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范畴共31页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中和”与传统诗教
温柔 敦厚
发乎情, 止乎礼义
中和
情深而不诡…… 文丽而不淫
“中和”与西方的“和谐”观念之
比较
❖ 有人认为,“中和”并非我国特有的美学范畴,西方古代也 讲“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认为和谐为美。确实如此。 但西方所谓和谐,今生在比例、调和、均衡、对称以至“黄 金分割”等事物形体关系,不同于我们归结为情理、文质的 中和。按照西方人的思路,形体的和谐反映着宇宙秩序的整 一性,所以追求和谐可以通向“模仿自然”;而根据我们的 逻辑,情理、文质的结合,关乎内在人性的协调,所以“中 和”之美只能导源于人的“美善相兼”的本质。这里分明也 昭示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性格。
“道”之两端
道
儒家:人道 (仁)
道家:天道 (无)
❖ 4.为什么选择中和、神妙、气韵和意境作为中国 古代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原因:1,2,3 5.从人生境界和审美形态的联系来看:
中和 神妙 气韵 意境
生存智慧 理想境界 运行之道 艺术境界
第一节 中和
❖ 一、“中和”的基本 内涵
❖ 二、中和的文化渊源 和思想基础
❖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 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 ❖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上传》
❖ (一)强调适度 ❖ 1.情感的适中 ❖ 2.人格精神的和谐 ❖ 3.人与自然的和谐 ❖ (二)多样性的统一 ❖ (三)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是天人
第七节+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范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
【道产生混沌的气(“一”),混沌的气分化为“ 二气(“二”),“阴阳”二气互相交通而形成一 (“三”),万物就从阴阳二气交通和合中产生出来 本体和生命就是“气”,也就是“道”。万物都包含 对立的方面或倾向,而在看不见的气中得到了统一。
魏晋之后,老庄之学大盛,清谈家对生活和艺术的欣赏
正是“妙”。
“妙”【体现“道”】
“象外之妙”——超越有限的物象 “妙不可言”——不能用“名言”把握
• “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 “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
也。”——谢赫 •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
第七节
《老子》
一、“道”、“气”、“象' 二、“有无”、“虚实” 三、“美”、“味”、“妙”(“平淡”“拙朴” 四、“涤除玄鉴”
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道”、“气”、“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句中第一、三两个“道”是名词,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 “道”字是动词,意思是“说出”。“常”指永恒的。 ▲名:句中第一、三两个“名”是名词,它的意思是“名称、概 “名”字是动词,意思是“称呼、命名”。 ▲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原,都是可以说出来的,但能说出来的就 的本原了;各种事物的名称都能够称呼它(都能够叫出名称来) 的就不是永远不变的。 ▲“道”不可言说,只能通过“象”,用心去捕捉“道”,言说出来的, “名”。
“有无”、“虚实”
“有无”、“虚实”
•《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 而不屈,动而愈出。” •《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国古代美学的四大艺术范畴
中国古代美学的四大艺术范畴邹华【摘要】[摘要]受中国上古宗教特殊性的影响,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具有不同于西方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倾向,由此形成全性合生、流观合化、节文合序和明德合圣四种美的形态,亦可称为身象、物象、事象和性象。
与此四象相对应,中国古代艺术逐渐发展出形神、意境、文质和兴象四大范畴,以统领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个范畴体系。
形神与意境为虚象,具有超脱空灵的审美品味;文质和兴象为实象,包含较多的社会功利内容。
由四象生成的四大艺术范畴是一个整体,它们相互关联和渗透,研究者可有所偏重但不能偏废;偏废不仅弃置其所欲舍,同时也将断送其所欲取。
【期刊名称】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5)002【总页数】4【关键词】[关键词]艺术范畴;形神;意境;文质;兴象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点是由上古宗教的特殊性决定的。
就上古宗教的一般特点而言,自然神灵是向天界飞升的,而祖先神灵则是向人世下沉的。
作为人的心理意识的折射,这两种神灵实际上表示着上古先民理性精神的最初生成和基本状态。
自然崇拜偏重思维认知,而祖先崇拜则偏重意欲功利。
中国上古宗教的特殊性在于祖先神灵与自然神灵的关系地位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这种关系是中国古代理性精神和审美意识形成其独有特点的根本原因①有关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倾向的详细论述,参见邹华:《中国美学原点解析》,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在审美意识的调控下,中国古代美形成全性合生、流观合化、节文合序和明德合圣四种形态,亦可称为身象、物象、事象和性象。
全性合生和流观合化分属身象和物象,这两种美的共同文化的背景是原本上升的自然神反而向世俗人间坠落。
