岁区间,平均(55.5±5.8)岁;采选病程在0.5~7年区间,平均(3.75±0.4)年。

黄芪建中汤加减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黄芪建中汤加减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黄芪建中汤加减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在我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接收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中抽取出80例作为本文分析对象,将入选的病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独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添加中药黄芪建中汤,将两组最终取得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所用时间较短,患者的胃脘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最终取得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较低,(P<0.05)。

结论: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治疗中添加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可使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良好提升,尽早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后的稳定性。

【关键词】脾胃虚寒型;胃脘痛;黄芪建中汤;效果分析胃脘痛临床又称之为胃痛,属于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暖气、返酸以及恶心呕吐等。

临床西医针对该病主要采用抑制胃酸药物治疗,通过治疗达到保护胃黏膜以及缓解胃疼痛的目的。

但由于本病比较顽固,治疗周期较长,长时间服用西药会产生耐药性及副作用,影响最终疾病控制效果和治疗后的稳定性。

而中医领域中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胃阴亏虚、寒邪侵入所致脾胃虚寒[1]。

为此,我院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治疗中添加了中药黄芪建中汤,并将最终获得的治疗效果在文中进行了叙述: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期间在我医院接受治疗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均值为(44.00±2.10)岁;对照组男女人数为23例、17例,平均年龄(44.50±2.20)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后显示(P>0.05)存在对比意义。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给予患者每次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40mg,每日用药两次,共连续治疗30天;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添加中药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中药组方:黄芪、建曲各20g,党参、白芍各15g,桂枝10g,生姜6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芪建中汤加减在脾胃虚寒胃痛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8-03-13T12:14:43.6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4期作者:张志文
[导读] 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剑阁县江口镇中心卫生院四川广元 628307)
【摘要】目的:探析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中医辨治方案。

方法:从本院中选取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100例。

按照诊疗编号将这些治疗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

然后给予对照组以泮托拉唑胶囊、维U颠茄铝胶囊等抑酸分泌,保护胃粘膜,止痛。

而治疗组则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开展治疗。

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相比较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关键词】脾胃症寒型;胃痛;中医辨治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4-0325-01 胃痛是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又被称作胃脘痛。

而脾胃虚寒型胃痛则是胃痛的一种证型。

脾胃虚寒型胃痛常见于中老年人,其临床症状表现为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等[1]。

对于胃痛疾病的治疗,西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远期疗效也不甚理想。

因此,采用中医治疗是比较理想的方案,现将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中医治疗综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中选取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100例。

按照诊疗编号将这些治疗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

治疗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在于28~55岁,平均年龄在44.5岁,病程则为4d~20个月,平均为16月。

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在于29~53岁,平均年龄在43.5岁,病程则为4d~21个月,平均为15.5月。

两组的数据具有对比性。

两组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并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以泮托拉唑胶囊抑酸分泌,保护胃粘膜,并结合维U颠茄铝胶囊来缓解患者的疼痛。

而治疗组皆采用中医辩证疗法开展治疗,主要是采取温中健脾的治疗原则,具体方药为:18g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0g桂枝、6g干姜、15g白芍、5枚大枣、8g炙甘草,每天一剂用水煎服。

并结合患者的情况进行辩证加减,对于泛吐清水者,可加用陈皮、半夏、茯苓以温胃化饮;对于阳虚内寒比较严重者,可以用大建中汤化裁,或者加用荜茇、肉桂、附子等开展治疗;对于存在泛酸症状的患者,可以加用海螵蛸、煅瓦楞、黄连汁炒吴萸开展治疗;对于寒邪客胃的患者,合良附丸,疼痛停止后应用香砂六君子丸进行调理[2]。

1.3 疗效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分析,治愈的标准是胃痛的症状消失,X线检查也完全愈合,无复发现象[3]。

而好转则为胃痛及其他症状明显减轻,经X射线检查其病症症状基本消失。

无效则为未达到好转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数据分析应用统计学进行处理,其数据差异性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分析,其具体的治疗效果见表1。

3.讨论
脾胃虚寒型胃痛是临床上胃痛的一种常见证型,多由过食生冷、寒凉药物、寒邪客胃日久,从而耗伤中阳所致。

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们不良的饮食习惯,贪凉饮冷,导致脾胃虚寒型胃痛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甚至还越来越向着年轻化的方向发展。

脾胃虚寒型胃痛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症候,西医治疗法多采用泮托拉唑胶囊及维U颠茄铝胶囊等药物抑酸分泌,保护胃粘膜和解痉止痛。

而中医的治疗方法则是采用辨证论治,在中医治疗理论当中,认为胃病日久,会累及到脾阳,导致脾胃阳虚,患者便出现胃痛隐隐,喜温喜按,尤其是在遇到饥饿或者寒冷时,疼痛会进一步加重,舌淡苔白、脉虚弱等症状。

治疗首选方法为温中健脾,故在方药组成中,用干姜温胃,桂枝助阳,合黄芪、炙甘草甘温益气建中,更有大枣、党参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得白芍平肝止痛、益阴血,从而使本方温而不伤阴液,白芍和炙甘草配伍更能温中缓急止痛[3]。

对于胃痛患者来说,其各种证型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相互作用,其中虚寒、阴虚、气滞、久痛不愈等会导致血瘀,寒瘀可以化火,积久便生湿热;寒凝及气滞使食物在中脘停滞,若是不能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容易导致病情的进一步加重,但是若是能够在发病之初就及时为患者应用有效的方法开展治疗,大多可以治愈,结合患者病情的实际特点,为其应用中医辨证疗法开展治疗,不仅仅能够加速病情的消退,又有利于提升其机体免疫力,对于其机体生理机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此可见,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张兴建.参附黄蒲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6):489.
[2]吴大斌,韦娟姿.温胃健脾法加穴位敷贴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胃炎59例[J].河南中医,2015,32(1):66-67.
[3]黄梅,刘琼,韩华龙.温胃止痛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45例[J].河南中医,2013,33(10):1697-16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