全性合生之美包括眉寿、逍遥、虚无(肆欲)三个层次,这种美主要与人的个体生存相关,展现为从灵肉合一到灵肉初分再到完全分离的过程;流观合化之美包括氤氲、清疏、空寂(物化)三个层次,这种美主要与人的自然环境相关,展现为从气韵流动到感性形态弱化再到完全凝固的过程。
第四章审美范畴
第四章审美范畴审美范畴指概括地表述美的呈现形态的基本概念。
以下基本概念在中西美学中具有特色和深远意义,应该理解和掌握:优美、崇高、悲剧性与喜剧性、丑、荒诞。
第一节审美的基本范畴一、优美1、什么是优美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
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2、优美的特征(1)优美的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和谐,从中显示了主体和客体所达到的平衡、统一状态。
(2)这种和谐具体表现为:a.主体与对象的和谐。
b.对象的外观形式与内蕴的协调。
c.这种和谐体现在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等各个层面。
(3)优美的对象在感性形象方面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
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
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画面:自然景色:杭州西湖人物形象:唐代舞俑、蒙娜丽莎、椅中圣母、优美作为一种美的形态表现于各个领域。
在不同的领域它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自然领域的优美偏重于形式。
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是自然领域中的优美的重要构成因素。
它以形式的优胜显现于具体的现象形态之中。
优美的自然景物体现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和谐、一致。
优美所具有的和谐自由的形式特征符合人的心理常态。
因此,它引起的美感属于顺受形式。
它的具体心理状态是亲切、舒适、愉悦。
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优美,偏重于内容,突出地体现着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行为是社会美的主要对象。
美的人或美的举动行为应是外在形式美与内在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美学基本范畴
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主要观点:
▪ 西方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 的朗吉努斯。是文章风格上的崇高、修辞 学上的崇高。为什么呢?当时修辞是他们 日常工作的需要。论辩在古希腊的社会生 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怎么样能够战 胜论敌就很重要。所以,非常重视辩论的 修辞效果。
▪ 最早从美学上对崇高进行研究的,就是大 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了。18世纪英国美学 家博克。我们不是第一次提到这个人物了。 《论崇高与美》一文,区分了崇高与优美。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博克认为“美感以 快感为基础”,崇高感是“以痛感为基 础”。
第五章 美学基本范畴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什么叫范畴?
▪ 什么是范畴?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普遍 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概念也是对本质的概 括和反映,但是概念更具体、更细致、相 对来说范畴更为基本,更为核心,自然也 就更为的重要。美学范畴就是人们对于美 的现象形态的认识和把握。
一、西方美学基本范畴
▪ 优美:这是人类最早把握的一种美学形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 它们都是一种雄伟壮阔的美。 ▪ 崇高包含了丑、强调恐怖、神秘,是矛盾
对立的状态。壮美则是一种单纯的雄伟或 者壮阔,不含有丑的因素,仍然属于和谐 美。 ▪ 从美感上讲,壮美给人的是一种单纯的昂 扬、振奋。但是崇高则往往伴随着恐怖和 痛苦。
一、西方美学基本范畴
▪ 悲剧:作为美学范畴的
▪ 只有到了康德这里,崇高才具有了深刻的哲 学内涵。康德从哲学上充分揭示了崇高与美 的区别,从而真正确立了崇高在美学中的独 特地位。他认为,美是一个不确定的悟性概 念,崇高却是一个理性概念的表现。他还认 为美的愉快是跟质相连,而崇高主要涉及量。 因此,一个是数量的无限巨大的崇高,如崇 山峻岭、大海、天空。一个是力量的无限巨 大的崇高,如火山的爆发、暴风骤雨 。
4.2中国传统审美范畴
三、气韵
气韵要求艺术家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其 含蕴无限情趣和勃勃生机,从而给欣赏者 造成形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它 是神似与形似的统一,是自然与艺术的统 一,也是主体与客体的审美统一。
郭若虚(宋)
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 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 而能精焉。凡画,必周气韵,方号世珍。 ——《图画见闻先,气韵超 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 模寓乎其中,乃为合作。
——《艺苑卮言》
张旭:《肚痛帖》
四、虚实
虚实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反映 出中国古典艺术的一个重要审美原则,即 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含蕴着丰富而生动的 审美意味,给人以无穷的情思与遐想,从 而产生迷人的审美魅力。 虚实的关系可归结为: 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史伯
和实生物,同则不济。
中和之美:北京故宫
中和之美:苏州园林
二、刚柔
阳刚与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 它们被用来描述美的分类与艺术风格,与崇 高(或壮美)、优美(或秀美)相当,但并 不完全等同,带有鲜明的汉民族特色。 它作为美学范畴时,既表现两个具有对立统 一关系的审美对象,又表现同一审美对象中 对立而又统一的不同审美属性,甚至还被用 来描述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
以实为虚
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笪重光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 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 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笪重光:《画筌》
五、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由于它包蕴着 “意象”、“形神”、“情景”等诸多范畴的基本 思想,因而凝聚着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成为中国 美学独特体系中的精髓与核心。 意境通过具体物象的描绘,展现出富于意蕴的艺术 形象,以有限的象伸展于无限之象,从而超越了具 体、有限的物象与形象,进入了无限的时空与大我, 获得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深切感悟。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范畴
• 到了汉代,妙成了常用的审美评语,成为一个美学范畴。
eg:班固称屈原为“妙才”(见《离骚序》)
魏晋之后,老庄之学大盛,清谈家对生活和艺术的欣赏与批评,所求的
正是“妙”。
“妙”【体现“道”】
“象外之妙”——超越有限的物象 “妙不可言”——不能用“名言”把握
“有无”、“虚实”
“有无”、“虚实”
•《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 而不屈,动而愈出。” •《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
【橐龠:用手操作的鼓风工具,即古代的风箱。(天地的运作难道不像风箱一 样么,虽里面空虚却不会穷竭,越是排除,它风量越多。)】 【阴阳是气,不是道,一阴一阳才是道。】
“韵”与“神”
《世说新语》(又名《世说》),是中 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 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
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东汉后期到晋宋 间)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 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它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 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米开朗基 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也滚不坏 的,因为他们的雕刻是团块。中国就很不同。中国古代艺 术家要打破这团块,使它有虚有实,使它疏通。”
“中国画是线条,线条之间就是空白。”
——宗白华
马远 《寒江独钓图》
米芾 蜀素帖
欧阳询九成宫
• “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恺之 • “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
也。”——谢赫 •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
3审美范畴
一5,意境
昏鸦……古道 西风 瘦 枯藤 老树 昏鸦 古道 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 天涯 夕阳西下
包蕴“意象” 包蕴“意象”、“形神”、“情景” 形神” 情景” 凝聚着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 凝聚着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 , 成为中 国美学独特体系中的精髓与核心。 国美学独特体系中的精髓与核心。 渗透于中国各艺术门类, 包括诗、 渗透于中国各艺术门类 , 包括诗 、 词 、 曲赋、 戏剧、 小说、 绘画、 音乐、 曲赋 、 戏剧 、 小说 、 绘画 、 音乐 、 园 林等各方面。 林等各方面。 王国维对意境理论作了总结性的概括。 王国维对意境理论作了总结性的概括 。 他认为, 意境源于主观与客观、 他认为 , 意境源于主观与客观 、 情与 景的交融化合。 景的交融化合。 马远《寒江独钓图》 例:马远《寒江独钓图》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 20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清华校训:
有一种很极端的说法:悲剧总用死来做主 总用死 有一种很极端的说法:悲剧总用 喜剧则总是用结婚做主题 则总是用结婚做主题。 题,喜剧则总是用结婚做主题。阿里斯托 芬说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比欧里庇得斯的悲 剧出色,就是因为埃以说理为主题, 剧出色,就是因为埃以说理为主题,而欧 以死作为主题。 以死作为主题。而阿里斯托芬的喜剧是把 今道友信: 两性结合作为主题的。 ——今道友信 两性结合作为主题的。 ——今道友信: 关于爱与美的哲学思考》 《关于爱与美的哲学思考》 P103
3456一西方传统审美范畴?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7一1优美8一2崇高9王顺友香巴拉信使尔玛依娜10一3悲剧性11一4喜剧性1213威尼斯商人14国外喜剧公路片15二中国传统审美范畴16礼之用和为贵
第三讲
审美范畴
第六节中国古代基本审美范畴“中和”
所谓“中和”有这样几层意思:
➢ 首先,它是指那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状态; ➢ 其次,它是指人的性情状态、心理状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喜怒
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 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 ➢ 再次,“中和”囊括了人的全部精神发展历程,“中”是“天下之大本”, 即人的本性,“和”是“天下之达道”,即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前者 是起点,后者是终点。 ➢ 第四,“中和”也就成为天地万物赖以存在和生长的理由和根据,天地以 此而各安其位,万物以此而化育生成。
10
(二)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多样性的统一。
➢ 《左传·昭公二十年》:“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 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 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
《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 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 迹。
26
【名称】唐 王维 伏生 授经图 【年代】唐代 【简介】纵28厘米,横 49厘米,日本博物馆藏。
王维的水墨画风,几乎影响着中唐以后的中国 山水画发展的全部历史。至少可以说,占据中 国古代山水画主流的文人画,都接受了王维的 影响。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语, 奠定了王维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明朝董其 昌的文人画理论,把文人画的内涵,全部具体 化于王维,称王维是南宗画之祖。
、审美理想。
12
四、中和之美在人生与美学上的双重意义
➢ 首先,中和是中国古人的人生境界感性显现,表现为对天地境界的贴近 和对和谐的生存样态的向往,本身就具有生活和审美的双重价值。
第7章_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__气韵与意境-PPT课件
第二节 意境 一、意境内涵的历史生成 二、意境的审美内涵 三、意境的审美特征
一、意境内涵的历史生成
1、“意”的概念内涵 2、“象”的概念内涵 3、“境”、“境界”的概念内涵
一、意境内涵的历史生成
“意境”的基本内涵是随着中国古代关
于“意”和“象”,以及“境”与“境界” 的内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而最终形成的。
对于意境来说,“有无相生”就是“实” 与“虚”的结合。不过,这里不是强调无 借助有来表现自身,而是强调无味胜过有 味,无色胜过有色,无声胜过有声。它强 调了“无”之美是存在于想象中的无限之 美。这无疑道出了审美活动的重要的规律。 论诗,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极至 之美,论画,有“须明虚实。实者,各段 中用笔之详也。有详处必要有略处,实虚 互用,------画自奇矣。”(明·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画诀)
二、气韵的审美特征 1、气韵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所生成的一 种充满生命活力、富于生命自由精神的审 美境界状态。 2、气韵表现为审美对象具有整体性的 生命精神。 3、气韵表现为审美对象呈现出浑然天 成、完整浑一的结构特点。
1、气韵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所生成的一 种充满生命活力、富于生命自由精神的审 美境界状态。 元代画家倪瓒曾经针对自己画竹说过 一段审美体验的理解:“余之竹聊写胸中 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疏、枝 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 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真没奈览者 何!”(《倪云林集》)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 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 只听墙内笛韵 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 呢。 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 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 一字不落,唱道 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 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 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 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 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 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 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 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 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之句,又兼方才所《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 眼中落泪.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范畴
也。”——谢赫 •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
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 尽而意无穷。”——严羽 《沧浪诗话》 【羚羊角萌生渐长,没有痕迹可求;“凑泊”,是佛家禅语,指人用“思维”去 理解会合】
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 书”。
“美”、“味”、“妙”
“美”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 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辨者不善。” • “智者不言,言者不知。” •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是以圣人......光而不耀。”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恍惚:仿佛、不清楚。 象:形象、具象。 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 冥,暗昧,深不可测。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微小中之最 微小。甚真:是很真实的。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 【老子的宇宙发生论。】
“有无”、“虚实”
“有无”、“虚实”
•《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 而不屈,动而愈出。” •《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
【橐龠:用手操作的鼓风工具,即古代的风箱。(天地的运作难道不像风箱一 样么,虽里面空虚却不会穷竭,越是排除,它风量越多。)】 【阴阳是气,不是道,一阴一阳才是道。】
“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米开朗基 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也滚不坏 的,因为他们的雕刻是团块。中国就很不同。中国古代艺 术家要打破这团块,使它有虚有实,使它疏通。”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是指中国古代美学中用来描述和评价美的概念和范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1.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中所创造的一种富有诗意和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2.气韵:气韵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和精神气质,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之一。
3.神似:神似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气质与客观事物的本质相符合,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之一。
4.形神:形神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之一。
5.意象:意象是指艺术家在创作中所创造的一种形象或符号,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之一。
6.风骨:风骨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刚健有力的风格和精神,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之一。
7.情韵:情韵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韵味,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之一。
这些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和理论家对美的认识和评价,也对后来的中国美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一、中和“中”的最基本的意思是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但并非正中间,而是一个“合适”的位置。
如建筑领域皇宫里太和殿的位置、佛教寺庙里大雄宝殿的位置;山水画中被诸峰所烘托的“主峰”的位置;书法中左右“布局、势展、结构、操纵、侧泻、力悖”的主笔位置。
“中”美以儒家中庸思想为哲学基础,突出表现为在处理对举的矛盾范畴如情与理、形与神、虚与实、情与景等时,一方面肯定宝物的变化达到一定限度即将转化为反面;另一方面则要求保持一定的限度,避免向反面转化,所谓“叩其两端”而又“允执厥中”。
两端是指一个事物的本末、终始、正反等相对的两个方面;“叩其两端”是指认识和把握事物相对、相反的两个方面,这是破解事物内部规律、探究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
“允”是公允,“厥”是代词“其”,“中”是指两极的中间。
“允执厥中”是指所做所思不落两极,而要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之于片面。
因此“中”美十分重视和强调“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审美原则,对此可形象生动地概括为“似花还是非花”。
“和”是“中”的衍生、发展。
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立的、有差异的因素的融合。
“和”也不是对立或差异因素等比例的融合,而是以“合适”的比例融合,既是平衡又是质的融合。
它们求同存异、平等共生、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首先是说它容纳万有,并使所容纳的一切均合乎规范;其次是处理对立关系时要坚持“对立不对抗”的融合、定位、互补的原则;三是有一个中心,并以之来融合和对立差异的因素。
“和”美,是以先秦尚“和”思想为哲学基础的,强调的是“整体意识”,具体表现就是以“和”为美。
以“和”为美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评价时要具有整体意识,它的典型表述就是“和而不同,同而不和”、“温柔敦厚”等如孔子的“和为贵”、“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尽善尽美”等都是“和”的美学思想的运用。
孔子倡导的“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都是以“和”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
第九讲-中国古代审美范畴
古人对此颇多论述,兹举几例: 宋代的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诗者,述事以寄情。 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 人深也。如将盛气直述,更无余味,则感人也浅,乌能使 其不知手舞足蹈?”
明代钟惺在《文文瑞诗议序》中论道:“诗之为教, 和平冲淡,使人有一唱三叹,深永不尽之趣。”“哀乐含 情,妙在都不说破。” 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善言情者,吞吐 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 清代的叶燮在《原诗· 内篇》中写道:“诗之至处,妙 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
孔子评《诗经· 周南· 关雎》,称其“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成了后世诗歌评 论的一条重要标准。《礼记· 中庸》说: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 和。”它们都主张,无论在现实生活中, 还是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都要对情 感加以一定的节制。
当审美成为“理想”
第二,人格精神的和谐 人格精神的和谐,也体现出对适度的 追求。 以儒家的主张为例,孔子心目中的理 想的人格精神:直道中行、刚柔并济、外 圆内方等等。内中包含的是人格的完美不 简单在于一味的刚猛、或一味的柔弱。过 之,就不是适度,就不能实现人格的完善。 道家的人格精神所强调的和谐适度则在于 中国古代诗学认为,诗歌创作要努力做到对 立的因素达到和谐统一。唐代皎然为此提出“巧 直”、“意采”的概念,皎然认为, “巧”与 “直”、“意”与“采”是对立的一对范畴,但 在诗歌创作中,人们往往顾此失彼,废巧尚直, 废采尚意。但高明的诗家则“兼而求之”。皎然 在《诗式· 诗有二废》中提出:“虽欲废巧尚直, 而思致不得置;虽欲废言尚意,而典丽不得移。” 皎然在《诗式· 诗有六至》中倡导诗要“至险 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高而无迹, 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这其中自然暗含中 和的精髓。
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范畴中国古典美学是指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美的理念、审美标准以及艺术表达方式的体系。
这个概念涵盖了广泛的范畴,包括哲学、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范畴:审美观念:中国古典美学强调“雅俗共赏”、“含蓄内敛”等审美观念。
美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愉悦,更是一种内涵深厚的精神追求。
美与道德、人生哲学紧密相连。
和谐之美:古典美学中强调的是和谐、均衡、统一的美感。
这体现在艺术作品中,追求构图的协调、色彩的和谐,以及意境的深远。
象征与意境:古典美学注重作品背后的象征意义,强调通过象征手法表达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意境在古典美学中被认为是艺术的灵魂,追求“意蕴于境”。
文学美学:文学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包括诗歌、散文、戏曲等形式。
诗以“言志”、“咏物”为主题,强调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
绘画美学:中国画强调意境的表达,注重“写意”和“意境”。
山水画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运用,追求虚实结合,表达出一种静谧而宏伟的美。
音乐美学:古典音乐追求“和谐共鸣”,通过音律的安排传达出情感的起伏。
琴棋书画与音乐被称为“文人四艺”,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建筑美学:古典建筑注重形式的庄重、布局的谨慎,体现了“礼乐之邦”的审美追求。
园林艺术也是建筑美学的一部分,强调“景在虚心”。
道德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美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不仅仅是外表的装饰,更要具备道德的内涵,美德的追求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内容。
总体而言,中国古典美学强调的是内涵、深度、和谐以及文人情怀。
这种美学观念贯穿于古代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之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传统美学体系。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广泛的范畴。
下面将从艺术、文学、音乐和建筑四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
一、艺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艺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范畴。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形式,追求以简约的笔墨表达丰富的意境。
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题材,通过画家的笔墨技巧将山水的神韵表现出来。
花鸟画以花鸟为题材,注重描绘物象的形态和色彩。
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要内容,通过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气质,传达出深厚的人文情感。
此外,中国传统艺术还包括剪纸、刺绣、陶瓷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表达方式。
二、文学文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另一个重要范畴。
中国古代文学以诗、词、曲、赋等文体为主要表现形式。
其中,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最为流行。
古诗追求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境,以及对自然、人情、哲理等方面的思考。
词是另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要目的,追求音乐性和抒情性的结合。
曲则是以音乐为伴奏的文学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和表演等多种元素。
赋则是一种独特的骈文体,通过描写事物的形象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意境。
三、音乐音乐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为基础,注重旋律的和谐和节奏的稳定。
古代音乐分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类。
宫廷音乐以雅乐为主,是贵族阶层的专属音乐,注重庄重和高雅。
民间音乐则是广大民众所共享的音乐形式,包括曲艺、民歌、戏曲音乐等。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以音乐表达情感和塑造意境,强调音乐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影响。
四、建筑建筑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传统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遵循一系列的规则和原则,如“四合院”的布局、“黄土高台”的基础、“飞檐斗拱”的屋顶等。
传统建筑追求以木材、砖石和土壤等天然材料为主要构建材料,通过雕刻、彩绘和装饰等手法,使建筑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